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大二那年我整个人有很多负能量,谁都看不惯,不喜欢别人一系列不符合我价值观的事,当然我没有到处咬人,只是在心里默默不满。
于是趁一个短假回了趟家,具体那次回家做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是回学校后发现自己心情好了很多。。
看到的事物都很可爱,也乐于和同学交流。
那种愉悦的心情让我做出什么事情说出什么话的时候都对自己惊讶。
但那似乎是最后一次,回家为我加了油、补充了正能量。
临近毕业前因为考试的焦虑和故意压抑的和别人交流,使得我前所未有的抑郁。
于是我想回家让自己别再这么消极负面。
但这次家却完全不再让人感到温暖安全,而身上似乎总有沉重的负担。
父母都倾向于及时享乐的性格,不在意家里多乱多脏,没有多少存款,对我和弟弟都略有点吝啬,而自己买衣服、吃喝、抽烟喝酒都不在意 ……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于是我每次回家首先几天的任务就是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好。
然而今年有了让我更加不知所措的事,父母之间动不动就会有的争吵、酗酒、说一些贬低别人的话、古怪的脾气……为此我在除夕夜里还哭了一场,导致今天大年初一一直特别火大。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让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为什么要做那些愚蠢无聊的事,为什么别人的家庭那么幸福和睦我们家要这么……不顺、尴尬,为什么我的爸爸不像别人那么疼女儿。
我不知道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还是谁出了问题,我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因为爸爸他脾气倔强,说起话来不高兴了就不说话,实在没办法去把事说开,就算说开了之后也不一定就真的会遵从。
所以无比期待未来,期待我能自己独立的时候。
年前一直在做家务,包括前段时间在学校做事,今天时间终于是属于自己了,于是我看了这个想了好久电影,因为比较喜欢姚晨吧,她是第一个在微博上关注的人,也是个可爱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在地下通道中被抢后晕倒在楼梯时,梦见自己和四个孩子坐在雪地里说话的时候。
说起妈妈对爸爸曾经是报喜不报忧,我突然怀疑,是生活就是这样的吗?
我所想象的那种完美生活是不存在的吗?
它简直成了对我的一种折磨。
应该多看看其中好的方面吗?
我想如果我痛恨它就该不遗余力的去行动、去改变,不要花费一分一秒来沮丧发愁……我潜意识里也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在骨子里的不自信吧。
我不相信自己现在可以去做,我怕自己没有勇气,不相信自己能有好的审美买到漂亮的衣服,不相信自己能说流利的英文,不相信自己能早起,不相信自己值得许多美好的事物。
罢了新年,学会自信吧,这个很重要。
美好是有的,理想也是有的,我也相信我能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尽管过程艰辛,但是我会努力争取的。
好吧,我承认,我手贱!
说好的远离国产片,说好的不是无数人口碑爆棚绝不碰国产片,欠揍活该倒霉就是我!
《一切都好》是一部典型的国产片,大牌云集,制作精良,故事脉络感人,具备了好片所应该有的所有要素,所以,等你看过方便面的广告,最后实际吃到那个产品,那个酸爽的感觉,亲们都懂得。
先安利一下梗概:老爸老年丧偶,在空虚寂寞冷之余,想到去外地看看孩儿们,毕竟,这边孙子一个都不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情节的生搬硬套,剪辑设定的不合逻辑,让阿西帮你一一拆解,也不枉我中毒一回。
、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北京的四合院,没错,北京后海的四合院哦?
有没有不知道北京四合院价格的同学,好吧:换句话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身家2个亿的豪!
有人跳出来说,房子是国家的....我就回答一个字:滚!
价值2个亿的房产,会让你免费住?
建设部部长有这个待遇没有?
所以《一切都好》其实是一个顶级富豪吃饱没事做访亲的故事,好吧,这样一来,片子瞬间是不是距离好片子远了一点,别慌,后面会更远!
主人(张国立)丧偶,孩子们约好回家聚聚,结果一个没回来。
(导演你脑子有水么?
孩子们一个天津,一个杭州,一个上海,一个澳门,没事就能随便回家聚聚?
当然,对于豪的世界,一切皆可能。
)所以他决定给孩子们个“惊喜”,去看他们。
加油~国立豪~我们一直看好你。
豪的路线必须吐槽一下: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导演你看过地图没有,天津去杭州经过上海,不然就绕路了,当然,好吧,豪的世界就是任性!
