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撒切尔是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女性政府首脑,也是第一个女性党魁。
说她是杰出人类,毫不过分。
同时,与后来出现的很多女性党魁,女性政府首脑相比,撒切儿的历史意义,包括与今天人类糟糕处境的相关性,又特别值得讨论。
我需要先交代我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支持英联邦国家各个工党的政策——我支持抬高最低工资,富人多缴税,社会福利——我知道执行起来有很多困难,会带来债务危机,但是我不认为有其他办法——因此,所以我对撒切儿的政策,尤其是她和里根启动的金融去监管化非常的反对。
我是带着敌意去看这个人的,非常希望看到影片中有她从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正脸朝下摔个跟头的镜头 (小平同志一句“主权问题不能谈判”,告诉了铁娘子铁汉子是怎么说话的)。
可惜没有演这出。
整个故事其实围绕着一个承载了过多的阶级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杰出个人,如何顶着泰山压顶的困难完成奇迹,又如何自恃无敌,逐渐被自己人孤立而孤独终老的。
希腊神话里面这个有原型叫“Hubris” ,简单的说就是“骄傲的将军”。
而《铁娘子》中的撒切尔夫人因为承载了太多植根于民众的伤痛,她可以自信地说从来没有脱离底层的群众;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丹尼斯大度和温柔的关爱让撒切尔保全了自己作为一个杰出领袖同时身为女性的全部尊严。
我一个年纪很大的同事曾经偶遇过这对政坛夫妻,向我描述:撒切尔夺门大步流星的走出机场休息室,丹尼斯在后面举起满杯威士忌一饮而尽,说道:“天呀,和她在一起实在够受的。
我得来杯度数大的。
”杰出人类胃都要很好。
梅姑是个美国自由派,而且梅姑饰演自大狂的女性非常得心应手,我们自然担心她能不能公平的对待这个成就卓著的女政治家,别太丑化她。
所以看到影片的布局是讲述一个轻度妄想症的铁娘子如何自愈的过程,顿时轻松了许多,因为这样创作者就可以避免在各种政治问题上在第二幕结尾处做出高潮的论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消灭主人公的臆想而实现人物情感的净化——这样很取巧。
因为在玛格丽特释怀丹尼斯的同时,不影响我们回忆她裹脚布一般长的政治生涯中的那些饱含血泪的过去。
这个保守党女人纵然有深沉的政治欲求,也会被观众认同——她和他,和我们一样,年轻过,有过纯真的梦想,被人看不起过,有过失望,为了自己的工作做出了牺牲——而且这些牺牲不一般。
撒切尔自己也没有奢望这么高的政治成就,愣愣地被朋友们抬到了高位。
她没有辜负重托,帮助自己的党派掌了权。
领袖都是要为自己的决定承受失败的代价的,影片里用记录镜头的影像告诉我们这些代价布满了血肉,烈焰和残骸,一个领袖,无论男女,都要承担下来。
然后安慰自己说,这样做是对的,是尊重我的原则的——这点,是叫人尊重的。
值得思考的是,英军进行了福克兰海战,以绝对优势胜利之后帮助撒切尔连任后,是否成为了世界上所有”信封原则“的保守党的政治必杀技——之后的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是不是都因为这个保守党的奇思妙想而成为历史的必然。
胜利,尤其是孤注一掷的胜利,肯定带来了沾沾自喜。
那一个领袖的陨落就是从盟友的里间开始的, 撒切尔周围所有的人都放弃了她。
一个胜利者最恐怖的变化就去挥霍她长期积累信任,来发泄长期积累的自卑。
每一个掌权的杰出人类都想象不到自己失去权力时候的没落,而这个故事就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的。
没有人能永远高高在上。
需要时时警告自己- Hubris!
