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单薄了点
很少有电影能把我看睡着,这是一部
无声
>
4+ SIFF@环贸百丽宫。开-闭-开式结构,静止的部分凝重肃穆,调度与镜头佳,将群像切片这种形式一组组做到了极致。女主动人,文本考究,私人心路与宏大叙事背景相得益彰。无论从难民题材或是表现均属上乘(处女作。强张力,撩而不煽,噙泪看完。苹果树,白桦皮,那些旷野中呼号的灵魂,他们的苦难与静默
『资料馆』惊艳
就拍摄手法而言简直过目不忘。
#资料馆留影•年度最美#年度最美的电影,内核却如此悲伤,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妻子,一言一语的回忆都那么平常,却更让人脑海激荡。或去或留是个问题,逃亡的不好过,留下的家破人亡,在那种极权统治时期,一家人的遭遇也就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遭遇。另外,这种人物静止的场面也太神奇了,就像被定住了,每一帧都是黑白明信片一样,只听见呼呼风声在诉说着宿命。
导演可能是有了个自己觉得很酷的idea就急着拍了,也不管合不合适能不能拍好,这种本质上反电影的形式可以说是深具毁灭性(对电影)和灾难性(对观众)了。
032/2016 这群被流放的人相信,时代再黑暗,自由的灵魂都不可能被征服
凝固的静态场景配上女主角喃喃自语般的旁白,竟然意外地煽情。
黑白、定格的画面、深沉的配乐、冷静的叙述,对灰色仿若静止的人生的呈现,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控诉强权压迫。摄影极为突出而有特色,不仅黑白画面光影非常漂亮,摄影机在动态照片般的场景中巡视穿梭,一股连旁白中都无可言说的悲伤绝望随之流动起来。你是西风,我是东风,我们将于横风之中相遇。
吃完午饭就看电影真的不好,容易睡着。全片好像没有用任何sync sound,说明这是一部prod1也可以拍的电影。形式不足以撑起一部feature,拍个10-20分钟短片足够了。一直在期待从“不动”到“动”,始终没有,比较失望。有几句话写得比较好,“我们相逢在横风之中”。
野苹果树,横风里再相遇
杜莎夫人大电影,一些场景中煽情配乐的效果甚至盖过了信件文字内容本身。我虽然并不认同阿多诺那句"To write a poem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但我同意,用如此矫揉造作、自认“唯美”的方法呈现屠杀和恐惧,这种行为一定是残忍的。
资料馆1.4 用静止的时间、运动的影像将书信影视化,形式上别具一格。所构成的三维画卷有着强烈现实主义风格,展现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种族大屠杀的暴行。同时书信所展现的情感和思念,被残酷的现实、无尽的时间所溶解
在丛林里寻觅生存。试图捕捉影像,但影像的转瞬即逝让印象都显得模糊。
除了形式之外别无其他。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电影。在形式上刷新了我对电影的理解,表达内容方面也十分动人,没有拍成一个关于罪恶和拯救的情节剧,完全对得起片尾打出的字幕:“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the victims of Soviet holocaust.”
这种形式更多是展览而不是电影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单薄了点
很少有电影能把我看睡着,这是一部
无声
>
4+ SIFF@环贸百丽宫。开-闭-开式结构,静止的部分凝重肃穆,调度与镜头佳,将群像切片这种形式一组组做到了极致。女主动人,文本考究,私人心路与宏大叙事背景相得益彰。无论从难民题材或是表现均属上乘(处女作。强张力,撩而不煽,噙泪看完。苹果树,白桦皮,那些旷野中呼号的灵魂,他们的苦难与静默
『资料馆』惊艳
就拍摄手法而言简直过目不忘。
#资料馆留影•年度最美#年度最美的电影,内核却如此悲伤,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妻子,一言一语的回忆都那么平常,却更让人脑海激荡。或去或留是个问题,逃亡的不好过,留下的家破人亡,在那种极权统治时期,一家人的遭遇也就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遭遇。另外,这种人物静止的场面也太神奇了,就像被定住了,每一帧都是黑白明信片一样,只听见呼呼风声在诉说着宿命。
导演可能是有了个自己觉得很酷的idea就急着拍了,也不管合不合适能不能拍好,这种本质上反电影的形式可以说是深具毁灭性(对电影)和灾难性(对观众)了。
032/2016 这群被流放的人相信,时代再黑暗,自由的灵魂都不可能被征服
凝固的静态场景配上女主角喃喃自语般的旁白,竟然意外地煽情。
黑白、定格的画面、深沉的配乐、冷静的叙述,对灰色仿若静止的人生的呈现,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控诉强权压迫。摄影极为突出而有特色,不仅黑白画面光影非常漂亮,摄影机在动态照片般的场景中巡视穿梭,一股连旁白中都无可言说的悲伤绝望随之流动起来。你是西风,我是东风,我们将于横风之中相遇。
吃完午饭就看电影真的不好,容易睡着。全片好像没有用任何sync sound,说明这是一部prod1也可以拍的电影。形式不足以撑起一部feature,拍个10-20分钟短片足够了。一直在期待从“不动”到“动”,始终没有,比较失望。有几句话写得比较好,“我们相逢在横风之中”。
野苹果树,横风里再相遇
杜莎夫人大电影,一些场景中煽情配乐的效果甚至盖过了信件文字内容本身。我虽然并不认同阿多诺那句"To write a poem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但我同意,用如此矫揉造作、自认“唯美”的方法呈现屠杀和恐惧,这种行为一定是残忍的。
资料馆1.4 用静止的时间、运动的影像将书信影视化,形式上别具一格。所构成的三维画卷有着强烈现实主义风格,展现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种族大屠杀的暴行。同时书信所展现的情感和思念,被残酷的现实、无尽的时间所溶解
在丛林里寻觅生存。试图捕捉影像,但影像的转瞬即逝让印象都显得模糊。
除了形式之外别无其他。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电影。在形式上刷新了我对电影的理解,表达内容方面也十分动人,没有拍成一个关于罪恶和拯救的情节剧,完全对得起片尾打出的字幕:“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the victims of Soviet holocaust.”
这种形式更多是展览而不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