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熟悉的纽约街景,两个27岁的女孩子Frances和Sophie,相亲相爱地生活在布鲁克林的一套合租公寓里。
工作和男朋友都不好不坏,小心翼翼地分担着房租,天气好的时候到户外餐厅吃晚餐,睡觉前躺在一起讨论性生活和理想。
看着看着,发现画风并不这么岁月静好,导演铁了心要用电影还原生活。
两个女孩子搬家,吵架,一个单身一个订婚,西海岸-纽约-巴黎-纽约,Frances在生活里浮浮沉沉,最后和最好的朋友重逢。
所以,这可能并不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也不是励志片,它是一部关于Frances一个人的生活的电影,关于一个凡人如何找到自己,如何与生活三局两胜的故事。
我觉得,每个内心是loser的人都会从《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Frances,用她男闺蜜Benji的话来说,totally undateble(约会无能)。
总之,在她和前男友分手之后,就再也没有date了,连艳遇都没有。
而她最好的朋友Sophie,有一个前途闪闪的男朋友,更富有的父母,收入更稳定的工作和更理智的性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Frances就是个大写的,加粗的,LOSER.她热爱跳舞,但也仅限于当个老师演个演出糊口而已,并无野心成为著名舞蹈家。
在纽约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并非无家可归身无分文,但为了足够舒适的住处和不至于太糟的生活水平,她每个月都在透支,银行存款摇摇欲坠。
和最好的朋友大吵了一架,结果成为最后一个知道对方要搬去日本的人。
在舞蹈公司的圣诞演出里当替补,最后被临时撤下。
回家过完圣诞节再回纽约,已经付不起房租,只好去关系不怎么样的同事家蹭住。
用新办的信用卡透支机票,去巴黎呆了一个周末,大部分时间在昏睡,没有任何美好的邂逅,唯一指望见面的大学好友迟迟不回电话。
27岁,夏天,回大学宿舍做志愿者换免费的住宿,满场跟着客人转,负责倒酒。
半夜被与未婚夫吵架的闺蜜敲门叫醒,两个人谋划回纽约重新生活,第二天一早又眼睁睁看着闺蜜坐在未婚夫的车里离去。
并不是养不活自己,只是赚钱总赶不上花钱而纽大城市又太贵而已。
并不是被好友背叛,只是那个“去便利店路上看到好笑的事情只会分享给一个人”的对象不再是自己而已。
并不是毫无才华,只是这点儿才华位于人群均值稍微偏上,只够支撑一份正常的工作而已。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但每天醒来都有理由抑郁上一刻钟。
抛开宏大叙事和社会现实,就说说个体,我猜,每个内心自认是loser的人都会从《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维持一种看起来还不坏的并非loser的生活,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
没错,现在令人焦虑的事情太多了。
生活没什么大挫折,然而每件小事都需要费力维护。
打开朋友圈:A实习得风生水起,B信心满满地准备申请,C专心创业,D的旅行照越来越好看,E看了很多书,F学了法语又学日语,而你独自站在原地,为了希望渺茫的人和事心烦意乱,倘若不逼迫自己承认自己是最停滞、最无所事事、最迷茫的那一个,好像都说不过去。
反正,漫不经心或者痛定思痛地反思了一下目前的生活,结果就是每次不顺都足以引起几个夜晚的失眠和自我怀疑。
「绝望」就此产生。
这种「绝望」幼稚难解,又真实得近乎不可分享。
哪怕是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丧”、“颓废”和“抑郁”,也没人会和你拥有同样的情绪。
从人生存在的维度来说,人生如果有意义而追求不得,比人生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还要痛苦嘛。
你或许并无雄心壮志,但你也希望事业有成,经济稳定,生活舒适。
更进一步,你或许还希望:最好的朋友就和你在同一座城市,每个周末都能见面;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点小才华和与之匹配的野心;有个和自己半斤八两的伴侣,性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至于过分空虚。
可是,每个内心自认是loser的人也还会从Frances身上看到另外一个自己。
面对那些看上去即将击垮我们的无望时分,每次也总能比想象中坚韧一点儿。
就像Frances,迷迷糊糊丢掉了剧团的替补位置,好不容易去了趟巴黎却啥也没做,可是,这姑娘怎么就一点儿都不着急呢,怎么就能够那么平心静气呢。
然后,又不出意外地「振作」起来,接替了之前拒绝的办公室文员的工作,编了一台现代舞演出。
转念一想,这好像才是正常的态度嘛,该悲伤时痛痛快快地悲伤,但未必需要把每个问题都用自我怜悯的情绪粉饰一通。
退一万步说,坦然承认自己一事无成,至少比一边拼命否认一边为此焦虑,或者为了获得“成就”而累得半死要好。
生活那么长,总有三局两胜的机会。
27岁才租得起自己的公寓并不算晚,27岁才第一次有正式的编舞作品在剧院里演出,也不算晚。
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在25岁之前订婚、环游世界、创业成功、成为大V,不是说这些成就不重要,而是这个世界容量有限,只需要那么一小撮这样的人就够了。
剩下的绝大多数,除了要学会平心静气地和那一小撮人共同生活在这世界上,还要学会“凡人必须以凡人的方式找到自己”。
让自己陷入一种世事无望的消极情绪里相当容易,只需要随便想几个名字,要好好生活却困难得多。
早点睡觉,晚上跑个步,不失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感冲动,把丢在一边的书捡起来看完,任何微小的开始都可能是一场美好的革命。
你说呢
