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提喻法

Synecdoche,提喻纽约,纽约浮世绘(台),纽约剧中剧(台),脑作大业(港),解构纽约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莎迪·高德斯坦,汤姆·诺南,皮特·弗雷德曼,乔什·帕斯,丹尼尔·伦敦,罗伯特·席伊,米歇尔·威廉姆斯,斯蒂芬·阿德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纽约提喻法》剧照

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7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8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9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0

《纽约提喻法》剧情介绍

纽约提喻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月,伴随着秋天到来的,似乎还有戏剧导演凯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的孤独,因一次意外的受伤,凯顿陷入了无休止的诊疗,不停拜访各专业医生;另一方面,创作微缩油画的妻子阿黛尔(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和他日渐疏远,冷漠尴尬的家庭气氛加深了凯顿的自我怀疑,即便他的剧目获得巨大成功也不能掩盖这一切。凯顿与在剧场工作的女子以及一名女演员保持着暧昧关系,在妻子抛弃他之后,凯顿从这两个女人身上试图找到改善自我精神状态的可能性,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凯顿最后决定从戏剧中找到答案,他产生了一个庞杂的创作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杆王破碎之花哥本哈根爱情故事王家圣朱迪设得兰谜案第二季赌霸天下绣衣使·西汉迷案好比是最终迷宫前的少年到新手村生活一般的故事鬼神传摔跤选手尖叫安魂曲猛虎还活着超班宝宝我们母亲的罪恶轮椅上的奇迹交响情人梦巴黎篇印度英雄2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一年十二个男人快马驰情明日传奇第一季恐怖猴玩偶绑架裂痕第五季沼泽地电竞英雄楼住有情人苹果核的滋味老橡树酒馆

《纽约提喻法》长篇影评

 1 ) 所思所想

太好看了,在我随着导演的意识流(原谅我脑海里没有更确切的词汇)漂流的时候,我总在找一个凭借,让我知道这不是nonsense(要不然我会变得恼火)大概有两个这样的时刻,导演把我扯回来(其实就是剧情在起作用)在最后这一段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共情了,在随着对剧作的探究中我不知不觉陷入了和Caden一样的思考,所以后面的摘出来看略显刻意悲观的句子才会被理解,但是导演在之前并没有做这样的尝试,好像是故意让你feel odd(当然中间也有穿插很多奇怪的场景,比如窗外的黑影,我才知道为什么有标签写的是惊悚了)让你失去兴趣,但就是失去兴趣迎合了Caden所以又一直追随他的脚步。

如果说之前看的《钛》想搞nonbinary shit,这部在后面用女演员代替男演员给我带来的感受好过《钛》只是因为她说服了Caden导致我觉得更reasonable?

我想在男演员来演Caden他自己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但这两者有逻辑联系吗,我觉得没有)在Caden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这些事情浓缩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显得异常合理(单独缩略成简介就会显得抓马)因为他不按时间线走,他只是给你丢下一个线索,让你自己去想(这种想在第二遍才能转换为思考)这没有词能描述Caden的心情的时候,也许真的只有结尾的那个词可以概括:die

 2 ) When did I fuck it all up?

"What was once before you, an exciting and mysterious future, is now behind you, lived, understood, disppointing.You realized you're not special. You have struggled into existence and are now slipping silently out of it. This is everyone's experience. Every single one. The specifics hardly matter. Everyone is everyone. "上一次号啕大哭直到一部电影的片尾曲结束字幕出完, 是十一年前的事.回头看看,那时候一切似乎都还好.那么是从哪里出错的呢?从哪个时间点,哪个选择,哪次失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就失控地滑向歧途,一直通向一团糟的今天?我是怎么白瞎了当初的一手好牌?我是怎样亲手关上了通往希望的窗?

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让亲人失望,让朋友离去?

我能感觉到我的许多部分早已离我而去,但这都发生在何时?

当我思考这些时,我又堕入了自我意识过剩。

我发现当我想开口聊聊我的痛苦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听。

每个人都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

因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自己那一摊麻烦事。

你以为你的思考挺有意思,但很可能这么想的只有你一个人。

假如我能把我的失败归咎于认识哪一个错的人,做了哪一件错的事,我会感觉好一些吗?

