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俄罗斯的《呼吸》,两个在冰天雪地里与世隔绝生活的男人和女人,两个如患精神病一样暴躁的人,在旷野如醉鬼和暴力狂般追逐。
男人从高处跌倒在冰面上,难以呼吸,将死,女人刺穿他的喉,用被男人砸坏的手风琴为他鼓入氧气,男人问,“我还能活多长的时间”,女人一边推着手风琴,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时间”。
房屋上空回响沉重的呼吸声…无比地俄罗斯,冬天的命运,旷野的命运,白夜的命运,漫长单调而悲凉的命运。
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命题电影,可惜了几个不错的设定。
第一个故事,巴西《颤抖的大地》:每个人都希望失去的亲人再次回来,等待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第二个故事,俄罗斯《呼吸》:即使你讨厌的人,也有可能会变成你生命的脉搏。
第三个故事,印度《孟买迷雾》:现代都市缺失的是亲情和快乐,没有血缘关系的一老一少给予了对方最美好的时光。
第四个故事,南非《重生》: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就在出生那一刻。
第五个故事,中国《逢春》:时间像个小偷,它会把你最留恋的东西偷走,在时间的磨砺下,就算恩爱的夫妻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
五个故事,彼此独立,都是关于时间,巴西太平淡,俄罗斯时间最短,却最有创意,印度很俗套,南非很有想象力, 无奈时间和经费都有限,中国是标准的贾樟柯风格,贾科长依然处理的无惊无喜,但中国风的配乐我很喜欢。
其实如果每个故事都加长成为一部独立的影片,质量会比现在这个短篇合集好很多。
参加的10月14日的大象组织的电影,百城点映的影迷应该都是冲着科长去的,观影后还看了两分钟贾导录得彩蛋,影迷交流部分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大部分喜欢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部分生---中国《逢春》导演贾樟柯,热爱家乡的贾导这次依然选择了山西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是这次更多像为家乡宣传,或者说为平遥古城宣传。
中国部分《逢春》《逢春》是对生活中新希望的表达,中国二胎开放,年近不惑的夫妻想要再生一胎来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遗憾具体是怎么造成的,短片没有详细解释,但结合片中提到政策开放夫妻俩才动了生二胎的念头这个背景来看,也能猜出个八九。
依然是贾岛一贯的片子风格,唯一略感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表达《时间》这个主题,短片中的台词部分多次涉及到”时间“,直接用”时间“来讲述”时间“,就好像是中学时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为了表现切中了主题,就用主题词来吸引老师的目光,尤其是高考时的时候,一定得记得多次重复这个主题词,否则那么快的阅卷速度,阅卷老师看不到怎么办,以为文章跑题,判了低分可不成。
老---印度《孟买迷雾》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66年生人的导演比科长还大四岁,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印度的选材也是家庭情感,导演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黑暗,而是大篇幅的表现快乐,整个观影过程中,只有印度部分是真的轻松愉悦的。
另外,导演没有大段的用印度歌舞在短片中。
印度部分《孟买迷雾》导演用老人老去表现时间的逝去,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心,发呆成为常态,直到小男孩查理的出现,老人感到又有了价值,以至于孙子以为爷爷有了第二春。
其实影片叙事还是有瑕疵的,故事也不严密,比如,偶遇的小男孩成为爷爷最担心记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外孙?
小男孩自力更生多年都没问题,偏偏遇到老人之后就出了意外?
