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个改变全球亿万人命运的伟人,注定将记入史册,永垂不朽!
看看《共产主义宣言》就知道他的伟大:1.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2.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豆瓣评分真不能信,其实这部电影拍的相当好!
既没有把马恩神像化,也没有把他们庸俗化,故事性不错,同时也展现了马恩的核心思想。
打低分的鉴定为目田,还是那种最低级的英美建制派,欧美学术界虽然不认列宁主义,但他们好歹对马克思本人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主要说几个我非常有感触的部分。
1.恩格斯的家庭关系。
身为资本家的儿子他不可避免的与自己父亲关系糟糕,不得不对父亲做妥协,做管理工厂这样的他很讨厌的事情,因为他需要钱,他还得供养马克思。
作为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左人,这也是我必须直面的事情了。
对左人来说处理家庭关系一直是一项难题。
2.恩格斯为了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而接近他父亲工厂里的工人时,工人们一开始对他嗤之以鼻。
我要说这才是好样的,这才是工人阶级觉醒了阶级意识的表现!
就该对资产阶级嫉恶如仇!
恩格斯挨了工人阶级的铁拳后才得到他们的信任,我也不介意工人阶级一开始对我冷眼相待,或者说我甚至期盼他们这么做。
为了融入工人阶级,当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3.马克思年轻的时候脾气好冲,初生牛犊不怕虎,敢直接对那些左翼权威开火,很多人一开始都接受不了他这样的行为。
时至今日这也是左人进行宣传工作的一大难题,批判反动派还好,批判那些打着人民群众旗号的改良派总是会遇到抵触的,令人感叹。
4.革命者的生活总是颠沛流离的,马克思先被逐出德国,后又被逐出法国,流亡过程中拖家带口的,有时候妻子还要面临生产。
最喜欢影片最后写作共宣之前的那一场戏,恩格斯问马克思要不要退出,只要他们放弃革命理想,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回去过人上人生活。
但他们还是继续前进了。
革命者令人动容的伟大精神。
看完觉醒年代,就来看了这部电影。
同时也在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
边看这部电影,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越发感觉自己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看到了另一个陈独秀和李大钊。
在找寻改革的理论,指导实践。
恩格斯的社会各阶级现状分析,读毛选的时候,也有一篇关于国内当时的阶级现状分析的文章。
很亲切啊。
就像中国找寻理论的艰难曲折,马克思的写书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辗转多国,一贫如洗。
也正巧,自己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讲,其他的哲学致力于解释,而真正要做的是去改变。
晓得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背景后,再继续的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太亲切了。
当时上学,老师觉得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知道理想和灵魂伴侣的美好。
推荐所有学生去看,顺便了解下当时的历史。
那我的逆反心理促使我到处挑毛病。
这里面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太自私了,而他们的妻子付出太多,太完美了,居然没有怨言。
等到现在,我终于明白,有理想有大梦想的人,有见地的人是真的会无我的。
我以前觉得不够真实的感觉。
现在完全能理解了。
燕妮,玛丽有价值,这个付出不会让她失去什么,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虽然可能有美化的成分去刻意描述这两位是灵魂伴侣,但,真正有大道德的大理想的人,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是不计得失不怕付出的。
致敬理想。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 首先第一点要说的肯定是片子里的恩格斯还是帅过马克思的!
毋庸置疑!
