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传奇》其实是部不错的科幻电影,它把那种孤独的气氛渲染得很动人。
影片开始一段跟1971年查尔顿•赫斯顿主演的版本很接近,只是现在的技术强太多了,能把那种荒芜的城市描绘得极其真实,1971年版中能发现不少穿帮镜头。
威尔•史密斯在影片里演得不错,有几段戏很能打动人——比如不得不扼死陪伴自己的爱犬时的表情。
整个影片的故事线也没什么问题,感觉很顺畅——虽然与原著差别比较大,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电影改编本来就不该追求如何忠实原著,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表现出导演自己的理解。
这个片子有自己的视角和主题,而且表现得算很到位了,比《生化危机》那种片子强得多。
有意思的是,对比下就会发现,1971年版的电影意识形态味道很浓,包括了对红色威胁的恐惧、曼森家族以及嬉皮士等破坏主流价值观的担忧,甚至还有宗教上的象征意味:那个版结尾处内维尔死时的样子极像受难的基督。
在现在这部片子里,则都演变成了表现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影片的蓝光版画质非常出色,堪称典范:画面锐利但不过分,色彩浓厚,影片最开始纽约一段明亮干净;后半段的室内戏较多,其黑暗场景的对比度相当好,黑位沉稳。
整部影片看噪点抑制得也很不错。
虽然蓝光版的TrueHD 5.1音轨规格不算特别高,但效果却相当漂亮,安静时对周围细腻声音的表现很好,动作戏时的大动态效果也不是盖的。
因此,目前最权威的蓝光评测网站highdefdigest给予了这张蓝光碟音质、画质全部五星的最高分数。
当然,这张蓝光值得收藏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它融合了影片的两个结局,通过无缝连接的方式,你可以随意转换——等于一下拥有了两部完整的电影啊。
看过电影的读者都已经知道,在第一结局,也就是剧场版中,最后内维尔与吸血鬼(本片里叫做darkseeker,翻译成“夜魔”看起来不错)同归于尽,安娜带着小孩找到了幸存人类的聚居地,把血清交给了他们。
第二结局有两处不同:一是在影片的1小时13分左右,内维尔和安娜去看了让他中计的地方,内维尔说感染者不可能有这样的智力模仿他来设圈套,他们没有爱,没有感情,安娜说,“也许他们进化了呢?
”接着,在内维尔钓鱼的池子里,小孩伊森一边游泳一边说“水好冷”,这忽然提醒内维尔应该用冷却的办法提高血清的效果,这为最后他能成功打下了伏笔。
另一个最大的差别在最后三分钟:内维尔看到感染者首领用手在玻璃上画出一个蝴蝶形状(蝴蝶是本片的一个象征,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忽然醒悟了,于是把他当作试验品的女性还给了首领,并让她还原成了感染者。
首领率众撤退,内维尔和安娜一起开车离开了纽约,寻找其它幸存者。
这个版本的结尾应该更符合原著的思想:原著中的所谓“我是传奇”,指的是内维尔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男人(还有女人和小孩幸存下来,1971年版的电影里这点也是很符合原著的),他夜晚躲起来,白天出去猎杀吸血鬼;一般小说中,吸血鬼对人们来说是神秘的难以捉摸的,而在这个故事里,原著要表现的是内维尔对于吸血鬼来说才是神秘的,如同一个传说、传奇。
而剧场版的结尾则表示内维尔的死使他变成了一个人类的传奇,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剧场版的结尾完全背离了小说——这也是一些恶评产生的缘故吧。
这个第二结局里,夜魔有了自己的感情,他们进化成了一种新的生命。
内维尔坐倒在地时看着那些死去夜魔的照片,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噩梦、一个刽子手。
但我仍然喜欢剧场版的结尾(电影公司曾预先把两个结局放给一些观众听取意见,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目前剧场版的结尾)——电影不是拍给书迷看的,整个电影必须是人类视角才舒服,不然整个故事都要重新定义了。
反正我是很难在结尾忽然对那些夜魔产生同情和怜悯之类感情。
这时候就显出影碟的好处了:两个结局我们都可以在蓝光版里看到,你可以更深的理解导演的想法,知道他的选择。
那么你喜欢哪个结局呢?
聊天时老李随口说,我是传奇真是个大烂片啊,,,于是我回家就去下载了看了个开头就决定一定要给5星,一定要写评论这,,这不就是我童年的梦想么!!!
