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B站投的稿,这部电影有三个版本,当时只是快进刷了一美的颜,再加上这几年版权原因稿件差不多都被退了也一直没再完整看,最近在家里电视上看到有资源,趁着今天空着一边刷手机一边抽烟一边当背景放着,本来没想看完,可是渐渐的融入到了电影里,一对夫妻在出现人生危机后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想逃离过往带来伤心的一切,一个想抓住身边熟悉的温暖,最后两人都只能满身伤痕,没有海边的曼彻斯特那么刻意的逃避和浓烈的无助,只是看完以后很平淡,一部柔和的电影。
燥热的春天里,看完后只有满满的落寞。
电影刚开场就是秀恩爱,可这恩爱没有几分钟镜头一转,就是Eleanor孤独的走在桥上,走着走着她跳进了河里,汹涌的河水一下吞没了她,让我的心猛然一惊。
可最终她还是被救了上来。
这里的桥段让我一下想到了安娜卡列宁娜,不过安娜的死更决绝,飞驰的火车一下给了安娜一个痛快。
即使她有后悔但来不及了,命运就是这么的奇妙,也许也不该称之为命运,女人在面对悲痛时有时强烈的情绪会左右你此刻的生活。
Eleanor回到乡下父母家里,开始过起了逃避的生活,她现在想要的不是丈夫的步步紧逼,而是一小段时间的休整。
可是正如此片从男性角度和女性角度分成两部电影一样,男女的思维永远是南辕北辙。
康纳在得知妻子失踪后开始步步紧逼的修复他们的婚姻,在男性的世界里,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平凡的生活,正如他对Eleanor母亲所说,选择继续自己的生活,因为继续前行是唯一的道路。
其实他不在乎感情世界的风暴,却更多的害怕来自现实生活的巨变。
而Eleanor则无法忍受,她敏感的察觉到孩子的夭折使他们之间已然变成陌生。
她觉得他太看轻了孩子的死。
同样的也看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就这样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无法再睡在同一张床上。
有时候我们都希望生活能慢一下,等一等,让我们喘口气。
可是人要生活在社会总会无时无刻承受社会给予的巨变。
这里是天真的人类学家Eleanor没有参透的道理。
当她看见离婚的姐姐又开始有了自己的情感生活后,她觉得自己也该开始往前走了。
于是她把放在瓶子里的萤火虫又放回了夜里,那一抹闪动的光亮让她又有了勇气去修复他们的感情,也许新生的时刻该到来了。
她去了餐馆找他,和他一起开车走进了夜里的风暴。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仿如当初他们热恋时一样。
可是男人永远是男人,永远站在理性的那一面,他告诉她自己出轨了,一切怎么会再回到当初!
Eleanor绝望了,她也放弃了,但她真正的选择堕落时,却无法走出那一步,这就是女人和男人的差别之处,康纳出轨前也有挣扎,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战胜欲望。
爱情中的男女让他们明明还有爱却也被生活消磨的没有了爱下去的力气。
他们的生活进入了糟透了的俗套当中。
影片的最后Eleanor选择去往巴黎开始真正新的生活,但如她的选修老师所说,当你开始逃离,就会一直不断的逃离,在人生历史中会不断的逃避下去。
曾经Eleanor也问过父亲,为什么他能和母亲白头偕老,明明母亲是一个不羁的法国小提琴手,但他父亲告诉她曾经他们也有危机,但是他选择了包容。
其实婚姻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在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Them有很多的对比,Eleanor的自杀和康纳的被车撞,康纳父亲的感情和Eleanor父母的感情,康纳的挽回和Eleanor的挽回。。。。。
很多的节点让我们看到爱情里男女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的脆弱,而隔膜只会是爱情的坟墓。
(劇透) 《離開他以後》(Her)和《她消失以後》(Him)的製作者真是勇氣可嘉,連這些療癒系文藝小品都膽敢分拆上市。
在香港同期上映的不是上、下集,而是同一個故事(原名是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分別從男、女主角兩個角度敍述(分為Him和Her兩版本)。
一對夫妻分手以後有不同的遭遇和心路歷程,但最堪玩味的則是兩者的共同回憶和經歷處處隱伏著細微差異。
說這戲是「一雞兩味」並不準確,因為除了Him和Her兩個版本以外,還有第三齣Them。
兩齣《…以後》的取材跟比利時電影《破碎之家》很相似,都是有關夫妻二人在孩子逝世以後,因哀悼的步伐和形式不同而走上生命的分歧路。
在兩齣電影中,丈夫皆比妻子更急於讓日常生活回復原狀,而妻子卻久久不能走出那悲傷的幽谷。
