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静安寺百美汇影城,当时去上海看电影节专门报的场次,没想到这个电影一直拖拉到现在都没有上映,所以我修改一下之前看完电影的评论,重新梳理一下。
故事背景放在承认同性婚姻且腐国文化很繁盛的英国,虽然剧本努力做了细腻的感情戏,但是为了商业元素,还是让有中法混血血统的台湾女生(张榕容饰,她本来也是中法混血)插科打诨成为了闺蜜并且找到了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虽然是套路,但是为了顺利上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且为了调节电影叙事的气氛,不免俗地还是会加入很多同性相处时尴尬的笑点,导演和编剧都说自己是直男,我是基本相信的,因为到底很多笑料还是基于主流的“同性荒诞”为出发点设置的,只是相对没有很多的人身攻击罢了,而且笑点设置并不像前些年流行的郑恺式院线嘴皮式的性戏剧设置笑点那么低俗,这剧本细节这块儿也算是用心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电影能顺利上映,至少“同性”的点是故事的一个主线,而不是一个王小贱式的极其符号且不认同式的男闺蜜了。
《合法伴侣》——小事件,多元素。
看完电影,心里默默的打分:3.5分。
再看看豆瓣的影评,骂声一片:骂抄袭;骂签证过期就假结婚,打擦边球;骂消费同性恋群体。
惊叹了一下,原来电影有这么多骂点啊,幸好内心的分数还是半分都没掉。
在讲自己的观影感受之前,针对网民的骂点,稍稍为电影佐证一下。
骂假结婚的,没必要,情节设置需要,不然戏没法拍,并且最后还是回归法道;骂消费同性恋群体的,也没必要,在本领域不合法的,要想它合法,怎么说也得先灌输灌输一下思想,瞧瞧别的国家是怎么做的,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该片是在侧面推动某个群体的发展。
该电影风格倾向轻松幽默,但轻松是做到了,幽默却只有一点点火花;有些情节逻辑不够合理,有点突兀,有点硬,比如说古大白的爸妈临时造访,中间闹了点笑话,然后又走了;导演似乎想挖掘什么,例如亲情?
但又表达得不够深刻,让观众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似乎get到了什么,但实际又什么都没有。
并且此处古的爸妈“佯装”对同性的支持,若纯粹是为了搞笑,确实容易引起反感。
此处的戏份删除,似乎更好。
但古的爸妈的出现并非毫无用处,在最后环节为电影注入了新元素。
电影整体的情节逻辑虽然不够硬,但还是有优点可取的,就是该片的讲到的元素,很新,很开放,从侧面反观现在的时代文化。
元素一:女主赫敏,中法混血儿。
在21世纪,多国混血,会双种语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常见,全球化不仅促进多国经济合作,还促进了多国婚姻合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边界将渐渐模糊。
元素二:在英国同性结为伴侣是合法的。
该片涉及到同性的视角挺特别的,光明正大,不敏感不脆弱不探讨。
别的片涉及到同性恋都是从探讨的角度去描述,仿佛在跟观众普及知识点。
而此片看似一笔带过同性话题的敏感点,实则是将普遍化,常规化。
人们只有对普遍和常规的东西,才会不探讨就默认。
电影还调皮的卖弄了一下“张国荣和梁朝伟的经典二人舞”。
由此看该电影,人们对同性的认可度已在无形中一步步提高。
元素三:古德爸妈没到婚礼现场,婚礼照样举行。
中国的婚礼讲究要有亲人在场,尤其是父亲母亲。
隔别处,父母赶不上,长辈强行喊停也是正常的事,但电影中的婚礼完全没有此顾虑,爸妈看着直播照样能把婚礼办了,可见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各方面压力大,可从思想解放层面看,我们受到的待遇,可是比以前的人好得多。
还有很多流行因素,例如四川话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合法伴侣》,感觉导演虽没把故事讲得特别好,但又好似重点是拿故事表达一些积极开放的价值观。
如果纯粹想看电影的,可以买票观看,观影感受还可以;如果只想看好片的,就不推荐了,性价比不高。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San有产品
#合法伴侣# 2星/40分近年来,中外合拍片常常陷入“烂片”的泥沼。
一方面,跨文化题材本身就容易引发两边不适另一方面,中国脸说太多英语台词也不够接普通中国观众的地气
