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鄂温克族,他们的居住地域鲜为人知,鄂温克人在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也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而探索这一民族的地域或者民俗文化,不由得引起观众的好奇。
由内蒙古著名演员涂们执导、近期上映的电影《呼伦贝尔城》则是突破了关于鄂温克的刻板印象,将视线转向了鄂温克族三大部落之一的索伦部,揭示了索伦鄂温克历史文化的另一面。
在影片的开篇便揭示了这一民族在清朝时期的地位和重大作用,雍正皇帝曾多次派遣呼伦贝尔索伦八旗出征西域。
而从历史上看,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等民族曾自我抗争过沙俄的入侵,用弓箭向火器犀利的沙俄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无论从当地人们的胆识还是民族精神来看,这都是一支值得铭记史册的英雄民族。
《呼伦贝尔城》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叙事的,为了边疆的安定,草原上的男人们骑上骏马出征,奔赴西北边疆补营,清剿匪患,安抚边民。
鄂温克族男人都上了战场,只留下老人、妇人和小孩,所以传宗接代都成问题。
诰命夫人那丹为此带领索伦部妇女们历尽艰险前往战争前线“取孩子”。
导演涂们给广大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呼伦贝尔城,这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有英勇好斗的战士们的肆意奔跑,有这群热爱着自己土地的人们的浓烈的爱。
在这片草原上,导演用一段“妇女寻夫”的故事展现出战争与生存的广角视野,让人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这群 鄂温克人执着不息、自强不息的生命眷恋。
从战争面的叙事来说,导演涂们没有塑造直接的战场交锋,也没有千军万马的抛头颅洒热血的镜头,有的是广袤的草原上远远跑过来的背着伤病的马驹,有的是伤病挣扎在病床的血肉,模糊,有的是妻子等来丈夫牺牲的绝望眼神……这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侧面描写更进一步说明了当时抵抗外辱的残酷现实。
从生存的叙事角度来说,《呼伦贝尔城》塑造了很多人物关系都能让我们一窥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和热爱。
比如“萨雷抢亲”的一幕,比如大将军遗孀那丹坚定地带着年轻妇女奔赴前线……通篇充斥了战争的残酷和呼伦贝尔人们的善良,萨雷未婚妻感染风寒之后为了防止拖累大家,带着其他两个人脱离了群体独自前行;那个“蓝眼睛”的孩子无疑是沙俄侵略者的子女,侧面反映出民族英雄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这些细节让这样一个热爱土地、热爱生命、崇尚自由的民族跃然荧幕。
《呼伦贝尔城》用一个千里寻夫的故事给观众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探讨战争与生存的视野,导演涂们曾介绍说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它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鄂温克民族现在有3万多人口,在清朝时被称为索伦部。
它是世界上最早被称为战斗民族的族群。
鄂温克族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比较大的抵御外侵的战争,出了非常多的英雄。
这部电影是对民族英雄的一种祭奠。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有一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展现很有感染力,比如片中有一幕是诰命夫人那丹梦中围绕着很多可爱的孩子,还有一幕是萨雷妻子在弥留之际和两个孩子的嬉笑玩耍,这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人们对于和平团圆的向往。
此外,在探究民族英雄的笔墨上,开头和结尾整理烈士战袍的情节充分说明了我们应当铭记英雄,也同时向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致敬。
文/温翔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涂们老师也跨界当了导演,即将六十岁的导演处女作《呼伦贝尔城》横空出世。
在娱乐圈演而优则导的演员不少,比如比较成功的姜文、徐峥、陈思诚和赵薇等,而涂们老师也算一位。
导演和演员是不同职业的两个工种,可能在某些演员心目中导演的话语权还是比较高,演员只是按照导演的指令完成表演工作,而导演要负责很多事,包括编剧、摄影、服化道、美术、剪辑等等。
涂们老师快六十岁,而且已经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导协年度最佳男主角的荣誉,理应退休养老,或者减缓接戏的节奏,但涂们老师老当益壮,他不仅是《呼伦贝尔城》的导演,还是编剧之一。
做编剧和导演都是很累的工作,可能涂们老师心中有当导演的梦想,因为不当导演的演员不是好演员,窃以为在涂们老师的心中,《呼伦贝尔城》是他的一个梦,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
《呼伦贝尔城》没有很新奇的叙事手法,算是很简单的顺叙,偶尔穿插点倒叙,目的是把故事讲透讲深了,能够给观众留下一点思考和感动。