《破》的原名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已提示了這故事並非療癒類型,而是一傷再傷,悲劇到底。
因為孩子的死把夫妻雙方對「世上有沒有神」、「有沒有另一個可能世界」等等在信念上的深層分歧殘酷地翻出來,對失去孩子的母親而言,盼望須在一些「不科學」的信念裡尋找,丈夫卻不斷阻撓。
《破》和《…以後》的妻子都曾嘗試離開丈夫,同樣抑鬱到自殺。
前者最終被丈夫逼上了絕路,後者則自殺不遂而慢慢重新上路。
若果「距離」是人面對哀傷的關鍵(最少對戲中的女性而言),那麼《…以後》的創作者Ned Benson便把兩齣電影之間的距離恩賜予其女主角Eleanor--那幾乎是兩個世界的距離。
原戲名暗示了女主角的重要性更甚於男主角。
若你先看Him,大概會感到納悶而就此打住;若你先看Her,或會想看另一版本,藉以充份地了解整個故事。
《她消失以後》(Him)比較悶是因為太現實:如何找回妻子和繼續工作都是現實問題,眼淚須先收起來才能走下去。
男主角把孩子的遺物全塞進儲物室裡,其哀傷只是被壓抑、推延(影像卻把角色的內在情感形之於外,保持著低沉的藍色調子),工作成了他給自己的藉口,直至他生意失敗之後才不得不面對。
最後他搬家之時,幾番躊躇才有勇氣打開密室之門,觸碰亡兒舊物。
敍事上,Him也是把「孩子死了」這事壓抑到後段,使觀眾一直不知到夫妻情變的原因,只能透過蛛絲馬跡去猜測。
Her比較好看,故事開揚而不壓抑。
雖然Eleanor一度難過得要自毁,她也一直很努力「回到正常生活」,只是丈夫成了其中最大阻礙,必須離開才不至於走上絕路。
她離家實是回家--回到娘家,父母仍把她年少時的房間保存如昔。
Her比Him豐富,因為後者雖然不斷有行動卻只是在一個框框裡打轉,前者則透過與其他人不斷的對話,以及對往事的再三回溯,讓新的可能性浮現。
這樣的療傷過程迂迴但綿密,也是繼續成長的契機。
《破碎之家》涉及宗教信念與哀悼的關係,當中男主角只容許一個絕對的「現實世界」,扼殺了妻子在其他「可能世界」中尋找出路的盼望,終至徹底破碎。
《…以後》分成兩齣戲,讓同一事件有兩種差異的情況並存,正表示了分成兩齣戲的策略,並不只是Ned Benson用剪接技巧來達成商業目的,因為Him和Her並非同一個故事世界的不同部份以兩種方式來組合,而是兩個「可能世界」並置對照。
藉著兩個差異世界的距離,Eleanor才得以從喪子的悲傷草原拐回來。
原載於「730視角」2014年09月22-23日
[剧透预警]上映前后关注过一阵子新闻动态,所以其实对这片子的心态是比较微妙的。
从成果来说,我也宁可把Him当作一部独立的影片,毕竟一美决定接片的时候只有这个剧本。
从Him到Her,本质上来说,主题和格调都不一样了。
Him的切入点原本是挺有意思的。
这些年对女性话题已经挖掘的很充分,DOER这个故事架构也很难再有什么深度,反而是对现下的男性形象缺少关注。
当我们讨论女性主义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隐含话题,即男性的社会形象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女性并非天生“软弱”、“感性”、“适合被保护”,男性也并不是天生“坚强”、“理性”、“善于保护”。
在Conor身上,首先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迷茫。
面对失去孩子这样的打击,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好,妻子的情绪也好,他想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值的“男人”,同时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因此他时而暴躁,时而脆弱,他不明白妻子为何出走,又缺少释放自己情绪的出口。
观众都能感受到他对EL的爱是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即使出轨也是迷迷糊糊又充满了负罪感,希望受到EL的谴责。
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他也一样因为孩子的离开而痛苦,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而暴躁,这样的Conor是软弱的。
就像大纽约的芸芸众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陷入平凡的困境。
影片开头Conor说,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please have mercy on me. 为什么在这段关系里他如此弱气呢?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能弱气呢?
