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行将结束前,黄政民饰演的德洙起身离开了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热闹圈”,孤身一人走进自己安静的房间,沉默地望着父亲的照片。
照片上的父亲定格在了几十年前德洙最后一次见到时的模样,平静、刚毅,不失温柔。
父亲的“消失”给了德洙人生一个最大的遗憾,也扔给了他注定一生要肩负的责任——照顾家人、支撑家庭。
在终于找到失联多年的妹妹之后,压在德洙内心多年的“石头”总算是掉了,愧疚多年的内心获得了救赎,面对“父亲”,他终于可以说出“我做到了”。
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某种程度上值得“高兴”的时刻,他还是哭了,佝偻着身躯,痛哭不已,泣不成声。
类似的痛哭不止这一次,在德洙从幼小孩童到耄耋老翁的人生旅途里,他痛哭过多次。
在举家逃亡不慎丢掉妹妹又不得不和父亲别离的时刻,在西德煤矿崩塌眼看着自己的朋友被掩埋的时刻,在遇见心仪的爱人却不得不分别的夜晚,在买下姑父喊着要卖出去的“花粉世家”店铺的夜晚,在历经越南战争回到家人身边的时刻,在满怀希望于人群中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并找到妹妹的时刻......每一次哭泣,都真实而残酷,一个男人一生所经历的、承担的、努力去追寻和改变的,欢喜、痛苦、希望、绝望、收获、失去,凡此种种,都在浸满眼眶的泪水中得到了诠释。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这句话对黄政民饰演的德洙而言,再贴切不过。
正是因为有过那样的痛哭,影片勾勒出来的他的人生,才更加令人信服和触动。
在平稳舒缓的镜头切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德洙的男人跨越几十年的人生,可以透过这个男人的人生,窥见到其肩负的责任、坚守的承诺以及始终怀抱的爱。
过早的独立让这个男人早在男孩时期就有了撑起整个家的意识,而这个“家庭支柱”的定位也让他拥有了责任、乐观、坚强、不屈、担当、忍耐等内心品质,并用这样的品质浇灌出一个十分立体的男人形象。
这些品质体现在他放弃学业让弟妹升学的举动里,体现在远赴西德、奔赴战场赚取收入的举动里,体现在从不言弃一直寻找的“寻亲”举动里,这个男人的一生历尽坎坷,不断地遭遇阻碍,却从未轻易妥协轻易言弃,反倒是用强大的内心品质顶住一切,既收获了爱情,也圆满了家庭。
也正是如此,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被这个男人感动,并油然生出敬意。
如果仅从人物塑造来评判《国际市场》的话,那导演尹齐均显然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凡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会被德洙这个深夜痛哭的男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会毫不犹豫地为黄政民的演技竖大拇指。
但这部电影并不打算只是塑造一个令人触动和佩服的男人形象,也不止于讲述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故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男人的人生故事,近乎直白地揭露时代、反映时代甚至批判时代。
这再明显不过,影片一开始就是朝鲜战争,用一个庞大的逃亡刻画战争的残酷,随着德洙的成长,他所历经的各个年代,无论是集市店铺的变迁,还是西德煤矿、越南战争,其所折射的,正是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生活的时代表现。
时代背景的真实融入,让影片更加真实,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而这些时代元素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人物命运,还在于传递某种拷问。
这种拷问,有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发出声音,有对国际市场的繁华到衰落的变迁发出声音,并最终在声嘶力竭的“寻亲”环节飙出最强音。
不少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表示有被“催泪”,甚至不乏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不是在矫情,也不是泪点低,而是这部电影本身就具备了不少这样触人心弦的泪点。
该怎么说呢,但凡对生活抱有一定理解,对人生的不易有所感触者,大抵都会被感动到。
一个平凡人的艰辛、艰苦和坚韧,以及夹杂在其间的爱意、生活的种种不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能引发共鸣的。
而我能想到最催人泪下的桥段,应该在德洙和一大群韩国百姓通过电视节目寻找失联的北韩亲人那一段,影片在这一段制造了非常真实的情感共鸣。
