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首发时光,搬到这边来了。
xuqsd 发布于: 2010-12-15 15:17片名:玩酷青春导演: 孔令晨日期:2010年12月14日,Home我实在有点搞不懂mtime为什么只给这部片子评4.9分,我也在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去电影院支持这部片子。
它说的虽然是家长里短,但却是直指人心。
这部片子的画面是相当讲究的。
从镜头语言来看,难以让人想到这还是那个一个月没几天不是雾里雾突的北京城。
白云的流逝,特意用镜头角度演绎的跑酷动作,四合院的静穆,所有的画面都很贴近故事的叙述。
即便是“电视剧”般的叙述桥段,画面也显得相当的干净和不多余。
这部片子有很多引起普通人共鸣的东西。
老一辈艺人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不理解与畏惧,为人父母者的教育与沟通问题,等等,这些东西让我很有感觉,而且片子的演绎确实很好。
我很奇怪,难道大家都看不到这些东西么?
这部片子最大的戏剧冲突当然在于母亲要求儿子考大学,而儿子却更倾向于选择跑酷。
在这个重要戏剧冲突展开的过程中,各个矛盾与情感释放得相当到位。
母亲与班主任的交流,母亲与工作方面的几次交流,母亲去跟踪儿子、去片场揪回儿子,这些情节的分寸掌握得非常好。
这是一位很好的母亲,因为她真实,真实地说明了那些为人父母不可为人道、也无需为人道的育儿养家之苦。
这也是一位留有希望的母亲,因为她正在基于那种爱而面对现实中的这些纷纭而找到披荆斩棘之路。
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父母们的爱——拜托,只是给钱让他们去造,那不叫爱。
母亲在公司争取留住养家糊口的职务时,这个桥段设计得很好。
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别老是叫狠。
ps. 片子的主题曲和片尾处的credit做得也相当的深得我心,请勿错过。
这部片子相当贴合我们的生活,也相当的及时,但是,我们却玩不起。
人们似乎都知道,青春应该阳光、快乐。
但我们不行,我们要让孩子们考上名牌大学,要让他们屈从于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我们不能像外国人潇洒地可以让孩子们随时辍学,因为他们玩得起,他们早已脱离了物质生活的束缚,所以他们有资本尝试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我们呢?
我们也许比片子中的吕丽萍稍微有钱一些,但我们害怕的东西很多,我们怕别人的飞短流长,我们怕标新立异,我们有几个人能放心地让孩子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片子的结语很好:即使我支持你,但我还担心你摔断腿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甚至于导演也玩不起,一群口水就可能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这部片子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是鼓动孩子们更加骚动。
但只要孩子们还因为有人说“你打了你妈”而怒发冲冠的话,那都是好孩子,都是懂事的孩子。
我们大人要平和地容纳新事物,而孩子们也不要丢掉那些老理儿——那些东西丢掉了,就很难找回来,就好像“邯郸学步”找不回自己的家了。
人们要是能玩得起,包括大环境容许人们去玩,我们想必会开心很多。
The end...ps.这部电影在票房(或许还有口碑?
)上的惨败可能在于其文艺气质决定了其受众面的狭窄。
抢着去看Avata的那些视效快餐一族肯定不会鸟这个;而那些想亲近文艺片的人未必有那个时间、金钱或心力去体会这类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我家女儿明年也要高考了,中国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完善到普及大学的程度。
所以,不管她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为一张《大学通知书》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梦想与追求,这确实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泱泱大国,又有多少考生能真正拿到一张二本以上的大学入门证呢?!
都要像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用每个家长装病等极端手段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吗?
万一孩子不听话,那家长不是煞费苦心吗?
请问:我们怎样才能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发挥所常呢?!
是因为缺少生活平淡的力量你们感受不到好与不好不再赘述只希望说烂片的给我个理由说服我谢谢
虽然极力避免听/看到孙海英讲话,但吕丽萍真的演的很好。
唐山大地震pk玩酷青春,我投玩酷青春1票;徐帆pk吕丽萍我投吕丽萍1票。
顺便感慨一下那些大片们,大多不过是一票所谓的大牌在空洞或荒诞的剧情下衬着费钱的场景假模假式的扭2到3小时。
现实生活的精彩生动,有几个在关注?
这恐怕才是真的要动脑的。
为了8亿票房大家一起忽悠吧。
报纸上说,这是一部烂片,不过有吕丽萍主演,她得了台湾金马奖。
一直觉得吕丽萍给人感觉挺特别,决定找来看看。
要不是奖项所赐,我兴许还不知道这部影片。
幸而很快找到并看完。
觉得不能简单的说烂片吧。
吕丽萍的表演火候很好,但有时还是没有摆脱吕丽萍的影子。
这可能和剧情有关,全片有点散,有些地方作戏太足显得俗套。
说实话吕丽萍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题材比较新颖,新生事物与小人物命运相联系,带来现实的思考。
但没有深入下去,最后变为表现“爱”为主题的母子情。
结局圆满,中间有几个桥段是很精彩的比如母亲争取自己的工作权利,在片场公开教训孩子之后与导演发生口舌,还有老中青三代之间的口舌和家长里短。
这些都很生活化也有普遍性。
跑酷这一运动的价值与全片应有个很好的联系,而片中只是匆匆带过,何为表现青春这一主题?
