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统

Vice,为副不仁(港/台),位居次席,Cheney,Backseat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艾米·亚当斯,史蒂夫·卡瑞尔,山姆·洛克威尔,娜奥米·沃茨,艾丽森·皮尔,埃迪·马森,贾斯汀·柯克,丽莎盖伊·汉密尔顿,杰西·普莱蒙,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副总统》剧照

副总统 剧照 NO.1副总统 剧照 NO.2副总统 剧照 NO.3副总统 剧照 NO.4副总统 剧照 NO.5副总统 剧照 NO.6副总统 剧照 NO.13副总统 剧照 NO.14副总统 剧照 NO.15副总统 剧照 NO.16副总统 剧照 NO.17副总统 剧照 NO.18副总统 剧照 NO.19副总统 剧照 NO.20

《副总统》剧情介绍

副总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拍《大空头》(The Big Short)聚焦美国次贷危机的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日前与派拉蒙签约,将导演一部讲述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故事的传记片。而布拉德·皮特的“B计划”制片公司也将继《点球成金》、《大空头》后再次与迈凯合作,制作这部电影。 迪克·切尼号称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他也是现任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的效仿对象。布什当政八年时间里,表面上切尼是美国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小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的很多决定,包括阿富汗战争、入侵伊拉克等都是由他定夺的。 切尼本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矛盾体。他一直都是保守党派,曾为尼克松、福特、老布什政府做过幕僚,后进入哈利伯顿公司当了几年CEO,然后和小布什一起入主白宫;但他对于同性恋婚姻却持支持态度,因为他的女儿是一名女同性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诡摇铃热血人面犬阿波罗之歌死后文狗神无边泳池偷偷爱着你2011故乡桃花运麻烦一家人第四季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第3季明日的记忆好戏一出周军的行走通往大河之路游走的小鱼爱情牧场鬼船吸血鬼仆人-AliceintheGarden-领养惊魂乡村爱情12优等生社团过量外八门之局中局海的沉默看不见的罪第1季华沙起义化身邪魔天边的孩子最后的子弹死亡护理师

《副总统》长篇影评

 1 ) 为副不仁,以美国为刍狗

2019年4月11日,因为厄瓜多尔最高领导人的更换,阿桑奇失去了长达七年的政治庇护,在英国伦敦被捕。

英国警方的这种举动不免让人怀疑是同美国政府的某种交易,因为美国政府对阿桑奇早已发出通缉,欲除之而后快。

整个逮捕行动的场面十分难看,阿桑奇整个人近乎被抬出来,斯文扫地。

为什么美国政府这么想要抓住阿桑奇呢?

就在阿桑奇被捕当日,美国司法部披露了2018年3月对阿桑奇的诉状,案由是“伙同曼宁,阴谋窃取并发布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机密文件”。

这份诉状有7页纸,比较详细地描述了2010年1月和5月,曼宁伙同阿桑奇,利用工作机会,通过破解高阶用户密码等方式,下载了9万份阿富汗行动档案,40万份伊拉克行动档案,800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黑狱文件,以及250000份美国国务院内部电报文件。

简而言之,阿桑奇惹恼美国政府的缘由就是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了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种种无法见人的丑闻和恶行,给美国的外交和内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两场战争会带有这么多不可告人的丑闻?

美国政府又为什么要发动这两场战争呢?

这一切的答案,你都可以在《副总统》中找到。

并且你会见识到一个把这一切都扭在一起的一个关键人物:迪克·切尼,一个注定会因为自己的作为而在美国史以及世界史上留下巨大阴影的人。

作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旁观者,我必须说,在当时,因为年纪和视野的原因,我对这两场战争的认识是极为有限并充满偏差的。

事情的起因可以归于911事件。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贸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导致其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这件事震惊世界,并彻底改变了美国。

关于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报告文学《巨塔杀机》。

在诸多的影响中,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阿富汗战争。

这是一场美国对911事件的始作俑者基地组织及其同盟塔利班的报复战争,旨在消灭这些恐怖分子。

虽然这其中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切的因素,不过总得来看,这场战争至少师出有名。

另一场针对伊拉克的战争则显得极为牵强。

美国宣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和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勾结,以此为理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然而结果呢?

全世界都看见了,美军并没有从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借口而已。

战争浪费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且造成了士兵的伤亡、当地百姓的苦难和政治生态的崩塌。

后面还被爆出了虐囚、酷刑等丧心病狂的连带效应。

什么样的人,可以将美国政府操控至这样的地步?

电影从迪克切尼的青年开始讲起。

一个喝得烂醉的切尼,开着车,被交警拦停。

这既是对切尼青年时代的一个侧写,也是一个暗喻。

一个失去理智的人驾驶着一辆性能优异的机器,有多危险?

在电影的后面我们就能看到。

从电影的叙事来看,切尼是被妻子拯救了。

当时从耶鲁退学,干着一份零工,整日烂醉如泥的切尼是在妻子的一番话语下决定做出改变去做一份正经工作。

在电影的范围内,这样的一种转变是合理的。

因为切尼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权力的迷恋和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足以影响当时的切尼的。

作为一种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这是合理的,但是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第一个不满的点。

它将切尼人生中一些重要得转折表现地太肤浅了。

合理,但不够令人信服。

事实上,我相信导演是想将这一对夫妻塑造成《纸牌屋》的主角下木夫妇那样的一对人物,但是他过于轻浮地展示了人性,甚至过度利用了小聪明,这让电影里的切尼夫妻空有着下木夫妇的气质但没有其灵魂。

最过分的一场是切尼夫妇两人在床上念着《理查三世》的台词。

虽然在电影的一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他已经进了最大的力气来还原人物内心了,但他还是借电影中叙事者的嘴说出了他实在无法想象两个人那晚究竟说了什么。

于是他非常聪明地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台词,挪用到两人身上。

演员在床上如生活中的夫妻一样,说的却是非常戏剧化的台词。

的确,这一幕是相当有趣的,这种解构,也的确让我们了解了在这场戏中,夫妻二人一定对权力和未来的设想聊了很多,加深了人物的形象。

但是合适吗?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但如果总在这种人物转变的关键时刻耍小聪明,讽刺是有了,喜剧也有了,但也都只剩下一堆符号而已。

