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许多传世名画,不听讲解完全一头雾水,诸如《向日葵》之类,看了介绍仍未能领悟,只是看到真品时赶紧站旁边合影留念,就差伸个V字了。
当然这片子还是比名画好,至少还能顺利看完,也大概知道讲什么,不过就远看不出影评人写的那么多内涵,看来还得加强艺术修养。
至少两篇认可度很高的影评都说带血斧头,为何我看到的是铁锤?
不知道要达到那样的艺术修为还需要继续修炼多少年?
俗套乏味的故事,导演也没想好好讲述,而是把精力投掷于电影音效画面的风格化。
确实也有不少精彩之处,比如狂躁暴力的混音效中穿插的那首angle baby,让人内心充盈着无与伦比的柔情。
比如男主枪伤杀手后,喂其一粒止痛片,双双躺在地上跟着黑胶片吟唱,最后在杀手死前用力紧握双手的桥段,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杀个人也TM能这么浪漫~(此时听到影院中腐女们的轻笑声[捂脸])当然还有男主,最喜欢的演员之一,虽然此片里已胖成了熊,但观影中脑海总还闪现着《一往无前》里那张面目狰狞,有着最阴郁、执拗也最脆弱眼神的菲尼克斯。
总的来说,看完影片就像听了一张重金属唱片,简单粗暴,并对其中那一两首柔情曲调印象深刻,至于歌词,也没那么重要了~
最近刚看完《被掩埋的巨人》,沉浸在维斯坦遭遇的过去与现在经历的撕裂式痛苦里,如何面对仇敌的课题正思考无路,碰巧遇见了这部片子,一下子轻松很多:一报还一报,你杀了我母亲,我杀了你,两人却能在死亡之前同声哼唱并握住彼此的手——来自同为人类属性的言和与相互温暖。
其次喜欢杀手对母亲的细腻情感:扔过期食品,跑水善后,睡前依纵陪伴揉捏,下楼梯提醒小心,穿西装潜水送行甚至在口袋里装几块石头多陪伴几秒。
再其次喜欢复仇念头的支撑,母亲被杀不能哭,留待该为此负责的头目尸体前才能纵情。
悲恸情感要克制让位于报仇的目标实现。
再其次喜欢杀手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共情——对杀死的警察和柔弱的小女孩儿,对前者包容,对后者守护。
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情节让人随时可以离开,却又自有一种隐隐的吸引力让人愿意坐看下去
当屏幕画面出现染血的锤子、燃烧的照片、一呼一吸胶袋的人头,我们仿佛预见了接下来的影片中那大量的暴力惊悚的镜头和残忍血腥的杀手,的确,出现在我们视线的是一脸冷漠的杀手Joe,连续的特写镜头推进,多仰拍的运动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他是退伍的老兵,没有Leo的帅气冷峻,他有着杂乱的胡子和头发,身材肥硕,满身伤疤,一拳就可以解决掉街头喽啰毫不费力,他游走在纽约黑色的巷道,也许他刚刚执行完任务。
他有一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一个普通杀手的形象。
“40,39,38,37……”然后是反复的倒计时、呼吸声。
声音碎片组合的声音蒙太奇、断裂的画面和剪辑、不断地闪回都告诉我们:他不在这里,一直都不在。
他好像就在这里,好像就活在现实中,会吃饭洗澡、会去执行任务、甚至会和母亲开玩笑,可他一心想的是怎么自杀,怎么像从前一样用胶袋憋死自己、怎么吞刀自尽,他曾经历家暴、曾经历战争,拥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他还在做着杀手的职业,他在经历长久的、单一的痛苦,他早已迷失,他的自我本身早已缺席。
不得不说杰昆演得真的很到位,冷漠、沉静、克制内敛、严肃、沉默,影片前20分钟整个基调已定,这个冷酷的、深陷痛苦的杀手就在这里。
接下来故事开始,Joe接到了从被绑匪手中救回议员被卖娼的女儿的任务,在Angle baby的音乐中,中断连贯的一系列暴力中,他用娴熟的业务手段救出了议员的女儿妮娜,妮娜也不断地倒数着,她同样懂得如何躲避痛苦: “40,39,38,37,36,37,36……”她那张冷漠沉静的脸,让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闪回画面不断出现的小男孩。
然而任务并没有结束,州长与议员他们肮脏的交易最终以议员被杀结尾,妮娜被再度抢走,他的Boss也被杀,重要的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原因母亲也被杀手枪杀,这时,他终于没有“在此”的理由了。
