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惧怕被影片价值观引导,基于公开客观信息,斯诺登不是卖国贼,动机纯良,坚守国家本质的价值观,动机类似为国家刮骨疗伤的感觉,但这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如果他做的事导致结果是刮骨后感染而亡,而且是过度治疗适得其反呢?。。。。
动机纯良和结果好是两个问题。
当然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下,谁也不知道最终世界棋盘最终演变的结果,但万一结果是适得其反的,从结果的角度来说,他就是铁定的卖国贼,当然他的行为还改变不了那么多,不会造成那样的结果。
但是万一是关键的人物,关键时间的选择呢?
比如三体的程心和汪精卫。
所以这种行为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这种行为的前提是觉悟绝对的高和超人的理性智慧。
看到评论区我放心了,雪登本色出演确实比囧瑟夫帅多了。
应该也是角色需要,需要模仿雪登的言行举止。
外形气质我是认可的,但是奇怪的是囧瑟夫这个声线也和雪登本人不像,而且记忆中他自己的声音也没有像本片中那样故意压得这么用力,全片下来听着非常压抑非常蓝瘦。
距离棱镜门事件也已经过去六年多了,现在形势真的达到了雪登当初预想的那样吗?
我看是没有。
当初雪登本着“把事件告诉全世界,剩下的由民众讨论、由民众决定”的原则而泄的密。
尽管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民众没有。
震惊之后,波澜大起,然后就逐渐湮没、消散在茫茫信息之海当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报体系,大国更不用说,更成熟更完整覆盖面更广组织。
老美有的,我们也有,别人都有。
只是老美运气不太好,政治思想教育还不到位,才出了一个雪登,惨遭背刺,被迫摆上台面公之于众。
尽管当局政府大耳朵已经下令停止数据块的收集,但是风波过后呢?
美利坚会眼睁睁看着别国继续使用自家的“Xkey$c0re”而自己束手无策吗?
想也不可能。
换个代号、另起名义,该用的还是得继续用起来。
这里想要插播一则安利。
13年6月事件曝光,同年10月一款游戏火线出世,《 Orwell: Keeping an Eye On You》。
去年的时候我也抽空玩过了,很难不把二者联系到一起。
Orwell就和Xkey$c0re一样,同为ZF安全监听项目,只需要一个名字,或是一个关联人,或是任何个人信息,就能搜索到一切。
也许光从新闻报道和文字材料上的感受,没有通过游戏来的更加震撼,所有人在互联网只能说是无所遁形,肆意果奔而不自知。
但是身为羊群的我们,震惊过后不安过后,啥也做不了,也就只能瞎担心了。
说实话这种赤果感确实非常让人不适。
但是仔细想想,他们确实强大到已经可以监shi所有人了,这个数据量也一定相当惊人,储存起来又不太现实,这得需要多少存储设备,而且里面又有大量无意义无价值信息。
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每天录下来,存到本地的硬盘里,硬盘满了就自动把最旧的顶掉,出了什么事,赶紧翻查最近的录像就行了。
换句话说,只要没人注意你,你被收集的信息按道理应该是静静地躺在某个机房的硬盘里,过个十来天几个月也就消失了,而且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力来每天查看,只是有了个记录。
资源要用到刀尖上,我等平民百姓隐私哪有监视的价值,所以能被注意到的都是什么人?