可感知的人,消失了。

来看看《纸牌屋》里是怎么处理的吧。

《纸牌屋》里有许多这样的情节,下木夫妇二人面临政治上的挑战和机遇,两人需要一场对话来揭示他们内心的某种深邃的转变。

最简单地,导演只需要设计两个人在深夜的窗口共吸一支烟的场景,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戏剧任务。

通过吸烟点烟等视觉动作来展现两人既是夫妻又如盟友一样的关系,又在看似日常闲聊的对话文本中互相交流着他们对政治的计划和想法。

简单,高效,同时又有着不可思议的触动,使人既看到了两人的情感温存,又对二人内心的邪恶恐惧到兴奋。

类似这样的设计在剧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里塑造的人物会一个个都如此鲜明深刻。

与之相比,我不得不说,《理查三世》这个小聪明卖弄的并不高级,甚至有削弱人物之嫌。

导演极力想展现切尼一步步从底层党员变成美国政治大权的实际操控者后的那种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的呈现是需要人性和政治作底的。

可惜的是,导演先是在展现人性的关键节点耍了聪明,又在展现政治的时候过于简单。

不能说这种简单完全不好。

因为政治的复杂性,导演选择了这种类似讽刺漫画式的几个段落来展现切尼弄权的过程,其实也是能颇为鲜明清晰地说明的。

但是如果把这种局部的鲜明放到整体里去看,不免发现整个过程显得儿戏。

政治儿戏化也是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这极大地削弱了讽刺电影的现实根基,让讽刺的段落也有些笑劲不足。

、这部电影因为这两点,变得零碎,仿佛只剩下一个又一个段子的合集。

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玩弄权力的人的变化,但是我们对他为何如此概念模糊。

虽然贝尔在电影里的表演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切尼身上的矛盾性也耐人寻味——包括他和妻子如此保守却又深爱着自己的同性恋女儿,给与她极大地支持——但依旧无法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

我认为这和导演过于沉醉于自己那种嬉皮感的讽刺语调是极大相关的,在不停地抖落自己的机智段子中,他把一个人物切成了可拼贴的碎片,仿佛他想要将电影呈现的,并不是普通的观众,而是当代艺术展览馆。

这也是很多现代的导演最大的弊病,在电影里过于强烈地享受于自以为是的趣味,而忘了去建立和观众共同的感受基础。

虽是如此,仍然值得称赞导演在拼贴素材和视听剪辑上行云流水的功力。

整部电影在大量的断奏和变奏里依然保持着节奏总体上的和谐,观影时的那种畅快感是很棒的。

总的来说,《副总统》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改变了美国的重要人物。

如果你对历史和战争感兴趣,你也许会在看完电影后继续思考和研究这个人物和他所导致的战争对这个世界的影响。

对于那些并不关心政治的人而言,这部电影用精彩的符号拼贴和明快的叙事节奏带来了足够的娱乐效果。

真相真的像电影里那么残酷吗?

真相也许只会比电影里呈现的更为残酷。

本文同时发表于我的公众号“沉睡的螺旋”。

欢迎扫码关注阅读更多影评。

 2 ) 政治娱乐化——《副总统》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副总统》。

片名Vice / Cheney / Backseat (2018),别名为副不仁(港/台) / 位居次席。

本片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大空头》了,凭着其伪纪录片和抖机灵的叙事风格,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揶揄了金融业后,亚当·迈凯将目光瞄准最具争议的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用同样伪纪录片的方式和机灵感十足的叙事风格,给迪克·切尼拍摄了一部有趣另类的传记片。

大家对副总统的印象一般就是那个在任期内总统突然挂了、弹劾了接任总统的人,也没啥实权,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个吉祥物。

比如《纸牌屋》里的人就会曲线救国,绕过选举等一系列繁琐过程直接当上了总统。

当大家都在死盯着总统的一举一动时,副总统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因此有关副总统题材的影视剧一般也以喜剧为主。

比如美剧《副总统》,这部《副总统》,都带着喜剧标签。

俗话说的好“当官要当副,穿衣要穿布”,美国人没有听过这种顺口溜,但在政客职业生涯中肯定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尽管是个副职,迪克·切尼可是号称美国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

在小布什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切尼作为副总统主导了很多决定,搅得世界一片混乱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监狱虐囚事件、棱镜门等,都是他的杰作。

而在台前的小布什则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整天忙着闹笑话。

迪克·切尼职业生涯一直泡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做过尼克松、福特、老布什的幕僚,当过哈利伯顿公司CEO,又和小布什一起主宰白宫,可谓是地球村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电影《副总统》用一种极不正经的方式展现这位政客的从政经历,满足人们偷窥高层的心理,不时地加入一些插科打诨的对白,通过旁白和演员自白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们感受到一位活在自己身边的副总统。

饰演迪克·切尼的是著名橡皮人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五六十斤的体重在他这里完全不成问题,他可以增重胖成两百斤的胖子,也能瘦成一百斤的瘦子,完全不依靠化妆完成造型变幻。

因为这部《副总统》网上也有了一个段子,当有人说自己像克里斯蒂安·贝尔时,记得多问一句,是哪部电影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迪克·切尼在片中像是一只能够只手遮天的恶龙,总统在他面前也只是个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

全世界的安宁或混乱全部由这几个人在一栋矮房子内决定,而主导决定方向的就是这个副总统。

迪克利查找法律漏洞,组建效忠自己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全美国的地下总统。

这样的设定自然非常带感,但过于阴谋论,让勾心斗角的政治题材电影变成了一部爽片,原本逼格很高的电影现在变得像一出闹剧。

用喜剧阳光的方式表现黑暗的吃人政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只不过影片表现过程过于轻佻。

戏谑政客种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时,影片还怀着一颗拯救苍生的心,可惜力不从心,让观众觉得总差了一口气。

政治娱乐化,娱乐阴谋化。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3 ) 拍电影真的不需要负责任啊