失去了孩子,母亲的痛苦社会大众都能接受,那么父亲应该如何表现呢?
如果换成父亲在家躺半年,是不是会被社会鄙视?
(我想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从Him来说,Conor这种陷入困境的城市中产阶级男性的形象很耐人寻味。
既不是英雄、精英,也不是小人物、社会底层人物,具有主流道德观念,想要自立但创业失败,想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也不知该从何入手。
正如EL渴望新生,Conor也渴望被爱,被重视,被肯定。
我觉得这样的Conor反而是银幕上比较少见的成年男性形象,恰恰说明了男女之间并没有那么大差别。
父亲的角色也很有意思。
按照社会一般看法,他成功多金,花心薄情,但在父亲的心里究竟是如何感受的呢?
也害怕孤独,也害怕衰老,也害怕回忆。
在和Conor对话的时候,也笨拙而努力的想要给予他支持与爱。
Him这个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两点:一是“谜团”,观众和Conor站在一起,始终不明白始终在摸索;二是展现出男性的“软弱和孤独”以及他们不知如何逃避或者面对的这种困境。
不是浪漫的英雄垂暮的困境,而是现实的日常的。
基于这两点,Him在文艺片的范畴里即使不是佳作,也是值得推荐的,可以理解当初一美为什么看中这个剧本(即使新手导演的稚嫩感很鲜明)。
然而当剧本延伸出HER,这组影片的主题整个就变成了一对成年男女如何处理感情关系、家庭关系里男女视角如何不同这样的老调重弹。
发散点来说,我相信Ned花了八年时间创作,必然是投入了不少自己的人生感受,而Her是在Jessica建议下再创作,重心转移也是在所难免。
Them就更不用说,连导演自己都承认是mistake. 如果说双版本从创作方式来看勉强也可说带着点大胆和文艺气息,Them纯属为了迎合市场。
看到好多评论都只看了Them也是满遗憾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喜欢Conor这个角色的,也挺喜欢纽约故事背景,喜欢影片的结尾充满诗意。
一美大大很少演这种普通都市人,不知道过了这个村还有没有这个店。
再多说一句就是,打光不错,歌都好听。
这部电影竟然有三个版本,从三个角度来看一件爱情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很巧,我看的是him版本,是从男人的角度去审视这段爱情。
男主是一个长情郎,为了挽回爱情,什么事都做了。
包括为了实现妻子有外遇的要求,勉为其难地去做……男人可以放下身段和尊严去做所有的一切,真的很不容易,充分说明了他深深的爱意,但是女主一点没有领情,若即若离的,真是让人好无力,爱恨纠缠让整部影片很是压抑,也让整体比较沉闷,几乎看不下去……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孩子夭折了,才导致了感情的岌岌可危,但是就从这部影片,开头我真是没有看出来,一直到两个人的哭诉,才发现孩子的离开对他们的打击有多大,几乎摧毁了一切,因为实在走不出来……记忆就是这样,有时很珍贵,让人想把它整个收藏;但有时又痛彻心扉,让人无所适从,濒临崩溃,又挥之不去……还有最后的跟随,也不明白女主是为了什么,明明相爱就好好在一起,想断又断不了,纠纠缠缠,断断续续,实在是让人受不了……这难道就是外国人的爱情模样,真是让人参不透,还是不要了……没有勇气再去看其他两部……
专门为him写一段:觉得男主角一夜情那一段还挺真实的,尤其是事后那一脸生无可恋的fucked up表情把我看笑了。
人性那么复杂,总有防线溃守的时候,除了痛恨自己软弱也没什么办法,生活还得继续。
关于双视角印象最深的是车里那段。
女方带着爱意的一句话就男方没有get到,只觉得你现在才想起我全身湿透?