而这部由李治廷和白客领衔的《合法情侣》却踩到了一个题材深坑:假扮同性恋假结婚骗身份。
李治廷饰演的男主,因为见义勇为而耽误了签证续签的deadline,即将被驱逐出境。
在一位“腐国”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下”,已经是英国籍的好哥们白客决定与李治廷假扮基友,通过假结婚,来拿到身份,没想到遇到鲁伯特·格雷夫饰演的移民官百般怀疑。
除了这条有三重道德瑕疵(假扮同性恋+假结婚+骗身份)的主线之外,导演还加入了李治廷对付张榕容的渣男BF,巩汉林江珊饰演的父母来英国探亲莫名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支线情节。
不得不说,《合法情侣》所有的笑点均是基于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粉色领结,印花衬衫,娘炮气十足的格子西装。
最恶俗的是,张榕容的渣男BF,为了羞辱李治廷,竟点了一份“超小香肠+两个荷包蛋”的套餐。
实打实的恶意嘲讽。
而巩汉林和江珊夫妇因为不懂英文,在接受英国电视台关于对儿子出柜看法时,竟回答了“全力支持”。
真是一点也不好笑。
和很多烂片类似,此片最喜欢用音乐来煽情,明明没什么情绪,非要用BGM硬煽两人的感情有多浓烈,最后要硬要来个【坦诚一切+真实异性恋战胜假扮同性恋】的结尾,实在是太尬了。
总体而言,《合法情侣》又是一部不清楚自己定位,胡搞一气的大烂片。
无论是英国人/中国人/同性恋/异性恋,都会有一种被冒犯的不适感。
这样的合拍片真的从一诞生起,就是一个怪胎。
上海国际电影节豆瓣专场,剧本虽然已经努力做细腻的感情戏,而且为了使得节奏不拖沓,复合一个商业片的基本要求,除了张榕容饰演的中法混血插科打诨以外,还有很多故意制造的尴尬笑点,还在笑点并不像前些年以“郑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院线商业性喜剧那样低俗。
导演和编剧现场交流,说自己都是直男,难怪剧本里还是有很多对gay的固化印象,并且以此作为笑点,这个真的不能免俗,除非策划编剧真的有gay的参与,中国留学生之不得已版男男假结婚,也只能以承认同性伴侣的腐国作为故事背景。
恰好学校也刚解除封禁。
于是今晚包场看的,凌晨后匆匆回校,写下这篇思绪尚乱的短文。
简而言之,看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同志,看完之后,一方面为影片中透露对性少数群体的友好感到感动,比如说金天他们家摆放的彩虹旗🏳️🌈(emm……虽然是刻意的)还是移民局工作人员友好的态度。
但是一方面,我也在观影过程中,为演员部分的台词和动作感到不舒服,比如影片中给金天做笔录的那位女工作人员的奇怪笑容(抱歉,我不喜欢这种嗑cp的笑容)。
让我立刻难过的台词是,金天和古大白说的“那不是不能和女孩子谈恋爱了?
就断子绝孙了?
”第二点尤其是我们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痛,因为,总会有人会用这类话反击我们。
我只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的,为了他人目光而活的“假”的自己,又有何意义?
让我不舒服的动作是,古大白整蛊Harry时娘里娘气的语气和动作,难不成不是对于我们这个群体印象的固化?
就我而言,如果我喜欢一个娘里娘气的人,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喜欢一个女孩?
(当然我不会)影片中,我觉得的唯一亮点就是古大白父母来伦敦的桥段了。
虽然表现方式很“电影化”,但确实是这部影片唯一让我乐开了的地方了。
国内的大环境,其实能有一部带龙标的涉及性少数这类敏感话题的影片着实难得。
但影片中一方面让呼吁“勇敢做自己”,一方面又继续刻板化这个群体的印象,这种矛戳盾的做法我着实搞不懂。
我是觉得,这影片是在消费我们这个群体。
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倘若能换来更大的曝光度,慢慢推动平权进程,让我能够无愧于心的和心爱之人牵手于阳光下,我觉得倒也无妨。
毕竟,这条路难走,代价自然也应是等量的。
总体来说,笑点不够低。
(不知道说自己还是说剧情) 一开始是奔着白客去的,但是一到“金天”落寞等比较低频情感费戏份时,我又从“王大锤”的角色扎进去了。
剧情很平,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大白的吉他被砸,跟女主有关系呢?
他不是自己见义勇为失败,连累吉他被砸以后,才遇见“路见不平”一棍锤的熊猫人么?