政要,各界巨鳄,命脉行业巨头,核心技术、专利持有人,机密机要掌握人,罪犯,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上述人等,能和平民能够拉上关系的也就是罪犯呗。
所以嘛自由和安全也许确实不可兼得吧,也就只能这样骗骗自己,然后keep your head down,不要成为名单中的人,乖乖去搬砖赚钱,遵纪守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他不香?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经营好一生,却是我们的全部问:美国会什么会允许之类的电影上映,是本身的对于文化吧,我们把它算做文化,对于文化的尺度较大,还是它的市场压根不在美国,比如说变形金刚4其实本来是冲着Gordon-Levitt去的,因为他本人很有那种绅士风范,但是出乎意料的这次一举两得,既看完了一部好电影,也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其实早先对于Snowden就有耳闻,只是没有去做过了解,不过现在看下来,其实他本人还是一个比较英雄的形象,当然取决于角度,至于政客怎么想,很难说,不过至少他的拥趸不会少。
可以说,他也是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个魔方带出去的场景是真是假,不知道,但其实也是一个很冒险的举动,不过前期至少要跟保安的关系不错,这样才能以一种比较友好的方式,给个魔方,不会显得很假。
人和,他能加入CIA,他能获取这些信息,离不开身边的朋友,还有他的女朋友林赛(影片中的名字)。
他泄露这些信息,那一次非授权使用Xkeyscore,以及那次夜店的遭遇,更是因为其内心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这一点也和他出身军人世家,以及本来就是一名特种兵,分不开的。
再一次聚会中,他们说到,他们的工作到底是犯罪,好事就是工作,这个时候哪怕他们的boss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在他们轻敲电脑键盘的时候,在中东,伊拉克,就有一组由一组的家庭遭到毁灭,先不论他们中是否有人是极端分子,而工作结束,他们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家庭,这个时候就会受到人性的拷问。
从这部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没有隐私,当然我本人对于这个到没有特别大的恐惧感,因为,我明白现在的我,真的就是沧海一粟,哪怕我的隐私泄露,在芸芸众生中,也不会有人在意,但我希望有一天,我需要去保护我的隐私,这个时候,说明至少我的存在,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走向应该有很多人看过谍影重重吧,里面的Jason Bourne也是和斯诺登很相像,他其实本来也是有原型的,所以,我想有时候政治家们也很无奈,他们需要他们的正义感,但又怕他们的正义感,会出现像斯诺登一样的情况,而也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聪明才智,才导致了CIA的成功,也导致了CIA的失败
斯诺登 (2016)7.62016 / 美国 德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 奥利佛·斯通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谢琳·伍德蕾
最开始没抱太多期待的一部电影,但是看了之后却意外的震撼。
步入社会,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难被周围的事物感动,也再也难以找到能让人专注,付出,热爱的东西。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一度觉得斯诺登这个人,是个跳梁小丑,想博机上位,然而电影把这个形象树造成为一个聪明、坚毅、有原则的小人物,是的,我内心的共鸣仍然是他把自己定位成小人物。
他有最爱的林赛,有热爱的工作,然而周遭的境遇变了味道,这个性情温和,生活稳定的青年,却做出了几乎与世界为敌的决定。
整部电影看下来,是一种无声的震撼,是深入人心的执着,是一个平凡人的爆发。
我爱这部片子,我爱这个角色
斯诺登2004年应征入伍、后被派遣到伊拉克战场,因不幸在训练时双腿受伤,斯诺登退役回国后应聘加入中情局。
之后,他又进入国安局工作,并意外发现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公民电话和社交网络实施大规模监控计划,于是泄露了大量机密文件。
事发后,斯诺登遭当局通缉,便逃到香港。
此后,他几经辗转逃至俄罗斯寻求庇护。
孤胆侠客的故事令人着迷百读不厌,个人英雄主义不仅仅是好莱坞幻想,因为的确存在某些个人拥有左右人类发展动向的能力。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由于智商、能力远远高于周围的人们,所以他显得不合群、寡言、疏离、难以接近。
他在做巨大社会机器运转车轮上的一颗螺丝钉的同时,不断的思考、自我对话、寻求答案、在对与错之间徘徊、在心灵上饱受折磨。
他拥有严格的道德底线和处世原则,并不断用行动维护它。
他心里压着一块千斤大石,铭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他有使命感,他感到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做这件事,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不在乎自己,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这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是把人类社会发展前途扛在肩上的人。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不要犹豫,站出来,为这个世界做一点好事。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支持他,给他施展的机会。
没有理想主义者的开拓精神,人类社会止步不前。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很喜欢讲述天才故事的片子,比如《决胜21点》《海上钢琴师》等等,有些是虚幻有些是传说,但斯诺登不太一样,这是个从现实走进电影里的天才,是个几年前从各大媒体的热门到现今渐渐被遗忘的大人物。
美国能拍这么敏感的片子,还能上映,不得不说,实在是太民主,太自由了,真很好奇在美国有木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说不能拍的。
整部片子以回忆式的时间穿插手法讲述了斯诺登的工作经历以及棱镜门的过程。
因为真实,所以震撼;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可能会是那样的吧,但貌似跟自己没啥关系,所以习惯性麻木,但知道真相的时候,特别是影片一点点将你拉进现实的时候,那种恐惧和压抑扑面而来,你会觉得后脊梁开始发凉,脑子开始迅速回忆以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该说不该做的,回忆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每个人都有秘密,而秘密之所以成为秘密,就是因为知道的人有限,于是能成为有限的人之一才会有特别的喜悦。
每天都活在别人的偷窥下,跟监视居住有啥区别?