没办法,爱是爱,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在同一频道却也常常发生。
---在很安静的夜晚看的,先看的him再看her,觉得并不沉闷,反而有些地方很有意思。
演员表演的细节捕捉的到位。
中译版本的电影名很不错,孤独情事。
这其实是个很成熟又真实的关于爱情和生活的故事,毫无疑问这是相爱的一对,但是由一个悲剧加一点点中年危机,他们相爱却并不感觉被爱,或者说知道爱的存在,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好受一点。
尤其是面对不幸,两人表达悲伤的方式并不同,想挽救,想好好谈谈,似乎也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的情感甚至找不到对接点。
结尾很有意思,两个人的记忆里都是对方说我爱你,自己说I know。
最后的最后,她在他身后说Hey,他转身,就真的能抛开过去重新开始了吗?
我不知道,他们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希望在,爱在,愿每对有情人都有勇气跟生活搏一把。
说起来这种双视角电影的创意真的不错,再加上男女主角的演技扎实,背景音好评起码也得有四星的。
只是个人不喜欢them的剪辑,看完him和her的可以不看。
詹姆斯属于外放型演技,感染力超强,杰西卡有一点冷感,这种搭配挺带感,这种不在同一层面上的沟通障碍莫名给故事可信感233。
real不懂你们女性的世界啊每天经营个破BAR已经够头疼了抽空回家见你还躺在床上问你吃饭没有说没有 想着赶紧给你叫餐你又说让我找个人出轨?
喵喵喵?
怎么扯到这里的?
我们好好的你没事让我出轨?
一会功夫不见你跳海了 紧忙赶到医院也不知道到底从何问起 啥时候事真的这么严重了?
到底咋了你倒是说啊?
你啥也不说又说要回娘家和我分手 啥?
咋了就要分手啊?
然后你就回娘家了 面也见不上了 我也不知道到底咋办 找你还是不找?
想想还是找吧起码也得弄明白咋了吧我很爱你啊不能就这么轻易失去你 去见了你妈问你怎么样 你好像准备好新生活了。。
哈?
去找你 还是问不出个所以然 一回头我又被车撞了 擦 真是戏剧化 餐馆也开不下去了还是得生活 只能住回我爹家和我爹整天像个傻逼一样扯些有的没得 店里姑娘勾引 你不是让我出轨吗也许我真的一出轨你会关注我一点那就出轨吧 结果啥?
你连骂都懒得骂我了?
这就完了?
看来实在也没戏了我收拾收拾东西MOVE ON吧 你来说丧子之痛你一个人在承担 你感觉不到我在哪儿 我不就在这里吗那是我们两个的儿子啊我还清楚的记得他眼睛鼻子下巴随你眼睛随我 我骂走了所有互助会那些自以为知道我的痛苦的傻逼 我他妈谁也不让提 我就在这里和你承担一样的东西不是?
然后打个分手炮你又走人了?