女主唯一高光滤镜就是摘熊猫头那里。
好看。
电影的配乐,我比较喜欢,有踩点。
最后有个镜头,在里奥的酒吧,照片墙上的一对男同性恋者。
前后出现两次,一次跟着移民官华生的视线到,最后我才发现照片上的是年轻时期的华生。
不清楚2019年英国对于同性恋者的看法,但是我想了想,之所以华生会追着金天、大白不放,应该也是维护同性恋群体。
毕竟他们这是假的,借着好不容易得以实行的同性恋婚姻法,获得永久居住权。
秩序固然是会有漏洞的,而千方百计钻空子的那些人,只会让秩序变得搞笑又荒诞。
以上。
合法伴侣 (2019)3.4201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喜剧 爱情 / 黄雷 / 李治廷 张榕容
热热闹闹的春节档刚刚结束,但电影之间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旧的电影还没下线,新的一批电影就上线了。
最近电影院就上映了一部新的电影《合法伴侣》,这部电影来头可大了。
它是中英合拍的,由李治廷、张榕容、白客主演,讲述中国留学生在伦敦生活的趣事,还荣获第22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提名和最佳编剧提名。
然而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3.7,大多都是一星差评,电影真的这么烂吗?小清去看了这部电影,个人认为笑点与槽点齐飞,有处理不太得当的地方,也有处理恰当搞笑的地方。
笑点:阴魂不散的审查官华生古大白和金天是一对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一起在伦敦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
善良勇敢的古大白为了帮助其他人,错过了签证办理的时间,马上就要被遣返回国。
金天为了帮助好兄弟继续留在英国,决定让两人假扮情侣。
但是他们的情侣身份却遭到了移民官的怀疑,为此审查官开始发挥他的夏洛特属性,对两人的真正关系展开了调查。
两个好兄弟为此与审查官开始斗智斗勇,审查官要家访,那就立马改装家,把床换成双人床,在墙上贴上海报,把台灯换成红色的。
对于他们的精心布置,审查官被迷惑了,找不出任何疑点。
但他还是不肯放弃,依旧要追查到底。
和主角一起去gay吧玩耍,正经到不行的审查官与周围气氛格格不入,这种强烈的反差着实有趣,他与主角的斗智斗勇给电影加了不少笑点。
电视台的采访电影中最搞笑的一段莫过于电视台采访父母这一段,金发碧眼的工作人员突然说出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真的让我笑到了。
听到他流利的东北话以为他精通中文,结果没想到是我大意了。
会说中文和会翻译完全是两码事,英国记者问父母支不支持两人在一起,结果被翻译成了支不支持两人的事业,做父母的怎么会不支持呢?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输出零杠五,这一段真的笑死了。
槽点:这部电影虽然有不少笑点,但也有不少的槽点。
对于同性恋的印象太单一电影中为了留在英国,两人假结婚。
为了欺骗审查官,两个直男不得不装起了gay。
直男装gay,确实会有许多笑点。
但是电影对同性恋的了解还是太过于肤浅、太过刻板。
为了应付审查官的家访,两人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番。
把原本白色的台灯换成红艳艳的,在家里贴上帅气肌肉男的照片,一起去gay吧跳舞。
金天在关系中饰演的是偏女性的角色,为了更加贴合角色,金天开始涂粉粉的指甲油,随时随地翘兰花指,穿的也是花花绿绿。
这样刻意的打扮,让你一看到他,就可以确定,他不是直男。
但是gay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大部分gay不会让自己女性化,把家里弄成那样,他们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喜欢上的那个人和自己性别相同罢了。
电影中对同性恋的印象太过刻板单一,这样的处理让电影的内核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人心。
逻辑不通古大白的签证到期了,为什么一定要签证过期的最后一才去办理?
为什么想继续留在英国,一定要假结婚,换其他方法不好吗?
这样的处理,我可以理解为了剧情的发展,但是在构建剧情的时候,应该让它逻辑更加通顺一点。
《合法伴侣》这部电影有好有坏,每个人看完的感受都不同,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呢?
(本文包含影片剧透,请谨慎阅读)最近,一部「同性恋电影」《合法伴侣》悄悄走上内地银幕,讲述了一对直男伙伴为了留在英国而不得不注册结婚,并引发一系列误会的故事。
如果不出意外,《合法伴侣》是目前内地第一部以「已婚同性伴侣」为主角且获得放映许可的国产电影,在这一层面上,本片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那么,《合法伴侣》是一部好的「同性恋电影」吗?