故事很简单,没有任何的噱头,有的是表现淳朴的鄂温克族人民为了保护家园,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家人的团聚和幸福,那丹姨通过自己带着年轻妇女造访军营的动人故事。
扮演那丹姨的是复出影坛的萨仁高娃,她曾经在《公关小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呼伦贝尔城》扮演的母亲那丹姨没有一般女强人的张扬,她用很写实的方法演绎,看似弱不禁风,其实内心强大仁慈。
老公战死沙场,而儿子又继承父辈遗风奔赴战场杀敌,那丹姨不明白,持久的战争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生命,眼看着鄂温克族人口越来越稀少,所以她才想出带着年轻女子到军营造访她们的老公们,目的就是能够为鄂温克族续香火,间接的为老公们打气。
这并不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它却是一个现实的故事,常年的战争导致家破人亡,男人们都战死沙场,鄂温克族不能绝后,所以才有了为守护呼伦贝尔城,那丹姨带着妇女们长途跋涉几个月来到军营探望滴血奋战的老公和儿子。
那丹姨的伟大不仅仅是为鄂温克族传宗接代,她还做了很多令人赞叹的事,比如为失去母亲的孩子承担抚养的责任,还有为儿子萨雷抚养在战场捡到的女孩,还要抚养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孙子孙女,没有坚强的底气和勇气,那丹姨是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让女人们走向战场,为鄂温克族传宗接代,这貌似听起来有点荒唐,但的确是比较务实的行为。
涂们老师表现这个故事,没有取用年轻貌美的演员,而且大部分演员都是鄂温克族,是部民族特色浓郁比较有血性的故事。
其实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的传奇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为了民族未来的壮举。
该片获得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涂们老师导演处女作能够获奖,说明他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寓意了更深沉的内涵,以小见大,彰显了鄂温克族母亲博大宽广的胸怀,为了民族利益,那丹姨坚强的不断向前走,排除重重困难,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为民族继承了香火。
很多跨界导演都讲不好故事,但涂们老师做到了,虽然不够新奇,但却朴实感人,令人记忆犹新。
至少完成度还是很高,保有他们六零后生人的那种淳朴厚重的风格。
#呼伦贝尔城# 100年前沙俄入侵东北边疆,清政府看重索伦四部(鄂温克、鄂伦春、、巴虎蒙古、达斡尔)骁勇善战强征年轻勇士戍边,致使呼伦贝尔城沦为“孺妇孤寡”之城,影片以这个背景展开讲述了诰命夫人带领妇女前去战场“取孩子”的故事,相比同类民族题材电影如《红河谷》、《嘎达梅林》,导演避开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视角,将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转成了女人为延续血脉所作的牺牲和斗争,在人丁不旺、民族断根的危亡之际,取孩子如此合理,但在制作上还是有很大硬伤,用不太丰满的人物角色来撑起整个民族的性格未免有些牵强,用长生天、萨满仪式来交待人物的命运有些单薄,用高饱和色调重度渲染婴孩场景甚至用男孩女孩代指呼伦+贝尔诠释“呼伦贝尔城”寓意在当今低生育时代未免让人产生对二胎的联想......特别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映,是为了试探民意吗?
不过对于喜欢研究民族史的筒子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是看完《额尔古纳河》后对游牧民族心生一丝敬意,100年后他们放下猎枪、下了马背、接受汉化何尝不是一种牺牲,一种对影片所阐述的延续血脉、生生不息的决裂;另外演员都是鄂温克族和蒙古族出身,套马,摔马,驱赶勒勒车等细节也很真实,特别是男主酷似主演《红河谷》的邵兵[调皮]
鄂温克索伦部落的男人征战沙场,一去数年,种族传承难以为继。
诰命夫人居安思危,带领部落妇女长途跋涉,踏上寻找男人的征途。
茫茫草原,风雪交加,前途未卜,诰命夫人和妇女们毅然前行,虽然不少人死在征途中,但依然一往无前,最终带着新生命返回呼伦贝尔城。
此种壮举不仅需要领头人的担当,也需要妇女们的顾大局识大体。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百转千回的爱情,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却在平淡中饱含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游牧民族常年幕天席地、风餐露宿,生命力、战斗力远远强于汉族。
这种最原始、最质朴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已荡然无存、无从感知。
这种生命力不仅是生存的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对自然的顺应和抗争,绵延千万年,绵绵不绝。
看的资料馆点映,电影里各种悲伤,电影外的我不伤悲。
只说三个疑问吧:1.生双胞胎的那位女子,如果能在驿站活,又为什么非要回呼伦贝尔死?这一点上,不理解导演的价值观。
2.归途中,有的是没怀孕的女子,非得怀孕的去取冰?导致孕妇流产,剧情需要?3.不能生了孩子再回去,必须得怀孕时回?一年多都过去了,还在乎多半载?
