你们难道没看懂吗?!
帕特玛他们是那次灾难事件的幸存者,他们的重力才是正常的!
艾吉他们才是所谓的罪人,重力是相反嗯!
最后出现的才是真正的大地!
可以从流动的溪水,飞翔的鸟,天空的星球等来印证!
许多年前,人们想从重力中获取能量,这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大部分人重力颠倒了,其中很多人坠入了天空。
只有一小部分人重力保持了正常。
但是为了躲避灾难,所有人都躲进了地下生活。
一部分人就是帕特玛他们(正常人)躲进地底(靠近地表的地底)艰难求生,另一部分人艾吉他们就是幸存的所谓的罪人,躲进更深的地底,他们为了正常生活,复制了以前的世界,人工创造了天空(就是帕特玛为了救艾吉和艾吉一起坠入“天空”碰到的铁壁),创造了一片大地,进行建筑教育生活,这些罪人为了掩饰这个虚假的世界,教育下一代说不能探索天空,不能探索疆域,只能在自己的一片土地安静的生存……反派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罪人,认为自己才是正常人,被之前错误的教育成功洗脑,杀了艾吉他爸,间接阻止了他爸发现天空是假的,大地是有限的一片土地,整个世界是虚假的(可笑的是这些连反派也不知道)……帕特玛他们过于小心谨慎的生活,先祖教育他们不要去地表,也不要和那些罪人(到后来传成了蝙蝠人)交流,为了让幸存的人安心生活,对下一代除族长外的大部分人选择了隐瞒真相,从而到后来帕特玛他们才那么无知……
颠倒的帕特玛 (2013)8.02013 / 日本 / 动画 / 吉浦康裕 / 藤井雪代 冈本信彦
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废土朋克感觉都有在里面反乌托邦逆世界的设定画面真的很不错,配合音效及bgm食用更棒整体剧情也算蛮不错朋友强烈安利de但是拖了再拖才看因为刚好同时在看《镖人》,没办法这个太好看了于是就一直搁置看了这个以后还是蛮惊喜画面很棒,一直在截屏hhh很难得的设定以及画风然后波尔特和英治两人那一段真的要笑死我hhh
2012年看过奥斯卡入围动画短片《头朝下生活》当时觉得挺创意,主题就是夫妻生活貌合神离但是最后走出屋子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2012年上映的电影《逆世界》听名字还有几分兴趣,看了十分钟左右觉得不是很有意思就放弃,当时看到的剧情就是两个人都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像坐井观天的感觉,然后男主角放下绳索把女主角从哪个世界拉像自己的世界……后面不知道了因为有这个印象后,看到颠倒二字,世界观就屹立在那里。
看完后还觉得自己看明白了,老公最后点醒了一下。
一直以为帕特玛生活在地下,而男主是生活在地上的,艾嘉各种高科技,直到帕特玛跟男主飞向天空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个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各种说不通啊,被点醒的时候终于明白了。
那些学生脱离了上学的轨道是一种挣脱束缚,不过对艾嘉的展现就只有那几个场景,高塔,围栏,学校。
孩子们的父母完全没有。
这些终于大概能理解了。
当护卫队长跟男主看到真正的蓝天的那一刻我比他心理还要复杂。
整个前面塑造的认识观被颠覆了。
继而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才觉得人类生活过这里,就好像路飞去空岛一样。
有一些历史文字可能是统治者篡改过的,但那些遗迹却在诉说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兴衰。
总体感觉4星,值得推荐的。
故事情节的设置也非常的好。
导演脑洞大开,颠倒重力的想法比逆世界要早,格局布置的很大,逼格到位了。
人类的技术时空,使得重力相反,人们与物体开始坠落到天空中,幸存下来的人在地点建立了艾嘉,坠落到天空的人们,潜入了地下。
因为天空的顶点循环到地下的社会,好像一个莫比乌斯环,这个设定更像是逆世界,也像平行的世界。
里面两个乌托邦的社会里的建筑很不错,尤其是地上世界艾嘉的建筑风格明显是勒柯布西耶的早期风格,现代乌托邦,混凝土,纯粹有力,雕塑感,还有光影变化,想必电影画师也是学建筑的,给力~动画整体制作精良,还可以更好,希望有续作。
两部片子无疑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因为《逆世界》上映在先,所以《颠倒的帕特玛》的标签之一便成了“逆世界动画版”,虽说后者原定也是在2012上映,最后跳票。