导演装进太多东西却没有很好利用,希望“烂片”不是我们关注的理由,这类影片能多起来。
很久没有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了,也很久没被感动了,我们就这么没心没肺地活着。
对于父母,见面的机会也都少了,就连打电话也不是经常记得。
说实在的,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可就是说不出口。
看到志鹏一次次的和妈妈吵架,看的我都十分压抑。
我们也曾这样一步步走过来,也曾经历父母的不理解与隔阂。
可是越长大就越孤单,就越觉得愧疚。
什么大学,什么理想,都在我们一天天的颓废中淡忘。
每天一日三餐的过着,真憋屈。
还是说点开心点的吧,影片的前半部分挺平淡的,感觉没什么新意,不过越到后面就越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
幸好结局还是挺美好,志鹏也还挺争气,在母子两不间断的争吵中,我的眼眶湿润了。
基本不看青春片了,特别是描写高中生,初中生的。
一部分是因为怕看了,才发现现在自己有多老了吧;另一部分是因为我的青春时代,虽然表面无恙,但内心,头脑中也是昏暗,纷乱,不堪忍受的,如同陷入了沼泽一般.实在不愿花力气去回想是怎样挣扎上岸的。
《玩酷青春》是冲着拿金马奖的女主角去看的,情节很典型,也很老套;每个镜头单看都是美的,但就是连贯不上,有点太刻意了吧。
与刻意的镜头相比,女主角---青春期孩子他妈的表演,可以说是浑然天成,平静时温润如玉,暴躁时也就如市井泼妇,但一切表现的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她的家。
这片是耐着性子看完的,因为混乱,对抗的青春是熟悉的,犹如一场噩梦,不想再重复。
看着片中儿子叛逆,和父母吵架,犹如看到当时的自己,渴望长大成人,但实际还掩盖不了自己幼稚虚弱的内心。
突然觉得这样的青春是多么的可笑和渺小。
以前也看过很多青春片,比如《蓝色大门》,它们更多的是对美好青春的一种缅怀,青春当然是美丽的了。
以致,每次看到类似片子,我对导演总有一种“知遇之感”,导演好懂我们呀,这是对渴望长大成人的小孩子的一种“尊敬”。
本片导演比较客观,展现了青春期儿子和母亲的矛盾,冲突,和解。
这里又重新回味了对抗,孩子气,活力的青春,另一方面,头一次体会到了青春期孩子父母,作为中年人,承上启下肩上挑起的家庭重担;作为母亲,爱子心切又恨铁不成钢的纠结内心。
其实,我们的青春也是由一群中年人陪我们度过的,他们有点疲惫,但很爱我们。
刚刚看过印度电影《三个傻子》之后,便又马不停蹄地看了这个国产电影《玩酷青春》,结果发现这是个很难受很诡异的事情。
《三个傻子》之中提到的父母无需过多干涉孩子,应让他们“爱干什么便干什么”,这明明让我颇感认同,但《玩酷青春》里表现的母亲为孩子“走正道”、忙学业而呕心沥血、忍辱负重,又不得不让人深受感动。
这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国产电影,但也就是如此而已了,至于其他的所谓永不褪色的主题,诸如亲情、梦想、青春之类,主题倒是没褪色,只是表现视角、叙事方式也毫无新意——大概,要不是吕丽萍的出色表演(这让她获得了本届金马影后),这个电影就真的只剩下诚意了。
吕丽萍饰演的人物,就是那样一个很普遍、平凡的母亲,似乎有我们许多人母亲的影子。
这个母亲对亲人有着深沉的爱和期望,一旦谁、包括这个亲人自己对这种爱和期望有所损伤,她几乎会像一个受伤的野兽一样拼命挣扎、歇斯底里——自然,这种母爱让人觉得有些沉重,这种沉重也压抑了青春时期的许多幻想和萌动,这些都是为我们所熟知、也最容易让我们有所感慨的。
于是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情况,我在很多长辈面前都是被表扬的例子,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很“听话”,懂得体会父母的心思,从不和他们顶嘴、不和他们争论,所以不会让他们担心操心。
只是很多时候,我听到这样的话,都觉得心里隐藏着一丝酸楚。
我因为这个“听话”,又让自己委屈了多少呢?
