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导演看世界的角度无缝隙重合。
体验派代入感太强好像又带着思考过一遍自己的每一秒人生可悲的是我不住豪宅。
哲理思考和人生宇宙真相,说不出的感动。
想到了自己的道们,应该永远怅惘吗想哭但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还好可以看清。
维心的盛宴画面是每个人对每日的思考与无謂的波动,因为我们都无所谓了。
有十星吗?
原来每个人跟所谓的现实只有一线之牵,孤独,我们要加强联系,或许导演只是infp患者Malick的自然崇拜-拍摄主体只是观点的道具通病:钱够了,你就跟大众脱节了命中的那些人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
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
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
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
个个星辰的形成。
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生活深深吸引的男人,是为什么但后来如此深情?
是他真正的感受到了灵魂的所在?
是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志立?
我们不能这样冒然评价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他的灵魂。
意识流的电影,导演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电影里。
曾经完美的生活,被以父亲称呼而来的圣杯骑士,从小就活的那么幸福。
可是剧情突转,挫败的生活,迷茫的灵魂,索性的恋爱关系。
如此深情的价值观。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特别留意环境的美好,感悟环境。
通常就是喜欢将自己抛出这环境这环境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去感悟人性的美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电影当中饰演挫败的编剧者。
经常出入 好莱坞,所以他的恋爱关系经常变动。
如流水。
不稳定的生活。
我们就切将导演视作为男主,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人那么深情过。
可能没有吧,因为能感受到深情这种感受的,就只有你自己。
马克力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基督信徒,基本每一部电影都牵扯到上帝,都牵扯到灵魂与造物主。
“你以为等你老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了就会了解一些事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还是一样迷茫”不能主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极为珍惜这一类的电影,因为能拍出这种意识流的电影没有第二位。
全剧似乎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只是琐碎性的旁白与自语,就像身处梦中一样。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追寻灵魂的电影,追求自我灵魂的电影。
可能只是看懂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部电影需要成熟再成熟 时 反复观看,这是一部迷茫者与迷茫者自我对话的电影。
于 《通往仙境》《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不同的是 ,它更表现了 灵魂与意识的追寻。
如果你现在也迷茫 或者挫败 那请看看这部电影。
它的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衔接,让喜欢哲学 文艺的你,能够深深的融入其中。
婚姻 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破裂?
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棘惨?
内心的失落是因为什么?
想做一圣人将自己挣脱于尘世外只想看别人生活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
文/程末
泰伦斯·马利克最为影迷们熟知的自然是1998年肖恩潘主演的《细细的红线》。
然而最近几年,从最近的《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的导演风格越来越独特,削弱叙事,将故事与矛盾弱化到最减,通过精湛细腻的摄影镜头来表现自己的理念(是不是听着和《刺客聂隐娘》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被网友吐槽为MV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有一线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和娜塔莉·波特曼加盟,更有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等著名演员的参演。
然而如此强大的卡司,贯穿始终的只有贝尔一人,其余都只是如过客一般戏份不多。
Rick(贝尔饰)是一个事业上成功的好莱坞剧作家,享有名誉与金钱,然而自己的生活却不愉快。
亲人只有一个弟弟(韦斯·本特利饰)和一个混蛋父亲,父子之间的矛盾永远不断。
而爱情方面,尽管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游走于各个party和夜店之中,然而自己只深爱过两个人,最后都离他而去。