这是本人第一篇比较正式的影评,那就让这篇文章具有一点逻辑吧哈哈。
【人物】 蒲鲁东:这个人在电影里面扮演着似乎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仅仅是一个名号就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成功进入了英国的正义者联盟,并且众多的追随者的画面让我不禁去查了查他的事迹,不知道为何在片中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纯理论哲学改革家,但是百科上发现他的一生都在坚决拥护无政府主义并且是面对驱逐、入狱也无所畏惧,也许是蒲鲁东与马克思在拥护的东西上有所不同吧,这也解释了后面马克思对其《哲学的贫穷》进行的批判。
燕妮:有思想、有信念的女性代表,背景不多介绍,逃离贵族家庭与马克思一同走过许许多多艰辛的道路。
影片中的燕妮即使一路陪着马克思走,一路穷困潦倒,依旧毫无怨言,可能是爱情造就的信念,也可能是共同的信念让他们联系在一起。
玛丽:暴躁老姐一枚,因个性叛逆,敢于反抗财主,终获财主家的傻儿子芳心。
只用她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她吧,“to fight,i have to stay poor。
”另外影中她与燕妮的交谈中提及自己不要孩子是因为她不想孩子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并向dirty money say no。
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都是勇敢的,富有智慧的,不同的是恩格斯是内敛,马克思是外放,从德国到巴黎再到英国,两人共进退同时也造就了彼此。
魏特林:最有同感的角色往往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即便他是一个只出现了几次的配角,这位“杰出的裁缝”是一名空想共产主义者,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设想美好却不付诸于实践上,宏伟的演讲下只是无力的躯壳一副罢了。
【剧情】 丛林捡木材:这就引出老师课上说的马克思后面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小见大,区区小小木头居然与人的生命捆绑在了一起,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的恶毒。
普鲁士国王遇刺:这是影片的一个小桥段,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普鲁士政府的忍耐度已经到达顶峰,人民正需要一位领袖带领其进行反抗。
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大会上,恩格斯参选代表赢得拥护,并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个人思考】 也是一直以来因自己的知识过于贫乏,没办法去理解一些东西,譬如暴动与革命的界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等等,这也使得我要去不断地研读,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只去看一些人的评论将其奉为自己的观点。
虽然现在《复仇者联盟3》正热哈,毒舌君还是推荐大家也抽空看看这部已经引进上映的欧洲电影《青年马克思》,一方面这是一部不错的传记片和剧情片,跟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关系也很近嘛。
另一方面大家也不用担心没有排片哦,在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大环境下,本片的排片还是相当有保证滴!
也就是周六日影院要靠《复联3》赚钱,所以《青年马克思》的排片比较少,但是从周一开始排片就又多起来了!
而且毒舌君要向大家强调:一定要看国配版,一定要看国配版,一定要看国配版,重要的话说三遍!
虽说目前本片已经有网络资源了,但基本上都是德语配音、中文字幕版本的,但其实这个德语配音版本并非影片的原音,影片的原音应该主要是法语和英语,所以网络资源的德语版本其实欣赏起来相当别扭。
片中的英国戏份和英国角色,居然也都配成了德语!
而且,本片网络资源的字幕都做得比较一般,涉及大量政治、经济、哲学名词和历史名人的专有词汇,还是影院版的配音和字幕更标准、更靠谱,就拿毒舌君看过的本片网络资源里"FIX字幕组”制作的字幕来说吧,按说这个字幕组也是蛮有水准的字幕组了,在本片中也能把蒲鲁东、巴枯宁、魏特林这些历史名人的名字翻译得准确,但偏偏把马克思夫人的名字“燕妮”,翻成了“珍妮”,真是够让人无语的!
还有,能够看出"FIX字幕组”最后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很有心地在翻译时每一句都遵照了内地对于《共产党宣言》的官方中文译法,但是同样在翻译马克思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的书名时,却翻译成了《对批判性评论的批判》。
而目前影院放映的国配版,无疑都不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翻译肯定更正规、更严谨,所以目前的网络资源并非观看本片的最佳选择,影院版才是!
毒舌君之所以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国配版,首先因为毒舌君是一个国配支持者,感觉这些年国语配音被影迷过于“妖魔化”了,虽然有一些配音不佳的作品,但国配出色的作品同样也有很多,比如说所有的好莱坞动画片,国配都相当出色,《指环王》系列等一些好莱坞大片,国配也相当经典!
更不用说像《青年马克思》之类的非英语片,国配相对于原声的优势就更强了,而且听国语配音也绝对要比看字幕更易于影迷们理解和欣赏一部影片!
其次,就《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来说,国配也相当出色,将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主要角色的性格都配得十分鲜明,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片中充满大量的专有名词的台词,以及政治观点碰撞的对白,只有看国配版本才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剧情。
此外,《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具有一定水准、值得大家观看的一部影片。
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崛起之路以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虽然中国人对这两位“伟大导师”都十分熟悉了,但对于他们经历和事迹,大部分恐怕还都是“历史小白”吧。
可能很多普通人都会误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发明的,而这部影片就可以起到“历史扫盲”作用,告诉你当时社会主义学说众多,但要么是蒲鲁东式的空谈概念,要么是魏特林式的狂灌心灵鸡汤,没有人能为工人阶级指出一条奋斗的目标和明路。
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所提出的“阶级斗争”理念让工人阶级走上了勇敢抗争之路,《共产党宣言》更是为工人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奋斗目标。
所以,最终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主流的社会主义学说。
这些内容如果让大家看书,肯定大部分人都提不起兴趣,但通过观看《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就可以轻松地了解马克思的生活、爱情、友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充满许多政治内容,但《青年马克思》绝对不枯燥,主要角色都有非常生动鲜活的刻画,尤其是影片没有把戏份全都给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男性伟人,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和恩格斯的爱人玛丽这两位女性,在影片中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魅力。
此外,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也很动人。
比如说马克思穷困潦倒,去应聘个小职员,都因为字迹潦草而没有被录用。
燕妮作为一名贵族小姐,跟马克思过着苦日子也能苦中作乐。
影片的情绪情感也十分饱满,最后恩格斯激情演讲,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高潮戏,简直就是一出小人物的惊天逆袭的励志大戏,放射出昂扬的激情都把毒舌君给看哭了!
