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下南京疫情期间小旅馆生活。
没有窗的房间里,时间变得模糊不清,开着电视才能感觉到没有那么孤独。
总觉得小旅馆的电视就应该放些内地的老电影或者台湾的一些电影才更适合。
《宝米恰恰》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经典的台湾青春片的味道,青涩、日常到好像生活中真的会发生,虽然感觉有一丢丢狗血(为什么会有人不好意思开口讲自己是双胞胎啦)。
后来想想每个人都会想要自己是独特的,喜欢的人居然会分不清自己和妹妹确实很尴尬,会很想问究竟喜欢的是外貌还是相似外表下不同的个体。
说实在话啦,虽然在这两段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不同的爱情里,优果看起来更像是学生时代会喜欢的男孩子,长得帅、在社团闪闪发光、笑起来也很好看,骑单车的时候就是那种少年的感觉。
但他就像珍珠奶茶一样,很好看很喜欢但是会给人带来很多烦恼,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候并不自在,只能一直走一直走。
永平大家都觉得他不好看,傻大个一样,留级两年成绩还不好,但是他看起来凶凶的其实很善良很有礼貌,待人很好也很尊重女孩子啊,而且哪有不帅,憨憨的很可爱啊,家里虽然是混黑道的但是他依旧单纯善良很不容易了。
永平就像菠萝面包一样可爱又实用!
感觉现实生活中好难遇到哦...
宝米恰恰 (2012)7.12012 / 中国台湾 / 喜剧 爱情 / 杨贻茜 王传宗 / 黄姵嘉 姜康哲
呆鹅许永平,个头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走路目不斜视,穿着白衬衫慢悠悠上楼梯的傻样子,追女孩时的敏感和一根筋,受伤时低头不说话的心碎表情,还有追打优果的执拗,都充满了小男孩的纯真和笨拙。
最深情最好玩儿,只有15岁买一个又一个菠萝包的夏天。
虽然30岁已经不会砰然心动,依然喜欢瘦削的,头发剪得稀碎的小男孩。
他们有旁若无人坐在商场广告牌下唉声叹气或是擦汗傻笑的特权。
并且他们距离拖着肚腩鸣笛骂街的光景还远。
小清新电影接二连三地上映,逐渐麻木的心似乎又恢复青春的萌动。
宝米恰恰是一部深入人物内心的青春电影。
相比风靡已久的那些年,宝米更触动我心。
一对双胞胎,外形一模一样,总被除父母以外的人搞混。
长大后,接触的世界广泛了,不得不接纳许多世俗的东西。
比如,大人眼中的,谁比较好,谁的成绩比较厉害……这些比较式的问题,都是宝妮心里的蠢问题。
从来都不会问这些问题,也不会把他们搞混的优果,是两姐妹一致认为的好人。
辩论出身的优果喜欢妹妹,奶茶沦陷后仍坚持不懈,终于求得交往。
他们两个青涩的一前一后的背影,像极我们高中时代校园里最纯真的爱恋。
现在看来,引人发笑,又替他们着急,然而更多的是对自己青春已逝的感伤。
与每天和不同的人闲聊,和不同的人约会的罡妹相比,米妮和优果之间,的确太奇怪了。
两个人,话不多,总是沉默地一前一后走着,甚至吃饭的时候都能点错对方喜欢的菜。
坐在西餐厅的他们,拘谨,尴尬,沉默……这一幕也曾在我的记忆里。
每每朋友说起暗恋,都说,「面对喜欢的人,总是紧张地不知所言。
」不置可否,因为我也有过相同的感受。
只是后来觉得,喜欢一个人不是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吗?
两个人的相处不应该是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吗?