文/张建雄少数民族史诗电影《呼伦贝尔城》用原生态的方式讲述了呼伦贝尔建城的一段历史,着重突出鄂温克族的英雄情结,特别是以诰命夫人(萨仁高娃饰演)为代表的妇女们在特定战争背景下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维护了这个种族的延续,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尊严,从女性视角深度揭示战争之殇,电影质感如泣如诉、如诗如画,韵味悠长。
《呼伦贝尔城》是影帝涂们的导演处女作,涂们是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奖得主,三十余年的演员生涯,涂们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譬如《老兽》中的老杨、《告别》中身患绝症的父亲等等。
影片《呼伦贝尔城》由萨仁高娃、余忠、阿茹娜等主演,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清朝末年鄂温克族人传承生命与民族的故事。
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揭示战争之殇,影片中的女主角那丹(萨仁高娃饰)讲了好多次的经典台词“战争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凸显了“止战、和平”这一主题,战争让鄂温克族的男人们流血、肢体残却甚至牺牲生命, 战争让鄂温克族的女人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守护家园、放牧、照顾孩子老人……长期的征战使鄂温克族内男丁数量急剧下降,繁衍子嗣面临危机,族中的诰命夫人那丹决心带族中妇女前往军营,让民族血脉生生不息。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电影里面文化内涵形象的展示独特、新鲜,草原民族对“长生天”的信仰贯彻全片,神秘的萨满仪式极具民族特色,人物的命运也因此增添了一丝厚重。
辽阔草原上“长生天”的滋养,呼伦贝尔城的姑娘小伙浪漫、真诚、奔放,他们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也把生育作为神圣的使命。
影片中的萨雷和伊兰别正是这样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他们青梅竹马,长大之后却被乱点鸳鸯,勇敢追求爱情的萨雷跟好兄弟一起去抢亲,并且用自己的财产安抚情敌一家之后最终和心爱的姑娘结成连理。
刚成婚不久就因战争被迫两地分居。
在“取孩子”的路上伊兰别不幸染上风寒,为了不连累大家,她和几个妇女主动脱离大队伍,误以为妻子已不在人世的萨雷悲痛万分,死里逃生的伊兰别与萨雷相拥的一幕唯美感人,而生下双胞胎之后不幸离世的伊兰别犹如天使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飘然而去,从出走呼伦贝尔城,到带着生命的延续回归,从生命之终再到生命之始的循环,彰显着女性的伟大。
作为一个勇士,无论他是丈夫或是儿子,他都可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战死即是英雄,回归即是凯旋。
但妇女不是,面对丈夫或儿子的牺牲,苦难只能由女人独自承受。
她们送丈夫从军,送儿子从军,留下来的所有一切则自己承担,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悄无声息的、不断渗透的、隐忍的,也是不为人知的。
涂们执导的《呼伦贝尔城》整个影片镜头通体欢畅淋漓,画面非常精致,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
影片角色塑造立体,细致刻画人性,着重表现鄂温克族人尊重生命的崇高品质,非常打动人,高质量的创作让涂们的电影处女作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导演涂们也凭借此片获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
一直以来,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男演员涂们,都仿佛兼具着少数民族文化代言的使命。
无论是其1985年参演的个人首部电影《成吉思汗》,还是2017年主演的电影《老兽》,都起到了内蒙古文化输出的意义。
同时,《老兽》这部电影,也让涂们获得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以及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
正因为身份的特殊,所以涂们首次执导的电影《呼伦贝尔城》也选择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题材。
电影讲述鄂温克族的文化故事,用独树一帜的视角将这个民族的坚韧得以展现。
电影《呼伦贝尔城》虽是讲述清朝的故事,但电影的内核其实是超前的。
用今天看彼时的鄂温克妇女们,依然感觉到她们的独立与坚强,这种精神哪怕放在今天,依然值得竖起大拇哥。
电影《呼伦贝尔城》根据清朝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当时大清国西北边塞屡次遭到匪患挑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出索伦部将士奔赴陕甘北部补营,彻底消灭匪患,安抚边民。
有战争就会有悲剧,战场上的男人们一去便是几年光景,为了整个部落的将来着想,身为诰命夫人的那丹带领着同族的妇女们冒着危险上前线“取孩子”,故事便围绕着索伦部妇女们展开……
战争很残酷,战争也最考验人性。
鄂温克族的妇女们在如此艰险的战争环境下,面对逆境也绝不妥协。
一路的困难,令观众动容。
涂们导演用极具民族特色的对白,来展现细腻的感情,在战争中,民族的利益至上,索伦部妇女们丝毫不输男性,极富自我牺牲精神。
外形粗狂的涂们导演,有着极为细腻的叙事手法,将电影《呼伦贝尔城》拍得饱含深情。
在镜头切换中,一面是作为女人身份在战争中的无奈,一面是鄂温克人最传统的文化风俗和最朴素的民族情怀。
这一手法也使得电影感情层次极为丰富。
人们常说,愿意为你付出的可能是朋友可能是爱人,但是愿意为你无条件付出所有的,只能是母亲。
