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

1944,1944铁甲连(台),我们的1944,1944: Forced to Fight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年份:2015

《一九四四》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一九四四》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行棋无悔歌舞伎町夏洛克OVA假面骑士空我特别篇诅咒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再见,将来佣兵传奇岁月自珍笨贼向前冲手拉手威灵顿之线人生的另一天一吻不定情警花火龙驹幻想的色彩沙丘错门记洛克比:寻找真相心灵访客夜游者怯懦的勇气阿拉丁性治疗师甜蜜蜜:7510表参道高中合唱部!暗芝居第三季出人头地北纬33度气球大校的女儿

《一九四四》长篇影评

 1 ) 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题材电影

一部经典的东欧反战电影。

横向比较《斯大林格勒》1993版和《我们的父辈》则不难发现在人物剧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上皆不如德国人拍的电影深刻并且政治意味很浓。

比如:新兵兄弟的死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什么: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而在《我们的父辈》中,Fredrich之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目睹的一切暴行和战争的残酷的解脱。

而德军上士的家书仅仅反映了苏军对自己家庭的迫害和对自己的自责。

但是,在电影中这种简单直接的叙述和穿插的细节(比如送食物的傣族人和双方军官对上司的不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在1944年的挣扎。

他们的呼喊,当时谁有在意呢?

但是若从历史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处在世代战争风口浪尖的国家,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在1944年遭受的一切苦难:家园被苏联和纳粹轮番侵占,象征独立的三色旗被一次又一次的扯下,家园支离破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家园被侵占之后为了各自的信念而战。

在公路伏击那一段苏联爱沙尼亚军指挥官下令停火,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他们开始厌恶战争,唾弃希特勒和苏联上司。

随着SS第20师随11师后撤回德国,战事暂时告终。

但是苏军上士看到三色旗被讲下,红旗升起的一刻,曾经心中的激情也一扫而空,化为失落和对民族的默哀。

镜头是此影片最成功的部分,不论是战争中的动态镜头和对战斗细节的刻画都非常成功。

影片整体的视角让人非常舒服。

细至每一位士兵的表情,都非常成功。

最成功的镜头仍然是双方停火在战壕中矗立,堪比Fredrich死亡的一幕。

影片全然不缺乏大场面,苏军冲锋和步坦协同和历史上近乎一致,坦克炮塔上的标语也非常细致(虽说看不懂)。

至于道具,德军的迷彩和武器一看就知道是专门考究过的。

总之,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政治偏向...)来展现了爱沙尼亚民族所受到的创伤。

 2 ) 如何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拥有这样的共性:能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静静的顿河》《雪国·古都·千只鹤》《百年孤独》等等,那些文字都鲜活的再现了某个曾经出现过的时代,通过白纸黑字,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就在我们的眼前。

所谓立体表现一个时代,我的定义时代横截面和时间的流动共同体现。

这不是一个加法,而是一个乘法。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动,时代中的所有人和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变化。

能将这种大趋势的变化表现出来,才能称作为立体表现。

而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电影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是《霸王别姬》,时代跨度极大而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全都表露无遗。

要知道任何作品都不能包罗万有,能选取到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个例来表现一个时代,就已经足够让人拍案叫绝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逐一罗列了。

这部《1944》也足够做到了。

只是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却把二战前后在爱沙尼亚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事端一一娓娓道来。

——·——·——·——·—— 分割线下是剧透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爱沙尼亚被苏联和德国反复争夺,而爱沙尼亚平民则成为了双方的炮灰。

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亲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兵戎相见”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将代表德国战斗的爱沙尼亚人们称做蓝方,为苏联效力的爱沙尼亚人称为红方,这样易于区分。

首先出现的是蓝方。

在战火纷飞下他们一个个死去,但是补给给他们的新兵却只有两个人。

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德国军方派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还给他们发希特勒的照片。

可惜这招并没有卵用,每个蓝方军士都会对希特勒照片狠狠啐一口:“老逼养的!

