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食纪录片饶不开的两个联想,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国》,有时候吃到好吃的,脑袋里不由得想起那句经典台词,“高端的食材……”;还有一个就是美食纪录片“推手”,陈晓卿,他经手的舌尖系列、风味系列,只能说,看了之后怒加一碗大米饭。
而这次的《风味原产地·潮汕》也离不开陈晓卿的加入,当然整体从视觉呈现角度上来说,食物的烹饪细节,食材的成分探究,以及绕不开的潮汕人的乡土美食情节,让纪录片变得更加有声有色,是时候美食攻略做起来,潮汕游起来。
当然,作为非潮汕人来说,我自然是不好评判,究竟作为潮汕的风味原产地,记录片里面出现的普宁市洪阳镇、揭阳市神泉港、汕头市区等地名,是否承担得起“正宗”两字的名号?
以及究竟出现的橄榄、粿条、菜圃、生蚝等等,是否真正扎根潮汕人日常生活?
但是,作为一个外乡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更像是打开我对于潮汕美食的一座大门,对潮汕美食历史以及人文风貌开始有了探究的兴致。
纪录片里面有个细节,印象比较深刻。
就是已过古稀之年的张景镇炒粿条以及70多岁的杨和周制作粿条。
其实,炒粿条可以当做湖南的炒粉,云南的炒饵丝,相当于每个地方代表性的米制品,主食。
当两个白发老人,同样在狭窄的房间里面,坐在矮小凳子上,依然从事着大半辈子的事业时;当一群不过几岁的稚嫩儿童,学着父母端着碗大口吃着炒粿条候;即使经历500年的做粿过程,即使是父辈传承的手艺,这份漫长的坚持,足以看到跨越祖祖辈辈的热爱,也可以看出简单食材背后,依旧吸引着街头巷尾,代代人的美食热爱。
当然,纪录片中类似这种关于风味美食的小故事数不胜数,也可以看出,往往当地小有名气的风味小店的名声,是从子女承父业的坚守开始的。
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传统南音剧种,没有好的传承人,没有好的传播力度濒临失传,也不免让人嘘唏,当年轻人纷纷离开故乡,去远方建设新的故乡时,故乡的根又有谁能留住呢?
之前陈晓卿老师说过,潮汕其实是美食界的一座孤岛。
虽然当时听着深以为然,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句话,竟然包含了那么多的乾坤。
你完全可以感叹扬州双绝的精妙,在看许多的美食纪录片过程中,你会发现江浙一带的风味的出品都是出自手艺精巧的星级厨师。
但是,当镜头一旦切换成广东地区,你会发现,一切大有不同。
从《寻味顺德》里面的小店,到《老广的味道》里面的宵夜,再到这部《风味原产地·潮汕》各家厨房里的江湖,其实你会发现广东的味道,酒香不轻易四溢。
从第一集的黄家牛肉丸,到擂茶,到手工鱼丸,再到生蚝,鱼生、鱼露、益母草。
导演总是能够捕捉痕迹的以小见大。
从手工制作,再发展成大工业量产,最后再完整回归到小排档的热闹喧嚣。
其实这种手法不过是朴实简单的反映出了潮汕美食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美食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潮汕人家的每一家厨房都是一方乾坤,所以潮汕仅仅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它的食物却能够各有千秋。
其实从第一集,一直到第七集讲到薄壳的时候我的神经才彻底兴奋起来。
薄壳恰恰是诸多海鲜中我十分中意的一种。
当然也不是说前面的卤水不好吃,我也很喜欢鱼饭。
只是如果一定要挑剔的话,我觉得将牛肉丸作为第一集讲述,有一点太迎合大众了。
外界许多人对潮汕菜最大的印象就是牛肉丸,其实作为潮汕人来说,牛肉丸因为从小就吃,我真的已经吃腻了,长大后我便不再喜欢这个食物(当然,这个不是我特意讲出来拉仇恨的)。
