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导演一定导不出这样的电影。
这太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了。
在这片沃土上女主角被称之为婊子,根本就获得不了任何同情,大家都想罚她浸猪笼。
她在法庭上一定不会胜诉,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执行枪决,那么她就不可能和那个真爱在一起。
在这里物欲横流,本来就很难遇到真爱,遇到了也活活被拆散——不是被社会拆散就是被父母拆散再不就是被法庭拆散。
这操蛋的人生呀!
这里的人也不可能有像吉姆的曾祖父那样的体魄,靠着一双赤脚跑胜了骑着马和赶着马车的富人,赢得了两百多英里的荒漠...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是被三聚氰胺、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浇灌出来的。
所以除了国家队的大块头外其他的都变成了真正的china(陶瓷)吉姆曾祖父的荒漠里勘探到石油居然还能归他曾祖父所有...天理何在呀那可是国家的资源呀。
在这片沃土上别说你地里的石油不是你的,就算你自己花钱买的房子也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
好的,无力吐槽完毕,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唯一不做作的,真挚情感流露的法国片——我只看过这一部法国片。
这是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这几部史诗通过命运交织在一起,角色的设置也非常具宿命性,西蒙的父亲是名导演,母亲是名演员,伊娃的母亲是名妓女,继父是名电影放映员,我今天看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多具有概括性的总结。
西蒙是伊娃的辩护律师,他深深理解这个女人。
那个德国军官救了她唯一的亲人,为她吹法国国歌《马赛曲》而惊动了其它纳粹军官,可爱的蓝色天使,女人怎会不销魂?
她的初恋,文文绉绉的法律系青年。
会讨老婆开心的浪漫法国小男人。
看着他白白净净的面庞留着两撇密密麻麻的小胡子,像洒在卡布奇诺发泡牛奶上分布不均的巧克力粉。
哪个女人不爱甜?
勇敢、英俊、机智的一黑一白的两个美国大兵挽救了伊娃,让她免受私刑和耻辱。
他们三人行了...如果说伊娃有罪,不要怪她太容易掉进爱河,是因为那河里诱惑她的筹码太大了。
西蒙为她做的感同身受的辩护,多像情话,贯穿了整场影片,相当于贯穿了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西蒙最爱的那首《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也伴随了伊娃的一生,她在这首歌里跳舞,她母亲和继父就在这首歌里相遇。
伊娃和莎乐美都发现了西蒙脖子上的伤,西蒙在向伊娃诉说童年的遭遇时多像当年他在集中营羞涩地面对他的初恋莎乐美,时空你就这样多情地穿越吧,让西蒙把初恋情感移到伊娃身上吧。
不宿命,不真爱。
法国爱情故事,一个丑女和一些出色男人们的曲折爱情。
红颜祸水,克夫啊。。。。
一个漂亮多才的女人一个可以为了激情背叛一切的女人一个幸运的女人一个可以说声不爱你而悄然离去的女人一个青春巨漫长的女人一个总有人爱她,她也总有的爱的女人一个酷似爱神的女人有点像女性意淫片,哈,任何一个环节她都已经应该死了而,总是出现一个出色的男人。。。。
我去,好吧,羡慕嫉妒恨啊。
生活,就是忘了的那些事情
爱情是头顶的一道闪电,是眼中的第一束光,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拗,是令我负天下人决绝,这是我们歌颂向往追求至死以寻却绝不会出现的神迹,在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妥协,向感动妥协,你向孤独妥协,向年龄妥协,向社会妥协,向家庭妥协,于是,你成了时间的仆从,习惯的奴隶,相濡以沫总是胜过相忘于江湖,但亲爱的这不会是爱情而是生活。
爱情是刺破苍穹的那一束光,是一刹那的花火,若不是太短暂便焚烧了自我。
让我们忠于爱情,让我们归于生活!
