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otally get this film.U spend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u are,what's gonna become of u,what kinda way u'd like to live and so on,but it just feels like u're going nowhere.U start to recall how life seemed to be so colorful when u were a kid,and as u grew up u could literally feel that kinda spirit and quality u once owned are slipping away through your fingers.So u begin to try new things,the crazier the better.Well for a second u think u're fine now. But soon all those doubts come back again.Then what? I don't know 'cause I'm in this period,too. I've been doubting myself all along and I see no appropriate future in front of me.Things others take as the routine are simply not for me.But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uld go:Before I can realize it I'm in my 30s,towards 40,and when I look back there's nothing.Nothing to tell that I'm something different.And u know what the worst thing is?I may begin to accept it.I may give up.So maybe just like this I walk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中间那段时间静止想起了《环形物语》的一集。
Aksel病床上那个试图牵起嘴角笑一下的小细节直接哭了…满满地悲伤和无奈,试了两次都没成功只得作罢。
Julie最开始学医,因厌恶解剖学,对灵魂感兴趣,于是转专业学心理学。
给男朋友拍了几张照片后,对视觉产生了兴趣,又去学摄影。
挪威福利社会,没有生存压力,家里也支持,只要自己喜欢。
又喜欢上比自己大很多的漫画家,同居。
漫画家事业上升,Julie却迷失了自己。
觉得漫画家掌控了自己,觉得自己只是人生的配角。
对漫画家的抱怨,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你时时刻刻表现得如此强势”“我们所有的感受,你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事物进行系统性阐释”“有时,我只是感受而已”“你在每一个心理层面去分析事物”“就因为我的分析能力没有你强,你就认为我弱于你”漫画家深爱Julie,Julie精神上出轨,接着肉体也出轨,Julie提出分手。
漫画家很难受,也尊重Julie的自由。
Julie沉迷于“控制”新男友的肉体,当他看见漫画家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她又厌倦的对男友说,难道你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咖啡馆当服务生。
男友说,你说话真伤人。
漫画家后来得了绝症,Julie和漫画家旧梦重温。
漫画家对Julie说,事情不顺利你就会绕开。
Julie又感受到人生导师理性的样子。
漫画家去世。
Julie怀了服务生男友的孩子又流产了,两人也分开。
Julie最终一个人,成了一位摄影师。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说的也许就是你我。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但自己未必觉得是好日子。
也许“过好了日子”,不过是因为“失去了自己”。
都很糟糕,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快乐一点,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果你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是会如释重负还是如坐针毡?
近来有一部讲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电影,戳中了许多影迷的软肋。
这部获得戛纳、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却又触及四方的女性成长图景:女主朱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自我觉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
但在30岁的年纪,她仍然身处一种庞大的迷茫之中。
影片的序曲,学生时代的女主会把手机锁起来,这个时代太多的信息涌入,有时候她不得不把这些声音切断。
短短几分钟,让我们看到了她经过自己的选择、尝试,学习医学、成为摄影师等跨度极大的学业和职业路径。
遇见不同的伴侣,但都未等来结果。
影片结束你理解了她对自己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30岁的朱莉,在她的生活里遭逢了种种“可能”,遇到了爱、遇到了性、甚至遇到了相知和了解,最终仍旧孑然一身地生活。
当然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知道,孤独并非是一种损毁。
但它所对焦的那些问题仍然是我们共通的困境。
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平庸的大多数,如何去一砖一瓦地搭建自己的个体生活?
如同影片所提示的,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除了我自己,谁也没有资格这样告诉我。
撰文|走走小姐01自由的尺度看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个下午,我觉得度过了一段绵长温柔的午后。
娓娓道来的生活际遇,仿佛是一场没有路标的奔跑。
看似四处皆为道路,但却不知目的。
同时,也堵死了许多失败后的虚妄借口。
不能让长大成人后的我们说,假如我当时……就好了。
别说没有假如,就算像女主一样试过了种种“假如”,也仍难得到一个确切的圆满。
女主拥有做选择的机会、去实践的成本,遇见了一个恋人后还有恋人。
她把我们曾想过的尝试都活了一遍,但这不是一个鸡汤励志故事,她最终并未功成名就地成为一个“人物”。
影片结束,我像是在看另一个维度的自我裸奔。
觉得喉咙发紧,张了张口既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充满期待却又无力回天的人生吗?
