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Réalité,不真实的荒谬(台),Reality

主演:阿兰·夏巴,乔纳森·朗贝尔,埃洛迪·布歇,凯拉·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真实》剧照

真实 剧照 NO.1真实 剧照 NO.2真实 剧照 NO.3真实 剧照 NO.4真实 剧照 NO.5真实 剧照 NO.6真实 剧照 NO.13真实 剧照 NO.14真实 剧照 NO.15真实 剧照 NO.16真实 剧照 NO.17真实 剧照 NO.18真实 剧照 NO.19真实 剧照 NO.20

《真实》长篇影评

 1 ) 第三者

——————————— 三步错觉 ————————————判断真实,需要不在真实中。

1 现实。

2 醒来,发现刚才不是现实。

3 让第三者出现在前两个世界里。

这样就构成了真实的错觉。

不可能的三角形:http://baike.baidu.com/view/10482465.htm——————————— 真实和虚构 ————————————通常我们觉得:世界是真实,脑中是虚构。

真实只是相对虚构的外层环境。

然后一层一层,就有了戏中戏,梦中梦。

如果把真实世界看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梦。

这正是本片的主角。

(其实也暗示我们自己。

)想象一下他们在不同的层中。

上一层:生活中的主角:我们下一层:故事中的主角。

再下一层:他们创造的故事。

以上非常好理解。

—————————— 观察者 ——————————————每一层世界的角色都是观察者,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判断真实,需要跳脱环境,结束故事。

死亡、醒来。

1 我们会默认观察者所处的世界真实。

你醒着,你在看文章,你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

2我们梦中的人物,我们作品中的人物。

同样觉得他们的世界真实,但我们知道他们虚构的。

所以1是真实的,2是虚构的。

这里分别会有两个人物:创作故事的人,故事里的人。

或者一个人物:做梦的人,梦————————————第三者——————————————然后,影片引入了第三者。

假设真实人物在1层,虚构人物在0层。

影片设置第三者,让他和真实层和虚构层分别同层。

形成了无法判断真实的结构。

影片中的没有完全虚构的人物,更好的模糊了真实。

其实影片用三个人物就可以讲述整个故事。

——————————真实虚构转换————————————在每次转换时,影片的配乐充分提示了。

可以听听巴赫,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yMzMzNTAw.html?from=s1.8-1-1.2影片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结构,就像复调音乐中的转调。

从真实到虚构,但两者不分主次,互相包含。

————————————真实的世界———————————1 我们所在的世界。

2 梦中的世界。

3 故事中的世界。

三者都需要跳出他,才能判断真实。

对于1,只有死亡或者到宇宙之外。

对于2,则是醒来。

有趣的是3,我们无法判断。

因为故事是醒着时候创造和体验的,我们也不可能进入故事。

这就产生了故事内容真实,表演的真实等问题。

换句话说,故事基本代表了我们认知的所有世界。

————————————真实的层面———————————上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基本按照1世界2故事3梦这样的顺序排列。

可以说是从客观到主观。

————————————真实的主体性——————————真实无法离开主体存在。

因为虚假,正是我们创造的。

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真实。

人的意识,就是在真假两面镜子之间不断反射。

———————————呻吟——————————————主角一直寻找的应该是故事中的感情。

而电视则用廉价的手段榨取了人们的感情。

或者说煽情。

—————————-影片中的真实符号——————————纪录片导演: 创作和纪实(虚构向真实的电话)真实行为是否比表演真实。

女孩观众:一直想要寻求真实。

(磁带里看到的是别人的梦,而扔掉的地方则是血淋淋的现实)玩具熊:寻求真实前的纯真。

野猪:被认为体内只有垃圾,但真相是他也有故事。

父母媒体:文字和知识是否真实。

男主编剧摄影:所见是否真实,什么才是奥斯卡的真实。

(第三者,通过梦境——创作,掉入比女孩更虚构的层面。

与制片的一些处理,表明聊天至少部分是他的想象。

前一次中间进出切了一次,后一次出门两次。

)制片:选择的理由是否真实。

(在办公室讨论一段的很多做法,可能是制片焦虑的想象。

)翻译和助理:沟通是否真实。

女装男审查: 外在和内在的真实。

(第三者,用来模糊女孩线)主持人演员:表现和感受哪个更真实。

(通过他找男主,加上服装,是观众的想象人物。

编剧-角色-演员,所以他说和主角是一个人。

)结尾多层梦境快要醒来,又加上演员点题,多处显得拼凑而随意。

诺兰植入意识来个梦中的陀螺,你来个脑中的湿疹……———————————真实在本片中的目的—————————通过复杂,难以分辨的真实。

本片用他本身的形式,告诉观众。

在影视制作行业,观众无法分辨真实或虚构。

而且即使这是你的感受,这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黑色幽默——————————————本片其实讽刺了影业制作,而且应该还是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影业制作的黑色笑话已经在《轮胎杀手》里实践过了。