到分手的前一刻,他们仍旧欲言又止。
双方根本不理解彼此的需要,而当中又因此夹杂了许多美丽的误会。
在妹妹拍拖后不久,姐姐认识了大个子徐永平。
第一次邂逅,大个子的手受伤了,她按着伤口,近距离地倾听他的心跳,脖颈处豆大的汗珠清晰可见。
那些瞬间,两人的心弦大概都被拨动了好几次吧。
不然,宝妮也不会无心思复习,徐永平也不会对那条手帕念念不忘。
但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此开始了。
那条手帕是优果送给米妮的,照理说,宝妮不会因为姐妹间相同衣物而拿错,优果也不可能送了一条一模一样的手帕给女友的姐姐。
只能当做姐姐真的是不小心带了妹妹的手帕来理解。
糟糕的是高个子并不知道宝妮的名字,单凭朋友对其外貌印象,搜索到的却是妹妹米妮。
一次又一次的菠萝面包,图书馆的相遇,到最后一季的篮球赛,徐永平都没有看到笑起来很好看,楼梯口相遇过的张宝妮,全是妹妹张米妮,甚至拿到的号码也是属于妹妹的。
那些美丽的误会就像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但终究会天晴的。
张宝妮知道发生的一切,但她说不出口,不是她不爱张米妮,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友好方式。
姐姐m痛,妹妹递给水和药,但是姐姐知道妹妹更需要药。
姐姐在赛场上受伤了,妹妹想要一同下场,因为她说「可是那是我姐诶……」,他们是爱着的。
只是宝妮更有自我意识,她更想要的是彼此的独一无二。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是独一无二,无可代替的那一个。
即使比别人差一点,不够好,也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宝妮躺在球场上,心里对自己说,「马上就有和米妮不一样的事情发生了。
」她那双期待又倔强的眼神,深深地烙在我心上。
这也是我喜欢宝妮的原因。
一对双胞胎里,大的那个压力也会是最大的。
宝妮是姐姐,在父母的眼里,妹妹米妮的成绩好,又早早地做好了升学计划。
但是宝妮只想成绩不太糟就好,也不想和妹妹继续做校友同学,因为她想要不一样的自己。
是啊,明明就是两个人,总是被当做一个人,总是让人分不清。
以前想过,如果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我,她一定很了解我。
但是现在看来,即便是每一个细胞都分一半给彼此的双胞胎,嘴里说着「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实际上,他们都不懂。
宝妮不明白米妮不是不知道如何和优果互动,而是从来没有人给她时间去接受去了解。
米妮也不懂得宝妮不和她说与大个子发生的故事,不是因为宝妮和她疏远了,而是宝妮想要为自己保留一点点的不一样。
其实,不必苛求别人的理解,诚如宝妮自己也说「有时候,我也不理解自己」。
我想,有时候,宝妮自己也是矛盾的,因为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理解,从来都是人性的悖论。
但是,宝妮会一天比一天更像她自己。
我们也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完当时没有特别特别的感觉,但是一天后开始回味其中青涩的味道。
徐永平“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男生”,俩个男生共同出现的画面总是乐趣无穷,大个子,黑道背景,但是却温柔羞涩腼腆单纯,一如我们最初喜欢的男孩。
遗憾哦,剧照里没有他的独照。
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尽管是悲伤的。
后楼28层一个11岁小男孩跳楼自杀了,脑浆出来身体却没什么损伤,遗书里说上午妈妈骂了自己不是主因,父母总是吵架要离婚是他放弃生命的理由。
出去吃饭看到急救车,回来的时候看到110,几个警察散落在事发现场周围,刚好有知道消息的人第一时间传递了事件大致因果。
崩溃了的母亲还在寻死阶段,冷静的父亲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放弃了生的希望。
11岁的孩子还在小学,除了课外补习班,学校的课程应该很是轻松,经济条件还不错的父母会为他谋个重点初中,之后才是越来越美丽的人生,或许还会遇到一个相爱的女孩。
少年人无惧死亡,因为责怪自己是多余的想法更令人恐惧。
巧了,在郁结难舒的时候看了这部PPTIVE评分偏低的台湾清新电影。
一对双胞胎,17岁的花季雨季年龄,开始进入叛逆期。
妹妹有了追求的男生,姐姐也有了心动对象,奶茶男说每次把妹妹认对是因为他看得到比表相更深的地方,徐广平弄混了双胞胎是因为他的暗恋中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情感的宣泄,女主角除了样子别的特质他接触不上。
奶茶男和徐广平在双胞胎篮球赛场地里打了一架,奶茶男怒吼道,她有双胞胎姐姐,你弄混了啦!