我实在是喜欢牛肉原来的味道,所以我很喜欢牛肉火锅那一集。
20集里面的20种风味,有不少我甚至都没有尝过。
我有一点愧疚,为什么长到现在都没有吃过腌蟹,都没有喝过擂茶。
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这部纪录片里的大多数地名以及提及的一大半风味,我都没有尝过。
为了表示我的愧疚,我必须要给这部纪录片打上五星。
20种分类分成20集来讲其实也有导演的一些狡猾。
若浓缩成六集或八集的纪录片,策划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如果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潮汕美食科普的话,它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一部纪录片的配音有没有意见,其实一开始听到第一集的配音的时候,我也有一些意外和不适应。
美食类的纪录片,大部分都出自李立宏老师的金口,突然换了一个人之后觉得有一些不适应也正常。
其实这一部纪录片的配音,杨晨,恰恰就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配音,他理性清晰的声线刚好配上这种科普向的人文美食片,也很巧。
第一集:牛肉丸老四家手工牛肉丸(大众点评叫老四手拍牛肉丸) 地址:汕头市金平区第二集:鱼饭富苑饮食 地址:汕头市龙湖区第三集:腐乳饼黄怀德 店名未知,地址在潮州,具体未知曾庆武 店名未知,地址:潮州市牌坊街第四集:腌蟹普宁李家排挡 地址未知汕头富苑再次登场第五集:擂茶汕尾 店名未知,地址未知第六集:卤水恒记排挡,地址在潮州,具体未知卤水火锅 店名未知,地址未知……第十三集:牛肉火锅乌记鲜活牛肉城 地址:汕头市龙湖区八合里海记牛肉店 地址:汕头市金平区……其他待续
虽然不是潮汕人,对潮汕美食的印象也只是好好吃的牛肉火锅,弹牙的牛肉丸;配粥的麻叶,还各种打冷;只尝试了一次的生腌血蛤,一直不敢尝试的生腌蟹。
看这个风味原产地的潮汕篇,真的是看到口水直流呀。
一直都觉得,在原产地吃到的东西才会是正宗,离开原产地的话,口味肯定会有偏差。
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好想周末坐个高铁去潮汕吃吃吃呀。
牛肉丸,菜浦,鱼丸,腐乳饼,豆瓣蘸酱,生腌蟹,雷茶,卤鹅,薄壳,粿品,南澳紫菜,牛肉火锅,生蚝,爱上一座城市从爱上她的食物开始。
第一幅图为什么是这一张不是食物的图片,因为看到了两个大烟囱,已经在那里待了两年了。
牛肉丸,千锤百炼后肉质劲道很足,作为粿条汤的点睛之笔最好。
可能富呈合的牛肉丸比较好吧,路过的时候排的队挺长的。
清蒸鱼,不加任何调料,肉质鲜嫩可口。
腐乳饼,这个好像没吃过,也许是吃过给忘了。
算是绝佳的茶配,不过我一般喜欢茶配花生米。
(2019.11.25,吃过后怎么说呢,前几口咬着很有质感,而且感觉不腻m,但是吃着吃着就会感觉一口能把食用油咬出来,评价三颗星吧)
生腌蟹,看着就是十分美味。
但大概是我神经比较大条感受不到它的美味,可能是口味重的原因觉得汁儿不错。
仅仅看着就觉得此乃人间美味,有机会一定要记住吃它的感觉。
雷茶,没喝过,会喝到的。
卤鹅,卤汁就是它的灵魂,吃着还是可以的。
这个倒是没试过,有机会要试一下卤鹅头。
很少吃卤鹅,挺贵的,值里游玩有时会带一只,亲戚家祭祀有时会用到这个。
我一个单身汉不会只卤鹅吃的。
薄壳,肉质鲜美,一般都是炒薄壳。
炒菜的时候放入几个,或者点缀一下面条也是挺好的。
菜浦,想起了电厂饭堂的早餐,配上一碗粥平平淡淡挺好。
相比于这种萝卜干,我更喜欢自己做的酸甜白萝卜。
确认过眼神就是食堂里最常见的萝卜干,有时候厨师会做成萝卜干炒鸡蛋,萝卜干炒虾米,都挺好吃的。
鱼丸,吃的时候细软有弹性,带着淡淡的鱼味。
比面筋好吃多了。
油炸一下是不是也挺好吃的,想象一下就觉得很美味。
做鱼册的老板应该已经拆迁走了吧,不过应该还有其他地方有卖的要找到,吃一下!