“以前人们渴望做大事,现在则渴望做大官。
”这是电影中老年撒切尔夫人的感叹,记者问她怎么看如今的恐怖主义,她想了想说,“我们一直与邪恶同行,只是魔鬼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耐心”。
类似的金句,就算是编出来的,也颇能乱真。
撒切尔夫人,是个真正的政治家,政治家的人生目的不是权力,权力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获得更大的权限做事,正如当年她听从同僚建议:你想改变我们的党,Lead it。
你想改变我们的国家,Lead it。
这是政治家才会有的抱负,所以她当选后,手腕强硬,作风剽悍,因为这是她一早就想做的事,她做教育大臣时,面对质疑就已经很强硬,择善固执,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能打动人心,也在于此,它撷取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几个代表片段做代表,算是持平客观的描述,她在英国评价反差很大,支持和反对者都不少,也都很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撒切尔夫人,是我想象中比较认同的那种政治家--从政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受影响的人数最多,中国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同样是改变人的生活,良相影响的人更多。
她还是大学生时,听了希斯的演讲,备受鼓舞,觉得理念相近,加入保守党,一步步竞选,终于走进希斯影子内阁,但后来她觉得希斯过于软弱,已经不适合领导党,于是参选,击败希斯,做了党魁,继而做了第一个女首相,背后的动力都是一条,她要做事,要践行自己的理念,她的理念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避免英国走向社会主义。
通过电影中表现的这些事件(事实上,大部分与历史吻合,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是个深明剃刀原理的领袖,她总是坚持简单明了的理念,并把复杂的失误简单明朗化,比如福克兰群岛战役,她看不懂海军司令的作战图,也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和平斡旋,只是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和流氓谈判。
后来战争胜利,英国夺回了福克兰群岛,在国会发言时,她说:我想今天这个日子,不适合用来质疑,不适合用来批判我的判断。
我们需要为死去的士兵祈祷,这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时刻。
美国来斡旋时她也是用简单的提问破解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她只是问美国外长:夏威夷也离你们国家很远,离日本倒是很近,如果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你们会不会和它们议和?
其它的政策也是如此,她总是能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找出方案,强硬推行。
这是合格政治家的技艺。
当然,政治本身的复杂,当局者未必能够全部看清,她最后的恰好败在党内。
而不是对手政党。
11年,对她而言,做了不少事,还有不少没做完。
这部电影和其它英国电影(比如 《奇异的恩典》则是更早时期的议会),可以看到老牌民主国家的议会情形,我在BBC看过一点布莱尔去国会答问的实况,几百年过去了,其实差别不大:大家做那儿大声对骂,议长拼命的大叫:order!
Order!
,然后静下来,有人发言,一句话刚说完,下面又是反对党大叫大骂,或者执政党议员大力支持。
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开会时,党友对她说欢迎来到疯人院。
事实的确如此,西方国家的议会气氛都是疯人院式的(有的初学者如台湾韩国,还大打出手),可中国人一面茶余饭后嘲笑这种政治形式,一面默默的攒钱把子女送到了英美法日这些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其实也是投票的一种:用脚投票。
撒切尔夫人的人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英国人字典里没有成功失败,生命的意义并非如此衡量,第一次选举失败,男友丹尼斯手持一份儿英国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美食:炸鱼薯条递给她,然后开始求婚,他说,尽管你有牛津大学的学位,但你是杂货店出身的姑娘,如果你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你的政治生涯就会顺利很多,嫁给我吧。
这样的求婚可一点儿也不浪漫。
年纪轻轻的Maggie接受丈夫求婚前,抑制住激动和喜悦,认真的说:我必须说清楚,我可不想一生在厨房洗碗细碟中度过,在照顾小孩儿中度过。
准老公回答:当然,我们会请工人的。
她干脆把话说清楚: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人生要有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她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片中出现两个孪生孩子追着她的汽车跑了很远,希望妈妈能看看自己画的画,她坐在车里,冷静的飞驰而去,留下一对失望的儿女。
连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在听到她要竞选党魁时,也表示不满,不过最后他说,“不要担心我,小玛,我没事儿的”。
电影从她失去丈夫后的老年生活开始,贯穿电影始终的,除了撒切尔夫人做的几件大事外,还有她的感情生活,她的晚年,对丈夫和子女的回忆,比那些军国大事要多得多。
直至最后被幻听幻觉困扰的她,说出自己心底话:”遇到你之前我独自一个人活了24年,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
你突然闯进我的生活,害得我不能独立只能依赖你。
“然后,她看到丹尼斯真的走了,在她幻觉中消失,不禁悲从中来。
陶杰曾经多次提到,他在英国生活的十年,正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十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她如何重塑了英国,每次说起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在93年(撒切尔夫人下台那年)返回HK定居,希望能经历97的回归,看一看HK的变迁,现在他看到了。
上星期看《60分》采访发明Twitter的Jack Dorcrsey,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参选纽约市长,他说,我喜欢纽约,我想改变它。
这是个地道的宅男,甚至除了打字,不能和人正常的沟通,他设计了twitter,是被twitter公司的股东踢走后,又创办了Square--一个电子支付系统xit系统。
因为他一位朋友在一场艺术品展会上一件作品也没成交,仅仅因为他没钱安装Visa或者银联的终端机。
记者问他,到时公开演讲,拉票你怎么办?