我不知道。

我看看周围的人,曾经认识的人,觉得他们过得都比我好。

在一切的最后,我想起我六岁时诌了首诗,被母亲热烈地表扬了。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我的未来特别光明,前途特别广阔。

 3 ) 感动纽约

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里有句特别励志的话:In the interval of light between the darkness in which you awaited first birth and the darkness of death that would receive you, you must make what you could of reality, which was in a state of highly advanced development. 查理·考夫曼肯定也看过这句话,但作为一名标准的文艺青年,他身上充满了负能量,于是给改成了: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 文青的作用就是把正能量抵消成虚无和绝望,因此《纽约提喻法》其实也可以看做文青版的《感动中国》。

 4 ) 他的荒诞和你的觉醒

我看到的是两个人,或者说是两种人。

   你以为这个片子讲的是孤独,你肯定错得很离谱。

尽管在每个镜头里,那个谢顶和苍老的痕迹都加重一些的他,对着心理医生,对着一夜情的对象,都流下眼泪来,重复地说道,我觉得很孤独,很孤独。

头无助地靠在别人肩上,颓唐灰暗,深受死亡的困扰。

还记得女人在收音机里朗读的那首关于秋日的诗吗?

秋日凋谢,到了冬日,仿佛一切都已死去。

   是的,我看到一个可耻的男人的眼泪。

惶恐地在医生面前,言语探听,害怕听到关于自己健康的噩耗;对婚姻和家庭的无为,两个妻子都离开了,孩子,女儿,他根本已不记得遗失她多久,不记得要如何关爱或渗透进她的生活;看到情人享受天伦之乐,他竟然要在大庭广众下寻死。

艳遇,连同在那一两个艳遇的女人面前,他也是那样软弱无力,趴在一个女人身上和在另一个女人肩头的哭泣。

反复说的,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个女人说,我要你跪下来祈求我的吻,另一个说,只是性而已,把你的衣服脱掉。

   这是个多么可悲并且不健全的人格。

彷佛任何一件事,一个人都可以左右他的心智和情绪,吸干他抬头挺胸的气力。

这个猥琐,仿佛不对世俗负责任的人,不停地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并且一生都在致力于将这些失败费时费力地表演出来。

也许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叫做悲剧,而把失败的东西展示给人们看叫做勇气。

即使毁灭,也要在着火的房子里,先把幻想烧死。

   他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女儿,一直在爱恋自己的情人。

他只是觉得自己这些年想要这样做,并始终沉浸在悲伤抑郁的艺术情绪里,而没有真正地做到去爱和关心身边的人。

他把一生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出虚拟的庞大戏剧里,然后逼自己忘记和逃避了真正的生活。

不是吗?

花十几年的时候什么也不做,光是哭泣和等待的人,怎么会明白真正的感情和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那绝不是大导演卡登所导出来的样子。

爱不是写出来的字,不是唱出来的歌,也不是演出来的戏。

关于一个成熟的人所应尽的对别人的担当呢?

又在他身上哪里找得到呢?

连很多年后,他自己都需要雇佣一个演自己的演员,该演员还声称比他自己更了解他,他还不算是个失败吗?

   致力于太私人的感受,人的生活就毫无意义可言。

这里又回到一个简单的命题,人应该为自己的感受而活还是为别人的感受而活。

卡登太过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得近乎狭隘和自私,导致他不可能搞清楚事件发展的走向,因为他终于切断了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关联,进入了空想。

关心吗?

不,他绝不。

他绝不会理解为什么克莱尔对女儿说你爸爸在找他自己,他不会回来了。

   所以他孤独,决不可避免的孤独。

孤独得可以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哭泣。

因为他不对任何人负责,在任何人的生活里都不存在,找不到痕迹,他如何能够不孤独。

结尾的时候他说我爱你,因为这个陌生清洁工给了一个肩膀,他就可以再次流下眼泪,觉得自己拥有了爱。

   理想中的作为一个人的力量呢?

来自于内心那些温暖强大,大到能够改变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的力量呢?

