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看,影片的节奏张力十足:艾里克从家庭暴力受害者(继父的虐待)转变为校园暴力反抗者,再到利用法律规则反制施暴者的过程,似乎构成完整的成长弧光。
但若剥离情节的戏剧性,会发现导演刻意消解了"反抗"的力度。
例如艾里克最终通过校规漏洞举报学校,这一看似理性的解决方式,实则是将暴力从肢体层面转移到制度层面——学生会长的特权本身便是校园等级制的产物,而校方对此的默许更暗示了规则的虚伪性。
这种处理让观众在短暂的爽感后陷入更深的虚无:当施暴者被惩罚时,产生暴力的温床(阶级特权、权力崇拜)依然完好无损。
影片的北欧美学风格强化了这种无力感。
冷色调的画面与克制的镜头运动,将暴力从血腥具象化为一种弥漫空间的压抑氛围。
当观众期待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时,导演却让艾里克在击倒学生会长后突然收手——这个被影评人诟病为"剧情突兀"的转折,恰恰揭示了暴力逻辑的荒诞:以暴制暴只会让个体沦为暴力链条的新一环,而制度性的恶仍在阴影中狞笑。
恩,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
暴力的源头来自继父的皮鞭。
但是因为母亲的期望、聪明而懂得韬光养晦的室友的关心,他学会了忍耐。
问题是忍耐根本不是办法,坏人们搞不定他就转而欺负他的室友,他即使咬着牙被烟头烫,被热水浇冷水泼也没有用。
室友反抗受伤后离去,有学识有思想的生物老师的责问终于激发了他反抗的决心。
吼吼,乖乖不得了,他打起来叫一个干净利落。
教训完了高年级学生,女孩的一封信却让他直接被开除,幸亏还有一个律师帮忙,最后,他顺利升学,教训了继父,并向自己当律师的梦想迈进。
还是一部很光明美好的片子。
对于他的人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学习忍耐,学习面对,学习承担,学习考虑解决的办法,学习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梦想,有了爱情。
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时,大步走向前的他,已经是个能独自面对一切的成年人。
观众鼓掌。
虽然镜头有点点血腥,但还好,整部片子都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情感和力量,非常饱满。
然后发现,瑞典语好简洁,每一句都好短,复杂的话也不例外。
这是上个礼拜在C6看的电影,它有很浓重的欧洲电影的风格.欧洲电影一直是我脑海中的思维空白,没有很认真的看过,也因为演员不够亮眼失去兴趣.这是一个怪诞的学校,最起码我自己很难理解那所学校的制度,高年级学生利用学生会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种族压迫式的迫害,并且在那些毫无人性的老师的默许中作为一个优秀传统流传下来.这是一个常见的主角,我常常在欧洲电影中看到这样的人,这个年龄段不安的少年,说起来自己跟他们也是差不多同龄的人,他们的生活跟我的比起来更具压迫性,最起码我既不会经历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双重威胁,我想这也大概就是男主角会与食堂女服务员发生恋情的原因,毕竟她是他在那个学校唯一的异性朋友.这是一群被扭曲的人,现在会议,我脑海最清楚恐怕是那些在决斗场边高声吼叫的可怕嘴脸,还有那帮在男主角结束禁闭后发疯似地从上来绑住他的人.最后的结尾我并不喜欢,我甚至认为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这个情节不免有些说教的意味.
看完电影就想问,为什么?
为什么学生会的行为没有人反抗没有人质疑?
没人对学校的规定提出反对?
没人对老师上课时愤怒的提问作出反省?
为什么这些学生可以默默忍受,甚至在拳击场边为一睹血腥场面狂热地呐喊?
皮埃尔也质疑过,学校的规定怎么能大过国家的法律。
而除了邦迪,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甚至皮埃尔也是在邦迪的影响下觉醒的。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很不习惯。
像私拆他人信件这种事,我们小学的时候就被教导过。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都是常识,而在电影里面,怎么学生都毫不知情?
电影里面也提到,在芬兰,这样做的人是要被绞死的,可是她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会被开除。
这就是一出闹剧,掌权者肆意妄为,底层人忍气吞声,知情者因为种种顾虑任由欺凌。
美中不足的是,男主怎么突然从暴力男变成了公正的捍卫者?
还没看,但是只看简介前半部分,“等级森严的贵族学校,高等级对低等级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眼熟不????