于是主角带着所有人的所有秘密逃离,巧妙的用魔方带走了存储数据的迷你SD卡跑到了香港(当然这一段是斯诺登本人曾经的设想,并没有真正实施,而且在美国情报局那么高的秘密机构里想插外来存储设备拷贝数据,想想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唯独略感失望的是有一些桥段少了些惊喜,比如只用40分钟破解测试的所有题目,破解之快让考官误认为只破解了其中一道题。
因为斯诺登事件太出名了,多少对其有些了解,所以这种对于普通人来说的“超能力”并没有在电影的桥段中带来什么惊喜,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最后一段斯诺登本人出场,对比之下越发觉得男主角的人选实在太到位了,甚至比斯诺登本人还斯诺登,机智淡定,而斯诺登本人略感有一丝丝目光呆滞,搞技术不呆的也不太现实,这就是电影高于生活的地方,让现实的人神乎其神趋于完美,然后走向神坛,变成一个传说。
斯诺登的确是一个传奇了,一个可以作为揭秘者代名词的人,一个不畏惧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人,一个就连反骨都能反出义薄云天的人。
整个片子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斯诺登描述纽伦堡审判时的一席话,任何身处体制中的人,无论其职务为何,都仍然应当保有作为人和公民最起码的良知——体制之恶不能轻易为个体之恶做无罪辩护。
就因为捍卫公民言论自由和个体思想自由,如此年轻的他,也是一个二杆子,宁可背叛国家和职业,这就是一个是非观判断的珍贵实例,也再次证明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只要你能始终做你行为准则的捍卫者,则无怨无悔,且令人钦佩。
社会心理学中有很多对于从众心理的讨论和研究。
从众,是人的一种社会心理,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每天都处在一种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中。
在一个远离不同观点、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中,人们在做决定时,会陷入一种群体思维中。
有时,从众心理中,人不会为非人性的残忍行为负任何责任,很多言论和行为会变得异常残忍和暴戾。
希特勒的周围的顾问团队是一个完全从众的团队,顾问团队不允许存在异议,因为没有异议,即使常识就能判断是最残忍的行为,在希特勒的团队那里变得是合理可行的,结果就酿成了大规模的杀戮行为。
无问西东中,那些不论青红皂白把人往死里打的革命群众们,同样是盲从的施暴者。
文革的伤痕文学就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冷静反思之上的。
还有朗读者,也是讨论,二战时期与审判时期,前后两个从众心理者所酿成的悲剧。
再说到影片本身,最后真正斯诺登露相是挺有特色的,作为传记片,这种切换是比较有冲击力的拍摄技巧。
而且,片中大量的信息领域专业名词,让斯诺登这个人物更加真实,也使事件与大环境之间的张力更加清晰。
当然,很多情节的处理是艺术化了的,如带出芯片的桥段,酒店房间里记者与编辑之间的博弈桥段,甚至为了烘托他个人能力所刻画的一系列桥段。
与女友的感情线,也略有些不搭,甚至有弱化其内心个性的反作用。
美国真的偏爱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相对于华语片来说,传记片确是他们擅长的一个电影类型。
传记片相当于文学世界里面的报告文学,因为真实,自带一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神奇效果。
这样敏感的题材,普通导演姑勿论能否驾驭这样的题材,单单是有胆量和能耐敢于拍摄这样的题材并且能够通过审核,已经不是一般商业片导演能完成的。
奥利弗·斯通就是这样一名能人所不能的导演,对于禁忌主题的开发,这名导演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魄力。
看着这样一部自揭短处的美国电影,看着片中提到的那个国家“美国”,仿佛那只是一个虚构捏造的代号,否则这样的电影怎么会有机会上映,并向它的子民陈述一个当局犯错的过程。
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正意义,即便当权者未必是真的民主、开明,甚至是反面,那里的公民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争取和维护意识,已经根植内心并蔚然成风。
它像一颗颗种子在公民的心中深植发芽,即便面临当权者的荼毒和收割,荒芜之后,新芽重出,永无断根之日。
当权者没得选,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有得选。
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的记者将这样重大的国家甚至是国际机密公诸于世,一开始你会惊讶斯诺登的勇气,他就这样十足相信了这几个人,压上了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