一位是感情不和的前妻(布兰切特饰),虽然深爱彼此,然而最后终究不是有缘人。
一位却是别人的妻子(波特曼饰),最后因为怀孕却不知道是谁的而不得不分离本片几乎没有对白,所有的台词都以演员们的旁白来呈现。
貌似整部电影快过半了,主角贝尔才亲口说出了第一句话。
更夸张的是,所有旁白散乱不着调,如歌如诗,看似毫无逻辑,其中有许多却暗含哲理(哲理...)。
比如主角父亲的这一段话:You think when you reach a certain age things will start making sense.(你一位到了某个年纪所有事情都会变得有道理)Then you find out you're just as lost as you were before.(然后却发现你只像从前一样迷茫)或者波特曼的这句:You are afraid you're making me break my vows.(你害怕你使我打破了誓言)But the vow comes out of the love behind it.(但誓言本身就是因爱而发)(我语文很烂的机翻水平见谅见谅)整部电影最出色的是里面的超现实风格的摄影,不仅画面美到极致,每一分钟都可以拿来截图做桌面,而且配合摇晃/旋转的镜头,即使整部片子再闷也会被画面迷倒。
影片开头,就是一辆汽车行驶在隧道中,不知所向开始不久后的行为艺术,是全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很有美版《龙纹身的女孩》片头的风格)还有贝尔与波特曼在博物馆里此外,整部电影的画面与镜头也可以看出来是用心设计的。
比如前一秒是灯红酒绿的夜店后一秒就是无尽的荒原,以展示主角内心无尽的孤独(高考阅读理解即视感)电影中有一个意象,就是水。
而水总以两种方式呈现,一个是豪华的泳池,一个是无垠的大海。
泳池要么在party里,要么在豪华别墅前,总是伴随着主角灯红酒绿的生活出现,极尽骄奢而心里永远是落寞。
大海,虽然寒冷却务必温暖,总共只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都是主角和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最幸福的时刻。
影片最后,经历了这么多的分分合合,而主角仍旧是一位孤独的骑士。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不知何去何从。
首先要说导演在艺术性和通俗性之间做了比较好的平衡,把这部电影拍得文艺却不晦涩,赞一个先相信男人看这部电影能找到不少共鸣。
贝尔在父亲、兄弟、爱人、事业、宗教以及其它一些偶然事件中不断找寻自己的真实身份,中间有迷失过,但最后还是鼓足勇气,决定“begin”在这部电影中听到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话。
最爱那句“虽然我像个醉汉一样蹒跚而行,但并不代表我走错了路”。
台词和旁白在这部充满海滨气息的电影中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效果。
p.s., 男主也太悠闲自在了,成天吃吃喝喝,把妹逍遥,还住得起海边别墅,简直不要让人太羡慕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对的,《圣杯骑士》就是那种挑衅观众的电影。
全程各种失语,人物飘了个荡。
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光看脸都写着“戏很满”的几个演员,却被马力克当做了与摄影机互动的舞者,没有伴奏,凭空起舞,完全无视电影创作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圣杯骑士》根本就是不想搭理观众。
马力克继续拍摄他的神棍电影,在极大的宇宙自然与极小的心灵琐碎之间跳跃,剪掉了所有的好看枝叶,砍得只剩一桩树干,等待着往后几年,再生长。
或许,可以这么看待他的这三部作品:家庭录像带的《生命之树》,婚纱摄影教程的《通往仙境》,以及失魂王子独行人生的《圣杯骑士》。
如果体验过三部曲的摄影大法,那么,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小太阳外加沐浴神圣之光,缺乏感情重在自省的旁白再旁白……这些作者技法,好像都成了马力克拍电影的惯性。
《圣杯骑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环境的联动影响更为明显。
上天入地下水,每一段小故事,都在重复了从泳池到海滩的发展过程。
除此以外,你眼睛所看到的,大概只会是无意义,没有来由的日常生活片段。
名流,脱衣舞女。
流浪汉,不知名的路人。
无尽的派对,不知所谓的争执冲突,无疾而终的男女爱情。
马力克像个焦虑的双面神,痛斥这万恶的生活又一直在拥抱着它——即便它把一切都毁了。
无论是迷失于现代城市的西恩·潘,还是困惑于爱情的本·阿弗莱克,乃至一个人流浪于荒野,幽魂于城市,梦游在好莱坞的贝尔。
这些人物身上,大多带有马力克的人生重写。
尤其是同样毫无故事可言的《通往仙境》,它完好解释了马力克中间为何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不拍电影。
《生命之树》时候,很多人惊呼,这是马力克最接近内心的一部电影。
岂不料,《通往仙境》把所有人搞糊涂了,这简直是重走心路。
最后,《圣杯骑士》终于把所有人都看楞了,这里头烧的是什么酒。
好在,马力克终于决定去拍一部真正的拜物教电影:纪录片《时间之旅》。
运气好的话,年内就能看到。
《圣杯骑士》有个不为人注意的故事开端。
一场地震,宣告了地球的生命时间的存在,而一个人类的生命,面对地震的闯入,就像不为人知的存在。
电影不断切碎人类的时间,二者在外观上是平行的,本质上却是从属关系。
与抓不住的时间相比,似乎就能理解片中的呓语,碎片,分裂,还有焦虑。
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双更加圣洁的手,在操纵着每个生命。
与此同时,电影中又有特别离奇的细节元素,譬如天上时不时就有飞机开过。
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巧合,但马力克绝对不会告诉观众:他真的是在搞飞机。
无论是从四十年前开始的土地情缘,再到《细细的红线》不断出现的水,以及神棍三部曲的地球演变宇宙进化。