老豪先去了天津,摄影师儿子不在,无奈,转杭州看女儿。
第一幕:大姐看房子就知道了吧?
大姐是杭州豪,独栋别墅,周围view古朴典雅,我算便宜点,400万吧。
大姐和老公不合,是否离婚我没仔细看(干嘛不仔细?这种烂片不拉着看,我自杀啊我?
)导演交代了下 ,女儿是能接怕蒙牛贺岁片广告的公司老总,是否人物设定和性格会做这种幼稚明显的事情,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女儿也是寂寞冷,不空虚是因为工作儿子事太多,豪没辙了,找大仔去。
第二幕:大仔儿子在上海有房子,豪的妈妈攒钱买的,一个亿万富豪要攒钱买上海的房子,这点充分证明了上海房价他妈的贵到了多么离谱的程度!
好吧,咱们不究细节,咱孩子有志气,去创业,不住!
之后就铺垫了无数创业,梦想,激情,和团队同甘苦之类。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左边是孩子每周三的活动现场,有经验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场子,没有个十万以上是搭不起来的,每周搭哦?
大仔创业团队真心不差钱,后面是创业团队的住址,距离东方明珠的位置啥的我也不吐槽了,好一个年轻人,加油!
第三幕:小女儿除了小女儿是拉拉之外,本章节没太大槽点,然后豪遇到的意外的抢劫(劫匪好眼光!
)不说现在的劫匪不但要钱还无聊的抢拉杆箱的不专业行为,单说一个研究广告和文学的劫匪,就绝壁不会干出这种蠢事。
好吧,老豪没事,当然小豪也不会有事。
第四幕:小儿子当这个孩(sun)子说出混的不好的时候,我哭了。
你看看他的器材架子,长焦和短炮有多少,而且,每个镜头后面都配了机身,每个啊~毛估估已经过了百万....最后,导演可口可乐式的结束了全片,每个人都好,正能量和主旋律满满。
大陆电影目前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要么是贾樟柯师的“真实”,要么是本片这种“现实”,就是怎么看都和我们距离挺远,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同我们看本片所体会的,是一个豪门的喜怒哀乐,关老子屁事!?
通俗点说,即使有好的演员,好的美术,也一样是烂片,何况中间穿插人物的生硬,各种段子和全片的不和谐.....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他们什么话都说了,就是不会说人话。
有同学说了,至少剧本还行吧,也抓到了时代的痛点,还关注了留守老人(当然,你认为四合院主人算的话)。
然而并不是,片子结束的字幕,说出了一切: 本片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 Stanno tutti bene (1990)的翻拍版本,我建议看了这个微信的同学,果断去看那部吧,不要比较了,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的一句话带给剧组,我不相信这是拍出了《钢的琴》的张猛导演的片子,我也不相信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能拍出这么烂的玩意,你们说好的自尊呢?
平安夜计划之外地去看了张国立的新片《一切都好》,悄么声儿地就上了,原来是90年意大利电影的翻拍再翻拍,在年末看这个题材还蛮应景的,毕竟圣诞的含义远不止爱情嘛。
剧情做了不少本土化的改编,然而比较难得地保留了同性恋设定,虽然张国立本人接受采访时low了一把,影片里也处理得十分含蓄。
雷的是那款APP,突然汹涌地全屏出现时,我实在忍不住用爪机偷摸查了下是不是真有这么个神奇的玩意儿,还好没有…不然这广告植得也忒硬了…叙事走的是平淡中见真情的路线,节奏偶尔感觉像公益片,看得尴尬症发作,但总体观感不错。
熟面孔一沓沓地出现,倒是更增加了亲切感,王千源饰演的小吃店老板要是直接端上一盘饺子就可乐了,然而最有记忆点的居然是贾导,“你跟了我,follow me, my body, my money, my everything……”估计往后一年内看到他都会想起这不紧不慢的神台词。
影片本意应该是呼唤亲情,常回家看看,却让我想起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而且看来还是比较全球性的问题,不然两部不同地域的前作不会都是高分,至少说明都有一定的共鸣吧。
以父亲写回忆录为线串起整个故事,可很多细节都要问孩子本人才知道,虽然他的确很深情地写着,文笔也很好。
里面有句话大意是:我们这代人呀,大半辈子都献给了工作,忽略了家庭。
我不禁在想,似乎不止那一代人,新的一代也有很多也正重复着这样的缺失吧,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有片中父亲一样的包容胸怀与自察意识,愿意做出努力去缝补与子女们曾有的误解与情感裂痕,而不是真正等到为时已晚,毕竟,靠负疚维系的任何关系都不是健康的。
这个角度也许比热热闹闹的大团圆结局更加有意义。
<图片1>平安夜,一个人去看了《一切都好》。
张国立老师饰演父亲的形象深入人心,带着简单的行李,走过天津、杭州、上海再到澳门。
看到自己的孩子们过的并不如意,看过一些心酸事,又无法言说,只好托起行李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陈赫饰演的管好一直作为影片的暗线但直到最后才出现,配音很奇怪,想要煽情却又吊里吊气,像一口气憋在嗓子里,让人憋闷,一脸欠揍的表情也着实让人爱不起来,反而童年的管好可爱许多。