嘛,争论孰先孰后意义不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知识产权法也不保护单单的idea。
尽管两者在故事元素、某些场景(比如男女主在半空中拥抱着迎接朝阳)、部分主题方面(比如爱情这一主题)相近,但两者的不同之处还是挺多的,具体设定和情节、导演的风格、作品的立意,还有的可以算“二次元作品”和“三次元作品”(略别扭的概念,前者大致是动漫,后者则与之相对)的通常区别(只能说“通常”,毕竟前者有诸如小圆脸、攻壳机动队之类的作品,后者也有《小鬼当家》之类的作品;归根究底,两者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没有限定的内容)。
世界观:1. 《颠倒的帕特玛》中的世界形成于失败的实验,或者说其实只有一个世界,只是实验的“受害者”(姑且这么说吧)居住在名为“爱贺”的避难所里,误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逆世界》的世界形成于双星引力,是规模相似的对立(多种意义上)的两个世界,且一个世界的人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表现为在其中正立而非倒立;然后《逆世界》还有看起来很牛逼的“三大定律”,比如两个世界的物质接触会燃烧的设定(为了进一步突出男女主在一起的不易?
)。
2. 双方的世界各有对立之处,前者更多是因为理念,爱贺世界的统治者视地下世界的“颠倒”居民为异端、渎神者、有罪之人,妄图“净化”这个“完美”的世界;后者更多表现为贫富分化、Upside对Downside的压榨和剥削。
三次元作品带有更多现实的味道。
舞台:《颠倒的帕特玛》的一大舞台是学校(或者公民培养(洗脑)、监视、管理机构),《逆世界》的主要舞台是公司。
嘛,毕竟两者的潜在观众不同。
作为第二舞台的一个是地下空间,一个是Downside,两者都比较简陋,但前者有童话中主人公出身的小村庄的感觉,而后者的残垣断壁和漏油雨只能让我想到贫民窟。
人物:1. 《颠倒的帕特玛》的第一视角是女主,而《逆世界》的是男主。
从女主的视角延伸出的故事通常会更婉转、含蓄、安静一些(请不要说还有《霹雳娇娃》《女魔头》),而男主视角中的故事会更直接,情感也更激烈一些;这当然也是两位导演各自的风格,甚至可能还可以和东方和西方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扯上关系(比如升空器中两人第一次(正)面对(正)面,相互凝视,同时说出“原来你正面看是这样的”,然后相视一笑,再然后……的场景,个人觉得很有一种恬静的美感)。
2. 两者主人公的年龄相差大概10岁,这大概也会是两者观众的平均年龄的差距。
3. 《颠倒的帕特玛》的男女主某种程度上是追寻着父辈(或类似之人)们的身影,一个是热爱冒险,一个是仰望天空,并且得到了父辈们的庇佑(在人造穹顶提供栖身之所、关键时刻KO反派Boss的关键道具——父辈们的升空器)。
动漫作品中较常看到在主人公的艰难时刻,长辈们(师长、亲人)会以某种形式施以援助,哪怕只有一点点。
父辈的故事在本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线索,追寻着他们的脚步,并最终实现他们未能实现的理想。
也可以说,拉格斯和英治爸的故事象征着事故后渐渐走向对立的两派人能结成“友谊”(与之对应的是帕特玛和英治的“爱情”)。
4. 《颠倒的帕特玛》中有悲催但伟大的男二号。
主题:1.《颠倒的帕特玛》可以算有一定的宗教隐喻,不过更多地只是设定的一部分,毕竟精神统一/思想控制的有效工具就是宗教或类似宣传。
2.爱情。
《逆世界》最大的主题是爱情,男女主突破种种或人为或天然的艰难和阻挠,并最终用自身的爱情感化了两个世界,有点“爱能战胜一切”的味道。
但是如果拍成一般的“男屌丝追到白富美”就成了无数雷同肥皂剧的一员,所以加上了种种科幻设定;当然,也可以把《颠倒的帕特玛》说成是男孩女孩相遇相恋,一同踏上探索之旅的故事,不过爱情只能算主题之一。
此外,《逆世界》中男女主毕竟认识多年,且已成年,所以爱情的高级形式是啪啪啪,终极形式是生儿育女、感动世界;而《颠倒的帕特玛》中男女主一是相识数日,一是尚未成年,所以爱情的高级形式是一个kiss(本人的推测+期望,毕竟气氛那么好、镜头那么妙,不亲上去/亲下去略显可惜……),终极形式是携手踏上探索新世界的旅程。
3.团结协作。
两者都涉及的主题。