01 《合法伴侣》「恶意消费」同性恋了吗《合法伴侣》的剧情并不复杂,古大白和金天是共同在英国生活的直男发小,因为机缘巧合,大白错过了办理签证的最后时机,即将被驱逐回国。
为了帮助好哥们在英国继续追逐音乐梦、不让大白的父母失望,取得英国护照的金天决定和大白注册为同性伴侣,由此来化解大白会被驱逐的困境。
为此,兄弟二人不得不面临签证审查官的一系列审查,电影的主要剧情也围绕着「逃避审查」而展开。
为了迎合「同志」主题,影片在宣传剧照中致敬了李安执导的经典同志电影《断背山》,男主房东家频频出场的宠物狗也被网友解读出「柯基(磕基)」的隐喻。
不过,观众对于这一「同志题材」并不十分买账,上映两天后,《合法伴侣》的豆瓣评分仅有4.0,并且多数网友批判其「恶意消费、污名」同性恋群体。
《合法伴侣》真如豆瓣评论所言「恶意消费」同性恋了吗?
我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电影院,但在观影结束之后,我却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评价。
作为一部以「直男扮gay」为主线的电影,正如影评所言,影片中出现了不少主角对gay的刻板模仿:为了逃避签证官的审查,对gay并不了解的金天和大白不得不开始从头「学做gay」,二人在家中贴上肌肉男海报和彩虹旗,戴上粉色领结、抹指甲油,甚至刻意向审查官抛媚眼、翘兰花指。
这一系列剧情也是被豆瓣网友最为诟病的地方。
但需要注意的是,影片中直男主角对gay的「刻板印象」的模仿,正是反映出了现实中的直男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于gay的真实生活充满误解,二人对于「同性之爱」的表现刻意而拙劣,以至于签证官才会对二人的感情是否真实产生怀疑。
而随着剧情发展,影片也突破性地对这一系列刻板印象进行了解构。
大白回到家中后,扔掉了粉色领结,帮金天洗去了刚涂抹的红色指甲油,并对签证官说:“这样刻意让自己看起来很gay是愚蠢的,我们是真爱,真爱不需要被审查。
”这一段剧情,对于现实中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误解进行了回击,更强调了「不要去刻意迎合,要真实做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也是影片想要向外界传达的核心价值。
难得的是,影片对于性少数社群并没妖魔化呈现。
为了了解真实的同性恋群体,男主来到gay bar(同性恋友好酒吧)取经,并和大家欢快地「打成一片」。
在一番考察后,二人得出结论:gay并不是在外表上可以简单模仿的,而是真情实感的「来电」。
如果说公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总是不可避免,那么《合法伴侣》对于传统刻板印象的解构就是具有突破性的。
在日益保守的内地影视市场中,能够看到一对同性合法伴侣,甚至被当代内容审查「讳莫如深」的「彩虹旗」也可以频频出现,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或许正如一部分支持本片的网友所言,比起出现什么样的同性恋,同性恋能不能被看到才是当前更重要的议题。
当然,在电影制作上,《合法伴侣》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影片对于冲突的制造颇为刻意,人物形象较为平面,而一些对剧情推进起到关键作用的转折也不够丰满。
在价值传递上,影片对于性少数群体刻板印象的打破是有积极意义,至少这一点,制作方是有心的。
02对「同性恋困境」无处不在的映射事实上,大白与金天的婚姻关系是「虚假的」,两人只是兄弟友谊,彼此之间缺少爱情的吸引,这让我想到了国内性少数社群中经久不衰的议题——「形婚」。
是的,这段「合法伴侣」关系,本质上就是一段「形式婚姻」:金天与大白之前没有爱情,二人婚姻的缔结是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婚姻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一层伪装。
它映射了当代同性恋的现实困境:为了隐藏真实的自己,不得不与不相爱的人结婚,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父母、亲朋、同事、社会等「审查官」的审查。