镜头安静地把他与母亲送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和母亲沉入湖底的那一刻,本来一切也都结束了。
如果没有遇到妮娜,这一切也就是结束,但在湖中,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份痛苦在等待着他去拯救。
我对影片的解读是生命与存在,与其说是正义感促使他去救妮娜,我宁愿相信,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瞬间,他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更像是一种救赎。
在解救的那一场,他穿过挂着年轻裸女的走廊,所有血腥都一笔带过,还是angle baby的音乐,一切都很安静。
但,看到州长躺在血泊里Joe的表情是我最难过的一幕,那一秒他的表情很复杂,妮娜杀了州长,可他仿佛预见了妮娜的后来,他想来解救她,他想要她不会像自己一样,他想让她存在着,可是那一秒他明白,他们,无处遁形。
所以他崩溃了,脱掉衣服,他哭了,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女孩安静的吃着沾满鲜血的沙拉,安慰他:It’s ok,Joe. It’s ok。
就像议员死的时候,他安慰她一样。
最后一幕,他们一起去了餐厅吃饭,妮娜问:我们要去哪?
没人知道。
他开枪结束了自己。
无人问津也无人关心,这才是结束。
他终于完成了救赎和解脱。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他和她离开了餐桌,像从未在此一样,事实上他们终于开始Be here。
这是这次上影节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视听做到了完美,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
是我喜欢的电影。
Joaquin Phoenix: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Lynne Ramsay: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提名英国电影《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你从未在此)作品类型:惊悚、剧情主要演员:Joaquin Phoenix(饰演Joe)故事概述:讲述合约杀手(退伍军人)Joe在执行新任务(受雇于议员Votto,去解救其被拐卖的女儿)过程中,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州长是幕后黑手),为了逃出绝境、为了报仇,Joe决定以暴制暴上映时间:2018年4月6日在美国上映
相当牛逼的作品!
影片各方面的素质都很过硬,观赏性、思考性更是高人一筹,堪称本月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
接下来的时间,笔者会分几点详解本作的卓越之处。
导演篇Lynne Ramsay,出身于苏格兰的中生代女性导演。
七年前,也就是2011年,Ramsay凭借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凯文怎么了) ,有幸提名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虽然没能获奖,但是这次入围,为她赢得了不少赞誉之声。
随后的几年,Ramsay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进入蛰伏期,直到去年,她又携新作亮相戛纳电影节,荣耀回归。
虽然在众人看了,Ramsay的崭露头角,完全应该感谢于2011年的那次“入围”,但是(就个人来看)实则不然。
细细回顾Ramsay的从业经历,从摄像到编剧再到导演,她对于一部作品的打磨,从初期的改编,到后期的剪辑、影像处理,都了如指掌(达到专业水准),这样有想法、有能力、有魄力的女导演,不成功也难。
演员篇Joaquin Phoenix:男主,饰演Joe,一名退伍军人,一名有着“战后心理综合症”的患者,一名经历“不堪童年”的成年人,一名孝顺的儿子,一名“冷酷、无情”的合约杀手。
这样的角色设定,不是所有演员都可以胜任,但是Joaquin做到了,这位屡次与奥斯卡小金人擦身而过的优质演员做到了,靠得是什么?