基于故事和造梦,从真实入手来讽刺,想法其实不错,就是有些太小众,基本上算个内部娱乐。

制片 选择困难,说了要的东西转头就不要,看不惯别的行业。

摄影 时刻取景,想当导演。

编剧 兼职什么人都能当,号称想了两年是个低幼故事,说太复杂两句话讲完,抽空涂了个儿童画梗概。

不停挖他人痛苦不得,最后无意说自己痛苦却可以。

把自己创作成了角色,变成了两个人。

妻子 宁可听别人做梦,也不肯听丈夫痛苦呻吟出的故事。

审查 明明自己心里有问题,还不让观众看,两面派。

演员 拙劣的演技,傲慢的态度。

外在卖萌,内在病态。

被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自己。

导演 浪费经费做不必要的拍摄,靠毫无意义的悬念拖时间,最后觉得自己十分牛逼,得到了制片的认可。

观众 寻求真实,费了很大力气,一直想要看录影带。

虽然制片方都觉得很牛逼,但观众看完就扔。

发现真实是别人的梦和一堆内脏。

而且观众自己也成为了影片——纪录片的角色。

小熊 寻求真实后剩下的纯真,从此孩子变成了大人。

父母 媒体,攻击编剧,和想看的孩子讲道理,其实自己也在讲虚构的故事。

和编剧交流,给编剧素材制造故事,清理洗脑白痴观众。

老师 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

猪 杂食,什么都要看的低层次观众,更可能是白吃的网民。

但被媒体和教育认为不会喜欢看故事,体内都是无用的东西。

也是新闻和故事的来源。

森林 可能是网络,因为制片、编剧、媒体、观众全在里面。

电视台工作人员 赌徒摄像 喜欢拍女人,兼职编剧(这两点米国居然和我国一样…)服装 自己身材走样场工 智商低(也许还没有医保)嘉宾 说了理想,但重点是好做又好吃的甜点,讽刺电视节目售票员 暗示影片实际开始的时间。

影院 题材撞车,编剧喝止,被观众叫骂。

奥斯卡 都是木偶傀儡————————————自黑————————————本片所要表达的,正是犯的错误,这也算是真实吧。

所以我国用大量烂片,讲烂故事烂人烂社会,好像也没错。

吐槽一个自己所处的系统,往往会忘了自己正是其中的元素。

————————————虚构的相似——————————梦是由自己创造,自己审查,创作也需要如此。

场景空间、身份、时间的错位,将我们看见的真实悄悄转换到虚构,让本片感觉像梦境。

1不知何时开始,觉得真实,已经进入虚构(梦、故事)2成为不同主体进行体验(梦的片段、多人物故事) 3结束发现虚构。

(醒来发现那些不是自己,发生的也不是真事)在3中,维持外部内部的统一,自我的统一,是让我们得以检验真实的重要原因。

如果无法统一,我们就会开始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另外丧失记忆,抛掉知识,依赖感官,我们也会无从分辨真实和虚构。

—————————————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把所处环境的认知称为真实,又或者是他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科学,并不是发现真实,而是应用真实。

如果有一个更高层的世界,或者与我们不同的平行世界,我们是无法感知。

我们所知道最真实的事,只是对当下宇宙而言。

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解宇宙,而是改造他。

————————————联想——————————————1优秀的元小说影片很多。

如果可以抛开黑色喜剧,直接在上映的影片中,实践真实和虚构的互动多好。

让影片实时和生活发生互动。

2如果是两个互相创造的故事,彼此难分真假,想必更有意思。

 2 ) 看完了

刚看了《真实》,想在网上找一点幕后花絮,乱说几句:1电影没有中心思想。

寻找电影的答案,如同寻找捷径一样,是偷懒的做法。

好莱坞大部分电影有一个核心概念,如复仇,成长的代价等。

影片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分层次表述。

即使如此,怎么说也比说什么重要。

逻辑如同球队的防守,但影片肌理人物趣味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观众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共鸣。

杜飞该片显然叙事的那个杂耍性质要大于表述核心概念本身。

而且我觉得他也没啥核心概念,就是玩一下。

2真实一片有几个时空连接点,模糊了段落的套层关系。

类似游戏纪念碑谷。

部分观影者的迷惑在此?

试举例:1老导演拍片,剧情内容是片中情节,还是现实发生的?

2校监的梦境,梦中情节还是现实情节。

3摄影师打电话,拨号可以跨越平行时空?

4猪肚子里的录像带。

对录像带的好奇是小女孩段落的主要内容。

录像带天然是一个画中画跨越段落的容器。

5摄影师要拍摄的电影提前上映,模糊了时间顺序。

未来与现在并置。

等等。

几条线索交织前行。

以上列举的如同人体关节,盯住这些转换的通道,其他部分基本上是一个正常的电影顺序。

盯着关节后你会发现,这个结构形成的动物最后并没有走到哪里。

3看电影如同与人谈心,如果你的朋友有所图,那么他会尤其关心你的反应,表述清晰或声泪俱下。

但过于理智或感性都不是好的交流方式。

文学上说通常有三种办法:1抒情式的,讲性情的。

2动词式的,即现在文学圈时髦的记者体。

3描述式的。

专精一种是才子文章,最好的叙述是长期自我训练后三种方式的自由切换。

电影也是一样,某派讲逻辑,某派讲性情趣味,某派讲语言师承。

杜飞显然不是某种正统的学院派导演,趣味不及展开,人物关系也单薄的如同漫画。

靠点小逻辑兜兜转转,不登大雅之堂。

影片是成立的,也到此为止。

4我看最好的还是摄影,风格诡异。

不追求通常意义的影调,压了大部分影子。

大光圈浅景深,画面清冷有锐度,室内外调子一致,极高级。

红少蓝绿多。

曝光严谨,层次如黄河九曲,好的令人发指。

拍摄现场应该做了大量的执行工作,小成本不知道咋操作的。

道具也花心思,摄影的车,老板的房间等,貌似某种架空的近现代,匹配上高逼格摄影,有点好莱坞白日梦式的荒诞。

导演作为一个DJ,估计生活里就认识很多纸醉金迷的怪咔。

勾肩搭背之余借鸡下蛋,攒了这么个调子。

威尼斯今年愈发疲软,多收怪片,为怪而怪。

口味飘忽。

该片进了主竞赛未必是好事。

但卖相不错,在小圈子里应该有些人缘吧。

所以我还在找这个片的花絮,望有心人分享...