ps,我喜欢最后一个男主的故事再PS,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才写在这里,我拒绝承认这是一篇影评,因为文盲只配写短评
很浪漫的一部电影,在不经意间点过深刻如命运之类的话题。
有很多人觉得伊娃滥情从而使得这部电影不值一提,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认知不够到位。
二战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渲染紧张仓促。
伊娃或许只是想找寄托。
她亦可以不顾一切,抛弃家国。
她曾经在盟军将要胜利时却希求德国军官带她走……也许是个人的原因,所以常被影片中的小细节所吸引,诸如伊娃在过尽千帆,回到法国后,与昔日恋人的那一番谈话,无奈地回答“我爱的太轻率”。
诸如白与黑酒吧里躁动喧嚣之下,西蒙问她还相不相信爱情。
又比如伊娃与那位德国军官最后的无声对望。
还有之前在德国战败之时,德国军官待在房里没有出逃,只是默默地演奏起琴。
以及更多。
当然,最主要是关于吉姆,这个偏执将近疯狂的人。
爱他,并不只是第一眼的惊艳。
以上一切都是个人的喜爱。
影片是由两条线交织而成。
西蒙的一条同样引人入胜感慨万分不胜唏嘘。
总而言之,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花了两天时间忙里偷闲,终于看完了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的致敬之作《Ces amours-là》中文译名《这样的爱》。
一个法国女人和五个男人的爱情纠葛,可谓情海浮生缘。
这是我心中最好的爱情战争电影没有之一❤️🎬,无可替代!
连《英国病人》都无法与之媲美!
无愧是导演花了五十年倾心打造的剧本,是情感的迸发,是回忆的找寻,更是历史的沉淀。
勒鲁什在一众“左岸派”中可以算作是最擅长表达爱情的导演了,去年看完了他的代表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至今尚在回味,我将它的电影海报一直贴在宿舍墙上,我最爱的法兰西自由女神的旁边,象征着自由爱,平等爱当然还有博爱。
这样的爱 (2010)8.02010 / 法国 / 剧情 爱情 / 克洛德·勒卢什 / 奥黛丽·达娜 多米尼克·皮侬最爱的战争爱情电影没有之一❤️🇫🇷
电影Ces amours-la中文译名《这样的爱》2010
导演克劳德-勒卢什的另一代表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
一个法国女人和五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导演克劳德-勒卢什 整部电影不仅妙在剧情和人物设置,更多的是它令人震惊的配乐和巧妙的非传统叙事手法——蒙太奇。
不同时空的画面拼接在一起,不断转换,行云流水;倒叙,插叙,明线暗线并行,双线交织,将处于同一时空下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以及不同时空下同一地方的几代人有机地联结起来,流畅自然,没有丝毫违和,因为联系他们的是一首谱写出所有人生命共性的爵士乐《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真是太精妙了!
六个完全不同的人本该形同陌路,却因为一首《狂风暴雨》(中文译名,其实我认为直译更好)生命产生了交集。
或许是时代的缘故,也是战乱年代的常态——仗把人近了,近得只剩一条缝,而爱正在这微小的缝隙中滋生蔓延。
乍看,女人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五个不同的男人之间,是真爱?
还是那个特殊年代激发的求生欲使然?
当然我从不认为片中的女人是不知廉耻的荡妇,我更认为她是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是真诚感性的良女。
只能说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存之道,而女主正是用爱情在战争中保全了生命。
因为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能赢得所有,而爱总能战胜一切。
战时,她背叛初恋男友情陷德国军官;战后,又在两个美国男人之间徘徊;直到中年终寻真爱,用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这样的爱。
于我而言,爱上初恋男友,是猎奇;爱上德国军官,是恩谢;同时爱上两个美国人,是情欲;而最后爱上律师,是救赎。
没有一段感情缺乏充足的理由,缺少爱的沃土和情的根基,因而段段真挚动人!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爱,但是导演把它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大背景下,让爱情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支撑,得到了升华。
更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辩别是非美丑善恶,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定性的答案,只有待光阴流转,岁月沉淀之后,作为事情的亲历者方才能领悟。
我相信导演本人作为二战的亲历者,就是剧中那个热爱电影的犹太男孩,以旁观者的视角注视着发生在伊甸宫里的一切。
当然,伊甸宫也绝非一家普通电影院,它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意象,他以此为依托,让电影中所有的角色都相识于此。
从1936-2010,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女主的心路历程。
当年近九旬的伊娃再次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战争的硝烟不再,昔日跳查尔斯顿舞的人们也已然远去,这样的爱都去哪儿了?