马力克确实深陷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头,不借助那些吓蒙人的专业词汇,只借助电影镜头——尤其是高精尖的摄影技法去阐释这种电影哲学。
此等玩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
这些片子清一色的,想要远离世俗的骚动,去寻找人类天性的爱与自由。
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在车上的主人公,与在床上无异。
在爱人的怀里,就像在大自然的拥抱当中。
这必然不是一个影评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是马力克借助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
至于观众的接受无能,乃至讥讽导演是装叉不成,那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马力克所热爱的宗教背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时代,借助电影里的管风琴,祷告乃至碾压MV的画风,就想要实现洗脑功能,那无疑太容易失败。
诚实地说,我真没有太明白这部电影,但是,我也不反感它的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拙朴得有些可爱。
【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趁着在慕尼黑上映的倒数第二天,千里迢迢地跑去了city kino看。
听说这电影挺催眠的,但进电影院前还是很有信心能保持清醒不睡着。
可结果看着看着,不知道在那个点开始迷迷糊糊地没了意识,回过神来已经演到最后一个标题。
整部戏像那些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放映的小电影似的。
CB,Cate Blanchett(突然意识到这儿有两个CB)以前好像说过更喜欢演一些没有台词的戏,这部电影里果真没几句对白。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马力克导演延续独有的个人独白的续写风格把一个男人的“贤者时间”拉长至118分钟,还未看过此导演的朋友有可能觉得他电影话痨呆长,但你可抚心自问在生活中各自冥想沉思的时间正正是如此把时间放到安静而缓慢。
放纵能忘记工作,多情可以验证爱情,发泄可以倾诉亲人,对比可以体验优越。
见证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们每天都在努力尝试去延续生活,去改变生活,正如此导演的电影一直围绕着“LIFE”。
从细细的红线的LINE,到生命之树的LIFE,延伸至圣杯骑士的KINGHT。
碎片的普遍含义,只有到后半部波特曼出场后才搜集起来。
结尾的一句begin又指向了新的开放的流散。
他最近这三部影片只有to the wonder在叙事、破碎的情节、液体般蔓延的氣氛、呢喃的旁白、不屑现实逻辑的跳跃镜头间或找到了平衡。
这种总体性的、超(或无)叙事的手法没有真正的思想和故事承载还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吗?
Knight of Cups是至今我看过的 把加州景色拍得最美的电影了 超级喜欢以塔罗牌作为标题的设计 最喜欢FREEDOM一幕 约1/4出贝尔走进的LA-Universal里的片场 各种激动 hhh下次有机会再看到会是不一样的激动吧 hhh贝尔的站位就是当时去参加Studio Tour观光车开过的地方!!!
❤
There! Right! There!
不懂
依然是该死的翻译、
太理想化 肥皂剧
哈佛法学院。烫头不洗头
典型的小妞喜剧片
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段并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故事走向,不同的演绎给人不同的感受。Personally,我更喜欢这部音乐剧,节奏感更加的紧凑,表现也更加的火热,但有时候故事的逻辑性也有点小Bug,如果对照电影的话。比方说,那咖啡是vivian,而不是warner.,这个细节也体现出对女性的轻视。
一般
中规中矩,剧情有点好玩。女主的人设前期不是很讨喜,后期还行。
原来觉得很励志。
很励志!
美女
还可以
很悍的粉红色~!!
现场感很不错,演员唱跳都很卖力,有了电影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投入进去。但是女主实在是有点。。。肥!
Gay or European~~~~chips on you shoulder~~~~~OMGod...Omgod~~~~朗朗上口的好多好多旋律。有爱有爱。而且竟然偶遇Christian Borle,Smash的时候不出彩,没想到这里还挺适合演直男男主的~~~
音乐剧果然能将电影版中的尬化解成欢乐,但是欢乐之外歌曲本身基本没有能记住的旋律,当然除了已经出圈的gay or European,想当年还是从versailles同人视频里知道的,就觉得很好笑。另外比影版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当然是学长甜甜的男友力和爱情线!此处插入八卦:Christian Borle原来是Sutton女神的ex哦!作为Reese小粉,个人觉得不如电影之处当然是女主没有当年的Reese那么甜妹,不过唱跳来说当然很是很棒的,虽然我们Reese当然也超能唱的!同样觉得当年的Alli Mauzey肯定会是很好的Elle Woods,因为她的Glinda就是有这样甜甜的pink power啊!
there right there!
CCTV呀
东西方文化差异课上的作业,奇怪的是这一部是并没有显示什么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片子。相反的是,女孩子独立成长史,战败渣男记还是不错的。女人就应该这样的,失恋无所谓,被人怀疑无所谓,我们接着要做的,是用行动证明自己,然后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