被哭泣杀死了,被自私吞掉了。

生命本不该如此,我却看到一个虚弱秃顶的男人的哀叹,在别人的耳语指挥中死去。

也只有这样了。

生命已然被他浪费。

   然后才是艺术家。

我看到的另一个人。

写这个庞大剧本的人。

是卡登,也是查理考夫曼。

一个再强大的人,或者一个再卑微懦弱的人,他的生死爱恨,比起浩瀚宇宙以及成千上万存在着的自然人,也是极度渺小,不值得一提的。

卡登的荒谬在于他以为自己命运多桀,人生孤独无助,他的故事很特别,仿佛别人都无法理解,所以他一生都在下着错误的判断,延续错误的故事。

于是这个故事成了传奇,成了警示。

当它落幕,它终于具有了正面的意义。

这意义就是你所看到一切能够述诸文字的东西,他们轻声地告诉你,不要如此悲观厌世了,沉溺于虚构的文学和艺术之中,抬起头来勇敢生活吧!

面对你不敢面对的问题,解决你不能解决的心事。

也就是一死,死之前又能够有多少珍贵的白昼黑夜供你来洒脱?

   这的确是出非常让人难以忍受的戏。

我只想笑,想笑,因为它猥琐得如此成功。

那些一头埋在文艺堆里而闭目不问世事,只觉得孤独无助的人,令我想笑;那些满目疮痍口口声声寻找理想中爱情,却忽视举案齐眉的现实伴侣的人让我想笑;那些以为自己在活,却活得裹足不前,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的人也让我想笑;而那些总以为生活可以重来,等着别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等到死的人却让我想哭。

   要唾弃这部电影或者崇拜它,实在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荒诞和你自己的觉醒。

 5 ) 短评超字数。。

如果早几年了解考夫曼,我会把他当神一样崇拜。

然而现在觉得,这些都不过是典型的考夫曼游戏,摄像机前面的摄像机前面的摄像机,他的题材,他的画中画、戏中戏、戏中戏中戏,永远都只关于他自己。

这个编剧,太沉迷于自己的苦恼和孤独,以至于除了自己,别的他什么也看不到。

当那个将扮演Caden的跟踪者出现的时候,简直能听见卡夫曼的鬼魂在耳边说,isn't that beautiful?真是自恋到家了。

然而连鬼魂也要来骂他,You've never really looked at anyone other than yourself.可是这不就是实情吗?

不论是新闻、娱乐还是学术,谁都想做摄像机后面的摄像机后面的摄像机,结果不过是另一种傲慢。

考夫曼也许自恋,但很诚实。

…Maybe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hear about my misery,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Well, fuck everybody.此处又听见鬼魂悠悠地说,but still no one's watching you, except yourself.

 6 ) 《纽约提喻法》

真想剖开的查理·考夫曼头颅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关于自我恐惧的故事可以这样讲述。

在我眼中,其实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婚姻,一个职业为导演的丈夫在妻子去柏林举行画展的一个月期间,对自己身心或者只是心理上出轨的矛盾,伴随身体的不适产生对生老病死的惧怕。

这个故事就像导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也可能就是是影片的编导查理·考夫曼)某天在躺椅上闭目养神,许多的意象蜂拥而至,不是那种刻意的去想象,也许在第二天这些人、事物、片段就在他记忆中完全消失。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只是查理·考夫曼极具敏感的将其记忆下来,加以文学性、物象性的修饰产生了这样一部电影。

当然这些修饰和其中的隐喻不是只语片言能解释的,也不是观看一遍能读懂的,这些也是第一次作为导演加入了更多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妻子在后3/4完全缺席,如果真是我所想,此类影片至少在结尾会回到原始生活,形成回应。