1,面部表情一个眼神,一次嘴角的抽动,一次深呼吸...Joaquin用那难以令人察觉的面部表情将隐藏在poker face下的内心戏码演绎到了极致。
2,肢体语言a,在家中,用塑料袋套头,试图闷死自己b,在浴室,用毛巾盖头,试图憋死自己c,在水中,怀揣大石头,试图淹死自己Joaquin利用一系列无声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男主人公Joe的内心挣扎与心理伤痛。
配乐篇Jonny Greenwood,Radiohead的大脑,以前玩乐队,现在搞电影音乐,绝对的牛人。
初听本作的配乐,似乎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一丝《Good time》(好时光)的风味。
虽然,两部影片的配乐人各不相同,但是,运用音乐增加故事的惊悚度,运用编曲强化故事主体的效力却是一模一样。
时而幽暗、时而明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节奏舒缓、时而节奏紧凑,Jonny以大师级的配乐,用最完美的表现,回报了导演Ramsay的信任。
剧情篇两条线,主线+支线主线:Joe的任务使命1,接受议员Votto的委托,帮助他找寻自己被拐、沦为雏妓的女儿。
2,Joe如愿找到并且救出了Nina,不成想这次营救行动触及了州长(幕后大佬)的神经,“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始了。
3,随着Joe进一步了解真相,他的生意伙伴、家人陆续被杀手盯上、被灭口,恼羞成怒的Joe不再犹豫,决心以暴制暴。
4,怒火攻心的Joe化身为“锤哥”(榔头是究极武器),直捣黄龙。
一路K.O.后,Joe终于杀进州长的卧室,谁知那时的Williams已经挂了(被Nina所杀)。
最终,俩人双双自救成功、逃出生天。
支线:Joe的记忆碎片1,当兵时,目睹人们为了争夺食物,互相残杀。
(小女孩被小男孩射杀)2,幼年时,目睹家暴,却无能为力,内心煎熬。
(父亲用锤子对待母亲)3,退伍后,踏入“杀手”行业,为解救幼小生命,不惜化身为“冷血动物”
主线与支线的交错进行,绘成了一幅“爱、恨、情、愁”交融的黑暗画卷。
内涵篇影片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在下与影迷分享一下(点到为止)1,PTSD(战后心理综合症)。
Joe的现状(精神状态)就是众多美军、英军退伍士兵的缩影。
2,儿时创伤。
幼年时的创伤、成长期的伤痛,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未来(成年后)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常常是负面的,而且挥之不去,有些人甚至由于童年阴影,走上了不归路。
3,欲望。
州长贪恋雏妓,致使人贩放肆。
人的“欲望”(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永远没有节制。
4,权势。
州长的黑色业务链令人乍舌,是什么让他任意妄为?
是权势。
当权力冲昏头脑时,失控的贪念、失控的局势、失控的人生,随之出现。
5,解救。
从表象来看,Joe救了Nina,逃出歹人之手;从内在而言,Nina拯救了Joe,使后者脱离了长期困扰自己的心魔。
用了一些篇幅,粗略解析了一番影片的看点,希望以上文字对于影迷观影有所帮助。
导演★★★★☆(Ramsay改编剧本的能力真不是吹的,太有才了。
如此呆板的原作,竟然能够使其旧貌换新颜,不是一般人)演员★★★★★(Joaquin,粗中有细;Ekaterina Samsonov,清纯脱俗)剧情★★★★☆(故事够老套,元素够花哨,剧情够巧妙,结尾够微妙)视效★★★★★(阴暗风尚,色调迷人;构图用心,剪辑拉风)音效★★★★★(Jonny的格调,高人一筹)推荐度★★★★★(本月必看影片之一)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看完电影,听到旁边不断有人在小声嘀咕道“各撒门思啦”(方言:这什么东西啊),我大概就知道很多和我一样没有看懂,或者说至少一知半解的。
电影结束,赶紧翻了一下豆瓣,看了一些分析,这才明白了一些。
仔细想一想,可以发现这部电影拍得很创新,构思很精巧,意象表达很到位。
只不过太过隐讳,闪回的画面太快,所以直到影片的结尾,对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也只能靠猜。
不过还是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不知道这篇文章会有多少豆友看到,不知能不能给我一些解答。
1. 为什么不管是幼年还是现在的Joe都喜欢将塑料袋套在头上?
是在练憋气还是想寻死?
2. 为什么影片中要出现那么多次倒计时(Joe和Nina都有),这些倒计时代表了什么?
3. 为什么要描写Joe吃糖的画面,还要强调他喜欢吃绿色的,影片最后当Nina杀了州长,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盘子里留下了很多绿色的豆子,这两者有关系吗?
4. 为什么Joe和杀他母亲的杀手手牵手?
5. 为什么Joe看到州长被杀了之后要哭?
是开心吗?
还是因为州长没有死在自己的手下而难过?
6. 为什么影片最后,Joe在饭店里一头栽在桌子上,画面会出现他中弹的场面,满桌子都是血,这是在表达什么?