前者探讨相较之下更为深入、铺垫和描写更多(父辈的合作造船、男一男二的合作救妹),后者在结尾处展示了在爱情光环的普照下各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景象。
4.颠倒、逆转;井底之蛙。
《颠倒的帕特玛》中的“颠倒”隐含着“异常”的味道,但这所谓的“异常”也不过是一个比较之中才存在的相对概念,把自己的标准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难免成为井底之蛙。
避难所底部碎裂,世界又一次颠倒,无疑是作者善意的讽刺。
本片中有男女主在颠倒状态的亲身感受的描写(恐惧感、孤独感、无助感),加深了“颠倒”一词的内涵。
5.理想情怀。
英治是仰望天空的少年,帕特玛是探索未知的少女。
天空是本作品,也是众多文学作品的重要意象,那里有未知的深渊,却也有美丽的星空,有的人惧于其深邃和未知,不敢抬头仰望,还只准他人盯着地面,有的人却勇于仰望天空,并踏上探索那未知世界的旅程。
一家之言。
以上。
片子最后夹在日记里的一封信,其实是类似ASCII码和16位进制的结合,41=A~5A=Z,61=a~7A=z,2E对应句号。。
(可能是故意制造出电子信息传输受到重力实验影响的效果)这封电子邮件呼吁所有收到它的人。
我们还活着。
我们在反重力实验中幸存了下来。
我们还无法完全得知事故造成了多大程度的破坏。
但我们确定还有一个区域是没有受到破坏的。
那就是地幔的另一侧。
是反向于地轴(的世界)。
在安顿好这个区域之后,我们着力于修复重力颠倒的研究。
现在看来,要取得突破还遥遥无期。
我们寄希望于在各个区域仍能使用的网络,向全球各地寄出这封电子邮件。
致所有收件人:请尽可能多地打印出这封邮件。
然后将他们分发到尽可能多的人的手上,让他们了解到真相。
我们决定在这里等待,如有必要将世世代代等在这里。
北纬33.3526°,东经130.2401°请将这个传达给地球上的所有人。
我们还活着。
有一天你生命中降临了那个人,他来自你向往的世界,但是却是和你颠倒着的,而你的世界也是他内心所向往的。
但在彼此的世界里,他们需要紧抓着对方,因为无法触碰自己的大地,不安。
他们需要刚刚好好匹配的重量才能一起在彼此的世界遨游,然而在此之前,也要先走过来自自己世界外部的阻挠。
一个恰好符合自己配重的人并不会突然有一天降临在你的世界。
先走进另一方世界的人是付出了更多的勇气去探索的。
当你们都付出勇气走入彼此的世界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些重量是无法调和的。
而这些不可调和的重量就连带着彼此,坠入那个不可调和的深渊。
这个深渊有多难以舍弃,那份探索的勇气就多难拾取。
那个深渊真的是无法调和的吗,这样认定的人或许才是带彼此走进这个深渊的人。
因为他无法舍弃自己身上多余的那份重量。
但那不能归罪于他,那个让他能够安心的自我重量不仅仅由自己构成。
所以陷入这样的深渊也仅仅是彼此不是对方最合适的重量而已。
咳,纯属娱乐。
昨晚上看了《颠倒的帕特玛》然后就开始试着脑洞了一下他的sf世界观补完。
其实应该很不合理来着。
嗯嗯,就这样吧。
顺便推荐一下这部剧场版,六花工作室出品,很有爱哦关于这部软科幻类作品,看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设定了,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那么以下内容有些许剧透,可以看了再来下面就直接上正文吧,脑洞硬皮补完计划。
首先,要让这个sf设定变得不明觉厉,就一定要假设基本粒子构架假说,也就是所谓的标准模型是既定事实。
然后建立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再做研究。
如下我们先看看重力反转是个怎么回事。
重力其实就是万有引力这是常识,那么重力反转就是万有引力反转了……也就是说引力变成了斥力。
先不说它的合理性,就事论事。
众所周知其实所有物质都是引力和斥力并存的,只是场的范围不同表现出的强弱不同而已。
在非常近的时候斥力会大于引力。
打个比方说,夸克和胶子并不是脸贴着脸而是有空隙的,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这个。
那么如何改变场对物质本身的影响呢?这就需要从质量本身说起了。
万有引力的判定标准就是质量,既然正质量的宏观物质会相互吸引,那么负质量的物质就必然会被正质量的物质所排斥了。
可是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负质量的物质呢?这就要又回到一开始了。