不仅如此,为了维系自己的「gay形象」,金天与大白在面临自己真爱的女性时,仍不能敞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面临大白父母的突然拜访,二人还得一边维持兄弟形象,一边提防外界对其是否是婚姻关系的质疑。
在与真爱、家人、审查官的斗智斗勇中,他们领悟到了与长期在「自我与现实」中挣扎的性少数群体共同的生命经验:撒一个谎,得用一百个谎去圆。
影片对于同性恋者现实困境的展现不仅于此,在一些细节上也能看得出制作方对于现实的关照。
影片中,女主赫敏在与大白的长期接触中忍不住动情,醉酒后的她对大白说:“如果你是直男该有多好。
”对于同性恋者而言,这句话的杀伤力正如喜欢上同性直人好友并表白后所收获的「扎心」语录:“你要是个女孩/男孩,我一定和你在一起。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白的父母在为数不多的出场中,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概念,即「中国人的面子」。
在形婚议题中,「面子」总是相伴左右,许多性少数伙伴选择形婚,都是为了维系一张张「面子」:自己的面子,职业的面子,父母的面子,家庭的面子......一张张面子,不仅限制了性少数的人生选择,更裹住了ta们最真实的面孔。
影片中,面对记者“对于性少数社群有什么寄语”的提问,大白回答:“希望大家要勇敢做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和爱的人。
或许我们会受到世人的反对,但也可以勇敢面对,不要让谎言带来伤害。
”这段独白,是面对真爱而不得不隐藏真实自我的大白的内心写照,更是性少数社群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或许,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每个人都要面临「出柜」,去努力让这个世界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03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同性恋电影」其实,不难理解网友对于《合法伴侣》「恶意消费同性恋」之嫌的警惕。
一直以来,中国性少数群体在公众视野中都处于「符号性灭绝」的状态[1],即使有所呈现,往往也伴随着刻板、偏见与污名。
在2008年12月上映的、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非诚勿扰》中,演员冯远征塑造的男同性恋者「艾茉莉」受到不少争议。
其作国内主流商业电影中首次直接出现的同性恋者形象,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的「女性化气质」被同性恋社群视是对男同性恋者的「揶揄嘲讽」,并认为强化了公众对于男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2]。
不同于社群内部的批判态度,社会学教授李银河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李银河提出,在公开放映的主流商业电影中能出现一位同性恋者是一个「突破」,从世界范围看,这符合同性恋电影的发展规律,即从「刻板印象配角」到「正常形象配角」,再到「同性恋电影主角」,最后是「一般电影主角」的阶段发展。
[3]而从另一层面来看,社群对于「女性化」同性恋形象的厌恶,是否也是对具有女性化气质的同性恋者的「割席」呢?
按照李银河的观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银幕中的同性恋者是否已经可以实现由「刻板印象配角」到「正常形象配角」的转变?
事实上,从《非诚勿扰》的「女性化」喜剧角色艾茉莉,到《烈日灼心》中为了逃避警察追捕而被迫与男性发生亲密关系的辛小丰,再到近日《缉魂》中的「骗婚杀人gay」,内地银幕中的gay总是以一种「消极」的姿态被「暧昧」地片段化呈现,这使得同性恋者(特别是男同性者)的形象被单一化、平面化,甚至负面化。
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天,遵循「刻板印象」依然只能是同性恋者能出现在国内银幕上的唯一方式吗?
进一步地,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同性恋电影」?
然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当前的内地影视市场中,真的有「同性恋电影」吗?