最近看的两部女性题材的电影,虽然诞生于不同文化环境,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却有其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东西,所以一起来聊聊。
其中一部是改编至作家绿妖的同名小说、李霄峰导演的处女作《少女哪吒》,一部是诺亚·鲍姆巴赫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主演的《弗朗西斯哈》,这一对有着相似电影理想的恋人,前者也是《婚姻故事》的导演,后者也是《小妇人》和《伯德小姐》的导演。
当我介绍完这两部电影的主创,你可能对这两部电影的风格会有一点预感。
确实,他们都是低成本的青春文艺电影,或者用呢喃核来形容——以自然的生活流场景为特色,聚焦年轻人对感情生活、对未来发展的困惑。
虽然《少女哪吒》的导演很不想承认这是一部青春片,我想那绝不是青春片本身的阐述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同期上映的《小时代》也将自己定义为青春片惹来了导演的叛逆。
除了这层表面的风格之外,他们同样描述两位女性,描述他们不同生命阶段相互之间的友谊,也描述他们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选择。
这种双胞胎似的双女主电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讲述爱情,还有一种是通过创造的两个紧紧羁绊却又完全不同的角色,一次性展现人在复杂的生活中不同选择的两种境遇,探索角色的可能性,也是在探索生活的可能性,这对于电影故事创作来说故事更加丰满,矛盾也更加尖锐,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样的创作方式,我最早是看张悦然的小说《樱桃之远》感受到的,之前比较有名的《七月与安生》也是这种,近几年因为剧集我的天才女友播出而更加风靡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是,而《少女哪吒》和《弗朗西斯哈》的聚焦点我觉得也是这种类型。
《少女哪吒》中的两个女孩,一个是长发飘飘、看起来品学兼优的晓冰,一个是短发酷飒、看起来乖张叛逆的转学生小路,她们因为关于一匹马和一场台风的秘密而成为朋友,更因为骨子里的叛逆二字让她们彼此感受到了志同道合。
她们用“文青”的细腻感受着家乡的河堤与果园,用“流浪者”的浪漫想象着未来的诗和远方,用“初生婴儿”的笨拙和好奇触碰着少年时代的爱情。
但是在那个闭塞世俗的小镇里面,特立独行者往往是被集体暴戾抛弃的对象,所以晓冰和小路都遭到了放逐,放逐是相似的,而她们结局的却迥然不同,而这跟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影片中,晓冰的家人存在感更为强烈,掌控欲更为强大,离婚与再婚得轰轰烈烈,还偏偏欲盖弥彰,保护着他们所珍惜的体面,扭曲着晓冰稚嫩又偏执的内心,硬生生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如同封神榜中怀胎三年而生的哪吒一样,生来亏欠,再加上双方坚硬霸道不服输的性格,直接将家庭关系转变成了仇敌的对抗关系,特别是这样的对抗还加入了青春初恋这样强烈的催化剂,于是,晓冰非得重走哪吒剔骨还肉的路方能自我解脱。
可惜的是,人不是神,人死不能复生。
而小路虽然叛逆,转学无数次,影片却几乎没有给到她的父母什么镜头,唯一出现的父亲镜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形象出现的,就像小路在徐杰心中的形象那般,她像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像浪迹天涯的侠女,所以即使青春动荡,但却在动荡中反抗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是自己坚定的选择,不受家庭和爱情左右的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这样的重生才有生机。
当小路回到小镇,从晓冰妈妈那儿拿到晓冰留给她的一盒子烟蒂。
她想起当时和晓冰交换的秘密,她自己放走的白马从不曾撒谎,因为青春易逝,白驹过隙,如同那白马松开绳索,他自翩然而走,曾经她以为晓冰说的台风将至只是为了跟她交朋友的谎言,直到看到这一盒烟蒂,她能感受到,每一支烟蒂的背后都是一阵在晓冰的世界里面刮起的台风,一个说着“这世界只有一种活法,那就是诚实的活着”的女孩,是不可能撒谎的。
死去的晓冰和相比之下重生成功的小路正是小镇中拥有反叛性格的理想主义少女最坏的和最好的两种结局。
弗朗西斯和苏菲都是美国纽约的穷人,她们是曾经的同学,现在更是形影不离,影片中说“我们就是一对拉拉,只是不做爱”。
因为他们都有着文艺而遥远的理想,并发誓要共同征服——苏菲想成为干练又成功的出版业大亨,弗朗西斯想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蹈家,然后一起在巴黎这个文艺鼻祖之地买上一个大房子。
他们在普鲁克林街边狭窄的小床上调侃男人,畅聊理想。
多么的令人熟悉,像极了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青年热血理想时期。
然而年龄、婚姻这些仍是现代女性难以逃脱的桎梏,将弗朗西斯无情地拍在了干涸的河岸边。
婚恋市场上格格不入的弗朗西斯,不愿意为了纯粹的理想做出一点点妥协的弗朗西斯,诚然,在我们这些同样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人眼中,她是那么的真实可爱。
尤其是苏菲离开后找到合租房子在纽约街头狂奔的她,简直就是一位现代舞蹈艺术家。
但很快,她遇到的经济危机让她必须独自面对残酷的生活本身,为了房租而发愁,为了下份工作发愁,更为了离去的苏菲而发愁,也可以说是生气,因为曾经陪在她身边的苏菲,先行妥协,离开了一起合租的房子,离开了说好要奋斗的理想——出版行业,甚至要嫁给面目模糊的男友,离开美国去日本。
苏菲这样的的选择在纯粹理想主义的人心中是不耻的,甚至谈得上背叛,所以弗朗西斯生气。
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观影时,也能看到苏菲的犹豫、纠结和努力,不禁会想,这真的是不好吗?
