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m的战争2.战争中的爱情真tm感人3.影片细节拉满:①战友给戈利亚(之前牺牲的战友)在机场准备了钱(原以为他要私吞)②安德烈最后把戈利亚的牌子给战友③只有女主贾斯娜叫男主安德烈④恐怖分子让小男孩作前哨⑤逃跑的小女孩⑥指挥官下命令让部队停下来时欲言又止…… 总的来说,该片战争场面逼真毫无违和感,人性被暴露地撕裂惨绝人寰,战友间的友谊没有过分煽情更加显得战争的真实和残酷,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即使仅仅有手足之交却更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俄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终于在小分队准备自杀来殉职的千钧一发之际到达了机场…… 现在,该地区仍然处在战火的纷扰之下,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仍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单拿恐怖分子对待过路公交车的平民禽兽行径就足以看到这里毫无人权所言…… 再来看我们的国家,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巨狮。
我们的和平是多少人民战士用鲜血换来的?
还记得北纬三十度吗?
还记得上甘岭战役中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一天打退41次进攻歼敌280多人享年七十岁的奇迹吗?
还记得长津湖战役中有多少战士是冻死在雪地上的吗?
…… 感谢国家,感恩国家,因为有你做我们强大的后盾,我们的人民才能享受到如今美好的生活。
话不多说,望阿中哥继续努力,有我们与你同行,阿中哥NP!
在硬盘里停留很久,趁晚上俩孩子在和妈妈在外面玩,一个人静静的看。
开始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原来需要组织一个特殊小分队占领科索沃的一个机场,以便为俄罗斯主力部队占领战略要地,不让北约维和部队一家控制科索沃。
1999年6月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也炸了中国领事馆,这一事件印象深刻。
其实了解了很多次波黑,塞尔维亚,科索沃的故事,总是忘记再次搞不明白。
巴尔干半岛从一战起就出名了……现在看来依然是火药桶。
前半段老百姓因为战争民不聊生,真是不知道明天是怎么样的。
不敢相信是现代社会。
宗教,民族的矛盾导致如此巴基斯坦何尝不是,叙利亚何尝不是。
战斗场面非常写实,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八个人对付百十来人,绰绰有余,要不是最后的迫击炮,更加强势。
烟鬼造型有特点,在我看来就是格瓦拉与萨达姆结合体。
最后男主活下来而且还与女主再次相逢,是个可接受的乐观结局。
俄罗斯中下层军官,真猛,做到了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将军也拼着老命坚持自己的决定,最后也证明他是对的,英国将军,克林顿都只能表示欢迎,来了个哑巴吃黄连。
小女孩的出现,我一直担心,为了她瞎逛,牺牲一个战士,还好,结果没有。
只是一个战争中孩子的代表,具有象征意义而已。
关于宗教有几个镜头,基督教牧师坚守信仰而被枪杀,两个不同民族战士一起祈祷的镜头挺震撼的。
作为非欧美的战争片,应该五星。
只不过电影的配音嗡嗡的有些回音,可是压片的失误吧。
在和平年代,看到同一地球另一侧的战火连天,有些感慨。
而如今全国战「疫情」,对我们来讲是无硝烟的战争。
这些天,陆续好多一线医护人员染病去世,也有其他人员劳累牺牲,也是与老天搏命。
每天早上看着100多的死亡数字,想想真是很可怕。
希望早日归于平静,回到正常生活。
2020-02-21 22:04 于疫情困宅中
抛开时间事件真实性,当个故事看还是不错的,就是配音太出戏!!!
有字幕的嘛大哥!
两种声音还要看字,看人物...好尴尬!
俄语又难听先关键!