镜头一转,姐妹两个在医院里,眼泪汪汪地互相埋怨。
妹妹说,姐姐有了秘密都不告诉自己。
姐姐说,为什么我不能独一无二,我就要有秘密,这样可以和你区分开。
这是独生子女可以理解却无法体会的心态。
生而独一无二的我们,不懂得分享,好吃的菜是我们的,父母的房子是我们的,我们生而为享受而来,老人围绕在周围辛勤劳动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责任心、承担感,那是成熟之后的社会人的职责,而不是现在所应负担的进阶项目。
其实,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独一无二的好的我们。
不想与其他人一样,想要走在时代的前端,拥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变态与贱人都成了褒义词,因为最起码那是让我们标识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我有这个怪病,我有强迫症,我有拖延症,咳,这些算什么,没个病谁好意思出来交朋友呢现在。
张宝妮是电影里的姐姐,张米妮是电影里的妹妹,她们在爱中长大,也是渴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美好,可以让其他人一眼看出她们不与彼此相同的地方,是对独生子女生活的强烈渴求。
直发总是羡慕有羊毛卷的女生,羊毛卷的正在去离子烫的路上;家里一个孩子的渴望多个兄弟姐妹来分享,那么家里双胞胎或多个孩子的在青春期里一定渴望着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坠楼的小男孩应该也是渴望拥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好的生命。
只是父母的争执即便让他感受到了分别的爱,也无法让他满足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心理。
或许是与众不同的多余。
越来越多人研究心理,从而剖析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查缺补漏,以便让自己走的更远,跳的更高。
总想要与众不同,是共性,做的好的人成功了,做的不好的人要么是不勇敢要么是太懒惰。
可惜,小朋友年纪太小,无法看到更多的生活中藏起来要靠自身行动来发现的真谛,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一路平安。
后续又知道,小男孩是看多了穿越作品,不害怕死亡。
...我也喜欢看穿越,是为了在现实中留给自己一些美好的遐想,这个结果太沉重,一切还是适度吧。
很久之前看的一部片子。
今天又看了一遍。
青春题材,校园题材,台湾拍的这种片子总是很温馨。
喜欢那种简简单单的喜欢,就想JAY的简单爱一样。
已经过了那个年代了,再也不会有这种爱情了。
已经过了学生生涯了,再也不会有那些简单单纯,懵懂美好的爱情了所以自己编织了一个梦,然后碎了。
但是还是相信爱啦放心放心。。。
好看。
黃姵嘉演得很好很可愛,這也是一個很小很可愛的故事,可能沒太多的野心,但劇本寫得很細膩自然,於是有了它自己深刻和動人的力量。
黃姵嘉一人分飾兩角的調度是做得很到位的,而且傳達小女生曲折的心思也很糾心。
我本來擔心會不會搞不清雙胞胎誰是誰,但敘事和角色寫得很細沒有造成混亂,而且也沒有很廉價誇張地去強調兩人外型和性格上的對比,這邊處理好電影就沒問題了。
比較不足的是攝影上的質感好像不是很好,不知道是不是預算和技術上的問題?
不過鏡頭語言的使用很流暢透明,沒什麼炫技但也毫不生硬,有維持住基本的電影感。
劇情可能有時候會嫌瑣碎了點,也少了穿透情節更深層的主題,但就是因為細膩與真誠,反而讓這部片有種氣場出來,這是最近看過的台片少有的。
这是在在通勤时间里在手机上看完的电影,还蛮合适紧张的工作前后来放松精神的。
看了演员表,原来宝妮和米妮是同一个人演啊,一起出现的镜头要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讲述双胞胎的电影啦,还有初恋,还有初恋之后想要变得独立离开双胞胎身份而更像自己。
台湾天气真是好啊,这样的青春电影嗅一嗅青春的味道也提神。
放学后的路边摊,挥洒汗水的篮球场,不戳破比较好的暗恋,一些秘密和放不开,等等等等。
青春没有什么大事,就像青春滋味也浓厚的另一部电影the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这些故事大概你我他都有过,大概爸妈有过,将来的小孩也要有。
他们之所以crazy和对自己这么珍贵是因为我们因为这些事……发现了自己。
早上洗漱看到自己有时候会发愣,这个就是我啊,很奇怪的跟印象不太一致。
自己是个很多时候都看不到的亲密伙伴,我们大概需要一些事来确定自己是怎样的。
还有一件事——因为被追而到来的爱情,初恋的话这对被追的人很不公平哎。
这个对以米妮为代表的少女们是很容易混淆的时刻,我一贯以为是付出的人在享受着爱情,如果不小心一味接受而养成了爱情里的坏习惯要怪谁去。
就是这样。
在培养自己成为话唠的进程中,评了3星的电影也要来吐槽。
说对称令人着迷···但不对称才应是我们正常的期待。
理查费曼漫画的开头很新颖我们只差五分钟,据说同卵双生的几率是250分之1平分一双正版球鞋的钱,都以为对方会做,做了坏事互相隐瞒······因为我们的默契实在太好了。
分别读不同的班级使我们的生活圈扩大两倍,所以有了(比较级)谁比较高、谁比较胖、谁的成绩好······这种问题无限上纲起来就很无聊。
其实都 差不多。
其实差多了——姐妹们,就是爱计较。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像洗碗······这种小事自然就成了姐妹们互掐的理由。
这就是我们友爱的方式!