在现实中先找到最舒适的位置,然后用从生活中汲取到能量反哺理想,真的就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理想主义者头低一等吗?
接着电影的主角弗朗西斯就告诉你,不是,她自己从对苏菲生气,到避而不见,再到像小孩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去巴黎仿佛暗戳戳的报复。
苏菲和男友吵架之后回来又离开的那个凌晨,理想之光回光返照之后,她不仅理解了苏菲,更参悟出了可以交给现实的一份及格的答案。
最后她接受了舞团的文职,一边搞钱也一边不忘舞蹈,终于,影片的最后,她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至少实现了部分关于现代舞艺术家的理想。
没有自己那样纯粹的理想主义,她走不到这里,没有好朋友苏菲关于现实妥协的启示,她也可能一直只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而不是体面的成年人。
尝尽万般方式,始终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博弈的二人,正是都市中拥有反叛性格的理想主义职场女性最温暖的结局。
太过于理想化的人会像弗朗西斯哈早期那样,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太早放弃理想的人也会时常悔恨,或许,可以在纯粹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中找到一条过的最舒服的路,走下去。
这条最佳的路不一定非得非此即彼。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弗朗西斯哈 台词来自于弗朗西斯的一次顿悟,她更多是针对好朋友苏菲而说的,但我更多的还是体会到普通人与理想之间的关系,近而不粘、远而不疏。
这两部电影,《少女哪吒》更加极端,更加苦大仇深,而《弗朗西斯哈》作为一个喜剧,他是反苦大仇深的,也是温和的,从他的电影名就能看出来,主角叫弗朗西斯,但影片名多出来的哈字,既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意外,也是一种摒弃沉重的态度。
但两部电影都让人对理想主义者在不同阶段选择的遭遇感叹颇深,又因为都是聚焦于女性角色的描述,且聚焦于不同阶段女性角色身上背负的枷锁,尤其是家庭这一部分,不管是原生家庭部分还是次生家庭(朋友或者恋人之间)都让我非常有代入感。
角色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已经没得选,但看故事的人,或许尚有的选。
这就是看电影拓宽生命宽广度带来的收获。
愿每一个理想主义者最终都不要成为落魄的艺术家,更别成为一缕游荡的幽灵。
毕竟大部分的我们都是不会被载入历史的普通人。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电影分享和短篇小故事,欢迎关注我和朋友L一起打理的公主号Litsyd或者你想听到更多关于音乐还有书籍的分享 欢迎前往喜马拉雅或者荔枝搜索W的半亩花田(缘更)
饭桌上的谈话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琐碎而成年人的对话,自己忍不住说一些非常「幼稚」但负气又解气又为了证明自己不同or whatever的话,然后独自一人散场后回想起这些社交尴尬的冷场暗自憎恨自我难以消解。
又像Frances那样,几乎破产,金钱上缺乏安全感。
还被别人说oh come on你根本不算穷人。
用信用卡飞去巴黎,以为旅行或带来什么不同。
其实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孤独地闷闷不乐。
朋友又一次不在same page上。
根本不知道惯性的失望是出于对周遭还是对自己。
还有派对上的eye contact,我是如此认同和代入Frances,说到底relationship就是宇宙的平行维度让你不觉得alone而已。
可是电影里那些不快和尴尬,在像新浪潮致敬的黑白镜头下又变得是如此可爱时髦,so hipster。
电影结尾,Frances姓太长塞不进信箱,于是就截取了个Ha,哈!
正如这全片淡淡的诙谐,痛苦好像可以吞下去咬碎,留下自嘲的回味。
其实根本不对!