最早提出负质量的假设就是基于宇宙恒态否定假说下诞生出的宇宙大爆炸假说。
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标准模型假说。
我们不去讨论这个假说的对错,因为我们已经在一开始就假设了标准模型的既定事实性,也就是先认可,再推测。
于是,如果假设标准模型是正确的,那么负质量就是存在的。
(至于标准模型,在现代物理学中基本是主流理论,卤煮表示段位不到提不出更nb的假说,所以将它定为参考标准。
如果你是大爆炸理论否定派,那这些推测就不用看了。
)好了回到正题。
负质量,也就是这股斥力的来源。
可是大家一定会问,既然反转人变成了负质量,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出现自身排斥分解爆炸的情况呢?这一点等会再说。
我们可以先想一想负质量是怎么来的?关注时事的人一定知道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吧。
对,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之源。
这种粒子终于被人类证实存在了。
根据标准模型的理论,这个世界由62种基本粒子构成,他们各司其职,传递能量,传递力,等等,而让物质产生质量的,就是这种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自旋为零的粒子,也就是说,如果让其他61种粒子全部变成反旋,那么质量其实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那么负质量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带入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了(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仅仅是为了写这个帖子。
真正存在的负质量更受认可的解说只是推测存在,因为有正质量,所以物质衍生必然会出现负质量)接着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反物质来带入呢?首先要明确一点,反物质的质量是正的,只是构成它的基本粒子与正物质的对应粒子自旋正好相反,可是对于自旋为零的希格斯粒子来说,他们都是一样的。
那么继续解释负质量的产生。
如果在这个时候引入一种新的基本粒子,那么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了。
可是既然正旋和反旋都无法解释,那么应该让这个引入的粒子有怎样的自旋呢?答案只能是虚数自旋。
我们赋予这个粒子一个三维的虚数自旋。
然后这种粒子被故事世界中的科学家们制造出来了。
接着他们发现,受到这些粒子影响的基本粒子都被附加了虚数自旋。
于是这些粒子组成的物质都出现了负质量。
然后负质量与正质量接触,排斥产生。
最后的结果就是发生了大爆炸。
然后世界毁掉了。
而由于这种虚自旋粒子的数量并不多,所以世界还是保留下了很大一部分的,仅仅是地面上的一部分受到影响被排斥走了。
然后这时候幸存者们发现有一部分反转人躲在天花板上没登月成功,于是救了他们,在地底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负质量空间,爱贺。
当然他们还在更深处建造了一片伪天空。
然后就是故事里的东西了。
最后解释几点。
1.为什么负质量人没有自我排斥爆炸掉?因为负质量物质就像正质量物质一样,同正引力大,同负自然也是引力大,只有一正一负才出现斥力大的情况。
2.既然正负质量相斥,男主女主怎么还能抱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俩都是正质量但是还不会被吸引在一起一样,因为我们俩的质量不够大。
如果他们其中有一个的质量绝对值像地球那么重,那一定没法抱在一起了。
3.为什么女主能吃负质量的食物?负质量物质除了虚数自旋附加之外其实和正质量物质没有区别,吃完不舒服是因为消化物受到反重力影响不向下沉积而是想被吐出来。
但是在消化器官蠕动的作用下他们最后还是奔向菊花了。
当然,代谢之后排泄物力是正负都有的,比重肯定是自身本身的物质占的大,所以不会出现飞 翔 的情况。
4.为什么故事里说科学家是为了用质量来提取能量?因为负质量能够衍生正质量,而标准模型下宇宙大爆炸的原始能量就是这么来的。
