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抱怨一下,这部片子的宣传做得太差了,2003年拍完,但是根本没上院线,到了2005年才交给New Line Home Video发行DVD,貌似台湾上映过,票房也是惨淡,所以这么一部好玩的片子,我是因为跟朋友聊起疯狂的石头的时候才被介绍看的,倒还蛮侥幸的。
在10分钟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听3首歌,打一两个电话,吃掉一份便当,看一段小说,时间悄悄溜走,我们不会觉得怎么样。
但是在《11点14》里,导演做了一个实验,他让5个故事分别进行,塞满了这十分钟,让它看起来足够的轰轰烈烈,是,轰轰烈烈,2个人死去,2个人重伤,6个人被嫌疑,然而这样的轰轰烈烈却与复仇,机关算尽,变态杀人狂无关,就像我们都收到过的那份礼物一样,我们拆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之后,礼物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巨大,在层层包装之下,只有一个关于劈腿与私奔的谎言。
虽然我并不相信雪莉的爸爸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散步,发现尸体,回家取车,将尸体放进后备箱,砸开车窗,将车开到立交桥上,再将尸体抛下天桥的一系列过程,但是我完全可以理解导演的苦心,他要同时安排另外的4段故事,所以把一个爱女心切的老爸想成一个因紧张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类超人好了。
这样一来,雪莉就可以在第一个十分钟完成之后,回到家神色慌张的跟爸爸接车,完成下一个十分钟的剧情,而爸爸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是雪莉被逼杀了艾伦然后有了之后的疯狂举动。
在看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的过程中,是不允许被打扰的,我们跟着掉进了剧情当中,调动了所有的智商和情商跟导演激烈的对抗,跟着剧情的发展猜测表象之后的本质,如果导演更胜一筹,他会比我们更先到达终点,招呼我们来看让人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次的胜利者,是《11点14》的编剧+导演:葛雷格‧马可。
大波妹是个丰满性感,风流不羁的荡妇。
他和男友苦瓜男合伙策划了一起诈骗:大波妹向两个假男友——爆头男和抢劫男谎称自己怀孕了,骗取一波堕胎费与苦瓜男远走高飞。
大波妹这天,大波妹在家里百无聊赖,爆头男找上门来,约大波妹出去嘿咻,虽然大波妹的父亲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这个风流的女婿,但是这阻挡不了大波妹钓凯子的决心,毕竟爆头男只是个骗钱的幌子,正牌男友苦瓜男还等着自己的好消息呢。
正牌男友 苦瓜男谁知爆头男毫无攒钱堕胎的意思,反而把大波妹带到墓地,准备古今大战秦俑情。
双方交战正酣,墓碑上圣母雕像的脑袋掉落,把爆头男爆了头。
大波妹决定把抢劫男的保龄球偷来扔在现场,造成抢劫男是凶手的假象。
慌乱之下,大波妹的车钥匙落在了现场,只好向父亲借车。
路上偶遇熊孩子三人组,三人组告诉大波妹,抢劫男在龅牙女的商店里。
抢劫男抢劫男在商店干啥呢?
原来这个抢劫男还是有点担当的,为了给大波妹攒堕胎费,想起好朋友龅牙女在商店当收银员,便打起了她的注意,大半夜驱车来借。
谁知龅牙女死活不肯,两人争执不下时,大波妹赶到,她成功偷来抢劫男的车钥匙,把车里的保龄球偷走,准备仍到现场伪装成凶器。
大波妹走了,商店这边却捅了篓子,龅牙妹鼓捣抢劫男的手枪,走火打碎了玻璃,抢劫男急中生智,干脆报警谎称抢劫,这一枪是我开的,顺便让我把钱拿走,一来我有了钱,二来你也不用为走火负责,两全其美。
龅牙女接受了建议,临了还不忘让抢劫男往自己胳膊上开一枪,毕竟做戏要做足。
龅牙女话分两头,大波妹带着保龄球回到墓地,发现尸体竟然不翼而飞。
原来在大波妹离开不久,父亲遛狗经过墓地,看到了爆头男的尸体,也发现了大波妹的钥匙。
父亲误认为这一切是女儿做的,决定抛尸救女。
此时父亲已经把爆头男的尸体带到桥上,要让尸体来个自由落体。