可能是创作者放弃惯例,也许并非我所感。

如果整个剧情是按照真实时间点发生发展,那会是另一番不同的画面,一种对记忆完全不信任感。

看多了那些老是担心观众不理解任何一丁点细节,而尽量简化的影片,这样一部被抽象化、需要一点点感觉和直觉把握的电影实在不错。

也确实需要多看几遍,每一遍的感受可能会大相径庭吧。

2009-03-11

 7 ) 无止尽的秋天

“……孤独的人将永远孤独……”随着电台中一首献给秋天的诗歌,故事陷入了所有家庭生活所能陷入的各种无奈“恐怖”的琐屑之中。

就像一面逐渐龟裂的窗户,当各种裂缝连到了一体,人生的逐步崩坏在各种荒诞中开始了;作为一个剧作导演,主人公打算用人生最后一个庞大至无限的创作,来寻找自己眼中逐渐迷失的世界及自己;于是,在一个仿佛被时间所遗弃的巨型仓库中,提喻法纽约,一个寻找着主体的喻体,开始了失控的生长……领教过《人类本性》《改编剧本》《傀儡人生》《暖暖内涵光》的朋友应该会记得这个怪鸡编剧非一般的创作功力;而此番亲自上阵当导演,更是为所欲为地将以往作品中多少穿插的轻松愉快统统换做荒诞绝望,却不妨碍所有细节生活化的依旧诙谐。

至于编剧一向的童话意识,在掌握了导演主导权后,更肆无忌惮起来;偷看女儿穿越时空的日记,住在一直燃烧的房子里,纹身的花瓣图案逐渐脱落,更不用说那数学分形理论中无限自我映射的城市及居民——每个人都失去自我般地饰演着彼此,直到重复的角色活出了这个后现代社会所能为个体带来的所有可能性。

忘了在哪看到一个采访,导演说,自己要拍的正是一部“恐怖电影”。

其中的“恐怖”,绝不是商业电影中所谓的感官刺激,而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体验并经历的恐怖;就个人看来,很成功地完成了作业。

到片尾最后一个字幕消失时,我看着黑暗房间中,木凳子上那个饰演着我的演员,他在莫名其妙地大笑;然后我坐到了他的身边,假装所有可能的观众,正关注着眼前这拙劣的演技,直到他将笑声转变成绝望的痛哭。

 8 ) 野心盛大的孤独

我看了考夫曼导演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失常》,另一部就是这个《纽约提喻法》,还看了他编剧的《成为约翰马沃科维奇》。

不得不说考夫曼是那种非常有辨识度的编剧,就像理查德·柯蒂斯一样(真爱至上,海盗电台,BJ单身日记,诺丁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不得不说,这两个编剧简直像一组反义词,柯蒂斯有多浪漫小清新,考夫曼就有多丧丧更健康。

考夫曼的长板和短板都非常明显。

他善于塑造self-absorbing的男主角(在谨慎的考量后,我选择了这样的表述方式,而没有直接写,考夫曼是一个非常self-absorbing的人,虽然我私心里的确有这样充满偏见的猜想),也非常善于描摹人的孤独处境。

事实上很多创作者都在试图勾勒人的孤独,但选择的容器则各有不同。

有的作者很擅长去建立关系,比如写夫妻、写家庭、写一个集体,然后尽管有主角配角,但依然能让你感觉到这里面人人都孤独,误解是相互的,一次次尝试沟通,一次次失败,这样的作者试图告诉你,孤独是一种普遍的人生状态。

考夫曼其实也试图传达给他的观众这样的讯息,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活自己的,都在自说自话,孤独则是一种必然而至的命运。

但我觉得他并没有成功地呈现他的野心,他想展示宏大的广泛意义的孤独,而我看到的,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男主角。

伍尔夫小姐在她的随笔集《普通读者》里曾经写过,当我们读类似《傲慢与偏见》或者《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时,我们能感觉到奥斯汀小姐和托翁创造出了一整个世界,无论我们打开书页或者合上,本内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娜塔莎、皮埃尔们都在进行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舍昼夜。

而当我们在读《简爱》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则是通过简爱的眼睛看世界,当她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了。

在我看来,考夫曼的作品也是这样的,他从不真正塑造多个角色,他的作品里真正活着的人,只有男主角一个而已。

其他的角色都是布景板,用来折射他的处境,映照他的孤独。

这点在《失常》里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男主角看来,干脆其他所有人,无论男女,讲话都是一个声调,唯独有一位引起他兴趣的女性是有颜色、有独特声线的,但当这个角色完成她的使命,她便继续泯然众人了。

而在《纽约提喻法》里也是,尽管我们有那么多角色,Caden一生中经过那么多人,女人、孩子、同事,这些人都是剪影,我们只拥有Caden的视角,有一些支离破碎浮光掠影的印象,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这些印象是否真实,很有可能是经过了Caden的感情加工或者记忆扭曲。