所以,毒舌君强烈推荐大家一定要去影院看这部影片,一定要看国配版哦!
(文/列文)
(然后我就写了这篇交了上去)《青年马克思》电影看完之后,我努力想把一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电影本身乃至对现实的反思感想变成文字梳理出来。
电影带来的诸多的思绪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
“从电影中马克思对拾柴者所受迫害的心悸、恩格斯对纺织女工所受遭遇的忿忿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明确地砸烂这个旧世界,而是出于朴实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责任感,走上了革命之路。
然而,这里必然有一处结合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中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社会实验造成人道的沦丧、为什么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纷纷走向崩溃?
我的反思是:一方面,是生产力尚未达到能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说,“当一项事业——哪怕是很高尚的事业——要求众多的参与者长久地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以普遍牺牲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欲望为代价时,它就必然要走到其初衷的反面,必然导致虚伪与欺骗。
悲剧还在于一旦虚伪与欺骗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的主要手段,我们再也不能对它抱有任何的希望,期待这项事业能引领我们走向它曾经许诺的光明未来。
”但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想想没有马克思,我们都不会有双休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平等理想——却对后世的一些人们及其活动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反对变质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抗争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影响。
可惜电影人物塑造苍白,缺乏张力和转折。
青年马克思的困苦和恩格斯面对自己的阶级和理想的矛盾,都也只是一笔带过。
作为左派电影不算成功。
电影比较加分的地方在于对恩格斯学术力的肯定。
相信很多的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都只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友和赞助人,却对恩格斯本人的能力缺乏了解。
想想恩格斯24岁就写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吾辈青年相较之真是要汗颜了。
这里,不禁想到,我们青年一代真是太缺少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了,总觉得自己生活水平不错就觉得自己已经迈入小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行列。
实际上一点生产资料也不掌握的我们无非仍是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罢了。
还是回到毛主席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是应该拿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的时候了。
(最后组织嫌我这篇不够正面,不予采用)
4.每天都在课本里看到的两个大胡子在屏幕上活动了起来难免会感到神奇。
可是新鲜感劲一过留下的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流水账了。
如果十分满分,我给电影四分。
接下来仅仅是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并非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首先先说一下优点,第一,电影的服化道方面还原的比较真实,不会让人出戏。
第二,看到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拍历史政治题材的,所以对小细节方面比较用心。
第二,把马克思从伟人形象拉回到现实,看到了他生活的窘迫,理想的坚定,实现了人物立体化。
然后说一下缺点方面,作为一部历史传记题材的电影,历史背景介绍的非常的模糊!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储备的人非常不友好,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到底是啥样的?