”前一秒众人还在喝酒干杯强颜欢笑,后一秒他们的战友就死在了对方狙击手的枪下。

情绪急转直下,我们突然看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每个人都是一枚棋子,随时可能被对方吃掉。

很快红方与蓝方相遇,然后交火后彼此离去。

红方同样有苏联军官前来洗脑,恐怖的红色铁幕绝不亚于纳粹的疯狂。

红方上士把蓝方阵亡将士的信送到其妹妹手里,却无意间爱上了对方。

直到他自己死在苏联长官的枪下,他都没有勇气告诉她一切:是上士本人害得她家破人亡,还亲手杀死了她的哥哥。

实际上,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杀害了那么多人,破坏了那么多家庭。

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我相信,爱沙尼亚人永远忘不了得来不易的国家独立,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所以我相信爱沙尼亚人会明白,他们如今的和平生活绝不是靠手撕苏联人和德国人所得来的。

 3 ) 小国的情怀

爱沙尼亚独立了24年了,终于诞生了自己视角的二战电影这不是最优秀的战争片,但是属于民族自己的声音。

去年旅行到爱沙尼亚,那里的人们温婉,沉默,有些害羞,一路绿绿的草原山林,美丽,安静,祥和。

现在已经是欧盟,申根区,欧元区,目前是西方的胜利,也是爱沙尼亚自己的。

他们希望这次的独立与和平能够永恒。

回家翻阅历史书,才了解波罗的海小国数个世纪以来的挣扎,波罗的海地区的文明来自于条顿骑士团12世纪的征服,一直以来地区统治者都是德语系贵族,俄罗斯崛起之后,这道狭缝,连同波兰,就成了东西争夺的战场。

为什么是瓦尔纳?

1700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以一流的战术大败沙皇彼得大帝,1944,红军势不可挡的杀回来了。

德军中有想要争取独立的爱沙尼亚人,在赤化的同胞那里叫法西斯。

而‘’法西斯‘’似乎更恐惧赤化法西斯。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时期是经济生活水平最好的地区,可是他们对毛子的憎恨似乎并没有减少,立陶宛就是最早宣布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今天他们宁愿做炮灰也要站在反俄前线,这究竟是什么血海深仇?

我不理解,苏维埃,俄罗斯人于爱沙尼亚人,不止是个政治符号,不只是斯大林和党支部,也是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是他们工作中的朋友或办公室政治中的敌人。

他们真能区分如此复杂的感情吗?

这部片子里多少可以看到爱沙尼亚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对恐怖的苏维埃权威的反抗。

祝福爱沙尼亚

 4 )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寡民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二战电影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无奈、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电影看得心都麻木了,影片想要表达的都不用说,看看影片中人脸的表情就知道了。

平常极少关注这种小国寡民,以至于看见这是部爱沙尼亚电影,就突然之间大脑宕机,根本想不起来这个国家在哪。

影片看完后只能说处在这种大国夹缝中的小国,在历史的海浪中只能像岸边的沙滩一样,轮番被蹂躏,反复被洗刷,影片中还可以看出苏德两国在当时都没有善待爱沙尼亚,对这个国家有的只是利用和盘剥,爱沙尼亚想要的独立自主,实现起来难如登天,梦想不受大国影响,永远都不可能,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这种电影现在也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反映一段战争历史的影片,无论屁股坐在那边,总觉得言之有物、有历史基础,能找到共鸣和反思,现在反而不太喜欢那种凭空想象、云山雾罩、光怪陆离、特技满天飞的电影,不是说不需要,只是现阶段不太喜欢罢了。

比如这部爱沙尼亚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无论二战胜利着是谁,都跟它都没有关系,它能得到的只是流血和牺牲,付出和失去。

这电影别出心裁的只使用一条主线,用敌我双方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同一场战争,影片前半部分从战争中的德国军队开始讲述,此时德军在战场上已经进入战略收缩阶段,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青年和德军一起打击苏军,战斗间歇时,面对上级为了鼓励士气而嘉奖的希特勒签名照片,他们虽然在言语中调侃德国和希特勒,但并不能掩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沦为工具和擦脚布的事实,现实的无奈就这样深深刺痛,思想和灵魂在痛苦和无奈中翻滚,但最后还是归于沉寂。

影片的后半部分从苏军的视角开始讲述,看到这你会发现苏军中一样有爱沙尼亚军人,大家同室操戈,苏军一样的利用和盘剥他们,透过这两个视角,揭露了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分属两个阵营,血与火的拼杀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受,小国寡民的力量在这两大阵营的挟裹下是那么无助和微不足道,只能通过血腥的屠杀凸显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同时眼睁睁看着对方血染沙场,其实都是本国人民,面对着昔日的幸福家园被战争摧毁,残垣断壁,想必一定有切肤之痛吧。

我可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我的国家走出这种泥沼也没有多少年,而且我们还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大国,但我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浴火重生走出来了。