他说我再想办法吧,其实也可以通过twitter啊。
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羞涩的感觉,眼睛看着下方,从未正视记者。
希望他竞选可以成功,因为驱动他一直向前走的,是做事的冲动而不是权力的欲望。
也许是一贯的拖延症,从3月中旬一直拖到了4月初,今天猛然看到好友的状态撒切尔夫人已经去世了。
这样的感觉太奇特,冥冥之中大概有些难以解释的东西。
我隐隐地感觉大概欠着撒切尔夫人某些东西。
或者撒切尔夫人还是电影中的撒切尔夫人都在叙述着某些悖论,女性身份的悖论。
终究还是去电影院看了《撒切尔夫人》。
电影上映足足一年了,国内才迟迟引进国内。
我去看的周末的那个场次,只有稀稀落落的十来个人。
整个电影播放期间,不时地可以听到其他观众间歇的评论。
这样萧瑟的场景,倒是恰当配合了电影里面孤独寂寞的老太太独居的场面。
批评家们认为这部电影的叙事是破碎的,年老后罹患幻想症的英国老太太和辉煌的女政治家这两个故事始终是分离的,尽管努力黏合,但很显然失败了。
喜欢撒切尔夫人的右派们,可以轻松地只关注撒切尔夫人作为女政治家的片段,梅姨的表演毫无疑问是成功,特别是在议会辩论的镜头,活脱脱就是当年的铁娘子。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是来自某位我不太喜欢的右翼的推荐。
撒切尔夫人在远离政坛的三十年里,越发地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偶像,特别是撒切尔夫人执政下的英国俨然成为新自由主义者的天堂。
我所认识的奥地利学派的推崇者们,除了推崇哈耶克,弗德里曼,米塞斯这些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以外,政治家里则言必称撒切尔夫人和智利的皮诺切特。
连撒切尔夫人的老朋友美国总统里根也没有牢牢占据新自由主义者的聚光灯下,而作为女性的撒切尔夫人轻易地做到了这点。
要知道新自由主义们向来对女性的智力不以为然,特别是认为女性基本上和政治八竿子打不着。
某位衣领干脆要剥夺女子的投选举权,认为女子的投票权毫无理性可言,只能造成政客越发愚蠢。
甚至因为撒切尔夫人的关系,衣领居然很慷慨地表示要保留女子的被选举权,因为深信也许还会撒切尔夫人同样优秀的女政治家。
某位友邻是对的,在不多久的时间,一场围绕着撒切尔夫人的造神运动一定会开始。
也许我这样的一篇文章多少有点不负责任,甚至是浮光掠影似得。
因为我甚至都没有看过一部撒切尔夫人的传记,我所知道的撒切尔夫人不过是媒体塑造下的若干个侧影。
有撒切尔夫人不顾强烈的民意反对,将经济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摆脱福利国家的色彩,也有使用铁腕的手段,镇压游行示威,在整个战后最大规模压制公会,在与阿根廷的领土福克兰群岛争端,前所未有地以战争方式解决。
这样一系列举措,的确打破了70年代英国的经济萎靡的状态。
在某种意义上,她成为那个强大保守的英国象征。
之所以远在万里的国人纷纷怀念撒切尔夫人也大抵如此。
我自己不是经济学出身,对于她的撒切尔主义,到底是实际效果很好,还是自由市场的象征色彩更多些,我自然是无法评论的。
我记得在《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的第二集中《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有一个细节,夏洛克试图破解一个保守的军官的密码是,他断定密码肯定是撒切尔夫人,然后又因为他是撒切尔夫人的狂热崇拜者,为了表示亲昵,必然是maggie。
然后密码就应声被破解。
我并不清楚这样的细节设定是不是有特定的政治立场的表示,但也是一个有趣的碎片,关于撒切尔夫人在英国的形象的一个有趣印证。
昨天晚上国内纷纷怀念起了这位女子,大抵都是世间再无撒切尔夫人。
但是某些消息,才让我真实感到撒切尔夫人的真实。
一个友邻说自己的英国朋友在听到撒切尔夫人去世,纷纷涌向了酒吧表示庆祝。
甚至有一首调侃还有点恶毒地诅咒撒切尔夫人的歌曲也被翻了出来。
