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古巴避难的一位美国黑人领袖、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北卡罗来纳州门罗分会前任主席罗伯特·威廉先生,今年曾经两次要求我发表声明,支援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我愿意借这个机会,代表中国人民,对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斗争,表示坚决的支持。
美国黑人共一千九百余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
他们在社会中处于被奴役、被压迫和被歧视的地位。
绝大部分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
他们一般只能从事最笨重和最受轻视的劳动。
他们的平均工资只及白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他们的失业率最高。
他们在许多州不能同白人同校读书,同桌吃饭,同乘公共汽车或者火车旅行。
美国各级政府、三K党和其他种族主义者经常任意逮捕、拷打和残杀黑人。
在美国南部的十一个州,集居着美国黑人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在那里,美国黑人所受到的歧视和迫害,是特别骇人听闻的。
美国黑人正在觉醒,他们的反抗日益强烈。
近几年来,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的群众性斗争,有日益发展的趋势。
一九五七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黑人,为了反对当地公立学校不准黑人入学,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当局使用了武装力量来对付他们,造成了震动世界的小石城事件。
一九六○年,二十多个州的黑人举行了静坐示威,抗议当地餐馆、商店和其他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
一九六一年,黑人为了反对在乘车方面实行种族隔离,举行了“自由乘客运动”,这个运动迅速地遍及好几个州。
一九六二年,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为争取进入大学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遭到当局镇压,造成流血惨案。
今年,美国黑人的斗争是四月初从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开始的。
赤手空拳、手无寸铁的黑人群众,只是由于举行集会和游行,反对种族歧视,竟然遭到大规模的逮捕和最野蛮的镇压。
六月十二日,密西西比州的黑人领袖梅加·埃弗斯甚至惨遭杀害。
被激怒了的黑人群众,不畏强暴,更加英勇地进行斗争,并且迅速地得到美国各地广大黑人和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目前,一个全国性的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斗争,正在美国的几乎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展开,而且还在继续高涨。
美国黑人团体已经决定在八月二十八日举行二十五万人的向华盛顿的“自由进军”。
美国黑人斗争的迅速发展是美国国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日益尖锐化的表现,引起了美国统治集团日益严重的不安。
肯尼迪政府采取了阴险的两面手法。
它一方面继续纵容和参与对黑人的歧视和迫害,甚至派遣军队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又装出一副主张“维护人权”、“保障黑人公民权利”的面孔,呼吁黑人“忍耐”,在国会里提出一套所谓“民权计划”,企图麻痹黑人的斗志,欺骗国内群众。
但是,肯尼迪政府的这种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黑人所识破。
美国帝国主义对黑人的法西斯暴行,揭穿了美国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的本质,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国内的反动政策和在国外的侵略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呼吁,全世界白色、黑色、黄色、棕色等各色人种中的工人、农民、革命的知识分子、开明的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开明人士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在美国压迫黑人的,只是白色人种中的反动统治集团。
他们绝不能代表白色人种中占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开明人士。
目前,压迫、侵略和威胁全世界绝大多数民族和人民的,是以美国为首的一小撮帝国主义者和支持他们的各国反动派。
他们是少数,我们是多数。
全世界三十亿人口中,他们最多也不到百分之十。
我深信,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的支持下,美国黑人的正义斗争是一定要胜利的。
万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是随着奴役和贩卖黑人而兴盛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终。
故事的开始,马里奥大叔安分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没想到祸从天降,事业略有小成的马里奥锒铛入狱,别说拯救公主了,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
可是,这事儿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真正知道“真相”的,大概是这位“警察”。
人民警察为人民,这样的信念,对于当时的老美是不存在的。
警察黑起来,连黑人都害怕。
一个白人被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尽快破案以平民愤是首要任务,拉个黑人垫背,也是“常规手段”,至于事实是不是如此,根本不重要。
不过,如果需要准备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警察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恐吓、胁迫、伪证。
这些事儿在“自由”的美利坚也照样发生过。
只不过,这些所谓的证据,毕竟拿不上台面。
当一个证人,前后的证词不一致时,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既然第一次的证词有可能是因为被恐吓、胁迫做的伪证,那么第二次的证词是不是也有可能因为被恐吓、胁迫而做的伪证呢?
