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想在回家前把电脑里的“存货”减少到最少,所以哪怕寝室依旧不怎么消停,我还是带着耳塞然后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的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
很抱歉,我这个坏习惯依旧改不掉,我还是难以容忍在我看电影的时候的声响,更别说是游戏中的嚎叫了。
看的是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电影——《盲流感》,所以想在情绪被周围的噪音冲散之前写点什么也许伴着它的片尾曲可以让我感觉舒服点。
这是一部过于现实的片子,一种莫名的疾病在城市之中肆虐,人们会在一夜之间失去视觉,从而眼前的纸醉金迷被恐慌的白色所代替,政府无从下手,只能把所有的上这种怪病的人陆续的关进一家废弃的疗养院进行隔离。。
起初,人们相互扶持,共同使这个特殊的世界尽量和谐,但当随着被送进来的人数增多,这种秩序便被打破了,面对无助和惶恐,更重要的是生存的底线都被剥夺时,人性真实的一面被陆续的被揭开了....而当他冲出牢笼,世界却早已变了模样........而电影的结局也还好,既让人感到惋惜又让人看到希望,感谢我可以安稳入眠了还记得上次挺陈晓楠的演讲她说自己更喜欢看令人感到温暖的片子,太多的丑陋人性我们可以去体验,可是那对我们没有好处?
(原话我记不得了,大体是这样吧)其实觉得她说的挺对的,但是自己还是忍不住被这样“丑陋”的电影所打动,也被折磨。
开始是《通天塔》,后来是《暗夜的舞者》,接下来就是这部《盲流感》了,人性的卑劣在这里被最真实的还原了出来(好吧也许还远远不够)而我也都是在挣扎之中完成了观看。
很难去想我可以收获什么就像“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人看这部电影感受也不一样,小龙的评论过于愤青,而我更想透过它去明白现实所拥有的是多么值得珍惜。
好吧我说的像个三好学生一样,实则周围还是有太多的嘈杂让我很难让自己“看开”,也许还是要送给自己我的那句话,“这都是一个过程......”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从一个厌世少年成长为一个对于一切都看淡的老头,当然要我的生命足够长
改编自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影片《盲流感》的场景设立,与笔者阅读时脑中所设想的情境画面,有所不同。
常规思维,失明症,是眼前一片漆黑。
因而,阅读的构想,故事发生于一所污浊的、阴郁的暗黑的精神病院内,明亮光线,在阅读时的思绪延伸,是被忽略的。
而影片巧妙地将场景设立成一片犹如泡在牛奶般的刺眼的明烁环境内,画面的高感曝光,与小说讲述者所描述的种种细节,更为契合。
也为刚刚读过不久的文字,增添了更多的戏剧画面效果。
而影片将第一个失明者和她的妻子设立为一对日本夫妻,而非仅仅发生于小说的作者的家乡葡萄牙。
各种肤色的失明者聚焦于逼仄的隔离空间内,弱化国籍界限,模糊具体地点,颇具“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感。
当医生的妻子,带领一小撮失明者,逃出疯人院,获得自由后。
她为众人(第一个失明者和他的妻子、戴黑眼罩的老人、医生)选择的同款运动衣,走在凌乱不堪的街道时,极具讽刺效应。
当众人集体失明,谁也看不见谁,食物是生存的第一要素,至于穿着如何,美感和时尚不再是必需品。
回到人类原始的状态,衣物仅变作成防寒避体的最本质需求,无论何人,正在经历的一切都相同,因而,集体穿着同款,或者说医生的妻子在服饰店所能找到的样式很有限,这一细节的设定,既符合大众逻辑,亦可见编剧的细腻与思索。
末了,一撮人回到第一个失明者的家里,一处细节的设定,即他与妻子离开家时,微距镜头对于摆放在桌上的一盘柿子样水果的特写——此刻已经干瘪霉变。
这一处细微,既表明了众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的时长,又说明第一个失明者的家中,未被陌生人“使用”或者说侵犯。
安详平和的室内环境,与街道上的污浊与丧尸般的恐惧,形成对比,也为这位医生的善良的妻子,站在阳台,眺望远方,等待自己即将迎接失明的噩运,做了场景铺垫。
纵观影片,在读过原著后,尽管对于大部头故事浓缩于两个小时的场景内,并未抱有过多希望,但改编也好,遵循也罢,整体感观,不失为一部出色的电影。
