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美国剧情片《满洲候选人》,又名《谍网迷魂》,根据1962美国同名电影改编,全球累计票房9610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8,时光网评分7.1。
本片可以称作是《记忆裂痕》+《731》的混合体。
军人们被洗脑、被抹去记忆、努力拼合记忆碎片,很像《记忆裂痕》。
军人们被植入芯片被操纵成傀儡,活体实验让我想到了《731》。
2004版以1962版的催眠设定和政治竞选为基础,对故事和角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1962版的男主被催眠为杀手,其继父为总统竞选人,队长为侦破者。
2004版的男主为队长,既是侦破者,又被催眠为杀手,其部下为总统竞选人,被催眠为政治傀儡。
2004版没有继父角色。
1962版中戏份并不重的幕后母亲角色在2004版中变为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由老戏骨“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担纲,在影片中大飙演技,这个角色令人想到中国清朝的慈禧,她通过操纵儿子竞选总统而妄图垂帘听政。
在母子关系上,2004版有很大改动——1962版的母亲后来才知道儿子被催眠洗脑成为杀手,于是只好将错就错。
而2004版的儿子完全是母亲的政治牺牲品,母亲就是为了要让儿子被催眠洗脑成为总统候选人。
在催眠条件上,2004版有所改动——1962版的催眠激活条件为视觉激活(扑克牌Q),而2004版为声音激活(念出一串长名字激活催眠)。
队长男主和总统候选人男主均为如此激活催眠。
2004版的队长女友角色有很大改动——1962版中的队长女友不是个重要角色,是队长的帮手,而在2004版中队长女友是故意接近队长查询真相的FBI卧底,最后由她在现场发现了暗处狙击的队长。
2004版在结局上有很大改动——1962版的结局为男主挣脱催眠将母亲和继父射杀,意味着从傀儡中解脱出来。
2004版的结局为总统竞选人主动寻死、队长男主将其母子射杀。
2004版在催眠洗脑的设定上有很大改动——1962版为纯粹的精神控制和洗脑催眠,而2004版加入了高科技科幻元素,被洗脑的军人体内被植入了可跟踪和可操控的芯片。
虽然这使得2004版的电影元素丰富了,但是不如1962版故事那么单纯和纯粹。
1962版的故事主线很清晰——以男主为主视角剥茧抽丝寻获真相的过程,扑朔迷离的悬疑感很浓重。
而2004版则是队长男主、竞选部下、幕后母亲三人斗智斗勇的对台戏,突出的是政治博弈和正邪对抗。
2004版与“满洲”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1962版是指日军占领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为满洲,而本片因为时代背景已变,为了维持片名的含义而将“满洲”设定了妄图操控政局的满洲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稍有影射母子乱伦——母亲由于过于执着于让儿子成为总统,而模糊了伦理,吻向了儿子。
这一设定在1962版中完全没有。
一直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主要是这名字实在太奇怪了。
这难带到是一部和咱大东北有关的电影?
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名字原来是一个神神秘秘能量巨大的黑心集团公司的名字,好像和咱大东北没什么关系,难道就是起这个名字来恶心你的?
什么年代了啊这。。。。
直到看完翻豆瓣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一部翻拍片啊,原来那部确实扯得到什么满洲。。。
好莱坞可以把我们认为这么神圣的事拍得如此阴谋论加点点科幻,够魔幻。
但这电影拍得实在拖沓,平庸,开始我还以为是一部讲创伤后遗症的,后来发现原来是一部政治惊悚片,要不是丹泽尔和列维的精彩演绎,特别是这位沃茨前老公,否则实在看不下去。
电影也没什么难懂,最后无非是理性人性战胜了科技的洗脑。
还有就是这电影里太多太多好莱坞的熟面孔,这一个又一个的熟面孔冒出来,也减少我部分瞌睡😪。
因为是换台的时候忽然看起来的,所以对电影前段的情节不甚了解(但也不妨碍这样一直看下去,呵呵……)。
对最后的发展是有些困惑的,本听到伊莉娜在电话里叫他之后怎样了?
也走到手术台被在脑里做了改动?
雷蒙德和他母亲中弹死了吗,还是被抢救了?
而本将照片放到海水里意味着什么?
另外,伊莉娜作为一个母亲,着实叫人看了心寒,居然拿儿子去做实验品!