仅仅是电影开篇和结尾蜻蜓点水了一下,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缺席的,只有一些青年黑格尔学派、蒲鲁东主义、威廉维特林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嘴炮。
完全没有说服力也完全得不到观众的共情。
其次是电影说白了就是讲了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缺乏理论支撑,以及马恩坚持不屑成功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发表《共产主义宣言》的故事。
然而电影并没有讲什么有用的故事,而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渲染这种状况。
不断的说那些当时社会主义领导者多么愚蠢,马恩受尽折磨但依然坚持己见。
所以电影缺失了最重要的东西——科学社会主义到底是这么诞生的。
最后总结一下缺点,第一是电影架空了背景对观众很不友好。
第二是电影像流水账重点在当时学术环境的矛盾,不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怎么诞生的。
讽刺的是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但是电影不仅丝毫没有着重的讲阶级斗争,而且完全架空了阶级斗争。
所以看似在纪念马克思,实则背其道而行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青年马克思》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马克思从1843年到1848年的生活经历。
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思想争论都很克制,而且对观影者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对共运史没有一点了解的话估计连记人名都困难。
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部不怎么讨喜的影片,豆瓣评分六分。
右派不会看,而左派因为“他们联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这类的台词感受到了冒犯,像我这样不左不右的人带小孩看了这部电影,想补充一点政治课以外的知识,结果却在银幕上看到马克思和燕妮为爱鼓掌,好不尴尬。
当然我不能否认这样的事情一定发生过——但我们看这部电影可不是为了这个。
马克思是在1843年6月19日同燕妮登记结婚的。
马克思的父亲同燕妮的父亲是知交,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好友。
燕妮是个才貌出众、品德高尚的少女。
她出身贵族,父亲是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官,弟弟曾经出任普鲁士总理,但她爱马克思的才华,钦佩他的抱负,勇敢地与马克思结合在了一起。
马克思为有燕妮这样的知音感到无比骄傲。
美丽的燕妮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从此他们两人同生死,共患难。
影片开始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在莱茵省的林木盜窃案中为穷人辩护。
林木盗窃案指的是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
青年马克思在笃信着黑格尔学派中关于国家和法哲学,却观照到现实中国家、法转变为基于私人利益、剥夺底层人民的工具。
这一事件让马克思将从哲学的思辨性中挣脱出来,转向对市民社会“物质利益”的考察。
但是影片没有把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讲明白。
电影着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际遇,却忽略19世纪欧洲的现实,使人不明白他们与同时期思想家们的争论到底是基于什么?
当然导演可能认为,2个小时的电影够什么用的,如果观众真的关心马克思的主义,何不去图书馆借几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呢?
不久《莱茵报》被查封,随后马克思和卢格一同前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马克思在卢格的家中偶然见到了做英国工人调研的恩格斯,初见恩格斯时,并未将其放在眼中,然而,温和的恩格斯却以礼待人,在经历了一次稍带戏剧性的小型逃亡与聊天后,马克思便迅速向温格斯打开心扉。
两人一起喝酒,夜聊,写书,改组正义者同盟。
出身资本家世家的恩格斯帮父亲经营一家纺织厂,目睹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惨酷压榨之后,开始致力于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并爱上了女工玛丽。
玛丽在第一次碰见马克思时,说了这样的话:“您对恩格斯而言非常重要,我原想您会更伟岸一些。
”而马克思回应道:“我只是个普通人。
”影片中马克思大骂《莱茵报》的同仁太软弱,出狱后马克思参加政治集会时,对蒲鲁东的质问,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暴烈、敢于斗争又富于思辨的青年马克思形象。
这与大多数中国人印象中的马克思大相径庭。
历史上马克思曾经因为夜间醉酒喧闹被关过一天禁闭的。
还跟同学进行过决斗。
其实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
在高傲与自信的外表之下,马克思也有着焦虑、孤独,贫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他。
片中对马克思的生活来源困扰做了不少笔墨描写,马克思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经济上的窘迫境况,强调自己需要钱养家,以供养燕妮和子女,还有不少展现马克思和燕妮伉俪情深的片段,都让人感到马克思也是个和普通人一样,为生活的窘迫而发愁,而且在意家庭的人。