——癸卯年六月初九,观影《盲流感》简记。
2023.07.26,东海飓风夜。
可以算作一个有点极端的思维实验,探讨权力分配发生变化的封闭空间内会发生些什么。
作者对女主的设定实在是过于工具性,根据其种种行为,我作为读者是没有办法将她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来看待的。
如果硬是要说的话,女主角作为所有人中唯一具有视力的人,几乎就是那个完全具备能力却无所施为的代表,依然执着于一种中产阶级特有的谨小慎微,倾向于维持现状,所有做出的行动也几乎都是被动为之。
因此,作为知情者的男主则陷入了恐慌。
当一个全然capable的个体不愿意为社群贡献力量(指做出积极的改变),他的参与也变得如此苍白而无必要了。
感觉设计最精妙的场景就是男主的出轨戏码,此时说是出轨也许不太恰当,更应该算是由处境带来的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再确认。
电影结局又回到一种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干脆变成原始社会了,谁有能力谁老大,彼此支持)反而很boring,行了行了又是缅怀淳朴那一套是吧,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主打一个满足基础物质条件然后保有理性这么生活。
但人就是这样啊,永远追求更好。
恢复理性与视力的下一步就是恢复文明。
因此这种追忆与缅怀也只能是缅怀罢了。
就是说现代文明虽然还挺病态的但也挺好的(这什么形容ww),人类所面临的种种迷惘不过阵痛啦。
顺便感觉创作者应该是男性嗯……(mark叔怎么在好多片子里都这么软啊身娇体软易推倒,捏后颈啦全身束缚啦,连呻吟声都好诱……)
PS:是想看《盲目》结果在图书馆视听室找到电影改编的《盲流感》,ok,那就从电影改编看起。
借碟的时候,输入机器上现实“限制级”三个字.......额额额,小忐忑了一下。
看完这部片子,回头在电脑上关键词搜索,这部片竟会有“惊悚片”的归类类别。
我只能说,谁信标签谁傻蛋。
saramago的隐喻太太太强大了!!!
压抑得憋屈,不写些什么,好像今晚会睡不着?
不分人种不分肤色不分国界,但凡感染盲流感,统统集中隔离,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就是盲流感失明者的集中营。
我看不见你的肤色,没有黑白之分,没有歧视;我看不见所有脏乱,一切都以为平静而美好;我也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无法分辨在现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安、狂躁、妥协,没有一点点防备的失明,给了我如此盲目的世界。
以为当全世界失明,所有都将平等,可是在这个“集中营”里,混乱暴力争夺会有,胆怯顺从投降会有,觉醒挣扎自救也会有。
“集中营”里的人数越来越多,分成几个不同病房,需要病房代表来维持秩序,叵测的“独裁者“以及”智囊团“也形成,人人都落难的情况下,看似是同一条船上的蚂蚱,但依旧有叵测者统一管理食物,其他人如要食物,必须交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以财易物。
这还不够,以性易物才最令我痛心,暴力情爱的画面,让我想到慰安妇以及军国的丑恶罪行。
病房里面,女性由异议到沉默到最后的自愿献身,尊严无处安放。
痛心且悲哀。
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集中的不仅仅的盲流感患者,还集中社会种种现实。
投射强权、掠夺、奴性(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人之间)。
讽刺的是,政府口口声声说为防止病毒扩散,将病人强制隔离的是他们,暴力控制病患者的也是他们。
病房里重复播放着政府广播,满口仁义道德,却写满了“不作为“三个字。
病房里的紧急呼叫热线,从没有人接听,患者的述求无人应答。
患者连自由走动的权利都没有,可笑的是就在精神病院的院子里走动,都会被警告甚至枪杀,国家机器在这里制造流血与冲突,可连被枪杀的死者尸体都不敢处理。
这就是说要为民服务的国家机器,恐惧、无能但却掌握权利与枪杆。
一场大火,烧了废弃的精神病院,但也烧出了自由。
“我们自由了“我忘不了医生妻子的这一句释放性的呐喊,像是洪流的爆发,给了本片一个寻找光明的出口。
你以为光明就要到来?
不,黑暗仍在继续。
终于冲出”集中营“走向外界,可是看到什么?