食物里颜色的搭配挺重要。
粿品,说起来自己那么爱做饭,好像还没有做过炒粿呢,今晚就是试一下。
客家人的做法,看着挺好吃的。
没有抓拍到肠粉,肠粉也是挺好吃的,龙岩南路那家小吴肠粉总是有人排队。
豆瓣酱,跟家乡的酱豆差不多,只是少了些辣椒,西瓜之类的配料。
南澳的紫菜,饭堂的汤里总是出现。
不过最好吃的应该是北回归线广场那家小饭店做的紫菜炒饭。
牛肉火锅算是我最喜欢的潮汕食物了,吃牛肉火锅有看汕头云的舒适感,当然抬头看云多了一份恬静,牛肉火锅多了一些烟火气息。
嫩肉,五花趾,三花趾,雪花,脖仁,匙皮,牛腩,吊龙,匙柄,胸口涝,牛舌,牛尾。
写的我都有些流口水了。
生蚝,烤的,蒸的,吃着,细嫩软化,没有调料让其吃着非常鲜美。
听说大补之物,身体虚可以多吃点。
牡蛎饼,有时间我也尝试做一下,以我的手艺应该不会差。
陈皮,作为一种调料使用了,好像还能泡茶。
作为调料应该也挺好,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除了毒药什么不能吃呢。
潮州的蜜饯橘,同一种事物别出新意的做法。
南姜 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是姜,现在也不喜欢。
寒冷的冬天里可能会熬一锅姜汤喝。
鱼生 鲜美,这个很少食用,老觉得升的食物细菌比较多。
橄榄 吃的最多的是橄榄做成的酱,总体还可。
还没试过做汤怎么样。
鱼露 第一次知道鱼露是这样做成的,隔着屏幕都能闻见刺鼻的味道。
不过跟食用油的价值相当吧。
牡蛎饼
原来食堂经常用来做汤的叫益母草,跟中原的芫荽差不多。
个人觉得食物还是自己做的好吃,可能是做饭的过程中对食物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即便是别人觉得不怎么样但是自己还是会觉得这就是山珍海味。
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会有不同的味道。
另外饿的时候大多数食物都好吃,现如今生活环境很难维持饥饿感,我们身边充满着食物的诱惑。
第一集,牛肉丸,软浆牛肉丸就是要加很多冰水搅打吗,那硬浆呢?
第二集,鱼饭,先用海盐腌制,然后放入6%浓度的水直接煮,有些鱼都不去鳞不去内脏,感觉就是盐水煮鱼,会好吃吗?
这次去要试一试,不光有鱼饭,还有虾饭,蟹饭,凡是这种做法的都是叫某饭。
第三集,酥皮腐乳饼,好像在佛山吃过一次腐乳饼,但不是酥皮的,吃的冷的,酥皮的感觉口感会更好一些,热的估计更好吃,就像我个人喜欢上海苏州的鲜肉月饼,即酥皮肉包。
以下是凑字数待补充的第一集,牛肉丸,软浆牛肉丸就是要加很多冰水搅打吗,那硬浆呢?