 3 ) 这是一部描述“意识决定存在”的哲理片 ——关于影片《真实》基本逻辑的一点认识

这是一部描述“意识决定存在”的哲理片——关于影片《真实》基本逻辑的一点认识几天前我就看过《真实》(Réalité 2014)这部电影了。

说实话,我被它催眠了几次,看完后只觉脑中一团浆糊,完全不明白影片想表达什么,大家给这部片子打分不高,或许是因为大家都跟我有类似的感觉。

但从演员的精湛表演来看,这应当不是有意混乱逻辑的乱搞的片子。

今天沉下心来,我认认真真地再看一遍,好像有点收获,不妨写出来以就教方家:这似乎是一部描述意识决定存在的哲理片;就本片而言,所谓“真实”,就是你能意识到的同时也能让别人意识到的事物。

之所以本片让一些人产生不合逻辑的观感,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强调“存在决定意识”,即只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我们的意识里才会相信它是存在的。

而本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哲学观一种反动,这就是本片让我们产生不合逻辑的观感原因所在了。

举个例子来说,持存在决定意识观念的人就难以相信上帝的存在的,而持相反观念的人就会相信上帝的存在。

影片通过脱口秀节目的前后两次不同主持人与嘉宾的问答对这一分歧给予了很好地描述。

在前面,主持人Dennis问那位嘉宾,“你相信上帝存在吗?

”,嘉宾回答:“如果你指的是那位留着胡子,住在云里的老头儿,那我不信。

”在后面,主持人被换成了Dennis的湿疹医生,他问:“你信上帝吗?

”,这次嘉宾的回答是相信。

嘉宾前后的不同回答,似乎说明了“存在”和“真实”间的微妙区别:你可以不相信上帝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不影响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存在,这就是本片所说的“真实”的本义。

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即Dennis认为自己有湿疹,结果全身就痒痒,即使事实上他没有任何毛病,这就充分说明了个人主观意识的确可以影响到个人的感觉存在,然而,他的感觉别人是不相信的,也就是说,湿疹未必是“真实”的,如何让他人也感觉到“湿疹”,这就是本片主要目的了。

假如我们想劝导一个人相信上帝,这个人对上帝是否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会告诉他有许多神迹的故事,而且会不断地说,等待神迹要有耐心,要不停地祷告,等到有了一件好事,我们会说,看,神迹出现了,上帝也就这样在这个人内心成为了“真实”。

Jason找投资人Bob投资电影《Waves》,Bob投资的条件是Jason得在48小时内找到“奥斯卡级别的呻吟”。

事实上,这就是Bob的一种委婉拒绝,因为无论Jason找出什么样的呻吟,是否符合要求得Bob说了算。

但Jason还是相信了,并为此努力,也因此恶梦连连。

Bob是个神经兮兮、出尔反尔、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这点Jason非常清楚,为了找到这个“影史上的最佳呻吟”,关键是如何让这个“呻吟”能说服Bob,使Bob愉快地相信这就是他想要的,Jason不得不寻求Bob投资的另一部影片的导演Zog的帮助。

刚好Zog需要在影片中制作使Bob惊喜的内容,于是他俩共同导演制作了野猪肚里的“录像带”。

录像带本是Zog影片中的一个悬念,Zog一直不让Bob看见里面的内容,只是不断地告诉Bob要有耐心,会有惊喜的,为了制造这个惊喜,也为了帮助Jason,他让Jason成了录像带中的主角,并制造了录像带中的、处于噩梦中的Jason和试片场中的Bob通话的情节,这个设计让Bob觉得非常惊奇,顿时感到Zog是个天才;恰好Jason在通话过程中有痛苦的呻吟,而这声呻吟让Zog的影片主角小女孩Reality露出天使般的微笑,这个美丽笑容让Zog兑现了他对Bob的承诺,也让Jason的呻吟达到了Bob的要求。

当Bob同意跟Jason签约时,Zog说:“这就是了,一切为了今天。

”一个小“阴谋”昭然若揭了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Zog为什么要不断强调“悬念”、“惊喜”和“美”了,他无非是要将Bob意识中的这些期待变成“真实”的存在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就这么个情节,怎么就有那么大的惊喜?

其实这只是本片编导选择的一个例子而已,例子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表达意识决定存在的意思即可。

当然,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自己确信外,如何让别人也相信也是有技巧的。

人为制造一个神迹无论如何是无法让一个人相信上帝的,这点对于有拍摄纪录片经验的Zog来说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他除了不断强调,掌握好时机外,关键要除去“人为感”。

他拍摄小女孩梦境,就要求真实,甚至不惜花费昂贵胶片等待小女孩进入梦境,他传达给Bob的是他影片中的梦是真的。

当录像带中的Jason说自己处于噩梦中时,Bob当然也相信这是真的,这样惊奇效果就出来了,而且不会让Bob有人为设计之感。

另外,录像带中的“呻吟”也不能有人为感。

Jason发现他人为制作的呻吟都不能令人满意,他最欣赏的两次完美呻吟,一次是在录制脱口秀现场一工作人员无意中受伤时,一次是在他梦中被枪击时,两次呻吟的特点都是“在无意中”。

录像带中的内容主要是反应Jason的循环噩梦的,一个梦中的呻吟当然让人感到是真实的。

这样,Bob在他意识中愉快地接受了他曾怀疑的一切。

当然,或许也有人会说,奥斯卡级别的呻吟有点搞笑,其实这应当是一种反讽,有钱人想折腾人时提出的要求或许就是这类无病呻吟的要求。

再回个头来解释一下小女孩Reality(简称小R)这条线。

小R不是本片的主角,她是Zog拍摄影片的主角,关于小R的镜头几乎都是Zog的片子中内容,她与本片主角Jason的交集是在最后24小时内才出现的,所以,先期拍摄的内容中她父亲打猎回来没有跟Jason交谈,打猎回家途中她也没有遇见易装癖的校监,第一次试片时,录像带只是个悬念,里面的确如Bob猜测的尚未内容。

Zog跟Jason合作后,Zog了解到校监有易装癖(校监是Jason妻子的病人,应当知道他是易装癖而非梦中易装,即使是梦中易装,那也是现实一面的反映),所以,这就有了后来小R的反制校监保护录像带的情节的增加,以及为了让小R的梦境与后来录像带中的梦境产生关联,加上了Jason跟小R父亲交谈并借枪的情节。