满街的流离、满眼的破碎。
镜头里街道的糟乱、全城的失明、超市里为抢食物发生的争斗、街头横尸遍地并成为流浪狗果腹的食物…… 满以为冲出”集中营“会回到过去的日子,只是看不见而已。
可现实却背道而驰,现实中的社会不过也只是”集中营“的翻版而已。
光明在何处?
最后在医生家里发生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光明的初现。
独眼黑人说:“我想一直跟你们在一起,即便就是现在这样(失明)”。
懂了么?
全世界失明便看不见种族歧视,不在乎你的肤色是白是黑或是黄。
三个同患难的女性共同沐浴的镜头,通过她们各自脸上久违的笑容,裸露的身体,以及谈话中对唯一没有失明的医生妻子表达的感谢与以她为傲的情感。
女性要求解放、独立的渴望,以及对女性的认可开始显现,在这一点上,医生在妻子出门找食物的时候说的一句”我知道你可以“也得到体现,我想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在人物选择上,选择了女性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感染且失明的原因吧。
最后的光明落在了第一个失明的日本人恢复视力的场景,第一个失明者恢复视力,接下来所有盲流感患者渐渐恢复也是必然,医生妻子望向苍白的天空,镜头久久定格。
看得见,是光明,可真的光明何时到来?
全世界盲目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你看得见。
盲目让我们无法看见,但也正因为盲目,又让我们重新看见。
一场全城失明,假如你是唯一的幸存者...........你会怎么样?
没料到是类似鼠疫的片子,虽然片子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这样的表征了有点失语,尤其是听到枪声响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有人选择这样的方式,去不得不放弃一些人?
人性,好像真的是很脆弱的从内而外的,不需要外界摧毁力的,就能够自己衍生出毁灭的力量!
好像,组织也是这样的自动自发出现的!
无论是多破坏力的!
再善良的人,都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环境使然,这就是自学的吧?!
Women for food...只要有人开始动摇,就如同缺口般,一发不可收拾女人,于是又沦为交换品……那一幕,像是《南京 南京》一样!
最终如果剩下道德,是否真的依然无济于事?
手牵着手,是无奈的互助,而他们的矛盾,不会有丝毫的缓和女人们的付出,终究能换回些什么?
极其恶心的一幕!
直到那把火,烧车到人的心底里!
你会厌恶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于是带来了更大的茫然与困顿无从适应的生活!
横亘在眼前,继续亲历!
一座荒沌的城市,惨不忍睹因为,人心,再也无法辨识……
这个片挺装逼的,别什么讨论人性善恶之类的。
首先,也是最大的bug就是,朱丽安摩尔在全世界都失明自己还不失明的情况下,居然被一个只有一把枪的男人给唬住了,还等全体女性做了肮脏的身体交易且死人后,才去反抗,真是滑稽。
在一群失明人中,没失明的人就是上帝好吧,对付一个失明人士岂不是探囊取物?
非要受难后才去反抗?
应该在第一次说要拿钱换食物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制伏对方。
就算前面拿物品换食物的时候不制伏,至少在兑换食物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自己的丈夫把戒指都去下给人,别人也看不见,给不给谁知道?
纯扯淡!
剧情bug这么大,后面什么讨论人性善恶,都不成立。
所以,只能一星!
很简单的片子,如果世界的差异使得我们如此困惑。
那就让我们都一样吧。
如果不能一样变得更好,那就祝福我们一样变的更差。
所有好人和坏人,穷人和有钱人,有知识和没知识的,有工作和没工作的,都一样被均质化。
共 产 主 义 被原始化。
文明只不过是个毒药,是痛苦的根源。
是一个包着美丽糖衣的核弹。
回到那个总所周之的圣经故事,有了智慧之眼的人才是痛苦的开始。
文明不过是欲望的追逐。
有人好好的,突然就盲了有人假借帮助的名义,去偷别人的车有人关心,因为不明原因致盲的病人也有人关心自己的丈夫,不惧怕任何传染有人默默背负起了一切有人趁火打劫有人草菅人命有人为了活下去,放下尊严有人享受,盲了却有人陪伴的生活有的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希望眼睛盲了,也卸下了伪装。
这部电影的人物刻画略显单薄,如果能加上一些更加突出的对比,比如道貌岸然的小人,或者凶神恶煞的好人,亦或是年纪不大,却天真早失的少年人。
本片最重要的是希望,第一个转折在杀了三号病房的首领才出现,未免太晚,前面若有一些伏笔就更好,还有胖子盲人的转变不够明显,真正的希望只体现在主角团队,虽然配合上拍摄技巧和音乐,确实具备了感染力,不过仍显不足
這就是場白色恐佈,失去視力等同失去了身分一樣,大家都變成不認識,唯一的軀殼都變成武器,另一個我,抑或各自沐浴在牛奶海中。
她眾人皆醉我獨醒,看著因為人性醜陋變成的戰爭,是求生本能還是人類原始獸性?