The Day That Thatcher Dies We will laugh the day that Thatcher dies,Even though we know it's not right,We will dance and sing all night.I was blind in 1979, by '82 I had clues, By 1986 I was mad as hell.The teachers at school, they took us for fools,They never taught us what to do,But Christ we were strong, we knew all along,We taught ourselves the right from wrong.And the punk rock kids, and the techno kids,No, it's not their fault.And the hip hop boys and heavy metal girls,No, it's not their fault.It was love, but Tories don't know what that means,She was Michelle Cox from the lower stream,She wore high-heeled shoes while the rest wore flat soles.And the playground taught her how to be cruel,I talked politics and she called me a fool,She wrapped her ankle chain round my left wing heart.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 which old witch?The wicked witch.Ding dong, the wicked witch is dead.可能这才能离真实的撒切尔夫人更近些。
总感觉在国内有这样的一种状况,如果一个伟人死去,他身上的无数重争议都会硝烟云散。
随之他就变成了圣人,成为神话。
于是每当一个伟人死去的时候,就会纷纷涌现一大批的纪念文章,然后这个真实的人物就消失不见了。
讽刺的是,我这篇短文,也是这种性质的文章。
至于撒切尔夫人及其这部《铁娘子》的电影对我来说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电影中早年的她表示自己不想活在背后,不想孤独地在厨房里刷碗。
可电影的最后却是踽踽独行的她怀念着已经死去的丈夫,落寞地在厨房里刷碗。
甚至有传闻,撒切尔夫人曾经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感到后悔,因为这使得她的家庭生活非常糟糕,无论是子女关系还是夫妻关系。
作为现代女性,自然渴望可以走到台前,可是怎么处理工作和家庭的确是个难解的问题。
当然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这部电影的视角过于女性主义,只关注了作为女性的撒切尔夫人,基本上作为政治家的撒切尔夫人除了几个镜头外,基本被忽略掉。
这样的声音也许是对的。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3日)影片《铁娘子(The Iron Lady)》以暮年撒切尔夫人佝偻着身子的背影,踯躅地走过厨房门,来到楼梯口,又缓缓右转,蹒跚地消失在观众视线中,作为全片的落幕,接着那个楼梯口的光渐渐黯淡以至于全部消失,仿佛想藉此来表达一种悲戚:即便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曾经叱咤风云,但如今的她只是一个老人,一个羸弱而孤独的老人。
许是影片导演和编剧均为女性的缘故,该片风格趋于温婉哀伤。
导演菲利达·劳埃德还长期从事戏剧行当,这是她的第二次触电执导筒,许是表现手法和拍片经验的问题,影片的呈现总给人一种比较重主观“feel”的感觉,而片中晚年的撒切尔曾说过:“知道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吗?