我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再过XX秒食人魔就会追上来,赶快打开那扇门逃进去”每当我一边读秒,一边笨手笨脚的尝试将钥匙插进钥匙孔,突然手一抖,钥匙随着我的心脏一起“眶当”一下落地,我就HI到了极点夜里坐在公车上望着窗外,我就想象变异人正沿着路边的房顶攀爬追赶我,而我手持一把狙枪阻击他们(有时候是魔法火球),虽然我枪法极准,但他们太灵活了,数量又多,常常我好不容易把他们打退一点,车就到站了,等到在我内心不断的促崔下司机总算再次启动时,他们已经都追回来拉,所以往往一直到下车都还摆脱不能而在家里时我就站在窗边望着小区的夜景,想象着所有的黑暗角落里潜伏着变异人之类的怪兽,他们蠢蠢欲动,但他们都害怕光亮,所以其实我是无比安全的,只要一想到外面的恐怖和房里的安全我就又HI了,,,这些梦想,,i am legend的前半部全帮我实现了,,,尤其是跟随sam追入暗室又死命逃出的那段,,,,赞死了顺便一说的是,,看了这部片子的一些评论,发现好多人都认为片子应该到维尔四米斯去自杀式攻击就结束比较好,而且倾向让他当时就来个痛快,,,,我很震惊,,,大家已经都那么现实主义了啊,,对悲剧结局的接受程度已经那么高了么?
主动要求主角死得不明不白啊,,,其实我个人来说,是情愿情节扯一点但给我个happy ending的,这样至少看完比较爽啊,,至于四米斯同学和女猪的情感心理交流,,,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虽然因为女猪很漂亮曾经期待过激情戏,,,
传奇的书小时候依稀记得接触一本科幻小说,从不知道书名,因为书皮已被撕烂。
故事里的英雄Robert Neville在调查一种灭绝人类的变异病毒,过程中还得和形同丧尸的感染者作殊死战。
一步步探索接连一场场恶斗,非常过瘾。
但最具特别的是描述如同僵尸般的病征时,几乎都以医学原理来化解读者心中的疑虑。
比如怕光是因为严重的红斑狼疮并发症(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不能直视十字架则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幻觉失调(Delusional Disorders);Neville之所以是地球上唯一仅存的“死剩种仲搞搞震”(按粤语念:-O),只因他曾被具有抗毒血清的吸血蝙蝠狠咬一口,赛翁失马后却意外导致后天免疫...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姑且勿究理据的精确成度,但科幻的技术含量颇高,比纯粹的怪力乱神更具说服力。
后来在英文课堂上提到Richard Matheson,才晓得那本没有书皮的科幻故事是他的大作。
不像没头没脑的为科幻而科幻,也非倪匡卫斯理的dumb #*?! thought,这是第一部尝试为“僵尸化”(Vampirism)提供有科学理据的启蒙经典,也是一部反省人类的Post-Apocalyptic著作。
在启发千千万万的读者当中,有“看其作品晚上不能安眠”的惊悚大师Stephen King,也有“让Star Trek粉丝当祖先膜拜”的Speculative Fiction开创者Harlan Ellison。
对好莱坞的影响,它的问世间接改变僵尸在银幕上的刻板印象而走向科幻化,2006年的Ultraviolet只是开端。
除了故事够原创外,还有取得绝妙的书名 [I Am Legend](中译“我是传奇”)。
Neville和丧尸人的互动是“你作初一,我作十五”:在白天,Neville大肆铲除丧尸人已成为麻木的例行公事(emotionless daily ritual);到晚上,丧尸人大批搜捕Neville使之不得不畏缩一角。
Neville如此坚持的折腾和不懈的被折腾,直到被活捉行刑的那一霎那才觉悟:不仅仅对全人类而言,他也是那群行尸走肉眼中的Legend,反讽意味十足。
一旦看了原著布局的surprising unique twist,你就会觉得相对的“传奇”直译太欠扁,辜负书名赋予主题的微妙。
没能坚持传奇的电影衝着这个Legend的演绎,由Will Smith主演Neville的电影版一上映,已经迫不及待先睹为快。
其实推敲剧情细节的纰漏很容易,但不要太白痴就不算白痴。
可是,观后偏偏有点不吐不快的郁闷,觉得影片有四“过”造成硬伤:1—情节转折处 过于俗套一旦动人心魄的剧情硬生被掐住变调,就注定是败笔。
前段的开局,引人入胜得非常有想像空间,顺着情节会陷入一种不由自主的超现实意境,这是此片的酷点。
不料后段横空杀出政治正确论,一下拐入三流剧本的主旋律套路,完全是反高潮。
戏尾最后一段说教独白既俗又老调,和前头费劲心思的布局格格不入。
真怀疑剧本是否写一半就遭逢美国编剧大罢工(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Strike)的冲击,不得已把澜尾代工给价廉物美且擅长主旋律的中国编剧?
