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时看的电影,只觉片名亲切无比。
车票,意味着赴往未知的旅程。
左小青的演技还行,是个气质不错的女人。
吴奇隆的演技差强人意。
还是那个脖子粗短却爱开着领口想笑却只牵了牵嘴角的如今有点老的男人。
叶童演一个老妈妈。
在我看来,做作无比。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老是假装慈眉善目的女人。
影片的主题是母爱。
导演张之亮赶在母亲节前夕推出的影片,打的是温情路线。
寻找女主角的妈妈。
不涉及爱情。
只关于友情和亲情以及乡情。
看的时候,我怕男女主角就此恋爱了。
那就俗的要命。
还好还好,结局不落俗套。
是根据李叔同的短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老实说,并不是一部能让人潸然泪下的电影,有违导演想同《妈妈,再爱我一次》媲美的初衷。
然而,它那种真实再现云南地区人民生活的场景和令人留连忘返的景色吸引了我。
很多人说张之亮是在填充些什么,因了电影本身的乏味而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凑场景。
所以,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云南生活的纪录片。
但是我喜欢这些场景,我几乎找不出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她们。
一切词汇都是苍白的。
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所有人只有驻足闭目,仰面呼吸,才有可能领受到她的馈赠。
在高三背书背到想要吐的时候,看见这样的景色,那时候的情绪错乱夹杂一路来的热风冷眼和盲目乐观后带来的不满足,在看见一个突然就能点亮心头明灯的远方时,该有多么地让人欢喜和失落。
那是在彩云之南中。
不是丽江。
不是大理。
不是昆明。
但是,影片也自有它的亮点之处。
窃以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是将影片中女主角的母亲模糊化了。
自始至终没有让她的脸出现在屏幕前。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个母亲不顾千里将女儿送到一个教堂口,那条依旧在飘得红丝带和无端遗落的发卡,还有在女主角毕业时出现的仓惶身影,和一次次不辞辛劳的从索桥上滑过。
这是一个母亲为了让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而选择让自己陷入的不义之地,她又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
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她劳累的样子也该和那个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的母亲一样的让人心疼。
未曾对妈妈说爱,随着年龄的渐长,也愈加地说不出口。
张怡微说:“成人的眼泪是一种磨难。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所蕴涵的深意。
龙应台有言:“二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像一座房子。
你在里面吃饭,睡觉,成长。
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对房子产生感情,不会想要跟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交流。
” 我害怕那个时候的到来。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应和了梁朝伟在《重庆森林》中所说的:“有时候房子也像人一样,你别看它表面上多么牢固坚强,其实内心也是脆弱的。
它哭的时候,满屋子就像汪洋大海,清扫起来得花费很大的功夫。
”片中女主角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母爱,是不离不弃”。
她曾经想过要停住寻找的脚步,因了一个母亲不辞万里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抛弃,这样的母亲还有值得她一路奔波寻找的意义吗?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很艰难,但她最终找到了谜底: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她。
母爱一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
人世本就是无奈,逼不得已而让自己的至亲骨肉流落他乡。
我不否认其中也一定夹杂着些许自私的成份。
但因了爱,自私终将被原谅。
住在深山里的一个不识字的贫穷母亲,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人生,生下她不久,便把她遗弃在修道院,从此再不出现。
孩子长大以后,果然在大城市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然而她一直对生母心怀怨恨,直到有一天看到生母的遗物,满满一包车票,才知道原来每年她的生日,母亲都会跋山涉水来看她,却从不让她知道。
母亲抛弃女儿的理由,电影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最后才借助“车票”揭开谜底。
于是母亲的形象,一下子从毫无理由抛弃骨肉的“恶母”,突变成为了孩子前途甘愿默默牺牲的“圣母”。
女儿先是恍然大悟,继而痛哭失声。
电影就这样在被抛弃者的感激涕零中,完成了对所谓感天动地的“大爱”的热情讴歌。
《车票》在主要立意上,与去年公映的电影《李米的猜想》不谋而合。
《李米的猜想》讲述的是不告而别的毒贩,无视女友歇斯底里的寻找,但是却一直暗中关注她。
最后揭开谜底的,是他偷拍女友的DV。
同样是“为你好”的初衷,同样无视对对方的伤害,同样的默默关注……这样的故事要感动旁观者,必需的一个前提是,抛弃者能获得被抛弃者的宽恕。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车票》里左小青扮演的女儿,还是《李米的猜想》里周迅扮演的女友,几乎都是在谜底揭开的同时,就原谅了对方。
她们不在乎自己的命运被他人操纵,也很容易忽略自己实际受到的伤害,只要这一切是以“爱”的名义——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强烈被虐倾向的人格。
当它第一次出现并且受到欢迎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不解;当它改头换面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疑惑,会不会是我们的文化出了什么问题?