言简意赅,切中题眼,寻找风味最初的地方……文题相符越来越难以看到的现在,看到一个有一说一,不煽情,不上升,不渲染,甚至会给人一种太干的感觉得纪录片,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虽然图标是某讯,但是片头却又有着奶飞的标记,是的,估计当初国内上线平台在那里,但是明显的奶飞也购买了其播放权,明显的挺有牌面的对吧。
每一集10-13分钟不等,真的是自己对于美食类纪录片最舒服的体量长度,既可以让自己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又杜绝的“口是心非”的使用美食做借口讲些其他有的没的,自己不是说那样的不好,只是,自己不喜欢。
风味原产地系列,目前看介绍有四季,自己看过的是第一季《风味原产地:潮汕》,20集的内容,每一集基本上10-13分钟的长度,讲述了牛肉丸、鱼饭、腐乳饼、腌蟹、擂茶、卤水、薄壳、菜辅、鱼丸、裸条、普宁豆酱、紫菜、牛肉火锅、生蚝、南姜、潮柑、鱼生、橄榄、鱼露、益母草等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饮食元素甚至是风土人情,首先,剧集在方圆一省一地之类,全景式多层次的讲述这个地域的不同美食,对于人们了解这个地方的整体饮食习惯和饮食背后的文化,经济,政治、历史变化,其实有着花自成隙不言自明的感情,并不需要大段大段的升华,大段大段的抒情,大段大段的说教,其次,每一集虽然不长,但是对于一种食物或者侧重来源,或者侧重制作,或者侧重现代和古代方式的对比,或者侧重其难以维系的传承之路,角度不同却又紧扣主题,构思巧妙,再次,虽然是在讲美食但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潮汕地区人民的来源,现在的构成,目前的生活状况,以后的发展可能……总的来说,这部美食纪录片让自己学习到不少,比如说生吃海鲜真的不是某些国外的独创,比如说生鱼片哪里都有,比如说鱼肉可以做成的食物多种多样,比如说茶叶可以制作的东西何止千万,比如说鱼露的使用,谁要是在瞧不起自己就不想理会他了,再比如说自己对于潮汕地区的食物的欲望被勾起,以后有机会如果可以去那边旅居,自己是会按图索骥,这个纪录片的可操作性极强,自己并不是说那种指向性很强的纪录片不好,只是自己不喜欢,仅此而已,这部纪录片的长处都是自己喜欢的点,缺点和不足都是自己不甚在意的部分,所以个人十分喜欢,个人评分9.6分,推荐指数五星。
我只想写个短评,却啰嗦成剧评。
作为一个非潮汕团队,能在家家味不同的潮汕吃圈提炼出这样20集内容,并且拍得蛮有美感,确实值得给多星星。
但是!
作为酝酿了两年的节目,应该有深入调研过的,却仍然出现了颇多明显的硬伤,就非常不应该了,从而严重降低了可信度。。。。。。
你说橄榄核敲出来榄仁的,广东人民都不肯啊,别说80后往前的几代潮汕人,哪个小时候没存过乌榄核解馋的?!
还有说巴浪骨头多的,文案同志你真的尝了鱼饭吗??
类似这样的硬伤,得误导多少流口水的娃儿呀!
不过从节目窥得某些司空见惯的食材制作,倒是让我暗喜,毕竟吃不到新鲜鱼饭的,可以依瓢画葫芦搞啊(ಡωಡ)hiahiahia。
最后感慨一下,作为曾经较长时间经济文化中心的潮州,有着不少有点年纪的潮汕人记忆里的共同味道,如今却丢失了许多传统小吃的领先地位。
平心而论,确实不少汕头揭阳的后起之秀做得更好吃也更符合现代需求。
另外,作为东方犹太人族群,在如今浮躁而功利的氛围下,本该保持的优良传统——匠心,却在逐渐消失。
聪明才智用来赚游客们的快钱,仿佛让我看到如此不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在不久的将来崩塌。
再给节目组挑个刺,这二十集的节目里,你们居然不提猪油,也就是潮汕人的朥!
你知道不知道没有这玩意儿,潮汕人的餐桌茶配得少一半的风味啊!