能从奇点衍生出一个宇宙的能量,对人类来说,如果研究成功,那么得到的能量可以约等于无穷大了。
5.为什么故事的最后负质量物质升空之后反倒被月球捕获形成了一个环带?因为负质量衍生出了正质量,结果被月球捕获,形成环带。
为什么是环带而不是残骸层?这种问题快去恶补天文物理吧。
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bug,为什么负质量和正质量物质没有坍缩?我们知道,正正或者负负之间并不是只有引力的,在非常近的时候斥力会大于引力。
既然这样,正负之间就应该是远斥近引了。
我们站在地上而没有和地板融合的原因就是脚和地面有原子级别的斥力。
那么负质量人和正质量物质接触的时候岂不是会融合了?这个怎么解释?我觉得,应该这么解释,所有的负质量空气全部被排斥掉了,所以即便是爱贺的反转人,也在呼吸着正质量的空气。
那么他们和空气接触的时候就会把一部分空气永远的吸附在体表了,这是比原子级还要低很多很多倍的吸附,因为正负之间越近则引力越大。
而且所有的负质量物质都是表面吸附了一层正质量的空气。
而这层正质量的空气会防止其他的正质量物质被继续吸附。
也就是说他们的一切与空气接触的外表面都有一层分子厚度的保护层,甚至在耳鼻喉肠胃肺红细胞膜和普通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层。
咳,当然,结果就是这样的情况还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了?这个,我就只好假设是可以的了。
没办法,这已经是我想到的最科学(大雾)的一个设定了。
及此,敬上以上纯属伪科学胡诌,不负任何责任,还请不明觉厉不要相信更不要咬文嚼字。
最后感谢一下科研人员终于在这电影上映之前研究出了希格斯粒子,以至于让我编的更可信了。
哦对了,其实这样设定还是有bug的,毕竟要给一个软科幻强一层硬皮怎么看都很不科学,所以如果有什么指出补完的就再好不过了,以上。
人类的智慧暂时就只能补这么多了……原谅我吧。
本作的创意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反转很容易猜到,但是真相揭开时还是会惊住。
bgm舒缓悦耳,好听的。
但是 本作的优点也就仅限于此了。
过快的节奏和混沌的人设浪费了优秀的创意。
在女主第一次因为意外见面后,感情升温太快,令人无法共情。
仅仅才聊了两句,在女主被抓走后男2来找女主时,男主就坚定了一定就要去救她了?
你们只是萍水相逢啊?
况且你还是在接受了深程度的洗脑,明知道可能会被处罚的情况下。
反派角色的动机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要么你就搞极端主义,把反转人都当成异端,抓到就处死。
把反转人贬低得一文不值后还要得到女主的依赖,或多或少有点扭曲,令人迷惑。
反派的手下的25仔为何背叛交代的同样过于敷衍。
男主爹和知音相遇相知的的过程也很仓促。
总之就是无法共情。
节奏太快了,如果能多花一点时长来交代就好了。
人物塑造又是另一大问题。
族长、女主爹,男主、男主爹,几乎出场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形象只有通过事件侧面反应的一点点,是躺在纸面上的形象标签,而不够立体。
本作还出现了意义不明意象。
包括传送带一样的路和学生们。
我能感受到这些意象想传达的信息,过于是刻画这个世界的呆板教条的形象。
但是真正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微乎其微。
明明有很有象征意义的沙漏和照片,却未能将其蕴含的超越时空的和平共处的理念、情感的延续羁绊传达给观众,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欣赏本作的设定和创意,但是节奏和人物塑造不合格 如果能增加点时长补充一些细节就好了。
定档7分 节奏破碎-0.3 人物塑造-0.2 bgm+0.1 总分6.6
亮点是具有创意的异想空间和用来微妙指示场景变幻的红色沙漏还有最后的反转结局。
可终究浪费了一个这么好的题材。
其表现在:1. 情节切换太牵强,感情没有充分表达在大BOSS恐吓女主,女主看到她父亲收到惊吓,此时正在酝酿女主失去父亲的悲伤感情,正好与前段父亲的回忆呼应加深观众观感,却马上被切回地下稍带欢乐的场景,有点不知所措2. 故事缘由没有解释清楚我只是感到迷惑,天空中的城堡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没有人?