吴奇隆的声音是很独特的,属于一下就能听出来的那种电影里面已经是被内地配音过的记得有一次,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有一部什么电视剧里面有吴奇隆,声音也是配音过的莫非大家都不喜欢他那个声音?
还是因为台湾普通话的原因?
可是电影里面也有方言啊个人是很不喜欢配音的——台湾那些可以给电影加分的专业配音除外,当年台湾给港片配的国语音,声优都是专业的,是投入电影里面,符合角色感情色彩的声音演绎,很多比原明星的声音更出色,比如众所周知的几个:给周星驰、李连杰、曾志伟配音的——现在给港片配音的,除了TVB那一般,就是大陆广播腔的配音了就这片子里面来说吧,左小青我不熟,不知道声音有没有配过,但吴奇隆的配音之后,真的听着很难受、虽然字正腔圆非常标准,可完全没有了感情,就像让那些乡下人说云南话(四川话?
)一样,原来从声音才有感情色彩啊张之亮导演印象还好,不过其实也就一部片子《流星雨》,《墨攻》没什么印象,早期的也没有看过这部不是很好,可能老了吧呵呵,老午马还是不错,与时俱进啊,只可惜学好普通话,在大陆也只能是跑跑龙套,PS:广告实在太直白了!
哇哈哈矿泉水、华硕笔记本、丰田汽车……尤其是丰田车,广告露骨的程度让人发指。。。。。。。。。
平淡无奇的演技,缺乏情感的配音,烂俗无聊的剧情,以及道德说教的语气,这部电影的开始部分基本上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好感。
再加上对于国产电影的一贯失望,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众多烂片中的一个而已。
或许比极烂好些,充其量两星片。
影片过半我依然毫无感觉,直到一个镜头的出现。
妈妈抱着婴儿从过江缆绳上滑过。
从村民的言谈中得知,老松酗酒而且打骂妻子,而松嫂贤惠。
左小青抱着书包都难以让自己挪动半步,可以想见松嫂抱着啼哭的婴儿渡江的艰难。
打碎牙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打碎了牙还要往肚里吞。
松嫂苦,却还要坚强。
其形状类似于范伟对儿子说,“走吧,咱和这个阿姨没缘分。
”这种戏谑比叫苦还要煎熬人心。
此一个镜头,就值三星。
然后就是母爱。
最伟大的爱是什么,不是用尽一切去爱他,而是为了他,宁愿让他恨你,宁愿让全世界恨你,宁愿让你自己恨你。
例如《我一直深爱着你》中的母亲,例如宇智波鼬对佐助。
左小青蹲在村头,呆呆着看着公牛在烂泥里踩来踩去。
“它要一直这样到什么时候。
”“一辈子吧。
”也许她母亲也曾立于此处,问自己,如果我留下她,那她和这头公牛有什么区别。
然后就是抛弃,她不是抛弃了女儿,她是抛弃了自己。
天知道她步行回家是不是因为没有路费,还是只是对于自己的惩罚。
从年复一年的车票来看,她内心的煎熬从未停止。
影片最赚人热泪的地方就是,家里的照片破损,教堂的照片没照到,左小青一直没有看到母亲的脸,而所有的闪回里观众看到的也只是那块蓝色的头巾。
想见一面而不得,导演让观众和主角一起体会了那难以名状的懊悔。
影片开始用心脏病患儿的故事说出不离不弃的母爱之伟大,那种我在天堂,就绝不让你独留地狱的执着母爱。
然后用全片展现了一种更伟大的母爱。
那就是天知道我多想带你去天堂,但如果没有办法,为了让你去天堂,那我宁愿下地狱。
这部电影本身也许并不出色,但这个故事,用句黄大炜常在超级星光大道中说的话,它打到我了。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车票,觉得挺奇怪的,就看下去了,看完才发现是部不错的电影,推荐大家看下。
在线看得话,可以去265电影网看
说实话,这是一部貌似平静实则平淡,有些做作的片子,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计和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做作和苍白。
让我坚持看完的最大理由就是影片里不断出现的祖国西南的壮美风光,所以,我还是给了它三颗星,鼓励一下。
看预告片说5月8号上映还没反应,后来看着看着爸爸死了妈妈背着小雨桐过绳索的那段,哭声响彻礼堂的时候眼泪喷涌..于是觉得它作为一部母亲节应景片还是达到了目的的..从演技来讲,左小青的表演能力貌似不是太好啊...吴奇隆的角色也没有太大的表现力,就是一个陪伴在那里的人..不过,反正最大的主角是妈妈..所以接受了小朋友的表演很传神,赞景色超级美....听他们的口音以为是四川呢..结果原来是云南和西藏,而索道居然是怒江索道...很震撼,很向往,很为水电站的问题郁闷以上,蹭不要钱电影的小杰子