Jason借枪是出现在小R的梦中,为了保证录像中梦境的真实效果,这个情节同时也被安排在Jason的梦中,Jason借枪是为了再现他梦中被枪击时的完美呻吟,所以他带枪去了医院(从外观看像是精神病院或监狱)。

这条线对于本片而言完全是为了Jason的噩梦服务的,但对于Zog的影片来说,它似乎想表达信马由缰的拍摄风格可能是造就所谓天才导演的必要条件。

当然,本片某些情节是不好参透的,或许我们可以归因为对梦境的写实性,梦本来就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6月15日)

 4 ) 【剧透注意】主持人摄影师线的一个思路。不一定对。

主持人摄影师线的一个思路。

不一定对。

1.得湿疹的医生梦到自己是美食主持人。

得了湿疹(挠)。

找医生看病。

得湿疹是医生的真实,主持人是医生的梦。

因为是医生的梦。

所以医生有皮肤症状却感觉不到痒。

2.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期间休息间内梦到自己是摄影师(摄v1)在影棚拍节目。

【黑人小哥此时红格子衣服。

最后摄影师在工作室醒来黑人小哥也是红格子衣服】。

摄影师(摄v1)在拍摄期间躺在地板上睡着。

梦到自己(摄v2)想拍电影【“特写镜头很棒”后来有主持人的特写镜头。

待定。

】。

并在工作结束后找到主持人让他加入【这里开始是摄影师视角。

这里的主持人是摄影师梦到的主持人。

】拍节目是主持人的真实。

摄影师是主持人的梦。

3.摄影师(摄v2)找投资商投资电影(挠。

证明和主持人同人。

)。

投资商塞烟。

出门谈情节。

然后摄影师在看台睡着。

梦到自己(摄v3)找投资商谈电影。

投资商莫名闻到烟味。

【摄影师说是自己抽的。

摄影师记得投资商不记得抽烟情节因为这是摄影师的梦。

】建议出门谈。

再进门。

抽烟。

谈情节。

提出奥斯卡呻吟。

打翻墨还没搞清楚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梦境。

4.摄影师(摄v3)在车里练呻吟。

梦到奥斯卡颁奖开头。

自己(摄v4)醒来。

(梦中梦到自己醒来。

)5.摄影师(摄v4)到工作的地方待机。

拍到砸到自己脚的人呻吟。

主持人打电话来请假。

(主持人没露脸。

因为这是摄影师视角。

)【此时黑人小哥白色条纹衣服。

】6.摄影师(摄v4)到健身房录呻吟。

录到很困(有很困的镜头)。

梦到自己(v5)和老婆拌嘴到车里睡。

车里睡的自己梦到奥斯卡得奖后醒来。

7.摄影师(v5)梦中梦到自己醒来。

变成了(v6)。

摄影师(v6)打电话延长时间。

8.摄影师(v6)老婆去看电影。

在影院睡着。

梦到电影上映了。

自己(v7)跑出来阻止看客。

打电话给投资商说明。

投资商说你做恶梦呢。

摄影师(v7)借枪。

提醒上班迟到。

9.摄影师(摄v7)去上班(挠)。

和摄v1的车停在一起。

v1正在影棚拍节目。

【看第二条。

黑小哥红格衣服。

v1和v7的外套不同。

注意。

】v1晕过去。

(此时因为梦里看到了和自己一摸一样的人主持人惊醒)10.主持人(主v1)梦到自己醒来变成主持人(主v2)。

看到摄影师(摄v1)躺在地上。

【此时黑人小哥衣服回到了开始的红格子。

证明是同一条线。

】摄影师(摄v1)醒来。

主持人(主v2)和摄影师(摄v1)说我们是同一个人。

摄v1开车去精神病院。

11.摄影师(摄v7)看到了自己(摄v1)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去了精神病院。

碰到了后到的摄v1。

在病床上打电话。

每个梦境的转换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比如摄影师想要奥斯卡的呻吟。

就会梦到奥斯卡颁奖。

比如摄影师得不到好呻吟就会梦到去录呻吟和延长时间。

每前一个梦都是后一个梦的真实。

另一条小女孩线暂时没有弄清。

小女孩线和摄影师线的交汇点也没弄清。

欢迎大家踊跃开脑洞。

我的一点猜测:摄影师的戏是导演。

【小女孩看的录影带结尾是摄影师用手框出来的视角】。

导演的戏是小女孩。

主持人线还有一条我也没搞清。

最后他扯医生说自己很困扰特写了个镜头。

这里穿的是便服。

10里醒来时是穿着鼠衣。

猜测是“戏”线。

有点乱。

暂时这样吧。

好累。

 5 ) Reflection of Réalité

Réalité is a film exploring the ambiguous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ncluding illusion, dream, and film. There are several parallel story lines going on and gradually these stories link up with each other. A host of a cooking TV program keeps scratching rashes that don’t exist; A cameraman of this program seeks the perfect “groan with pain” in order to get investment for his first movie; A girl sees a video tape coming out of a wild boar but no one believes her. These story lines intertwine as the characters also take a part in each other’s story. The plot flows in such an absurd way that it is very amusing to see the characters being serious. The director sets several riddles in this film to arouse the audience’s curiosity. The audie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absorbed in this fabricated world as approaching the truth. The ending is astonishing and sends chills down the audience’s spine. This film reminds me of the Penrose stairs. Just like the Penrose stairs, the story lines in this film are in a continuous loop. Each part of the plot is acceptable but as a whole, is illogical. This inconsistency makes the film obscure like a maze, and the audience often get lost in it. That is exactly what the director is aiming at. He wants people to be unable to identify which part is illusory and which part is real. The disconcerting background music also distributes to this purpose. I noticed that one scene was played again after the truth is revealed. In that scene, the investor introduces a director to the cameraman and aspirant director while watching him receding from a distance. That director used to direct documentaries and now is making his first movie. This scene is of such high importance to be repeated because it leaves a key clue to the truth. Documentaries are the true picture of real life and people act in their own will in documentaries. Conversely, films are made up and characters in films are arranged by the director. At the end of Réalité, it turns out that the life of the cameraman is recorded on the video type that little girl itches to watch and the life of the girl is the content of the director’s film. These characters behave voluntarily in their life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ir destiny is controlled by the director. This director breaks the obstacles between documentaries and films, reflecting the theme of blurry demarc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6 ) 在名为真实的电影里寻找真实,是犯了柏拉图的错——骑驴找驴。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文化确立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谬误:认为真实是至高的品格。

真实之下是更低的真实,真实的末端是假象-恶魔。

柏拉图的“山洞”外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假定了等级序列。

实际上山洞外面还是山洞!

