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人唤她作LIZ,因为她妈妈只有发狂的时候才会唤她全名——ELIZABATH。
她的背景令人苦恼。
那是一个如垃圾般的地方。
过期的食物,过期的浴室,过期的针头,过期的宁静,过期的童年,过期的母亲,过期的家庭……也许只有一样不会过期——她说:”I love you, mum.”"I love you, dad."生活在最底层的悲哀中,已不是忧愁可以解决的,那是自我了断的绝望。
如同人,抛弃一切,剩下的只是求生的本能。
当生命被剥的如此赤裸裸,索性,无畏面对一切。
那些让我们每天费劲唇舌,绞尽脑汁的烦恼,在生命这个大课题里,什么也不是。
除了爱和死亡,没有什么是深刻的。
LIZ一头蓬发,有成人般深省镇定的表情。
生活把她逼的太紧,她的成长不由自己。
她说"She is my baby.” 这样的成长往往异常疼痛也异常牢固。
她抱着一种"Nothing is worse.”的信念,在混沌中勇往直前。
因为她知道上帝给她的,从来只有向前这一条路。
没有退路的人生。
久违的感动。
她对生活的不放弃,她总说"I just need a chance.” 这样决心和信心,来自于一个随时可以绝望到谷底的灵魂。
人性如此相通。
我总不明白世上何来坏人,他们不懂切肤之痛和感同身么?
对于这个一个伟大的灵魂,我只能说:You deserve Harvard.
看完这个影片几年之后,最近发生一件小事,让我又重新回忆这个电影,这部电影励志的地方,不是Liz Murray最终考上了大学,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着原生家庭的厄运,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每天三餐都是很难吃饱,家里付不起水费所以很难洗澡,每天身上又痒又臭,到学校里被各种被嘲笑孤立。
学校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象牙塔,对敏感又贫苦的学生而言,学校甚至是比社会还残酷的一个环境,因为学生时代未成年人很难有选择学校、老师可能性,如果运气不好,在这种环境下上学,那真如苦难沼泽。
在这种家庭学校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人,或许很容易就放弃努力,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继续堕落的生活。
无论是生活在哪个阶层的孩子超越父母都不容易。
富家子弟因为起点高,超越父母同样难。
在没有父母辅助,反倒还要照顾母亲Liz,终于母亲去世以后,Liz才把原生家庭带给她所有的羁绊甩开,自己打工赚学费学习,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进了一所学校学习,Liz和姐姐Kate是一样的基因,生活在一样的家庭,Kate肯定也挣扎过这样的命运,可是却没有光明的未来。
太多像Kate一样生活在千疮百孔的家,也曾是各种挣扎,却还是走上父母的老路的人。
说一说影片中另外一个人物Chris,Chris是Liz的朋友,Chris的命运和Liz姐姐简直比血亲更像。
Chris一直是跌跌撞撞的求生存,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普通的轨迹。
这三个女孩生活的都很难,但我反对唯结果论,在我的价值观里,Chris就是内外一致的普通人,普通人在社会上生存,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正常。
普通人无论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都不会有戏剧性的改变。
都知道谁痛苦谁改变,但没有聪明这个天赋的人,只要是过着普通生活,都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Liz Murray在学习上天赋高,真的不是普通的学商,资质普通的学生可能用两年时间就考上世界级的名牌大学?