当局以这个理由,堂而皇之的驳回了申诉,理由相当的冠冕堂皇。
如果牵扯上“黑人”这个背景,故事就越发显得无奈。
一个黑人律师,选择替死囚辩护,当真是犯了禁忌中的禁忌。
然而,事情总是需要有人来做。
如果所有人对所谓的“理所当然”选择理所当然,那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希望”。
这位律师能站在法庭,自身所经历的屈辱,不足为外人道。
一个被恐惧和愤怒支配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老美都无法否认的“国之根本”。
所以,当时的证人选择了勇敢面对。
所以,当时的检察官选择了正视事实。
故事的结尾,马里奥大叔终于沉冤得雪。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其实,作为当局,面对这样的大摊子,差错在所难免。
关键是看发现差错以后。
究竟是选择遮遮掩掩,还是选择从点到面。
在这起个案中,至少映射出三个问题:证据链是否是所谓的“铁证”;黑人是不是应该“特别对待”;死刑是不是应该废除。
所幸的是,大部分问题,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改善,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时光见证。
或许,这才是希望。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在一个种族,在法律面前,人是既渺小又强大。
《正义的慈悲》讲的就是一个黑人男孩追求正义,为那些不曾有罪却被冠上死刑的人争斗,为他们进行无尽的辩护。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正义的事情发生?
片尾给了我们答案——“在美国,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无罪的”。
并且绝大多数是黑人,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是植根于人们心底的来自对黑人的歧视。
从黑人贩卖到影片中的随意践踏黑人的生命到今天的奥巴马成为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但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肯定在美国人眼中的那些他们认为的“所谓的黑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但即便这样,总要有人不顾一切努力地站出来告诉所有人,“你们是平等的”。
正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人们创造了奋斗的机会,不管是人身,还是权利,更别说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没有人是圣人,《圣经》只是让我们更想知道自己要什么。
McMillian是律师,却也是一个能说出“我有一个梦想”的年轻人,他有着自己想要守护的群体,而这个想法绝对不是一时兴起,其面临的挑战是很多困难甚至与死神擦肩。
就像当年的甘地为了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心怀感恩。
是因为他们足够善良吗?
Walter深知那种被遗忘被忽视的痛苦,没有人求助也没有人关心,就因为这个卑微的身份。
所以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同时为无罪的黑人感到不甘。
他是正义的化身,也是慈悲的上帝。
同样在那个阴冷的监狱里,那些“罪人”有着最善解人意的温暖,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慈悲,他们渴望正义,但却以自己的慈悲救赎着整个监狱。
有人行刑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坚定和不舍,“我们与你同在”;有人离开时,他们伸出最真诚的手表示祝贺。
他们就是这样,无私又慈悲,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也要以最顽强的心境对待世界。
想到《宽宥》里的安东尼·伍兹也是由于黑人的身份被送到死刑房间接受酷刑,监狱长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她的内心也住着一个想要为黑人辩护的律师,但她不能。
因为监狱长就意味着要遵守一切上级规定,这是工作,更是一份强制执行的命令,没有人可以抵抗。
争斗的人用尽全力却因为一个身份陷入永远的沼泽之中,这就是需要今天的我们去探讨的事情,也许今天我们的法律几近完善,但那些无辜的人的美好生活在这之前就被阻断了。
宽宥,更多的也是上面说的正义的慈悲,为正义而战,而不是一项任务。
电影告诉我们——正义是自己实践的,只有这样才会被正义的人拯救,即便我们身处困境,也一定要心怀慈悲,为自己也为了我们的敌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正义的审判。
如果光从情节和逻辑上来盘这个片子,我认为有几处处理的不好的地方。
比如证人为什么在开庭的时候看到沃尔特就良心未泯翻供了?
如果是个纯虚构的片子,我觉得这块可以设置一个更激烈的冲突和处理手段。
同样的,公诉人放弃了就是因为布兰恩说的那句“我觉得你是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吗?
可能因为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还是尽可能还原事实,在情节设置上不够精彩。
本片主线故事是围绕为沃尔特伸张正义展开的,他被判死刑,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二审、再审都无果,即使关键证人翻供也没有被法官采信,直到打到州法院。
看片的过程中无数次感慨:太黑暗了!
特别像我们中国的一些电影,贫苦百姓被有权有势的人污蔑、拿捏,各种无力。
人真的,很难从别人身上感受到那种痛苦,直到自己成为那个受苦的人。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为罪犯辩护。
是啊,我小的时候也不理解。
可是现在我想对他们说:让有罪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是法律维护的正义。
那些所谓的“被告人”当中,有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有被冤枉的好人,还有一些改过自新的人。
如果我们在制度上不能保证这项权利,那么弱者将更不能够得到帮助。
看完电影之后又去查了一下,原来是根据书籍改编的,有同名的书籍,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著。
另外TED演讲哦!