2—丧尸人起始 过于马虎翻拍金庸武侠小说成电影,设想一下,武打场面了无招式草草了事,这对武侠中的“武”是一种精神漠视。
由正常人变成丧尸人遭受的肉体折磨和内心争扎,是迫使Neville成为legend的主要关键,也是原著的精华,这些情节在片里完全忽略,其实对作为另一个主角的丧尸人,也是一种精神漠视。
如果和金庸原著背离太远的电视剧都会妈妈声,那我也要表示抗议,向这部改编Legend的电影奶奶一下:猪肉涨价可以少吃,戏肉可贵少看不可!
3—末世死光光 过于表面既然电影副题是The Last Man On Earth,就应该坚持到底。
仅以WS的广播呼吁加上空城营造出来的孤独氛围,徒有视觉效果,缺乏心灵震撼。
加上后头突然冒出个女人和小孩瞎搅活逃到一个有人的小镇,就越发不寂寞了,何来的末世去感染观众?
如果让WS成功研发出疫苗而兴奋不已,但却发现地球除了他之外,已经死光光没一个活人时,那份挫折才让大家惊醒孤独永远是那么残酷,更显无比孤寂的境界。
4—科学道德观 过于肤浅十年前有部科幻片Contact探索科学和宗教的矛盾,争锋相对互不相让,让老传统与新观念的脑力激荡发挥得淋漓尽至,把你从两者互斥的枷锁解放出来,重新认识两者互容而豁然开朗。
十年后同属科幻的Legend电影,对DNA改造是上帝的专利还是人类的利剑这一命题,没能循循善诱攀越思考的高峰,反而把观众迷茫在抵制基因技术的十字路口。
WS在片中说“上帝并不需要对这些负责,是人类在咎由自取!
”,其实并没点亮至关重要的命题,令人失望。
影片虽有些许遗憾,然而胜在WS的魅力演出和SAM的忠诚可爱,挽回不少失分。
WS不仅重现Tom Hanks在Cast Away单口相声的精彩,SAM同主人一起紧锁眉头就让你惊喜连畜牲都会演戏,是人和狗成就了这部电影。
虽然剧本和原著的初衷相差甚远,整体上并不防碍欣赏故事的趣味性。
有机会看到空无一人的纽约时代广场,那种悲凉感够诡异。
有一幕WS在航空母舰甲板上玩高尔夫向前挥杆,大西洋一侧泛起无常水花,异常潇洒。
再往下剧透,扫你雅兴可不好,还是适可而止。
人类究竟自取灭亡还是上天有心愚弄,不如当个观众,充一回上帝审判人类吧!
丧尸片看了很多,只要找得到的都看过,这一部却有点不同。
以前无论生化危机,还是活死人黎明,丧尸出笼,都着重突出恐惧气氛。
主角要么满世界逃来藏去,整日如惊弓之鸟,要么端着机关枪扫射得丧尸血肉横飞,配角的命运是被僵尸咬死,以增加影片血腥震撼度,或者配角被感染,让人更感到病毒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结局无一例外是主角战胜了僵尸,成功脱逃,当然最后还要冒出个没死的僵尸,以便告诉观众——恐惧还没完呢!
电影结束了也要继续让你抖个半天!