再复读三年都未必搞得上一流大学。
如果和Liz这样聪明又努力的人比,普通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
Liz Murray是属于越努力越幸运的人。
她的学业方面不具有借鉴意义,因为根本不能复制。
也有很多像Liz和Kate、Chris一样,只是活着就已经很吃力,却没有放弃希望,过上普通生活的人,我认为更励志。
普通人本身更值得被书写。
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处境、生活的原貌。
Liz最终成功摆脱了这份名为原生家庭的诅咒,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自己的父母。
这已经就摆脱了普通人的范畴,因为普通人的生活里最缺稀缺的就是“逆袭和打脸”。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这么多好评,其实我看完有些失望,我承认这个女孩很不容易才有后来的位置,但是她有何尝不是依赖于幸运的命运,因为她的智慧异于常人所以她才能够成为佼佼者。
我同情她的遭遇但是我并没有被感动或者获得动力,她被命运所抛弃同时又被命运所捡起。
她在他们面前说的话都只是她自己所遇见的不公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并没有显示她有多少的智慧,而且女主角皮笑肉不笑的样子甚至让我有些害怕。
难道成功的定义就只是进入名牌大学么?
难道她这样不快乐的生活也是成功么?
就是因为这样的偏差的价值观让我们一步又一步进入圈套。
并不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是天才就可以进入哈佛的,这样的生活太传奇虚拟反而不应该被放上标榜,看阿甘的时候我会震撼,因为那样的努力会是符合的,他的人生不是和我们理想的那样完美,但是他可以达到他的极限,他可以去追的是他的快乐,那就够了。
现实不需要完美需要的是真实的快乐。
如题,并不觉得这电影很励志,但还是给了四星。
女主是个天才,她是那种认真学习就能得到好成绩的学生,是自己看《百科全书》就算不来上课也能考一百分的,是能在两年内读完四年高中并且拿下第一的,所以她考进哈佛这所名校并没有很励志。
可是,女主的成长环境又实在太恶劣了,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周围的人讨论的不是毒品就是性或者别的,所以女主还能正常长大实在太不容易,这棵小树没有长歪很难得。
在收容所(还是孤儿院来着,记不太清了)那种环境也没有发疯或者演变成心理变态的人,也很艰难而幸运。
如简介所说“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所以这部电影不应该把较多的内容放在如何努力上面吗,可是这方面的体现并不足够,女主考进哈佛又显得太容易了,所以这也是我开始不想给四星的缘由。
女主和克里斯的友情发展的好迅速啊,两个人突然就开始抓着泥巴往对方身上扔成了好朋友,这一点很出人意料。
开头的时候女主的姐姐和妈妈抢钱不让她去买毒品,后来女主和父亲一起追出去结果父亲和母亲一起走了,看的我有点懵。
女主趴在棺材上仿佛躺在母亲身边,觉得这个孩子坚强却又可怜。
女主的眼睛和头发很好看。
女主的父亲其实是个天才吧,可惜吸毒了,他说“别爱我,浪费能量”的时候觉得还挺难受的,他也许本可以是个好父亲的。
No matter what you think about the situation you're stay comparing with the one you most admirring, there's just a piece of paper between them. Fortune, status,fame and all those things just can be achieved only under you unmoveable faith. Both of her parents were drug takers, her mother, schizophrenic, being blind and died of AIDS not long after, had been taken care of as the baby, but not converse. Misunderstood by her grandpa and forsaken by her papa, she was always living in the hopeless world of violence, ill-treating and spiritual disorder."Every getting-up," she said:" I watch everyone in the world on their faces, I feel they are sheltered that none could get through, it seems strange and sad but unchangeable." Unexpectedly, she never lost her faith when confronting all those but sticking to schooling. After her mother was gone, she went to the private high school, for which s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be being further with the slight in-comes by doing washing dishes along with her algeorithm.She did it and got chance to have a visit to Harvard, after which she made up her mind to try her best to become the one here and become a real new person that would be completely different foretothen.As the successful stock broker Chris ever said:"If you have a dream, then protect it. Never let someone else to say that you can not." She went on and got the scholarship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for paying the cost in college, for which she had been in her elder sisiter's overcoat and her worn-out inside during the interview.For not sleeping and not quitting and not shrinking from the pain all around her, she never lost her aim under poverty and helpless, as brave as she could be, Liz Murry is the strongest girl in Harvard.http://bulaoge.com/topic.blg?dmn=vanillayard&tid=305766#Content