这些男主角们的孤独感非常真实,但多少也让人觉得有点难以同情,因为他们真的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观察自己的肚脐眼,并为之哀哀哭泣郁郁寡欢,对任何他人,包括自己的亲人与爱人,都缺乏真正的兴趣。

事实上,考夫曼对此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在《纽约提喻法》还是在《失常》里,他都借其他人之口明确指出了男主角的自私与自怜,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自作自受,并且,显然,考夫曼从未想把他的男主角塑造的令人喜爱,或者替他辩护,他把他们这种过度自我的人格展现得非常真实。

这样反而更令人颓然。

对,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性格的弱点,但这也是我们性格的特点,如血如骨如肉,就是我们的一部分,那我们还能幸福吗?

我们还能开心起来吗?

我们能真正得到交流、与他人建立亲密的联结吗?

答案或许是令人心碎的。

 9 ) 纽约孤独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多年以后,面对在纽约缩微剧场中沙发上的母亲,最后人生走马灯时,基顿将会回想起斯克内克塔迪那个凉爽的秋分日清晨。

那时作为戏剧导演的他新剧初启,一觉醒来,白驹过隙般到了不惑之年。

人生节点伊始,基顿还不知道怎么形容它,支支吾吾,说是无聊等死,其实内心又十分惧怕。

新剧本诞生后的第一页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印在惨白的纸上,这一页戏纸在打字机上被打出来后,先时在缓带上抽动了一下,然后从机器上掉落到桌子上,顺着桌腿,滑落到了墙角,等妻子阿黛尔来开门时, 跟着蹿了出去,来到斯克内克塔迪的街道上,躲过了稀稀疏疏的车流与行人,沿着马路,朝也许是曼哈顿岛的百老汇大道飘去。

一位戏剧评论家在路上看到了这页戏纸,侧身驻足,观看一番,又继续向前走,这页戏纸顺着公路一直飘,路过了几个有名的街区,又趟过了几条河流,贴在了一辆公车的轮胎上,走走停停,转了三万六千五百圈,来到了好像是基顿的剧院附近。

这页戏纸好几次躲开了野狗的追逐,却被一致鹈鹕衔到了树上,一阵古老的钟声敲响,震得初秋的枫叶掉落,这页戏纸就附着在这片枫叶上向基顿戏院的办公室窗户飘去,就在助手起身关窗的一瞬间,戏纸在枫叶上纵身一跃,从即将关闭的窗缝钻进了办公室,悄悄地落到了桌子即将要写的新剧本上。

等基顿再次来到办公室时,这页戏纸摆了摆姿态,融入到了新戏的扉页上。

这时,基顿看到了新戏的第一页,只有一句话:人很有可能是生来孤独的。

而之前那个在路边瞥到了这页戏纸的批评家,第二天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专栏上,花了整整三个版面,去批评这句废话的废物之处,而那座钟却从此再没响过。

在戏院,每一本剧本在第一次被写就的瞬间,都会有一段神秘无人能明白的文字嵌在扉页之中,宛如一本写满了神秘代码的羊皮卷,预言了这个剧本的宿命,曾经有编剧想要破解这段文字,他熟读过所有的知名戏剧,掌握了所有的写作技巧,但即便如此,当它面对这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时,也未能读懂一字一句,而基顿的新戏当然也不会例外。

这个名叫纽约戏剧世界的造物主,曾与一位名叫{孤独}的恶魔定下赌约,看谁能从对方手中俘获更多孤独的灵魂。

为了帮助世人对抗孤独,造物主赋予了所有编剧一件武器-剧本,在一场场戏中, 孤独会被漫漫消解,人生可以被赋予意义,世事不在那样无聊。

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孤独的生长永不停歇,每一次欢声笑语和哀叹落泪后,孤独会枯萎殆尽,可夜深人静,独自一人面对漫漫长夜时,孤独又会悄然滋长,就这样周而复始,如命运轮回般永不停歇地拉锯。

曾经有一位初出茅庐的编剧,据说是先知麦基的后代,他的祖辈曾经流浪于世界各地,每流浪到一个城市,都会想要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传统习俗,在别人接纳前就先拒人于千里之外,正是因为见识过这种特立独行,这些被先知麦基后代拜访过的城市的人们,多年后见到各种稀奇古怪、格格不入的东西时,都没有任何的惊讶和震撼。