但是我们不应该是绝望地发现这个事实,苏格拉底在这个山洞走来走去里追求他的真实,但是真实之外是没有真实的。

这种绝望是没有理由的,除非你能上了天或超脱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失败了,他走不出山洞。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应该让我们欣喜:每来到一个新的山洞,这里的土壤就更加新鲜,每个新世界都更加让人兴奋和激动。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苏格拉底也是走不出来的。

倒不如,让假象发生作用。

尼采的酒神精神,让真实与假象平等。

并且一种摆脱了绝望的乐观的精神,才是主人的创造精神。

在这个电影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尼采的平等观——它让创造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比庸常的目标“更高一些”。

那些想要在电影里找到真实的观众,其实就是那个走不出山洞因而绝望的苏格拉底。

现在苏格拉底死了,你们应该好好感受一下。

然而我们不应该是绝望的,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应该高兴。

在当下,资本主义公理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虚拟化,并且善与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变的概念。

你要在这里找到真相、真实和善,必然是一个绝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资自由派总是抑郁的。

但是,找不到真实我们就不活了吗?

或者这个企图本身就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是我们不会欲望。

一种抑郁的危险,它会毁灭世界,比如原教旨主义运动。

但显然,我们应该继续在这个山洞(世界、生活)中骗着自己走下去,在每一个新到之地发现新的欢乐。

并且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让混沌发生作用,去实现主人的意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

主人的意志,是创造的意志,破坏就是创造的意志。

相反的,那像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7 ) 谁在表演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想到的是那幅上下不断循环的楼梯画。

你以为走到了最后,却发现那只是开始。

我无法在看完电影后说清楚谁是电影的主角,是想当导演的杰森,还是和影片同名的小女孩Realite?

当我想要搞清楚谁是主角的时候,却发现没人是主角。

即便是看起来最能够脱离虚幻,和现实连接的小女孩Realite,也没办法成为电影真正的主角。

因为在最后,那位拍摄出电影的鬼才导演,也在杰森的比划中框进了电视屏幕里。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烧脑电影,但看到最后,我觉得,也许真正的主角并不在电影里,那些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只是一种意向,只是在告诉人们一些什么。

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在看电影的人们。

但这样一来,看电影的观众们,就如果电影中那部叫《WAVES》的电影里的人,在看了电影后就傻了……好吧,原谅我这么说,不过的确如此。

所以,电影真正的推手实则是一位导演,这个导演可以说是虚幻的,因为他不曾出现,但这个导演却也是真实的,因为他拍摄了一部电影。

抱歉,我所说的导演不是电影中角色的任何一个,也不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而是原本就处于电影中而不曾出现的一个人。

而这个导演实则又是一位观众,他展现着属于他的真实生活。

可能连我自己都会糊涂了。

那换种方式讲。

电影并不是在客观的展现一个故事,而是告诉了我们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知道自己会在怎样的处境之下。

也许你热切盼望的一个真实, 其实只是虚幻的一部分,你的热切只是别人眼中镜头。

一如同那首诗,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8 ) 梦境是电影本身

一开始并没有看懂电影,但是现在觉得这是一种对梦境的诠释。

在人的梦境中,时间、空间、逻辑被像帕尼尼一样压缩起来,交织在一起,品之则口味混杂。

这就是做梦的感觉吧?

试想,你是否也在梦里用没有线的电话拨出过号码?

是不是也在被枪击中之后完全没有痛觉?

是不是也能在电视里看到自己的生活?

这些情节都是取材自我们的梦,所有人梦中的真实与不真实。

这部电影或许没有承载那么多虚伪的“真实”,而是让你在清醒之中体验了一把做梦的感觉。

就跟小女孩的录影带结束终结了那个梦境,知道银幕上出现了“Fin”时,我们才从梦中醒来。

 9 ) 我根据我对这篇电影的了解写了篇短小说,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导演的目的。

意淫什么是意淫?

意淫就是在心里想着期待发生的事,就像我现在迟到了,却会在想如果没迟到的话我会怎么样,至少不会被这么骂吧。

“刚来上班第一天你就迟到,以后你还想怎么样?

”看着眼前的主管,我只好低下了头。

“我闹钟没响……”“你以为你还在上学吗?

现在你是在上班!”是啊,没错啊,我已经在上班了,还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呢。

“对、对不起……”“好了,这次记下了,去你的岗位上班吧。

”没想到第一天就被主管盯上了,真是倒大霉了。

来到座位看着眼前的电脑,以后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了……“叮!

叮!

叮!

”糟糕,睡过头了,赶紧拿下闹钟看了看,看来时间还有余。

我不慌不忙的刷了牙,做了早饭,慢悠悠的下了楼。

看到大清早的公车站没多少人,暗呼声幸运,坐在了板凳上,不过一大早的,一个人等车还真是有够寂寞的。

等了好久车终于来了,上了公车发现空无一人,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晃晃悠悠的车让我不禁产生了困意,糟糕,要睡着了……“哎哟。

”不小心撞到了前面的座位,糟糕,睡过站了?