这一部僵尸片,不走恐惧路线了,主线成了孤独,深刻的孤独感。
will smith开着车,载着狗,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奔驰,一个人在书店里瞎逛,跟店里的人热情地打招呼,想要搭讪漂亮的女孩子——只是这些人都感染了病毒死了,死得栩栩如生,还保持着生前的姿势。
老板还在收银,女孩还在挑书……will smith当然知道,但是他还是假装大家都在,热情地说话,快乐地离开。
僵尸们白天不出来,他们害怕光。
白天,这城市是空荡荡的死寂,夜晚,这城市是活生生的地狱。
will smith几乎是唯一的幸存者,他一面独自生存,一面研究治愈病毒的疫苗。
直到有一天他的狗死了,他唯一的伴离开了,他再也抵受不住蚀骨的孤独,他在夜晚驾车冲进僵尸堆里,起了同归于尽的心思。
孤独,英雄可以抵得住金钱利益的诱惑,可以对性命之忧释怀,可是很难说他抵得住孤独。
影片后半段就不说了,很常见的情节。
只是前半段的独特视角让片子有所不同。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好久以前了,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是一个人和一条狗就拍了一部电影的长度,当然后面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一对母子我只当他们是客串,史密斯的演技真的很棒,一个人一条狗的电影把我吸引住了,有时候我都觉得有点绝望,周围全是变异的东西,一个人自言自语,没人和他说话,没人帮助他。
直到狗狗为救他被咬伤,他发现变异了亲自杀死了自己相依为伴的狗狗时,我和他一起哭了起来,那种孤独的绝望的感觉太痛苦了。
影片最后男主角死了我觉得是最好的结局。
现在恐怕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了。
我喜欢威尔史密斯好帅不仅是外表,哈哈哈。
首先我要说我看的是我是传奇的加长版。
在这个版本里面主角并没有死,而是与安娜和伊森一起去了那片据说中的幸存者乐园。
我喜欢埋伏得很深的悬念,点睛的是结局处对前面铺垫的疑惑的解答。
看了影片的介绍才看的电影,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认为这不过又是一部美国的灾难大片或者蝙蝠侠似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
可看完影片,真是得感叹下幸好没因为自己的主观而错失这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是有惊喜的。
前面的许多情节都把沦为丧尸的人类的的凶残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罗伯判定这些丧尸没有智商,已彻底化身为兽。
判定的理由是有一个丧尸不顾惧光的体质把自己曝露在阳光之下。
而我也真的信以为真,理所当然的跟着主角的思路认定了这些非人类已经沦为一群疯狂的低智商兽类了。
可是我对于那个成功伤害了罗伯的陷阱一直怀有疑问。
终于结局给出了答案:看似自寻死路的丧尸并非是因为没智商。
却是因为爱情。
多么反转的结局,明明看似沦为兽的凶残的行尸走肉的“东西”竟然会因为爱人被捉走而不顾生死?
这点反是许多正常人类都不能做到的吧?
丧尸首领在结尾处放过了罗伯与安娜,展露的这点仁慈更是让我猛的一吸气,这点仁慈也许正是对应了主角的话:“你们生病了,让我来帮助你们。
”确实,这群看似残暴疯狂的生物其实不过是一群生了重病的可怜人而已。
主角每日的广播总会重复一句话:YOU ARE NOT ALONE。
刚开始我只是觉得这句话是对幸存者和他自己说的。
看到最后那辆驶向远方的车子,我却感觉这句话也许还在对那些丧尸喊着。
因为主角一直坚信他能让一切恢复如初,而对于那群生了病的需要帮助的同伴来说,这句话也许来得更加重要。
看完这部由票房灵药之称的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根据美国畅销科幻小说改编的、以病毒侵袭灾难降临为主题的、目前位居北美票房榜次席的、号称上映当周就打破《指环王三》票房记录的影片---《我是传奇》之后,黑屏,字幕上滚,音乐响起,哥儿几个愣了,沉默,五秒后,异口同声的大声问彼此:这就完了?!!
靠!
于是,猜测就此展开,有人说投资估计都花去请史密斯了;有人说圣诞之后本身好片子就不多吧(扯淡!);还有人说,根据我国特殊国情和广电总局的一贯作风 ,是不是咱看得是删节版啊?
后来经过多方查证,也驳斥了这种诬陷人家英明的广电总局的说法。
而我却把怀疑的眼光投向了正在进行中的美国编剧大罢工。
我估摸着,虽然这片子声称是由四个编剧,两人一组完成的,但其中其实另有隐情。
片子剧本的创作阶段正处于美国编剧大罢工暗潮涌动,风云急变的时期。
可能当初投资方华纳也是想好好的把这个片子做成个大制作,请了两编剧A和B来写,结果写了个初稿,AB二人觉得钱太少了,决定不干,去参加大罢工了,于是C和D两位编剧接手。
罢工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剧本的写作也在艰难的推进着,然而,编剧的钱实在是太少了,于是乎,窗外罢工的呐喊声吸引了C和D,他们也曾向投资人制片方呼吁过,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罢工声势越来越大,C和D依然投笔从戎,投入罢工,剩下的,只有那没完成的剧本…… 一个难题摆在了制片人,投资方的面前,钱是投了的,史密斯也是请了的,剩下了未完成的剧本,拍还是不拍?
一个英明的洋领导放下茶杯,掐灭了雪茄,一拍桌子:拍!
结尾没有,自己加!
没人写?
从国外请!
于是乎,一名神秘编剧E在一个漆黑的深夜走到了编剧的房间,拿起了那本未完成的剧本…… 电影开拍了,威尔史密斯依然那么帅气,情节从一开始就顺着故有的套路展开。
某个医生宣布治愈了癌症(扯淡!
