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
爱是感官慾望的冲击,是山川峡谷的呼啸,是轻抚发际的温柔,是林中舞蹈的自由,是胸怀鼓胀的激情,是灵魂深深的安宁。
相恋时甜如蜜,哪怕错的时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携手到老。
热恋中的感情是最美好的,炙热而纯真,相互只注视对方最美好的一面,留下了彼此感情中最美好的时光。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地对一切表示出兴趣。
肤浅的爱就像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
如流水和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人平静下来。
“桃花源”永远找不到,“西方仙境”也再也回不去了,两个人都陷在感情的漩涡之中,纠结不已。
都远离了当初的“仙境”,回不去,又到不了彼岸,沉沦于情感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暗恋”中两个人一生渴望在一起而不得,感情的膜始终无法得到触破的机会。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距离更能产生美,若即若离花,如梦如幻月。
月明千里,便是思念;花开满地,便是芬香;月朝花夕,便是圆满。
遇见彼此,便是幸福,踏破红尘,落入仙境。
爱,像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
人性的爱不过是容易干涸的溪水,而神性的爱如同地下涌动不息的泉水。
如果不是被人推荐到,大概一辈子也不会遇见这部电影;如果是放在两三年前,大抵也不会有耐心看完这样文艺如水的镜头语言。
我没有太多艺术背景,无法对摄影手法以及画面音乐进行多深入的点评,只能说些零零碎碎的感受。
而想把感受说出来,也是因为翻遍影评区,怎样也找不到一篇和我同样世俗的观感。
每个人都渴望触碰爱,可每个人在触碰到爱的时候都已伤痕累累。
只是我们对于那些伤痕浑然不觉,以至于我们将它们变成了对于另一人的伤害。
许多爱都是在开始考虑是否能与对方走入婚姻共度一生时戛然而止的;许多孩子都是打一出生起就注定要背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伤痛的。
如果一个人在还不能与自己的伤痛和解时就去“爱”另一个人,就去拥有一个孩子,那伤痛只能是蔓延的,并且越凿越深。
我真希望有一眼命定的爱,有相互疗愈的爱,可大多数爱不过拉拉扯扯,不过互相互相伤害。
因此我不想爱、不敢爱、更不懂爱。
我很害怕甜言蜜语,更害怕山盟海誓,它们令我生理不适,因为我早以为它们都是莫须有的存在,尽管潜意识里我仍会偶尔幻想指尖触碰、目光交汇时的暗潮涌流。
许多男人的幻想中,永远都住着一个自由如风的女子,她天真、纯净,会光脚在原野上奔跑,会亲吻树枝上垂坠的露珠,她把身体融进大自然中,把爱当作信仰朝圣。
但在现实中,女人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是某些人的上司或下属,是穿行与忙碌街道的一个个疲惫身影。
没有多少女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当然许多男人也不拥有。
但男人是可以做梦的,也可以在现实与梦境不符时或大肆抱怨或痛心疾首于现实世界的悲哀与不公。
而大多数女人已经放弃做梦了,她们只是默默承受。
我也是近几年才意识到这一点的,因为我好像从来没有将自己当作一个“女人”看待过。
这或许是我的幸运(也或许是不幸),却绝非大多数女性的命运。
忽略客观现实而呼吁所有人都去追求“自由”是对那些没有条件追求自由者最大的伤害与愚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从原本的泥沼中多挣扎出来一点点,就已经是对生命最坚韧的拥抱和最诚挚的敬重。
通常人们觉得与我交谈不用费力,不用刻意伪装,因为我不judge他人,也不怎么judge自己。
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如今都是他们过去伤痕的集合,因为我们需要适应环境以确保生存,环境将我们塑造成了如今的性格、认知、品德。
可那终究不是“我们”,每日行走的我们不过是基因与环境纠缠出的结果。
某个人的“对错好坏”并非他自己的,也是他的环境、他的文化、他的种族乃至这整个自然的跌宕起伏。
曾经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是有最原始的渴求的,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渴求出于一些环境因素不得不被压抑了,致使人们渐渐忘了自己原本最渴望的需求是什么,只是被动地追逐着自己以为自己想要的,而这种“虚假”的想要即使获得了也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满足,因此许多人活得并不开心。
但现在我慢慢觉得这似乎也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人从出生开始,除却吃喝拉撒呼吸睡觉这些本能生存需求外,并没有更多其他的需求,而所有之后我们用来定义自己的东西,都是环境赐予我们的。
我们就像是橡皮泥,放进不同的环境里,便被捏成不同的模样,而所谓的那一个“自我”的意识,不过是一连串神经连接的变化与重塑构建起的假象。
或许,当两个相爱的人互换生命的起始点,你便也不是你,TA便也不是TA了,到那时,你们还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吗,即使相遇,你们又会看见并爱上对方吗?