但也对,这样才好不那么难过。
感同身受就在于,周围人都在向前而自己却被困在青春期。
从小看着这些后青春期文艺青年作死的电影/小说,我以为自己打好了预防针,我以为自己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实从内心深处这种无法摆脱的对fit in的抗拒和对rejection的恐惧…矛盾而尴尬。
True Detective里Rust说I know who I am. And after all these years, there's a victory in that. 我也希望我在中年的时候有这份豁达和胜利。
而现在,越老一天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又多一点。
无解。
所以我要给自己一个42的纹身,不是赶时髦,是给自己一个cheer up, don't panic, you will figure it out sooner or later.
F长手长脚,骨架偏大,吃饭讲话毫不优雅,走起路来莽莽撞撞,身上常带着不知道哪里碰出来的淤青。
她随性,热情,不修边幅,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与朋友们打闹在一起——甚至胜于恋爱——喜欢自己的屋子里一团混乱。
她说不是因为懒,是太忙;她偶尔也是会洗盘子的。
她曾经是一个舞蹈演员,事业看起来最成功的时候,她被通知可以作为替补参加公司的圣诞季巡演——但后来又被通知取消了。
她不断更换着在纽约的住址,从一个租金低廉的地区,搬到另一个更低廉的地区,但依然交不起全额的房租,后来索性在暑假回到母校打工,蹭住了一段时间学生宿舍。
她曾经有男朋友,但因为她更喜欢与闺蜜腻在一起,无知无觉地与男友分了手。
她被不断示好的男性朋友称作“恋爱无能”(undateable),或许因为她更像一个女汉子,带着能感染周边所有人的热情,但没有与任何一个异性进入亲密关系的心思。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能够对号入座的朋友,类似的姑娘,反正我身边有好几位。
她们直率、鲁莽、任性,抱着一腔热爱,坚持在自己也许并没有那么大天赋的道路上;她们又真诚、乐天、积极,仿佛任何挫折,都不足以击败她们浑身的朝气与阳光。
即便眼见着她们时不时处于工作无着、恋爱无能的境遇里,即便为她们暗自揪心,甚至忍不住来几句说教,我还是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姑娘。
她们那么真实,不伪装,不胆怯,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短处,不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笨拙。
而可能有同样愿望与追求的我,却常常因为以上诸种瞻前顾后的忧虑,默默把自己包裹进一个柔和、安稳、谨慎,但也毫无色彩与个性的壳子里。
看到F这样的姑娘大哭大笑,在夜半的地铁站里抱着柱子悬空在铁轨上撒尿,在公园里蹦蹦跳跳赚一点钱再转赠给别的卖唱者,在全是陌生人的聚会上喝到半醉动情讲自己的心里话,只会坐在一旁静静微笑的我觉得她们美极了,也羡慕极了。
好想像她们一样笨拙而真实地生活,尴尬会多一些,但会美好很多吧。
生活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本来就是很难定义或衡量的,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也不免遭遇主流标准的干扰碰撞。
我的标准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真实用力的生活。
真实,是勇敢面对自己,不受太多外界干扰;用力,是全身心投入于当下,不浮在表面,不拒绝体会。
(很遗憾的是,按此标准,我自己也始终未能及格。
)要知道,太多时候,我们——起码是我——在为一些其实无所谓的烦恼而焦虑,已经逝去的或者尚未来临的爱情,长期存在于头脑里但始终不去推动的梦想……头脑与内心就这样听凭过去与未来占据,白白搭上了所有可以被称之为“当下”的时间,直到它们全部也变为过去,以其被荒废的事实,构成并强化了焦虑本身。
但F们并不是如此。
她们认认真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意别人认定的对与错——F后来终于成为编舞,她诠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时说:我喜欢那些看上去像错误一样的事情。
这句话多么闪亮。
即便有时不够如意,那又怎么样?
谁能只享受美好而不付出代价呢?
也许正是这种羡慕而不得的情绪让这部小片子扎扎实实打动了我吧。
《弗朗西斯·哈》,短短几个月里我看了三遍,郑重推荐给无数朋友。
片子的形式如内容一样简约又精致,朴素的黑白影像,欢快而干净的配乐,看似随意实则讲究的剪接,如同一封灵动的小情书,献给所有在大城市里孤独但强大地生活着的人。
有一个镜头我极其钟爱,F背着双肩包,小跑着冲过斑马线,在步与步的间隙中做几个舞蹈动作中的旋转,开心又自如。
有一个旋转并不那么完美,还差点撞到行人,但那笨拙又生气勃勃的样子,如此迷人。
《Frances Ha》好莱坞流行黑白,复古?
《艺术家》、《内布拉斯加》,还有这个《弗兰西丝·哈》。
导演: 诺亚·鲍姆巴赫擅长描写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困境而著称。
本剧女主人公弗兰西丝是一名舞者,靠着给人上舞蹈教学课赚些生活费。
就像她差不多年纪的人一样,弗兰西丝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却一事无成。
她是纽漂,放在中国是北漂!
活在理想与单纯中的人总是会受挫的,毕竟成人世界没有童话。
伊索影像周末@现代艺术博物馆 btr映前映后导赏 观影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感觉一个人在深爱对方(用最近的流行语就是 在最纯爱的那年)真的会把ta拍的很生动 鲜活 gerwig在baumbach的镜头下确实是好灵 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 整体我感觉比较单薄 看面看得我特别不舒服的是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很不日常 有一种很强烈的做作感?