),但是病毒变异,无数人玩儿完了,剩下史密斯一个人,与僵尸吸血鬼做着坚持不懈的斗争,最后为了挽救人类的命运英勇就义。
饶着最近美国观众业余影视生活太饥渴了,好不容易有个大片,那还不赶紧的掏钱去看啊。
票房蹭蹭的涨,超过了指环王三。
制片人乐坏了,投资方笑颠儿了,赶紧酬谢及时雨编剧E。
这时,E在一片掌声中走到前台,乌黑亮丽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我靠,原来是个中国人!
怪不得我看片子结尾的时候,史密斯就义的那个情节是如此的熟悉,假如换个时代,换个肤色,给他带个解放军帽那就是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王成啊!
典型的中国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结尾!
广大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啊!
就凭这一点,广电总局在禁止美国大片登录中国市场的时候,也该对该片网开一面嘛!
言归正传,投资人和制片人笑嘻嘻的凑近编剧E,请问他酬劳方面有什么要求?
E吸了吸鼻涕,从上衣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认真的问:来时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日后,美国编剧大罢工终于以失败告终。
史家在撰写这段历史事件的时候,描述道:2007年发生在电影王国美国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编剧大罢工,最后终于失败了。
究其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廉价编剧的广泛介入,以低廉的价格接手了美国电影业,并为美国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叙事风潮。
美国编剧协会正式想WTO提出抗议,反对中国这种对美国的文化侵略,然而漫长的官司到今天也没有打完,中国就是这样奠定了自己国际文化霸权的地位…… 故事还在继续着,在我的臆想中继续发展着…… 以上文字纯属痴人说梦,总而言之,《我是传奇》,真的是一部传奇。
如果你想看主旋律,或者找点不痛快,请看《我是传奇》。
这篇评论是有关齐泽克在《活在末世》中有关好莱坞意识形态退化的评论的一个整理。
讨论有关“翻拍的悲观教训”。
【笔者注:齐泽克借以讨论好莱坞的意识形态从而讨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
亦是所谓电影创作规律的讨论。
】原著是理查德•马特森(Richard Matheson)在1954年出版的小说《最后一个人》。
理查德•马特森算是很大众的一个科幻作家,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参与好莱坞的编剧。
德古拉伯爵、星际迷航什么的。
电影的第一个版本:维森特•普赖斯(Vincent Price)主演的《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The Last Man on Earth](1964,意大利名为:L’Ultimo uomo della Terra,乌巴尔多•拉格纳[Ubaldo Ragona]和西德尼•萨科诺[Sidney Salkow]);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50253/(有下载源)电影的第二个版本: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主演的《最后之人》[The Omega Man](1971,鲍里斯•萨加尔[Boris Sagal]);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55910/(有下载源)第三个版本:威尔•史密斯的《我是传奇》(2007,弗朗西斯•劳伦斯[Francis Lawrence])。
-齐泽克在讨论好莱坞乃至全球的意识形态退化的时候,曾将《黑暗骑士》与《我是传奇》对比。
他称之为:“对于这种退化,我们不禁要用乔治•卢卡斯(Georg Lukacs)最具斯大林主义意味的作品之题目来命名:(解放)理性的毁灭。
”齐泽克认为这种“退化”在《我是传奇》中达到了顶峰。
由此我们可以对比同一个故事的连续翻拍版本。
首先四个版本(加上原著)的故事内核都是一致的,即原著所宣称的——“最后一个人……并不孤单。
”齐泽克称之为”故事是目睹自身之缺席的另一种幻想“电影的第一个版本最贴近于原著。
(1964年)即——内维尔,一场灾难的唯一幸存者,在荒芜的城市街道上游走——很快,他便发现他并非独自一人,活死人的变种(确切地说是吸血鬼)正在潜行跟踪他。