马克思并不是没有先富起来的机会,他只是不屑为之,而且他为了使参加革命的流亡者在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异乡能得到一个栖身之地和一块充饥的面包,花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全家人不得不靠借贷和朋友们的资助维持生活。
债主经常登门逼债,他们只得把仅有的一点家具卖掉。
交不出房租,房东就不给他们开饭,撵他们搬家,找警察来查封他们的家什用具。
马克思常常四处奔走寻找住所,他们一再搬家,一家七口往往挤在两间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
为了全家能生活下去,马克思不得不从小店老板那里赊欠肉、蛋、面包和蔬菜。
赊欠也不容易,无钱还债就很难再欠。
全家有时一连几个星期只能吃土豆和面包,有时连这种起码的食物也很难找到。
马克思经常穷得“身无分文”,写文章没有钱买纸,文章写好了又无钱邮寄出去。
马克思经过艰苦认真的研究而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燕妮最后誊写完毕后,却“不能寄走,因为身边一分钱也没有”。
为了弄到几个便士,马克思四处奔走,设法预支稿费或向人借贷,最后当铺成了他全家求救的避难所,但是当铺的重利盘剥几乎吞噬了他的全部家当,有时甚至连出门穿的衣服和鞋子都留不下。
繁乱的生活琐事销蚀了马克思的大量时间和才智,还严重损害了他和全家人的健康。
马克思身患多种疾病,燕妮和孩子们也经常卧病不起,加上没有钱请医生和买药,常常只得忍受疾病的折磨。
从马克思的信里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妻子……分娩是顺利的,不过她现在病得厉害,与其说是体质上的原因,不如说物质上的原因多些。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一种神经热。
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
”在流亡伦敦的艰苦岁月中,燕妮始终分担着马克思的全部忧愁。
她常常去小店赊购食物,同债主周旋,遭到房东的欺凌和法院的威胁,还亲自去当铺典当衣物,亲笔写信向朋友求援。
为了让马克思有更多时间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她总是尽量一个人挑起这使人烦恼的生活重担,甚至避免向马克思谈起这些愁人的琐事。
马克思在这期间给燕妮的唯一的一封信里倾吐了对她的无限深情和感激,埋怨她不应该把什么不痛快的事都向他隐瞒起来,信中说:“如果可怜的你,不得不在实际上身受这一切的话,那么正义要求我至少在思想上同你一起经受一切痛苦。
然而,我知道你的性格非常柔软,有一点美好的希望就会使你振奋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528页。
燕妮不仅在生活上对马克思体贴入微,在科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中也是马克思的不可或缺的助手。
正是由于对人类伟大事业有着共同的信念,正是由于她具有乐观而坚韧的秉性,使她在马克思处于最艰难的时刻,默默无闻地分担了他的许多工作。
她第一个阅读马克思所写的文章,提出中肯的意见;她誊清或笔录下马克思的全部文稿,而且常常夜以继日,为的是能及早寄出以便尽快付印,像《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长篇的著作都是燕妮亲手誊抄的;她还代表马克思参加各种集会和活动,同出版商谈判出版事宜和稿酬等等。
他们共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他们也一起享受了数不完的欢乐。
在马克思家里,虽然经常笼罩着贫困的阴影,但没有失去欢乐的气氛。
马克思尽管工作紧张,又为生活操劳。
但他非常喜欢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
他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伴”和“理想的朋友”。
女孩子们骑在父亲肩上玩“骑兵游戏”,把他套在椅子上当“公共马车”,亲昵地叫他“摩尔”、“老尼克”和“山神”。
最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是星期天的郊游。
全家人同常来的李卜克内西及其他流亡者一起,步行去伦敦郊区的汉普斯泰特荒丘。
这里山丘起伏,灌木丛生,还间有草地和水池,他们先是围坐在草地上分享琳蘅精心准备的午餐,然后小睡或谈论报纸,更多的是捉迷藏、赛跑,摔跤,比赛用石块打毛栗子,还有骑毛驴,摘野花。
愉快的郊游消除了一周来的紧张和疲劳,也带走了一切忧虑和烦恼,给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
然而马克思和燕妮遭到的最大打击莫过于在几年里失去了三个孩子。
马克思和燕妮几乎承担不了这种失去爱子的极端痛苦,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倾吐了自己的不幸:“亲爱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满生气,是家中的灵魂,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空虚了,冷清了。
简直无法形容,我们怎能没有这个孩子。
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
我感到自己完全支持不住了。
幸而从埋葬他那天起我头痛得不得了,不能想,不能听,也不能看。
”李卜克内西回忆当时的情景写道。
“母亲伏在死了的孩子身上啜泣;琳蘅站在一旁呜咽;非常激动的马克思断然拒绝任何安慰;两个女孩子低声地哭着依偎在母亲身傍……悲哀万分的母亲痉挛地抱着女孩子们,好像要把她们同自己化为一体,保护她们不再被攫去她儿子的死神夺走。
”为了减轻这种不幸所带来的痛苦,他们到曼彻斯特恩格斯那里住了一段时候。