那个总统想和他母亲同归于尽,所以把手机交给那个男的,让他受到催眠暗杀自己旁边那个人,然后故意抱着他母亲走到星星位置跟他母亲同归于尽。
我猜八成洗澡的时候母女发生了些很恶心的事情。。。
所以母亲以为赢得了儿子的心但实际上把儿子逼上不归路将计就计一死百了。
看洗澡是他母亲说的话,八成他爸也是被他娘亲手弄死的。。。
顺便说句母亲中枪时旁边那个跳舞妹子很萌哦
挺不错的电影,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没话说,梅姨也把有极强控制欲的政治家形象刻画的很好!
当最后丹泽尔把小队合影放入海水中,仿佛所有人得到了安息!
影片极力表现出即使是小人物,在世界的车轮中也是有价值的,不是被统治阶级任意挥霍浪费的材料!
人的生命不应该为了极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而是为了自己信念中的事情!
【作者】 李公昭; 【摘要】 美国朝鲜战争小说《满洲里候选人》讲述了美国战争英雄肖上士在朝鲜战场被俘洗脑后回到美国,在苏联间谍机构操纵下试图刺杀美国总统候选人,夺取美国政权,最终被挫败的故事。
小说表面讲述了苏联共产党人企图颠覆美国政权的行动,实际却通过作品人物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朝野的冷战妄想症。
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是,苏联间谍机构并不能颠覆美国社会,真正威胁美国社会的是麦卡锡等政客炮制的冷战妄想与恐共歇斯底里。
近半个世纪后,在21世纪美国全面反恐的条件下,《满洲里候选人》(2004年)被重新搬上银幕,朝鲜战争变成了海湾战争,冷战妄想演变成反恐妄想,恐共歇斯底里变成了恐怖主义歇斯底里,惟一不变的是各个时代的美国政客利用各种妄想进行权力斗争、谋取私利的本质。
全文见知网: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LXY200704010.htm
好奇怪.呵呵.不就是里面那主导公司的名字嘛.很容易让人误会的.不过 丹泽尔·华盛顿 果然不是吹的.另外一个 里夫·施雷伯 也是,觉得都是可圈可点的哦.听说故事是翻拍1962年的东西.那时候是说 朝鲜战争.现在说的是海湾战争.我倒是很想看看1962 年的那个版本.还有一个...那女政客.真的让人知道了.什么叫最毒夫人心 了.我觉得。
哈哈。
故事虽然有点老,但是大咖云集。
神鹰在里头也就是露了个脸,就领了便当。
当年的那场战争,可是老美给全世界上的全新的一课。
连老萨也没想到,自己那么的不经打。
不过,这个不是故事的重点,故事只是利用这场战争做个铺垫。
一转眼,丹泽尔华盛顿已经在各地巡演。
当年的那场战争,他的小队“有幸”参与,但中间插播了一次“神秘的失踪”,不过,小队最终安全归来,都得益于小队里头的一位中士。
如今,这位中士已经是副总统的热门候选人。
丹泽尔华盛顿的“巡演”,从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士的竞选“摇旗呐喊”。
按照老外的尿性,这样的事情里头,必然是有猫腻的。
很快,丹泽尔华盛顿的巡演,就遇到了自己当年小队的队员。
这位队员语焉不详的透露出当年小队的失踪没那么简单。
作为早就感觉有点不正常的丹泽尔华盛顿,自然就展开了调查。
故事的发展,有点“曲折”。
在老美的价值体系里头,尤里绝对是邪恶的代言人,但这次老美也玩了一次精神控制。
始作俑者,竟然还有梅姨的份儿。
话说梅姨实在是太急了,在故事里头,梅姨的动机就是想着往上爬,但奈何自己的性别,注定爬不到高杆。
其实,等一等,还是能等到的。
等到《不要抬头》,还是可以圆梦的,何必呢。
故事里头的另一位大咖,强沃特也是多年的政治高手,但最后处理问题的时候,略显幼稚。
这种失误,对于政治高手而言,绝对是致命的。
强沃特也不是第一次掉河里了,但这一次就没有《碟中谍》里头的“好运”,一点翻盘的机会没有。
故事的最后,还是看看老美的“移花接木”大法,这个厉害了,即便是到了当下,想要做到修改视频文件做到无缝衔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当年的老美,就凭借一台破电脑,点点鼠标就完成了,看来FBI确实掌握了好多黑科技。