只剩下一张张模糊的脸,一段段破碎的剪影。
所幸。
音乐犹在,爱得到了永生!
配乐和剧中主配角的歌声成了这部片子的灵魂。
本片的另一亮点是导演对电影史的致敬。
“也许就是因为那一吻,我才会在之后的50年里,拍了如此之多的爱情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片是导演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的一个以自己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回顾,尤其结尾处导演将43部电影的 43个镜头,穿插在一起,把永恒的爱写进了一生的履历。
只可惜法国新浪潮的时代🇫🇷🎥已经落下帷幕。
💔🫡😭 最后我不住发问,如果说伊娃-勒穆瓦纳有罪,也只罪在太容易坠入爱河,但对于一个视爱情高于一切的人,这真的是罪吗?
我想枷锁和囚禁,只有一个词与之相称,那就是婚姻。
伊娃选择了爱情,嫁给了爱情,而她也永远自由。
这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生活。
c’est la vie !!!
法语水平有限。
对话基本只听懂30%,但正是应为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的恰到好处的烘托和升华,咱也心领神会了。
哈。
说几段印象最深的。
OST试听请见http://www.deezer.com/listen-7042617▒▒▒1 开头的黑白默片片段,那首叫《film muet》,这个boogie-woogie的小钢琴是不是让你想到卓别林了~?
▒▒▒2 纳粹指挥部门口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和《du chaud dans les bras》。
那个手风琴啊,怎一个怀旧了得。
一瞬间就把你带回40年代的巴黎。
▒▒▒3 《theme de simon》,Simon在家弹钢琴的那段。
琴声一出来,你突然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1900为船上偶遇的那个姑娘即兴演奏出的那一段。
同样都是“theme”,同样沉重而深刻。
同样是类似“引子”一样的小曲。
而这首可以算作后来,也就是电影同名曲《ces amours-la》的前奏了。
▒▒▒4 《blues de la liberation》,诺曼底登陆、伞兵帅哥空降、纳粹的高射炮、丛林战…喂,等等!
靓仔你空降下来为啥拿的是照相机(此刻的吐槽点实在太多了)!?
伴着这种big band式的欢快曲子,影片的小高潮降临。
你还来不及回想《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里面二战欧洲战场有多么残酷的时候,华丽谢幕。
大兵已经在酒馆里泡着妞了。
▒▒▒5 《bebop au black and white》,黑与白的比波普…没错,就是酒馆泡妞那段。
当时酒馆里的伴舞音乐。
那个小舞,跳得之欢快呀~▒▒▒6 《simon au conservatoire》高潮二。
标题为挡不住的爵士魂。
战后Simon在音乐学院好像是参加一个晋级考试,台下坐着的都是老学究。
嗯,咱来古典的。
咚咚咚,丢溜溜,咚咚咚,丢溜溜,老学究们听得津津有味。
突然之间,仿佛一股哀愤的圣光击穿他的心脏,也不知道被谁灵魂附体了。
手指开始在键盘上跳起来。
老学究们脸被拉长。
所有的音符都开始雀跃。
就像《追忆似水年华》里面那块饼干一样,用一首变奏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作为引子,西蒙所有的感情就在那一瞬间爆炸开来,追忆似水年华。
所有的往事历历在目。
分离、爱情、战争、压迫、苦难、和平。
我不得不承认这一段太赞了。
音乐太他妈给力了。
整个人的心都被带入进画面中的那些沧海桑田爱恨情仇里。
而关键的是这是首表面上非常欢快的曲子,如果你单听音乐的话,绝对想象不到乐者心里竟然想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而在影院里,你的心随着琴声和画面一样起伏跌宕激昂,然后试图控制眼泪。
弹罢,转身,走人。
也不管那几个评委样的人。
轻轻的我离开,你爱听不听。
老子死了都要爵~ ▒▒▒7 《bebop de simon》,Simon我爱你~ 吹完小号吹钢琴。
哦,错了,是弹。
▒▒▒8 《les deux oncles》法庭后的传讯室里。
Simon为了鼓励女主角哼唱的那一首。
高潮三。
画龙点睛之笔。
浅浅的哼唱,带着隔壁坐着的警官都喜上眉头,摇头晃脑的。
伴奏突然袭来,女主角开始追忆似水年华。
无数的片段开始闪耀,掠过。
就像一场焰火一样绽放开来。
沉重的主题,欢快的节奏。
成长、邂逅、感情、爱人、亲人、朋友,如白驹过隙一般闪现、爆炸。
让你不禁感叹生命就像焰火般灿烂而短暂。
华丽的音符如雪后的暖阳一样洗尽你的全部忧伤。
冬去春来!