老人的病太意外,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强凑的,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老人的笑容和小男孩查理的童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看到荧幕上老人开怀大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病---俄罗斯《呼吸》知名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有纪录片拍摄经历的导演,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镜头,万里冰封,树木晶莹璀璨,千里广袤的大地组合在一起在镜头的表现下美的窒息,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情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冷静,开头大幅的冰川冰河组成的美景会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而千回百转却情境之中的结局也呼应了这种感觉,我就是你的时间,相互静止。
俄罗斯部分《呼吸》故事以怀疑开始,丈夫怀疑妻子跟司机有染,甚至会动手打妻子,而在两人追逐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丈夫病发,不能呼吸,在耗尽了氧气瓶中的氧气之后,妻子大胆的切开丈夫喉咙,用手风琴为丈夫输送空气,而这把手风琴恰恰是司机送给女主的,由怀疑导致的病,却又用这颗怀疑的种子,这个导火索续了命,讽刺意味一目了然。
不愧是著名导演,镜头成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故事依然起承转合样样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故,情境之中的结局。
妻子陪着丈夫,妻子就是丈夫活着的时间。
死---巴西《颤抖的大地》导演是享誉世界的沃尔特·塞勒斯,这次的选材跟他的成名作《中央车站》一样,都是温情题材,而且选自巴西的真实事件,导演没有把焦点放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不可阻挡的破坏性,而是缓缓向我们展示灾后那些满目疮痍的房屋树木,那些曾经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镜头表现死亡,而我们却能在小男孩次次渴望寻找爸爸的目光中感受到死亡造成的创痛。
巴西部分《颤抖的大地》巴西部分是五部短片最先放映的,短片刚展露了温情一家人的照片几秒之后就开始了地震,经历过5·12大地震,都还记得,当房屋毫无征兆的摇晃起来的那种内心恐惧,更何况是在黑夜,所以这段我会自我代入地震的恐惧感。
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地震的表达,反而花了大量镜头来表现灾后重建时灾民的生活情境,这也是现实的,几万灾民的生活突然中断,灾后重建是个不小的压力。
短片中小男孩的伤心绝望并没有用眼泪来表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大痛。
导演的镜头客观冷静,却让观众感受到悲切无助。
重生---南非《重生》南非的新锐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把时间表现的科技大胆同时还带有一点宗教信仰。
以轮回来警示当代人。
导演大胆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没有植物,没有阳光,一切都是机械的运行着,直到女主偶然拿到了一个手表,想要探索这一切,解开一切秘密。
导演的故事外壳很不错,但是,画面感不太好,高科技场景营造的不太好,后面重生的画面也略显简单匆忙。
南非部分《重生》暗黑的世界,一切都是流水线般作业,麻木的人,没有思想,一道道安检,监视着这群没有灵魂的人。
直到偶然碰到的手表,偶然看到的之前世界的样子,触动女主内心的灵魂,探索开始,寻找时间的旅程开始,对抗也就开始。
最后用来重生的小地球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来表现现在地球的破败还是道具不用心,重生的整个场景开起来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反而显得很粗糙。
重生世界的画面与这端世界的消亡对比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
“时间去哪儿了”一个开放式深邃的命题,放到金砖五国的导演们手中,以不同类型、内涵的短篇,色彩、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
男孩也许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父亲;男人的生命全靠女人开合手风琴来维持;老年生活多彩起来时间轮转飞快;旧日美好时光逢春倒流;每一次重生都是靠自己破除枷锁。
人类终究是渺小的,时间和生命都是那么的不可控,但在岁月的镌刻下,我们的生活形成一块情感的调色板。
它可以鲜艳跳跃、浓重幽暗、清澈透明……,它从来不止一种色彩。
《时间去哪儿了》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的首个合作影片。
影片由五个短片组成,分别为五个国家的导演拍摄。
短片在内容上并无明显呼应之处,但共同探讨的主题都是“时间”。
当然,每个短片的意涵不止于此。
巴西,《颤抖的大地》(WHEN THE EARTH TREMBLES)导演:沃尔特·塞勒斯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部短片之一。
