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象香港的电影啊很不象黄秋生的电影啊,虽然黄秋生演得也蛮好的。
搞不懂啊,香港的左派是这样的吗?
不会吧!看了一半,没看完,没劲!
昨天晚上,我从11点半开始看这个片子,一直看到今天也就是7月1日凌晨。
完了我才发现,哦,原来我以此方式纪念了香港回归10周年。
《老港正传》就是一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香港电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发现我很喜欢。
绝对比内地主旋律电影好看100倍。
一部地道的香港电影,事实上这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已经不香港了为了讨好内地就内地化了,反而失去了香港电影形态特有的魅力。
所以看这个片子很过瘾,香港演员的布莱希特表演形态在此片中呈现恰到好,既保持了其表演特点也不过分夸张化(特别是疯惯了的郑中基这次能处理成这样的确不容易),剧本也相当好,好几处我都感动的鼻子酸酸,想到我爸我妈。
影片刚开始,我看着黄秋生的那张脸,从他的口中不断地冒出“社会主义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的口号,说实话,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渐渐投入,以及在间中被感动了几把之后,我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与政治可以无关,如果你能够不带着政治的眼光去看待的话。
其实老港只不过就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罢了,至于是什么理想,我们大可以不去考究,放弃了这种考究,我们对过程的沉浸,也许你就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部电影——至少,我被感动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千万别把时间搞错了,现在该干嘛干嘛——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土壤。
“时间完全错晒”,阿忠在母亲心脏病去世的医院现场对老港的愤怒,老港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悲痛地反复念叨的这句话,点破了理想的玄机。
老港最大的失败,在于丧失了对爱人妻子的照顾和关心,在于丧失了对自己儿子的理解和宽容,在于丧失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努力,只求那份高高在上的理想,却抛开了现实的根基。
我在认同只有帮助了自己才能有能力帮助更多人的人生观的同时,也敬佩但不提倡这个真真正正乐于助人的老港,敬佩的是老港对理想的固执,不提倡的则是老港的理想是抛开了现实的理想。
这个时代不再是简单的时代,这份理想也不再是简单的理想。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似乎更应该把理想埋于心底而不是挂在嘴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把理想说出来,而是意味着理想是用来实现的。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人生伟业,不在能知,但在能行;理想,也是如此。
等到真的有能力实现理想的时候再真的把理想从心里拿出来,或者永远都不拿出来;否则,就是一派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记得小学时每周一的早上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每次听到国歌奏响,还有庄严的升旗仪式,光荣的旗手们操着正步威严无比,全场肃穆,我的心每每都激动不已,然后我在周一的学习都会比其他日子更加刻苦一些,还记得做过一次护旗手的那个激动劲儿,甭提了。
再之后的北京奥运,我看电视直播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那一刻,激动的流泪,我不管什么替身不替身,至少,那完美的一刻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人类,不仅仅是中国人,去年在阿姆斯特丹郊外一家酒店的走廊有一台钢琴,我们的荷兰朋友和我们一起奏响了这首他称之为最美妙的中国歌曲,我们所有人都在酒店走廊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可否认,那一刻,真的感到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自豪,路过的宾客们都停下脚步欣赏着我们的歌声,甚至竖起大拇指说一句beijing is great!
Olympic is great!
老港如果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一定会比我们更加激动吧,或许他还会为大家讲述参加奥运志愿者的故事,影片的高明之处,自始至终都没有老港上北京的镜头,显然已经不需要交代了——父子同心,其利断金,母亲是用生命把这个走向没落的家庭重新拧在了一起。
所以,当听到影片中播放这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再次为之震撼了;老港也一样吧,但如果他可以在爱国主义情怀散发的时候为爱人做点什么而不是宴请朋友提前庆祝香港回归,或许他就不会犯下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
这一家子难道都是傻子吗?
老港像个傻子一样只顾朋友不顾家庭;母亲像个傻子一样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阿忠像个傻子一样四处奔波无一成功;阿敏像个傻子一样找的都是些什么男人……仔细想想,却就是这些傻子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演绎的如此生动,也许这些“傻子”的执著能够带来人生的领悟就会更多——老港倾囊相助的老友的儿子终于回报了他,也把他拉回到了现实的土壤;母亲一点一滴守起来的家也终于幸福美满,虽然她最后没有机会享受;阿忠的意志力使他赢得了自我的实现,虽然这个过程显得实在有些无厘头;阿敏对那张小小胶片的坚持也最终赢得了青梅竹马的恋人,也最终找回了快乐。
我曾经阴暗地想过,如果港叔倾囊相助的那小子闯出一番事业之后翻脸不认人,那结局会是怎样?