赶紧看了看站牌提示。

呼好险,正好是下个站,我连忙走去后门等着车。

下了车看了看手机,没有迟到,如果第一天上班就迟到,那我可就说不过去了,走进了公司,看到主管在门口等着抓迟到的人,以后绝对不能迟到。

我连忙进去刷了卡,坐到自己的位置,看着眼前的电脑,一想到还有一大堆文件要处理就头疼,按下了开机键,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看着电脑上飘过的一行行字,我的困意不断的涌了上来,看来昨晚不应该熬夜……我的头开始不受控制,时不时点一下,慢慢地、慢慢地、我的头慢慢地低了下去。

“快起来!

”听到有人大喊,我连忙抬起了头,糟糕,是主管。

“工作第一天就睡觉,你要知道你还只是个实习生!

”不久睡个觉嘛用得着发那么大脾气?

“对不起……”大不了你就扣我工钱就行了。

“不用对不起,你到我办公室来办理离职手续吧。

”哈?

这你就要炒我?!

虽然很气愤,但是上班睡觉的确是我的不对,可是就这么被炒了我该怎么向老妈交代……不情不愿地跟着主管走进了她的办公室,她从抽屉里拿出了文件,找到了我的合同。

“过来签下字。

”如果我不签字的话是不是就不用被炒了?

算了,不就一份工作,没必要把人格也搭上,爱炒不炒,老子还不稀罕呆呢!

我潇洒的在文件上签了字,用力甩上办公室的门,走出了公司。

不过这工作是老妈帮我找的,还是和她说一声比较好吧。

我拿出了手机拨通她的电话。

“喂?

妈啊。

”“怎么拉?

”“我被炒了,先和你说一声。

”“……怎么突然就被炒了。

”“因为上班睡觉。

”“就因为这个?

”“是啊,不小心睡了一下就炒我鱿鱼,我才不想在那里呆。

”“你有没有好好和人家道歉?

”“道歉了,她还是炒我了。

”“那……再去道次歉?

”“都说道歉过了还非要我去!

不就一份工作用得着这么低声下气吗!

”真是火大,难道就要我一直对别人卑躬屈膝吗?!

“你要知道,妈妈为了你这份工作……”“哎呀,知道知道,就这样了。

”“你知道妈妈过得有多辛苦吗……”“知道了,拜。

”赶紧挂断电话,不然又要啰嗦了。

来到公车站,我的那路公车正好到达,上了车,闭眼小憩会儿。

晃晃悠悠中感觉似乎到站了,便睁开了眼睛,果然。

下了车,直接回到家中,打开了家门。

刚进门便看到了一股红色的水,我循着水源往家中走去,在拐角处发现了红水的源头,那是我妈的手腕……“妈!

”看到她的左手手腕处已经不再流血,我抱起了她,把头靠到了她的胸口,果然没有心跳了……“妈,我回来啦!

”听到楼梯口外传来了陌生的声音,接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我?

眼前站的人竟然是我?

就像镜子里的一样,就是我!

“你……”“你……”啊!

头好疼!

…………“呃。

”揉了揉撞到桌子的额头,我醒了过来,看着眼前电脑里的字,我打开word文档的查字数看了下1498个字,没想到码了半天字,就只写了这么点,果然靠写网文吃饭还是很难。

“儿子,出来吃饭拉!

”听到老妈的叫喊,我合起了电脑,走出了房间。

我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吃饭、码字、睡觉。

“儿子啊,妈妈托了个熟人,帮你找了份工作。

”刚想夹菜,我把手放了下来。

“我不是说过我想写小说吗?

”“可是,你看你毕业出来都那么多年了……”“我知道,但是我还只是新人,所以没稿费拿,但只要我写完这部慢慢攒起了人气就可以了。

”“你之前也是这么对我说的,这份工作我已经帮你找好了,过两天就去上班,如果你不答应你就自己搬出去住吧。

”老妈丢下这句话后便回了房间。

是啊……我已经毕业出来多少年了,写了这么多年小说,还是一分钱都没赚到,这次就依老妈一次出去工作一回吧。

吃完饭,回到房间,整理了下自己这几年写的小说,不知不觉几年就这么过来了,还一点成绩都没有,真是个噩梦。

摇摇头不再多想,躺在床上,准备入梦。

“大大快点更新!

”“我已经打赏了快点更新啊!

”“求作者更新!

”看着这么多读者催更,我真的好高兴,没想到我居然成功了。

“儿子,起床了,今天要上班!

”揉了揉头,做到一半的美梦被老妈吵醒了,对了,今天要去上班……我起了床,来到洗手间开始刷牙,边刷牙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奇怪,我是不是忘掉了些什么。

刷完牙,吃完早餐,下了楼,一大早就有一堆人在等着公车。

虽然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上班族们似乎挺呛的,但没想到居然会这么累人,我只好站着等公交车。

公车一来,人们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使劲地往车厢里挤,如果错过这班车我就要迟到了,第一天迟到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我拼了老命终于挤上了车,虽然是被挤在前门处。

我就这么被挤了一路,还是从前门下的车,刚下车便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我叫了他一声。

“喂!

”突然听到有人从背后喊我,我回了头,奇怪……怎么有个我在后面?

这太奇怪了!

我连忙加快脚步走向公司,可能是我平时写太多小说导致精神有些紊乱了吧,是时候找个心理医生看看了。

奇怪?

怎么公司一个人都没有,老妈不会骗我吧?

我忐忑不安的走了进去,依旧一个人都没有。

我来到办公室敲了敲门,发现没人应答,我把门口一推,便走了进去。

整个办公室空旷无比,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台电脑,我犹豫的走了上去,瞄了眼电脑,发现电脑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太棒了!

你真是天才!

”主编不断的在夸我,我有点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我是看了一部电影叫《真实》才想到写这篇小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你真的是太棒了!

这部小说肯定能得奖!