只要没有审查制度,能拉到投资,组个有名的班底,雇几个记者攒点故事,谁都能往总统身上扣屎盆子。

这些事是不是真的不重要,影响造成了,态度表达了,提名拿到了。

一句based on true story, 但还是艺术创作。

当事人就算再气,除了派个杀手,法律上还真不能拿他怎么样。

拍电影真是liberal们最好的手段了。

(怎么还没人拍川普?)当然,这位liberal导演非常聪明地使用了戏谑手法规避了政治故事的枯燥感。

就像最后讽刺大众的那一段对话,对只热衷"速度与激情"的观众,政治轻浮化的处理真是最好不过的操作,导演驾轻就熟,让人看得过瘾。

 4 ) 完全一边倒、东拼西凑、半虚构的政治宣传片

《VICE(副总统)》,2018年 观感:拼凑而成的半虚构历史有好几个朋友推荐了这部电影,而且还被提名了多项奥斯卡奖(成为历史上被提名最佳电影的最具争议的电影),又是关于小布什政府和伊拉克战争的,因此就看了一下。

看完后大失所望,而且很吃惊:这样水平的电影居然还被提名奥斯卡。

可见美国政治分化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完全屁股决定脑袋。

说这部电影好的,一定是普通民主党(包括整个好莱坞)和反伊战的人。

说电影不好的,就是大部分的共和党以及稍微对历史还有点了解和尊重的人。

1、 这部电影非常奇特,又是历史重构(reconstruction),又像纪录片,但里面包含大量的想象,其实就是历史虚构。

可以归类为historical fiction,而且是政治立场驱动的historical fiction,为了达到特定的预设结果,要安排一些特定的场景与对话,纪录片形式是不足够的,于是加上历史想象。

由于应用了演员,又不得不把所有有演员参与的历史人物的印象影响重构——例如鲍威尔的联合国讲话;小布什在航空母舰上宣布伊战圆满结束,这些场景全部用影片中的演员按照真实情况重构一遍,然后配上低清效果。

为了虚构一小部分,就要重构所有相关历史,我觉得可能达到历史题材电影的一个新的高峰。

其效果就是让不熟悉这段历史,不熟悉电影手法的人完全没有办法辨别这个片子什么地方是纪录片,什么地方是真实的,它把历史和虚构用我所没有见过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在政治宣传领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2、 电影的人物刻画一方面是一边倒的,另一方面是非常不完整的。

比如小布什的刻画,就摘取了他参加父亲酒会里喝醉的一幕,显然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场景来给观众形成印象是一个不靠谱的浪子。

Rumsfeld这个人物的想象非常模糊,他是什么背景?

干什么的?

什么性格?

都没有交代,观众有印象的可能就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他对国会实习生的讲话,一副政客嘴脸,一个就是当Cheney问及他“我们信仰什么”是他嘲笑的关上门并大笑不止,表明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犬儒主义者和政客。

这是非常粗糙地矮化。

对于z主角Dick Cheney,不知道作者/导演要塑造一个什么人物?

Cheney到底是个什么性格?

他到底是一个极度热爱家庭的温情父亲和丈夫(跌落至谷底但可以被爱唤醒的有责任感的男人,又深深热爱自己两个女儿的父亲),还是一个精于心机非常冷漠的大政客?

大关注的是什么?

金钱?

权力?

某种特定政治信仰?

对这个人的描述非常的模糊,看完电影你除了认为他独揽大权,和美国发动伊战有直接关系之外,看不出其他的。

这个电影的人物刻画如此薄弱,原因也在于一两个小时的重构叙事影片是没有办法把人物性格背景展示出来的(但纪录片通过旁白和访谈却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为什么电影要拍成重构的叙事影片而非纪录片?

因为它要塑造、构造特定场景的对话和互动,而这些互动可能是虚构和想象的。

为了部分的虚构而牺牲了历史叙事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

3、 这个电影在历史问题上槽点实在太多,多得没有办法一一道来。

我只是这个电影对历史的叙述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完整,只抓取了整个大事件中极小的个别事件,以非常跳跃、非连贯、缺乏逻辑、发散的方式牵强的串在一起,引导观众接受某种作者/导演认定的结论。

这个结论大致是:1)美国政府编造了证据,对伊拉克这个主权国发动了攻击并颠覆了政权;2)Dick Cheney及其幕僚策划了对伊战争以及其他对一些政策举动(包括酷刑及关塔那摩)。

他们(而非小布什)对此要负主要或全部责任;3)Dick Cheney攻打伊拉克是有预谋的,并且和他在Haliburton的任职有关。

4)攻打伊拉克造成了人命伤亡,并催生了ISIS;就这么几个主要结论,把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粗暴的呈现出来,在一些非常重大、关键的地方仅做暗示,但因为自己的证据不足,又不敢做实。

例如,止于指控说Cheney就是为了Haliburton等能源公司的利益攻打伊拉克的,这是美国伊战最大最主要的阴谋论,但电影止于把这个说出来,只提到了Haliburton在伊战后希望争取项目,以及股价上涨。

还有就是暗示说Dick Cheney早在911当天就在酝酿某种阴谋(例如扩大行政权力甚至具体到攻打伊拉克),但又不敢这么说出来,让读者如此联想。

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容易受到电影的暗示所引导,得出导演希望得到的结论。

这种对如此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的草率和非专业实在让人震惊,而且考虑到电影潜在的影响力,只能说极度不负责任。

可见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为了获取本党的政治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应用,我只能说这种片子可能比戈培尔的宣传片还有力。

相比这部片子,之前Michael Moore的片子就是小儿科了。

4、 伊拉克战争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

这部电影把当时非常复杂的背景环境基本都忽略了,只强调一条线索(即萨达姆和基地组织/911的关系),试图说明Cheney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就是依靠的这一条。

这个并不是当时的历史情况。

在2002-2003年,我在国外,通过主流新闻报道非常投入的跟进了整个事件我凭借记忆简单概括当时的场景:1) 美国在911后确实被伊斯兰恐怖主义彻底震撼,作为全球军事、政治、经济的老大,怎么能忍受曼哈顿的两栋地标大楼被恐怖主义炸掉而束手无策?