“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电影的一开头,故事的主人公莉兹(LIZ)如是说。
镜头里,是一张平静的脸,没有愤恨,没有落寞,有的只是内敛之下的坚韧和“生活不会更糟”、“永不放弃”的处世哲学。
莉兹·莫利,出生在纽约贫民窟里的一个不幸家庭,父母亲都是瘾君子,而且双双染上了艾滋病。
她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卖破烂,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
她被同学嘲笑、欺负,所以她不愿意上学,她辍学。
父亲不管她,外公不收留她,所以她在被她称为“疯人院”的教养所里呆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
之后,她流浪,和她的好朋友克瑞丝(CHRIS)一起,乞讨,露宿街头,到便利店偷一些吃的东西。
如果她的母亲没有那么快的死去,那么莉兹的人生轨迹或许会有不同。
她母亲的死让她明白了,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莉兹母亲下葬的那一幕拍得很平静,没有人哭,没有人大叫,只有莉兹躺在母亲的棺木上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候,她的脑海中闪现了她和母亲坐在滑板上滑过草地的快乐而又美好的回忆。
莉兹说,“当时你是那么健康,我们是那么快乐。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
”在影片的至始至终,莉兹对于母亲,只有浓浓的爱,而没有一丝怨恨。
我一直认为正是这种爱的心理才让莉兹能够从正面去接受生活,去理解生活,去重新生活。
改变从她进仁爱学校开始,在老师大卫的支持鼓励下,莉兹惊人的潜力发挥了出来,当然,更多的是惊人的毅力,在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在期间还要打打零工的情况下,莉兹硬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
优异的成绩让她踏上了波士顿的旅程,让她见到了哈佛,那所美国最伟大的学府。
哈佛,给了她更多的梦想。
“这世界就像一层薄膜,每个人都看得透,但却冲不破。
他们终日徘徊和埋怨,却不敢抬头看一眼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 “现在,我离这层薄膜很近,很近,近得可以摸到,我觉得我可以冲破它。
”“为什么不拼一下呢,看看到底会怎样?
”所以,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
在申请奖学金的座谈会上,莉兹以她的经历打动了所有的评审。
她说,“我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
是的,我妈妈。
我爱我妈妈,我相信她也爱我,虽然她常常忘记这一点。
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
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呼应影片的一开头)……我可以寻找各种理由使自己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很聪明,我可以改变我现在的生活,改变我的一生。
我需要的只是这个机会。
”当被问及“觉不觉得可怜时?
”莉兹这样回答到,“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
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莉兹做到了,她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成了第六届纽约时报奖学金的获得者,她进入了哈佛,在哈佛,她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我并不简单地这样认为。
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励志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奇迹。
对母亲的爱,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莉兹始终不放弃生活的原动力。
正是爱让莉兹觉得生活还有希望,还值得她去奋斗,去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没有这份爱,而只有怨恨,就如同“莉兹的好友克瑞丝的怨恨那般”,那么恐怕就不会励出什么志了。
当然,它是一部励志电影,电影的原名很能够说明这一点:HOMELESS TO HARVARD(无家可归上哈佛),的确是励志啊。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周日下午在央视一套看了之后,感动至今,遂写下上文。
http://blog.sina.com.cn/yanglili82
90分钟的剧情 直到前50分钟还都是在叙述一个扯淡的人生 直到那个该死的 令女主牵肠挂肚的亲爱的母亲 离开了这个世界 挽救了女主 她的女儿!
女主 在后40分钟故事里 只要自己敢想敢做 完全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她的学业上的开挂了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当然 一个学习上的天才可以来自任何家庭 女主恶劣的家庭没有击垮她完全在于她的幸运之神眷顾没有让她在恶劣环境中堕落 反而锤炼出来大风大浪见过世面而不畏惧任何可以阻挡她想追求的学业上的障碍!
是的 天才加上努力 成绩还有最重要的影响么?