或者是表演痕迹 让我觉得挺难代入的 还有一些抖机灵的台词(frances和benji说他们两的关系像夫妻)就我现在有点难以形容我对这类“金句”的台词是怎样的感受吧 看了owning manhattan之后对nyc的地形会稍微了解一些 在sophie说想住在tribecca的时候就想到那个豪宅 女主的拧巴感非常能体会 就是感觉文青总还是会陷入这样理想和现实的一种落差 会过于沉浸在理想里 可能文学艺术本身也是我们去逃离现实的一个出口btr提到vassar作为导演的母校 以前是女校后面男女合校了 所以剧情里有sponsor来宴会的情节 让我想到最近刷到视频老是很让我感动想落泪又觉得燃起来的同德女子大学 流动性也很好 不管是地点在变 还是人在变 还是关系在流动 就像btr说的镜头从未停下像是一个充满着一次次试错的青春浮世绘 这个年龄阶段的体验相比成长的阵痛 总是多了一份自由 就是很痒的感觉 想尝试很多事情所以蠢蠢欲动 物质上的贫瘠所难以抑制的精神上的瘙痒很奇怪的感觉吧 特别喜欢女主收到tax rebate那一段主动请客 credit card被decline以后还要去找atm取钱
意外的机会,在Essen的小艺术影院看到了这部片子。
电影本身带来的亲切,就像那个客厅大小的影院一样。
这部片特别有新浪潮的味道,不光是因为朴素的黑白色调,那些长镜头和追逐舞者的连续剪辑,还因为故事本身,一个特别单纯,乐观,普通的“二”女孩不断遇到麻烦的平凡生活。
她身在大城市纽约,却陷入财务和友情危机。
搬了几次家,没钱交房租,借住不熟的朋友那里,在同事家里胡言乱语,最后不得不搬进学生宿舍跟"小孩"挤在一起。
在纽约她没有什么真正属于她的东西,朋友,房子,舞蹈。
但是她仍然能在收到退税单后慷慨的邀请男孩吃饭。
很开心地一边穿越马路一边转圈跳舞(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27岁的Frances,爱情和婚姻对她来说丝毫比不上一个好朋友重要,依然希望能跟亲密无间的朋友住在一起或者心在一起。
而成为一个舞者也比赚大钱重要得多。
这些奢望让她伤心难过了一阵子,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后来她与现实做了部分妥协并继续做着梦。
最好的朋友Sophie结婚,搬到东京,过上高档的“正常生活", Frances却在学习接电话和与客户谈事情,被舞蹈老师拒之门外。
但是可爱的她与我们常说的”屌丝“不同的是,她依然幽默和友善,富有同情心,穷困潦倒和缺乏关爱也没有让她变成一个愤怒和自卑的人。
在最难过的时候,那个所谓的”巴黎之旅“中,她还会拿自己开玩笑说,你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长青春痘的女孩,哦对,现在更多一点。
Sophie和Frances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人的两面,一方面想获得成功和尊重,做着27岁“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无忧无虑的随性生活,实现理想,像个孩子一样。
当别人问起“你最近在做什么”的时候,可以大大方方的说没有做什么。
Sophie后来承认自己在Frances竞争,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一个人的两个自我相互打架,到底是顺应自己的心,还是顺应某些价值观和“做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的处境,到了某个年龄,某个该结婚的年龄,该生孩子的年龄,该做人上人的年龄,该领退休金听收音机的年龄。
那些真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吗?