《风味原产地·潮汕》《牛肉丸》牛肉丸、牛筋丸、牛肉卷、牛肉丸粿条汤《鱼饭》带鱼饭、红哥鲤鱼饭、那哥鱼饭、秋刀鱼饭、黄墙鱼饭、红鱼饭、虾饭、鱿鱼饭、墨仔鱼饭、蟹饭、银鱼饭、大眼鱼饭《腐乳饼》传统腐乳饼、酥皮腐乳饼《腌蟹》生腌蟹、生腌虾、生腌虾姑、生腌生蚝、生腌血蚶、生腌膏蟹、生腌大闸蟹《擂茶》蜜兰南瓜烙、鲜茶泡鱿鱼、茶香焗明虾《卤水》潮州卤鹅、卤蛋、卤鸭爪、卤鹅肠、卤水火锅、卤水老鹅头《薄壳》金不换炒薄壳、苦瓜薄壳汤、葱炒薄壳米、薄壳米卷、薄壳米炒饭《菜脯》菜脯煎蛋、菜脯排骨汤、菜脯炒粿条、菜脯炒鱿鱼、菜脯炒带鱼、菜脯煎排骨、菜脯粥、老菜脯炖虾《鱼丸》潮汕鱼丸汤、笔套鱼册、鱼册汤、金砂鱼册《粿条》干炒粿条、包粄、桐坑粿条《普宁豆酱》豆酱空心菜、豆酱麻叶、豆酱蒸鱼、豆酱茄子煲、豆酱焗蟹、豆酱焗鸡《紫菜》肉末炒紫菜、紫菜煲、紫菜炒饭、油炸紫菜、紫菜虾胶、紫菜蔬菜羹《牛肉火锅》牛肉火锅《生蚝》腌生蚝、炸生蚝、清蒸大蚝、豆腐鱼蚝烙《潮柑》潮州柑饼、金钱酥柑《南姜》南姜炇鳗鱼、南姜末咸菜、南姜末炒糕粿、南姜麸拌水果、南姜鸡、卤鹅、鳖蒸羊《鱼生》鱼生、象拔生、虾生、龙虾生《橄榄》橄榄菜、橄榄猪肺汤、橄榄萝卜汤、橄榄角螺汤、橄榄酒、橄榄糁蒸鱼、橄榄粉肠煲、乌橄榄蒸鱼《鱼露》百花酿鱼鳔、蚝烙《益母草》益母草猪血汤、益母草汤
食物体现了地理与生活,潮汕就是中国的味觉实验室。
【牛肉丸粿条汤】牛肉丸的制作超过千年历史,牛肉糜的制作始于中原,经过客家商贩的叫卖,潮汕人认识了牛肉丸,并加以大胆改进。
反复捶打牛肉的过程中,牛肉纤维被打散,蛋白质重新排列,捶打过程中力量均匀,不可中断,去除筋膜,牛肉糜更加细腻。
根据肉糜黏稠度的不同,牛肉丸被分为软浆和硬浆。
牛肉丸搭配沙茶酱。
【鱼饭】巴浪鱼肉糙刺多,腥味重,分布在我国东南海域,不需要去鳞剖肚,盐水浸泡20分钟,放入青竹编制的竹筐中,一层鱼一层盐,鱼头逆时针摆放对客人尊敬。
还可以使用秋刀鱼、鲐鱼、墨鱼仔、蟹和银鱼等制作鱼饭。
具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
【腐乳饼】超过300年的历史,肥多瘦少的猪肉、白酒、炒熟的坚果、腐乳、磨碎的大蒜。
豆腐在湿热的空气中产生直立菌丝,产生丰沛的氨基酸和脂类物质,用海盐脱水,7天后在乳胚中加入馒头片、黄酒、红米发酵,半年后生成腐乳。
单丛茶气味浓烈,特殊的冲泡使得香气外向,需要厚重的茶点相配。
酥皮腐乳饼、榄仁腐乳饼是创新作品。
【腌蟹】普宁人习惯浇上一勺腌汁盖住整个蟹,新鲜螃蟹经过腌制,肉质晶莹剔透、水分充足。
中国人生吃螃蟹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宋朝。
只有鲜活的螃蟹才能作为材料,使用花蟹/膏蟹、海盐(汕头人使用酱油替代)、米醋等腌制。
潮汕人烹饪海鲜要求鲜而不腥,嫩而不生。
【擂茶】潮汕客家人将薄荷、金不换、茴香和时令青菜和新茶一起炒制,芝麻用擂钵和擂棍研磨后,加入老茶,倒入炒制的新茶,茶多酚释放。
汕尾是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交融的地方。