标语中不存在悖论: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并不孤单——和他在一起的还有活死人。
用拉康的话说,他们是把自身加到最后之人的“l”上的“a”。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得知,受感染的人已经发现了一种方法来抵御海湾的灾难;但“依旧活着”的人在白天看上去和真正的吸血鬼并无差别,他们都在一动不动地睡觉。
他们派了一个名叫露丝的女人去监视内维尔,而内维尔与露丝的合作迫使内维尔在他固有的偏执和希望之间做出内在的斗争。
最终,内维尔对露丝进行了血液测试,在露丝击倒他并逃跑之前发现了她的真实身份。
数个月后,依旧活着的人袭击了内维尔,把他活捉了,好让他在新社会的每一个人面前被处决。
行刑之前,露丝给了内维尔一包药丸来减缓痛苦。
最终,内维尔意识到,为什么受感染的活人组成的新社会把他当成怪物了:就像吸血鬼被当作传说中的怪物,攻击熟睡中脆弱的人类一样,内维尔也成为了神话中的一个怪物,他杀死了熟睡的吸血鬼和活人。
他成为了吸血鬼曾经所是的传奇。
它与小说的主要差别是结尾的变化:男主角(电影里叫做摩根)在实验室里为露丝发明了一种治疗方法;几个小时后的黄昏,依旧活着的人开始袭击摩根,摩根逃跑了;最终,他在教堂中被击毙,而他倒下的地方正是他妻子的坟墓。
【笔者注:结尾的变化即表明的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叙事之间的意识形态的“退化”。
之后齐泽克对此有论述。
我认为这种”退化“,即是从社会形态的审判和冲突退化到了“宗教的回归”——多元的冲突退化到单一的宗教(社会)价值观。
】电影的第二个版本,《最后之人》,(1971年)以洛杉矶为背景。
一群自称是“家庭”的抗白化病者在瘟疫后幸存了下来,但他们已变成了对光线敏感的白化病变种人,充满暴力并对崇高抱有精神病妄想。
虽然他们身上存有抗体,但他们还是缓慢地先后死去,似乎是由于瘟疫的突变。
家庭是由马提亚领导的,他曾经是洛杉矶电视台的播音员;他和他的追随者都相信,现代科学,而非人类的缺陷,才是他们不幸的起因。
他们回到了一种反对技术进步的生活方式,使用中世纪的图像和技术,穿着长长的黑袍,举着火把,配备着弓与箭。
在他们看来,内维尔,科学的最后象征,一个轮胎的使用者,必须死掉。
最终的场景是,在奄奄一息的内维尔把一瓶血清(想必可以恢复他们的人性)交给幸存者后,幸存者坐着一辆路虎车离开了。
【笔者注:影片代表了一种六、七十年代的反智主义,或许也与后嬉皮反战运动息息相关,参见《人猿星球》。
这个版本在敌与我之间做出了反智与科技的社会化嫁接。
与原著的种群区别(或者说我与非我)之间又有所区别。
更像是在那个年代对科技的利与弊的讨论。
将一种意识形态退化为“生活方式”的讨论。
】下面再看第三个版本,也就是这个版本的故事。
(2007年)故事以曼哈顿为背景。
【笔者注:我把这个版本称之为“出埃及记”的版本】内维尔面前出现的女人(电影里叫做安娜,她带着一个名叫伊桑的男孩,来自南方的某个地方——电影提到了马里兰州和圣保罗)告诉他,她奉上帝之命前来,要把他带向佛蒙特的幸存者殖民地。
【笔者注:在这里,安娜被赋予了摩西的内涵——出埃及记中摩西受耶和华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
曼哈顿与幸存者之地似乎是对应了奴役与自由之地。
然而,讽刺的是,在故事中,内维尔(即威尔史密斯)在曼哈顿恰恰反而是自由的,而幸存者的基地则更像是被一个军事独裁的国度。
】内维尔拒绝相信她,他说,世上还没有一个上帝会为这种苦难和大规模的死亡而苦恼。
【笔者注:这是内维尔内在的信仰冲突。
他感到“自我的孤独”,同时又对上帝的解救充满怀疑。
】当受感染者在夜间攻击内维尔的房子并越过了防御设施的时候,内维尔、安娜和伊桑撤到了地下的实验室,把他们和内维尔用来做实验的一个女性受感染者锁在了一起。
当内维尔发现最后的实验成功地治愈了女性受感染者时,他认识到,他不得不在他们被杀死之前把它传递给其他的幸存者。
他从病人身上抽取了一小瓶血清并把它交给安娜,接着把她和伊桑推进了一个旧煤槽里头,自己则拿着手榴弹和前来攻击的受感染者同归于尽。
安娜和伊桑逃回了佛蒙特,回到了受保护的幸存者殖民地。
【笔者注:出埃及记中,摩西在最后牺牲了,但是希伯来人摆脱了被奴役的悲惨生活,并且学会了遵守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个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幸存者的新秩序)。
】在最后的旁白声中,安娜宣称内维尔的治疗能够让人类幸存并重建,她为内维尔建造了一座传奇雕塑,一个以牺牲来拯救人类的耶稣形象。
【笔者注:于是乎,内维尔成为了牺牲的宗教符号,亦是新秩序的缔造者,然而这里所谓的新秩序,其实不过只是旧秩序的一种“重构”。
而这个版本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退化,较之第二个版本更加严重。