全国上下都希望惩罚真凶,并且残酷打击所有庇护恐怖主义分子的个人、机构/团体和国家。

这是本世纪初美国总体的情绪和立场,不退回到2001-2003年那个历史时点是不能理解的。

公众总体上支持一切反恐的举措。

这和美国发动越南时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老百姓不是都能理解远在亚洲、和自己无关的代理战争。

但恐怖主义在美国本土发生了,对伊斯兰又十分恐惧,对反恐是非常支持的。

2) 美国很快就知道911的真凶是基地组织,并且发现基地组织由阿富汗的塔利班庇护,在向塔利班要求交出本拉登未果后,就决定攻打阿富汗。

对于美国来说,基地组织是一个跨国的准地下网络,很难打击。

但阿富汗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美国政府不能对911的后果无作为,必须对谁发动打击,结果瞄准了阿富汗。

但在初期,对911的主谋是谁肯定是有讨论的,这部电影所做的事情是放大了对伊拉克的猜测:专门说Cheney怀疑伊拉克,好像Cheney早有预谋,故意要往伊拉克身上引。

实际上很多中东国家都是嫌疑。

包括大多劫机者来自的沙特阿拉伯。

这就是导演引导的手法。

3) 美国很快就打败了阿富汗塔利班,但发现本拉登逃跑了,还没有抓住。

这就说明抓911真凶的事业还没有成功(直到奥巴马第一任后期,本拉登才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奇袭击毙),反恐战争没有目标了,没有“抓手”了,这时当然要寻找新的目标,让反恐事业得以前进4) 伊拉克很快就成为反恐的新目标,因为i) 伊拉克有进攻科威特的往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被击败,但老布什手下留情,放了萨达姆一马。

ii) 伊拉克和美国及以色列关系非常紧张,大家还记得飞毛腿和爱国者对抗的故事吧。

萨达姆希望将自己打造成阿拉伯民族英雄,独立代表中东和美国对抗。

美国早就想把他除掉iii) 共和党的一群主要都是犹太人的智囊/知识分子——新保守主义者(neo-Conservatives)一直都有一个独立的议程,即希望美国借军事/政治力量,在中东推动民主国家。

一方面可以推动西方的lib dem体制及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还有一个潜意识即保护以色列。

之前,一般都认为neo-Conservative是劫持并利用了小布什政府实现自己目标的小团体的。

2002年,小布什提出的美国先发制人之布什主义(Bush Doctrine)即被认为是neo-Conservatives的主张。

Paul Wolfowitz是neo-Conservatives白宫里的代表。

但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部电影对neo-Conservative几乎只字未提!

Wolfowitz(也是犹太人)整个就是一个边缘人物。

我认为这是希望淡化一切其他对布什的影响因素,将其全部摊到Cheney身上。

另外民主党的base是犹太人,对于处理压倒性为犹太人背景的neo-Conservaitve处理上要比较谨慎。

这是制片者的考虑iv) 布什自称是一个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 Christian)。

道德和正义在他任内的话语体系里非常重要。

他的行为是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维度的,包括支持了neo-Conservatives。

仅仅用地缘政治(甚至简化到若干美国能源或军工企业的经济利益)来判断布什及其政府的行为是不对的。

v) 萨达姆被各国(包括法、德、俄、中)普遍认为或怀疑在偷偷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研发,并拥有储备,虽然伊拉克宣称武器均已销毁,大家没有对此直接证据,只能怀疑。

但各国八九不离十基本都认为伊拉克肯定多少有大规模杀伤武器。

当时的顾虑并不是伊拉克会使用这些武器,而是会出于经济或其他目的把这些武器销售给国际恐怖主义。

这种可能性肯定是不能排除的。

vi) 最初,美国是通过联合国要求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检查。

萨达姆一直不予配合,并对国际组织提供的要求和熟视无睹(关注当时新闻的人应该还记得伊拉克政府的强硬以及他们出来发表强硬措辞、开战后瞬间逃跑的那个外交部长)。

在伊拉克持续反复不配合联合国的调查行动,发表强硬措辞,漠视通牒后,美国即联合盟国发动了进攻。

这是美国对伊战争的主要契机。

没有萨达姆的嘴硬,美国当时不能开展。

事后我们发现,萨达姆就像打阿拉伯英雄,就是逞能,开战很快就落败。

他根本没有抵御美国的实力。

当时看(在2003年那个时点),他的行为极度不理智,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

vii) 美国既然打下了伊拉克,全球都相信很快就会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

当时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美国最主要的盟友)绝对是傻了眼了。

他们做梦也无法理解伊拉克居然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同时萨达姆如此强硬的拒绝配合联合国进行检查。

如果你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你配合调查不就完了么?

萨达姆的嘴硬和理性葬送了自己,也让美国和英国完全完全的错误估计。

当时美国提供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证据非常弱,基本拼凑而成,并且让鲍威尔用自己的人品人格担保去联合国讲话,这些都是事实。

美国政府认为,打下了伊拉克自然就会找到这些武器。

早些时候的证据也不重要了,结果居然没找到这些武器!

因此,说Cheney和Rumsfeld早就知道伊拉克没有这种武器而硬是发动战争是不成立的。

我印象中电影也不敢做这种暗示。

viii) 电影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希望说明:Cheney等人虚构了萨达姆和基地组织/911的关系,籍此说服美国人支持攻打伊拉克。

这个和当时的情况是不符的。

当时美国民众反恐心切,基本指哪儿打哪儿,根本不是要引导的重点,重点是说服美国国内的政治军事精英以及国际社会,特别是安理会、西方以及愿意当美国盟友的“新兴国家”(主要为东欧国家)。

当时熟悉中东政治的人都知道,萨达姆是一个世俗政权,靠个人权威对伊拉克的多宗派(什叶、逊尼派)、多民族(阿拉伯人、库德人)等进行统治,属于传统的世俗威权主义。

他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代表,不是原教旨伊斯兰的代表。

他和基地组织这种伊斯兰恐怖主义没什么关系。

甚至,萨达姆作为世俗政权,可能还是原教旨主义反对的对象。

但问题是:不能排除他们有出于利益考虑的联系,如果有联系,万一伊拉克把大规模杀伤武器卖给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主义组织怎么办?