整片要是能精简些,最好120分钟以内,去掉一些不痛不痒的地方,让节奏快起来,我会给4颗星,最后一小时很燃,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典型的俄式主旋律意淫,毛子开心就好,随意,反正我是看战争场面的,还要说说女主———大胸妹,好像可有可无,作用不大,去掉多好
节选自之前的游记科索沃:🇽🇰 #40科索沃战争的源于阿族塞族的民族矛盾。
最初科索沃居住的大部分是阿尔巴尼亚人,小部分塞尔维亚族裔,但二者本身常有民族冲突。
在最初的冲突中,塞族人处于弱势。
1987年继任铁托主掌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走访科索沃时,遇到大量来诉苦的塞族人,他对塞族人说“You will not be beaten again”。
在波黑内战后塞尔维亚米洛舍维奇政府开始有组织往科索沃地区不断迁入塞族人口(大塞尔维亚主义),同时限制了科索沃的自治权,一定程度上对其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引起科索沃阿族人的不满。
一段时期内科索沃境内阿尔巴尼亚人大量被解雇,因此很多阿尔巴尼亚人开始逃离科索沃。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后,民族独立意识高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成立了一个准军事组织游击队即“科索沃解放军”来武装自卫和寻求科索沃独立,该组织据说一度被欧盟认定为恐怖组织。
而科索沃地区对于塞尔维亚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感觉上相当于耶路撒冷之于基督犹太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因此南联盟共和国安全部队开始武装镇压科索沃地区。
其中包括由米洛舍维奇领导的针对阿族人的多次种族灭绝。
在北约和南联盟就科索沃问题和谈失败后,美国宣布放弃外交手段,于是北约绕开联合国决议直接轰炸南联盟以解决塞尔维亚种族屠杀阿尔巴尼亚人的问题,虽然同时也表示不支持科索沃独立。
南联盟的回应则是大举进军科索沃,以更残酷的种族净化政策,驱逐阿裔人民离境,造成欧洲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
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
阿尔巴尼亚是第一个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事实上90-99年阿尔巴尼亚就承认科索沃的独立政府了)。
96-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数据表明北约死亡2人还是非战斗性伤亡(北约空袭南联盟78天而没有动用地面部队)而南斯拉夫部分伤亡过千。
事实上科索沃2008年已经独立了,只是被国际社会有限承认,因为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并且明确表态不承认科索沃,因此科索沃只能作为观察员身份参与联合国活动,而无法事实上加入联合国。
有趣的是目前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大部分都有国内的分裂势力,比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印度的克什米尔问题,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独立以及我国。
在科索沃会看到大量的阿尔巴尼亚同款红底双头鹰旗帜🇦🇱,实际上比科索沃国旗🇽🇰还要普遍,科索沃用该国旗象征阿尔巴尼亚民族,理论上和阿尔巴尼亚虽有渊源但不是代表阿国,而是1990-2000年时期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国旗🇦🇱,长得完全就是阿尔巴尼亚国旗样子,而且该独立政府只被阿尔巴尼亚政府承认过(好像有点奇怪)。
当然据了解也确实有一些派别希望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区域形成一个联合的国家(大阿尔巴尼亚主义)。
波黑内战:🇧🇦 假如某天你被迫加入大逃杀,你该怎么办?
1992-1995年波黑内战期间,萨拉热窝就真实的发生过城市版大逃杀,这座有五六千居民的城市被围城四年(查到的准确数据是1425天),断绝自来水、电和燃气,没有医疗、民防、食品供给,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律或政府,武器没有管制,货币体系崩溃,状态接近原始社会。
活着的人只能在夜间进行很有限的物物交换。
杀戮不再区分军民种族,即使是往日和睦的邻里今天也可能因为一点粮食而互相杀害。
城内原先克族、穆族和塞族之间的民族争端问题演化为人的生存问题。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但是事实上境内长期存在三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克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族(穆斯林族)占多数人口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联邦,塞族(塞尔维亚族)占绝对人口的塞族共和国,以及一个面积很小的布尔奇科特区。
地图上看起来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互相环抱,但是历史上却因为两方的民族冲突而发生过多次种族清洗,因此萨拉热窝堪称巴尔干地区的耶路撒冷。
这里出现的奇怪的穆斯林族源于铁托执掌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时代。
简单说,铁托为了打击大塞尔维亚主义,刻意重新划分民族,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划分成穆斯林族(再补充一句好好的东正教地区为啥有人转信伊斯兰?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转信伊斯兰教免征人头税),同时大力推动大南斯拉夫民族概念。
有点类似于为削弱中国的大汉族势力把汉族再分划成若干小民族,同时提倡中华民族的概念来削弱民族对立。
91年南斯拉夫解体时,波黑境内的穆克联邦宣布波黑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但境内的塞族势力不同意独立,一支多达 1.3 万人的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包围了这个新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在周围的山上布置了各种火炮和狙击手阵地,对山下的居民展开了血腥的袭击,围城1425天。
事实上波黑境内民族问题引发的事件还不只是波黑内战,早在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枪直接打出了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至于为什么枪击案会引发世界大战,按我的理解是因为复杂的军事同盟。
枪击案源于巴尔干地区由来已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这个导火索触发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战争,进而又混合了两国各自参与的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蔓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若干年后前南领导人铁托时代推行的不结盟运动尽管是针对美苏冷战,却是一个避免世界大战好的解决方案。
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对生与死,战乱与和平有深刻的理解,free tour的波黑人谈到历史时不断重复说那些时期对萨拉热窝是hard time。
去yellow bastion时经过城市半山坡上的一大片墓地,赫然发现墓碑上逝者的年月大多终止在1992-1995波黑内战时期。
影片很真实,很多战争场面也会令人不适,但影片想告诉观影者的这就是战争。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
真的建议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看一看。
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折磨,残酷,生不如死。
无辜的人民们大人,小孩在战争中要么变成尸体,要么变成魔鬼。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怀念苏联解体之前的安宁。
人民需要和平,政治的丑陋却让无辜的人们付出代价。
战争的意思到底是为了什么?