小男孩的父亲在水坝崩塌导致的泥石流灾害中失踪,但他一直相信父亲没有死去。
他拿着水和食物来到家的废墟,吹着父亲教给他的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口哨。
几天后,他看到食物原封不动的躺在废墟中间。
这个短片开头,父子俩穿行于热带雨林间,竟让我想起塔氏《镜子》中母子行走于草地那个镜头。
过去与现在重合。
只要记忆不死,似乎悲痛未曾降临,如同时间未曾流逝。
俄罗斯,《呼吸》(BREATHING)导演:阿历斯基·费朵科奇这是我喜欢的另一个短片。
也是我认为构思最为奇特匠心独运的一个短片。
女主乘轨道车至西伯利亚腹地,带着补给,时节严冬。
她的男友住在一个林中小屋。
看其穿着和家里的摆设,男主应该是焊工之类。
女主到家,原以为可以摆脱外面的寒冷,不料男主却因等的太久而心生怨气,更是浮想联翩,对轨道车司机心生醋意,后将司机送给女主的管风琴砸坏。
女主不堪忍受男主的暴戾,逃出家中。
男主携一锤追赶。
倒霉的是他不慎滑倒,头重重地敲在冰面上,当即不醒人事。
女主惊恐,将其拖回家中,旋即展开抢救(她是一名护士)。
男主呼吸困难,女主首先想到可以利用家中焊接用的氧气罐,再自制一个呼吸面罩。
这给男主生命的延续带来希望。
不幸氧气很快用完。
冰天雪地,手机没有信号,更不可能有什么救护车,男主似乎只有等死一条路。
此时,管风琴再次出现(管风琴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车上和司机交谈)。
脑洞大开的女主切开男主气管,用一橡皮软管将气管与管风琴连接。
接下来,诡异但又神奇的一幕出现,男主的胸膛伴着管风琴的乐音缓缓起伏,琴音不灭,则男主尚在人间。
多么讽刺。
他先前砸坏的、吃醋的管风琴此刻竟成为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男主从牙缝吐出数字:“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女主答:“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镜头拉升,呈现远景,西伯利亚的严寒与冷酷,片完。
片子最后一幕女主坐于床上鼓动管风琴,此时逆光拍摄,这让人一下子想起《小武》中那个唯美的逆光镜头。
《呼吸》中的这个镜头似乎同样唯美,女主脸颊沐浴在透过窗子的光线中,显得圣洁,像是圣母,而这光线照耀到在地上躺着的男主,则变得惨白,透出死亡气息,似乎他已是一具尸体。
只能感叹,导演功力太强,对光线的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个短片最后都会附以这个民族的一则名言警句。
我最喜欢的是俄罗斯的这句,Time is the river ,love is the ocean. In both you will drown. 时光如水,爱情似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孟买迷雾》(MUMBAI MIST)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这大概是最有爱的一集。
老爷爷的笑很有感染力。
影片直指印度愈演愈烈的人口贩卖问题,反思可以,剧情一般,中规中矩,不做详细分析。
南非,《重生》(STILLBORN)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我没想到五部短片中竟然还有一部科幻片。
女主逃亡于旧工厂那一幕,很有《银翼杀手》的风格,配乐的电音也很相似。
似乎这部片也可以归为“赛博朋克”,毕竟涉及到意识上传之类。
大概是看了太多科幻片,短片没有什么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老生常谈。
中国,《逢春》(REVIVE)导演:贾樟柯我怎么觉得这片子是这五部里最平庸的一部……短片有他以前的风格,但似乎有些言不着调。
和贾科长以前的作品相比,不甚喜欢。
终究这还是命题电影,这回贾科长怕是有些完成任务之嫌了。
终于码完这篇(业余)影评。
脑海里依然飘荡着那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
”。
仍未搞懂“时间”。
倒是写这影评花了我一个多小时时间,转眼已是深夜。
该睡了。
其实就是个金砖五国的短片合集展映,个人感觉:俄罗斯的最好,印度次之,中国和南非的半斤八两,巴西这个……感觉很敷衍(即使是灾后重建题材)。
另外还想说的是,整体片名为什么要选择当年那首歌名咱先不说,虽说“时间”是个很大的主题,基本都能靠上,但你不加加工的直给,还非要加点时间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叫“金砖国家微电影展映”呢……
巴西篇取材于真实事件,利用的是真相的力量,没有经历过这类灾难的人,恐怕没想象过它的可怕(两人到小学时,从墙壁上看出泥石流最高到什么位置)俄罗斯篇题目漂亮,呼吸,一开场就感叹画面美极了。
茫茫雪原上一节孤独的机车跑在单线铁路上,原始得甚至要靠人力来让列车转向掉头(应该是铁轨末端有转盘、千斤顶之类装置吧)故事由一男一女之间的一场突发事故构成,情节十分聚焦,有创意。
很像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会写出的短篇小说。
印度篇符合预期。
其实仅仅印度的社会背景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一道我们想要远窥,但不太想亲近的风景。
孟买的一户中产家庭,三代同堂,但老人却挺孤独,就像中国的同龄老人们一样,他们用不来高科技产品,还是用惯旧东西。
(是不是全世界的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上都会面临难题?
厂商看来应该站在老人的立场上,设计出更适合老人观念的手机。
)老人和一个街头流浪儿童机缘巧合而认识,产生了挺深的情感纽带,但在老人为流浪儿庆祝生日的那天晚上,流浪儿就突然失踪,他的手机再也打不通。
(导演没有交代流浪儿的下落,是被货车撞死了,还是被绑架成为器官收割的对象?