如果设想他拥有这样的武器,同时他又如此反美,“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他把武器卖给基地组织大概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吧?

回到911后的本世纪初,在对恐怖主义的巨大恐惧下,有这种联想就足够了。

同时萨达姆拒绝充分配合联合国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调查!

这就让人们愿意支持打倒萨达姆,尽管他们不一定认为萨达姆和911有直接联系。

这就是说服精英们的真正理由。

ix) 有了上面这种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在未来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作为基础,鼓动对伊战争的话语实际上落在了对萨达姆政权的描述上。

我记得当时美国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就把主要时间花在对萨达姆的描述上。

这是一个专制的屠戮自己百姓的专制者。

从人道主义干预的角度,就应该打倒萨达姆。

这是为了帮助伊拉克人民。

让伊拉克获得民主。

这是当时支持对伊战争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与叙事。

因此,对伊战争发生,西方社会非常关注伊拉克老百姓对战争的举动(例如是否积极的推翻萨达姆雕像),以及民主机制在伊拉克的建立。

这是他们评价这场战争是否为正义战的依据。

在这个角度上,反对者的理据是伊拉克没有发生这种人道主义干预的具体事件,就此进攻一个主权国家是不对的;另外伊拉克在战后陷入内乱,民主难以落地,ISIS崛起,都是在事后证明这场战争非正义战、应当予以批判的原因。

首先,不能抛开911后的美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心态、脱离历史语境去探讨伊拉克战争。

其次,发动战争是各种力量聚合的结果,比如美国民众希望寻找一个抓手,解决给911报仇的问题;人们恐惧萨达姆在未来与基地组织联手打击美国;新保守主义者希望在中东推动民主;西方水对萨达姆政权的普遍憎恶,等等。

把这些因素全部忽略,说成是Cheney早已酝酿的个人阴谋,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捏造。

5、 上面展我开写了许多,旨在说明这部片子多么的不严谨,它不是客观呈现,而是戏剧化的曲解历史,以达到某种针对现实政治的目标——包括反对共和党、反对Trump(包括将Trump对待伊朗的态度和Cheney对待伊拉克的态度联系起来,以及批判Trump扩大总统行政权力的做法)等。。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

除了Christian Bale的精彩演出外,我认为也没有电影价值。

里面跳跃式的叙事让人非常崩溃。

还有其中加插一段Cheney不再介入政治而“养老”的剧情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想说什么。

6、 基于美国左翼反共和党、反Trump的强烈立场,在左翼主导的好莱坞,这部片子居然被多项提名到奥斯卡了。

我觉得为这种片子捧场的人——除非是确实不了解历史的——和为戈培尔宣传片捧场的纳粹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对导演,只能说,要么是不诚实,要么是无知。

 5 ) 相比绿皮书这种鸡汤片,我更喜欢黑暗至死的副总统

他把美国副总统这个摆设,玩成了阴影里的上帝。

聊片子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作者。

说实话要不是因为拉《副总统》,我都没有注意到美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的导演和当年拍《非亲兄弟》(Step Brothers)的是同一个人——亚当·麦凯。

他在接受对影片的专访时曾表示,“世界已经变了,我之前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也希望能像2000年初时那样,嘻嘻哈哈拍喜剧,但时代已经不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笑了。

导演亚当·麦凯(看照片是不是觉得没正行的那个更具宠物范儿)当然,让亚当.麦凯声名大噪的是四年前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并拿下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三大男神加持外加老处男联合主演的商战群戏)作为好莱坞著名的“白左”导演,亚当.麦凯显然不满足在《大空头》里隐晦的阐述社会政治观点。

极具“政治包袱”的他在参与制作了一堆商类片后,终于选择“商而优则政”,扛起RPG对准白宫(现任执政总统特朗普是共和党)。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迪克·切尼《副总统》作为传记片,从内容上毫不隐晦的直指美国有史以来公认权利最大的副总统迪克.切尼,也是亚当.麦凯对共和党从尼克松到特朗普执政的解读。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直给。

一位戴金边眼镜的老货忽悠总统在天上待着别下来,然后端坐在总统紧急行动中心里发号施令……

电影《副总统》描述“911”事件还记得《华氏911》么?

《副》片就跟闹着玩似的)老货和影片开始因酒驾被巡警抓现行的loser是一个人。

(偶滴橡皮男神) 这个loser被耶鲁开除,无所谓地回家爬电杆当电工。

无所事事各种作,又屡教不改。

忍无可忍的妻子琳妮终于放大招。

艾米·亚当斯饰演的琳妮·切尼 (当然……不是这个) “我不能去常春藤,我不能管理一个公司或者做市长,这个世界对女孩来说就是这么的不公平,所以我需要你”——琳妮。

(有没有体验出罗宾·怀特拿小鞭子抽凯文·史派西的……)心脏受鞭挞的loser去白宫做实习生,不动声色各种干,最终成为最有权势的副总统。

这么励志的逆袭,是不是感觉被导演燥的跟网红小说似的。

事实上影片这才刚刚开始!

阅读整篇大王影评受累点链接相比绿皮书这种鸡汤片,我更喜欢黑暗至死的副总统 喜欢没事翻影评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扫码关注“大王翩偏”

世界有颗三扒的芯

 6 ) 我们都是权力诱饵下的囚徒!这部今年奥斯卡最佳中的禁片太诱人

2015年,凭借讲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片《大空头》技惊四座的亚当·麦凯,今年又选取了一个极有争议性的人物带观众一窥911事件前后的风云变幻,《副总统》由此成为了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中政治意味最浓的的影片。

相比夺冠呼声最高的《绿皮书》,胖哥更喜欢《黑色党徒》,以及这部《副总统》,因为他们都有观照现实的企图,在他们面前《绿皮书》只是为现实打上柔光的“滤镜”,想当然的“麻醉剂”。