对错没有争论的价值,但是Frances身上,我看到当一个人不介意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时,她会过得轻松得多。
在众多描述”兄弟之情”的电影中,《Frances Ha》以真挚温暖又有些微妙的姐妹情谊脱颖而出。
就凭这一点,这部片子也会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
另外挺有意思的是,女主的模样个性都像极了我过去的某个美国室友。
跟一个很二的乐天派生活在一起的时光,特别让人怀念。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弗兰西丝说完这段,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了,银幕外的我也被感染。
这就那个平日里邋遢,不靠谱,undatable的衰女,刚刚还在辩解她读过很多书,却遭致很多不可思议眼神的毫无书卷气的大龄女子,立马漂亮地扳回了一城。
大大咧咧怎么了,一事无成怎么了,弗兰西丝依然胸怀理想,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方式。
生活本来就不如意,我何苦做无谓的挣扎,朝着理想跌跌撞撞前进,她比任何人的滋润。
弗兰西丝不同于其他女孩子的细腻,完全可以归类为大老粗式的女汉子。
她喝醉了在地铁站小便,房间里的衣服丢得到处都是,睡觉不脱袜子,跟男孩子一个生活节奏。
也许是个性使然,也可能是运气不佳,一心想当舞者的弗兰西丝在纽约这个大都市郁郁不得志。
莫名其妙的跟男友分手了,最好的朋友索菲搬去和别人合租,本来有机会参加圣诞巡演却被公司无限期“放假”,穷到缴不起房租、要靠退税请别人吃饭。
影片没有展现弗兰西丝的失落时刻,但谁都能体会在那种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有多难熬。
相反的,影片随着弗兰西丝奔走的画面配以轻快欢乐的音乐,让这部电影甩开了苦情戏这一套路,这点让我耳目一新。
弗兰西丝说的没错,这个世界很好笑也很伤感。
大家看到都是表面的成功与失败,却看不到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当你都替弗兰西丝不值时,当你也在祈求上天眷顾时,弗兰西丝却无比的踏实,她体现出的粗枝大叶,大智若愚,瞬间就让你打消念头,生活就是生活,还是要坚持下去。
保持运动不让自己变胖,照镜子的习惯,生活艰辛的时候得到一个与舞蹈无关的职位后毅然回绝,弗兰西丝有着自己的追求。
即使谁都觉得她不适合在舞台上,即使梦被击碎了一次又一次,她还是会朝这个目标前进。
影片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自我定位的故事,往日的蹉跎也许并不值得后悔,因为那就是一部分的你,就像这部电影用欢乐的配乐欢乐的氛围去描述一个邋遢的loser形象,我却感觉温暖与怀恋。
这部电影有一个很有趣的关系设置,流水的人物,铁打的索菲。
弗兰西丝说:“我们就是一对拉拉,只是不做爱。
”她们形影不离,同床共枕,的确,有些情感很难用友谊或者爱情来定义,它的存在很奇妙,就像灵魂需要依靠。
弗兰西丝离不开索菲,但是她也放索菲去追求幸福,虽然内心很不舒服索菲与男友的亲密关系,不舒服她跟着男友去了东京,不舒服不跟自己说就订婚了。
但是那人群中的一眼对视,那么释怀那么默契那么畅快,一切都不重要了。
人生知己难寻,庆幸吧,珍惜吧,脆弱的人类。
《弗兰西丝•哈》采用了黑白画面,增加了影片的质感,最近我觉得黑白影像越来越有魅力了,坦白说,如果这部电影如果不采用黑白影像,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它了。
所以就不难理解那么多导演喜欢用黑白影像了,像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艺术家》,甚至乔斯•韦登也玩黑白拍了部《无事生非》。
这类黑白影像除却了一切杂色,突出了情绪的表达,兼有怀旧和文艺气息,为影片加分不少,何乐而不为。
不得不说导演鲍姆巴赫也学着了这类法国电影的艺术气息以及地域特色表达,建筑、地铁、音乐,我们尽情感受纽约这座城市,与其他电影里的纽约如此的不同,你甚至分不清影片里的纽约和巴黎了。
同时,导演赋予了这部电影浓浓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电影里十分少见,城市里女性的打拼与情感也区别于其他影片的设置。
总结一下,这也许是今年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电影了。
如果你也在城市里笨拙而又真诚的活过,这样对理想不计后果的追逐过,这样对朋友不求回报的付出过,这个片子轻易的就能俘获了你。
When you get the choice to sit it out or dance,I hope you dance,I hope you dance.当你遇到逆境,你可以坐困愁城,但是我情愿你跳舞。
——Lee Ann Womack《I Hope You Dance》她高大威猛,走起路来威武雄壮,是个百分之百的女汉子。
她喝多了会在地铁站小便,粗枝大叶,生活得犹如一个纯爷们儿。
她邋里邋遢,衣服和书堆在屋子里到处都是,却还要硬撑说自己不是messy而是busy。
她没有收入稳定的工作,在大城市里居无定所,永远在为房租发愁。
她看很多书,甚至能发现《瓦尔登湖》里,梭罗的木屋离他老妈家只有五分钟车程。
她对梦想坚定而执拗,即使穷得就要揭不开锅了仍是一口回绝office lady的工作。
她也有严于律己的一面,坚持锻炼,保持身材,并且勤于练舞。
她独立坚强,穷困潦倒之际回到家里依然谈笑风生,绝对的报喜不报忧。
谁管那个苗条的姑娘是不是69之后神志不清,总之她说得没有错,Frances看上去比27岁还要老,每天忙忙碌碌、风风火火,怎么能不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Benji嘴更黑——“27岁已经是老了”。
是啊,貌似25就是一个分水岭,她早已不再年轻了。
她总是那样一身行头,碎花的连身裙,宽松的皮夹克,一个大大的双肩包。
人虽然高挑,却并不出众,扎在人堆里根本择不出来。
她在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大步流星,时而奔跑、时而起舞,却总是一个人。