社会形态层面的讨论完全被旧式宗教所替代。
变成了励志的传奇,伟大与自我牺牲的传奇。
或许可以称之为“普世价值”的传奇。
】意识形态的逐步退化可以从这里得到最冷静的观察。
(电影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版本之间的)主要转变表现“在标题意义的根本变化上:原初的悖论(如今,主人公成为了吸血鬼眼中的传奇,就像吸血鬼曾经是人类眼中的传奇一样)丧失了,因而,在最新的版本里,主人公只是佛蒙特幸存者眼中的一个传奇。
“齐泽克认为:“这种变化消除了由标题的原初意义所表明的真正的“文化多元主义”经验——即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传统并不比那些在我们看来是“古怪”的他者传统更好。
【笔者注:即他所说的——理性的毁灭。
】就像笛卡尔在《谈谈方法》(Discourse of Method)里所说的,他在旅行期间认识到:“那些观点与我们截然相反的人并不必然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他们可能比我们更大程度地拥有理性。
”讽刺的是,在我们的时代,当文化多元主义的宽容被提升为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的时候,这样的维度恰恰消失了。
”【笔者注:我的理解是,宽容变成了一种官方语言,即“被建构出来的宽容”。
类似于以保护种族而采取的种族隔离的措施。
在此齐泽克举了一个例子。
如下】“为了鼓励科索沃的阿族和塞族和平而宽容地共处,控制着科索沃独立的联合国军队发放了大量印有一只狗和一只猫友好地肩并肩坐着的海报,海报上写着:“如果它们可以和平地共处,你们也可以!
”如果存在着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种族主义的话,那么,这就是了:我们都知道,狗和猫其实并不相互容忍,除非是在马戏团和其他一些训练它们的地方——因此,阿族和塞族被隐晦地当作两种野蛮的(动物)物种来对待了,他们必须被正确地驯化,以便能容忍相互的接近。
”【齐泽克对于这种退化的进一步论述】电影的第一个版本被它的结局败坏了:男主角并没有作为一个传奇被烧死【原著结尾】,他通过死亡在失落的共同体(教堂、家庭)中再度坚持了自己的根。
“文化多元主义”对我们背景之偶然性的强有力的洞察就这样被削弱了,【笔者注:背景的偶然性即是“我”与“我们”的构成。
】最终的信息不再是位置的交换(我们成为了传奇,就像吸血鬼曾是我们的传奇)——这种交换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无根性的深渊——而是我们对根的不可化约的依恋。
【笔者注:“我们”这一概念的构成所依赖的文化地缘的背景的随机性变成了我们为了确立认同感而塑造出的一个不可更改的“根”。
——即官方意识形态(宗教价值)的神圣性。
就我的理解,齐泽克的意思是在批判,好莱坞(全球化)的价值输出的暴力转变。
】第二个版本通过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类幸存的可能性(由于男主角发现了治疗瘟疫的方法,人类的幸存有了可能)上面而彻底地抹除了传奇的主题。
这一转移把电影铭刻进了人类受到威胁并在最后一刻逃离的老话题上。
然而,我们至少还能在自由的反原教旨主义和启蒙的科学主义的场次中得到积极的因素,它拒绝了追寻灾难的“更深刻意义”的蒙昧主义解释。
最后一个版本做出了致命的一击,它颠倒了一切,公然地选择了宗教原教旨主义。
故事的地缘政治学坐标已经是一种暗示了:贫乏的纽约和佛蒙特纯洁的生态乐园构成了对立,后者是一个由围墙和警卫守护着的安全的共同体,而一个来自原教旨主义南方的新客在经历了被毁灭的纽约后加入了他们。
影片在宗教上也制造了一种严格相似的转变:意识形态的第一次高潮是内维尔像约伯一样充满怀疑的时刻(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上帝都是不可能的),与之相对的是安娜的原教旨主义信仰:她是上帝的行使工具,她奉命前往佛蒙特履行一项使命,虽然该使命的意义还不甚清晰。
在影片的最后时刻,内维尔临死之前改变了立场,他通过认同基督论而采取了安娜的原教旨主义观念:安娜是上帝带给他的,这样,他就可以把血清给她,让她带回佛蒙特。
他有罪的怀疑被救赎了,而我们也站到了原著前提的极端对立面:内维尔是一个传奇,但他是新人类眼中的传奇,他的创造与牺牲使人类的重生成为了可能。
让我感动到哭的不是WILL伟大的牺牲了自己保护了拯救全人类的血清,而是WILL亲手掐死SAM时那维持了十几秒的面部特写.虽然我从未曾面对死亡,不过我敢肯定: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孤独每个人都在等待,每个人都在期待在他们绝望的,无趣的,乏味的人生中出现希望的光Light of the darkness 你是属于谁的那道光,你就是属于那个人的传奇I Am Legend of WHO?