《副总统》却回忆了过去,梳理了当时,连接了现在和未来。

即使影片中的观点有些“一家之言”的意味,但它至少做出了结构和分析的姿态,没有选择性逃避和视而不见。

亚当·迈凯说:“我一直觉得切尼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在驱动他、他到底信仰什么。

所以我们就做了深挖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虽然只位居“副总统”职位,但切尼堪称是美国现代史上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现在的国际地位、政治架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而他为了攫取权力所采取的方式也令人瞠目结舌,挑战了美国的司法公正和国际法的底线。

可以说,切尼为了达成自己的权力欲望和政治目的,发动了战争,收刮了民脂,甚至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副总统》就讲述了切尼从青年到老年,登上权力巅峰的心理变化和高超手段,还有那些微妙时刻对于切尼人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要在两个小时内讲述切尼几十年走入权力之门的动荡经历,故事主线需要输出巨大的信息量,且同时要保证观赏性,亚当·迈凯“驾轻就熟”的使用了类似《大空头》里的快速剪辑,第三人称旁白,保证理清脉络,同时给予关键信息点解释的时间。

《副总统》的剧本结构在一众提名影片中绝对算是非常复杂的一部,非线性叙事,倒叙插叙,甚至故意打断和留白,让观众一直保持着高度注意力,看得实在过瘾,舍不得错过一帧画面。

开片就将权力巅峰的切尼“全盘托出”,在那个混乱的时刻,只有他看到机会,保持冷静,运筹帷幄,把所有人当成棋子或大鱼,他是操控者,执渔杆的人。

他下一秒的决定,直接改变了911的进程,对发动举世震惊的伊拉克战争吹响了号角,极大的影响了美国政治结构的未来走势。

可下一秒,叙事猛的剪辑到了切尼最落魄的时刻,酗酒被耶鲁大学开除,被迫到家乡拉电线杆,打零工。

两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对权力有了欲望。

一个拉电线的受伤工人被毫不留情的赶走,让他明白了无权力者的悲哀和落魄,他不愿成为可以被随时替代和赶走的“螺丝钉”。

二是爱人妻子、未来夫人的痛斥和威胁,让忠诚于婚姻和爱情的他必须绝地一搏,完成人生的触底反弹。

力透纸背的简单两幕,是社会和家庭最终把他引到了权力的窄门,里面漆黑一片,藏着鲜花和荆棘,他甘之如饴。

影片在第一幕就完成了它的叙事风格,将剧情张力拉伸到了高点,这为后面“跑火车”般的叙事节奏提供了适应时间。

随后,我们看到了切尼“卧薪尝胆”,一步步获取权力的非凡经历。

在叙事结构上,切尼登峰之路的主线之外,始终有一条幽灵般的支线,一个身份模糊的二级人物,以第一人称解读切尼的内心状态和局势动态。

这位角色以各种身份不断出现在各个历史阶段,直到片尾,主题闭合之时,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条暗线是全片最为震撼的结构设计,戏剧性十足,充满了讽刺,极力挖苦了切尼的伪善。

类似寓言性质的叙事手法在剪辑上更为明显,全片多次出现“钓鱼”的场景,片尾不断出现的鱼钩亦说明了影片的主题。

特别是在切尼和小布什,为了新一轮总统选举谈话时,鱼钩一次次的浮在水面,等待鱼贪心的咬上去,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有时候,这种权力关系表现的更为直接,在运筹帷幄,谈判间隙快速剪辑入猛兽捕获猎物的画面,更是象征了切尼的老谋深算,计谋得逞。

影片中,小布什几乎完全沦为切尼的牵线木偶,切尼在第一次和他谈论总统事宜时就发现了小布什的两个特点:

弑父情节,希望超越自己的父亲老布什的成就;但实力平平,完全就是菜鸟中的菜鸟,能力无法匹配野心,让切尼看到了他登上权力巅峰的可能性。

他一次次的甩出权力的鱼饵,让一众贪婪者,成为他的牵线木偶,他的猎物,他的盘中餐。

在成长道路上,他充分的理解了政治的目的始终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什么”;只有他能决定谁去替代谁,而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终于,整个小布什的权力运转机构都被他所控制,到处安插着他的亲信,表面上小布什能够决定一切,但最后发号施令的人其实是切尼,而小布什做的只是通过他的嘴说出切尼的心愿而已。

影片结尾看得人胆战心惊。

那个不断揭露切尼的幽灵原来是每一个美国大众的代表,切尼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居然做出了“杀人越货”的事情。

为了延续切尼家族的政治实力,他终于出卖了自己的小女儿,放弃了维护她“同性恋”身份的认同,支持大女儿不承认支持同性恋。

影片在此将将切尼“换心”手术的过程掺杂其中,切尼终于为了权力牺牲了一切,他不但出卖了朋友,家人,还出卖了自己的心。

片尾,切尼以打破第面墙的方式宣称自己的无辜,他不承认阴谋,他为自己成为美国公仆而骄傲。

而他绕过司法,以副总统控制一切的方式方法被完全记录在案,下一个权力控,任何一位副总统都可以借此成为下一个政治强人,第二个“切尼”。

《副总统》和当年的奥利佛·斯通的《刺杀JFK》有异曲同工之妙,依靠剪辑和巨大的信息量制造“雄辩”似的压迫,让观众就范于导演的主观性论断之下,心甘情愿的接受两个多小时的意识形态灌输,叙事性洗脑。

片尾,导演亚当·麦凯还不忘调侃自己,让那个影响局势的“焦点控制小组”,美国的智囊团评价这部影片,最后他终于安耐不住喊出了内心话:“Why just showing fact will be consider liberal”。

是啊,即使所谓的自由也逃不开操控,也是被引导的一种结果,依然是被利用后的谎言,一种完成权力施行的借口。

中年人们为了意识形态和口号而大动干戈,一旁的年轻人正在讨论,快点去看最新的娱乐大片“速度与激情”,“听说那还很不错呢”!