这里是全片的G点。
尤其是她在脑海里和爱人们一起跳舞那段,黄包车小伙、纳粹、美国大兵、黑与白…跳得之欢快,这样的无厘头的搭配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这里我说的哭是那种感动的哭法)。
也不禁让人莫名其妙地联想起《虎口脱险》里那段凳子舞…好吧,在G点恶搞的法式幽默~锦上添花~▒▒▒9 《final de ces amours-là》最后在录音厅里的交响乐版。
也就是重回影片开头的场景。
不过还有一个哭笑不得的场面,就是屏幕里放着印第安祖父跑得比马还快,管弦乐队卖力地演奏着…至此,全片告终,伴着导演以往拍过的电影片花谢幕。
▒▒▒▒▒▒▒▒▒▒▒▒▒▒▒▒▒▒▒▒▒▒▒▒▒▒▒▒▒▒▒后来查了一下,据称Claude Lelouch是一直想拍这样一部电影。
花了40年写。
片中那个后来玩电影的愣头青估计就是导演自己的写照。
总的来说,这是近期以来法语片里面难得的佳片。
光看音乐就给五星!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不枉这40年),却丝毫不会让你觉得错乱繁杂。
恰恰使得此片时代感非常强烈,而且无处不透着对于那些时代的缅怀和致敬。
比如片中电影的诞生、黑白默剧、有声电影;二战,巴黎沦陷、纳粹宣传片、纳粹集中营、戴高乐的BBC演讲、盟军收复欧洲、风流美国大兵…再比如影片里的摄像器材的更新换代。
美国大兵去看法语版的《乱世佳人》。
女主角失手杀亲夫时,楼梯上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这些小细节等等。
当然,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爵士魂~ (笑▒▒▒▒▒▒▒▒▒▒▒▒▒▒▒▒▒▒▒▒▒▒▒▒▒▒▒▒▒▒▒OST中未收录的:10 片中还有一个女声版本的《Qu'est-ce qu'on attend pour être heureux》忘记在哪出现过,电台还是什么地方。
不过至少出现了两次哟~ 这也是一首满赞的歌。
11 纳粹集中营里面,Simon伴奏,另一个男子唱的《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这个版本也非常出彩!