如今,这位菜鸟编剧,沿袭了祖辈的传统,依旧执着于作出各种标新立异的东西。

他曾写过一个剧本,直接钻进别人的脑子里,来体会别人的人生,但如果不刻意控制,就只能持续十五分钟,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生活,独自一人再次陷入到自己人生的孤独当中。

然而每一位编剧都有排遣他们自己孤独的方式。

又有一位依旧是先知麦基后代的编剧,他写不出也改编不出任何东西,即便把原著交到他手中,他也一筹莫展,只能靠不断地偷窥原作者才能写出来最终的剧本。

还有一位也是先知麦基后代的编剧,他写了一个平平常常淡漠如水的情侣分手故事,可深入其中,这个故事就变得喧闹纷繁,不可计数的往昔记忆碎片,都会如亡魂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故事的各处,让人防不胜防,只能哀叹。

而基顿对待孤独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他从不抗拒孤独,而且总是在身边的人离开后,也能幻想出甚至真正得到许多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病,慢慢地,孤独感多了,病也就多了,他也体会到了很多人体会不到的痛苦和乐趣,就这样循环往复,慢慢地,他写的东西也渐渐迷离了起来。

这期间,他始终坚持试图破解夹在每一本剧本扉页中那段无人明白的文字,但始终都无功而返,他始终读不出那段文字所揭示的关于剧本的终极宿命和预言,直到他的病越来越多,快要击倒他的苦耐坚持,将他带到死亡那里去之前,他发现,随着他的钻研,随着他生命倒计时逐渐向零指去之时,这段文字居然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剩下的时间越少,文字的意思就越清楚。

原来,封印这段文字的,是来自古老时间之神的诅咒,破解这段文字,并不在于写了多少页戏,或者码了多少文字,而是要用编剧自己的生命去献祭。

直到一天,基顿终于进入了他最后一天生命的倒计时,他又再次拿起了没写完的那部剧本,从清晨到午夜,继续着他的写作和破译,当年把斯克内克塔迪那个秋分清晨基顿写出来的、仅有一行文字的那页戏纸震落的那座钟,又再次响动了起来,震动了墙上钟表的指针飞速向午夜转去,可是他并没理会这许久未响的钟声,或者是飞速奔驰的表盘,因为他眼前的文字终于清晰了起来,仿佛一本尘封已久,写满了预言的羊皮卷呈现在他眼前,这里预言了剧本从诞生到消亡的全部过程,文字的第一句这样写着:“人很有可能是生来孤独的,而人死时则必将是孤独的”。

基顿有些异样的悚感,他继续向后读,读到了他生命中每一个远远近近、来来回回、奔奔走走、去去往往的人,有人是妻子,有人是女儿,有人是情人,有人是朋友,有人是爱人,有人是过客,他没有发觉他写了一辈子的剧本正在一页页的消失于稀薄的空气之中,每一个他写过的文字,如烟痕消散于空气中般、回放似的减少,词句变得越来越模糊,书页变得越来越混沌,他继续向后读这段文字,可是看着看着,快到最后,他停了下来,他发现这段文字早已清楚预言了他此时此刻经历的一切,预言了他正在读这段文字的最后几行,他快速跳过这几行,想知道这个剧本后来怎么样了,但没等到最后,基顿就已经明白自己不会再看到这个剧本,也永远不会写完这个剧本,因为当预言了这个剧本的神秘文字,被他成功破译时,这个剧本和基顿也将从世界上被抹去,从所有人的记忆中根除,剧本中所说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了汇聚了一座城市孤独的剧本,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出现在世界的影像之上。

 10 ) 2023.10.4

这部作品我已经无法用电影的语法甚至任何剧情之外的东西去进行批判了。

因为我的内心阻止了我这么做。

我完全没有看懂,但是我的心已经冷如死灰,这部电影真的诠释了什么是真实与艺术。

但在最后又导出了自己的课题,而且用许多超现实的手法进行描述,虽然很传统好莱坞的拍摄手法,但在这样的剧情下似乎起到了一种魔力。

我潸然泪下,在小丑2019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如此压抑的电影,而这部电影不只是压抑更是将人带向了一次真正的解脱又或者一次答案。

《纽约提喻法》短评

霍夫曼演得很好啊,因为能让人感觉到心酸、孤独、悲哀这些想死的情绪。但是说实话还不太看得懂。

8分钟前
  • 鱼小跳~
  • 还行

生活其实就是你不得不去面对发生在你周遭的所有细碎之事。生活其实真的很古怪、奇特和拧巴,同时伴随着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美好。——又长又难懂,跟《暖暖内含光》完全两种节奏,偶尔冒出的“燃烧的房子”这种创意才能唤起我对剧本的关注…考夫曼还是做他的编剧去吧!