联想到这一点 那么哈佛录取她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因为她的成长来自于一个天才的不甘堕落的挣扎直至奋斗不息,高分数不是她的唯一,那分数就可以不是那么高了!
这样公平么 一言难尽 生硬的分数说明不了一个全面的人 但哪里有一个全面的人?
人生命的本质在选拔教育这个方面 必定是愿意选出一个充满着卓越梦想并行动起来去追寻的人来获取教育资源更加重要!
但是 这只是个理想主义的故事 现实世界充满了恶意 令人类更加珍贵那原始的美好智慧 或许是天真的笑容!
就像是女主在影片里 从开始到结束 一直期待着母亲那满怀爱意的笑容!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站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警”而远之;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我相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也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
生活、环境里充斥着毒品,死亡,殴打,酗酒,虐待……父母都是酗酒者兼瘾君子, 父亲、母亲、姐姐都患上艾滋病。
母亲是间歇性精神分裂,最后死于艾滋病。
父亲在收容所度过余生。
外公曾强奸了自己母亲。
后来又把自己的外孙女赶出家门。
8岁被送到女童收容所。
15岁开始与一个同样是问题家庭出身(幼年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朋友一起流浪17岁以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会担心她的早期经历对她人格的影响;家庭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兴许会为她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和失衡的家庭动力而担忧;行为疗法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则可能关注恶劣的环境对她行为举止的影响……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中学4年课程。
19岁时获得1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这样的结局可能让许多报有“早年经历(先天)决定论”的人们大吃一惊。
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叫做Liz Muray的女孩,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
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
2003年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离开哈佛,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学习电影专业。
2006年她父亲死于艾滋病。
最终她于2008重返哈佛并于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2009年8月她参加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她想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以便能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建议。
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就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拍摄的。
Liz Muray的故事,大大动摇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先天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
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即使童年生活支离破碎,颠沛流离,一个人还是可以有所梦想,有所选择,也因而有所希望。
回顾 Liz的成长,尽管她的成长环境里存在着那么多灰暗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那样的黑暗里,依然存在着某些温暖明亮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让Liz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一、来自外部的力量与支持1、幼年的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人。
所谓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中,特别关注的是当事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多数为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Liz的父母虽然酗酒、吸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和艾滋病,但是从影片里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很健康,母女关系也很好。
电影里曾有个细节,就是Liz和妈妈一起回忆Liz小时候(6岁),母女俩用硬纸板在雪坡上玩的情景。
Liz与妈妈滑雪的情景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
她在旁白中说,“我记得和妈妈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着我的手很暖。
那时我很小,她很健康。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也许这种情景只发生过一次,也许她背叛过我一千次,这并不重要。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毒瘾发作的妈妈与女儿们发生争执,要拿走家里仅存的100美元。
Liz在母亲的哀求下把钱给了她。
母亲接过钱露出了一个煦暖、柔和、甜美的笑容,这种笑容曾经是Liz熟悉的,也是她后来渴望的,可见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她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
所以,Liz会反复提到与妈妈之间的爱,“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妈妈住在我的心里”。
正是这种Liz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妈妈稳固的爱,发展出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
相比母亲,在影片中Liz较少提到父亲。
但是有几个细节也能看出父女之间的感情:Liz情愿在家里吃自来水泡的方便食品,也不愿意被社工带离父亲的身边,百般为父亲辩护;父亲在Liz被带走以后,那种伤痛的、无奈的、愧疚的眼神;Liz申请高中入学时,父亲从收容所里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在学校门口告别的时候,父女俩那个深情的拥抱和彼此那声“我爱你”……值得一提的是,Liz的父母都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也有着彼此童年的伤痛,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虽然他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对Liz和姐姐的爱是朴素的、本能的。
而且在Liz童年,一家四口一直在一起。
即使后来一家四口分散四地,但是Liz与父亲重逢时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大学路的家”,那个破败的幽暗的公寓。
可见,一个功能不全的客体,也比完全没有客体好。
Liz的故事在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期(6岁以前),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较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就能内化成他/她较稳定与健全的自我。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四岁以后,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尤其重要。