而且特别适合当时的情节。
当然,和预料中一样,唱完就给枪毙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没苦了我提心吊胆地担心他没唱完就给毙了…OST最后的那几首应该是卡斯表最后的歌。
都是比较有名的bassa nova歌曲的法语版。
本来我是有意看完卡斯表的。
无奈今天去看已经是这片子快要下线的时候了。
每天只有中午有两场。
而我那场整个影院里就我和背后一个madame两人…字幕放到大概一半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madame抹着泪离场,就剩咱一个人还真有点坐立不安。
走吧。
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影院里看完卡斯表还拍手,那是杀手们干的事儿~
今天上海法语培训中心邀请作为学员的我参加他们的电影之夜活动,看了这部电影,还把男主角请到了现场.屋子不大,120分钟的电影从6点半放到8点半.席间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有各色人种,而且所有人都会说法语,除了我这个新手.电影可以说是女主角Liva的感情史混杂着男主角的成长史以及背景历史.女主角的博爱令我真正见识了法国人.初恋男友,德国军官,2个美国士兵,最后是真爱的那个律师,一个一个爱过来.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要是换做我,可没那种勇气.当然,要是没那样的敢爱敢恨,最后她也遇不到那个正确的人.本剧穿插着法国从一战到二战结束后的历史.所以法国人看起来会比较有感触.不知为何在场的法国人看了开头修女脱了衣服追着教父跑的SM镜头会哈哈大笑...还有就是其中的音乐值得一听.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集中营里男主人公弹狱友唱的那首爱之余烬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真的很有那种轻松而浪漫的法国气息.他完全吸引了我,也吸引了集中营窗外的一群人,所以当纳粹士兵一枪打死演唱者又一枪打死一位入神的聆听着时,全场一片惊呼声.纳粹以为自己能消灭艺术,到最后他们只消灭了自己.当然德国人也不见得不热爱艺术.那对手风琴搭档在巴黎的德军总部门口唱歌也没有人管,而那位德国军官在于女主角邂逅时不合时宜地吹奏的马赛曲以及生命最后时刻在炮火中的乐曲无不表现出音乐与艺术的不分国界.最后男主角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回答我们提的关于电影的问题,据他说最后一幕那个拿摄像机的就是当年导演的化身,这部电影是导演年轻时所经历的真事,经过一些艺术创作得出的.随后男主角又为我们当场弹奏了影片最后的钢琴曲,2分多钟的表演博得一致好评...当然散场后我主动找到了他提出了一个纰漏--2战时美国实行种族隔离,白人和黑人不可能一起参军,当然这是后话.
还好吧,音乐大赞,电影在德法战争年代为背景,以男主作为当事人和律师身份说的故事,先别急着批判女主的滥情,也许有也许无,并非全是实事,只是讲故事有个圆满的说法,让谋杀案当事人更容易引起同情而脱罪,一个专业的律师不都这样吗?
1,继父,女主生在意大利,随母亲来法国,继父是法国人摄影师,是法国抵抗德国的地下组织人之一,在法国影剧院做播放员掩藏身份,德国二名军人的死抓走继父,女主不知道情况下要求德国军官救助,救下后反被同盟军怀疑,看到女儿跟德国人一起,也吐口水表示憎恶,被同盟军放定时爆炸,继父母亲死于影剧院大楼,女主成了影剧院的播放员 2,德国军官, 女主太容易堕入爱河了,每个对她有点恩的人都喜欢,以报恩方式爱上帮助她救继父的德国军官,背叛全法国人去爱着德国军官。
法国在美国的支援下,让德国战事吃紧,德国军官也愤然指责女主继父的事,独自离开女主,战争过后,女主从美国回来还去见了他,只是毁了容与妻子在一起,自然不能在一起了 3,前男友,爱上德国军官以后,跟男友也坦然承认不爱他了,虽然被男友吐口水,那口水估计是带有痛恨女主移情别恋的意思,也有痛恨女友爱上纳粹的意思,当时两国在交战,德国是侵略者,都痛恨德国,女主无可奈何,只能说下辈子再爱他,战争结束,女主回来,男友已经结婚生子,已做上律师,爱情事业都可以,也不能在一起了,介绍了一个男主律师给女主,女主最后又说了一句下辈子再爱他,真的交待了下世真在一起了 5,美国黑白大兵, 战争还在继续,女主以通敌罪被同盟来抓捕,又报恩式的爱上帮助她逃脱抓捕的二个黑白美国兵,这里吐槽一下,故事里抓捕也太放松了吧,一次不行就没有下次再抓了吗?