在海边,恩格斯说服马克思认识到,如果不通过宣言这类通俗平实的读本,将思想的力量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那么写再多、再厚的书论无人理解也是徒劳,课本和画像里的马恩二人,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但影片的结尾,29岁的马克思和27岁的恩格斯,这俩位年轻人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在马克思的注视下,恩格斯摘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标语,在讲台上向工人们呼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虽说电影的名称是《青年马克思》,不过鉴于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我们的关注点先放在恩格斯身上。
恩格斯是天生的“第二提琴手”,他给予马克思的生活和事业以巨大的支持。
且不说马克思穷困潦倒的时候是恩格斯给予他急需的资金支持,当各种假社会主义理论盛行的时候,恩格斯放弃了自己手中的事情全力投入到对杜林的批判之中;马克思死后,恩格斯放弃了自己《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将余生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整理《资本论》后两卷的遗稿——他说“马克思是天才,我们最多是能手”,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正是恩格斯促使了这个天才的形成和闪耀。
回到青年时代的恩格斯,那时他是大工厂主的儿子,他被迫退学但坚持旁听柏林大学的课程,他加入青年黑格尔学派并成为积极分子,他发表了诗和哲学著作并且颇有反响,他去了父亲在曼彻斯特的工厂并成为总经理——这些都发生在他23岁以前。
显然,那时他受到启蒙精神的影响,有着为全人类而奋斗的信念。
但或许是在曼彻斯特的经历和思考使他发生蜕变,成为了被后世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19世纪40年代,是工业革命蒸蒸日上的时代;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最先进的地方。
在这里,恩格斯将目光投向了最贫穷、最卑贱的贫民窟中破败不堪的无产阶级。
他是这样自白的:“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这样做,我感到既高兴又骄傲。
”这部影片充分地展现了青年恩格斯的热情、真诚、活力和聪慧。
在电影中,恩格斯对穷苦人的同情,对现有秩序的鄙视,对马克思的崇拜,对玛丽的爱恋,都十分生动。
加之精致的拍摄、用心的台词、有趣的剧情,这部作品的火热也就不会在意料之外了。
可是,艺术作品毕竟只是现实世界的集中反映,而非现实世界本身。
一方面,两个小时的电影大概讲述了四年的事情,在革命浪漫主义的感动中,我们不应该忘记伟人的光辉只是一时的,更多的是枯燥和孤独;另一方面,影片的艺术性太强了,以至于让人感觉革命是速成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是惬意的——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看完青年恩格斯,那伟岸的身躯、坚毅的眼神就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他后来成为了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成为所有共产主义者敬仰的恩二爷,但他永远是一个热情、正直、年轻的弗里德里希。
“工人们!
”“继续像以前那样前进吧!你们还将经受许多历练,要坚定,要勇敢,你们必定会获得成功,你们前进中的每一步都将为我们共同的事业,人类的事业所共有!”
马克思造型像95版欧阳锋
开头就差点哭...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从此,像瘟疫一样,让人们恐惧。
散文式的解构,写实主义的风格,就是有点白开水
Work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United!
差劲,事实改动太大,人物也不可信。青年马克思可能是他最哲学家的一段时间,也是最考验电影语言的地方,可惜不仅没有哲学也没有转变,刚碰上恩格斯就念提纲了。另,热评前五十里有几个既看过电影又看过马克思1848年前的书的,三个?
流水账式的叙事,几乎只有一条时间线,并没有什么铺垫和交代,用大段大段的对话讲述了马恩相识之初几年所发生的事件和心路。讲道理,没有神,不做梦。
图一乐就还行 你觉得电影的价值在于文本本身吗? 当然不是. 所有对形式的泛泛而谈都不配成为评分体系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啥所有评分网站都仅仅是下沉买卖.
既无深度,也无趣。
乏善可陈。
国外拍献礼剧也这么难看,马恩都毫无色彩,两人媳妇倒是强悍女子。
我心中的恩格斯马克思更有人格光辉,这部电影似乎还幻灭了他们的魅力
他必将永垂不朽
没有爱人的支持、没有朋友的经济接济,伟大的头脑也得吃饭
就是一部流水帐式样的电影,没有啥高潮,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加一段马克思的床戏,体现马克思也是男人吗。#20220926
啊?这就没了?
唯恐天下不乱的一伙白左祖师爷了
开场艺术氛围很浓厚,更像是历史战争片的开场。摄影和场面调度十分平庸,灰蒙蒙的布光让人觉得疲劳,节奏时上时下,主角马克思的戏份比重和刻画立体程度拿捏有失分寸,感觉演员们的表演被压抑了,这样一部影片其台词对白的哲学性和思辨性自然非常深刻,几幕聚会和演讲戏甚至足以当作辩论教材,但作为传记片来说门槛稍稍高了点,这并不是完全通俗向入门级的作品,倘若没有一定了解和储备观影体验又会大打折扣。最后抛开电影本身,向那些黑暗而伟大的时代致敬。
我坚信马克思是伟大的,固然众口难调,政治立场会影响观感,但电影实在是太难看了,还不如去看学校发的马原课本,曼彻斯特人和巴黎人都说德语难受死了(好像我能听懂一样)共产主义不超前也不落后,它应当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