爱的产生看似那样突如其来,可那背后又有多少先行条件。
爱的本质可以是假设、是幻想、是杜撰、是不明所以的伪命题,但爱的感觉却是真实、是确凿、是笃定、是天海相连的生命线。
人们想要的从来不是爱的本质,而是爱的感觉。
因为本质是坚硬痛苦的,而感觉可以让人自欺欺人地活在安全世界。
我想我也找到了为何我总更偏爱生离死别或被迫分开的“悲剧”爱情故事,像是《廊桥遗梦》、像是《英国病人》、像是《花样年华》。
因为那样的故事结束在爱情最好时,没有之后现实中的风吹雨打刺骨寒心。
因为没有触及到爱的本质,所以爱的感觉得以亘古永恒。
压根不是悲剧的,对于爱来说,它们是真正的喜剧。
写影评开始,我原想用“有时我觉得人只有在找到真正的自己后,才能够真正地懂得去爱;可好像也只有真正地被爱过后,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谁又被真正爱过,谁又找到过真正的自己?
”来作为结束语的。
但文至此,我自己打破了自己原本的认知。
现在的我以为,并不存在真正的自己的,也没有人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是被限定于自然法则之中的。
我们都在追求着并不存在的自由,都在幻想着无人能抵的仙境。
我于是觉得我理解了女主角。
我想我也和她一样,身体里住着两个人,一个人真切爱你,另一个想要埋身于大地。
爱你的那个,是环境塑造的我,是我的表象,而真正的我,不过大地的一部分。
你也是大地的一部分,TA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我于是觉得我也理解了神父。
不知从何而来的爱来自环境,而一直存在的爱来自大地。
因此,如果你爱我,请你吻一吻脚下的土地。
马力克的影像很符合我对当代电影“自由”的想象。
叙事结构大概符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得到爱”——“不懂爱”——“懂了一种被重新定义的爱”,一场人生探索之旅。
遗憾的是影片在几个转折处的情绪把控不是很自然,原因可能是剪辑风格整体太飘忽,易给人空灵、上升的感觉而难让人产生反思。
而且,影像内容太趋于唯美,像是尽可能去逃避真实世界的暴力与混沌,它就必定不那么让观众信服,甚至带来间离感,与情绪化的剪辑风格在观念上实际是相冲的。
还有就是马力克把情侣的爱拍得太甜了看了根本让人不想追寻普世大爱啊!!!
尝试描绘一下本片可能的主题:爱不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事情,爱是一个人的自由:爱是一个人面向上帝的时候坦诚而于心无愧,爱是一个人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充满悲悯,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所感知的那一份平静,或者说,内在的充盈。
那就是真正的仙境。
最后夹带一些私货,阐释一下目前阶段的电影观:电影不等于影像,电影是影像与音乐与它们所营造出的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它包含了实体与实体所带来的那部分感受。
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彼此的,它是一个有机体,不是由导演,或者被任何一个什么人控制住每一个流程而产生的,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自然地生成。
它永远只属于它自己。
创作者的任务是保护它,把它尽可能地还原成本来的样子。
那也许就是创作者脑中最初的蓝图。
两次死亡,和三次诞生。
这也是我对于建筑、诗歌、小说的理想观念。
创作总归是相通的。
努力去热爱吧。
有意无意之间,笔者几乎已经遍阅泰伦斯•马力克的所有作品了,昨日看完他的处女作《恶土》,心里更是感慨万千。
马力克的电影,没有一部不是惊世之作,没有一部可以轻易看懂。
人们往往喜欢(更多的是被迫)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即把马力克及其电影归入视觉类,认为他的所有片子就是无与伦比的好看;这种体验在比脸大不了多少的电视屏幕上已经极为震撼,更不用说在大银幕上的了。
也有一些人认为马力克装逼范儿十足,从他的电影里根本不能看出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显然,这些感受都是对马力克的严重贬损和低估。
试想,一个大学拿到哲学学位,曾经在大学执教教授哲学,而后才逐渐转入电影界的导演,如何能够拍出一部好看不好玩儿的电影?