我也想走自己选择的路,只是为了不出现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局面,我已经先把他们的选择当成了自己的选择。
要说我的心中没有一丝遗憾,那是不真实的。
只是随着阅历和认识的增加,自己也看到:很多时候,像吕丽萍扮演的典型中国母亲那种忧虑和担心甚至是歇斯底里其实不是没有缘由的,中国的就业状况是怎样?
社会福利状况、救助机制状况是怎样?
大家都清楚。
可以想象,如果她的孩子真的不上大学、之后跑酷摔坏胳膊摔断腿的,以后日子会过成什么样。
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就是这样残酷,上大学吧不一定就有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可是不上这个大学呢?
牺牲自己的兴趣屈就现实吧,现实不一定就垂青于你,可是坚持兴趣逆现实而动呢?
……其实,典型的中国母亲们,她们的愁苦不是杞人忧天,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一种直观的看见和焦虑。
说到底,也许沉重的不是母爱,而是现实。
这个电影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演员是吕丽萍,这个母亲演的很到位,如果你是一个80后甚至是90年左右的人,相信你们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吧!
当高考要来临时,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变的更加严格,然后对这个社会接触很早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监禁。
“除了学习,睡觉,吃饭,拉屎,剩下的时间,你全都给我去搞学习去。
”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吧。
于是,自认为早熟的我们就有了反叛心理,你管我那么严干什么?
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搞,用不着你来管!
自己去搞自己认为很正确的那一套,家长干涉就是侵犯自己的自由权。
我们这一代,怎么说呢,懂的太多了,不像原来的小孩子那么单纯了。
又跑题了汗看这部电影,我看的是里面的母亲,因为我曾经是个孩子,被父母教育过,所以我认为我有了里面孩子的经历,可是我没当过家长,我不明白家长的想法,吕丽萍让我感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虽然你的家长不是清洁工,不是酒店服务人员。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从来不会知道家长的难处,因为父母从来不会在你的面前为难,当然是要在你懂事的前提下!!
有自己的爱好是好的,但是你不是在古代,你是在一个白驹过隙的现代,你没有那资本和条件去爱好,人要现实。
你现在可以靠父母的抚养,可是当你长大成人之后呢?
你靠什么养活自己?
要有谋生的手段,你才能在现代的社会里爱好你的爱好去!
我感觉这个片子,上高中的人看最有意义,可是,我怀疑他们真的能看的懂吗?
他们能明白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吗?
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的明白吧!
如果没有金马奖,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部电影,一部小成本、不起眼的电影。
看片头的时候,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是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最开始被带起劲儿的是一系列活力四射的跑酷,老帅了。
看到后来,很自然的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我的高考。
母亲的艰难、儿子的痛苦,电影最出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儿子与母亲夜里那段撕心裂肺的吵架,看得人有些心力交瘁。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陷入这样不可妥协的境地。
那个夜里,儿子推开母亲,回头不忍心的看了看、然后痛苦地奔出房门,那种又恨又爱的揪心,太真实。
这部片子不似纯纯的青春片,散发着特有的北京调调,亲情与梦想的冲突,底层小人物的日子。
最后结局的大圆满,没有不良少年,没有青春的边缘,没有变质的叛逆,是给我们青春最好的解释--永远健康向阳的青春。
影片呢,虽然整体还是有些散的,但单就母亲与儿子这一冲突的主线来说,已经非常不错。
比起用钱堆起来的中国大片,像这样贴近小生活的“小”电影,希望可以多一些。
拍给中学生看的
就这还影后呢...
纪实片
是因为吕丽萍拿到金马影后才让我想起来看这部电影的,吕丽萍确实演技不错。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一塌糊涂…中央八套黄金档电视剧随便抽出来的两集缝合的电影,电影频道的传统型烂片。吕丽萍这个随便演演的角色,在同届提名者里张艾嘉汤唯徐帆哪一个都比这个强,凭这种片子这种表演拿金马??史上最水。以前补片的时候看到这是吕丽萍封后之作才看的,今天补标记。
挺不错的。
总体剧情一般,但演员表演出色,吕丽萍和李滨饰演的妈妈和姥姥十分吸引人,成为影片不可多得的亮点,总体三星.
CCTV6...OTL
因为看到吕丽萍拿了金马影后而去看的,无聊死了,天啊,比两集电视剧还不如。我真的要怀疑金马奖评委了!
片子挺生活的,吕丽萍演的挺真实,那老大妈也能拿个最佳女配
吕丽萍的表演确实非常精彩
很一般的片子 怎么就拿影后了呢
挺好看的,跟前夫看的
为反对吕丽萍给1分
原来好演员真可以拯救一部电影……虽然故事挺傻的,但还是挺乐呵的看下来了,影后没白得~~
片名儿有点儿2,不过还不错,故事讲清楚咯,不过小伙子忠孝两全了。
看过
吕丽萍金马影后。。。
吕丽萍怎么和孙海英一样 神神叨叨的 不过曾哥演的还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