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都是有多方原因所造成,影片中所流出的淋漓献血,国民思想中的深刻伤痕,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痛苦都是一样的。

影片非常精彩,服装、道具、表演以及战争场面都很写实,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对当地老夫妻赶着马车高兴的招待德军中的本国子弟,接着又去招待另一拨本国军人,等到军人穿上军装后才发现军服不一样,都是本国子弟,却身属不同阵营,此时生死搏杀,好在自己人没有为难自己人,临别时还送了一些军队罐头给这对老夫妻,夫妻俩抱着罐头懵在哪,眼中的感觉五味杂陈,看到这一幕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太让人感慨,多种情感浮上心头,唉、小国寡民就是原罪,只能选边站,没有第二条路。

悲哀。

 5 ) 何为正义之战?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爱沙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只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6 ) 影评以后细写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7 ) 20220323 我们的1944

天呐 不带主角光环的真实片子 几度吓到了我的小心脏…爱沙尼亚 如果不看这部片 我都不知道这国家有那么糟心的一段历史 国民被逼着加入德军、加入俄军,自相残杀,有血有肉的爱沙尼亚人从没有为德国亦或是俄国而战,而是为自己,为爱沙尼亚,他们厌恶战争,渴望祖国自由,渴望和平,而拥有这份赤诚的人却葬身于无情的战火、冷血的纪律,啊😱😱即使投降也毫不犹豫被同胞射杀,开头是德方杀俄方,结尾又反向呼应了一遍,真的,太残忍了,战争,是它逼得这些手足敌对、滥杀。

弟弟亲眼看着刚换班的哥哥被一击毙命,无语凝噎,震惊--震惊--震惊--荡到谷底的大悲伤,一瞬间,只是一瞬间,他失去了亲人,兄弟,战友…一直庇护他的大树😫啊看看爱沙尼亚兄弟对同胞的理解和惺惺相惜,我们还主动自己打自己,眼中钉肉中刺,太可笑了…还好最终走到了正道上,正义才会胜利🇨🇳向所有没被无情战争杀红眼 仍然有情有义 为自由奋斗的战士和人们致敬📣

 8 ) 大国战争夹缝中的爱沙尼亚

1944年,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最为艰苦的阶段:英美联军走出当年敦刻尔克失败的阴影,成功登陆法国西海岸;太平洋上,从瓜达尔卡纳尔到菲律宾群岛,美海军和陆战队组合正艰难地拔除日本驻守的岛屿据点;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

战争是残酷的,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和人们最是苦不堪言,一个处在波罗的海边缘的浪漫小国,在这个年头正是如此,它就是爱沙尼亚。

若不是地理爱好者,真没几个人说得清爱沙尼亚在什么位置,翻开地图才知道,这个纬度上典型的北欧国家,正好处在苏联大军反击德国的前哨站上,夹在苏德大国之间的感受,看来不只是波兰人懂得流眼泪。

  1944年,苏军打破列宁格勒封锁,开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国人节节败退,主要兵力相继退出爱沙尼亚,这个真空地带很快便面临着“新”的威胁——苏联军队。

面对希特勒为了巩固东线战场,此时也顾不上什么大日耳曼“优良”血统了,相继招募了数个外籍兵团,组建武装党卫军部队。

在爱沙尼亚,大批爱国志士加入了这个纳粹军队(在爱沙尼亚,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亲人)抵抗苏军,一个编号第20的掷弹兵师——爱沙尼亚师成立了,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苏军在当地征募组建的爱沙尼亚兵团。

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苦难,被动接受战争的人们,举起他国武装的枪炮,面对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从德军视角切入,通过中场时的一次两军冲突,转而进入苏军的视角,如此情节布局尚属少见,然而,两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场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嘘。

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战争片的固有模式,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战争的残酷与面对逝去的无奈。

【关于对认识德国武装党卫军的一点交流】  1、德国武装党卫军并不等于党卫队,跟盖世太保更是没有关系,武装党卫军是在党卫队(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不是军人)基础上根据战争需要发展而来的有别于国防军的军事化部队。

说起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国防军当然还是更胜一筹,常听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2、武装党卫军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残忍、作战勇猛、结局惨烈,但二战期间也涌现出不少王牌部队:第1警卫旗队师(希特勒警卫部队组建,血统“正宗”)、第2帝国师(党卫队机动部队组建,二战救火队)、第3骷髅师(纳粹集中营警卫人员组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第5维京师(著名的北欧师,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维京海盗)。