那些因为战争、政治以及其他原因而分离、失联甚至永远都没能再见的亲人,给渴望家庭团圆的人造成的悲痛,是无法估量的。
能够感受得到的,便是那些声嘶力竭的哭泣中,紧紧抓住的希望和不得不面对的绝望。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闪现了主人公德洙十分信奉的格言:忍耐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是的,这个叫德洙的男人面对生活的阻碍和命运的坎坷所做得最多的,便是忍耐,即使有那么多次的深夜痛哭,也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圆满:这,或许就是甜的果实吧。
1950年,兴南港的冬夜,你背着妹妹在上万名逃难的人群里用力向前。
美军的舰艇仍在等你们,远处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了,遍地是哭喊声和绝望的面孔,爸爸那样有力的大手,却也终于散了。
那一年,祖国是被撕裂的半岛,是无法回头的北方家园,是异族高喊光明口号要匡扶正义的战争,是死亡和不屈服,是手里紧握的妹妹剩下的衣袖。
1953年,釜山国际市场,你是和伙伴一起擦皮鞋贴补家用的少年。
战争终于停止了,妈妈说因为你是哥哥啊,你是所有的指望。
那一年,祖国是贫穷,是满目疮痍,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左邻右舍们,是跳着狗腿舞向美军大兵讨来的巧克力,是国际市场上数不清的难民、店铺和罐头。
1964年,你是码头挥汗如雨的搬运工,是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长子。
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你决定远赴欧洲,做那向西德输出的上万名韩国矿工的一分子。
那一年,祖国是“汉江奇迹”开始萌芽的地方,是经济起飞急需外汇积蓄的幼小力量,是无数同胞在异国的血泪,是站在莱茵河畔涌上心头的刻骨乡愁,和一回头就看到的那个心爱姑娘。
1973年,你是回到故土已经成家立业的好儿子好丈夫。
却为了凑齐妹妹的嫁妆和保住姑姑的杂货店,终于放弃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次去往远方,上了叫做越南的他国相争的战场。
那一年,祖国是战火硝烟外遥远的安稳的存在,是昂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民主转型前夕的威权阴影,是生命里对弟妹无法卸掉的责任,对妻子对自己无法交待的残忍,是即使一条腿残废了也仍然要回去的那个家。
1983年夏,你是KBS电视台节目里大声嚎啕寻找失散妹妹的哥哥。
138天的现场直播,五万个以上的离散家庭,一万多次的重逢,你和你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最悲恸的生离死别后,却仍没丧失等待的勇气。
那一年,祖国是眼泪,是数不清的泛黄的伤痛,是童年乡村院子里追打跑闹的模糊记忆,是与妹妹相认后终于可以回来一起向母亲下跪请安的这片土地,是多少历史的捉弄多少人祸的蹂躏也打不垮的尊严。
你终于老去,儿孙满堂。
你和老伴坐在顶楼的天台上,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这个你们奋斗过的城市,望向这一片安乐和繁荣。
你心里仍时时念着北方,那个父亲或许至今还在生活的仍然被禁锢的国家。
你哭了,你说这一生好累好累,爸,我真的很想你。
路途艰难,生命里许许多多的困境,你真的孱弱不堪。
或许多少次被历史抛甩,被国族凌辱,被谎言愚弄。
或许忍耐太漫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在无尽的试探里要向着对的方向是那样难。
却愿你无论多少次跌倒仍能爬起,在这个你终其一生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它的每一寸苦难里有你的承担,它的每一寸骄傲里有你作伴,它值得你用心去坚守,它的崛起和自由是你的不妥协不屈服盛开的花朵,它是你不会厌弃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也要回来的,是你可以为之挺胸自豪的,是柔软宽厚的——那个可以称为祖国的地方。
也许是奢望,愿这世上许多漂泊的灵魂和你一样,走过再远再孤独的路,也终有祖国可以怀抱。
微信公号:movie_jimigao
这部电影可谓韩国版《阿甘正传》。
大时代,小人物,故事以朝鲜战争开始以一个小人物讲述韩国半世纪以来的发展,影片当中不乏中国人熟悉的到外国劳工的苦况和越南战争,有笑有泪。
影片最意味深长的是向我们诉说父辈一代的固执的因由,真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因为有上一辈的责任感才有下一代能享受的幸福。
就来父亲节了,这部绝对是父亲节献礼!
爸爸,爸爸德秀啊如果我一去不回,那就在国际市场做买卖的你姑姑的铺子里见吧上那里打听花粉之家都会知道是花粉之家 知道了吧是===========================================然后 德秀 创建了 华为,搞了个俱乐部:花粉之家!