我真的只有一根筋 对我仁慈一点
He and she两部要一起看才有意义,我觉得这种不同视角同一时间线的探索是挺有意思的,你会发现,即使两个如此相爱如此亲密的人,经历的仍是不同的世界,世界是如此立体和多维。
女主父亲说了一句话,Tragedy is a foreign country, we all don’t know how to talk to the natives. 说得好形象。
男主女主是都挺有钱的,难过也有足够的理由跟底气不去上班无所事事,可是丧子之痛不会少一点,任何悲伤的情绪,都只能自己解救自己,但是解救并不是逃避,而要真的放过自己。
Once you start walking away you’ll live a life of walkways,女教师的话,日子要继续,总是需要解决向前路上的坎儿。
不过男主女主的分歧大概就在于,男主已经走出来了,而女主觉得,why are you not with me ?
你为何不能对我的悲伤感同身受?
于是她离开,想要重新开始。
像女主麻麻说的,nothing is appropriate here ,人们对待悲伤的方式不同,时间不同,没有对错。
快乐是真实的,悲伤也是真实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俩人彻底分开,女主再婚又有了孩子,男主一直无法解救自己,当然,这两个故事并不相同,重点也不一样,本片中孩子的死估计是个意外或者疾病导致的。
本片中,俩人如此相爱而且继续相爱,大概最终还是不会分开吧。
吐槽下,女主麻麻的几乎每个镜头都端个酒杯熏乎乎的样子,是未实现自己年轻时的音乐梦想,大概因怀孕早早嫁人,过着富足但是总感觉点不满足的那种生活吧。
可是有多少人对自己的生活是完全满足的呢?
有多少人,像男主所说,可以figure out 自己是谁?
或者说生活的purpose 在哪?
不知道。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wn way to deal with the grief, sometimes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sometimes two eventually split away. 当时很难过一个人经历了胖的离开,感觉熟悉的人没法理解个中情绪,也不想经历因为别人关心问起一遍又一遍重复叙述的假设,我选择退出了所有vx群关闭pyq,至此和朋友聊天再也没有用过表情包,长久以往也就这么习惯下来了。
不是跟男主一样选择彻底得避而不谈,可能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每次想起就会哭,小胖几乎没有在我的梦里出现过,所以我想它还是会重新回来找我。
电影的最后,男主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在河边看了会夜景继续往前走,女主出现在画面里,跟着他走回家。
可能是有了一个新生命?
人生还有那么多个七年,兜兜转转,我还是爱着你的。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他》的开头是爱情 转眼却是克制 隐忍 和争吵的生活 然后分开 尾随 两人驶向落日 在暴雨中 一切好像回到了从前。
可是 为什么他要这么诚实?
他应该诚实 那他为什么要犯错?
回到从前只是假象 没了爱情的那一刻 其他都只是苟延残喘。
没了你 我过得不好,可是如果我还是要你 我还能过得好吗?
后来 他们终于得以谈谈 Memory is so fucking weird. 谈开了 之后呢?
继续生活 我要你?
还是没有你?
最后 他独自走在夜晚城市的街区 不曾回头。
《她》和他的生活比较 女人有更能依靠的亲人 更难解的心结 更细腻的感情 和更愿意改变的决心 租车出游 也许是她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 才发现他也同样一团糟。
她迈出了那一步 可是他呢?