像不像著名的太监BL小说《夜泉》???
正当国内学术界正热议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之时,央视6套近期放映的这部瑞典电影《罪恶》带来了一个反思的视角。
民主带来暴政?
民主并非最万能的手段,它必须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制度系统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瑞典中学的学生自治看似民主的产物,却被高年级的学生所利用,成为压迫低年级的工具。
然而,是什么赋予了高年级学生会作恶的权力?
是传统,还是其背后默许暴力的校方?
掌握权力(基于暴力)的少数人成为多数人的统治者,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残暴的学生会居然也满口民主的词汇,最让人可笑的是学生会在作非法审判时一本正经的模样。
有多少的暴政是披着民主的外衣,犹如艾瑞克的父亲为自己的暴力所做的荒唐解释。
虚伪的民主被电影毫不留情地展露在观众面前。
艾瑞克的抗争进行得很艰难,面对他的不仅是学校学生会的暴力,还有家庭的继父的暴力。
反抗的方式仍然是暴力,以暴制暴,当然,还适当使用了一些法律手段。
最终的胜利也许只是个人的胜利,在艾瑞克离开之后,学校也许仍照传统运行。
但起码艾瑞克挣脱了出来,踏上了新的旅程,保持着个人的尊严。
原文地址:http://www.peoplez.cn/post/66/
想来谈一部03年的瑞典电影,「校园规则」,按片名Ondskan来直译的话应该是邪恶。
本片比较大的成就应该是提名了7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作品值得一看,但个人觉得挖的不够深,脚丫子在校园霸凌的题材上划了划水,浅尝辄止。
一句话概括全片就是,家庭不幸的男主在寄宿学校的霸凌下坚强地撑了过来。
以上,是我吹毛求疵的言语。
但我的确想来说一说那该死的校园暴力。
原来,你真的会对人生中的某段时光充满怨恨,甚至怨恨那个时候的自己。
你以为你经历的一切早已过去,你以为你早就看清一切,云淡风轻,可总有某个点会突然打中你,那些过往如洪水般侵覆你的理智。
你甚至会因为曾经那位霸凌者过得惨惨戚戚而获得扭曲的欢喜。
其实那个人早与你毫无关系,当愤怒褪去,TA早就被你丢进记忆的垃圾桶里。
在我的印象里,boarding school一直会和校园霸凌联系在一起。
多兰在ins上有发过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在寄宿学校,霸凌和被霸凌反复交替。
其实全世界的人性都相差不大,校园这个密闭环境形成一方天地,权力掌控者一方面骄傲于自己对其他同辈的控制权,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维持自身的地位。
所以他会时常作妖来威胁人,以恐惧感烘托自身形象。
如果有人拒绝顺从,那就伤害了他的骄傲,那一定要火力全开往死里整。
本质上,这类人走的就是成功人士的路子,我很厉害,你们都羡慕我,你们都怕我。
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做人做事多少会委婉些,以良性的方式拥有一批簇拥者,犀利不失佛系。
但像霸凌者那样三巴掌打不出一屁来的人,寻求暴力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我觉得电影挖的不深的原因也在这儿,电影只探讨到权力拥有者是如何享受并维护自己的权力的,没有深入到权力和人性的关系。
欲望能够改变人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守的东西,但这个情形是可以改变的。
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毫无底线”不是一朝形成的。
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书写了一部人渣养成记。
「校园规则」的切入点是男主的家庭。
司空见惯的设定,懦弱无能的母亲+残暴不仁的继父。
继父殴打男主的时候,母亲幸福快乐地弹起猫和老鼠主题曲。
好吧,开个玩笑。
这是很刻板地交代人物背景的方式,好处在于,简捷有效。
但就像我不喜欢写作文用排比句,三段式一样,优美是优美,总少了点灵气。
人生惨剧之一,莫过于无家可归。