好的电影是全程无尿点,死死把你钉在座位上不动弹的,这部电影正有这样的魔力。
主人公尹是一个家族的长子,在一场避难中痛失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因此自己不得不扮演父亲的角色,挑起家庭的重担,照顾柔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
他幼年在街边给人擦鞋,为了巧克力被人痛打,回家却说是自己摔跤了。
长大之后他喜欢读书,他也曾考上过海洋大学,但几次因为家中弟妹学业和嫁妆问题牺牲了自己。
爸爸走后,他努力扮演好一家之长的角色,为了生存为了承诺为了责任,做了太多太多。
他也曾有过梦想,成为一名船长,开着大船在海上航行。
几十年一晃而过,他也只是偶尔和妻子闲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孩子长大后像飞鸟一样离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没人问过他是怎么想的。
尹,是韩国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缩影,平凡不起眼,但是对于家族中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想起了我的父辈祖辈们,他们也曾经生活在战乱时代,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吃尽苦头。
每一个艰苦奋斗的老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也曾对这个世界怀有梦想,然而现实如此骨感。
回家的时候,我要回去问问我的爸爸,他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
无论什么,我都会好好听着的。
感谢爸爸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
8分。
色彩明快靓丽。
缺点把中美德国人都突显的无情。
韩式幽默和催泪。
演德秀母亲的张英南在这片里演技好赞。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一生。
少年时的经历和父亲生离死别时的叮嘱指示了德秀一生要走的路。
他坎坷的一生最幸运的是有个好朋友达九还有美丽善良贤淑的英子。
讽刺的是向德输出劳工这段戏,因近几年他国对韩处理输入劳工问题的谴责。
德秀一直不愿关闭“花粉之家”的原因是一直在等待离散的父亲和妹妹。
结尾寻找亲人的部分很催泪。
德秀找到了妹妹,完成了两个心愿中的一个、遵守和父亲的约定,但也付出了太多太多。。。
环顾我们身边,这样的亲人不就是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们吗?
可是另一个心愿恐怕是难以实现了,即使父亲在世,年事已高已无法再相见了,人生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难以复加的遗憾。。。
万家灯火之时,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和睦团圆、幸福美满!
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人的勇气,不仅丝毫没有意识导向的还原了🇰🇵🇰🇷战争和🇻🇳战,更是把建国初期的韩国矿工出国挣外汇的经历真实呈现,是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丝毫掩饰,当然所有残酷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和尹德秀一样,经历过的都值得回忆。
电影中亲情、友情、爱情都有非常感人至深的体现,在那个战乱纷飞而后又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尹德秀遇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人,一见钟情的爱人,还有生死与共的友人!
这样的经历,才真正算得上痛快并快乐着!
黄政民的演技毋庸置疑,年轻扮相和老年扮相并不出戏,德国杜伊斯堡矿场那段戏算得上拼命,几段极其出彩的台词也非常精彩,和金允珍也夫妻相十足,和金牌配角吴达洙更是配合的相得益彰!
影帝果然名副其实…
时代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在二十世纪,这个影响可能就是一切吧。
很多人说这是韩国版的阿甘,我怎么看怎么不像,虽然说的都是时代变迁,但阿甘是美式的个人主义和美国梦,韩国这版更多是时代对个人略悲剧的影响,我倒觉得更像“活着”(当然“活着”的跨度和在意识形态上的时代影响是这部完全不能比的)。
英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想想自己。
德秀无奈得回答,这就是我的命。
为了别人活了一辈子的时代印记真的是我们这辈人无法想象的,我敬佩也感到很唏嘘,自认真心做不到。
同样感恩我们那些出生在20世纪中的长辈们,无论之前是怎样的人生,现在都该为自己想想了(不要管着我们了)。