1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毁誉参半

15分钟前
  • 甲鱼
  • 还行

非常神奇的电影~我觉得我应该看得懂,但要等到老死的那一刻才值得说~

20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沉闷!

22分钟前
  • 大音希声
  • 较差

无法忍受

25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很差

电影不是文学,想表达点儿内涵就必须要用电影自己独有的语法,而不是大段大段的只具有文学属性的台词

30分钟前
  • 喷子
  • 较差

我真的是一分钟都没看懂

33分钟前
  • Travis
  • 较差

类似Providence (1977) 但更自我。孤独、忧郁、死亡,Kaufman主题一个个重现,但就像片尾Caden被叫停一样,毫无连续性更毫无结论。离现实太远了,说实话一点也不像The Rehearsal (2022)。

35分钟前
  • Trillian
  • 较差

查理·考夫曼让我想吐。没有任何一点上的真实。

39分钟前
  • 叶隐
  • 较差

查理·考夫曼处女作,奇诡晦涩。烧脑程度远超[穆赫兰道],虚实交织与时空跳跃性胜过[八部半],奈何我找不到看第二遍的动力。主题核心是死亡和存在主义式的永恒孤独,人生困境。绝望与无力感贯穿全片。着火的房子。PS:修订翻译了字幕,由于内容难度不小,个人水平有限,质量还是不够好,哎。(8.5/10)【20200131重看】几乎所有考夫曼的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扮演”的故事,最终都由于过于入戏而模糊了虚幻与真实,这部则是集大成之作。时间或跳跃或断裂,或凝缩或不再存在(对于主人公而言)。由便尿色异与抽搐起始,疾病如铅块般阻滞着身心,人生成了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死亡。在浩大庞杂的人造纽约里不断轮演着舞台上的生活,直到将一生集中在一天里演完。编导渐次变为听从指令的演员。及至所有群演死亡或离场,原来所有人都有同样幻灭的人生。(9.5/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天马行空的考夫曼电影用星级不能评定,戏剧性套环模式,貌似看懂了又好像没有看明白。那就靠感觉说事儿吧

46分钟前
  • 朱日妮
  • 推荐

没怎么看懂

50分钟前
  • 一只小花猪
  • 还行

如同绿色的屎般猜不透

53分钟前
  • hanstveit
  • 还行

荒诞讽刺无聊有趣:女儿的绿便便、男主的各种怪病(还尿血)和丧失时间感、主动贴上来的红卷发大胸妹、燃烧着的房子、自己就有病的心理医、他爸的小棺材、跟踪他20年的男人(这货孤独得都精分了啊哈哈)、成年的女儿、戏中戏或现实、去前妻家里当不见面的钟点工、扫地老尼、脑内少女的声音……

5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看不懂

57分钟前
  • 超载
  • 还行

MW,很失望...

1小时前
  • 姜头
  • 较差

从对生活琐事的解释形容,一直到这出戏剧的完成,始终以自我的节奏步步推进最终将最初的设定全部指代。凯顿的人生,逐渐搭建起来的剧场,所有人物细节随时间推移构成了一个庞大壮阔的影像世界,直到置身事外的人再也分不清谁是主角,直到产生幻觉。这部电影如果能完全被人看懂,它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1小时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里面的人在崩溃,我也是

1小时前
  • 通叔
  • 较差

官能的失调带来死亡的恐惧,语义的错位激发解释的欲望。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在沟通的失败中,主角希望通过模仿构建出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合理的世界,最终却迷失在庞大的语义迷宫中。时间是压缩的,周围的世界是怪异且陌生的;在难以释怀的困惑中,死亡悄然来临。

1小时前
  • 折叠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