我们被这样的人领导着,他们注重感觉多于思考和想法。
”似乎该片的问题也在于此。
客观地说,影片既没有好到令人叫绝,也没差到看不下去。
如果将这部饱受争议的影片作为一部传记片来看,它显然拍得有点“写意”了,它虚拟了撒切尔夫人晚年的心境,试图以回忆的方式串联起撒切尔11年从政生涯的片段和家庭生活的点滴,拟刻画出出身平凡却努力不懈攀上时代权利顶峰的女性形象,同时再现出在男性权利角逐圈奋斗的女性的辛酸和不易。
只是该片的节奏略显凌乱,过多的缺乏连贯性的闪回妨碍了叙事的流畅性,细节部分又有堆砌琐碎之嫌,往往给人细腻有余,底气不足的感觉。
而作为一部讲述特殊政治人物的电影,它显得缺乏说服力,缺乏一种叫做力量的东西。
另外,影片剧情分布失衡,晚年境况表述得过于充实,而首相生涯的片段又趋于简洁。
不可否认,该片的立意本是可期许的,即试图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再现“铁腕”夫人人生的几个时段,如今最终的成色还不算差,毕竟想在有限的片长内梳理一个重要政治人物的人生,提纲挈领地抛出可圈点之处,还想将人物再现得丰满立体且充满深意,这是很多传记片导演的“野心”,但这是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
当然,该片也有突出的强项,如画面呈现得颇具美感,很多场景对色彩的运用也充满了意味,如撒切尔一身鲜亮的蓝色衣裙坐在一群情绪激昂的着深色西装的男士中间,这凸显了这位政治女性的孤独和特殊。
而影片最大的强项和看点都来自梅丽尔·斯尔丽普,《每日电讯报》甚至如此盛赞;“虽然英国有那么多出色的女演员,但是很难找出一个能扮演好撒切尔夫人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有谁能比斯特里普做得更好。
”无疑,梅姑又奉献了一次精彩的表演,虽然部分戏略显用劲稍大,但瑕不掩瑜,她依旧很有说服力地塑造出了一位经历和内心同样繁复的女性形象,不论晚年时那个蹒跚佝偻神情恍惚的老妇,还是从政时刚毅果敢硬朗犀利的铁娘子,梅姑都拿捏得当,诠释自如。
在表现不同时段撒切尔的形象时,除却化妆师的协助,梅姑的眼神很具表现力,女首相的目光是坚定而自信地,即便在遭遇非议遇到坎儿时,对比孀居的痴呆老妇,那眼神是游离的犹豫的,还透着股子不确定与隐隐的恐惧,辅以发僵的腿脚、扶着门框的手臂、语无伦次的自语,梅姑已将昔日首相如今的耄耋残年、沉疴心头塑造得形神兼备。
对比,曾经在议会发言的意气风发,在唐宁街办公的一锤定音,反衬出了一种深沉的无奈和沧桑。
其中,关于撒切尔为了参选改变说话语气而做的发声训练中,梅姑所发出的声音令人一下子想起了她主演过的那部充满了奇怪口音的《朱莉和茱莉亚》。
“注意你所想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嘴里的话,注意你所说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实际行动,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形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形成你的人格,注意你的人格,因为它们会影响你的命运。
我们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片中撒切尔的话,观众花时间看完全片,也的确看到了很多,言语、行动、习惯、人格、命运一应俱全,这是梅姑完成的部分,而归根究底,撒切尔究竟是怎样的人,这个命题就显得飘渺了,不得不说,这是编导的缺失。
于是,三个女人着力打造的撒切尔,只有梅姑拿到了A。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752630_d.html
很少会有把“政治”作为一条人生主线,并贯穿始终全力实践的人吧?
你可以叫他们奇葩,因为一旦成了,他们就会影响历史。
比如罗斯福、武则天、比如俾斯麦、比如希特勒,也比如撒切尔。
励志书上总会出现一句话,或者强调一个观念就是:当你全部身心都集中在一个信念上时,它一定会成,因为全宇宙都会去帮助你完成。
这在心理学上是成立的,因为你太想要了的行为 思维以及一切,都会影响到周边的人和环境,积极的向你希望的方向进展。
不好意思,一开始就跑偏了……从人生意义上讲,这部电影通过撒切尔对现实与回忆的穿梭,来讲述你的决定于你人生的逻辑关系。
它必然意味着有所得,有所成就,但也有所失去,有所缺憾。
只看你更想要什么。
当丹尼斯向玛格丽特求婚的时候,玛格丽特迫不及待的说了Yes,但是,接下来的转折是:我不会甘心成为一个每天洗洗锅碗瓢盆就满足的女人,你确定真的要娶我么?