大波妹的父亲大波妹面对空空如也的墓地一脸懵逼,正牌男友苦瓜男打来电话询问骗钱进度。
这时抢劫男在马路另一侧招呼女友,报喜说钱已经到手了。
大波妹挂上电话过马路……一辆蓝色面包车晃晃悠悠驶向正在过马路的大波妹……苦瓜男也挂上电话,开车从桥下经过……大波妹的父亲正把尸体从桥上扔下……11:14分,两起车祸,同时发生。
爆头男的尸体砸在了苦瓜男的车上,熊孩子三人组开的面包车撞上了大波妹。
由老司机boy,狼人boy和断雕boy组成的熊孩子三人组,出事前在车上又打又闹,断雕boy甚至把自己的大雕伸出窗外,负责开车的老司机boy转头欣赏这一奇景时,不慎撞上了大波妹,在惯性作用下车窗紧闭,大雕自由飞翔,断雕boy血溅沙场。
老司机boy(左)和断雕boy(右)抢劫男目睹了这起车祸,拔枪怒射面包车,三人组落荒而逃。
抢劫男泣不成声,警察赶到,逮捕了抢劫男,First Blood。
救护车抵达现场,随着医护人员下车的,还有胳膊受伤的龅牙女。
在劳模警察的问询下,龅牙女心理防线崩溃,交代了和抢劫男的一出好戏,Double Kill。
这位完成双杀的警察接到总部派遣,桥下也出了一起车祸,需要赶赴现场处理。
警察带着两个嫌犯赶到现场,苦瓜男把爆头男尸体塞到后备箱正准备开溜。
苦瓜男妄图逃逸,周围都是深山老林,没跑多久便法网恢恢,Trible Kill。
但是,就在警察狂奔捉拿苦瓜男的同时,警车门没有关上,抢劫男和龅牙女趁机逃之夭夭。
狼人boy说回那三个熊孩子,逃逸后,断雕boy执意要做个有雕之士,狼人boy不愧是个狼人,一咬牙一跺脚,我帮你去找回来!
他偷偷溜回车祸现场,在救护车上把断雕偷出,两个医护人员在身后穷追不舍,狼人boy一路狂奔回面包车,三人绝尘而去……
看似巧合的事情总有因果相连,所有的巧合碰在一起就不是巧合。
劈腿女有三个情人,如果不是她劈腿,第一个情人就不会死在墓地,她父亲就不会帮她抛尸,第三个情人就不会被当作车祸凶手,就不会在墓地因为劈腿女想嫁祸第二个情人而留下的保龄球被捕,而第二个情人就不会为了打胎而抢劫便利店,就不会被抓。
所有的巧合加上断了老二的那群孩子们凑在一起成为了一部电影。
蝴蝶效应的产生也不过如此。
剧情相对而言较为简单,没有什么较为深刻的意义,仅仅以多故事线叙述把握住观众的兴趣。
但是也不得不会去思考,巧合也许就是报应一种,报应总会在某一个点到来,那个点就是你的11:14pm。
影片被冠以悬疑的标签,实则感觉就像是一部多故事线叙述的剧情片,并不像致命ID等电影真正把悬疑和多故事线叙述完美融合。
这类电影很多,仿佛多故事线叙述就成为了悬疑的代名词。
过多的故事线叙述并不一定是好事,好的悬疑片需要一个好的剧本,并不是故事线多到让人看不懂就叫做烧脑。
在心里问自己:是不是少点什么?
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
好像发生了很多事,但没有结果?
我觉得凡事应该要有结果,要有意义,要像理想中那样美好,或是在残酷的现实中要体现出人性的光辉,或人性的恶,总之要对成长有帮助,对思维有拓展。
我对这样的认知仿佛上了瘾,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对抗那无限的虚无,这样的想法仿佛一面墙壁把我和真实生活隔开,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变成了繁琐,无意义,潜意识中在抵触平实生活的一切。
Ok这一些好像与电影本身没什么关系,但,算了,内心已经失序了……
总体来说是no zuo no die的故事,因果报应。
影片构成方式独特,从事件相关不同参与者主观视角拍摄片段组合成完整的事件经过。
每个片段主角都有黑暗人格的一面:酒驾逃避责任(竟然还是骗局的幕后黑手)、掩盖罪行趁人之危威胁他人、为包庇女儿而抛尸、抢劫、为保工作故意被枪伤、骗钱女。
不得不说最后面这妹子好牛,ML的时候男生被掉落的石像头砸到脑袋当场死亡,她竟然临危不乱,还迅速的想好掩盖的办法,企图伪装成两个男人为女人打架造成的结果一样。
电影想表达这些人在遇到不利自身事件时的处理方式统统都是逃避和掩盖罪行。
怎奈人算不如天算。。。
基本上事件中每个有黑暗面的当事人都不同程度的罪有应得了。
好的方面自然是情节设置的非常巧妙,能通过多线并进展现这一系列离奇事件,并且事件之间的联系也很清晰,完成度很高,但是具体到人物行为上就还是较为牵强,如醉驾男在发现自己"撞死"人以后,明明周围灯光昏暗,车流量也少,直接开车逃跑的风险不应该更小?