1950年,兴南港的冬夜,你背着妹妹在上万名逃难的人群里用力向前。
美军的舰艇仍在等你们,远处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了,遍地是哭喊声和绝望的面孔,爸爸那样有力的大手,却也终于散了。
那一年,祖国是被撕裂的半岛,是无法回头的北方家园,是异族高喊光明口号要匡扶正义的战争,是死亡和不屈服,是手里紧握的妹妹剩下的衣袖。
1953年,釜山国际市场,你是和伙伴一起擦皮鞋贴补家用的少年。
战争终于停止了,妈妈说因为你是哥哥啊,你是所有的指望。
那一年,祖国是贫穷,是满目疮痍,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左邻右舍们,是跳着狗腿舞向美军大兵讨来的巧克力,是国际市场上数不清的难民、店铺和罐头。
1964年,你是码头挥汗如雨的搬运工,是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长子。
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你决定远赴欧洲,做那向西德输出的上万名韩国矿工的一分子。
那一年,祖国是“汉江奇迹”开始萌芽的地方,是经济起飞急需外汇积蓄的幼小力量,是无数同胞在异国的血泪,是站在莱茵河畔涌上心头的刻骨乡愁,和一回头就看到的那个心爱姑娘。
1973年,你是回到故土已经成家立业的好儿子好丈夫。
却为了凑齐妹妹的嫁妆和保住姑姑的杂货店,终于放弃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次去往远方,上了叫做越南的他国相争的战场。
那一年,祖国是战火硝烟外遥远的安稳的存在,是昂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民主转型前夕的威权阴影,是生命里对弟妹无法卸掉的责任,对妻子对自己无法交待的残忍,是即使一条腿残废了也仍然要回去的那个家。
1983年夏,你是KBS电视台节目里大声嚎啕寻找失散妹妹的哥哥。
138天的现场直播,五万个以上的离散家庭,一万多次的重逢,你和你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最悲恸的生离死别后,却仍没丧失等待的勇气。
那一年,祖国是眼泪,是数不清的泛黄的伤痛,是童年乡村院子里追打跑闹的模糊记忆,是与妹妹相认后终于可以回来一起向母亲下跪请安的这片土地,是多少历史的捉弄多少人祸的蹂躏也打不垮的尊严。
你终于老去,儿孙满堂。
你和老伴坐在顶楼的天台上,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这个你们奋斗过的城市,望向这一片安乐和繁荣。
你心里仍时时念着北方,那个父亲或许至今还在生活的仍然被禁锢的国家。
你哭了,你说这一生好累好累,爸,我真的很想你。
路途艰难,生命里许许多多的困境,你真的孱弱不堪。
或许多少次被历史抛甩,被国族凌辱,被谎言愚弄。
或许忍耐太漫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在无尽的试探里要向着对的方向是那样难。
却愿你无论多少次跌倒仍能爬起,在这个你终其一生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它的每一寸苦难里有你的承担,它的每一寸骄傲里有你作伴,它值得你用心去坚守,它的崛起和自由是你的不妥协不屈服盛开的花朵,它是你不会厌弃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也要回来的,是你可以为之挺胸自豪的,是柔软宽厚的——那个可以称为祖国的地方。
也许是奢望,愿这世上许多漂泊的灵魂和你一样,走过再远再孤独的路,也终有祖国可以怀抱。
本文首发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52750/
电影将三个历史事件串联,韩国的625事变,德国矿工,越战。
期间过去与现在不断穿插,连接(相似性转场的镜头处理运用得炉火纯青)。
而德秀小时候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带着妹妹登船,妹妹丢失,爸爸下船去找妹妹,也从此失散。
他从此要作为长子和家长照顾这个家,他也一直信守承诺。
去了约定的地方,姑姑的“花粉之家”店铺,从小扛起重担,和妈妈一起养活弟弟妹妹,因此自己丧失学习机会。
长大后,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为了弟弟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前往德国做矿工,赚外汇。
为救达九(小时候的事,让他再不愿失去亲近的人),矿井坍塌,差点死掉,英子小姐是他的光,坚持着活了下来,最后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己考上了海洋大学,可妹妹要嫁妆,姑父要卖铺子,又扛起一切,去越南死里讨生活。
爆炸事件,小男孩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讨巧克力被打,他发了善心,小男孩也以善待他(又是一个前后呼应)。