在巴黎,她失眠、长痘、约不到朋友,甚至想抽烟时连打火机都和她作对。
在纽约,她找不到合适的住处,为工作和钱发愁,也不能好好地跳舞。
她的脸上会浮现那种“Damn it”“Fuck”“What the hell”之类的表情,但你却未曾看到她绝望、怨怼、迷失。
她永远向前看,也许正因为一直为生活所迫,所以才更勇往直前。
她在中国城一边奔跑一边跳舞,初到两个男生的公寓时为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跳舞,做OL时休息片刻在喷泉池边起舞……张悬说得好啊:真正想做的事,无论隔多久,都会是心里最新鲜的念头。
或许是这样的念头一直支撑着她,推动着她,纵使容貌几多苍老,却仍旧闪烁着年轻的光芒。
好吧,说到这里,好像遗漏了什么。
Frances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Sophie。
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们几乎是长着不同头发的同一个人。
电影以她们两人感情转折点的形式演绎,然而不难推算,此前她们大概“相好”了将近十年。
她们玩只有彼此能忍受的“play fight”这种互殴游戏,她们一起抽烟、一起睡觉、一起烂醉。
她们有一个专属的“一起征服世界”的故事,她会成为泼辣成功的出版商,而她会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蹈家,她会为她出版一本超贵的书,她们还要在巴黎买一间度假公寓。
她在她哭的时候抱着她的脑袋,她给她买她要的牛奶,她知道她的药片藏在哪里,她说“如果你爱他,我会去爱他”……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这是“一对不做爱的拉拉”之间的故事。
Sophie是那个一眼望上去除了胸平一点之外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女孩,瘦瘦的,戴着眼镜,有点文艺气质。
然而她却是那个不怎么爱看书,但是极度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
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然后跟随他人生的脚步,体面地出席Party,过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看上去,她真的是甩Frances好几条街出去。
或许那是违背真心的选择。
重逢的夜里,在狭窄的小木床上,她终于坦诚,那并不是她期许的人生,她所热爱的与她所拥有的并无关系。
酒醉微酣,重温着两个人曾经的亲密无间,想要的未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然而当清晨解散黑夜,也带走了那些真诚的觊觎,她又回到了她的生活里。
她说:“我总觉得我们俩是在竞争。
”深夜里,Frances听到这句话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这种细微而敏感,尖锐又模糊的体会,或许每个女孩都能感同身受。
对Frances来说,她可以做到和男朋友和平分手,却永远无法跟Sophie好好地告别。
结局或许过于美好了。
做了OL的Frances,终于指导了一场舞蹈演出。
当Frances和Sophie隔着人群四目交汇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忽然又浮现出她那段精彩的对白。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地笑着。
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 我猜,在她说出这番话之前,或许已经在心底拥有了这种感受。
I know when to go outI know when to stay inGet things doneI catch a paper boyBut things don't really changeI'm standing in the windBut I never wave bye-byeBut I try, I tryThere's no sign of lifeIt's just the power to charmI'm lying in the rainBut I never wave bye-bye随着Frances的舞步,David Bowie的歌在纽约街头,突然变得那么欢快温暖、积极向上。
电影里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艰难的抉择,一切发生都自然而然。
虽然整部戏好像都是Frances的种种失意,透过情绪化的黑白影像,我却吸收不到丝毫负面情绪,反而被她的真实而纯粹所感染。
她时常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尴尬的气氛之下都不自知,那么可爱而古怪,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
我认定她是真正内心强大的姑娘,永远活在自己小宇宙,永远那么专注,永远热情饱满,永远年轻!
Frances Ha虽然观者皆赞,由于是IFC出品,上映点不多,普通等待夏日大制作电影的观众根本不知道,介绍起来也很难,Frances Ha,这个电影结尾才从容揭出的梗又不便直接告诉没看过的人,于是只好等待电影效应慢慢发酵。
搞不清未来,没钱的成人初期被一再延后,从Girls里的大学毕业一年,到Frances这里已经27岁。
Frances不恋爱,不甘愿做舞团行政,坚持要当舞者,住处一搬再搬,搬回大学所在的小镇,“在大自然里总不能花钱了吧。
”她这样安慰在西岸的父母。
二十几岁在纽约挨世界的人碰头,总不忘互相鼓励“当你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比在纽约更好的事了。
”但Frances们的二十几岁终点已经在地平线上,一眨眼就要到的。
她还来不及计划,现实就推着她往前:连体婴一样的手帕交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与她渐行渐远、在舞团更加无足轻重、租房压力、学不会成人世界的对话方式。