 7 ) 为副不仁-荒诞的权力魅力

这周其实看了两部电影,本来打算只看一部,但是偏偏在今天误打误撞就看了第二部,所以我决定把第二部留到明天或者后天写作为下一周的影评。

这周要写的主题是——《副总统vice》。

主要讲的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副总统之一——迪克切尼。

所以这部片也算是伪纪录片。

虽然它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爽片”,是那种能够满足观众窥私欲的电影,将政治黑料一起打包放送给观众,从而使得观众获得一种畅快感。

但是再很大程度上,导演亚当麦凯还是赋予了他一个以某种艺术角度上看得感觉。

文章脉络一开始是以一个普通美国公民作为旁述,描绘了迪克切尼在担任白宫defence minister时竞选总统结果因为其女儿gay所以放弃选举的前半生。

而这个前后的停顿,导演用了播放cast让观众误以为,“呀这么美好的故事到这里就happy ending了”其实不然,亚当麦凯的电影怎么会让你如此失望,还可以去看看他前几年很成功描写美国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

而切尼的后半生是作为小布什的副总统,导控了伊拉克战争的开始,以不断放大的权力也行争取自己的目的。

而一开始的美国公民跟切尼的联系在于,他把他的心脏,移植给了切尼,以切尼的心脏挖出来是黑色的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束。

另外,最后还有一个小片段是关于对政治保守派的描述。

我对拍摄手法的赞赏1、其实故事情节上给了切尼两次重生。

第一次是放弃竞选后,播放演员表,而又用小布什急促的铃声给开了第二段政治生活;第二次是切尼即将临近死亡,而开头的旁白是一切的铺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是开始他第三次政治生活。

2、其实他的妻子,也是有详细刻画的。

在切尼参政期间,琳妮从鼓励其参政,到助其发表宣言,一直做好贤内助,一直也给出她充满了权力野心的心态。

所以导演也有刻意描绘,在切尼走上自我政治圆满的过程中,琳妮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3、片中充满了大量的镜头切换,镜头转移,其实是导演很明目张胆的在这部纪录片中揭发他对切尼这个人的看法,形象的认知。

4、有关于政治的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也不是不懂,但是觉得自己单纯去评价,没有结合一定的环境历史的认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以后会重新在修改的原因。

5、整部电影的构思整体来讲,也都非常的棒,但是碍于是美国政治历史的电影,可能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的政治看法也就不一样。

6、但是我个人还是感觉,掺杂了很多导演以及导演咨询的人很多的标记有独立特点的观点。

不能说是非常客观。

但是导演也是非常努力的把他心中的切尼,给我们以大量的寓意以及剪辑,故事的策划给我们展示出来。

有一篇描写电影中很多细节寓意的评论,我给大家放出来。

我有很多点也是产品从这里看懂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55827/感觉现在写影评,跟一开始写影评不一样了好多,可能是时间太仓促了,没有把这个任务给做好。

好了快6.2了,我要赶紧把这个放出来!

 8 ) 港台译名《为副不仁》比较贴切

港台译名《为副不仁》比较贴切,因为VICE单词在英文里除了副职位,还有罪恶的意思。

多么万恶腐朽的美帝啊,他临危受命帮老布什助他那混混儿子小布什登基;之前任职的哈里伯顿公司知道他要飞黄腾达了,以离职补偿为由行贿两千多万美元;入侵中东帮助哈里伯顿公司攫取廉价石油开采权;运作哈里伯顿公司各种中标,当专家提出质疑时,授意插手摆平;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打猎享乐,结果不小心用枪打伤友人,友人还得公开反过来给他道歉,不该扫了他的雅兴;70多岁高龄超过规定但是还是插队换走捐赠者的心脏;只手遮天为所欲为,对上级溜须拍马逢迎,对下级生杀予夺,清除异己,给群众洗脑,只想再感叹一次,多么万恶腐朽的美帝啊!

不过万幸,感谢上帝,媒体舆论和文化艺术可以监督批判他们,当人民用选票将他们赶下台时,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权力,他们什么也不是!

——《副总统》观后感

 9 ) 字数超了,去写影评?

Lots of good acting. Christian Bale once again transformed himself. Similar style to The Big Short, which can be thought of as "explainer movies": lots of voice over, lots of information being shoved down the audience's throat, while the director still manages to make it entertaining. What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is movie though, is that this movie doesn't leave much space for the watcher to think, because the director has a very strong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and he is presenting it in a matter-of-fact fashion. It doesn't matter if I share his point of view; it just doesn't make it an engaging movie.

 10 ) 左得有盐有味

先说优点:演技上线,the big short里面常出现的夸张手法也在Vice中出现,有几个场景颇为搞笑:比如有一幕是切尼和他老婆在床上互诉衷肠,双方完全套用莎士比亚里的quote,看起来很13听起来更13;还有一幕是切尼和小弟们在外面吃饭,服务生把美国的折磨项目等等放菜单上让切尼选,切尼最后来一句all of them,服务生回答excellent choice,然后切尼等人疯狂大笑。

缺点:太左了,太左了,太左了,重要的事说三遍。

电影把小布什描写成一个完全被架空的sb,切尼描写成真正做决定的人,这还没完:Vice还给赖斯、鲍威尔等人疯狂洗地,把ISIS的锅扣在布什政权上。

开什么玩笑,我至今忘不了当年鲍威尔当着全世界拿着一小瓶白色粉末鼓吹萨达姆有大杀器,奥巴马的手下们坚称叙利亚的化学武器完全被摧毁;ISIS,哪怕他们老大确实通过鲍威尔在联合国的演讲增加了曝光率,布什政权可没资助ISIS,奥巴马政权才真的给ISIS送钱送武器养大了毒蛇;要说扩张总统执行权,奥巴马政权通过NSA做的事哪一件不比布什政权狠,FISA memo丑闻现在还在发酵,可能成为奥巴马的水门。

影片最后的post credit饱受外媒抨击,说是左派精英看不起选民认为美国人傻,我反而觉得post credit有点意思:现在的美国的确非常分裂啊,左和右天天干,尤其是左派的antifa到处打砸抢烧,最近还有小团伙把俩海军暴打了一通送医院了。

那个说Vice无聊Fast and the furious的新片很lit的女生,现实里这种人少吗?

社交平台时代人们都追求更大的感官刺激,什么媒体,电影,真人秀,难道不是精英用来控制大众思想,消磨时间,磨平棱角的工具吗?