台湾青春电影很是经典,也就引起了年青一代尤其是女性观众的追捧,初恋、爱情、叛逆、闺蜜甚至黑道等元素成为构造剧情的重点,然而《宝米恰恰》标新立异把闺蜜改成了双胞胎姐妹,两人不管什么地方都及其相似,也就使剧情更加复杂化,正如故事旁白所说:“故事的背后是另外一个故事。
”电影总会引起代入式的思维,取得观众的共鸣。
《宝米恰恰》一部小清新的初恋影片,高中生面对初恋的不知所措唤醒了当初青春懵懂的感觉,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感触却依旧可能撼动内心的柔软,但伴随着校园生活的结束貌似再无那纯纯的懵懂恋曲,而如宝妮一般考究“认真对待自己”的想法还会割舍不开。
成长中有开心也有避免不掉的烦恼,除了对几件刻骨铭心的事情记忆犹新,其他的小事大概都已经模糊不清,如那模糊的初恋,在迷迷糊糊中开始,又吵一架后结束,都来的十分突然。
那时男生追女生的手法大多也都十分拙劣,《宝米恰恰》中男生以持久性的送同样的一种东西给女生,或奶茶或菠萝面包,而记忆中会写一些所谓的情书,其实也就是谈论一下学习与学校的事情。
情侣间相处的模式却与电影中十分相像,见面就会不知道该聊些什么,青涩的恋情也就如此,纯纯的懵懂恋曲有开心同时也有避免不掉的烦恼。
生活中双胞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虽不能亲身体会到剧中宝妮完全不想和米妮一样的心情,但能够理解宝妮想突出自己的原因,本是双胞胎,从小到大都是我们,在成长的路口,慢慢的开始强调自我的存在感。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双胞胎之间,闺蜜、朋友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就是潜意识“追求自我”的表现,而《宝米恰恰》片尾讲:献给每一位认真对待自己的人。
即使我们长大,褪去了最初的懵懂与幼稚,不会再有那青涩的恋情,但是如宝妮一般考究“认真对待自己”的想法还会割舍不开,只是转化成了更深层次的意识,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在匆忙俗世中,我们到底有多久没有好好倾听自己?
体会自己真切的感受?
我是谁?
我想去哪里?
”这就是电影最后留下的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宝米恰恰》看似可以带我们回味当初青涩的初恋,以及初恋中那别别扭扭的开心与烦恼,而我感觉导演更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挣扎,故事是根据导演的真实经历改编,自编自导的电影来表达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将故事的闪光点组合成画面,其中也有乌龙的喜剧元素,电影也就更容易将观众带进剧情。
如果再添加些喜剧元素会更好些
告诉别人你有个双胞胎妹妹是难上天了么?
個性迥異並沒有體現出來,所以一切情節的動機都有點牽強,拋開妹妹,姐姐的戀情我還比較喜歡
应该永远保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小清新的年代我们都有过。老年人我看完还是依旧喜欢这么干净的片子。
前半段看的真有感触 尤其是想到了zqq 除了姐妹对话显得生疏 姐妹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的很是传神 校园式的爱情也让人深有感触 后半段过于迂腐 偏向于波澜不惊毫无悬念的走向
你妹的小清新。。
遇见独立的你
趴在屏幕上恨不得冲进去直截了当的把事情撸清楚,我果然是个怪叔叔
无病呻吟
10分钟的误会讲100分钟的故事
哈难看 台词也未免太差了伐
劇本其實沒問題,感覺是可以拍得很動人的題材,只是導演用非常平鋪直敘的方法把它拍出來而已,沒有用鏡頭語言再詮釋,所以搞得很像台灣八點檔偶像劇,low掉了!
很可爱的台湾青春电影。那句「我不是看表面的」还挺分水岭的。是爱令人与众不同,即使有个孪生姐妹也能被区分出。中学生的朦胧恋情青涩纯洁,观看过程中让我的心情也跟着简单轻松起来。映后有导演制片的访谈,制片笑言引进时要更名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错的女孩」。
一直喜欢台湾的小清新
我觉得我老了 再也无法欣赏只属于青春里的电影了
带可爱的小清新,台湾现在有很多这种看起来很舒服的新人,真是好。片子还算不错,就是一个梗藏到尾有点乏味。另外,不是太喜欢一人分饰两角演双胞胎,如果能找到一对双胞胎演就更棒了
其实我喜欢这种台湾的小清新。
姐妹俩居然是同个人演的。蛮可爱的电影。
没什么意思。
台湾校园故事,十分钟的戏拍了一百分钟,吞吞吐吐软软糯糯的,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