与两个美国兵先来个黑白夹心饼干三人行,然后选择一个拳击手穷黑人,作为以后的结婚对象,这里故事又有点破三观,二人明知三人行却仍然抢着结婚,没选中的战地记者富白人起了妒忌心,战争中开枪无情打中了黑人,女主与活着回来的美国白人结婚了,还买下了影剧院送给女主,这里又吐槽一下,是因为黑人没死回来了,还是白人心生内疚情况下暴露了,被女主知道了事实,女主又不能爱美国白人了,独自回到法国,后来美国白人来到法国,以枪没子弹骗女主枪杀了自己,死在了爱人之手,刚好应证了男主只接谋杀案的安排 6,男主钢琴师,故事里还有一条暗线在同时进行,男主就隐藏其中,钢琴师一直跟一群拍戏还有歌唱的,抵抗地下组织等人在一起,在战争中流离碾转,还一直梦想做一个律师,战争结束后做了律师,女主为了一张离婚证主动接近,未想他不接离婚案,只接谋杀案。
美国白人被杀后,男主律师编故事以据力争不是谋杀,是美国白人对女主的自杀报复,最终帮助女主洗脱罪名 其实男主所讲故事中,女主虽然做错很多事,爱错很多人,可每一段情都是真的,只是去得也快,不为每段情所困,更是懂恩之人,不会为情杀人。
每段情爱都是在战争中男主讲的故事,并不真实,只是证明女主有情有义,借以开脱罪名而已,谁会在意过去又无法证实的事,女主的情爱只是放大了战争的残酷,让法官专注战争创伤多一点同情女主,只有女主杀人跟法庭以后的事才是事实,其它的都是无根据的虚拟,编的故事有许多小瑕疵也无人去注意了,毕竟赢了官司抱得美人归!
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其实只是在说明法国的摄影吏。
故事里的事呢,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一部来自与电影的情书一封来自于情书的电影 / 向卢米埃尔致敬向拉赫玛尼洛夫致敬向时代致敬 / 背叛之罪是难以承受的,尤其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背叛,即使是以爱之名 / 克劳德·勒鲁什对于他终生情人电影的情诗--那一吻的见证 / 同一时代两段历史的交织与碰撞 / 三人行啊三人行,可惜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嫉妒与自尊有时是深埋在内心深处的一条毒蛇 / 一个贯穿时代的电影院一部完整的电影史,片中的每一部播放的电影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无可阻挡的历史巨轮 / 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的海报几乎亮瞎了我的双眼,如果你还记得1986年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Ⅱ》的话,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 《海上钢琴师》一样感动而震撼的结尾部分才是导演的魂“这个吻,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未来50年中,我拍摄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
” / 黑于白交织的小酒吧是否让你想到了《卡萨布兰卡》?
/马赛曲呵马赛曲,那首激昂的马赛曲被德国军官用口风琴演奏如此凄凉,是否也是一个没落的预示 / 音乐剧的身体爵士的灵魂 / 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
女猪脚用了半辈子的时间找寻到了,你有没有找寻到?
/ 奔跑吧,向着那片土地 / 以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去承担这个时代的伤痕和烙印,但是“不管怎样,还有阳光,阳光与我们同在。
” 这是克劳德·勒鲁什40年磨一剑的作品,其中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也只有40年的时间才能将此剑打磨的如此炉火纯青吹毛断发,狠狠的电影狠狠的爱,这部电影必然成为我今年的10大影片之一。
年轻漂亮的法国女孩伊娃,随着婚姻不幸的母亲和一个种族带来战争的时代进入电影,她的命运就像电影开始时的过去与现在交错的镜头那样注定混乱。
然而好电影总能以杂乱错杂的人物关系、镜头入手转入平稳精彩的叙述状态里,以一种极端化的对比来引人入甚。
母亲的婚姻不幸,给伊娃带来了另一个家,然而继父的地下党身份又阴差阳错地让伊娃爱上了一位与国家对立的敌人——纳粹军官,“你背叛了你的妻子,而我背叛了我的国家”——伊娃深深陷入自责却又无法自拔,随着矛盾激化,父亲被害,二战全面爆发,伊娃辗转于放荡的爱之手,最后落下个通敌卖国还谋杀亲夫的罪。