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不需要思考就能看懂的爆米花大片?
恐怕这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难事儿。
事实上,无论是绝美的摄影还是诗化的台词,所有这些都是在为电影的内涵和主旨服务的,《恶土》如此、《天堂之日》如此,《细细的红线》、《生命之树》如此,近日的《通往仙境》也是如此。
马力克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他眼中的世界,用影像一以贯之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命和爱的看法,这份纯粹、执着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出于偏爱还是理解,《通往仙境》都是笔者心目中马力克的最佳作品。
当然,不出所料的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理解本片的意涵。
有人称,《通往仙境》的主题不如《生命之树》宏大,甚或是“微型的《生命之树》”;在我看来,这必是出于对本片的误解或偏读。
《生命之树》的确可以称为宏大。
大至宇宙洪荒天地初开,小至最细微的心理变化,所有值得展现的东西都被马力克精心细致地展现出来。
前不久去世的罗杰•艾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认为,就视觉呈现的大胆程度而言,所有电影中可与之比肩的只有《2001:太空漫游》;而库布里克又缺乏马力克片中人的灵性。
然而,尽管敢将恐龙、星云和小哥儿俩合理共置一处,《生命之树》无疑还是缺了些章法。
毕竟,探讨“生命和爱”这样宏大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把“恐龙及其同情心”作为一个命题搬出来;《通往仙境》就完全够用了。
这里就会出现疑问:《通往仙境》居然讨论生命和爱了?
设若全片只有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个人,那它就根本没有讨论生命和爱,然而片中恰恰还出现了一个神父。
与《生命之树》不同的是,本片这回并没有再使用科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用了某种程度上与科学相对立的神学进行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男女主角的整个恋爱经历,一方面和神父相抗衡,另一方面最终又归于神父。
正如影片结尾部分神父所言,基督既在左右,也在上下,还在前后,或陪伴、或引领、或督促、或提携。
基督的无处不在,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也应如天父一样博爱宽容、怜悯身边的人们,不应为细小的事情计较不休,不应心怀仇恨,要更加坦然地面对整个世界。
最终,使女主角羞愧不已的也并不是拳脚相加,而是男主角重新投入她的怀抱,希望再次得到她的爱。
解放了道德上的自责,女主角最后终于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最终才获得了仙境般的自由感。
由以上这些分析看,《通往仙境》所探讨的问题其实一点儿也不比《生命之树》低级,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加强了马力克对于生命和爱的看法;甚至,拥有统一框架的前者要比奔放不羁、随心所欲的后者更圆融畅达,更细致入微。
无论看懂与否,有一点是不容忽视而且也不容否认的,那就是《通往仙境》中的情感表达给人感觉毫无滞涩,十分顺畅。
恋爱之初的欣喜、恋爱中出现的裂隙、并不美满快乐的婚后生活、女主角在压抑中对自由的渴望,直至最后两个仍然相爱的人不得不接受的别离,都会使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有所共鸣。
片中众多转折点的处理十分圆润老道,使本会有很大起伏的剧情在音乐和景致的配合和包裹中显得十分自然;对冲突过程的展现被降到了最低点,有时是一个眼神,而有时仅仅是一段旁白。
当然,诗意的流动性的强化,必然就导致了导致情节戏剧性的弱化,从而使观众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到运用直觉捕捉情感上(执迷不悟的也就没招儿了),这也是马力克电影的一大特点。
纵观马力克执导的六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时间还是逻辑上,它们是明显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的:以《恶土》和《天堂之日》为第一阶段,导演以犯罪为主线,使自然风景贯穿其中来弱化和稀释整个犯罪过程,同时强调了犯罪者的无辜和孤独的生存处境;以《细细的红线》和《新世界》为第二阶段,导演以征服为关键词,从征服中探讨人性,其中夹杂着十分鲜明的反暴力思想,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有力嘲讽和否定,实质上还是赞扬了善良淳朴的人性的价值;最后,以《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为第三阶段,导演通过展现婚恋和家庭当中各成员关系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在每个阶段当中,后者基本都是前者的加强和扩充,而六部影片的总体风格有保持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
比如说,马力克喜欢直接用旁白和音乐解释人物内心,从而取消了台词的表面性和模糊性;再如高度一致、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摄影风格;人物在片中大多处在“模特”的地位,表演自然写实,但完全依附于摄影的需求。
《通往仙境》作为马力克至今为止最后一个阶段的最后一部电影,显然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对于电影,年已古稀的他已经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我们也看出,他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却还远远没有终结。
什么是爱?