丹尼斯的回答是:我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想要娶你。
that's why I want to marry u.在中国人的挂念中,情商低,不懂权术,不够圆滑,太强势和锋芒毕露等因素都是政治生涯中的弊端,相反,撒切尔情商不低,但其他“缺点”都具备了。
她坚持的改革与创新,其实正是Tough Love的写照,比如战争,谁能因为打仗要死人,并伤害国民经济就不去反抗侵略者吗?
因为不反抗的代价会比反抗的代价更高昂。
事实正是如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阵痛与牺牲,这也是撒切尔一路风雨从饱受争议到备受肯定,甚至被誉为继丘吉尔之后最优秀的英国首相,而丘吉尔的功绩和认可更多来自于死后,并且来自于其在二战时期的坚决方针,要知道这在当时的英国,刚刚经受一战重创的英国是完全不讨喜的,但历史向人们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同理,改革不会立刻带来成效,在经济重组的过程中有可能伴随着衰退、失业率飙升等问题,但良性重组之后的好处显而易见。
撒切尔的政治生涯前半部分大多数都是质疑和非议。
如果是懂得妥协的人,一定会继续连任,但是她没有。
这关乎个人的抉择与坚持,你会坚持走吗?
就像撒切尔那样。
在很多人骂你傻逼的时候,你会动摇并且质疑自己的判断吗?
最终你会被事实淹没甚至改变自己吗?
她坚定的坐在车中,抗议的人群蜂拥一般地涌向他,拍打车窗,脏话连篇连同你祖宗十八代,她依旧坚定地坐在车中,脸上没有叫嚣,没有盛气凌人,只有坚定。
这种坚定使她与周遭格格不入,更显得不近人情。
还有在她发表演讲、向台下投去的坚毅目标,点点头,是的,老子能行,你们擎好儿吧!
一个人能保持一种坚定的价值取向和完整的三观、不被周遭同化、传染、甚至改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巨大的历史车轮之下,任何螳臂当车的行为都是无力的,但是你,真的能做到如她这样坚定的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吗?
可能你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在朋友 同事各种不同意见中摇摆,最终你被打败了。
这有多遗憾。
要记住,机遇或许是上天给的,但创造机遇是你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为撒切尔高兴的是,她有一个好老公,贤内助。
这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成了坚强的后盾,而多数人都缺这种天赐的福气,尤其是女人。
关于失去的那些宝贵财富和人生的天伦之乐,撒切尔应该告诉自己必须接受,这是必然的牺牲,我相信她从24岁正式从政的时候开始,就知道自己选择的路意味着什么。
她这种刚毅、执着、果断的性格,到患了老年痴呆的时候依旧明显,但是她在某些层面是柔和的,比如经常说谢谢和请,这与面对自己的内阁发飙是不同的,她是个注重人文关怀的人,但福克兰群岛的战争让人们认为,她是一头冷血的怪兽。
这就是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细节、抉择与执行要面对的必然问题。
片中的泪点是撒切尔意识到自己的病症,强制自己清除对爱人的一切回忆。
感情上她怎么会忍心忘掉自己的爱人呢?
那个在死了之后继续在自己对面喝茶吃早餐,在生活中正茬的人;但理智上她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
她讨厌自己的幻觉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他,她厌恶自己在衰老中必然要遗忘的对亲人的爱,她也尤其讨厌自己无法从再从媒体上获取信息(因为健忘,经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说到底,她厌恶这样的自己,那个记忆力惊人的自己哪儿去了?