尽管最后她还是答应接受担任舞团文职,业余编学生作品,但过程中那次坚决的拒绝是让观众陪伴一个多小时的原因,电影总是要提供梦幻的吧。
Frances没有犹豫,即席讲大话说有别的舞团挖我去跳舞。
舞团总监当然知道她扯谎,可怜她,点点头顺势说些虚假的祝福。
那次她被邀去不熟的舞团同事家里吃新年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说对,靠别人的涵养还没给赶出门,但后来她喝嗨了,说出一段闻者动容的理想关系憧憬:一群人中,有两个人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知己,于是放心分别和其他人交谈,间歇看向对方微微一笑致意。
这段醉后孩子气的狂想有某种打动人之处,于是作为回赠,她得到了陌生人提供的在巴黎的暂住地。
当然那次冲动的巴黎行让她彻底破产,这是后话。
Frances描述的这一刻后来真的出现,有了新生活的老友带着新婚老公前来捧场她小小的编舞演出,老友Sofie是片中和其他人类没有任何感情接触的Frances唯一的情绪释放口,在她和Sofie无缘爱憎的往来中我们看到她也是有人类的热情、嫉妒、关怀、无可奈何。
但她和Sofie毕竟不是同性爱人,时间一到,就像上好发条一样,一无所成的Frances如果不准备当Sofie抱怨老公小孩的规矩闺蜜,两个人学生时代的友情就无法继续。
同意《纽约时报》影评所说的,与其说这片像Girls,不如说有点法国新浪潮的味道。
年轻人惶惶于世,不问来处。
有力气就奔跑,越过城市里其他人惊异的眼神。
姐今生有任务在身,怎么有空谈平凡的恋爱,做普通的工作。
最后她妥协了一些,但怎么看也只是个孩子。
(姐今生是有任务在身(2)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015578/)
文艺青年看不懂惹
天然呆属性高就是好哈~
用青春期的心,迎接中年危机。
沉闷。。。真看不出来什么优秀的地方,当然一些台词还是很不错的。。我感觉FH是在极力掩饰自己是拉拉这个事实吗
不是我的菜 PS 海报很吸引人
重看。某种程度上可以和《醉乡民谣》对应着看,两部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恩兄弟借奥斯卡·伊萨克那张忧郁的脸将观众推向虚妄和迷茫,鲍姆巴赫则用格蕾塔·葛韦格那张憨厚傻笑的脸让结局归于完满。一定要有一个归类的话,科恩兄弟拍给文青看,这部却适合所有人。
其实法租界咖啡馆里这样的妹子也不少,可魔都已经没什么人会拍电影了
不知道这种颓废劲为什么就这么讨喜
好适合冬天的时候躺在被窝看,适合一个人生活的,和朋友闹翻的,事业不如意的,傻呵呵乐着却被人在背地里捅了刀子的人看。片子很短,虽然是黑白的,却比彩色电影还彩色。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也可以快活。
坐飞机泪点低:frances在小破街道上跟着modern love的音乐跳舞,看得我五味杂陈,忍不住哭傻比了。目前为止今年最佳电影。不逊色于manhattan/annie hall这些,纽约题材电影新时代的旧故事,新时代的新高。
在纽约,在巴黎,在广州,在任何地方,像Frances Ha这样一个女孩的存在,是有多珍贵。Frances 27岁,很爱跳舞,可是她长得太高大,动作也有点僵硬。但她就是要跳舞,不能亲自表演,就编。她是真正独立的女性。而这城市中,接受现实,放弃梦想好像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少壮不努力,老大会成蓝色茉莉。
苦甜相济直击心坎,是很多豆瓣er的写照吧!精神追求高出物质条件几个档位,文艺和友情是最大出口;外表粗枝大叶,心气儿比谁都高;被所有人喜欢,却搞不好所有人际关系;奔三,早衰,仍自觉是小孩。小清新切入结果是黑白,曼哈顿故事满是新浪潮味道。没被掰弯差评!应聘SNL写skits的都嫌它downhill哈哈
摄影非常差,对比强烈,几乎没什么灰度,全片又偏暗,看上去一种漫不经心的劣质感。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我觉得我很重要别人都该懂我”的傻逼文青思路,鲍姆巴赫写台词也不加节制,所有该留个余韵的地方全都给你拖成话痨。女主这个身材和协调性要去跳舞,你在逗我?唯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阶层话题稍有涉猎
拍成黑白只是为了装逼吗?
女主是bird的导演!不由觉得bird小姐和女主有相似之处。但很可惜整部电影看完了没有特别之处,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好友之间感情比较真实,有些部分能够引起共鸣,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致敬特吕弗吗?
以前我会特别羡慕弗兰西丝和索菲这样的友情,但现在一点也不。现在我不喜欢任何有依赖感的亲密关系,有了依赖感就一定有落差、失望与占有欲。我不曾有过这样的友情,现在也不再想要了,对于我来说留有边界感与距离感的友情才是最舒服的,爱情也同理。影片中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弗兰西丝最后编排的那场舞蹈:不同的舞者,穿过人群,拥抱彼此。我们不也都是这样,在茫茫人海当中遇见彼此,然后互相安慰。听不出笑话,总是惹人尴尬,像个孩子,乱糟糟的弗兰西丝,都拥有了自己的公寓啦。我们也会有的。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会有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信箱的!Btw司机居然也参演了欸,他好帅好可爱噢呜呜呜!就算在黑白影像里,都能看见他眼中的闪烁。本吉也蛮帅的嘿嘿。女主角居然是俺一直关注的导演格蕾塔,也好惊喜喔~
没看出多少趣味
……她的朋友配不上她,她的困境都是自己作的,有时还没有礼貌。伍迪艾伦的女主角可没有这么不迷人的。
本身就不喜欢女主这个演员,以前看过她主演的《罗拉大反斗》我就不喜欢,这部我依然不喜欢。女主这样的做人好迷茫,都不知自己要的是什么?唯一令我动容的是女主和闺蜜的友情,真的是友情啊,不是蕾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