2017年6月30日,广电总局主管的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其中第八条将同性恋界定为“表现和展示非正常性关系、性行为”的“渲染淫秽色情和低级庸俗趣味”的“应予删除”的内容。
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曾就《通则》涉嫌歧视同性恋而提起行政诉讼,无奈两审均败诉(点击这里查看:“驳回上诉”,这是“《通则》案”的终审判决)。
如今,「同性恋」依然作为「应予删除」的内容出现在《通则》中。
审查制度让性少数的面貌单一化,而在《合法伴侣》之前,我已经太久没在内地院线电影中听到「同性恋」三个字,更别说还能在银幕上看到「彩虹旗」和同志酒吧。
从「符号性灭绝」到「审查性公开」[4],对于银幕中尚且能积极、正面出现的性少数符号,我们仍要去珍惜,哪怕是一个难以被察觉的「隐喻」。
或许这会显得卑微,但已是性少数社群为数不多的能被看见的方式。
「被看见」与打破「刻板印象」同样重要。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影片能勇于突破刻板成见,也期待着,中国有一天能出现真正的「同性恋电影」。
注释:[1] 王浩:符号性灭绝语境下的《非诚勿扰》──同性恋被允许怎么呈现,http://www.fridae.asia/hk/gay-news/2009/02/23/4615.fuhaoxingmiejueyujingxiadefeichengwuraotongxinglianbeiyunxuzenmechengxian,2009年2月23日。
[2]凤凰娱乐:冯小刚电影丑化同性恋 网友高呼“非诚勿扰”,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200812/1224_1845_936854.shtml,2008年12月24日。
[3]同[1]。
[4]魏伟:从符号性灭绝到审查性公开:《非诚勿扰》对同性恋的再现,开放时代,2010年第2期。
我真是我浪费我一下午的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呵呵,我表明我是腐女,但没有到那种腐癌,看见两个男的在一起就乐呵呵的那个样子,但我必须要说一句,谁看这部片子谁的三观就会炸裂,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会比较脏就是脏话连篇首先,这部电影刚开始,他的预告片儿简直跟正片儿不是一个电影,我也记不太清预告片儿什么样子了,反正跟正片儿严重不符,首先我要表达的就是他是在消费同志,其实我以为看过这个片子就能碰到一个啊原来也有导演是知心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个导演简直是比其他的导演还要恶心也可以是编剧也可以是整个剧组,演员的想法我不知道,我不是骂演员,这个电影刚开始啊这两个男一和男二假结婚,我内心毫无波澜就是到中间有一段儿应该也看到了女主做饼干那段儿吧我不细说,我以为诶男二是不是要来真的了?
我就是觉得这个电影就是前言不对后文,男二和他女朋友以奇怪的方式分手了,又以奇怪的方式复合了,就离谱,男主和女主也是以奇怪的方式在一起,还有人物人设也很那啥,女主中间一段妥妥的,就像一个没有家的绿茶,就是有一句话概括,男二冒险搭上自己公司和自己女朋友,男主却在那泡妞,还有刚开始男主被打那段,不知道是我没看明白还是怎么回事他那个吉他好像不是因为女主坏的吧,还不是他多管闲事,见义勇为他见义勇为真不说什么,自己啥能力都没有吉他坏了怪别人,你是在逃避谁吗?
明明电影核心应该还有一个他的音乐梦想,但是他除了从头到尾就后背背了个吉他,他还干些什么?
他除了泡妞还干什么了?
他除了嚯嚯自己20年的朋友还干什么?
我只想说,看电影其中的时候我感觉这个男主好像就是有一个大病,女主哭的那段儿,我也是觉得有一丢丢绿茶,但是这种想法转瞬即逝,同志不是你们用来蹭热度的工具,正正经经搞男一男二泡妞,他不香,你要是电影名儿和封面儿明还有预告全部整成那样,以这种烂片儿,我连鸟都不鸟,真是谢谢你了,让我的脑子里的烂片儿排名又多了一位
看到很多人骂这个片子打擦边球,消费同性群体😂怎么说呢?
我当然也是一边吐槽,一边看完的😂好家伙!
开篇就是一个丑到抠脚趾的Ae模板片头的迎头暴击,紧接着就是一些想不通哪里来的即陈旧又幼稚的烂桥段们🙃但是,咱们说回擦边球的事情,消不消费的,得先提一个词“女性主义”,这词主张“性别平权”。
那么,我觉得如果在同性电影里玩异性梗没问题,同样的在异性电影里玩玩同性梗就确实没必要上纲上线。
另外,最让我有印象的其实是大白父母刚到英国的那个电视采访。
“语言不通”的中国父母,对上“沈阳汉语十级”的英国小哥,在小哥“重点全无”的灵魂翻译下,最终有了“开放”父母支持儿子同性婚姻的佳话。
不知是导演确有此意,还是我过分解读……总觉得这段刚好像是在说……目前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能在“并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在省去“同性”“出柜”这些的关键词的情况下,才能够如此自如且骄傲的表达出对于一份爱情、一段婚姻的支持。
虽然剧情乱来、爱情尴尬、笑点膈应,但就「提及英国同性婚姻合法,片中出现了Gay吧、真正的同志情侣,能在国内院线上映…」这几点而言,感觉《合法伴侣》比同性情节若有似无的《寻找罗麦》强些,但和《我盛大的同志婚礼》《嫁我吧,哥们》相比就弱太多了。
且不说故事主线多么不尊重同性群体吧,光这个没头没脑的无聊剧情,就看得人抓耳挠腮难受至极。
总体很棒,风景太美了,也够轻松搞笑!这部电影关于友情、爱情,兄弟俩最佳损友,洋相百出!在这部算是get到了李治廷,真得是衣服架子,穿搭达人!白客依旧逗b,喜感,Chinglish好搞笑。张榕容也很美,让人心动。收获甜蜜与幸福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笑料有,但总觉得可以做得更好,白客演高富帅还是有点不太习惯,特别是他与周韦彤的上下级兼情侣关系有点别扭,父母那条线的台词也没有完全发挥两位客串大咖的水平~
白客不搞笑的时候我觉得他饰演的金天是真的对求婚古大白蓄谋已久了,至少两位男主选角有那点味也让人不尴尬,可以给两颗星。 如果剧本大胆一点去掉那两个故意而为的女性角色且不篡改结局忠实翻拍的话会好多了。 在拍lgbt还有轻喜剧题材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这部电影因为合拍产生的英伦感可以再加一颗星。
还挺有趣的,不过赫敏有关的剧情看着挺讨厌的...评论里有些同性恋朋友可能太激动了,难道一定要同性恋才能演同性恋么?