这是一个强迫自己用理性生活的人,其实真的很累。
她也是一个不允许自己有错误的人。
于是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都会权衡,如果我对了,如果我错了。
可是人生哪儿那么多what if。
做出你的选择,并对自己负责到底。
齐活。
作为一个有强硬手段的领袖,她的女人身份可能是实行这一性格及行事作风的一大阻碍。
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总是被冠以一些特定模式的。
电影中也多次提到了,那些议员们的讽刺之语,'be a mother',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这足以激起她们朝这些沙文猪们吐口水了。
像我这样的极端者,简直想冲上去暴打一顿了。
——好吧其实我写这篇影评其实也没有去做关于这位伟大女士的功课,不考证这部电影的立场或者与真实的差距,不过以我浅显的了解写点非常个人的感受。
撒切尔夫人确实是铁血风范的,她一往无前一路杀到首相这个位置上,跟她一向的强硬作风不无关联。
如果她曾经有一点儿表现的像个温和的女性——如周遭环境所想让她妥协、安稳、老实做个家庭妇女的那样,那么她也不会在那个年代的英国政坛上走那么远。
就是因为自己非常Push的性格,所以才能开辟一片女性执政的天地。
马岛战争,她赢了,民众情绪高涨支持上升,仿佛一瞬间她真的是每一个公民的的代表,她为他们说话,代表他们的利益,她是他们信赖的首相。
经济一团糟的时候,罢工、游行、示威,于是所有人又都把责任推给她,都是政府的错,都是她的错。
——所以利用完了,就抛弃了,毫不思考。
正如电影中撒切尔说的那样:我们只会感觉,而不会思考了。
我们只记得我们的感受,纯直觉的,不加处理跟思考的,就要据此作出行为和反应。
民众从来不会想,这里面我有没有责任,我有没有什么没有做好的地方;政客们也从来不会想,这是不是我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政策的问题。
所有人都可以推诿,那么一个女首相,又是从来都不示弱的一个女人,责任就都被推到她身上——因为她不妥协,不退缩,她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个女人或者一个母亲;她太强势,太特殊,群体就都不容纳她。
——这算是一个对抗普世价值观的牺牲品。
她有野心,也有成就野心的意志力,但野心往往是有攻击性和侵略性的,这会招致非常多的敌对者。
——所以最后,她被同一群人,成功的推上台,成功的拉下去。
PS: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如果英国民众真的多一些这样push性格的人,也许现在的英国经济不会这么长久的处于一种疲软的萧条衰退状态。
再PS:电影本身拍摄的非常碎,唔,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就是零零碎碎的,线条不明朗的感觉导演功力有待提高,对人物和背景的挖掘还可以深入——这片子像是故意要把撒切尔拍成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什么女首相。
导演像是想说,这不是名人传记片,这是一个性格强硬的女人的回忆录,甚或,晚年日记。
不过像每个人评论的那样,为了梅姨精湛的表演,这片子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铁娘子》讲述了英国第49任首相也是第一任女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的从政生涯!
这是一部标准的人物弧光大于一切的片子,她的强势、她的偏执、她的落寞用插叙的方式,足够真实的呈现在你的眼前!
梅丽尔·斯特里普精湛的演技让这部电影完全提升一个档次!
7分!
ps:同一类型的《至暗时刻》相比这部虽然主角表演没这么突出,但剧设制作要更好,整体不分伯仲!
英国人常常会问 How are u feeling today常常被问的答不出来而统一的说 good.中国人会喜欢说 What do u think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what we think we become.
首相只是她的职务,生活中她还是一个人,会老、会生病的人。
在撒切尔夫人在世的时候公映这部影片,的确有些不太尊重。
让世人都知道,她现在是个病怏怏的老太。
这也许是国外政治人物无法避免的吧。
整部影片,她作为政治人物时坚强、坚持,她作为一个人,面对疾病,她也同样的虚荣。
看了些新闻,撒切尔夫人晚年有些凄凉,但是在影片中的她的爱情,让人像羡慕她曾经贵为首相一样对她的婚姻羡慕。
影片的基调缓和,一个老太太,回忆过去,精神恍惚,睡觉、吃饭、谈话、走路,全是慢动作。
当讲到撒切尔夫人的政治历程,基调开始快进,看影片的疲倦顿时消失,从杂货店的女儿到议员到党魁到首相,在男人的世界里,作为女人的她坚持走下来。
她是靠什么走下来的?