爱情和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差距呢?
通过对自身经历形而上的反思,马力克告诉我们,无论性别为何,如果我们只顾获取而不懂给予,只管顾影自怜而不顾他人死活,那么所谓的爱情终究是渺小、狭隘而不持久的,渴望得到爱情的人也终究只能变的愈发孤独和无助。
只有当我们能够了解并同情对方的苦难、能够安慰对方而不蜷缩于为自己划定的空间之内的时候,爱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光明才真正到来。
在电影结尾,女主角猛然回望,曾经在片头出现过的、留有男女主角旅行足迹的圣米歇尔教堂山(Mont St. Michel)又一次出现在了视野的尽头。
经历了一番痛彻心扉的爱情之后,教堂对于女主角肯定不再仅仅意味着承诺和约定;仙境现在终于出现在眼前,通往仙境之路也已经悄然铺就。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得对一切表示出兴趣,但不一定是真的感兴趣或者真的打算投入研究一番,而是在那种微妙的小情绪的引导下,一切都变得妙不可言,充满了让人互动的新奇。
这是一开始我从这个片子里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相比林克莱特在“爱在三部曲”里通过直接的对话来表达爱情的方式,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马力克这种只愿意传达情绪来展示爱情的方式。
这大概就是自我保护欲强的人的一个特定的偏爱吧,面对这样的片子我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来存放自己即时的感受。
看来我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是停留在矫情大于真实的处境里,确切得说我只想感受我能感受到的,无论虚假或者真实。
学哲学出身的马力克在他的作品中这个标签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明显体现在人物与场景的互动,镜头与旁白的互动上。
他将这种对事物间感知、联系的无限探索与自我思辨的能力最大化得展示了出来,并且毫不吝啬。
不难想象他是一个迷恋着“捕捉瞬息”的人,这些瞬息不仅是看似毫无联系与秩序的碎片,同时也是他每一部当下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架他整部影片的一块块骨骼,而剧情本身早已不经意得穿插其中甚至从这一块块“骨骼”的间隙中任意流走。
在我看来,他要做的不是由故事感知情绪,而是由情绪引导故事。
片中的四个人物正好是两对相对应的符号,本·阿弗莱克的保守克制对应细腻迷惘的哈维尔·巴登,如果说欧嘉只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探寻,那么瑞秋应该则代表着更剧烈更为明确的诉求。
演惯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演员来参演马力克的作品是比较难办的,但偏偏他很爱找这些大牌明星来。
本·阿弗莱克在这里简直跟《生命之树》里的皮特一样硬板到几乎与整个片子意境冲突的地步,但欧嘉·柯瑞兰蔻便不存在这样的尴尬,她从《无名指》开始就给我一种特殊的莫名吸引人的气质,但更多的人把她归入到“不太懂演技”的一类中去,而马力克需要的正是这样“不需演技”毫无章法的演员,这更好地释放了欧嘉的感性,她身上呼之欲出的谜一般的美丽完美得与马力克自言自语的镜头融为一体。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随意即时性的拍摄似乎比王家卫还要王家卫,但不同的是,马力克的随意几乎与剧情无关,完全覆盖在他围绕一种情绪而展开的无数种情绪上。
或者这么说,马力克的电影语言更像是未经加工的本体,他极尽可能得把脑海中的一切眼中的一切甚至闭上眼后的一切都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样做很容易纵容自己的情绪这也就是很多时候这类电影看起来空洞大于内容的原因,这其实也是一种固执的试探与赌博,赌你会不会在我这无边无际的释放里找到我想给你看的东西,找到你愿意感受到的情绪,并接纳它。
作为执着得追求“电影艺术”并且作品常常被打上“C型”评价的导演,布拉德·皮特曾经在采访中这么为马力克辩护:“马力克就是一位建筑师,他只关心房子的美学,而房地产则与他完全无关。
“除开影评人,从我们这些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角度,我觉得理解这类影片要避免过度解读,因为面对这种散漫随性的片子时观众们往往无比热衷于咬文嚼字解构意境的活动,我们要做的就是感受其让我们感受的,对于受用的观众而言,像马力克这种发散思维式的导演,在他为你铺设的无数种情绪里总有一种适合你,找到它,感受它,就够了。