说到童年,这部影片中塑造的小孩子形象都是缺少天真烂漫的,一种独特的手法——让小孩子以大人的口吻讲述一件事,每个人物登场也总会以儿时的模样做当下的行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老管的眼里,他们永远都是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窦骁饰演的角色管全。
原本的生活该是安逸且令人羡慕的,在上海有房有体面的工作,只是安稳的生活会磨灭一个人的斗志,管全原本就是充满激情与乐于挑战的形象,辞职-卖房-创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有勇气,也有行动力,并热爱自己现下的努力。
这些,都是令我艳羡的。
我也毅然决然的辞了职,在我妈看来完全就是任性,是的,确实是任性,因为我并没有安排好我的下一份职业,我究竟想要做什么,到现在我都没有想明白。
来来回回换过几个工作,却都不了了之。
愤然离开家乡,一个人跑来北京,做一份自己还算愿意的工作,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所以,我对管全是羡慕的,他有理想,有目标,而我,还在摇摇晃晃,怅惘而行。
最感同身受的对话:“你总是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没有说啊”“你就是那么想的”如同我和我妈的对话,然后陷入冗长的沉默中去……而像管楚,自己的热爱却没办法实现,只能认清现实,向现实折腰,这也是我在过去一年里终于看明白也看懂了的事情。
那又如何呢,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委曲求全,做一些与自己的热爱沾边的东西,说起来也算是没有完全放弃。
还没到那个年龄,所以没办法评说管清的生活。
一直单身,所以也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画面唯美温馨,暖色调为主,处处洋溢着爱与被爱的感受。
只是最后一部分画面的堆砌很有问题,亮暗对比太强烈,眼睛受不了。
另外感觉噪点比较大,尤其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也不知道是放映问题还是原片的问题。
但是!
作为一部温情片,整部片子并没有那么“作”,也没有刻意煽动泪点,反而有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散文般的美感。
以及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思想认同感。
文/梦里诗书 源于《天伦之旅》的改编,《一切都好》虽然继承了亲情的羁绊,却已然没有了那感人肺腑的动容,这一面源于电影几乎雷同的仿效,另一面所谓的改编并未有太多真正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波澜不惊的呈现,使之终仅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灵鸡汤。
张国立饰演的慈父,游走于分散在全国各地四个孩子间的他,被孩子们幸福的谎言所包围,孩子的苦衷也成为了父亲的牵挂,如果这是一部未经改编的原创作品,那么确实值得中肯,但珠玉在前,蓝本的高度实则已经注定了电影至少能差强人意,但在改编后,无论是从已然身在北京首都的父亲,子女为何还要分散各地,还是四个孩子的人物设定,都显得太过生硬刻意,剧情设定的不合理,使这个本就需要情怀的作品,欠缺了真正以小人物为依托的共鸣性,这无疑在伊始就降低了电影的感观体验。
如果这只是一个精简的公益短片,那么他或许能感人以情,但被拉长到一部电影长度的《一切都好》,很多时候令人感觉只是将一个又一个的家长里短罗列后苍白的宣讲而出,穿梭于各地间的父亲,子女和父亲两代人间的隔阂,虽然一个“一切都好”瞒不了父亲儿女的热忱,每个观众都所能见那父爱的伟岸,但这种种的体现却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宣泄,当结局到来,那看似质朴的真情,实则只是为电影画上了一个空洞的句号,虽告解出一份陪伴便是最好的爱,但并没有能深攫出自已独出机杼的内在纵深。
没有了东北故土的情怀,也没有了荒诞的黑色幽默,虽然同是对父爱的告解,但张猛的《一切都好》与《钢的琴》间差了不止一个《天伦之旅》,前者有时代讲情怀,后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出了一个故事,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社会性反思,亦有着一种端着的感觉,在人物本就欠缺根基的基础上,剧情张力的匮乏更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笔流水账,这诚然有着《天伦之旅》蓝本的桎梏,但更有着导演自身的创新不足。
亲情无疑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情愫,即便是如《一切都好》这般不温不火的鸡汤,张国立的老父形象却依旧呈现出一份亲情的质朴。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身体好吗?