港叔凄惨孤单死去,阿忠也不会和阿敏在一起了。
不过,我很快预测结局不可能这么无良,毕竟是一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影,如果把结局编成这样,那恐怕不是禁片不禁片的问题了,还怎么可能会流传于世呢。
显然,电影只有一个结局,而现实却万事皆有可能,善良的人可能会被辜负,但至少善良的人不会永远被辜负,这个概率永远比你是一个坏人被报复的概率要低得多。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2007年拍出质地这么粗糙的电影,也算是导演用心良苦,想要把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浓缩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
老港却戏份不多,最让我动容的是他老婆毛舜筠。
辛苦操劳勤俭持家,攒下的几万块继续被老公悄悄送给了别人的儿子,她眼泪差点掉下来,说“你问过我吗”。
但最后还是认同了她老公的价值观,要帮助别人,即使他们自己的儿子已经“搞不定”了。
她写给老公的遗言,说,老公是善良的人,即使她买一块火腿,他也要切掉一大半送给邻居。
正是这种傻傻的单纯,才让她一直爱着他。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公和儿子能够一起同舟共济,像一双筷子一样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
毛舜筠的旁白响起,我眼泪一直掉一直掉。
香港回归与否,对于妻子这个角色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她的生活只要有老公孩子,就是完整的。
她体谅老公想要去北京的愿望,但只能虚弱地说:我的身体不太好,不能陪你走路去北京了。
最后离开了人世,老公在她的遗像前说:今天香港回归,所有人都去见证历史,但是你不在,历史对我来说就不完整。
是啊,小人物的历史,只是家庭史,并不需要多宏大的事件参与其中。
可能同是女性,毛舜筠的戏反而是让我最有共鸣的。
你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这一点她做到了。
老港是电影放映员,他放的电影,从动画到武侠片到第五代导演的故事片,最后戏院倒闭,他恋恋不舍地找经理说,他还可以回来当义工。
这个不贪钱、不攀比的香港人,怀着一颗非常依恋祖国的心,香港回归之后,把许多东西都寄回大陆老家。
其实我挺质疑他的“归属感”,要是开头多交代一些他和大陆的连结,可能能更自然地表现他对大陆的爱。
相比而言,他儿子郑中基和莫文蔚饰演的新香港人,就比较自然。
改革开放让这两个年轻人对现实充满了希望,回归之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第一桶金,频频受挫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这两个四处碰壁仍旧互相鼓励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是新香港人,自然而然地花钱,为公司卖命,想要找到更好的机会,父辈求安稳的想法在他们身上已经起不了作用。
郑中基的迷茫困顿,是回归时期香港人的真实写照,股市崩盘,前途未卜,他也成了洪流中被挟裹着的一粒沙。
内地人拿着大把钱来香港消费,香港人怀揣梦想到内地掘金,但他次次失败,因为泡沫经济成了穷光蛋,连文化上的冲击他都无法甄别好坏,学内地人开游戏机厅结果被查封。
其实我想,当时的香港人,有很多一部分是被内地的声色犬马混淆了价值观,导演把这种“无法甄别”的困顿,用儿子的角色表现出来。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说,香港回归之前,很多港人是很抵触的,因为不明白回归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果然之后股市崩盘,文化激荡。
《老港正传》把一个纯港人对回归的想法表现得如此热切,我感觉有失客观。
唱红歌,插国旗,甚至全片木有出现回归后“香港”的独立身份紫荆花旗,只是用国旗来代替香港。
这种主观的、一边倒的身份认同,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人人都说老左,说爱国,我眼里看到的,却是老左的老婆秀英和陆敏。
贫贱夫妻百事哀,跟着老左一辈子,住在天台,看着邻居一个个搬进高楼,精于算计,分分厘厘,这爱,要有多深才不至于被消磨?
陆敏只为一个依稀的念想,等待了17年,才伏在小左肩头痛哭出来。
如果没有她们,这就是一部垃圾片,但现在,懒人如我居然也上来打了几个字。
这是一个成人的麦兜故事,这是一个东方的Forrest Gump.香港回归十年,于是这个暑期的港片特别多,也特别热闹。
只是没有了黑帮火拼,没有了家族恩怨,没有了阴阳两隔,没有了轻松搞笑,习惯了港片的我一阵阵惶惑,不知道在这些情节里应该看出什么。
之前有人争执,说《女人本色》肯定会比晦涩的《老港正传》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毫无疑问的优秀“回归献礼片”。
依我看确实是这样——港人对大陆的误读传统已经深入我们心里,此次的刻意讨好看上去如此扎眼,简直就是谄媚了。
可惜这样的牺牲还是不能换来好结果,我始终不敢相信香港真有过“老左”这样的人,他的名字都那么扎耳。
影人不是“老左”,便不可能写好“老左”,拍好“老左”,演好“老左”。
万一真的成功了,香港也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
一标上“献礼”,导演都没了主意,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大家达成共识。
近的从1997年6月30日开始回忆,远的则要追溯到1970年代。
暴动、股市、港督、移民、机场、回归……把一切标签串联起来,时而黑白,时而彩色,固定的演员在时光中穿梭,薛凯琪这样的小朋友努力模拟自己没接触过的生活。
回顾那短短的几十年,成为默认的程式,引用的新闻画面都是一样。
黄秋生的可塑性极强,老左也被诠释得不过分,虽说不出色,但也可深见影帝功底。
都说人世间见不得美人迟暮,毛毛便如此,成为一个劳累N年的主妇,一个厉害的妈妈(不准任何人离开家门,就怕苦心维护的家散掉),于心何忍。
莫文蔚披散长发,手腕纤细,活脱脱的珍妮,只可惜郑中基似的阿甘只有傻气和运气,没有感动人的执著,他一直在各种选择中跳去跳来,就为了把所有责任推到老左身上。
片尾曲不错,名字和那部著名的关于电影院和接吻镜头的片子一样,《星光伴我心》,这个短语可以成为所有爱电影人共同的墓志铭。
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有意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改拍成一部:前半部分荒诞剧+中间悲剧+结尾直接不理主线自己跑去玩了的电影。
前半部分在老左不可理喻甚至变态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下很难让观众对这个近似于神经病的左派青年产生什么好的情感。
家中小孩没好学上,妻子忙早忙晚,这些都不顾却还去为人人,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小家无爱爱大家不显得很假嘛?