2012年3月,布莱恩·史蒂文森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发表“TED演讲”《我们需要谈谈不公》。
在演讲结束后,听众向平等司法倡议组织捐款100万美元。
片尾一位女歌手唱的,有谁知道是什么歌吗?
听了节奏很好,但没听懂,希望有人能解答下。
整个片子很不错,有些写实纪录片的感觉,我想这也是导演的追求吧,就是完全不演绎,就是事实的目的。
有人说主演不够深入,没有死刑犯演得好,我觉得从拍写实纪录片风格来说,这也是必然。
一个刚出大学的学生仔就是这样啊,哪可能有坐了几年死牢的人内心戏多?
对于我这种共情能力差的人,这部电影真的能让我去感受一个群体、去理解一种痛苦、去相信一种正义。
🎬🎬🎬 叙事偏向纪录片风格,又不乏电影艺术的表达手法与细节刻画。
(尤其要夸它的开门见山,能让我一口气看下去。
Herbert这段可谓全片的至圣时刻,监狱人员对他的有求必应与从前的态度形成对比,再结合他说的这句话,我的心不可名状地下沉……看了就会发现这一段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节奏把握也紧扣人心。
对这位看守人员也有几次神态特写,他算是监狱里唯一有良知的工作人员。
看了也会发现对他的描写一点也不多余,我认为导演的手法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了。
现实中两人的长相和演员真的很像,选角很用心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对运营主管姐姐的刻画不够,所以她的无条件支持与绝不言弃的正义略显得无来由,就是不像男主给观众带来的共鸣那么强烈。
当一个体系忽视甚至伤害到一类人时,需要有人站出来迎着强权的威胁受尽苦痛折磨去拯救这类人。
而这个人,就是英雄。
昨天夜里电影还是不错的,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从犯罪人的角度展开,而且是死刑犯...电影背景是真实的案例,还是在阿拉巴马州,瞬间想起《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除了揭露了那个年代悲痛又无力的种族歧视问题,也提出了关于废除死刑的思考。
我们讨论废除死刑时有许许多多的角度...比如人都没有出让自己的生命的自由,法律是否有权利去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比如目前的无期徒刑+不可减刑的量刑对犯罪行为的震慑力是否已经可以替代死刑;比如刑罚的目的已不再是朴素正义观中的以牙还牙,杀人偿命,更多的是否应该去引导、去教育,去剖析犯罪心理从而预防更多的犯罪。。。
(当然也有许多反对的理由)但在这么多角度里,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影最后说在美国,被执行死刑的犯罪人中被证明9人中即有1人是错判,就这样无辜地被夺走了生命。。。
也许法律终究有其做不到的地方,但至少法律的程序正义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在维护犯罪人的权益,对司法机关权力形成制衡,也算是一种宁可放过,不可滥杀吧。。。
唉
《正义的慈悲》是改编自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所著畅销书,《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
电影最初,哈佛法律系毕业的黑人主角放弃了高薪职业,转而做起了无偿的死囚法律顾问。
我原以为电影会宏图式的铺开,讲述主角对改善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所做出的努力。
没想到,《正义的慈悲》始终围绕一场冤案展开,借此以小见大来表现这场冤案平反的历史意义。
这部电影一直在致敬《杀死一只知更鸟》,告诉大家在lee harper的全球经典名著写成后一百年,同样的悲剧还在发生。
在曾经的蓄奴州,当地白人依然占据着绝对强势地位,几乎形成一种上下一气的黑恶势力。
联想到我国某些落后闭塞的地区,也具有高度相似性。
剧中这位维权律师的做法,首先是致敬《知更鸟》里的正义律师爸爸Fintch,与此同时也让我想起《辩护人》的人物原型卢武铉,《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人物原型黄致豪,以及2020年我们刚刚经历过的,含冤入狱20多年才沉冤昭雪的张玉环案重要的维权律师王飞。
黄致豪和王飞都有网络公开演讲,十分推荐大家收观看。
总之,弱势群体不论在哪里都有,当我们没有面临灾难时,我们是幸运的。
但当灾难降临时,唯一能帮助我们的,就是那些看似痴傻的理想主义者。
这个令人失望的世界里,依然有这样的人存在,以一己之力去对抗体制。
Such an inspiring story!! 电影本身太中规中矩了。