告诉她 停下来 我出轨了。
为什么男人都混蛋得可怕 屈从于生理需求的可怜虫 还要将过错推咎给自己的伴侣。
她也试过 买醉寻欢 可到头来还是做不到 明知是错还义无反顾那是愚蠢。
他做得到 坦白即是伤害 可自己就是不行。
最后 我亦步亦趋地跟随你的背影 直到你发觉回首。
男性视角,事情的经过更加清晰。同一段流水账的对白,仅是因为视角的不同看了三遍,想想也是醉了。这样拍最大的作用无非在说一件事,他眼中有个她,她眼中有个他,因为期许的不一样,所以看见的不一样。
Him&Her不应该分开来谈的。因为这是一个故事的两个方面,看完Him再看Her会有一种解谜的感觉。因为女主角是情节主要推动力,所以单看Him是会像一美一样一头雾水的。最爱结束时一美在街上默默地走,然后镜头拉向后方,劳模姐恰好也在后面默默跟着他。当两个人的背影同时出现在银幕时,故事戛然而止。
我真的看一美好不爽啊
啊啊啊啊Him这版就是各种迷妹HC状态ing,看一美的白衬衫,一美的白T,一美狗爬一样摔跤,一美的肚腩,一美菊苣的眼镜play,妈蛋导演各种特写,就算剧情再莫名其妙,作为一只颜汪我也觉得值了(泥垢
男女对同一事物的记忆果然会有偏差,性别问题无法跨越。Him版本其实挺无趣的,看看一美就好。
2022/29电影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互文,与其他电影的互文,与前辈经典的互文。而本片最初的创意便是与自己的互文。他与她的电影形成互文。如果你想知道完整的故事情节,就需要分别看完她&他的两部电影。我一开始是无意看到的她的电影,直到看完才知道有这样的设计。两人的电影分别交代了一些情节,即是同一件事,也有两个人的两段表述。事前,事后…这也像极了人的记忆,即使是再相近的两人对同一段经历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便是人的独特之处,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偏好理解和记住事件,这最后便造成了世界最后的五颜六色。那问题是,作为不同个体的你,在看完这样一部揭示不同体验的电影之后,你又会又怎么样体验?是会体会到相同的主旨思想?还是会发现属于自己的侧重面?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进入他
他的故事里她没有喊他
表演范本 其实挺细腻的
这是一部很神奇的电影,导演从男女两个角度拍同一个故事,就像女主有个mentor类似,这次男主的父亲充当了这个角色,让他知道沉浸在悲伤里是没有希望的,带着美好的回忆向前看才是他应该做的。两部电影的音乐都非常好听,而且没有记错的话,同样的场景用的是同样的bgm,感觉我又温习了一次!
都这么固执己见,看得烦
年轻夫妇死了孩子 可怜
八年,前女友,分离,找虐
同一件事,男女的记忆点是不同的。。。
grieve can have that effect on you. 很爱James苏格兰调的纽约口音 可能是2017年看的最后一部爱情片
沉闷得看不下去#可能对爱情文艺片不是太感冒吧
结局:男主搬家时和女主谈起孩子和以前的情事,他们和好,男主离开酒吧。
剧情和人物设定是很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婚姻危机片:丈夫麦卡沃伊开着富有情调的小餐馆,他有一个饱历风霜情史丰富的名厨老爹,一帮谈天说地的最佳损友,但孩子早夭却成为笼罩在他和妻子查斯坦夫妻生活上空的乌云,并最终导致后者离家出走。本作主要特点或者卖点是作为两部曲中的上部,它只展示男方视角中的婚姻危机。由于男性常被认为或设定为两性关系中偏理性克制,无法理解感性的一方,再加上「故事真相」完全依赖女方视角,观众从头到尾看着麦卡沃伊不断和父亲,丈母娘,好友,甚至是查斯坦本人沟通,却无法理解对方出走的真正原因(也许因为根本没有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也找不到解决情感危机的方法。编导也许有意将观众置于信息有限的视角(想帮忙都不知道从何入手),使其能感同身受麦卡沃伊的迷茫不解,但这同时也导致节奏缺少变化而过于沉闷。
开头还行,但看着看着就觉得无趣了。这么好的一个想法,没处理好,可惜了。没看完就放弃本片了。
No Fate Awaits Him. 多了Ralph死掉被倒进河里那段,更加感受到有一个好爸爸是多么重要。
难道关键字居然不是哀伤而是爱情嘛!#明明是一部伴侣关系治疗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