惨上加惨的是,自己有家还比不上无家可归。
和谐的家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给成员带来力量,稀巴烂的家庭么,可能只能带点茶叶蛋壳了。
男主在学校里表现得无所畏惧源于他无所依靠。
死猪不怕开水烫,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他唯一收敛的时候,就是在和母亲通话过后,心中有了想守护的东西,便狂妄不起来了。
有的时候,一个人忍耐是为了守护他所在乎的东西,如果你太嘚瑟,让他一无所有,他可能真的会找你玩命。
到时候谁叫谁爸爸可不一定。
这个社会,有太多同归于尽的例子。
从校园暴力事件中,可以以小见大。
好吧最不想提的,就是本片的感情线。
虽然不多,格外鸡肋。
只得感慨一句,文化差异啊文化差异,算是给电影润个色,具体怎么样,见仁见智了。
尺度也是相当照顾青少年,CCTV6曾经引进过这部片子,在电视上欢欢喜喜地放过,纯洁程度,可见一斑。
这辆车就是通往幼儿园的,中学生请下车。
压轴要说的是“老师”。
年少时向来会把“老师”当成一种身份,成年之后,“老师”便蜕化成一份职业。
你的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并不是因为他与你有什么不同,恰恰是因为他与你没什么不同。
温饱问题不得不解决,人际交往,溜须拍马,生存之道。
该怂的时候就要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校园霸凌事件中,老师往往不见踪影,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有所作为成本太大。
被霸凌者常常痛苦于老师的冷漠无能,年少阴影教会他们的不是尊重师长,有所信仰,而是如何自立自强。
学会自救,要么忍受,要么反抗。
总之,自求多福。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老师职业的人,缺的是有老师价值的人。
但让人困惑的地方也在这里,没有一条明确的规则来界定老师身份的标准在哪里。
学生喜欢的老师未必是老师家长喜欢的老师,业绩丰厚的老师未必值得信赖。
最后,歌颂一下男主和他室友的友谊。
有矛盾但是没有背叛。
这大概是一段情感最珍贵的样子。
愿所有时光里有阴霾的人,兜兜转转,终能回到最单纯最向往的时候。
这是2003年的一部瑞典剧情片,改编自一本同名半自传体小说。
本片曾获第7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但在国内很少引起注意,是一部被人们忽视的上乘之作。
校园暴力是常见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少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的题材。
而该片以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内的制度性暴力作为外在主题,但显而易见,它所映射的是一个更具野心的内在性主题:所有发生在校园内的不公和暴力,只不过是社会(或国家)不公及制度性暴力的一个缩影。
20世纪50年代,15岁的少年埃里克在家里受到继父无端的暴力虐待。
尽管埃里克在学校是个学习和体育都非常优秀的学生,但由于存在校园暴力而且受到家庭暴力影响,他经常以暴制暴,参与打架斗殴,以致被学校开除。
埃里克的母亲只好把他送进另一所供富家子弟上学的私立寄宿学校,希望他能改过自新。
而埃里克自己也决心绝不再与暴力沾边,全心为升入高中做准备。
然而,根据这所寄宿学校校方特有的不成文教育理念,学生群体在校园内的课外生活拥有高度“自决性”,即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管理彼此的行为。
这样在学生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独立王国:学生会骨干欺压普通学生、高年级学生霸凌低年级学生。
各种以强凌弱的不公正事件和暴力行为层出不穷,而想要挑战这一制度的后果,轻则为一般性处罚,重则(如暴力反抗)将被学校勒令退学。
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制度性暴力,埃里克面临两难抉择:为了升学而忍气吞声、承受欺压?
还是为了尊严挺身而出、奋起反抗?