”听到主编这么说,我心里一阵高兴,写了这么多年小说总算是有回报了。

主编拿出了张合同,让我签字,如果我签了字我就算是个可以靠小说养活自己的人了!

我拿着笔的手颤颤巍巍地在上面写上我的笔名:简单的青春。

 10 ) 你是被杜飞催眠的那个人吗

《真实》是法国导演昆丁·杜飞目前为止结构最复杂,情节最吊诡的影片。

阿兰·夏巴(Alain Chabat)饰演一位想当导演的摄影师杰森,他创作了一部恐怖科幻片。

制片人鲍勃说,如果你能拍出电影史上最牛逼的呻吟,我就给你投钱。

于是,“寻找史上最佳呻吟”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线索。

这个原本清晰可鉴的故事,却随着不同人物和情节的出现,变成一团扭结在一起的杂乱线索。

一个女孩,一头野猪,一盒录像单,一位神神叨叨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一个有异装癖的小学校长,一位似乎掌控着一切的老导演……在所有看似稀松平常的叙述中,都蕴含着不合常理的细节,不同的故事好似一棵树上的藤蔓,彼此独立,却又相互缠绕,最终套嵌在一起。

和他的处女作长片《非电影》(Nonfilm, 2002)一样,这是一部有关“在电影中的电影”的电影。

故事的开头是一位父亲带着自己名为“真实”的女儿在山中打猎,回家后,小女孩在开膛破肚的野猪里,发现了一盘蓝色的录像带,而她的父母去而坚持一只野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吃下如此庞大的垃圾。

到底有没有录像带,录像带里又有什么,构成了电影的第一层悬念。

当这个故事刚刚显示出一丝诡异的时候戛然而止,看片室内,制片人鲍勃和看上去沉着非凡的导演佐格,正激烈地交换着意见。

原来之前所见,不过是佐格电影素材中的一段。

此时,杰森来访,引出有关“呻吟”的故事主线。

正当观众以为窦疑已悉数撇清,从此叙事一马平川之时,杜飞却刚开始他的戏法。

随着时间推进,情节变得越发地复杂,一位男人向心理咨询师讲述一个有关异装的梦境,而他的学生则宣称自己的确看到过老师易装;这位男人恰为“真实”所在小学的校长,而他的心里咨询师则是杰森的妻子。

主持人一切正常,却坚持自己得了难以忍耐的皮肤病,担任这档节目录像工作的正式杰森本人,他甚至想说服这位主持人来出演自己的新片;杰森和妻子去戏院,却意外地发现上映的正是自己尚未开拍的电影;试片室里,银幕上的小女孩“真实”也终于看到了蓝色录像带上的内容……套层结构不断加码,这部名为《真实》的电影,却恰恰没有提供任何可信的叙事,它反讽般地在建构和解构之间跳切,当观众费劲地搜索着银幕上的蛛丝马迹,以为自己抓到情节逻辑性的时候,杜飞式的非理性元素便会毫不犹豫地出现,零星的连贯叙事也由此消散得灰飞烟灭。

《真实》并非简单的线性套层,而更似好像埃舍尔绘画中的视觉错位,首尾相接,丝丝相扣。

环形的结构看似圆满,实则充满着大量不可靠的天马行空。

如果看过杜飞早先的作品,那么你一定不会对《现实》报太大的“期望”。

我的意思是,对于杜飞的电影,“看不懂”是常态,观众永远无法在叙事的层面将故事理顺。

杜飞不是结构主义的追随者,哪怕你对《恐怖游轮》、《记忆碎片》,甚至《盗梦空间》、《穆赫兰道》这些大玩叙事游戏的电影再熟悉,到了杜飞那里,也有可能感到水土不服。

以上所说的电影,即便再烧脑,也遵循一定的逻辑,不过多绕几个弯,多上几层楼,再不济,借用剧中或直白表述,或隐于细节的提示,总能找到抽丝剥茧的方法,入口一旦打开,分析结构、厘清叙事,将扭曲的时间线理顺,不过庖丁解牛,唯手熟尔。

杜飞惹人愠恼之处就在于,在某些场景中,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抛出一些暗示,却又在下一场迅速堵死了通往理性的道路。

戏中戏、梦中梦、缠绕不清的套层结构、同一情节片段的视点转换……都是他诱惑观众注意力的把戏。

但如果硬是要将它和上面提到的几部好莱坞制作在叙事学层面攀上亲缘,则又多少屈就了杜飞的本意。

《橡皮轮胎杀手》里,他让一个面无表情的警察从汽车后备箱里爬出来,对着镜头发表了一通有关“no reason”的演说,这番言论倒可看成杜飞自己的电影宣言。

从2002年的《非电影》开始,他就以一种解构主义的戏谑,将无理性推到镜头的中央,并着手建造起一个充满幻觉、荒诞、梦境的世界,一个不以逻辑为钢筋骨架,可以任意弯曲变形的臆想空间。

在这个影像世界中,真实与虚构如一体两面的孪生兄弟,彼此之间界限模糊,甚至到了水乳交融无法区分的程度,正如《真实》所呈现的那样。

好莱坞疯狂的导演们竭尽所能,颠覆着经典叙事体系的成规,杜飞又用多少有些无厘头的方式,将前人的颠覆颠覆了。

这一丝反讽,反倒构成了《真实》的趣味,也让整个电影文本充满着自反性与现实指涉。

作为客居美国的法国导演,杜飞已经在洛杉矶的天空下拍摄了四部电影,似乎铁了心地要在好莱坞的老巢,向工业体制叫板踢馆,让人想起《橡皮轮胎杀手》结尾,那群在贝弗利山庄下集结的恐怖轮胎大军。

《真实》里为了筹拍新片低声下气的杰森和胸有成竹的佐格,不知哪一个投射了更多导演的个人经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杜飞的所有作品都是有关电影本质的探讨,有关作为媒体介质的电影,如何在真实和虚幻中,构筑起一个梦境版的中间地带;有关个体如何在窥视与表演中,完成身份的塑造。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中的音乐。