我现在外地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一切都好,从在微博上看到这电影的插曲MV以后就决定要看的电影,原本规划元旦首映当天,还提前约了朋友,最终没去成,眼看票房不高影院排片日渐稀少,再不去就只有等网络上线了,提前观看的朋友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等网络上线再看的片子,我任倔强的要在影院看,哪怕是22点55才上映的场次。
对这讲述亲情的电影一位常年不在家的父亲,人到中年,配偶离世,子女外出,想有一份完整的家庭记忆,随即开始鼓弄一本家庭记事本《回忆录》,因此踏上探亲之旅的“公路电影”这人叫地址学家管治国。
管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六十年代的人起名要么建国,要么治国,可出现在影视屏幕上的这类人基本人设多是家都治不了的中年大叔。
孩子是两男两女的设定,计划生育时代应该被罚了不少钱。
嗯``````应该是这样。
跑题了O(∩_∩)O说到管治国就不得不说张国立老师,对他的银幕形象一直停留在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康熙大塑造,怡妃,三德子跟着满街跑的大帝。
之后也有很多片子不过都没怎么看。
这次再看到他,入目是眼角的鱼尾纹,额头的抬头纹,也许是我长大了,也许是他老了,对这种中年失意大叔人物的塑造有中本色出现的味道。
当然老戏骨的演技自然不差,把这个渴望补足孩子们记忆的中年人物形象诠释的入木三分。
几次怀疑子女那疑惑的眼神。
两次坐在儿子门口等进门的落寞,看到女儿是同性恋不是舞蹈演员的失落,知道大女儿已经离异的打击,小儿子西藏失踪的震惊。
一个人坐在回程火车站的伤感不高兴,都是那么想让人去给她一个拥抱。
带他回家听听他的故事,慰藉一个年迈的老人。
全片没有剧情波动,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非要说出个起伏,那就是老人家在地道被二痞子抢劫那段,为护着对旁人来说一文不值对他重比千金的家书,心脏病突发,还以为要去找他老伴了。
不过就是这种毫无波动平淡无奇的家庭叙事,老爷子每一次的失望,每一次的欲言又止,每一次知道孩子们在撒谎又不敢点破的镜头,有着水滴石穿的韧性刺激着对家有着向往的人。
故事情节简单到任何一个人都能知道下一个剧情的走向,却能让每一个为人父母,做人子女的人在里面找到自己。
怕他们担心对爸爸妈妈从来只是报喜不报忧,殊不知这样只会让他们心事重重,谁人没有当过子女,都懂这种心情,此情节剧中就有体现。
老人家到澳门后小女儿管楚就说到“对您,只能做到报喜不报忧”哪怕她已经早就不跳舞,现在每天在餐厅从事着扮演旋转木偶的工作。
也只是餐厅外流泪抽烟后继续站岗。
为的只是让老爷子认为他们一切都好,过着老爷子已为的人生,创造夫妻和睦家庭美满的管清,明星教师工作稳定的管全,开摄影展的摄影大师管好,场场爆满的芭蕾舞团台柱管楚,而现实却是管清离异,管全卖房创业,管楚餐厅打工还谈起了同性恋,加上三姊妹联合隐瞒的管好西藏失踪。
四个孩子,四个截然不同的设想相反的境遇。
老爷子心脏病以后的梦境自问自答,巧妙的用子女儿时的形象来回答确认他的答案。
可见老爷子是多么的心知肚明。
醒来那句“原来这种方式才能聚一聚”戳中泪点。
好在最后老爷子想通了,没有点破孩子们的谎言,给孩子们带去心理负担,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照片接受了他们的一切都好的谎言。
,过年一家子也吃上了团圆饭。
全片温馨而暖人,四位青年演员的演出属于正常发挥,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最后在这个票房为尊的时代。
这部片子其实应该在春节前夕上映,不该在元旦小长假。
被埋没了,票房其实可以更高。
冲着给张猛补一张<钢的琴>影票钱的心情去看的<一切都好>,不知影片一开始便坦诚改编自其它的影片,也是有些诧异。
改编出彩的向来甚少,张猛是否能够别出心裁?