影片到最后,这些寻寻觅觅徘徊在无限可能的镜头下的人物无非是想向我们传达,爱是一种可以让一切浓缩让一切膨胀的情绪,而唯有当下这些无尽的不论是喜怒无常、缄默不语的还是深思熟虑、灵光一现的感触,才能带领我们通往爱的仙境。
电影之长在于叙事,若舍叙事而不用,则自然向诗境、乐境延伸。
而无论是诗抑或乐,皆深含喻象,朦胧蕴藉,曲折多义,不可言说。
若硬性解读,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故一人一解,一时一解,因人而异,因时有别。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皆神情恍惚,似不食人间烟火。
尤其男子神情冷漠,自始至终游离于情境之外,无悲无喜,无乐无哀,无去无留,终了无影无踪。
女主人公亦神情飘惚,恍若梦中。
二人貌似欢爱,然始终并无刻骨铭心之交流,似亲非亲,似爱非爱,似欢非欢,似怨非怨。
即便反复出现嬉戏场景,但毕竟游戏之举,近乎表象,难见深意。
此情似有非有,斯人似在非在。
其实,人皆独立之个体,其身亦变动不居。
此身非在,故彼此并无完全的相知、相爱、相恋、相通。
多年前观一描写校园生活的电视剧,题为《师魂》,情节早已经忘尽,但其中主题歌的歌词记忆犹新:“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就是他。
”三句大白话,道尽人生真谛。
影片皆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画面摇曳不居,焦点亦漂移不定,亦给人以如梦如幻、转瞬即逝之无定相之感,有如佛家所言无常之境。
人生无常,何处觅求仙境,又何需觅求虚幻之仙境?
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
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
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
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
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和审美力。
<图片2>
我自以为是个文艺女青年。
早前在这边电影院看到这部片的预告,我想哇,好唯美的感觉。
好多镜头好像搜索里的高圆圆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些画面。
烟灰色毛衣,棉布吊带,牛仔裤,隐隐约约的夕阳,草地。
但是,过多的女主角自顾自地玩耍,与男主角天真烂漫地追逐,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个女人,一个男人。
通篇顾影自怜,我实在受不了。
我从没在电影院期待一个电影赶紧结束,法语说的让我反胃极了。
突然女主就出轨了。
就这个最能算情节的情节,也莫名奇妙,她和一个只有一面之缘奇丑无比的一个开卡车拉大树根的男人就上了床,突然男主就生气了,突然他俩又好了。
我硬着头皮看下去,画面是美,女主也美,够瘦,尤其锁骨形状。
但看多了她那副忧伤的模样,我觉得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心烦厌倦。
我在后半段就想,啊,不在于你好不好看,而在于你有一个美好的性格,才会遇见love that loves you(这是台词)。
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无比煎熬。
真的。
从没一部片子能让我这样别扭。
就好比前两篇影评说,导演多么的完美主义多么追求夕阳的刹那,但那又怎么样。
不接地气地伤神,莫名奇妙地叩问上帝,谁也帮助不了你开阔心境。
来来去去想要去探讨爱,信仰,我从哪来到哪里去的宏大命题,却建立在一对琼瑶男女身上,女的忧伤快死了,男的在一边配合忧伤,看的人实在是难受。
大喊自由,在旷地里尖叫你想飞,简直是幼儿园段位。
其实这个片,基本就是刘若英自己神经兮兮40岁了拍了个16岁少女情怀总是湿的短片叫《爱情限量版》的专业升级版,想看这个片子童鞋看看那个感受一下湿人矫情做作的感觉就行了。
哎,其实我很喜欢刘若英的。
但是我觉得女人上了年纪,还搞少女小清新实在让人难受。
我也挺喜欢高圆圆,但是她也是三十多岁永远演戏像念台词。
马利克一把年纪,还要在拍青年男女的爱情,还拍成这个样子,真的让文艺青年喜欢也难啊。
我最多在豆瓣给这部片多打一颗星星,来支持所谓文艺。
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内容空洞,主题妄想宏大,永远没有用处。
适度文艺。
停止装逼。
当然,搜索也很难看,比这个通往仙境还难看。