)老人去寻找流浪儿,贴告示,找警察,但一无所获,后来老人也突然过世,他的后事看来是在恒河边举行的……南非篇是个科幻故事,许多异域元素和末世元素的运用使得这部分很炫,很精彩。
故事部分也交待得挺完整。
其实按照BRICS的顺序,南非本该放在最后一位,但我相信如果那么做的话,贾樟柯导演的那段会被进一步比下去中国篇就是个鸡肋。
假如没有审查要考虑,以“时间”为题能构思出许多有冲击力和批判力的小短片,比如此一时彼一时的生育政策,比如中华几千年历史中的种种循环……《逢春》是美好的期许,我们当然希望未来真如春天,希望能有那种机会
其实我没看懂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手机看的原因,太隐晦又没有强剧情的片子,我都有点恍恍惚惚地看。
所以呀!
以后有钱了我觉得这个人要弄个家庭影院,大屏幕!
高分辨率!
还有3D4DND!
哈哈哈哈五个片子,风格迥异,第一个灾难后的重建,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是所有人在空旷的广场上有秩序地铺毯子睡觉;大人脸上没有笑容,几个小孩在旁边玩着游戏;被泥石流冲毁的小镇,一片狼藉第二个短片是《呼吸》吗?
好孤独的片子啊,不是很认真在看,醉酒的丈夫,文艺的妻子,不信任的关系,孤独的手风琴,好孤单,很好奇最后丈夫噗嗤噗嗤呼吸的时候,眼睛瞪的地方,是不是让他对过去产生新的领悟,妻子拉着丈夫曾经让他愤怒的手风琴是觉得讽刺还是窃喜?
我觉得这个小短片是对“时间”非常深奥的解读,很有意思的角度第三个应该是印度的,很温情啊,可能会有点老套,但还是很温暖啊,只是最后这个小人物的男孩你到底被谁带走了?
第四个看到最后还是觉得有意思的,有点像那部英剧,但是我忘记名字了,我不禁总是想,我们会不会也是一个游戏的玩家啊?
所以我们是否更要努力生活,我们努力冲破时间的枷锁,逃过那么多难关,就为了体验生活,还要怠慢吗?
还要犹豫不决吗?
第五个《逢春》,很山河故人啊镜头语言真的是很中国呢
B以节制而疏淡的方式表现那些浓烈的,浓的泥土,浓的灾难,浓的情感,从小男孩执拗的找爸爸到貌似冷静的母亲一遍遍重复灾难前的生活,以及学会了抽烟。
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过程却是如抽丝,那些丝丝蔓蔓的回忆和思念,还会静默地流淌很久,很长——但问题就是,这个立意一上来就太明显了,而刻意的疏离(甚至说就是松散、无聊)反倒显得装逼失败。
R公认最佳。
时间去哪了?
别的电影都在说时间的流动或者缺失,而《呼吸》实实在在地把时间和欲望生命连结在一起。
一般来说,广袤的冰雪荒原里孤零零一间明亮温暖的小屋,特别是再脑补一些烧得噼啪作响的木柴和炉灶上冒着热气的咖啡,这种对比总会给人一种分外熨帖舒心的感觉。
再一次,银幕上出现战斗民族这种常见的自然环境设置,却是另一种味道:冷酷仙境中的堆满工具燃着喷枪的小屋,正如冷峻苍白的男人胸膛下一颗嫉妒得滚烫的心。
夫妻关系和这环境一样生、冷、硬、狠,基本遵循了能动手就尽量少吵吵的原则,拳打脚踢,刀斧相见。
而当男人真的有生命危险时,那种生冷之下割不断的亲密又回来了。
甚至,在这种冷热对比、冷中藏热的关系中,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色情意味,一种邪魅的SM气息。
这种气味从一开始男人焚烧胸罩就隐隐透露出来,在女人将受伤的男人捆得像个sex toy、调动战斗民族各种傻大黑粗的手工制造能力的场面中达到顶峰。
他们全程冷酷地互相伤害,又用这种不断的伤害来一再确证自己和对方的存在,来反复校验那怎么也抹不去的在意和打不散的爱情,而两人施/受的位置又随着戏剧性的转折反讽地颠倒过来——女人掌握着那台疑似暧昧证据的手风琴,也掌握着男人的生命。
——我还能活多少时间?