其实母爱有那么深沉么,我总觉得这更像是父爱。
如果我的恋人也能这样地陪伴我,走过我走过的地方,看过我看过的风景,那更加感人。
SO,把故事改成爱情片吧,绝对文艺。。。
PS。
里面的风景真的很美,要是去电影院看更好。。。。
男女主角演技不咋地。。。。
看完之后其实不必要评论太多。
只想说《车票》就是车票。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内心铺垫与转变的线,另一条就是车票了。
车票不是一张,不是两张,是很多很多张。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车票就是寻根的两张车票,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很多张车票,是每年都去义工的车票,是毕业那年去北京的车票,正是车票凝聚和象征了母亲的爱。
看似抛弃其实而却不离不弃。
至于抛弃原因,其实在瓦窑那里的民工和村里村长的话中已经有答案。
在过河的体验前其实更早出现了体验,那就是女主角说我想坐公交车。
这是由车票开始的最早的体验。
影片的铺垫与伏笔都可以说做的不错。
母亲的没有露脸让我想到了《海角七号》最终只留一个背影的七封信的女主角。
这种手法给人以很大的触动。
最后想说6.0的评价是过低了。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看的电影。
当片中出现了女主角手抱背包,独自乘坐铁索过怒江时,我知道她理解了她那个伟大的母亲,她重又感受了当初她母亲怀抱着小小的她过江的情景。
后来,以为一切渐渐明了了,却突地竟给了大家一个意外,以为那个教小孩的妇女就是她的母亲,后来却证实了那不是她的生母,而她的生母早已离世。
从略有因被抛弃而产生的“怨恨”到“理解、接受”生母,就凭着两张车票,就凭着三个可能的线索,三家人,竟在第二家找到了。
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只是,双亲的离世,着实给了大家一个打击,这是我们谁也意料不到的,或许他们的离世对女主角来说,可以是从未出现的两个人,但她了解到了,原来,她的母亲,竟是从未离开过她,曾经离她那么近,那么近......也许,从此,女主角的心里是满满的母爱,尽管她的母亲已经逝去,但对她的爱却留在了她的心里。
或许,还夹杂着自责和失落,因为曾离她那么近的母亲,她竟从未发现,从未感受,还傻傻的以为她的母亲抛弃了她,甚至还为此怨恨着她的母亲。
片头,一对准父母在悲痛中告诉女主角,爱就是与孩子一起承担,无论病痛或者死亡,不离不弃!
原来,女主角也是一样,被她的母亲所深爱着,她亦被另一种“不离不弃”包围着,只是她不曾知道。
释怀了,无论是片中人,还是观赏者的我们。
车票,牵扯着女主角的身世,也牵扯着大家对母爱的另一种解读。
很美,景色也很美
一切的亲情话题都不好写,但解铃的部分也太绵软无力了吧。四爷……那是……壁画苏 以至于叫我更难理解左小青念台词的方式方法问题了- -
稻草人。
本人力推!说不出滋味的母爱。。画般的云南~唯美!
全篇只有一个亮点,就是最后讲述其母亲去看她的时候。但也只是这个moment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在表现母爱的伟大,而且很做作。
剧情还行关键是有段在梅里雪山飞来寺地区拍摄的剧情,,那个旅馆,我上次去雨崩的时候,也住过,,惊艳到了,,那个旅馆的守望6740,也就是守望卡瓦格博。
真得是很一般的片子。
挺矫情的。
风景不错
没看一会就删了
中规中矩得有点过分了
分两次看的 一开始看了前半段没看懂! 看到后面确实很感动!
其实这片子的灵魂还是在那个弃婴母亲身上,但是我觉得那个女主角着实不怎么样,整部演得很做作.
一次特别的寻根之路,一条很远很长很艰难的路。泪点有,但总觉得女主角的表演太学院派,男主角平淡无奇。唯一可赞的是祖国西南那天堂一般触不可及的壮丽风景。
故事很好,讲得很差,风景很美,演得很做作⋯⋯
看到结局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极度贫乏的运镜、配音、配乐,仍然表现出了那复杂深沉的母爱。结局不知所云,也许是因为我还远未达到原著教授的水准。
伪文艺
温情的电影。
超级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