陆河擂茶会使用艾草等十余种配料,先使用豌豆、青菜、花生入锅翻炒,桑叶、薄荷、茴香、苦刺心十几种味道迥异的配料在擂茶中相互融合。
大米放入黑砂中爆炒,大米受热膨胀。
【卤水】八角、肉桂、茴香、豆蔻、砂仁各种香料不同配比,陈年卤汤是味道的关键,每次开卤,使用三分之一的老卤作为开卤。
潮汕人卤水的标志是南姜,味道复杂,辣中带甜。
川式卤水五香微辣、粤式卤水大咸大甜、潮汕卤水讲究鲜香浓郁、回味甘甜。
广西防城港的八角、越南清化的肉桂、云南腾冲的草果、陕西韩城的花椒等均为最地道的产地。
【薄壳】南澳濒临西太平洋,北回归线横贯,咸淡水交替,每年7月,福建工人来到南澳抢收薄壳【裙丝肌蛤】。
潮汕人习惯金不换(东南亚通行香料九层塔)厚油、旺火炒制,加入薄壳。
可制作金不换炒薄壳、薄壳苦瓜汤。
潮汕米,白色是雄性,橙色是雌性。
冷冻的薄壳米可以保存6个月。
可以制作薄壳米卷、薄壳米炒饭。
【菜脯】普通白萝卜含水量80%,新亨镇本地白萝卜含水量90%,菜脯需要将水分降低到10%,使用海盐脱水,经过一周晾晒,萝卜发生褐变,可以制作菜脯炒蛋、菜脯排骨汤,菜脯炒鱿鱼、菜脯炒带鱼、菜脯煎排骨、菜脯粥,老菜脯是指陈年十年以上的菜脯。
【鱼丸】那哥鱼肉质细嫩鲜甜,但鱼刺特别多,去除鱼刺,将鱼靡反复捶打,制作成丸,佐以香葱,去除腥味。
【粿条】大米放置一年,酸性物质下降,支链淀粉含量增加,磨成米浆后更容易粘结成形,潮汕人制粿已有500年历史,炒糕粿、湿炒粿条、芋粿、水晶粿、鼠曲粿、红桃粿。
粿皮包裹豆腐丁、萝卜丝等配菜,做成包粄。
桐坑粿条更细。
【普宁豆腐】优选东北大豆,蒸煮、晾晒、加入面粉和酵母,三天后完成初次发酵的黄豆被移入新的环境,二次发酵需要90天,短于其他豆酱制作时间,豆酱空心菜、豆酱麻叶、豆酱茄子煲、豆酱蒸鱼、豆酱焗鸡、豆酱焗蟹。
【紫菜】鲜是紫菜的主角,紫菜煲、肉末紫菜。
紫菜对温度非常敏感,一旦海水超过25度,紫菜就会停止发育,长期处于高水温的紫菜极易腐烂。
紫菜炒饭、油炸紫菜、紫菜虾胶。
【牛肉火锅】涮火锅是对牛肉的最高礼遇,三年内的肉年品质最佳,潮汕牛肉火锅需要在四小时内完成对新鲜牛肉的分解,避免乳酸堆积。
位于牛脖凸起处的脖仁是潮汕牛肉火锅的稀有食材,出肉量不足百分之一。
牛后腿部的嫩肉,出肉量最高,瘦中带肥,需厚切锁住肉汁;牛肩胛部的匙柄,脂肪含量少,两条筋脉贯穿其中,入口柔软又弹牙。
最稀有的脖仁,油花的分布带来了脂膏 的簇拥,肥嫩而有嚼头,因为脂肪含量高,脖仁分解出来后,需要放在零下5摄氏度的低温中,迅速冷却至半冻状态,方便切片。
沙茶酱,鲜咸中带有一点甜辣,牛肉火锅的绝配。
五花趾,瘦肉最多,筋脉最盛的一种,稀缺而昂贵,从牛腿键肉中分解出来,出肉量仅为千分之一,薄切至1毫米。
牛胸口处的胸口捞,富含筋脉与脂肪,涮足三分钟,筋脉脆软,脂肪部分分解,爽脆而不腻口。
牛肉火锅大道至简,内有乾坤。
【生蚝】生蚝富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超过60%,被称为“海底牛奶”。
腌生蚝,需要香菜、红辣椒、酱油和鱼露、白糖,静止两小时。
清蒸大蚝、豆腐鱼蚝烙、蚝干。