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会日益彰显,他/她会渐渐脱离父母的视线和控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有距离的潜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其中,同伴关系是重要的元素,它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
可以说,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就是他的社会化历程。
Liz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缘故,在小朋友中间并不受欢迎。
但在她的青春期(15岁时),她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Chris, 并和她成为最好的朋友。
她们互说心事,结伴去流浪。
另外还有几个男性的同伴,也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过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记忆。
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老师David的周全考虑,她与同学们也相处甚佳。
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尽管Liz家境贫困,家庭破裂,但是在她的成长中,她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支持。
这一点为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物质上说,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保证了Liz一家基本的生存权与Liz本人的受教育权:妈妈精神病发作,有机构出面将她收治入院;Liz不去上学,老师会报告相关机构敦促她上学;当父母无力抚养她时,她至少还有收容所可去;即使没有社会关系,不走后门,她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进入高中,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环境,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的。
提到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提到Liz在曼哈顿切尔西的人文学科预备学院时的老师David。
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也是他,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
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David在课堂上故意装作不记得Liz的名字,连周围的同学都替Liz打抱不平。
后来Liz下课后有点不满意自己作业成绩只得A-, 去找老师指点自己。
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你批准我入学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
这个睿智的老师笑一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想其他人站在你一边”。
当她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二、内在的力量与驱动外在的支持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Liz内心的力量。
一如我一再强调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什么,身处何地;而是在于他/她想成为什么人,又要去往何方。
1、内化的良好客体在客体关系那一节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
影片是在Liz的旁白中开始的。
“我爱我的妈妈,非常爱。
她是个瘾君子,是的。
而且是个酒鬼、经常不醒人事、患有精神分裂症。
可是我从没忘记过她。
她是爱我的,就算她已经忘记。
自始至终、是的。
自始至终、自始至终。
”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答辩中,当评委问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她说的也是这一番话。
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2、选择的力量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
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
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
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
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
Liz把Chris带到学校见自己的老师,引荐她入学。
而Chris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只配在收容所里呆着,或者去做妓女。
当几个月后Liz去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临走前遇到被收容所赶出来的Chris.——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
3、希望与梦想因为有所选择,Liz选择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
“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
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
”参观哈佛校园的时候,有了老师的鼓励,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哈佛学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她一步步地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并让这日益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牵引。
4、行动力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
Liz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
童年时肚子饿,她就自己拿面包吃,哪怕是拿凉水泡方便食品;小时候没有正规上过几天学,但是凭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在考试中得了一百分;外公不能容纳她和她的朋友,就主动带着朋友离家出走,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到学校参加申请面试时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抽空写下入学考试时需要写的作文;打工洗盘子的时候,她把要学的东西贴在靠自己最近的地方,边洗边看;申请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时,一向敏于行动的她却等到最后的期限才提交申请,因为那天她刚满18岁,不需要任何监护人,也不需要再对别人隐瞒自己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 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
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
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以,在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她,“你怎么能做到的”时候,她淡定地回答“为什么不?
”是啊,为什么不呢?