影片剧情正是以此为焦点而展开。
影片传承了北欧电影惯有的冷峻、内敛风格,一些看似波澜不惊的镜头却照样能深深打动人心。
影片结尾处,当埃里克与学校同室好友皮埃尔握手言别,之后骑自行车沿着街道离去。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主人公则迎面朝镜头缓缓骑行而来,一缕缕阳光打在少年平静而坚毅的脸上,最后,镜头定格。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瑞典电影《教室别恋》,同是在结尾处,同是主人公形象的定格镜头,同是少年的离别,只为同样一个含义:少年已经长大成人。
(本文为原创,选自作者本人微信公众号:不一般的电影,欢迎关注:》》》》 》
第一遍看后,应该是只有男主自己有了改变,而其他的人都没有变化或者说是看不到变化。
另外,也不能说是男主害的,他的朋友甚至和他正常交谈的人都被羞辱,也没见有做什么,从结果上来看受伤的总是身边的人,从这个层面上讲,男主败的很彻底,这个片子也失败的很彻底。
不是很懂,我一个校园恶霸转学之后突然变成好好学生要被人欺凌,不敢反抗,怕退学。
那请问你之前为啥要霸凌同学,为啥不知道后果。
打架厉害,学习好又长得帅还是游泳天才,不畏强权,具有正义感。
我总感觉故事和人物放一起很违和,并且这也不是普通人的设定,直接就是战斗力拉满了。
我感觉最离谱的就是游泳,这样的人才,教练直接就上交国家好了,奥运会拿奖牌了。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对周末人周末环境的描写,很多都是讽刺和批判,或者还有很多隐喻。
我看了一遍,很多可能还没看透,但从目前我没有感觉有多nb。
我有一些理解是,男主朋友代表了文化人士或者说是“文化”,男主是“暴力”,学生会和老师等等是强权。
我的理解可能,就感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枪杆子在手里才能有话语权。
另外,最后男主继父的场景,我觉得是早晚的事,和男主转校的经历没有太多关系。
一般讲,我都打架那么厉害了也长大了,只要看到了老妈被打,想通了不能再忍,我不打死那个王八蛋。
这和我那个学校和整个故事有关系么,我不是很理解,我变强了我肯定谁打我我干谁。
最近没什么好片了,听说最近肉蒲团成焦点了,中国人这点出息真是叫人无奈,妈的,日本的AV看得还少么?
不就那么点事儿么,肉蒲团能搞出什么彩来?
真就不信了我。
今天得空看了个瑞典的片,很不错的,其实看的时候挺压抑的,看完后也很郁闷,有必要写下点感受,原汁的。
老不写东西,表达能力越来越差了。
今天看的片叫《恶行》,当时下这个片,完全是为了听听瑞典语。
一个描写青春期少年烦恼的故事,孔夫子说过,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我是深有体会的,少年初壮,凶狠好斗,回想起自己初中时代,不禁唏嘘,几乎天天与人打架,有欺负别人的,有被人欺负的,初中时,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我的操行等地永远是中,后来自己就放弃学习了,中考惨败。
今天看的这个故事,也是如此一个少年。
极其凶狠,成绩却不差,好多学校都不收,最后一次被开除,那个校长对他说:真不知道你心里装着什么,如果有,那一定是罪恶。
后来他妈妈变卖了家财,把他送到一所贵族学校。
送他走前,叮嘱他,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再被开除,就没学上了。
哎,想起当年中考后,父亲很认真地问我,还想不想上高中考大学?
我说想,于是父母花了很多钱,还解决了某位校领导亲属的工作,才把我送进了他们曾经就读的母校,以全年级成绩倒数第五的排名。
其实即使这样,那时候的我也没能真正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或许,这就是为人父母的痛苦吧,完全的付出,很难得到回报,这也是一个孩子成熟的过程吧,尽管很漫长,但依然会有。
ERIK就是这样一个少年,进入贵族学校后,成绩都是A,但行为依然很糟糕,那并非因为他与人争斗了,恰恰相反,他碰到了一群恶势力的不断纠缠与凌辱。
那群人,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用自己制定的所谓法制,控制着学生们,并且得到学校的默许。
这是很可怕的事儿,恶人恶行,其实并不可怕,稍微勇敢一点的人都可以去对抗,但是,如果恶人背后,还有所谓的高尚在予以庇护的话,那就好像看着那些恶人为非作歹,警察却告诉那些被欺负的人,不要使用暴力反抗,要学会用头脑和智慧。
而我们的社会,往往就是如此的,法律成了保护恶人的圣经,被凌侮的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承受,甚至还得学会没事儿偷着乐,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庸之道,所谓的头脑,所谓的智慧!
多么可笑,却让人心酸。
ERIK知道自己来这个学校,要做什么,他只想好好学习,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了。
面对那些恶人,他只能忍受着。
无故被打、被烟头烫、被泼粪、朋友被打到退学,甚至喜欢自己的一个打工女孩都被无故开除……他不是不能打,他打起人来相当的迅猛,凶残。
当因为自己,身边的朋友不断被凌辱的情况下,他出手了,打断了一个小子的鼻梁,打折了另一个人的手,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异常得兴奋,因为罪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ERIK也遭到了“正义力量”的迅速开除。
他很无奈,最后,居然求助于法律,他成功了,毕业了,但是,法律也并非用的正当手段,而是用一种讹诈的方式。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悲哀,特别地悲哀。
因为,讹诈成功后,恶人依旧,保护伞依旧,而ERIK,只是得到了一种妥协性的不被开除。
影片中,有两次尊严的出现,一个是ERIK的游泳教练,一个是植物学老师。
游泳教练说,去拿第一吧,你能得到尊重,ERIK拿到了,但没有任何改变,尊严的承诺成了不值一哂的笑话;植物学老师发现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主动退学后,咆哮了,他说,你们大多数人都是懦夫,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有尊严,而你们不敢反抗,没有任何尊严。
ERIK说,老师,您了解情况嘛?