电影《呼伦贝尔城》中,就有着一位伟大的母亲——诰命夫人那丹。
那丹由女演员萨仁高娃扮演,她也充分展现了鄂温克族的女性魅力。
作为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的母亲,同样有着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
之所以将鄂温克族称作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是因为这个位于东北亚地区一个民族从地理位置为说,就注定了有故事。
他们的族人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
他们信奉萨满,也被称之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
无论是北魏时期、还是唐宋元明清,都有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身影。
17世纪,更是抵抗过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
就是这样一个民族的一个伟大女性角色,萨仁高娃所扮演的诰命夫人那丹,颇具风范,从眼神到肢体动作,台词等各个方面把控的极为出彩。
在电影中的多个民族特色演员的配合下,《呼伦贝尔城》更加体现出了鄂温克民族的血性。
这里不得不说是涂们导演的选角能力,各个演员与电影剧情极为贴合,尽显涂们导演的眼光毒辣。
虽说生于1960年的涂们导演已近花甲之年,但对于导演这个职业来说,他来是一位新人。
即使是新人导演,在行业里积累了30多年的涂们有着极高的起点。
《呼伦贝尔城》因其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受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的关注,同时还入围了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电影的结尾,一对双胞胎出生,一个名为呼伦,另一个名为贝尔。
这种生生不息的感觉,让人看到了女性的伟大,十分鼓舞人心,尤其是在战争环境之下。
看了涂们导演的《呼伦贝尔城》,能了解更多鄂温克的民族文化,对鄂温克族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是鄂温克族的伟大女性。
文/ 赤叶青枫2017年的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曾经众多影视剧中的“草原王爷专业户”涂们凭借电影《老兽》一举斩获影帝,风头一时无两。
如今,他又有新作问世,不过这一次他是首次以导演兼编剧的身份进行创作,而这部电影便是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等多项提名,同时涂们本人也凭借它斩获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的《呼伦贝尔城》。
呼伦贝尔不仅是当下的网红旅游胜地,同时也是涂们的家乡。
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以此为主题及片名,对家乡故土的一片深情不言自明。
影片讲述的是根据一段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倾城”传奇。
清朝年间,为了抵御外侵,以鄂温克族为主的索伦部青壮年男子都被派往西北边疆戍边,且一走数年,呼伦贝尔城中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
战乱经年,族内人口急剧下降,传宗接代已成大问题。
为了种族的繁衍生息,诰命夫人那丹(萨仁高娃饰)毅然带领一群索伦部适育妇女前往战争前线“取孩子”,由此展开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特殊征程……作为一部以有着“世界上最早的战斗民族”之称的鄂温克族为主体展开的电影,而且剧情又与战争密切相关,因此想必很多人观影前都会以为片中定是金戈铁马与乱世儿女情相交织。
而实际上,影片巧妙地避实就虚,没有直接出现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战争戏,而是把视线放在了看似相对安全的后方、军营以及诰命夫人那丹率领一众妇女“取孩子”的长途跋涉等相关桥段上。
无论是呼伦贝尔城内的老幼妇孺一边辛勤持家,一边不时焦急地打探自家儿郎的消息,还是诰命夫人那丹一行人在前往军营途中的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亦无论是那丹等人对阵亡勇士的血衣战袍的重视,以及对战场异族遗孤无条件的爱心接纳,还是几对有情人各自不同的虐心命运……乍看起来,这些桥段都比较偏生活化,没有战争戏那般紧张刺激、赚人眼球,不过细品之下,却充满了无限深情——这其中不仅仅有母子情、男女爱,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包容与期盼。
与此同时,影片也如留白一般,不见一枪一刃,但却道尽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离人的伤痛以及战争的残酷。
所以,《呼伦贝尔城》一片是一曲意味深长的生命颂歌,是一部厚重内敛的草原史诗。
作为观众,刚开始看这样的一个故事时,你可能会暗暗感叹片中鄂温克族妇女们主动上战场“取孩子”一事多少显得有点民风开放,但看着看着,相信你会被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性、传承责任感以及对家人、家园的深情厚爱所感动。
尤其是鄂温克族的女人们,她们虽然没有直接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但她们为了种族延续血脉所作的牺牲和斗争,一样可歌可泣。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她们亦是英雄与勇士。
至于那丹这位女主,在她身上,更是凸显了女性独立自主、柔韧坚强的精神与特性,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乱世红颜,深明大义。
探营“取子”,感天动地。
生命可贵,大爱无疆!