干净有序的北京四合院居所、逗趣的家中宠物和两三好友、充满人情味的菜市场,一切都颇具中国风味。
但影片似乎都将一切聚焦在这些“典型”的中国特色上,甚至忽视了情感之间应当如何引起共鸣。
地质工程师管治国,四个儿女分别是广告人、英语达人、芭蕾舞演员、摄影师。
父亲与孩子们自小聚少离多,亲情梳理成为某种现实象征。
孩子们对父亲带着尊敬并不想其操心、介入他们生活的情感。
将老年的父亲隔绝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似乎是当下中国儿女们的常态。
片中的管治国俨然也是留守老人,中产阶级的留守老人。
在中国大时代的快速动车全程链接下,管老微服出巡到了各个儿女家中方才知悉“一切都好”只是一个生活的假象,却也正是生活的真相。
小儿子不知所踪,竟然去西藏“净化心灵”;大女儿已然离异强势撑起一个家;大儿子辞职创业疯狂如当年的李阳; 小女儿找到了真爱却难以和父亲开口,难以开口的还有如今的工作。
片子很努力地寻觅到了具有地气的中国现状,试图将这道改编的大菜做得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是的,完整插入的蒙牛广告、动车恢弘的时代景象、略显颓势的澳门、西藏热相信很多中国观众都很熟悉。
但是,在这些象征符合之下的真正触痛了中国人的神经了吗?
在大时代裹挟下的身不由己,父子亲情的缺失都叙述得浮皮潦草只靠几个儿时的回忆和长大之后的争辩来展现。
除去像是长面条一样的叙事内容和忽快忽慢的叙事节奏,张猛似乎在片中有气无力,没有昔日在<钢的琴>中意味深长切骨的刻画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构图。
用几个航拍镜头展现内陆的兴起和些许浮华迷离的中景,不禁怀疑导演另有其人。
美版的故事中,汽车火车拼凑起来途中遭逢挫折的公路之旅更有滋味。
父亲依旧是一位退休丧偶的中产,致力于电线揽的建设,其实这也另有深意。
父亲付出一生致力于促进沟通的顺畅却忽视了与儿女的沟通。
他是一个good talker却不是一个good listener。
他对儿女们有殷切的期盼,不要painter要artist。
如此的push和生活现实只带来了他和儿女的记忆断层,在他眼中,他的孩子还是children,经常看到他们年幼时的景象。
直到儿女们善意的谎言戳破了这个美好的幻象。
设置上大致相同,但叙事上,关于父子、父女之间的情感阐述更为具体,所以然更加合理。
并在片尾,父亲和过世的儿子也最终和解,一切沉重被圣诞节暖绒的气氛冲淡了不少。
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一向的传统,一部浮皮潦草的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但看过的观众可能像是被提醒了一下。
不是因为片中的情节,而是这个被提起的好话题。
说到底,两个国家的片子都只是提到了某种现象,没有解决什么也没有提出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现实生活丰富繁杂,或许解决之道该留给自己去思量,去找到之间的平衡。
这部电影正如我们正在吃满汉全席,上完菜后服务员为我们特别赠送了一盘青菜,最特别也是最廉价的却也是最醒目的那道菜。
无论我们在外人看来长成如何顶天立地的模样,在父母眼中,我们还是孩子,还是需要他们来挡风遮雨的“乖宝儿”。
老管信封里只装着家里的新钥匙,最后团圆宴则通过背诗的幽默细节暗示他费心的准备。
是啊,咱父母那一辈,大多不习惯大张旗鼓地外放式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或许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子女才更容易忽略他们的心意。
事业有成家庭受挫的女强人管清(姚晨饰)、迷失自我受困孤落的管好(陈赫饰)、孤注一掷艰难创业的管全(窦骁饰)、远离家人奋力打拼的管楚(叶一云饰),这些天南海北的“管家人”带着与我们类似的生猛劲,去活、去爱,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忍受着生活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的,还有我们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态度。
你放心,我很好,一切都好着呢,你们好不好?
但哪里会真有那么好。
以爱为名,我们和父母间隙渐长,越走越远。
可说出这一切,真有那么难吗?