——我就是你的时间。
问题不在于女人会不会放手(那就变成一个俗套的情节剧了),而在于这种持存的状态本身就已经有足够丰富的意蕴。
这个貌似离“时间”主题最远的影片,却找到了一种最新颖最成功地呈现时间的方式:不是“溜走了”、“失去了”、“追回来”等等,是让时间成为了两人爱恨交加、爱欲纠缠的现身方式。
与其他几部略显牵强的升华相比,这一部也是最恰当地诠释了片尾谚语:时间如河流,爱情如波浪。
爱不是发生在时间这个“容器”或“背景”内的戏剧,爱改变着时间的方向、速率、密度,爱是时间本身,爱是生命。
I又是一个刻意的,不是刻意装逼,而是刻意的中学生优秀作文。
C已无力吐槽。
观影全程内心戏是这样的:先以为突然来到了网剧中间插的广告,心里告诉自己这么刻意一定是戏中戏的间离手段,随后证实果不其然,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觉得自己在看短片版的《世界》,景观社会和全球化议题又来了,结果突然转到了生二胎,仿佛有变成政策宣传片的苗头。
然后是男女演员尴尬的对戏。
男的是那种素人演员做熟了的状态——不是做油了,而是说自己的本真气质和某种特定角色类型找到了契合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呈现出自然松弛的表演。
而另一方贾太太:白净净的小脸永远仰起45度,好似下一分钟就要迎风流泪;嘴角定定地弯成比空姐还要标准的弧线,挤压起两块线条分明的苹果肌;而最可怕的是,苹果肌以上的眉眼弯曲的弧度似乎与嘴型以及苹果肌倒三角的两条边不匹配,仿佛嘴上笑了10分而眼睛只笑了7分——整张脸是上下脱节而僵硬的,倒是正像红色年代宣传画上的主人公。
于是两口子就以两种表演风格和两种时代气息尬聊着……不是我非得吐槽贾太,其实我原来并没有多么看她不顺眼,只是疑惑这次怎么还更加退步了?
哦,莫不是这才是贾导要构成的真正的间离、亦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音复调”?
有意将红色年代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美学与贾导本人的现实主义风格并置?
接下来更是各种迷之尴尬,小女孩爱世克斯的球鞋换了耐克(反正这俩我都不舍得买),穿着跟我初中一模一样的校服,忧伤地斜倚在坡顶的孤树上,思考自己能否去城里上学的未来,然而听到妈妈要生弟弟的消息竟瞬间抛弃了刚才的烦恼,一秒切换到做姐姐的喜悦中还热络地讨论要帮妈妈带弟弟……全片的结尾令我感到贾导这一刻不是一个人,虽然只是在讨论二胎问题以及夫妻感情的修复,但山河回春的壮丽场面竟然渲染出一种历尽浩劫人性复苏的感觉!
谢晋导演、伤痕文学和红色经典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不信你看,贾太太在拥抱男主时还是脚下距离一步远、上身前倾、头转向侧的革命同志的姿势。
S很像黑客帝国。
未来时代——也许是一个“无时间”(或曰无时间感、时间终结,也恰是当下的经验感受)、充满拟像而缺乏真实生命触感的时代,掌握穿越入口的Mother就像Matrix里的先知,女人,与生命有关(栽培植物)——都是各种熟悉的套路,当然更包括用未来世界与原始世界并置(就像现代性批判中总喜欢用现代西方与各种他者文明、或“高贵”或低贱的野蛮人并置)来凸显生命的重量。
最后的镜头有震撼到我,从残破的手表的特写逐渐拉远,到钢铁飞船,到行星,到浩渺的宇宙,仿佛意味着那种切近的、微小的、有质感的世界已然衰朽停摆,像标本一样死寂地陈列在沉默、冰冷、无始无终无生气的未来。
虽然整个科幻片的世界观不是很能看懂,但是似乎有扩展成优秀大片的潜质。
命题式、集锦式电影,成功者几希。
《时间去哪儿了》把金砖五国导演的短片黏一块,协调难度本身就很高。
贾樟柯的段落《逢春》放在压轴的位置,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它远不是最好的。
最像电影的应该是俄罗斯导演的短片,尽管该片的主观镜头衔接稍显突兀。
女人被火车送到铁路尽头、冰雪深处的荒僻角落,然后她竟然帮司机把火车旋转180度,人力掉头。
整个片子像是荒诞又像是隐喻;女人忍受丈夫的长期暴虐(为什么?
明明可以坐火车跑掉?
)女人有一门烧饰石头的手艺(干嘛养活一个酒鬼丈夫?
)女人用一个破风琴为丈夫供氧(为什么?
干嘛不任由他死去?