当然这是剧情而已,可是这样的剧情摆出来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啊?
电影中间部分讲由于老左的“神经病”直接导致妻子阵亡,儿子逃亡。
荒诞完了就是悲剧啊。
结尾是导演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直接不理主线开始讲儿子的爱情和创业了。
这和主线有蛋关系啊?
和邻居家妹子破镜重圆和给邻居家儿子打工这个97有蛋关系啊?
亲人辞世,父子和好,有情人终成眷属……凡此种种,我看来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描写过何止千万遍,而且各有各的方法,都曾赚足了观众的笑容和泪水。
还有一种情感是人与国家的,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港人中的一部分人还有另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许可以叫做漂泊感。
老港和他的同志们在归乡的路上坚定的走着,一走就是几十年,凭的是什么呢?
而此同时,北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个人,这种精神现在真的难觅芳踪了。
最感动我的是钓鱼岛被占的时候,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老港,还是三民主义的老陆,都穿上了抗议的T恤,这是一个大中国的认同,而对白“日本人上了钓鱼岛,我们中国人要出声!
”更是让我汗颜,我们中国人的声为什么总是先从远离祖国的地方发出呢?
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要出声!
不要总是到最后的时候才发出吼声!
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做到最好,为的是别人赞许的目光,或是心中的欣慰。
因为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往往在家人面前放松懈怠,因为你知道,有些人的爱需要用良好的表现争取,而有些人无论如何都会自始至终的爱着你。
当噩耗传来,儿子飞奔而至,咒骂,捶打都面无表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痛能超越其上。
你离开,带走我痛的理由。
我们为了那句“你是好人。
”而付出的太多了。
世间最宝贵的人莫过于糟糠之妻,每每见到粗黄的手都眼眶泛泪,欠你的我下辈子还,记得等我。
通篇的平铺直叙,只有这一点令我感动,医院中郑中基的痛苦和黄秋生的无语。
现在想来还是鼻酸。
毛舜筠已经不是当年迷倒张国荣的青春年华了,劝郑中基留下的那段情深意切,写给丈夫的信字字珠玑。
有些失去着实通彻心扉。
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并无太大的惊喜,支撑着得无非是个人对莫文蔚的偏爱,后半段几乎没有高潮。
很遗憾看的是国语配音版,不知道会不会对理解产生些许影响。
鄭中基太港男,點兒都不求鄉哈,喜歡
很不错的片子,近年难得的作品
港星演献礼片真是讲不出味 可怕。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那个叫郑中基的男人总觉得怜悯,他总是那样,无辜但是又有点可恨的谋杀着我的同情心
有政治意义的题材,蛮平淡,或许更真实.
很久没有会让我感动的香港电影了。遇到它,是一个奇迹。
虽然我知点讲嘀人都唔会信,黄先生真的不是独,反对官僚主义的行政体制不等于否定国家,况且佢一向反感的是港府,为人熟知嘅刘德华吴君如陈可辛同佢立场一样,枪打出头鸟罢了
妳在我臂内睡着。
他们那一辈人,挺让人心酸的
太让我失望呢
本来的烂片气势,被黄sir演绎出深情来。
很期待,但是很不好看
这点功力也想拍史诗片?省省吧
其實是「回歸十週年」紀念。拍左翼不拍右翼,那是人在屋簷下。
从荧幕上发亮,谁是你是偶像,谁是喜剧之王,百万人流着眼泪鼓掌,电影里,才会黑白分明,来散场,快乐时光,万世流芳,光影晃动的天堂,温馨老地方,陪着我们感伤,陪着我们成长,直到一天没有人捧场,动人的乐章,让情感不用躲藏,任那岁月再漫长,任那戏票泛黄,迷人的片段还在心中播放
价值观非常有问题...毛舜筠演技太浮夸,不改掉,别想拿金像奖
没有想象中有力度.毛和郑演得不错.
只觉得主妇果然很重要
给PARTY舔屁沟的电影
呐A安捏……黄秋生同志,我好失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