man is in revolt against god.the prophet Hosea saw in the break down of his marriage the spiritual infidelity of his people.in that broken marriage,we see the pattern of our worldwe wish to live inside the safety of the laws.we fear to choose.Jesus insists on choice.the one thing he condemns utterly is avoiding the choiceto choose is to commit yourself.and to commit yourself is to run the risk,is to run the risk of failure.the risk of sin,the risk of betrayal.but Jesus can deal with all of those.forgiveness he never denies us.the man who makes a mistake can repent.but the man who hesitates,who does nothing,who buries his talent in the earth with him.he can do nothing.
马力克的电影。
啊,精雕细琢的马力克啊!
对于东大的同学来说,故事未免显得支离破碎,但是这就是马力克,如果马力克也讲故事他就不是马力克了。
也就是说,马力克有意识淡化了故事线,将母带——将拍摄的胶片,或者说在拍摄前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拍摄完成后,看着胶片在后期剪辑、拼接,在这个时候才赋予画面主题和立意,如果真的有主题和立意的话。
但是,作为电影,马力克的每一帧、每一秒画面都是精品,都可以当屏显,而且不是别人随便能模仿的——马力克从不被定义。
其实,作为电影,有如此精致、美妙的画面,就足够了!
更何况,还有精准的配乐——也是不被模仿的,我们还能祈求他什么呢?!
喔,忘了说了,如果你不习惯马力克,那么就像习惯了读十九世纪英国、俄罗斯的长篇,那么看马力克的电影就当是读笛卡尔、蒙田、罗素的随笔,或者就当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或者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吧,也是很有意思的。
饮食科学告诉我们,最科学的饮食不是吃最好的,不是顿顿都吃鱼翅、燕窝、鲍鱼和珍珠,而是“吃很多种”,按照科学饮食的标准每天要吃20种蔬菜、主食和肉类,才是“科学”的。
我觉得艺术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阅读、浸淫自己习惯的、喜欢的,更重要的是涉猎“百家饭”,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胃口,才能将自己养成“参天大树”;当然也才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格调、档次和审美。
所以,尝试新的东西,才是年轻、进步、成长的标志。
只有那些没什么精进空间的人,才固步自封,守着自己那可怜的“三板斧”,直到走进坟墓。
从头到尾近两个小时没有远镜头,即便有一两个中远镜头也立即拉回来,或者不超两秒切换到近景。
但是,没有远景也就算了,全片中近镜头且没有特写,即便偶尔有一个面部特写也不会超过三秒,不超过三秒就不算固定——就不能算特写嘛!
所有的,试图使用面部语言的镜头,几乎都是侧脸、侧面,而且背影、背部的镜头充斥全片。
虽如此,却并不让你感到不适,就像吸毒,反而让你喜欢这种方式,依赖这种方式了。
不像是看电影,像是看幻灯片:投屏就在你眼前,人物是纵横上下——算是放大的,就那样生硬地,几乎是哗啦一下推到了你眼前。
这感觉太美妙了。
其实这部片片是有故事的,不是没有故事。
这里的故事是以近似舞蹈的方式展开的:将婚姻对人的破坏在一个恋爱包装下呈现出来,同时恋爱对人的升华和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你也可以说是改造、破坏和重建。
这故事并没有完,而是并列着讲了另一个故事——关于信仰和真诚的故事;马力克将这两条线揉在一起,使得表面上的爱情故事有了宗教的意义,宗教的故事有了爱的意义,二者互相渗透又互相支撑、互相阐释,将创作者的意图呈现出来。
这当然很难,但是马力克基本做到了,完成度至少有85%。
所以,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是马力克的又一个里程碑。
幸福是什么?