很大的都市,很流畅的一辆车,很自由的,但一个人,和一条狗。
荒芜的、无人的、繁荣归于宁寂的美。
从轻轨广告上知道了这部片子。
片花没有告诉我们片子后半段的惨烈与残酷,所以甚至是给人以向往的感觉。
大抵人心底上都一个向往无边的自由与自我孤独的理想。
一开始情景的舒缓与ALONE氛围,似乎很适合在这个冰雪连天,万众归家的艰难时节。
危机的冲突与激烈展开,缘于隐藏于黑暗之中的暗黑猎人。
当后半段这些病态的暗黑猎人出现后,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逃脱过往的僵尸模式片子。
但这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
“暗黑猎人”这个称谓很到位,代表了那个被文明毁掉的群体的,拥有着最残忍却依然智慧的生命。
于是,男主角落入陷阱,惟一的伴儿--狗终于死了。
绝望的挣扎、自杀式复仇,换来了突然的希望与救星。
导演用突然出现的救星,女主角安娜的口吻,一直在诏告那个孤独的男人,诏告世界:上帝早有安排,文明的极致就是病态与变异,而孤独并不绝望,惟有信仰可以拯救一切。
当故事的结尾以惨烈的代价换来了人类生存与自我救赎的希望时,那个幸存的失乐园,那个秋叶灿烂、金色满眼的世界,温暖着所有故事的观摩者。
当片尾音乐响起时,我一个人坐在蜗居里,捧着一杯温暖的茶,为自己的这份小小的幸福与安逸,默默地感慨与祈祷。
望向窗外那萧瑟的寒枝,间或听到顽童们放响的炮仗,我想说的是:希望,潜藏在这个仿佛早有预言的冰雪无情的后天天气。
温暖,送给所有在途的、孤独的、困倦中寻找归家的人们。
总之,孤独并不绝望,信仰拯救一切!
死了条宠物狗就对救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随意发火,这种人在乱世是英雄,是传奇,在太平盛世就是个家暴份子。
究竟是人是异类,还是僵尸是异类。影片的最后,已经分不清楚了。
最后竟然和丧尸同归于尽了...真猛,真传奇
这都是啥呀!开始以为是科幻片,看到僵尸出来,才知道是恐怖片;到最后僵尸有了真爱,原来才知道这是部爱情片!真是毁三观的电影!
这其实是个上帝造物花了七天的故事。导演把圣经故事通过符号系统和空城纽约的奇观,层层嵌套入电影里,而且包装出了新意,摇身变成了轰动当年的病毒疫情灾难片。一切的对立与答案,开头其实就讲完了,其中几秒种拍到的一个壁画,上面是“God still loves us.”/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与“Do we still love god?” /《创造亚当》里的手被一把枪指着,两者的拼贴。
也就是男主角帅点,演技好点,其他还有什么?
看的是第二結局(加長版)。以狗狗SAM的死為分界線,前面還行,后面好爛……
没有传说的好看与神奇。黑人里我果然只喜欢freeman和MJ。
虽然都是僵尸片不过跟生化危机讲的完全两回事,前面还是不错,但最后总结到上帝上,我了去。全毁了
有点意思 极端的背景设定之下 Will Smith刻画的这个人物有血有肉
双结局。 威尔史密斯 牺牲的那个是好莱坞的典型结局,他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人类。另外一个版本,他和那个女的还有那个孩子跑了,但我觉得最后他们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其他幸存者,人类最终灭亡了。不过无论哪个结局,都改变不了这个片子非常一般的事实。
刚看完觉得是5星..越回味越觉得不是味..体裁很不错..本应该很好的..但总觉得差点什么..也许苛刻了
威尔史密斯很好的还原小说,荒凉的街道夜晚的猖狂都没有绝望,面对强敌恐惧又睿智。其实有两个结局的,喜欢活着的那个结局。
山姆应该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孤独”与动作大片毫无关系的题目,却在此山中将此融合进去了让《我是传奇》有种种文艺片的感觉,不一样的僵尸片。
当世界就剩下你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么那条狗就成了你的全世界……
假如变异能让我那样滑翔式的跳跃,我宁愿感染。也许那是一种进化。
相较,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98467/ 这个结局拍的更不错
Will扮演的男主角与妻子告别时候的感情流露很动人,片子整体没啥感觉…
我还是怀念像黑衣人那么娱乐又不老套的片儿,这片前半段就是在演人和狗,什么别的都没有,不过威尔·史密斯 的演技还是值得称赞的,就是结尾太扯了,草草的结束感觉很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