提到呼伦贝尔的名字,脑海顿时会浮现宛如油画一般的风景:白云草原一线平,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千年风霜过后如今祥和宁静孕育无数生命。
却不知它其实经历过无数的动荡,抚平过历史车轮一道道的沟壑。
电影《呼伦贝尔城》,正将镜头对准百年前清朝时期动荡不安的呼伦贝尔城,为观众描述草原上的山林民族鄂温克族人,如何面对残酷现实,如何面对生命繁衍,如何迎接民族未来的感人故事。
虽然影片是讲述匪乱时期下风雨飘摇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但却规避大篇幅展现刀光剑影和血肉飞溅的厮杀场景。
不以生死悲壮的男性色彩为重墨,反以族中女性群体的角度去折射,从她们动乱中的感受和成长去侧面体现现实残酷所带来的影响,影片的冲击一样巨大,且沉重。
而且电影更让人感动之处在于,表现鄂温克族女性在无法改变的残酷匪乱面前,积极面对勇于改变现状,努力改变族人未来命运的精神。
独立女性精神贯彻全片,成为影片最闪光的魂!
因为常年遭遇匪徒骚扰,鄂温克族人的男性必须拿起武器对抗并且不断有成年男子补营成为士兵,长年累月的自卫战几乎要拖垮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和最重要的繁衍。
眼看族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所以诰命夫人那丹,组织族中适孕年龄的女性,决定去军营“取孩子”。
浩浩荡荡的妇女团就此出发,长途跋涉各种艰险,来自狼群的骚扰,来自族中女子的生病,那丹夫人带领年轻女子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了军营,并且妇女们也都得偿所愿怀了孩子。
当然期间也并非顺利,海列尔失去了丈夫,乌丽雅继失去儿子后再次失去丈夫。
在军营中这些妇女们感受到了团圆的欢聚,也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也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孩子。
她们是带着族群的使命而来,她们代表着族群的未来。
她们肩上的担子,其实很重很重!
然而,在夫人那丹的带领下全族的女性们以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力量,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比如去的途中伊兰别身染风寒,怕传人其他族人自己默默离去不耽误大部队前行,这种牺牲精神让人感动。
再如夫人那丹,她不畏高龄一路带领妇女们往返,堪称全族女性的精神支柱!
而且到了军营面对牺牲的男性族人,她以长辈的身份去安抚也以族人领导者的责任去收集这些牺牲者的衣帽,带回给英雄的家属,以此告慰!
从鄂温克族人这些伟大的女性身上,看到了他们族人的不畏不惧勇敢和强大!
而这些女性精神更是值得当下女性们去感动和感受的。
在如此动乱的年代都可以自强不息绝处逢生,更何况如今的现代生活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梦想放弃自我?
其实这是影片带给女性观众的一个思考。
再说到电影的导演,该片由金马影帝涂们指导,而涂们导演是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所以他对这片草原和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和浓浓的眷恋。
并且体现在他对于影片的灌注和情怀!