谈一些小感受吧。
冷血的杀手Joe在母亲面前却无比温柔:在母亲看了恐怖片不敢睡觉的时候,陪着母亲;和母亲一起一边擦餐具,一边唱着字母歌。
看到母亲被残忍杀害,他问杀手,他母亲害不害怕,杀手说她当时在睡觉,这样的回答大概可以给他一秒的宽慰吧。
Joe看到Nina也是满眼爱怜。
小孩和老人是最纯粹的,人们对这两类人的态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在这里,我觉得Joe是善良的。
相比之下,政府的嘴脸就丑陋多了。
州长养雏妓,还搞贩卖人口,看到这里才算明白了为什么参议员想救自己的女儿,但又不想让警察介入,警察也不是好东西啊,当Joe第一次把Nina救出来的时候,是FBI的人抢走了Nina(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也顿时更加感受到参议员对Joe说“Please hurt them”这句话时候到愤怒和无奈。
每个社会都有好人、有罪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其实我们并不害怕有人犯罪、有人违法,因为我们知道警察和政府会保护我们,会惩戒坏人,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很安心,但是如果警察和政府都沦陷了,那整个社会将会人心惶惶,互相猜忌,时刻防备,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突然想到去年电影节看的一部波兰的电影《我是杀人犯》,看完之后,我也写了类似观点的影评,没想到一年之后,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电影,也有相似的感慨,其实还有数不清的讲政府腐败或者丑闻的电影,看来各国导演们都有类似的疑虑啊。
再回过头讲讲Joe,他很痛苦,因为他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人性之恶:战争中,为抢夺食物,小男孩近距离射杀小女孩;幼年时,看着父亲家暴母亲,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自己刚救出来的Nina又被人掳走。
他的日子是没有希望的,在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他好歹还有一个亲人,有一份念想。
所以当他母亲死了,他的想法是和母亲一起死。
在沉入河底的过程中,他看见了Nina,他感觉还有事情没有完成,还有人需要他,他取出西装里的石头,浮出水面,去救Nina。
是Nina救了他啊。
但至于童年的心结,我不认为Nina有这个能力能帮Joe解开,我也没看到有哪个细节说明了Joe通过Nina和童年的自己和解。
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就是我不太明白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望解答。
因为想在她和小丑之外多了解华金菲尼克斯,选了大师喝你从未在此两部电影,相信很多人和我是相似的动机,但是实话实话,很难体会到乐趣。
九十分钟以内,加上犯罪动作的标签,带给观众都更多是对于应接不暇的动作,抑或是扑朔迷离的悬疑犯罪真相,代表着一种强情节的推进,但是看到最后我发现本片和上面任何一种类型都挨不上,看完感觉很沉闷。
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帮助议员解救女儿,回来时议员却都已经死了,营造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分外逼真,也给了人物充分的动机和心里塑造,但这些塑造好像只是为了塑造而刻画,我很喜欢强调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动作、犯罪类型,但是前提在于这些要素是为了推进情节,让一切言之有物,而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闲来无事矫揉造作的哼哼呀呀,但是看到最后确实让我感觉很僵硬了,只能说,至少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又是一个全球化的电影,美国和法国合拍,由英国的苏格兰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执导的一部犯罪动作暴力警匪情感剧情片。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出生于美国波多黎各圣胡安,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有英国、德国和法国血统。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已经绕地球村半圈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杀手的故事。