值得人们去深思。
和平的意义各有各的体味,战争的爆发对无辜百姓来说只有痛苦,和平年代去看这样的影片更有触动。
毋庸置疑,这部影片从导演,编剧,演员表现的都非常精彩。
是战争片表现全面,叙述真实,全局背景构架,细节手法细腻,节奏控制恰如其分,为数不多的影片
《巴尔干边界》。
7分。
安德烈·沃金导演,安东·庞布施尼、米莱纳拉·德诺维奇主演作品。
故事聚焦科索沃事件,小部分结合真实历史,所以全片不停穿插纪录片、新闻片段。
原则上这是个虚构的故事,据说俄罗斯导演喜欢把片子拍得很长,剪辑也很随心,所以偶尔看到这些片段插入,会觉得很无必要。
一支志愿军特遣部队奉命守住机场,战士之一的沙塔洛夫极富个人魅力,他喜爱的一个女孩也在这座机场做人质。
恐怖分子的队伍和沙塔洛夫交过手,头目对他恨之入骨,发现他们在机场后,立刻纠结所有人前往机场——恶战在所难免,基本可以肯定是死亡之战。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基本都是在做铺垫,虽有交战桥段,但整体还算克制。
所有的残酷全部留给了最后一小时,尤其是恐怖分子带着迫击炮对志愿军藏身之处开始轰炸后。
片中有不少桥段在歌颂俄罗斯的美好,甚至怀念苏联时代的荣耀,都在所难免。
#巴尔干边境# 时间过得真快,90年代发生的战争,现在已经成为电影的热点题材,其实地域战争并不少,只是站在和平的角度去体验,总是有些轻描淡写,不那么疼痛。
到了电影中,才发现哪里有好人坏人,角度不同,好坏不同,但百姓均是受害者,所以和平是真好。
科索沃战争的那个时段,新闻多有关注,只是因年龄不到的原因,对于残酷,仅限于新闻词的引导,而无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时间是个让人忘却疼痛的好东西,只有通过电影的表达,才知道原来的挣扎那么强烈,越是在前线的战士,越是无法改变战局,虽然拼命,但却受制于高层的谈判和妥协,微小。
即便再好功夫,抵不住敌人多,再好装备,抵不住没子弹,再有主角光环,抵不住历史的真实结果。
不过俄罗斯爷们真爷们,姑娘是真美啊!
更多内容关注微博:永生白
拍摄质量挺高,战斗布景及道具都不错。
时间过长,前期介绍各个人物出场可以剪辑一下,整个影片剪到两小时以内就好。
片里部分内容过于血腥,不剪国内未必过审。
另给女主五十个赞,战争下一位清新的славянк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梁山伯住丰台(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333335/强烈推荐去塞尔维亚的Novi Sad(诺维萨德)。
在那的城堡可以看到1999年北约炸毁的数座桥梁。
当时,老百姓们为了保住一座维系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诺维萨德人走到大桥上开摇滚音乐会,后来这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摇滚音乐会的地址改在桥边的城堡,每年六七月(没记错的话),延续至今。
反战,反NATO的著名圣地。
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夸大,被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
但普通的Serb,和曾经被波黑塞族军队和民兵围困两年多的萨拉热窝的穆族一样,都热爱和平。
尽管南斯拉夫曾是一个新的政治整合体,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一部分奥匈帝国的行省,不同的信仰,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但他们说的都是几乎同样的语言。
只是塞族人选择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而波黑穆族人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
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拼写。
每个国家都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只是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战略价值极高的地区,例如巴尔干,中东,朝鲜半岛,小国的命运几乎很难被自己掌控。
世界豪强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在这些小国中间制造傀儡,安插代理人,扯起战争,百姓生灵涂炭。
巴尔干,在空中俯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莫斯塔尔,萨拉热窝,每一个城市都美丽如同花园一般。
但当你降落在任何一处,都能在身边稍微有些年头的建筑物上看到弹孔,路面上残留的弹坑,以及许多至今仍未修复的轰炸残骸。
行走在波斯尼亚的街头,随便和一个当地人聊天,如果不慎聊到了92到96年那段黑暗的时间,都会发现,ta的家人可能都不在了,或者ta的爸爸参军保卫城市再也没回来。
萨拉热窝的城市随处可见成片的公墓。
许多人的死亡时间都是同一天。
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的士司机聊天,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从副驾驶储物抽屉里拿出来一张照片,92年拍摄的,是他的朋友,同学们参军后的合影。
他跟我说,96年的时候,这张照片上一半的人已经不在了。
说完车里一片沉寂,只听得车轮声嗡嗡作响。
为什么要去这些曾经在悲剧中挣扎的国家。
既不发达,也不先进。
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某些人是多么的丑陋,残忍,疯狂,又能看到另一些人是多么的可爱,善良,勇敢。
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既丑陋,残忍,疯狂,又可爱,善良,勇敢。
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什么是无耻混蛋。
这个世界特别美丽。
美丽到有些人贪婪的,想要剥夺其他人享受美丽的权利。
然而那些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永远不会因此升入天堂。
既然俄军大部队就要来了,小分队何必拼了老命对付一群土匪?