因为她一直在行动。
正如她说的,”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
总结:Liz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与行为。
即使生于绝望,但是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行动,一个人也能活出希望与光彩。
做为个体,我们可以不断地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本的力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满怀绝望的来访者,不断地去寻找那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不管那种光亮是多么的微弱——然后,不断将它放大。
最后,我想用一位在哈佛就读的一个中国女孩博客里的话来结束本文:“我常常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近我悟出了半个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梦想。
不能因为世界烂就什么都不做。
不能因为半个地球已经被污染了就加倍去污染另一半。
现在的孩子常有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我自己包括在内。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活着就是梦着,为了做些什么。
我不会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例子。
我懒得举,也不想陈词滥调。
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既然是个圆球,我们就要把它往前推。
秀出你的梦想,活出你的梦想。
"(最后引号里的一段话摘自作者“过时的流行”的博客http://hi.baidu.com/seashellstarz/blog/item/2fff8c02261cb0024bfb51ab.html)
因为在贴吧里看到一些相关的贴,所以刚刚忽然心血来潮写了点东西。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总之,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吧。
以下是该贴内容。
不要刻意去批判什么,在没有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及意义之前,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学习和凝听。
图片很多人说《Homeless to Harvard》拍的不好,我无法反驳什么,毕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着可大可小的差异。
所以我只是想谈谈我的看法,如果你不认可,ok,我不会觉得任何可惜,也不会强求你的掌声。
我只是想传递一种观念,不论这种观念是否能带给你对此的新的思考。
【 Firstly】电影的前五十一分钟(总共一小时二十七分)在介绍背景。
细节方面处理的极其细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电影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工作繁忙,社会倡导的是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
以至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包括我在内)所谓的正在“逐梦”的青少年,太看重事情的结果。
什么是结果?
我们在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不是通过这一经历我能改变什么,而是,我能否达到预期,能否得到满意的答案以及想要的结局。
正如网上的一句名言,“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你让我怎么哭都行”。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然而这种心理深深的植根于几乎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反而是这种目的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观被推崇为主流,误导乃至蒙蔽了我们。
这前五十一分钟,不是留给这样的目的主义者看的。
况且,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揣着所谓“拍的不好”的心理大肆评论着,我不明白,有人想过这部电影在欧美大获成功的原因么?
难道是因为它“拍的不好”吗?
【Second】当事人,也就是Liz Murray,我想她在电影开拍前不会没有审剧本,在电影公开放映前不会没有细看,那么问题就是,她赞成这部电影拍摄的原因以及导演剧情安排的理由。
用占据电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背景,这种被国内“目的主义者”唾弃的编排方式,为何在国外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还是价值观。
我们的所谓的“励志分子”推崇,让电影变成一部励志影片,喔,你也许会说,“它本来就是励志影片,况且电影的标签以及类别设置上也是如此显示的。
”于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这样丝毫没有思考的接受了。
所以“励志电影就是应该用所有的时间来励志,来激励观众啊。
”这很有道理。
个人看法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的精神所向,不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平穷女孩涅盘的故事,也不是告诉你一个现实版的丑小鸭变天鹅,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我定位以及突破自我定位。
你觉得Liz和她的朋友们鬼混,街头乞讨,进收容所,这些都是消极的,没有达到你期待的“励志”目的。
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是生活中的点滴促成了她的质变。
对,包括其中起很大作用的,她的母亲。
【Third】片头以及片尾,那句“I Love my mother,all the time”反复出现。
中国人讲究前后点题,突出重点。
我不知道欧美人怎么看。
但把这句演讲中的话放在这里,以及在Liz获得奖学金时那句“I want my family back”,都是有意义的。
不要把它当做纯励志电影,你看不见亲情带给你的感动吗?
看不到一种人性的善意吗?
当社会“以痛吻我”之时,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所谓的成功观往往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真正的成功不是物质的,房和车对于我们很重要,但富二代官二代,这对于他们重要吗?