如果说这时醉驾男是觉得转移尸体能更好防止案件被发现,说明他此时智商在线,性格很谨慎,那么后面已经被警察确定身份的情况下 他竟然还会做出割断绳子跑路这种事情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而抢劫男也是通篇弱智到底,希爷在发现抢劫男被捕以后三秒认怂虽然也是和前面bad liar呼应,但还是有种傻傻的感觉,坑爹绿茶婊倒是很狡猾,但是最后过马路的时候突然看手机就实在有点照顾剧情的味道了,因此虽然很喜欢本片这种多重叙事的结构,但为了情节而导致人物行为的刻意就降低了本片的逻辑性。
11点10分,刷新了一次,看到这部电影上线很精彩,一个关于报应的故事一个小荡妇mm,劈腿高手,怀孕了,要一笔钱去夹掉。
有可能的经手人有3个,A,B,C,她不知道到底是谁的,但是她准备在A和B身上都弄一笔钱去堕胎。
过程1: A,带着钱去找这个mm,然后顺便去一起墓地嘿咻,高潮到来之际A被墓碑上的石像掉下砸死,mm跑掉,打电话跟朋友说被B看到她跟A在干,企图让人认为是B把A干掉的,然后马上跑去超级商场找正在准备抢劫弄这笔钱的B,偷走了B车上的保龄球和外套准备作为A死亡事件的罪证嫁祸于B,走之前顺便报警说看到B正在打劫超市。
过程2: 这个mm的父亲溜狗在墓地看到A的尸体,以为是他的女儿跟A分手不成打斗时误杀了A,担心她会被抓去坐牢,于是移尸到天桥上抛尸制造车祸假象,却正好砸中桥下路过的一辆车.被尸体砸中的车主则是酒驾的C,他跟这个mm原本是打算拿到A跟B的钱之后一同跑路,这下莫明其妙”肇事“之后,只好移尸准备逃逸,结果被警察当场拿获。
过程3: 这个过程发生在过程1,2之间。
一群疯狂的小鬼驾车,先去B所在的超市买酒,然后一路疯狂,在车上玩闹打斗。
B抢劫成功,拿到钱去找这个女的,女的过马路的时候,被这帮疯狂的小鬼开车撞死。
时间是,11点14分,晚上电影在这个相互交叉的时间,打乱了叙述的顺序,讲述这一群疯狂的人,疯狂的事疯狂麽,好像全部都是顺理成章,没有谁是无辜的,这个世界,莫非真的有逃不掉的报应?
要说一切皆有因果呢,没有什么是平白无故的。
看到第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一定有什么隐情的。
可是看到第二段的时候,被那种纠结的气氛吸引了,心里只想着,半夜还是不要随便出去的好。
哈哈。
再往后,就是一点点的好奇心被剥开,了解真相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这个镇子上,这个晚上,就那么几个人,被上帝摆弄了一番。
有的人,就是那么傻。
傻得浑然不觉。
自以为占了便宜,缺不知道自己再被人占更大的便宜。
有的人,就是那么诈。
用还算纯的外表来掩盖一切。
幸好电影安排了该有的报应结局。
有的人,就是那么义。
无论是帮朋友,还是帮孩子,在做下那个决定的一瞬间,自己也叹一口气,但还是那么干脆地坐了决定。
这样得电影,八九十分钟也是刚好。
再一环一环得套下去,估计就看得累了。
适合休息的时候,聚精会神一下。
几个无交集的事件拼接而成的一部片子,以下提出问题:问题1*虽然这些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在某个时间点会产生交集,但每一部分人物的事件看起来却非常无聊提不起兴趣(因为事件的发展扁平没有节奏,每场戏的结束以下一场戏的衔接也毫无关系,编剧不会设置钩子),问题2*而产生交集的时间点也显得刻意,毫无有让人产生记忆的强烈印象。
以至于给人一种为了巧合而巧合牵强感(修正方案,不同事件产生时间交接的记忆点应该也是节奏上升得比较强的部分(一些小交集),而最大巧合的交接点需要节奏和情绪提升到极点不说,最好还加上角色的弧光转变(这样才会有角色内在的烈度,而单有外部事件的烈度是不够的。
选择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有人推荐说这个电影跟《罗生门》很像,故事中的人物都本能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但往往可能是违法或致命的行为,不一样的可能就是,《罗生门》里主要围绕一件事,那就是"武士的死"展开出武士,强盗,武士妻子三种有些相似,但是各有隐瞒、修饰,三种各自为自己行为修饰,维护的剧情。
而《11:14》呢,固定的是时间点,但是描述的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故事,它们看似相互独立,却又在同一个时间点汇合,就像太阳光,发散到四面八方,却全以太阳为起点。
看着《11:14》,最让我感触的不是每个人物本身本性的探求,反倒是让我想到了文学理论的“叙事行动的序列”。
是的,我不是在谈电影拍摄,我是在谈文学,文本。