直至音乐家律师的出现,伊娃的生命与爱全被挽救,电影也以这样一个故事再现历史中战争与种族的话题,以男女小爱来布施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包容和和平相处的大爱。
伊娃和德国军官的爱、吉姆的印第安外祖父在美国西部的发家史很明确地反映出一种种族间的问题,而以爱之名又是电影轻松话这些问题的常见手法。
电影镜头在表现上,大多以一种非自然光角度来拍摄,可是伴随着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悲喜起伏上来说,光和片中配乐的应运如出一则,柔和的光、暗光、强光……等,贴切地反映出人物在战争前后或者幸与不幸中的无需言语表述的内心或情节,在集中营的火车上,光是暗淡迷惘地,钢琴师暴躁不安的母亲在车厢里练习她那永远不会上演的戏剧,钢琴师与心爱的女孩小心翼翼又互生灵敏的谈话,强烈地再现了战争的恐惧感。
而最后伊娃在法庭休息室准备迎接最终审判的那一刻,门开了,所有的光都从平行面充斥进来,画面开始进入一种无声状态,人们的表演和突然光亮起来的胶片把审判的结果直接表现出来,突然,电影中以人物的演为主要表现力的方式全部被否认,无声,强光,成为镜头里唯一的表演。
导演克劳德·勒鲁什除了在拍摄上应用独特的自己个性化的讨论外,还在情节里加入对电影的讨论片断,他将自己变成伊娃还是电影院领座员时救助过的小男孩,他就像安德烈说过的一句话“电影是女领座员拿着的小手电筒,那摇曳的灯光像闪烁不定的彗星,划过我们醒着做梦的黑夜,那是银幕周围向四面扩展的漫无边际的空间.”但小男孩长大后,应景而生,成为了一个电影拍摄者,他在电影中讨论电影主体的问题,随后借助这个爱情故事表述出一种长期电影主题风格追逐方向的缘由,并最终以这个角度将历史、种族、和平等大主题表现。
那个年代的爱情和那个年代的电影梦
挺无聊的 居然能标8.1分 不就放一个女的和五个男人的故事吗 外加纳粹背景 没什么惊天动地的
真的很好看,虽然前面很乱,但看到后来一个女人穿梭在众多男人结合这段历史,以及对电影的爱,好感动。风情万种的女人,值得上这样的爱,伟大的法国女人
【如有雷同,纯属故意】前半部分我以为导演只是单纯地拍爱情与战争,但他频频向经典老片致敬,并且用了黄金时代风格的配乐来烘托,还以为有些偏题。直到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个老导演表达对电影深深的热爱。电影源于生活,生活再飘忽不定也是美好的。所以我们才热爱生活,热爱电影啊!
太沉闷了
人美片美故事美音乐美 唯一缺陷就是略显冗长一直不肯交代结尾 要我大概根本不会把故事延伸到现代 虽然理解导演想营造的爱的传承感 但有点cliche且多此一举
战争和爱情,再配上中间穿插的老电影的画面,非常厚重而有趣。
汇集了各种喜欢的元素
其实我没有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和表现手法,但是是导演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的一个以自己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回顾,尤其结尾处导演的53个片子的53个镜头,还是让人很感动,法国新浪潮的时代很快就要完全成为历史
典型法国电影,永远在歌颂女性,就这点真的蛮超出其右的。一个女人的爱情史,不得不说三人行那段很美好很让人羡慕了,饰演Jim的Gilles Lemaire是个什么大帅比(不好意思说脏话了),美得惊天动地双眼如湖水般宁静,啊为什么没有其他好片子来记录他的美貌???女主角初看一般后面更有韵味,当然了整部电影也是向电影致敬的情怀作品。
但凡上了年纪的老导演回味人生,都是厚重有趣,生命的沉重都在对命运的尊重中告诉后来者,其实生活永远都是美好的。
非常好,很深刻。“真的,你依然能够去爱。”经历了无数黑暗后,有一个人,在灯火阑珊处,等你。
迄今为止见过最恶心的电影,没有之一。
爱情脑残?
挚爱伤不起
这不是悲剧,这是生活。默片开头和结尾的回顾很好。歌也不错。 alone
一个女人的情史。
唉!法国人的爱呀!!服了!对白不复杂,基本都能听懂。
勒鲁什,你真是个艺术大师。。这不光是电影也是部音乐剧,这么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爱情片,终于从另一个角度广义地阐述了爱,说实话其实我并不愿意去分解爱。好吗?
每次看勒鲁仕好像都能对爱情和电影重新建立起哪怕那么半个钟头的信心。战争和爱情,想表达的太多,前半段使人完全迷惑在导演混杂了个人风格和影迷情结的手法里,后半段返璞归真,还是那个将爱作为信仰始终不渝的勒鲁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