喜欢这种不是靠卖丑卖傻制造笑点的喜剧,力道刚好,两位男主贡献了精彩的演出,俩人的衣服搭配也很有sense,前半部分笑点比较密衬托后半部分稍微有点弱,仍然算是惊喜之作
其实题材挺好。应该有很多笑点。但是很多地方没啥逻辑啊。你打比方这俩人已经决定要假装了。这个李治廷为啥还总是扭扭捏捏,推三阻四的。而且白客为啥不能和薇薇安说实话啊。而且,只有白客和移民局那男的有演技。非常自然!李治廷和那个女的对话,简直像练英文口语的我本人。
0314 白色情人节 看了这部‘合法伴侣’电影,感受到了英国伦敦的风貌和风土人情,取景地全部是英国地标建筑“英伦风”的氛围十足。雨中街景,热闹舞场,电话亭,出租车还有老房东那骑士狗狗的可爱笑脸。帅气搞笑的兄弟情深,美丽动人的女主真诚,还有英国知名演员的参演,他的绅士风度给人印象深刻,加分不少。戏剧冲突设计一个签证引发的喜剧,有文化错位,真假错位,爱情错位,意外引发的意外,意外错过签证,意外假结婚,撒一个谎,得用一百个谎去圆🤨 不喜欢liar !Don’t lie to yourself同时感到国人在外国的各种不容易,但最终都能克服困难,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勇于承担和追求。 是很久没看的爱情轻喜剧🤣轻松诙谐幽默,很喜欢最后结尾,皆大欢喜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江湖观影团
不是说我们把它当爱情喜剧看就行了,这是在赤裸裸消费同志群体啊,消费同志群体还不让发声吗?多少人的努力这样糟蹋,对同志群体不了解的人看完会怎么想,怕不是认为txl很荒诞搞笑吧? 既然要拍就不要处处拿txl开玩笑,认真一点行吗?又有人说双标,那就请你先看完好吧,嫁我吧兄弟,虽然也是消费同志群体,但最后人家真弯了一个,对同婚也是尽量去融入,本片看预告就能明显感觉两男主的不适,这不就是变相传播崆峒价值观吗。实在要拍就走同影老套路啊,对内自我认同,对外小到家庭朋友关系大到社会平权,前两者看腻了那就干脆只谈情说爱,随便选啊。哦对了这片压根就算不上同影,但既然你cue到同性了,就认真一点啊,同志话题很敏感的,最好就不要碰。再细想,如果真的老实拍了,又能否过审呢,但这也绝不是本片消费同志群体的理由
主创估计比我还直男……
不像电影。像舞台剧话剧。
倒也不觉得消费同性恋,就是单纯编剧很差,剪辑有点问题。轻喜剧吧,3分有点低了
0和1,你们能不能不玻璃心?不那么矫情?总是说别人歧视你们,其实是你们自己自卑。我觉得挺好玩的啊!!
就还好。。。。
配乐可以 配乐可以 配乐可以 配乐可以
消费lgbt群体真的让人作呕
转:三观不正,立意低俗,人物动机毫无逻辑,部分情节拖沓不知所云,20多年过去了,玫瑰少年的悲剧仍没有被铭记,同志群体的刻板印象仍旧根深蒂固。不尊重、歧视、冒犯竟然还被包装成笑话变得合理化了。众生平等,爱亦无界,不理解可以,但请尊重。
三星吧,没那么烂
白客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