Edit: 赖斯—>鲍威尔高举白色粉末。

《副总统》短评

竭尽全力的哗众取宠,但在经营“虚构”这个层面上讲却又无疑是成功的。

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切尼知道「副总统」的身份是一个仪式化的角色,特别是对于一个对国内或外交政策“一无所知”的总统来说(把布什塑造成了一个小丑)。用政治讽刺剧的形式来包装,快速回顾切尼职业生涯中的每个重大时刻,时而严肃时而儿戏,像是糅合了《小布什传》和《风起云涌》等片的风格于一身。

1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黑得接近英式喜剧了,有好几个精妙绝伦的片段,笑不出来可能是因为太真实了。编辑就差从幕布后面冲出来大叫open your stupid eyes了。说太左不看的都是没待到演员表之后的彩蛋吧。

17分钟前
  • 拜金沃斯学者
  • 力荐

2星都给贝尔了,这样疯狂的折腾自己!剧情对一般观众实在是不够友好,散乱无序。不看也罢……

19分钟前
  • 南都小王子
  • 较差

白左真的是丧心病狂,尼克松、基辛格、共和党、切尼都是酒鬼、骗子、战争狂、毫无底线的烂人,可是,谁让中美建交、苏联崩溃,又是谁严厉打击恐怖主义,打得基地再也不敢对美国本土发动袭击?好莱坞不愧是白左的大本营,没有最恶心,只有更恶心。

21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很差

期望越高 失望越大 导演是大空头成功了之后以为闪回拼凑剪辑已经玩的出神入化结果玩溜了 殊不知the big short可是畅销书原著在后面顶着 Vice从整体上来讲剧情立意差几个档次 “如果说一切都是切尼的错” 如果美国政治有这么简单 那我们还玩什么呢 除了让我记住贝尔可以充气又放气以外 AA演的蛮好的 Power woman. Power couple.

23分钟前
  • 较差

没去年狗叔的震撼,今年影帝会给贝尔吗?

24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还行

电影本身非常好看,也非常informative,最大的问题是把大部分责任归咎到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毕竟是懒惰和肤浅的。

28分钟前
  • leoglory
  • 推荐

Bale和Adams的表演十分精彩。但是電影總的來說和The Big Short比起來還是有很多欠缺的。一直感覺只是接觸了事件的皮毛,沒有足夠達到深度。不過還是反映了美國現今的political decay。作為global hegemon為所欲為的同時自掘墳墓。在民主的路上漸行漸遠,逐漸轉型為寡頭政治。Dick Cheney理當是應該去海牙接受審判的,但現狀是他靠Halliburton賺了盆缽滿盈可以安享晚年。Post credit那一小段電影自嘲可謂點睛之筆,概括了美國公眾現狀。

29分钟前
  • 風颭雲
  • 推荐

我喜欢 最最后的彩蛋吐槽也非常好笑 (圣诞节看这个稍微有点点heavy厚)

33分钟前
  • 瓶瓶罐罐罐罐罐
  • 力荐

没有太多幕后的信息。亚当麦凯的好奇心,成就了传记片的一个思路。这里有很多调侃、假设和猜测,基本上都是基于切尼路出水面的信息。就像许多年前的《刺杀金正恩》,顺藤摸瓜,惊喜巨大。

38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65/100 在今年一群中规中矩的本土奥系片里,亚当麦凯的编剧和剪辑设计可谓是一股清流,镜框设计也独具匠心,而且他将金句台词包装成小高潮的能力仍然在线。可是即使用了许多手段去装饰主干叙事,但作者对迪克钱尼故事里引发思考的部分的展现,比如右翼权力滥用及其后果,在当下就像对大法官的指控一样怎么讲怎么显得不识时务。而且在政治细节的展示上也可以说是避重就轻的,缺乏素材就像根据小道消息拍出的画面,对迪克本人的探讨上也不了了之。作者应该也觉得自己不算成功,提前在影片开始就给观众打了补丁,结束以后又用彩蛋打补丁,心虚得很。

39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有多喜欢《大空头》,就有多讨厌这部片,即便老爷贡又献出影帝级表演

42分钟前
  • Xaviera
  • 较差

把《大空头》的风格继续发扬光大了,但感觉都快成超现实主义了……除了隐喻向蒙太奇外剧情看的困……中间突然结束笑死

43分钟前
  • 黑特-007
  • 还行

求求奥斯卡给贝尔一个最佳男主角吧,他就不用再折腾自己的身体了。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對美國那些特殊時代找了一個特別的切入口,副總統,從來都被人們忽略的一個角色,導演風格相當明顯。貝爾增肥到這個程度也是拼命三郎了。

50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你以为你看到了真相,其实你们永远不可能知道真相,即使拍成电影,也未必是真相。

54分钟前
  • alan3396815
  • 还行

如果说Adam McKay在「大空头」仍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理客中,那么这部则是完全卸下伪装的shameless propaganda。与前作相似,影片大量使用纪录片手法,虚实结合(还抄了笔冯提尔),把切尼塑造成小布什政府背后的傀儡大师,将总统专权、伊拉克战争、环境问题、ISIS等若干屎盆子全部扣在头上(当然还少不了诸如科氏兄弟、斯卡利亚大法官等一干usual suspects)。然而,对美国政治、国际关系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论点的可笑之处。全片对Vulcan、新保等势力只字不提,更对自FDR至LBJ总统使用各种手段扩权的事实完全忽略。影片的技巧相比「大空头」也有退步,最后落脚点居然是俗套的父女情。唯一的亮点可能也就是一众活灵活现的表演了

5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很差

绝了,这部电影的立场和电影里拍出来的切尼一样单薄片面,以自以为是的素材就概括了布什政权所谓的权力中心。更好笑的是在结尾彩蛋还有用自由主义标榜自己一通。没打一星是能看出来在拍摄和剪辑上的真的用了些花哨心思的。

60分钟前
  • 今 敏
  • 较差

我真的觉得剪辑混乱,铺垫过少,毫无故事性可言

1小时前
  • GAK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