杀手乔在完成一件杀人任务后,又接受了另一项指令:去寻找被卖入娼门的州参议员的“女儿”。
不承想却卷入了一场政治纷争中。
乔的母亲和经理人相继被杀,他决心去寻仇,一通寻找和厮杀之后,什么都没找到。
通常的动作片的套路是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车仰马翻,子弹横飞;英雄无敌,正义回归。
而这个影片拍摄的很独特,很少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和动人心魄和追杀,从杀手乔的视角演绎着所有的情节。
每个场景都有乔的出现。
整个影片的节奏很慢,不慌不忙的展开故事。
中间不断有镜头的闪回,穿插了乔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我们了解了乔的生活,饱受父亲家暴,母亲的呵护,海外战场的经历。
乔的性格是,对亲人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的热情,对杀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他对母亲充满了热爱,照顾的无微不至。
杀人和救人,则是他的工作,签了协议,他就认真去履行,以此谋生。
也正是因为他从事的这个不受法律约束的职业,使他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即无成就感,也得不到公众的承认。
被她解救的妮娜是个雏妓,从小就被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政客和商人肆意玩弄,无依无靠,同样处于社会的边缘。
有这样一个场景,乔看到母亲被杀,怒不可遏,射杀了杀害他母亲的两个凶手。
一个已死,另一个也重伤快死了。
此时,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万念俱灰,慢慢躺在了那个将死的凶手旁边。
两人的手不知不觉的握在了一起,几乎同时哼唱起了《未曾有自我》这首歌,暗含着影片的主题《你从未在此》。
他们知道彼此之间无冤无仇,两人都是杀手,彼此惺惺相惜。
他们的行为,当然不能说是正义的,然而他们又有许多的无奈,他们不过是那些政客们随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看到这里,很自然的想起了《纸牌屋》。
一个真实反映美国上层现状的电视剧。
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穷尽各种手段,不惜用底层人民的鲜血去染红自己的红顶子。
和阿明、苏哈托之类的独裁者相比,一个是赤裸裸的干坏事,一个则是披着民主的外衣干坏事。
我一向认为,民主的理念是个好东西。
但是有哪个社会真正建立了实现民主理念的制度呢?
只是多了些伪善而已。
在西方,从政和经商一样,有失有得。
得到的是利益和金钱,丢失的是道德。
和商人不顾一切的获取金钱一样,政客们也是肆无忌惮的攫取政治利益。
那些不顾法律不顾道德随意杀人的行为,对于他们是再正常不过的手段。
这样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本性。
在成为政治动物和经济动物之后,那些亲情友情爱情,那些礼义廉耻,那些道德法律,都是不重要的。
都是用来维护自己形象的词语和指责对手的武器。
上层人物肆意妄为,倒霉的却是底层民众,尤其是像乔和妮娜这样的边缘人。
乔和妮娜都是小人物,他们无力也不想去改变这个社会,甚至无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想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
可是社会连这点希望都不留给他们。
似乎他们从未存在过。
想起了《茶馆》中王利发的一句话:“这帮狗男女们一个个活的有滋有味,怎么就不许我吃窝窝头呢?
”影片结尾,妮娜问乔:“你打算去哪里?
”乔说:“不知道,你想去哪里?
”妮娜说:“我也不知道。
”今后的生活对于他们是那么遥远那么迷茫,他们只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只有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影片的配乐很棒。
和画面丝丝相扣。
编导似乎在做这样的尝试:不是靠台词来发展情节,而是靠影像说话。
也许这就是专业人士们所强调的“电影感”吧。
好处是,人们得到了很好的视觉享受;缺点是,少了台词,情节的发展让观众不能很快理解。
整个故事也就稍显沉闷。
形式感是很好的,但我们观众毕竟想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看一个故事。
本人评分:7.0。