纵览杜飞的个人简历,会发现他作为音乐家的名气远大于导演。

在电子音乐界,他绝对是大咖级的人物,在House音乐界享有盛名。

艺名Mr.Oizo的他于1999年发行的第三张单曲《Flat Beat》曾被Levis看中,杜飞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Levis年度系列广告影片的导演,这首他花了两小时制作的单曲也狂买300万张,一时间洛阳纸贵,拥趸无数。

之前所有的电影中,他一手包揽所有原声音乐的创作。

反而到了《真实》,这部被他称为“幻想四部曲终章”(前三部分别为《橡皮轮胎杀手Rubber》 2010、《错Wrong 》2012、《恶警蛋碎Wrong Cops》, 2014)的作品中,他不再承担音乐制作者的角色,而是选用了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菲利普·格拉斯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曲《Music with changing part》。

简单音符永无止境的重复,渲染出一种神秘主义的实验氛围,层次的推进被篇章的循环取代。

《神圣车行》的开头,黑压压的观众在影院中酣睡,惟有巨大的银幕,泛着若隐若现的光。

如果说卡拉克斯试图用这个吊诡的开篇,来描绘电影这场白日梦的多义与复杂,那么他的同胞昆汀·杜飞则用《真实》真切地让观众体会到了电影的真实,是如何在看与被看的无限循环中,变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催眠。

梦境又是如何通过对现实无限接近的拟仿,将大脑中模糊混沌的潜意识,变成拥有强大自主性的具象。

自诩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人”的杜飞,更应当被称为“电影人中最伟大的催眠师”,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好似一场无以名状的梦,在脆弱不堪的逻辑之上,构筑起叙事的骨架。

诡异的细节,逻辑的真空,在弥漫的窒息感中,日常与幻想在同一时间大肆涌入,让人难辨真假却又无力挣脱。

杜飞选择用中规中矩的摄影方式来表现让人神经错乱的剧情缠绕,视角平稳的机位、移动缓慢的摄像机。

无甚出彩甚至有些庸常的场面调度和高度烧脑的情节产生碰撞。

他镜头中身处非理性世界的主人公们,仍旧保持一脸平和,反而给人汗毛倒竖的荒诞之感。

在如此的电影面前,观众仿佛找不到任何救命稻草的溺水人,只能在几番挣扎过后,任由水流裹挟身体,飘向更深更远的未知处。

这种状态,甚至迷幻过《神圣车行》的集体沉睡,催眠师杜飞让人睁着眼睛就进入了谵妄。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

《真实》短评

M.C.埃舍尔

8分钟前
  • 隐城
  • 还行

所以拍片的人被用在拍片的过程中,出资拍片的人又亲眼看着一切,而他只是重复做了个简单直白的奥斯卡白日梦。 6.4

1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导演脑洞大的飞起,一团缠得紧紧的线团,揪出这头扯到那头,我能梦见你,你能梦见我,我是你,你是我。是梦也是真实。

15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17分钟前
  • TimmyConnor
  • 还行

现实与梦境螺旋交织,在最后交汇的那一刹,混乱的逻辑最终崩塌。好似被困在噩梦里,我们一起患了这场脑内湿疹。

21分钟前
  • Miss Black
  • 力荐

美妙的脑洞

2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一部有魔性的电影~结构奇诡,让人沉沦入梦境,而且很冷~

23分钟前
  • 马马
  • 推荐

Ah, Mr. Oizo, you've done it again! At least that's your best movie so far, much more convincing & complex than Rubber & Wrong, from all perspectives. I really doubt that there is a logic interpretation that holds from beg till end, but that's the exact point & aim: MIND FUCKING.

28分钟前
  • Svolta!
  • 还行

层层嵌套的结构,一个莫比乌斯环。啊,对于他来说,更适合的比喻是人们挨个啃着下一个人的屁股围成了一个圈。我好像在看一部法国版的大卫林奇。(或者说安东尼奥尼)

29分钟前
  • 多次元咸鱼
  • 推荐

我真的……欣赏无能

34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电影、梦境、现实交错嵌套,前面还试图找寻一些有关逻辑的蛛丝马迹,后来直接放弃,因为根本就没什么逻辑,就像是一场游走在思维里意识流试验。可是情节依然可以做到抓人,又是一部能联想起今敏式电影的电影。

3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什么几把

36分钟前
  • 人造人
  • 很差

就是一直觉得好好笑,怎么会这么贱这么神经,一会又是恶搞《盗梦空间》一会又是嘲笑cult电影,但最好玩的就是戏谑纪录片了,真是个虚无主义的大娱乐家。导演大概就觉得电影是狗屁,就像丢掉录影带那个小女孩的心态。最后还很负责任地把循环剧情这个圈圈给圆回来了,怎么会被定义成“烧脑”电影

39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互为嵌套的文本,有文艺男会喜欢的吧

43分钟前
  • 微辣
  • 还行

本以为是实验性质的作品,后来发现原来导演一直都是这吊样。形式大于内容,完全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充满了戏谑与荒谬。从熊的内脏里捡到蓝色录影带的小姑娘、精神焦虑自己有皮疹的美食节目主持人、脑中构思出一个电视机杀人剧本的准导演、穿着女装开着吉普做梦的校监……环状后打碎交叉叙事,牛逼。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烧脑的是各种光怪陆离

51分钟前
  • BC缺帅风衣多
  • 还行

文青最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忽略那些细节

53分钟前
  • shoon
  • 较差

杜飞拍得最飞的一部,逼格这玩意儿从来就没有会做的,只有会装的。影人和影迷全都是一群睡不醒的白日梦患者,一切皆为“发作在脑海里的湿疹”,我日了个狗的。。。

5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还是一样飞

56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戏耍电影节评委的东西

1小时前
  • 外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