投訴:這套是美片,但在豆瓣的檔案名稱竟然冇英文原名。
不是第一套外語片是這樣。
第一位開檔的兄台大姐拜托...看過1962年版本就很難禁住不與2004年版本比較。
兩個故事都是講洗腦,40年過去了,民智應該有所開化,從前那種像變戲法式的洗腦解釋已經沒有說服力。
新版本蓋上了基因工程、高科技晶片,這樣的百搭解釋,普羅觀眾又有什麼話可嘰咭呢。
新版本的情節似乎簡化了,幸好改動也算有「誠意」,但比較起來還是喜歡舊版的那種咬落卜卜脆的層次感。
兩個版本的大意都是講「人算不如心算」,洗腦催眠儘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思想,但終極還是勝不過植根人內心的基本信念。
比來比去,人的原始本性就是有鋪比較癮。
具理智具感情的人都應該有能力分出不同事物的優劣,可以是理性的計算,也可以是主觀的感覺;可以是單論整體,也可以拆項評分。
文明社會著重主見,你的觀點可以不隨波逐流,但只要你能給出理據便可,那怕是天馬行空或是擲地有聲。
若你來套「各打五十大板」,偽善的老外便會對你笑笑,心底則偏見地對你的民族打分。
中國人是被洗腦了。
談到比較,談到意見,我們最擅長說「見仁見智」,「各花入各眼」。
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生活空間,我們都是不知不覺地受了這些口號的催眠,誤信這種「偽中庸」作處世之道。
或者,內心是有意見的,但不知何解就是不敢發聲表態,也許,怕是得失對方,怕是暴露自己的愚昧。
話說回頭,人的本性是淹不住的,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在私底下時或在網上論壇時才誇誇其談,把人評頭品足,好讓本性有所疏發。
剛才談到口號,有一句倒有點意思--「人比人,比死人」。
身為炎黃子孫,為著我的親友的生命安全著想,我絕少拿他們來作比較。
但情人則例外,因為在任的永遠比離任的好。
按:看到有些網民不明新版的結局。
我的想法是:日本人耍家的,中國人耍家的,美國人要耍可以耍得更好。
可惜这关于洗脑的片子上在2004年,那时候全美国人民正在被以小布什为核心的共和党洗脑,没人愿意去听反面质疑,所以票房挺糟糕。
Danzel Washington, Liev Schreiber和Meryl Streep,看他们的演出真是没的可挑剔。
剧本也够悬疑够精彩,典型的政治惊险片。
就是当作娱乐片看看,也挺有质量保证的。
这片子比较恶趣味的第一点是母子俩(主要来自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
没办法,当妈的是一个失望于丈夫,但又野心勃勃,不甘老的女人;而做儿子的偏巧又是一个长的挺好看的乖乖男。
第二个恶趣味是Raymond Shaw微笑着走向祭坛的设定,我管这叫耶稣情结。
谁来演这种讨喜角色,谁就是剧作的梦中情人。
派拉蒙的老板Sherry Lansing,一个财大气粗的老女人钦点带有德国风情的型男Liev Schreiber来演这个角色,算不算翻他的牌子?
阴森又无聊。德版蓝光。已删。
大段废话台词,他妈妈简直是个魔鬼
肖的母亲给本下达的指令是当亚瑟走到星位的时候射杀他,但是本为什么会射杀了肖母子?
丹泽尔和斯特里普两人的演技实在是太牛叉了。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实验受害者,一个为了野心连儿子也不放过的政治家
另一个角度的梅丽尔
重拍版,政治阴谋看过很多了,这个有点不太现实,总体一般,悬疑味不够,还好有巨星撑场。
虎头蛇尾
这些好莱坞左派们真是被自由世界宠坏了的孩子,世界快被邪恶包围了,却还在幻想自己在迫害邪恶。。。那年川普撕逼梅姨我们都站在梅姨这边,回想起来还是太天真
真他妈诡异
好黑暗的政治!!
好乱。
优秀的演员,平庸的剧本,要命的节奏,看的晕乎乎,实在是看不下去
谁看懂了谁是茄子!
和原版根本没法比。
没想到是惊悚悬疑电影
liev我......🥰🥰🥰🥰🥰🤤🤤🤤🤤🤤
劇情相當的故弄玄虛
好看好看好看!!!这个结局其实挺不错的
讲述美国军队和政府的阴谋,虽然整个故事不很可信,但阴谋本身很有趣,我对于这类影片有特殊的偏好
原版就很无聊...浪费了好导演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