如果英军提前来了,这几个人也挡不住。
如果就是对付这一群土匪,俄罗斯装甲车队还打不过么?
再说,话说俄军占领一个小机场又有啥用,整个塞尔维亚还不是兵败如山倒?
整个这场防御战,也就体现一下民族友谊吧?
好像这几年俄国喜欢拍这种电影,类似布列斯特要塞?
投资方包括美国公司,20 世纪福克斯,难道是美国人在渗透俄国电影产业,专门拍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电影,打击俄国人自尊心?
俄式主旋律战争片,波黑内战为塞族站台。
和18年前的《深入敌后》刚好是对立面。
顺带一提可怜的大使馆。
如果换做是现在,不知道会不会炸回去。
这世界上也就只有毛子敢硬刚美国和北约了。
虽然特效场面也是好莱坞式的,属于真香系列,可冲着血腥战争场景和多处爆头画面,还是五星推荐了。
特别是最后1小时的机场大战,各种热兵器轮番上场,肾上腺爆表了。
类似这种小分队对抗大部队的情节,在《危机13小时》中,已有淋漓精致的表现。
只是本片更粗犷一些。
同时因为夹杂了民族情绪,情感线更复杂些。
战争是痛苦的,内战更是手足相残,所以用无底线的手段来维护疆域的完整,没错。
7.5分!出色的机场守卫战!不错的军事动作枪战片,战斗民族果然名不虚传,8人小队打起守卫战来一点不含糊,打土匪打出了一出场硬核大战!金发女主还挺漂亮的,最重要的,欧派也很漂亮啊!
1999年南斯拉夫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改编,战场结合历史片段,讲诉了对一个机场的防守和争夺的冲突,非常不错
3.75
脸盲,拖沓
在大巴桥段临走时顺手弄掉兵匪头子,故事终结在一个小时内不挺好。
科索沃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南临北马其顿,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黑山。人口族群中有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人。违反命令,开除军籍。8名特种兵攻占机场,上百名恐怖分子被全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E411V7Zk第一次看米莱纳拉·德罗维奇 Milena Radulovic演的电影,身材不错,五官标致。
我来看英雄救美
同类型以少胜多的要塞攻防片子太多了,从1954年《七武士》开始,《雅多维尔围城战》《十三刺客》《豪勇七蛟龙》《危机13小时》......,战争片就战争片,生硬的加入感情戏是个败笔,150分钟太冗长,把女主出现的部分都删掉会好很多,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前一分钟还送妻子去医院分娩,准备拿行李跟去的后面就被炸弹炸晕得不省人事,待到醒转冲进医院,燃烧的痕迹、撤退的人群,爆炸的玻璃……看到妻子没了我的心也沉了,转过头来还有个小BB在哭嚎。正想说天无绝人之路,炸弹爆炸,男的也没了,还好医生抱着小孩一直跑,最后爆炸声停止时两人站在阳台上,而大半个医院已经夷为平地。
真的配音毁全影啊
塔防丧尸模式 俄罗斯战狼国家版 情感文戏节奏缓慢 枪战挺猛的 但总感觉真实感和紧张感节奏感不如另一部类似情节的战争片《危机13小时》 这部片的可预见性太强
没燃到
各种烂梗,各种尴尬
毛子的电影看不成。价值观有严重问题,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俄罗斯行使否决权,不要脸
军事动作片拍得如此拖沓无聊,也就枪战场面能看看。
一个极好的题材被俄拍成一部鸡肋的烂片,情节、桥段与故事线,在2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就能看到,太过老套和陈旧,很有很多蠢情节,无聊至极,至极无聊啊,唯一好的是女主,very beautiful。
反映反恐战争残酷性这一点上,还是蛮精彩的。
1999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北约开始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23点45分左右(北京时间5月8日清晨5时45分),一架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枚联合制导攻击导弹(JDAM),轰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
而螺丝爱国片,抄袭西片太多。北约为甚么打塞尔维亚,是为了塞尔维亚的穷乡僻壤,高速我们什么战略意义,大旗意淫党的最爱。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