成功的概念,被我们扭曲,歪解。
纷繁的社会,没有人关注你的内心,Liz的成功在于,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以平均绩点96分,四年完成两年高中学业,进入哈佛”。
【Fourth】一笔带过的,Liz的奋斗历程,大多数人看不见它的实际效用,大多数想的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与震撼,我也想知道我怎样能够变成这样,我如何才能成功”。
所以你的“目的性”又来了。
Liz的内在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像她一样。
几乎我们所以人都过着比她曾经强上百倍的生活(毕竟我们现在在用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智能产品看这个帖子),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浮躁、被动、目光短浅、渴望着一步登天。
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想把Liz捧得多高,毕竟,拥有健全双手的她曾经在超级市场行窃,在街头乞讨,我不赞成他人所谓的“生活所迫”。
【Fifth】高中英语课文中有一篇关于《My Fair Lady》电影的节选,三个月的蜕变可以让人焕然一新,其中的原因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希冀。
Liz 的品质也包括这样的希冀。
母亲的去世使她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处境,无家可归以及学业上的空白,知识的匮乏。
有一句话是说,“贫穷的本质是懒惰”,我想一蹶不振,接受现实,承认失败的本质也是因为惰性。
人类本能的惰性。
区别在于,有人克服了,但更多的人屈服了。
还记得在受邀去波士顿时,Liz的反应吗?
她说,我根本进不了前十。
她是不自信吗?
我看不见的,从她上课回答问题的态度以及课下拿着讲义要求老师修改的态度,我认为她有足够的自信。
她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她仅仅是在做自己的本分,她没有说过“一定要考第一”,“非哈佛不上”这样的言论,她只是按她自己的想法在“摆脱无知”。
她把四年 的学业用两年完成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不想在高中毕业前已经就二十一岁”。
安安稳稳的做你的本职工作,不去计较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必然。
”别再找歪门邪道,别再找独门妙招,别再想着一步登天,看清你的现状,给你自己一份准确的定位,循序渐进,你收获的快乐将不再局限于结果。
如果我的所言所感有悖你的价值观,或者你不认可,不愿接受,那么就请默默地关掉这个窗口,因为没有人强迫你赞成别人的观点,你可以继续做你自己,把我所说的一切从你的头脑中清楚。
我希望没有人在此口吐脏言,毕竟贴吧是一个多重思维交流,碰撞的地方。
凌晨一点。
现在我要关掉电脑去睡觉,因为明天要早起。
其他的想法,我会再找时间发上来。
如果你支持我,我不甚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Thank you so much.
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转动。
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
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是因为他们的出身?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
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老师: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
)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
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每一分潜力呢?
——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就是往死里逼自己!
我看过了
初中被无聊班主任当作励志片放,事后还和我们分析应该如何学习他的精神来学习=)
哪里励志了?
we remember what we choose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作为励志片,却把叙事重点放在了贫穷上,女主角在顿悟到穷人的孩子只有靠读书翻身之前也过的浑浑噩噩,之所以能进哈佛全靠一个好脑子,完全不具有鼓舞人心的意义。此外,有那么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还无条件的爱他们,这姑娘是圣母投胎吗
太慢了
书比电影要好 因为书中可以忽略掉努力的部分 而电影中直接忽略 就令人觉得突兀 莉兹是怎样从母亲死后得到启示 自发努力并摆脱过去周遭糟糕的环境的 连一个镜头组都不给 这样直接拿到纽约时报奖学金 难免让天才论抬头:虽然导演的本意 大约也是如此——父亲的天才基因才是重要的 但这并非原书想要表达的
就是所有悲苦低下阶层的人励志的故事。正如很多人说的,这种事就只有在美国有可能发生。女主角两个阶段都选得很好,那个眼神一直是红红的,好委屈的感觉。里面的内容很琐碎,讲liz和他爸他妈他姐他朋友,一直在发生问题。
励志电影对我已经无效了
向前看 alone
这是一个老故事了
我应该早些看的,
片子总体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佩吉妹子只有两分钟戏份,还把自己大额头的短处暴露无遗啊。女主是《美国丽人》的小女儿。
励志类电影
它诚恳。不花招。
情节很一般啊。女主智商不低,随便努力一下(表现她很努力的镜头大约十分钟左右),然后就考上哈佛了?走上人生巅峰了?主角光环有点强。
总是特别佩服那些能逆袭的案例,但是画面效果不是很喜欢减1星
很不好意思的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哭了
1、家人,無論他帶給我們怎樣的痛苦,我們都應該且必須愛他們;2、整部電影矯揉造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