劇情Joe是一名合約殺手,退役軍人,被童年父親家暴母親及ptsd困擾,時刻想著自殺,但要照顧母親。
Nina是議員的女兒,議員被州長抓住把柄,將Nina送給州長當雛妓供州長享用,後被其母所知自殺,州長面臨中期選舉,議員遂僱用Joe來救女兒,順便鬧大使州長無法連任(依據原著推測)。
Joe就出Nina,州長將議員陷害並將所涉及人員全部殺死,包括Joe母,並搶走Nina。
Joe本準備沉母親尸體于湖中並自沉於湖底,後想就Nina,尾隨州長到宅,卻發現Nina已將州長殺死。
於是Joe見證了另一個自己的誕生,卻無能為力。
刻畫了Joe的內心世界及其外化。
視聽風格化,視聽很棒,電影感十足。
主角很多時候都被擋在了後景。
塑料包頭的窒息感音效和配樂都很有嚼頭。
配樂非常的多,配樂參與敘事。
我以為,湖底重生一場戲,可以理解為:Joe在子宮中重生,那一幕的畫面感也是從陰道裡出生的意思。
其他:片名從出租車司機嘴裡唱出來監控的黑白畫面老是在下的雨是罪惡的代表海報:Joe和Nina重疊,其實就是隱喻他們是同一類的。
镜头对焦处理得很棒,有一处扶母亲到床上的段落构图很有意思,男主一边黑暗模糊,母亲一边倒映的镜像有光源,两者同被床头暖光围裹。
套塑料袋盖毛巾 大胡子黑棒球帽浓黑眉 混音配合大喘气再加不紧不慢的推镜 闪回碎片 观赏性很强的杀手呀。
还有监控镜头视角和Angel Baby,也是相当 文艺范 了呵呵呵。
不过这个片长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这种靠视听撑起全片的影像,生理愉悦强 惊喜容易制造,然而 再长的话 耐心消磨也hin快滴:)
不知所云
8.6 大银幕二刷加分,拉姆塞绝对是最敢做也是最强硬的女导演,对环境声音处理实在太加分了,绿木的神配乐和华金的神演技将我彻彻底底的带入电影,一个字就是爽(看着中法字幕卡看英语电影也是别样体验)
视听语言怪好的。
8.3 简单的叙事配上超强的视听,不断的记忆闪回带领观众走进角色内心,但一切又是靠观众自行体会。有点像出租车司机,但是更加的克制,配乐实在是酷,和画面融合的恰到好处,想死而不能死的反复挣扎的颓废感在杰昆的手中拿捏的实在是太棒了
4.5 视听做得极致,几乎快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她的一贯问题~或是叫风格吧),还好表演给力压得住,心理和细节的捕捉与强大的表演互相成就,影帝实至名归,观影体验很好。Joe极虐极苏,这才叫好Noir大男主,有点想起詹神某几部书。很可惜视听极致还是给节奏造成一些缺陷。还是想看戛纳绝版啊。
装逼版这个杀手不太冷
隔了很久后终于把剩下的一半补上了。太文艺的杀手片,故事情不强,有点难以沉浸进剧情里去,但视听效果也太美妙了,“It’s a beautiful day.”
I love you I do, angel baby. 戛纳两遍,柏林一遍新版。2017年度最佳。我绿木当代音乐大师。
我忍不住了,不降到6.5我是不服的。极致视听下的风格化电影,去高潮反类型。可问题是这么弱的故事你再好的配乐、对时间空间光影再好的堆砌都没什么暖用,你要是完全放弃叙事装个逼也还好,你又非要讲。比去年的好时光差
配乐不错,开头很紧致,后面就失去了兴趣
沉浸式的暴力美学,剪辑音效都给气氛营造加了不少分,迷影情节也足够,给女导演一个赞。Rapturous, disquieting, unsettling but def in a good way.
隐忍暴力,结尾拉回档次。弱于前作
暴力与温柔在声色犬马的资本世界,一把锤子敲击暴力的童年阴影和不惑的衰老社会,力量到位,记忆破碎,生命的希望与伤痕并存,结尾充满张力,巧妙动人。
这世界从老无所依进化到你从未在此了
喜欢意识流文学的人,可能也会喜欢这种意识流电影吧。我两样都不喜欢,太自我了。
这翻拍的不是Taxi Driver 是Harold and Maude啊
迷幻版《出租车司机》,视听手法前卫实验,情节人设反类型,九十分钟片长根本不过瘾。这位导演音乐品味赞,视角也独特,拍母子关系让人不寒而栗,拍残暴杀手反而浪漫温情。就是少用些闪回就更好了,打《凯文怎么了》看到这部,闪得我都断片了。
虽然只有80多分钟,但导演用虚虚实实的手法给了两种结局,关于人生,每个人都可以make choice: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or, its a beautiful day.
其实并不血腥。暴力镜头多采用门框画外跳接快闪与事后状态等相对含蓄表达。但依然不喜。1救女故事过于陈旧。搜索者到出租车再到飓风营救,讲法近乎穷尽。2童年创伤混搭新黑情节的所谓新意,感觉很多时候游离剧情之外,更像迁就迎合影像风格。换言之,导演并未表现出对于题材的热忱,难以感染到观众。
文本对如此风格化作品已足够,尽管视听偏好在提升,实质问题依旧是默文·卡拉式的,有气无力,惊艳的配乐有些被浪费,菲尼克斯的表演强度则超出了电影本身。总体而言,声画层面的探索做得比圣鹿等作品要出色些,仅限于此。PS:收声做得似乎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