行动是推动事件进程的直接原因,在一个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中有“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以Frank转移男尸这个简单的场景进行分析:首先,Frank出门遛狗,在墓园发现女儿Cheri的牌子,旁边还有一个头部残缺的男人尸体,这就为下面Frank开始转移男尸提供“可能性”,这预示着一个活动将要发生,或具有了发生的条件;然后,Frank开始转移男尸,放进车后备箱,开到天桥,躲避其他人视线,开始了转移尸体的行动,即“现实”;最后,Frank成功扔掉男尸,砸到一辆车,销毁血衬衣。
这标志着这一行动的成功,也是“取得结果”。
当然对其中一个小小叙事场景的分析是不能够直接运用到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叙事场景中去的,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故事行动时,我们可能就需要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例如:“首尾连续式”。
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环接一环的情节链,使故事得以一直延续下去。
例如:Cheri跟那个死得快的男友Aaron在墓园幽会,结果可怜的A不幸死得面目全非,这为F护女抛尸提供可能性,抛掉的可怜A,又撞在了Jack的车上,最后被警察逮捕,这一环扣一环,使情节毫无生搬硬套。
而这个故事如果就结束到这儿,那就不是电影值得称赞的地方了,巧妙在Jack并不是白白的挨了这一下,这一连串故事的起因在于Jack也是C的男友之一,J指示C去向A骗财,计划两人携款私奔。
这就将一连串故事形成了一个大环扣,J也不再只是活活被冤枉不幸者,而是有些可怜又活该。
“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作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在这次次一级序列的展开中还可以再包含更次一级行动序列。
例如Duffy假抢劫杂货店的钱里面就包含了D的女友C怀孕说需要钱,D与售货员B很熟,售货员Buzzy玩枪走火怕丢掉工作,B的姐姐生病需要钱。
“左右并连式”。
同一事件序列中的行为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
例如在F转移男尸时,同一方面,C也在想方设法嫁祸D,偷走保龄球。
F成功转移男尸,C回墓地发现男尸不见。
(其实这个例子举得有些牵强,如果想要清楚了解这个形式,举个这个电影外的例子:丢娃的妈想找失散的娃,失散的娃在找自己的亲妈,两条行动线索对应发展,故事情节怎么安排呢,一般都是错过,错过,再错过……为什么呢?
好拉长剧情╮(╯▽╰)╭)当然,一部这么经典的多线叙事作品怎能能够靠这么几个小的基本理论给套住呢,其他的你们再继续补充发展吧理论参考《文学理论教程》
很简单的故事,但剪辑不简单,故事很立体,细节处理的很好,因果循环,有些像《心迷宫》。
精彩,一切都做得很好!
故事脉络在电影的后半截渐渐清晰。巧合,均于11点14分发生,由女主情事挑起事端。女主独挑三男的故事。结局:1号男意外死亡,女主死亡;2号男、3号男均锒铛入狱。
为那个重口味的小细节加一颗星。虽说是悬疑片,但多少能猜到。
对我来说而已.
低配版蝴蝶效应和低俗小说,带来的后劲远没有这两部大。用时间穿插起来,作为条线索包括片名倒是有意思。
“与其说人性是一个人生长在大脑里,根深蒂固、错综复杂、反复争斗的性情和品格,不如说是一个人在紧急状态下的第一反应。”
高明的讲了几个不好玩的故事,比crash差远了,没有高度。
这片用来解释“因果报应”太合适不过了。从剪接上看,完全是超级版的《低俗小说》,炫技是第一位的。没有传说中那么玄。
我对这种手法的审美疲劳程度达到了空前的对那个名词连提都不想提,光想想就觉得烦的程度。
What a mess!不过一直不太理解这类片子存在的意义,是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坨屎么?!
非线性叙事,各条线索的衔接和细节设置都很棒。只是缺少一个灵魂。
多线叙事,整部电影就是一个一个人物故事的拼接,重点在多个空间的整合,而忽视了时间线性的流动,节奏太过一致缺少高潮亮点,看到最后有点累了。
在03年那个时候 插叙式剪辑手法 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的 故事性比较强吧 但属于看完就忘的那种
一部倒叙拍摄的电影而已,剧情还可以。但似乎看多了类似的,已经提不起兴趣了
我爱此型电影~啊啊 tom hanks的儿子跟他长得真不像 (doge
流水情节,因为人性的卑劣,最终环环相扣,循环成圆。
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虽然其实时间线上逻辑有很多对不上的地方...不过创意实在是太棒了...
真不错,编排精心,镜头严谨,复杂交织,交代有序。这个地方真是小。
从几个人不同视角展开,打乱时间线,拍了一个并不精彩的犯罪故事,挺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