没大毛病但也并不亮眼。
监狱里每9人就有一名被错判的受害者,不过他们还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被释放,但是在其它地区就完全没有这个可能了。
最近看的律师片虽然剧情都是套路但还是一次次为律师的理想主义精神所打动,看的我都想去做律师了(哪有这么简单)。
如果说《正义之裁》只是关于一个小事件的坚持,那么这部片真的是事关生死,明知道自己清白却只是因为自己是黑人就要枉死,那心情真的是……无法想象的痛苦、愤怒和委屈。
我喜欢一切政治正确、理想主义的片,毕竟生活在这个魔幻的社会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相信人类之光了。
齐整匠气的公义故事,尽管会有被诟病为“流水线产品”的嫌疑,但是瑕不掩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来传递这些讯息。它耐心追溯着这桩案件背后对人的启迪与事件还原,亦对白人为主的评审团、严苛刑法这样“制度性歧视”还有再度连任六次的Tate进行追责与发问;而以《60分钟》为代表的舆论影响或是其他几桩案件的参考,也丰富了这起案件的影响。Tim Blake Nelson表现太亮眼,以及真的时刻都在想念那个《弗鲁特韦尔车站》认真演戏的MBJ哥哥,这部电影或许是一种宝贵的满足。
先看的书,今天晚上看的电影,水准挺高的。演员很入戏,感人,让人心痛。
平庸
拍得肯定不算难看,但是四平八稳到毫无波澜,剧作的起承转合和角色的人物弧光都比较制式,属于一眼就能看得到底的行活儿。美利坚这块土壤上所谓的民族熔炉可能从来都只是个神话,即便从制度上排除了歧视,但是人心里的歧视不是你用任何制度就能抹得掉的,片尾字幕说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监狱里,每9个死刑犯就有一个是冤狱,只能说现实的生活常常比文艺作品更魔幻。
正值美国弗洛伊德之死骚乱看到的这个电影,好应景。
虽然四平八稳,规矩地几乎没有亮眼之处,但故事本身还是很有力量的。
让我想到了之前看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黑水!还有今年才看的罪夜之奔!
“当我刚从法学院走出来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何为坚持与信念,是麦克迈伦先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这份工作。” 确实不需要很drama的转折与反水,在真实的死亡威胁面前,每个人的反应都会是类似的,也许从编剧的角度看,这样的转这是突兀的,生硬的,但是这更接近于血淋淋的现实。我们都需要这样反对歧视与偏见的助力
中规中矩吧。MBJ看起来还是有点脱戏。21/02/27
美国的病症
这么好的题材都能拍的那么难看和无聊这导演真鸡儿菜怪不得尚气也那么垃圾
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事不关己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轻,这就是我们需要程序正义的原因。最后一段话“在美国,监狱里每九人里就有一名被错判的受害者”,真是捅穿阿美的底裤了。
真实改编,种族和法律,死刑犯的哭诉。
电影改编于真实故事,想到就很触动,在充满歧视的环境下保证自己的权利,保证能被公平地对待,真的很难,现在这场运动还没有结束。
新闻调查类媒体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旋律片,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真实的社会问题,看国外的电影,大部分人是觉得发生这种悲剧最后被英雄式解救代表了正义和理想结局,情绪是鼓舞感动激励的。而同样主旋律的国内电影,看法则是相反的,情绪是悲怒激愤哀叹的。真是有趣。
中规中矩的平权片,作品出现的意义大于剧情本身。没什么惊喜,甚至连后面的反转都猜得到。
电影本身三星半,比较工整,中规中矩。但故事原型还是很让人敬佩的,很有社会意义。无论是消除偏见还是伸张正义,这些“好事者”的行动正在让世界变得不同。好莱坞最近这种正气凛然的律政题材不少啊。Mark第一次肉眼看见奥斯卡影帝影后。
因为同在泥地里长大,愿意找回正义。因为闻过皮肤的焦味,宁愿让正义蒙尘。当民众迫切想要抓到凶手,警察就会不择手段。没有人能从阿拉巴马死囚监房走出,即便这里是法制场所,却是充斥着偏见与谎言的法外之地。贫穷的反面是财富还是正义,身不由己时选择真相还是谎言,是该让民众宽慰还是让沉冤昭雪?
呃 即便我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 但这部也拍得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