再后来的撤离事件,登船,男孩带着妹妹,妹妹落水,这熟悉的一幕怎能不让他动容,他跃入水中,救起女孩,腿中弹,南珍就了他(前面还救了一次,所以他最喜欢的歌手是南珍,不容他人反驳)。
他一生都忘不了小时候的事,所以守着铺子(爸爸说会来这里汇合),所以参加电视节目找亲人(找回来妹妹莫顺)。
最后一段穿越时空,如梦似幻的安排,他与自己和解,与父亲和解,说可以卖掉铺子了。
他一生都忘不了小时候的事,所以只提过三次当船长的梦想(小时候和达九,考上海洋大学,最后和妻子说)。
所以放弃了读书,放弃了已经考上的海洋大学。
坚持着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承受着别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这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经历,也是英子、达九的经历,是625事变的韩国人共同的经历,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经历。
其实哪个国家都经历过苦难,联想到我们,父母或者更大一点的爷爷奶奶,经历了不知多少苦难,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所以片中德秀在越南,爆炸事件时,写给英子的信,可能很好的说明了一代人的心理吧(顺便一一提,爆炸这里先倒放后正放的镜头处理很有新意)。
这个电影的主题还是挺容易看懂的,战争的伤痛,家庭的责任。
所以我们闲聊点别的。
看的过程中,德秀放弃自己,一心为家,却被家人嘲讽、不理解,让我很难受。
但其实放到更一般的情况,自己这一生的经历,构成了自己一些独有的东西(德秀的一些坚持),也许在别人眼中无法理解,但自己心中明白就好。
也许我们老的那一天,一些行为落在小辈的眼里也是老土、奇奇怪怪。
再反过来想,父母年轻时的经历,一些坚持与舍弃,其实我们也并不清楚,有时他们要愿意讲,哪怕是吹牛,听一听也挺好。
至于其他的,小时候的经历让我想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英子的感情让我想到珍惜眼前人,战争也是一大话题,自己的梦想与家庭的责任这些就更是沉重,也不便再多聊了。
愿大家安康顺遂。
韩国这种电影快像宝莱坞歌舞片一样量产了,假大空
★★★☆,煽情略用力了
韩国版活着
东亚史对每个家庭都是一场巨大冲击啊。【2016.01.21】
看的意犹未尽,感觉再长点就好了
勉强及格,最大缺点是老人妆太糙了,给家人当奴隶的东方价值观也需要消化一阵子。这片子料堆的比较足,战乱、矿难、恐袭、寻亲,都够好几部片子了。格局像《活着》气氛像《岁月神偷》表演像《三丁目夕阳》,是个大杂烩吧,看着倒是不累。另外片里出现了不少韩国历史名人,郑周永金峰南南珍什么的有意思
现在彻底患上了在电脑上看韩国电影必走神的毛病 但是黄政民真好
讲真,对于这种将小人物的生活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拍摄手法,我有点吃不消,所以就觉得一般般啦。啊,寻找家人的片段实在是太煽情,还是吃不消。他爹出现拥抱男主的场景,还是太煽情了吃不消。
在轮渡的麻绳撕下了妹妹的袖子,仿佛撕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从此在西德坍圮的矿井下,在越南弹雨的沼泽里,在每个九死一生的时刻,都学会了两个字,认命。偏执地认定自己没有抓住妹妹,顽固地开着小店等待父亲归依。望向远处的大船,念及儿时的梦想,跨越一个世纪的灯火,都在这凝望里,安歇下来。
西德:长子矿工&长女护士 当把最平常又最辛苦的职业融合在家庭和国家的命运下,看懂了一直不能理解的韩国人在世界上“自信”的底气 PS:这段结合《国际市场》的片名雕琢下会是不错的题材,我们的一带一路电影呢?越南:婚礼 瘸着腿的哥哥让不懂事的妹妹终于有了嫁妆…认亲:远隔重洋的妹妹易寻(哪怕仅有一片布),咫尺之隔的父亲难觅(虽然诺大一店铺),如同片中一些对战争对手的“不友好”,有一些政治隐喻~不赞同、能理解 Ps:虽然觉得没啥好哭的却还是哭了出来电影硬伤(除了西德篇其实没多少史诗的感觉,又如黄政民的老人妆真的太烂了…)明显,但如同KBS的寻亲直播,哪怕再嗤之以鼻它的煽情也会情不自禁的流泪~ 5星值得
煽情催泪抄袭阿甘什么的就不说了,光开头那段,不知道的还以为志愿军所向披靡呢,长津湖战役,兴南大撤退,包括整场韩战,惨的可不光是你们这些信基督的韩国人。
严重过誉
拖沓。
韩国保守主义电影代表作。
开头就yygq抗美援朝,想笑
黄政民怪物级别的演出为我们呈现这部人生巨作。德秀想当船长这样就不用离别了,德秀不改店名是因为这是父亲和他最后的约定,最后一个镜头德秀用一生的辛苦换来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神作!!!半夜看哭成了沙雕!
就是想把人弄哭吧……
没有太感动
4-。一个男人的"编年史"映射了一个国家的断代史。认亲那段太催泪了但整体并没有很出彩。
没有想象的好,很像人世间里的雷佳音。整体对比,还是新世界 、思悼、 共同警备区故事更加动人。虽然平常韩国电影要看忠武路男演员们,但韩国电影在这类沉重剧情的创作上,还是要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