第20爱沙尼亚师,呵呵,二战史书上基本没有。。。

 9 ) 风雨小国,无情战争

爱沙尼亚,一个提起二战历史几乎没有印象的小国家,被德国纳粹和苏联红军卷入战争机器,被迫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向着自己的同胞和手足开火。

在巨大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电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失去了主角的力量,就在一次交火中,即使是主人公,也悄无声息的死在枪下,简单的掩埋过后,又有下一个主角死在枪口下,生命,或者国家尊严在这台战争机器里,完全被撕裂。

苏联红军冒着严寒一路往西占领柏林,德国纳粹16岁的少年也被拉上战场继续进行着主动要失败的战争,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和进步在战争这样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在被动的杀戮和不被铭记的牺牲。

战争越是无情,人性就越可见光辉,在巨大的正示意图和思想统治下,总会有人保留着最后的理智和温情,即使是献出生命。

所有力图表现战争积极形象的战争类电影就是邪教,战争就意外折血肉之躯的死去,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田地变荒野城市变废墟,所幸,我们只是在荧幕中看到这些。

 10 ) 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在我现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爱沙尼亚进入了最佳外语片在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但它并没有入围。

这部电影于 1944 年 7 月在爱沙尼亚的坦能堡防线上映,在那里,武装党卫队的爱沙尼亚士兵正在与前进的红军作战。

一名纳粹官员的访问,他分发了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引起了嘲笑。

苏联军队在坦克和步兵数量上占优势,而德国军队不得不通过平民难民潮撤退。

经过激烈的战斗,胜利者是红军爱沙尼亚部队。

当他们将双方的死者埋在万人坑中时,一名名叫尤里的红军爱沙尼亚人搜查了德军中一名名叫卡尔的爱沙尼亚人的尸体,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给卡尔姐姐艾诺的信。

俄国人攻占这座城市后,他亲自送信,他和艾诺变得友好,这招致了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官员的敌意。

Sõrve半岛的回击11 月,他的部队抓获了一群身着德国制服的 16 岁爱沙尼亚男孩。

政治官员命令 Jüri 将他们全部杀死,当他质疑决定时,将 Jüri 射死。

几秒钟后,这名军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战友处决。

在 Jüri 的尸体上,一位战友发现了一封未寄给 Aino 的信,当他休假时,他亲自送来了这封信。

《一九四四》短评

两星,多出来的一星是给特效的。不得不说,西方的脸皮是真的厚,连犯下累累罪行的党卫军也敢洗,可能下次就要洗白日本鬼子喽

9分钟前
  • Gopnik
  • 较差

没啥意思

12分钟前
  • daisy
  • 较差

还可以

16分钟前
  • 皮一下我开心
  • 较差

沉重,民族,没太明白

17分钟前
  • panbook
  • 较差

感觉是我看过最好的二战片之一,讲的很复杂,也很任性,更多的是真实吧,战争中善恶黑白分明被淡化了,更多的是人性的复杂

18分钟前
  • 己见
  • 力荐

确实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

23分钟前
  • 帅小鹏
  • 还行

看不太懂,没啥意思,没有突出的人物。

27分钟前
  • 鼓鼓河豚
  • 较差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30分钟前
  • 多一些温柔
  • 较差

小國的歷史容易被淹沒,不做功課都不知道前因後果。殺毛子的戲真太少了。

32分钟前
  • 横丫肠
  • 还行

夹杂在两大暴虐政权之间的柔弱小国,要想带着尊严生存实在是太难了...

33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还行

海报不错,电影看了半小时提不起劲看。

38分钟前
  • 猫龟🐌
  • 还行

战争的立场只有胜利或失败 决定视角是仰视还是俯视

4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看过

42分钟前
  • 🍏
  • 力荐

一顿打

46分钟前
  • Ronan 장남
  • 较差

不是我的菜

50分钟前
  • 笑三少
  • 较差

建議和羅馬尼亞電影“年輕鬥士的肖像”一起觀看,老大哥以及另一個極權是怎麼把人搞到心疲力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51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很好的题材,但没拍好。剧本太过显浅,没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剧情,主线不突出,旁白看到结尾才知道是谁的独白

55分钟前
  • Jackson Lin
  • 较差

6.5分

60分钟前
  • 黝黑
  • 较差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立意很好,但做得太散了些

1小时前
  • 钱包你瘦了
  • 还行

故事真是精彩,尤其是通过一次战斗把两条线索衔接上是神来之笔。

1小时前
  • 贝果在唱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