【潮柑】冬天是焦柑收获的季节,含糖量高达11%。
陈皮蒸生蚝、陈皮蒸鱼。
潮州曾是中国最大的甘蔗产区,5斤柑一斤白糖,小火熬煮,不加水,可制成潮州柑。
【南姜】在众多姜科植物中,南姜的味道作为浓烈复杂,它具有生姜的辛辣,沙姜的馨香,还集合了丁香、肉桂和胡椒的气味,南姜来自于东南亚,酸性沙土适合生长,生长缓慢,需要三年才能长到饱满馥郁芬芳。
南姜麸拌水果。
【鱼生】以前,鱼生一般用本地淡水鱼制作,秋季是吃鱼生的最佳季节。
豆酱、芝麻油和沙姜末是搭配鱼生的最佳调料。
草鱼生、龙虾生。
【橄榄】橄榄浸泡四天去除苦味,然后熬煮去除所有的单宁。
杂咸、橄榄猪肺汤、橄榄萝卜汤、橄榄角螺汤、橄榄粉肠煲。
咸水乌橄榄、乌橄榄蒸鱼。
【鱼露】鲥鱼仔脂肪肥厚、刺多、腥味重,不适合直接食用,用盐腌制成为鱼露。
芥蓝中的有机件性和鱼露中的氨基酸相遇,有助于芥蓝褪去苦味,呈现清甜口感。
【益母草】益母草粿条汤、益母草薏米粥。
白花益母草只能入药,紫花益母草才能食用。
花生仁捣碎和益母草同煮在端午节早上食用,有平安健康的寓意,属于潮汕棉城人的习俗。
这部纪录片总算有些美食片的模样了,尽管导演还在表现着情怀,语言的还是致力于煽情,但至少没有了家国情怀,而将着力点放到了美食之上。每一集都很短小,适合观看,但分得太细,相互之间难免有些重复。希望这个系列能够拍下去。
大概不太对胃口吧,看了二十集,大部分都是海鲜,腌制品,酱料,唯一想吃的潮柑,也变成了陈皮,文案比云南那部要好,好的食材,遇到对的人,方能成就一道经典。
牛逼啊潮汕人
有两集提到说有两千多年历史,特别是普宁豆酱,说法夸大了很多。两千多年历史的说法从何而来? 虽然有一些地方会有些瑕疵,总体很喜欢这剧集。
还可以,没有那么经验,看久了觉得用词确实很难翻新。
和前面太多的潮汕美食比已经比较重复了,而且有一个配乐神烦。腐乳饼和蜜饯我是get不到
拍摄和剪辑好糟糕,还有食物展示时许多不明所以的音效。美食讲析蜻蜓点水,仅有点到即止的科普知识。介绍的美食也不是最地道的,老是小圈子那几个人介绍这个介绍那个,所谓的“美食”不过那几人仰仗人脉关系而所称的“美食”而已。
最近的下饭菜
相比和广府,客家人和闽系族群关系要微妙温和一点,作为闽客夹杂之地的潮汕,小吃中有不少客家元素(牛肉丸),也就不足为奇叻。
短短一集讲不尽对风味和食材的尝试与追求,只是每一集的画面结构、音乐搭配、剧情节奏都太过相似,看多了还有些审美疲劳
配音减一星
不止一次的出现富苑饮食,这就没意思了。把一家店拆分几次拍导演便狭隘了。富苑饮食已经不是平民百姓消费的场所了。
看着比甘肃好次..
一集很短~~我觉得还可以
口水涟涟,但是又感觉不过瘾
楠
没啥,就是哈喇子,就是想买机票。那啥,感觉编剧写词写到精神分裂。
有些片段比较尴尬,还有“浪险”出现,哈哈
配音是在读课文吗??镜头也很差啊,蜜汁构图,焦都跟不上,高光爆得一逼,画质差得一逼,毫无美术可言,怎么交的差,无法理解的高分,大言不惭的说句我还没我拍的好。
春节下饭综艺,适合潮汕人观看唤起乡愁,我们看就一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