电影中提到,她丈夫的支持,对恐怖主义、对苏联的绝不妥协,对自己信念的坚信,不会去取悦所有人,坚持自己的见解。
当然对她一些执政政策并不认同。
政治人物,是适合要懂得放手。
影片嘛,撒切尔夫人讲话的声调怪怪的。
总之,这还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有空,找一本她的传记看看,进一步了解她。
好演员,脑残编剧,SB导演——撒切尔是个自卑,感情用事,头脑混乱,喜欢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公主病患者。
提到撒切尔,你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不应该是英首相,而是老年痴呆。
首相是个nc圣母。
那个年代作为女性考上牛津后精力主要放在泡帅哥上。
夫妻生活的占用时间和重要性远多于政治,充分解释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至理名言。
论气场,首相大人各种崩溃,首相老公才是指点江山的硬汉。
北爱尔兰军目的不是要求独立是玩随机暗杀。
用很长时间纠结去不去竞选,一旦想通了立马猪脚光环全开,秒杀对手。
竞选团队拉票赞助辩论民心政治主张之类的重头戏的那都不是事。
英国竞选超简单的,去参观下工厂,摆几个pose说句”全靠你们了“就搞定了。
筹钱?
辩论?
扯皮?
经济外交政府职能财政就业?
那是神马?
上台后经济改革政策,私有化,打击工会,减少财政支出神马的咱不在意那些细节,咱的时间用在秀纠结和霸气全开上。
至于政敌反对,喔,没关系,咱拼的是气势,只要义正言辞,他们就会不战而退。
工会暴动也别放在心上,历史的车轮会把他们这些蠢货碾成渣渣的,咱只要坚定立场,啥都不干,他们会自己死绝的。
内阁团队愚蠢迟钝,一个个小学都没毕业。
跟美国、欧洲的关系么,这个好像不重要,删掉删掉马岛战争么,不care军事位置和石油,出军的理由是犯我大英帝国者虽远必诛。
反对我的都是面目可憎强词夺理智商长相都欠缺的大坏蛋,支持我的都亲切可人不过死得很早。
全世界人都爱撒切尔,全家人都恨她。
——特么这叫传记片?
让这些完全没有政治常识的人以普通家庭主妇的标准去评价一个政治家,再加上满满的玛丽苏情节,满满的琼瑶风。
——我呸。
叱咤风云十一载,孤独落寞十一年。功过两相抵,争议从此休。
片子里撒切尔的回忆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全部都没有什么深刻的点,很多观点都太个人化了,松散碎片一般的穿插式剪切让这片子很混乱,啊这是糊弄人玩呢吧。。。难道期望太高必然会有失望?ps大家都说梅姨的演技说好,难道只有我觉得过分做作和用力了么?pps:里面的眼镜男啊太像太像YSL先生了!!
今年奥斯卡的传记片弱爆了,咦,奥斯卡有过好的传记片吗,哦,阿甘正传!
传奇女人的传奇一生,就是剧本不怎么样。
铁娘子的励志和勇气永远值得赞颂。
为梅姨去看的,铁娘子传奇的一生
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老梅确实厉害啊
俺老年痴呆以后会成天幻想和谁吵架呢?
三颗星都给梅丽尔·斯特里普!
导演和编剧肯定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他们对这个故事毫无观点和自己的见解,即使梅姑的表演在出神入化,观众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演些什么,对故事和电影的主题有什么意义。碎片式的剧本,事件杂乱毫无取舍,导演只会让画面跟着情绪走,绵软无力像部花哨的MV,政客、妻子、母亲和女儿没有一个形象立起来。★★
非常诡异的叙事模式
片名应该叫并非铁娘子,着力从另一个侧面丰满撒切尔夫人,给予她性格更多女性的的内容,包括她的脆弱、爱情与幻觉。完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法让影片非常意识化,以情绪带动回忆和情节,琐碎的故事看起来很心烦,除非特别喜欢这个角色,否则看起来会很累。改变声音成为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又一种表演法。
一堂糟糕的带妆表演课。
梅姨的电影
四星都给梅姨!
剧本过于女性化,将撒切尔夫人的人性一面置于前台,而她作为精明政治家的一面则被快进,甚至忽略。这样的偏颇视角在我看来是极不公正而失败的处理(尤其对比《米尔克》的客观与冷静),除”强势“一点被充分表现外,她的政治理念来源、核心、职业生涯的几大转折点等都模糊不明。频繁的回闪也过于乏味。
爱尔兰共和军由于是反对英国的武装组织,被许多国家视为恐怖组织。198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曾遭撒切尔夫人镇压。
最后一幕,她收拾好他的遗物,送走关于他的幻觉。原来最坚强的女人也会输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