谁建的啊?
怎么一点交代也没有,就起了一个男女主的暂时栖息之地吗?
对于这种新颖的题材,一定的解释是必要的,否则像我这种牛角尖会被重力问题困扰而不得不暂停推断出两种人有各自的重力系统,然后再陷入另一个为什么物体会有不同的重力系统,怎么区分地上地下的物体,吃下去的东西怎么消化等牛角尖。
3. 细节刻画有点后劲不足我其实没有非常能感觉到动画里面所谓的‘害怕’,很没有代入感啊,像男主看父亲日记那一段,女主的父亲坐在窗口很外面的位置,感觉就像我们平时坐在自家院子的矮篱笆上,这怎么让我认为脚下是万丈深渊啊4. 蝙蝠人都到地下入口那么多次了,怎么一直没有找到底下人呢。。。
5. 有点情绪纠结,搞笑的地方不是特别搞笑,悲伤的地方欠缺力度6. 我还是很在意镜头的处理,如果一直用地上人或者地下人的视角来处理的话我就不用那么纠结了看这动画实在隔靴搔痒,算是不错,但可以更好
(9/10)我唯一关心的只有……帕特玛和英治怎么做爱啊!!!!!你们倒是说啊!你们倒是面对这个现实啊!!别被浪漫的爱情故事给遮住双眼了!你们说帕特玛和英治怎么上床?!!怎么到同一张床上?!脱裤子后怎么做?!!恐怕只有睡袋能解决问题吧?!!可交配时的运动不辛苦吗?!!
看的头晕,生理上的… 也没看懂想表达啥
1、《逆世界》。2、颠倒是相对的。3、艾嘉世界的政治封锁是直接讽刺吗?4、为什么我没看出什么特别的亮点?
漫迷室友都猜到剧情了
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在干嘛
蝙蝠人才是真正的地底人活在1984的天空下
★★★☆颠来倒去的我都晕了
5/10。逆世界的设定都用来谈恋爱了,有点浪费。适合短片,长片太无聊了。反派脸谱化非常严重,bug也蛮多的。唯一值得惊呼的是两人上升后发现星空原是灯火这个迷人的场面。
背景设定很有意思,但女主的人设实在是不行,看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可以接受存在女主这种年龄小没脑子看起来没受过基本教育的角色存在,但好歹作为配角吧,把主角写成这样,我都要怀疑编剧是不是恨这个角色了
比逆世界好多了..设定也正常多了
故事挺好的,成品还是 心与狗血 一并有余。
好看
世界观有点棒。但是剧情有点无趣?就…还有点迷迷瞪瞪的。抱在一起好可爱哦!
请不要说不科学好么?这不是科幻是奇幻!
这剧情节奏更适合做成TV,加一星利用世界观设定去进行剧情反转的意图,虽然故事乏善可陈。比如你把折叠北京或者追逐太阳的男人或新海城式角色剧情嵌入这个舞台,可能都更扣人心弦,如果是成人剧,估计得有个69保留场景。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么。。。
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我也纠结他们的婚后问题
多年前看的原作,设定不错,故事方兴未艾,结果被好莱坞改成了大烂片。。。这么说来我一不小心也变成了六花的粉(茶
1,是不是吉浦康裕第一次驾驭真正的剧场版?这种科幻小清新快可以接班新海诚了。2,一想到男女主角可以玩巴黎铁塔颠过来倒过去,我就不纠结他们要怎么做羞羞的事情了。3,变态(各种意义上)得这么执着的反派现在真不多见了,默默给他点根蜡烛。
导演的阿茹茉妮、夏娃的时间还有这个片子都好喜欢!再说点没关的:男女主好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