或许我们只是敌不过内心小小的骄傲,希望在父母那里早点成为不惧风雨高空任翱游的苍鹰。
但我们能给予彼此的时间,确是在不断变短。
看你们慢慢老去,两鬓斑白,我无能无力。
希望未来的路,终可以陪你们,一起慢慢走,不带欺瞒,坦率自然。
一切都好,很能反映真正的生活。
讲的不过是一群孩子和老父亲的故事。
但是,却让人泪目了。
一是因为剧本好。
二是因为演员演的好。
平平凡凡,一家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亲情与爱。
报喜不报忧其实是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做法,因为不想让父母担心,所以就报喜不报忧。
总觉得父母不会来这里,所以就没有说,可是当父母真正看到的时候,心里多少也会有心酸吧,原来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肯定很心疼啊。
自己也马上走入社会了,看完电影感触很深。
父母长辈永远是爱着孩子的,成年后的孩子们也懂得反哺回馈长辈们。
几个孩子都在父亲面前说自己过得有多好,但事实上,当父亲亲自去找孩子们,去看看真实情况时才明白自己其实听到的都是善意的谎言。
成年后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生活事业家庭上的不顺,对家人编一些善意的谎言也在所难免。
但终究家庭还是那个可以为你时刻遮风挡雨的港湾。
整部片没有太浓的合家欢氛围,但还是处处表现出浓郁的亲情。
你们期待的张猛做的不那么好,毕竟这个故事再怎么本土化也还是有种可乐广告的气质,但年底了,带爸妈去看一下还是应该的。贾樟柯的客串太逗了,戏演的太差
张国立、姚晨、张译这群演员凑在一起,演什么都不需要多费劲,如稀松平常,但是太过平淡,整个片子也没什么惊喜可言。
”照史实来,就是抹黑。“范伟真会埋汰自己。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演戏了。
240508晚三沙卫视电影时间。管治国家里的胖橘猫和田园犬好可爱啊ㅠㅠ 剧情很老套,但管楚和女友之间关系的隐喻还挺突破的。说实话,这种土鸡汤只有放在中式家庭里管用。其实观影过程中我最关心的是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母亲怎么能直接被写去世,毫无戏份呢?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缺位的父亲,却有机会在年老后找孩子们弥补,这太老钟了,这太父权社会了。
太像广告了,我为贾樟柯加一星。
这是最美丽的祝福,也是最善意的谎言。缓缓流淌的故事,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改编的也还行
点映时,张猛说做一个艺术性弱情感性强的作品,结果证明脱离开他熟悉的语言方式,就只剩完全把控不了的胡乱煽情。编导和演员也不是没考虑过煽情的现实性——北京二环内大院里四个子女竟留不住——即便把他们抛到天津、杭州、上海和澳门这些看起来也挺“工作宜居”之地,张国立从表演上似乎也不信服这事
确实比《天伦之旅》差一点,但还是值得打三颗星。至于为什么,也许人在一些特定的时节里,总会格外宽容吧。20151224于朝阳大悦城
“最可怕是 爱需要及时 只差一秒 心声都会变历史”。虽然少掉美版的自然,多了一些尴尬/广告,但却注入了不少的中国式温情。其实张国立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只是这几年来被一些不必要的关注点给掩盖了。多的一星要给张歆艺和叶一云以及管治国多备上的那一副碗筷,堪称是最近最值得感动的一幕。
如同温吞水的关怀空巢老人公益命题,导演一定是休斯顿火箭队的球迷。
家住北京四合院,儿女津杭沪与澳,严肃麻木巴松管,雪茄姑娘腿根搓。拍的自以为是且寡淡无味,唯一延续的张猛标签是一如既往的钢铁父辈阴影。
私货太多,自以为煽情,自以为温暖,自以为翻拍只是把故事背景换一换,更像一部高铁宣传片
昨天看的提前观影。看到张国立演的老父亲一出来差点哭了出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去四地方看四个孩子的寻亲故事,老父亲现实和梦幻,过去和现在的回忆让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亲,非常感人。有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看完这部电影,觉得我们都应该对父母再好一些,让他们不要担心。
请一帮电视咖怎么看怎么像是一春晚插片广告,还是高铁主题的。不说翻拍时候各种水土不服的事儿(一家四个娃计生委没罚死国立老师吗?明明可以往前扔到70年代,颇多可做的点,但是改编工作就多了去了吧),看在LGBT的面儿上还能多给一星。其实走错了方向,翻东京物语该多好。
这个故事框架本身有1990跟2009两个版本
周冬雨不到一分钟 我疯了
真实、细腻又平凡的故事,平凡到在银幕上看起来有点矫情。可还是很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国产电影。
催泪弹。
完全不能相信这是拍出过《耳朵大有福》、《钢的琴》的导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