电影很多镜头大量展现草原的磅礴和包容,辽阔和宁静,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力量。
此外涂们导演用宁静但不失厚重力量的镜头,去展现鄂温克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信仰。
对于生离死别,对于向死而生的表达,涂们导演却非常的克制。
不过度煽情也不会过分的渲染,用真实的力量去触碰观众内心的柔软。
所以电影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勇猛的萨雷,深情的本靠,忠贞烈女伊兰别,善良又深情的乌丽雅和海列尔。
这些鄂温克族的年轻人,在涂们导演的镜头下鲜活异常,而他们的精神信仰也随着影片,流淌到观众的心中带来震撼和感染,就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心乱如麻的时候,会一遍又一遍地听悠长舒缓的蒙古族歌谣,想起广袤草原上有如珍珠洒落的白色毡包,想起牛羊如云落边陲,仿佛有种古老明净的力量醍醐灌顶,内心总能迅速平静下来。
电影《呼伦贝尔城》首先在题材选取上就令人眼前一亮,苍茫草原天地间发生过那么多传奇故事,可我们竟然对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一无所知。
导演涂们聚焦鄂温克族文化,为观众讲述了一段发生于清朝的真实历史事件。
涂们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影迷其实并不陌生,前年一部《老兽》仿佛平地一声惊雷,将残酷惨淡的现实不经任何修饰呈现给人看,而影片中那个在沉闷中困顿挣扎的“老兽”正是男一号涂们。
如果说《老兽》拍出了浓郁的北方粗犷之气,那么这次涂们首次执导的《呼伦贝尔城》则用真实视角呈现出了故乡呼伦贝尔的传奇史诗与厚重历史。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呼伦贝尔城》和导演涂们分别获得了最受传媒关注影片和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的提名。
提到内蒙古的历史,想到的总是骁勇善战的蒙古族战士抵抗外敌侵略的英勇场面,但《呼伦贝尔城》却独辟蹊径,将鄂温克族女性作为了电影主角。
整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算复杂:大清国西北边塞屡遭挑衅,呼伦贝尔索伦部将士们纷纷出征平定战乱,往日繁华的呼伦贝尔城霎时间成为了一座孤寂空城,只留下手无寸铁的老人小孩和鄂温克族妇女。
将士们在外出征生死未卜,一年半载都回不来,该如何应对鄂温克族族内人口急剧下降的严峻问题呢?
诰命夫人那丹毅然作出决定:既然将士们回不来,那我们就去军营里边取孩子!
一路上的艰苦跋涉对战将们尚属考验,对于这群不曾骑马颠簸的妇女来说要面对的突发状况就更多。
艰难的长途、突发的天气、难以治愈的伤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丧失生命,可她们偏就凭借着顽强意志硬生生挺了过来。
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有人高喊一声:“远处来了个骑马的人!
”马上的人已经昏倒在马背上,男主角萨雷走上前一看,正是年少的爱人伊兰别,好在伊兰别只是身体虚弱,并无大碍。
年少的爱人跨越漫长时空,骑马而来只为与所爱之人相会,这样的场景是如此珍贵而稀有的浪漫,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传说。
若没有诰命夫人呼吁妇女们行动起来抗争命运,鄂温克族人口恐怕难以达到如今的三万多。
当电影《呼伦贝尔城》的视角聚焦在战争背后的女人身上,就算再残酷的战争也增添了一抹温暖柔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又有何妨?
那年少时的爱人啊,正在远处策马扬鞭向你赶来。
看了美女上错身和这个。。觉得这里的法庭玩玩一样的。。
傻!白!甜!但我好喜欢!being true to yourself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一般
还是更喜欢电影
女主长得像宋祖英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我最喜欢的,还曾经立志要成为律师!
感觉一般
音乐剧果然能将电影版中的尬化解成欢乐,但是欢乐之外歌曲本身基本没有能记住的旋律,当然除了已经出圈的gay or European,想当年还是从versailles同人视频里知道的,就觉得很好笑。另外比影版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当然是学长甜甜的男友力和爱情线!此处插入八卦:Christian Borle原来是Sutton女神的ex哦!作为Reese小粉,个人觉得不如电影之处当然是女主没有当年的Reese那么甜妹,不过唱跳来说当然很是很棒的,虽然我们Reese当然也超能唱的!同样觉得当年的Alli Mauzey肯定会是很好的Elle Woods,因为她的Glinda就是有这样甜甜的pink power啊!
呜呜呜我好爱 这个学长太苏啦 女生是什么小可爱!!
哈佛法学院。烫头不洗头
太理想化 肥皂剧
只能说……我真没看出来那姑娘有多聪明……这是在黑哈佛么……
三直接就换了主角,但故事还是不太适合律政俏佳人这个名字,有点感觉是小打小闹。
最后了,当然不能够太差。
gay or European是经典
“同一天 法国男人能弯又能直 ”
There right there!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