)联想起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揭示了一种关系:受虐者长期为施虐者续命,而且这种续命供氧隐藏在演奏风琴这个看似浪漫的行为底下,讽刺的是风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娱乐。
现在的问题是,无休无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续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这种羔羊的弹奏,呜呼的将是长久的施虐者。
其他四个段落属于凑合、差不多的意思。
南非导演的段落讲述未来电子人的穿越逃离,有点像《第九区》的“脏范儿科幻”,明摆着我没那么高的预算,意思到了就行了。
巴西导演的父子情缺少情感力度,尤其个人对电影里加入实景照片的手法不太接受,太出戏。
印度导演富有老头与穷孩子的友谊太过直白。
《逢春》跟《天注定》之后的作品一样,反映了贾樟柯的一个问题:当导演的残酷性跟不上新闻时会怎样。
我们社会节奏不是太快的问题,而是在价值判定太慢和社会事实太快的冲突。
原本导演应该展现新闻潜藏的隐痛,现状是,新闻比导演能呈现的更痛;所以贾樟柯从《世界》开始就无法展现《小武》、《站台》的力量感。
《逢春》的角度挺巧妙:一对中年夫妇想生二胎,新增开销怎么办?
大女儿怎么办?
老公无欲无求怎么办?
这些痛点在很多报纸杂志上都有过探讨;片中老公说了一句台词,“我们演出队的贾导说,38岁还是年轻导演呢。
”这句爆笑台词应该可以展开作为“电影”而不是“短片”的阐发核心。
对于曾经愤怒、不妥协的70后来说,当你年轻时争取的在你中年危机时实现了,这种不适应是极大的讽刺,也是一次有心无力的“逢春”。
第二幕的气管插管很震撼,手风琴的一张一合配合男人的一呼一吸,绝妙;第三幕老人的家庭生活和与男孩的偶遇之间的对比很有感触,但有点烂尾;第四幕不知所云;第五幕是古今画面的对比,剧情又很贴近生活,感觉非常不错。
花了一部电影的钱,看了5部不错的电影,很值呀!PS.说印度篇《孟买迷雾》不好的,是因为没看懂印度导演要说的是什么,以为导演说的是老年人的孤独,其实导演真正想说的隐藏在老年人孤独的背后,而在背后的是印度泛滥成灾的儿童拐卖,更甚的是儿童虐杀以及整个印度社会的无视……
来看命题作文的五种敷衍方式。贾樟柯上限太低,自身的核心价值又被商业因素污染,域内的实力密度也不够,被高估的导演。其与李、侯、许三人的差距,就如同赵涛与闫妮的差距。真是失望。
好久没参加猫眼活动了,被贾樟柯监制的金砖五国影片吸引了。五个短片最先锋的是俄罗斯的《呼吸》,人物的一呼一吸都掌握别人手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巴西的《颤抖的大地》。刚刚看了《中国电视报》的介绍,巴西短片导演原来是《中央车站》的导演。
7/10,心情是“赵涛补全计划”。
一带一路金砖五国合拍片,巴西的生态环境,俄罗斯的濒死呼吸,印度的跨身份友情,南非的科幻穿越重生,中国的二胎政策。篇幅所限没有伸展,但每个类型都有所不同畅谈时间理解。俄罗斯的最有创意,巴西的宛如崖柏插画。就像很久没有静心看过的一本书,冲击却能很长很久。
给俄罗斯加一颗星
有幸在电影院看贾科长的电影 而且是路演
俄罗斯>南非>剩下仨
中外合作,强弱扶持?
南非大于俄罗斯大于巴西大于中国,最后是印度。
6.0分低了,还能一看。
只看《逢春》。时间去哪儿了,这话对应的是涛涛宇宙的回环壮大以及,涛涛的脸。演技确有进步。2024.05.10
科长的还有点意思 还有俄罗斯的呼吸片段引人深省
就知道看直播,再生个儿子。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是为了记事方便。
南非和印度的好廉价,南非点子好但是导演明显掌控不了,印度完全就是像个廉价手机广告。科长和巴西中规中矩,巴西的时间线太俗了,感情没起来就结束了。到头来竟然最喜欢俄罗斯的呼吸,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Two lovers,同样冰天雪地,同样摄影厉害,同样形式感太强,喧宾夺主……
金砖五国时间主题命题作文,最喜欢俄罗斯的。
挺好的。贾科长 的逢春对于时间有多重解读,时间变幻莫测,无法预知,但总会有所改变!
为科长打四星
巴西迷,印度呆,南非二,中国拖,只有俄罗斯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