那老师难道不知道,保护着恶人的,正是给他开工资的校长。
呵呵,尊严,在现实面前,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如果有,那屠刀下就不会有那么多冤魂。
尊严不是别人施舍的,只能靠自己去博取,很可惜,历史上那为数不多的为了尊严而绝不低头的人,都被砍掉了头颅,甚至成为大多数不明真相群众的笑柄。
ERIK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恶魔,让我觉得很憋屈,如果他真是恶魔,那早就该干死那些恶人了,让那些恶人用自己的血去洗刷他们的污点,在我看来,他是很善良的。
他其实是这个社会,我们大多数人的化身,我们都在为别人活着,为了让亲人觉得我们是幸福的,优秀的,让人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其实,扪心自问,我们在承受着什么?
太多了,那些辛酸与屈辱。
这,就是社会。
你得学会如何生存。
伟大的铁木真汗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追逐敌人,抢夺他们的财物和女人,让他们的亲人以泪洗面。
难道不是这样嘛?
我每每想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承担历史使命的渴望,虽然仅仅是一种令人掩口而笑的意淫,但是,我很认真的。
让所有加诸我身的罪恶,承受七十七倍的惩罚吧,我绝不会认为因为宽容,我会变得成熟或者伟大,那都是弱者无聊的自慰而已。
卑微地活着还是骄傲地去死?
既然身上流淌着野蛮人的血液,我的答案肯定是后者!
TO FUCK OR TO BE FUCKED,THAT IS THE QUESTION!
火冒三丈啊我
还行吧
★★★☆
天使在人间
瑞典版《死亡诗社》&《肖申克的救赎》,看的很爽
靠规则而不是法律来规范的社会是可怕的,有点草草收场的电影
男性獨特的校園霸凌,主題配樂觸動人心,只能在裡頭堅強然後出來社會,似乎是無法改變競爭,那些弱肉強食的學校環境,配樂響起的那刻我感到些許哀傷。
真得吹太过了,国内高分是兽性压抑,国外高分是推崇且习以为常学生会真没见过这么怂的。。。太怂了。。剧情太刻意了,观看的时候是会想到剧本的程度真得很一般,我的Tina,甚至可以说是一般般在所有情绪里我最不能共情的似乎就是愤怒了(得分什么事儿)
半自传么哎,那些打不过的怎么办
这个寄宿制学校真是非一般2,废人老师加心理亚健康学生,吃不消
屠龙少年的成长之路,先隐忍再爆发的剧情很精彩,也很残忍。家庭环境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温暖空间,而内心的安稳和家庭给予的支持相关。男主先解决了学校的麻烦,再解决了家庭的麻烦,从内心的不安到勇气可嘉,这是内心戏码最值得研究的部分。很赞。一定要有豁出去一站到底的决心,也要有止战的智慧。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成为新的暴龙;情绪控制得太好,则而已成为懦夫。平衡好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是大智慧。
解脱不代表再无枷锁
意义深远 但电影剧本有逻辑问题 可能小说更好吧。
3,5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是非。
受虐狂吧,无法接受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是当Erik跟继父摊牌的时候,还是看得我心潮澎湃啊!有压迫的地方就有抵抗
令人颤抖的片子,真是看一部少一部啊!
動粗後說聲"還是朋友",是為了掩飾權力位階下一切惡行衍生的禮貌;對淺規則的噤聲,都不及反抗來的邪惡;優雅高尚是殘破腐敗的一種掩飾;就算被貼盡標籤,僅用眼神也能將懦弱擊潰;不是英雄主義,只是單純的與在規則底下活著的你們不同;一個人邪惡與否又該怎樣定義... (這就是九把刀電影前三名...)
后父为啥毒打男主?是变态吗?母亲为啥不作阻止的努力?是经济依赖和暴力畏惧吗?校方为啥不管?没有一点悲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