不过是内涵了痛苦的愉悦。
宗教是什么?
不过是真诚,相信,爱。
88/100 爱情的意识流情绪化表达 用散文诗的形式交代了男女爱情中的热恋 争吵 猜忌 背叛 分离 重逢 爱恨即在一念间 独白总是呢喃耳语 争吵总是无声无息
爱情电影样本摄影,布光啊镜头啊小细节啊什么的,确实美。故事极弱。
毫无代入感
马导把每个人都拍的很美 不管是欧嘉妹子还是瑞秋妹子 星星都给画面和美人,多年以后打脸重看,连大本都变美了, 巴登叔神父样和声音苏到了 至于剧情,泰导的片,你懂得。我还是跪吧,将近112我没有快进看,这难道是又一部喜当爹不成功最后一拍两散的片子(如果我理解实在囧的话 Orz
在开场的法语念诵中找到了合适的进入方式:一种广告大片,而它传达的只有信与爱。马力克的镜头下,世间万物恢复自然原貌,明星与普通人别无二致。或许是一部只有转场镜头的电影:和梅卡斯一样,他把琐碎的空白作为生活的真谛,但在这里没有作者的影子,只有摄影机这只纯真的眼眸。时光的流转激起一阵眩晕,我们还未来得及看清什么就已结束。
摄影无进步的保持高度,但剪辑更先锋了,神剪辑真不是谁都能接受。槽点太多以致我啥都不想说。
糖水电影
十分!!!看完第一感想:当今其他人拍的都称不上电影~~马力克的摄魂大法是自《生命之树》开始纯熟的
于我而言,这部比《生命之树》好太多了。更接地气,着眼于现世的情爱。片子在摄影、剪辑、台词方面应该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是这种叙事的格调真是让人越看越乏,跳跃性过强,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含糊不清。像是散文诗,但诗意的独白堆砌得太多了,反倒显得无趣了,倒不如突现的妙语来得更惊喜。
这个调调,还真是……好吧,我不是文艺青年= =
豆瓣评分人猥琐鄙俗尽显之处。
像在讀福克納。內核真主流真美國。比聖杯騎士好太多,聖杯騎士用了更aggresive的技法講更偏門的宗教概念,難消化。對女主的情緒捕捉能細微到如此地步,男主卻一筆帶過,是羞于啟齒(甚至船戲男的都不脫褲XD)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神父和男主都是導演的分身吧。喜歡聲音的處理多過攝影。
自身感受这种东西,真的好烦 可也无可奈何
以前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认同这个世界:已知的未知的,甚至是宇宙的一切一直存在着无处不在的意识的整体,这部电影无疑是提供了这种视角
画面真的很美,此片只要一诞生,必定会是走2个极端的。导演很有想法,对艺术很有自己的看法!可惜我是快进着看完的,音效其实也不错,有点长,如果能在剧情上提升一点会好很多。不然只追求各种美堆积在一起,反而破坏了平衡。让人感觉主角都是自闭症患者。
太渣了。跟马立克的前作生命之树一比高下立见,故事情绪太小,有点小题大作的感觉,画面更是掉了几个档次,仍然是诗一样的运镜,可看上去却像是挂马立克的招牌,其实是个外包团队拍的。
比生命之树平易近人 圣米歇尔山和说俄语(乌克兰语)的Olga是大杀手锏 lol
散文诗,一定要去电影院看,不然会睡着,摄影无限美
如果说泰伦斯的上一部生命之树让我久违得感受到光影结合下对于生命与宇宙无限的敬仰的情感洪流的话,那本片对我来说就是一部超长超长的MV。惊艳感早已变成厌倦,靠着小本的肉体和瑞秋和欧嘉的表演苦撑下来。对于情感表达无言以对,而对于画面的欣赏却又五体投地
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