如果要從這慾望浴血的洗禮中留下來的會是個怎樣的世界,他們是否能在雨下洗滌一切。
那所精神病院明顯是個社區縮影,雖然我也不想帶有種族歧視,不過我當然會想起中國人的一句話「眼不見為淨」。
在這理論的引導下,所有道德都必須幻滅,也不用說甚麼人性,宗教,規條等廢話。
相比《City of God(無主之城)》的槍林彈雨更加沉重,而且當無私都變成一種罪的時候。
她究竟是為和平而來戰爭,或是她也祇是沿著凡人的思想作出這種行徑。
《Blindness(盲流感)》http://the-ideo.org/ks/blog/?p=1127
原著绝对是深刻经典的,影片的表现力有限,该淡化的不够淡化,该渲染的没渲染起来,生活真实感的把握分寸掌握的不好,这也是科幻题材改编的关键点。
但总体上还算不错。
关于主题,唯一没有失明的女主角就是上帝,拯救被蒙蔽双眼的众人,但另一方面却看到了这个残酷的世界,一个微观社会的缩影,秩序建立背后的罪恶,赤裸裸的欲望。
同时,也看到了人们由于相互依赖建立起的亲密和友爱。
当有一天,众生的双眼不再被遮蔽,这份的依赖还会存在么。
看到了一切又能怎样,血淋淋的现实,压力和恐惧,无处不在。
所以,假如给我一个机会,我宁意做个普普通通被遮蔽了双眼的凡人。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话,要想重建,必须全部毁掉。
具有一个没有失明的人是多么大的优势,结果呢,差评
整体内容也太走马观花,原著里好多讽刺的内容都没拍出来
题材不错。人性,只要生存受到冲击,一切冲垮。
如果唯一能看见的人是个男人,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Julianne再美好制作再认真,也拯救不了这种侮辱人智商的剧情。
拿女人换食物这剧情就尼玛离谱,墨西哥佬亮枪那段女主和瞎子没啥区别了...
发小说,他很希望2012世界末日的到来,因为总是他会是末日后存活下来的那其中一个。我不知道这到底是种悲观主义,还是种乐观主义。只是在这种电影背景下,我总觉得我不会是活到最后的那一个。但我会尽可能的活,为了渺小人而活。
有点像世界之战 人类之子 但满一些问号 比如为什么她不被传染
心路历程:把一个有趣的题材拍成了菜市场的感觉——女主在那些女人即将被强奸时也不愿意利用自己的优势站出来保护弱小,反抗暴力,真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女人,她对女人毫无怜悯之心。明明占据优势还从头到尾摆烂,以此又自怨自艾(比如超市那段,明明有更好的方法,非要拿着食物横冲直撞),表现生活的重担远超个人所能承受,不喜欢这样的故事。联想到了某市。
如果不是为了mark叔我能坚持看完吗?答:不能 又臭又长。。。。
整体是一部标准水平的好莱坞片,某些拍的很黑暗的地方算是亮点~~
有时觉得吧 米国人的危机意识或者说对人性的想象也太恐怖了 难怪那么积极地到处放大炮 他们对绝境之中人性的估量比人性本身还无底限
看不下去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眼睁睁看着逼迫女性做鸡还任其发生的女主,还不如一开始就瞎掉。
人性,要说的实在太多。推荐!(如果喜欢挑剔电影技巧与合理性的朋友们勿赏。)对与原著来说,虽然不能超越,也是力所能及了,是我看的翻拍小说里比较成功的一部电影。
劇本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但最為一種預言 著實發人深省。
大家一起听收音机那一段,文字感好美。一定要去读萨拉马戈!
瞎的莫名其妙,好的也莫名其妙
感觉后面有些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