到最后,我们发觉记者没有让斯诺登失望,没有让那些正在处于监视下的民众失望,他们真正实践了——发表“世界领先的自由派声音”。
不禁感叹,这样无惧强权的记者真是令人赞服,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记者。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斯诺登在揭发美国当局监视计划布局时,才不至于以一人之力去对抗一个国家。
有些职业自带光环和使命感,像医生、记者、教师、律师、军人、政府官员、奥运冠军等等。
他们除了跟普通人一样,要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外,整个社会对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饱含着期望和依赖感的。
这样的期望具体来说,表现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记者应该追求真相、教师应该有教无类、律师应该维护法纪、军人应该保家卫国、政府官员应该廉洁为民、奥运冠军应该为国争光……与本片《卫报》的记者相比之下,近年来一些只为追求销量和热度的记者们玩弄着眼球经济的伎俩,把耍着颠倒黑白移花接木的手段,其行为之低劣使整个记者行业蒙羞,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伪记者”。
唱衰纸媒的言论甚嚣尘上,都说纸媒会隐没在互联网的狂潮之下。
但有一点,无论纸媒是否会消亡,可以肯定的是记者这个职业不会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传播真相的途径,用公众号发布、用推特发布、用网志发布……最感动点睛的一幕出现在影片末尾,斯诺登通过视讯软件在TED这个平台作直播,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与他作交流。
他的目光清澈,面容皎洁,他的整个人发挥着光芒(使用柔光)。
字幕交代他的女友林赛也搬去俄罗斯与他同住,片尾滚字幕的时候,展示了不少斯诺登与林赛真实的生活照片,不少网友发出感叹觉得他们真人比两名主演都要好看。
是的,他们是美丽的,而我们的愿望都想保护这样美丽的人。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40日期:2016年11月29日影评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隐私和安全真的不能并存么?
三星半。
really hard to follow,囧瑟夫扮相满分,口音满分,故事有多少真实多少戏说很难讲,女主太显老哪像91年,最大的不满是在表现程序猿的日常时的糊弄,建防火墙备份删除再restore,检验的方法是ls俩文件?excuse me?此类靠IT技术装逼的电影的通病
并不精彩,剧情片如同纪录片,冗长陈列斯诺登历史,让囧瑟夫扮演的角色扁平无光。和女友间的爱情占据过多篇幅,结尾撤离酒店部分才开始有些起色。
一个人用他原本美好的生活给人类换来了另一个世界。致敬斯诺登,不是因他充满争议的行为,而是他的原则和勇气。有多少人还没来得及说出真相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又有多少人因此再不敢说出真相?你是否对你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感到满足和愉快呢?
好大一坨流水账,传记片来说叙事选择了最不好看的插叙倒叙,节奏被扰乱。整体风格变得没有风格,略平,其实格局可以再小一些,戏份再精简些,让剧情再有些张力。中间几段磅礴的配乐有些出戏。最动人的部分来自结尾,真人出现的时候。
这故事讲得真是没意思啊。曾经的Stone拍出了这个?19分钟弃剧。
谢谢你
“中国人对隐私没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 忠言逆耳
拿自己安定的生活冒险,很勇敢,本人很帅
美学和价值观,都是政治正确啊
连续看了两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致敬。
想说的太多,啰啰嗦嗦不紧凑了
斯诺登的声音真闷,比我的还要更低沉
不怎么感冒
烂片
雖處理過於戲劇化,但用這種更為簡單和大眾能接受的方式講了此事的來龍去脈,補充了第四公民前,關於斯諾登本人的經歷,讓大家更能理解和接受到,何嘗不可?囧瑟夫開口說第一句話還以為他用了配音。有趣的是,斯諾登本人叫愛德華囧瑟夫斯諾登。還有,居然原型長得比演員(男女主)都要好看也是不可思議
真是為要一個有力的結局衝破了第四堵墻啊~!愛情線很好看 反倒決定“放棄一切”的那一刻變弱了
又是一部让我在电影院睡得很香的电影。
音乐7 画面9 导演7 故事7 表演7 印象7 平均7.2/10 一开始还是比较厌烦那种拽拽的感觉,后来渐入佳境,尤其是几段素材拼接的倒叙片段,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足见视听语言功力。凯奇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