英国作家朱莉娅·塞缪尔在《生活即变化》中写到:尽管我们想速战速决,但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同步需要时间,我们无法强迫自己的感情跟搬家货车,或是新工作、新角色、新身份一样齐头并进。
从小到大,我们以为生活是向上的旅程,是通往更美好境地的阶梯,每一阶都更上一层。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不确定,它有起有落,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
而我们似乎唯一能做到的即是:接受在这个世界动态地生活。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就是在讲述真实的成长,探讨了女性的恐惧、焦虑、悲剧、爱欲和生活本质的流动。
朱莉和前任分手时说“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
”活不到自己的期待,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面对自我是一门艰深的功课,之所以选择“30岁”也大抵是这个原因。
处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成年世界门槛,突然赤身裸体地面临周遭无数无法命名的审视。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难道人生至此,就一定要交上婚姻、社会价值反馈的答卷了吗?
我不知道,但也似乎正在经历这场无名的考试。
现代人的生活,太容易被一种奇异的统一步调所控制。
我们的感动和体悟,由四面八方的社交平台集体呈现。
追求趋之若鹜的共鸣,缺少“少数和个性”的生长空间。
交不上社会答卷的,头上仍有“隐形后进生”的帽子。
但更困难的是,朱莉真正痛苦的深渊在于:内心挣扎尖叫的“自我”并未出生。
每一段尝试后的生活似乎都不是她要的生活,每一个交往着的恋人都无法让她开启另一段人生。
她狂妄的、渴求着被看见的“自我”如此虚弱、不堪一击、模糊和破碎。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否定。
在自由尺度中的探索和游走,也如涉险于一片白雾笼罩的山林。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但自我的匮乏不是朱莉一个人的困境,它是这个时代呈现给我们的难题。
在“资本冲动”的笼罩下,无论是社交媒体的热点追踪还是消费内容的同质化倡导,人们关注的内容(精神性的)和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很难为这个世界再贡献个性。
所以当我们从“塑料生活”里想找些本质,询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一份特别的、让我们可以抛弃一切、超越一切的情感,我们也很难有决绝的选择。
是生活强烈的随机性,让整个时代的人类开始漂流。
女主角身上心里无名的不安,生活选择上的不断尝试,潜在着结束这种漂流的欲望,和茫然无措的失落。
犹如身处宽阔海面,想在此留下一点痕迹,却发现不过雨滴一颗。
但她想做一块儿磐石,人类的“自我”就是超出生物性和自然性的存在,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产物,成为“磐石”的愿望,就是建设生活意义的起步。
02进行中的奔跑这部电影的导演约希姆·提尔是挪威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表亲,他在北欧迷人富足的挪威首都奥斯陆长大。
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也来自这里,终年温润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保留着中世纪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是全欧洲最富有、安全、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城市之一。
但就是这里,一个代表着诸多文明尺度的地方——仍然令我们窥见了女性在起跑阶段的共通困境。
她有着所有缺陷人格角色在城市生活的核心危机:缺乏父爱的单亲家庭,无处着力的事业,对于性和亲密关系的不安,以及因此被贴上的标签。
女主虽然在尝试书写大胆新潮的女性宣言,但没有一刻是真正自信的。
她对父亲的愤怒长久沉寂。
她写完的文章羞于发表,被恋人赞美时仍然难于安然承认。
她内心的彷惶不安,她对浪漫关系的追求,也在为她制造新的痛苦。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讲述恋爱关系的细腻是非常可贵的。
所以电影非常好看,那些浪漫迷人的处理让整部作品无论讲述多么下沉的话题,都仍然是灿烂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比如海报上女主奔跑着的笑颜,就是在去见新恋人的路上。
有一段美丽的超现实镜头:那是一个清晨,和同居男友如常的一天开始了。
她打开一盏灯,一切都静止了。
四处的山川、河流、草坪和人群全都存在,从日出到日落。
但跑过这几个街区,她要去见心头记挂的新鲜爱侣。
两人交谈、缠绵、拥吻,那一切美好的事物虽然存在,但都比不过她此刻正在进行着的“美好”——fall in love。
而回到现实中的现实,和同居男友爱情的灯盏熄灭了。
她选择分开,她要继续新的关系,虽然最后仍旧在重复和增添着新的痛苦。
两段展开描述的恋情最核心的关系矛盾在于“生育”。
一个平权意识“应该较为成熟的地方”,“生育”依然影响着在这里生活的女性,该如何选择和她的伴侣继续后面的人生。
她也曾尝试过跟随男友去参加家庭聚会,和那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朋友们度过了孩子奔跑、大人尖叫的周末。
在那浓缩的家庭体验中,无数婚姻世界的裂缝扑面而来。
女主也和当时的男友不断地争论,男友会说着“很多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就有孩子了”,一边仍不放弃说服她“我已经四十岁了,你比我小许多,我不能再等了。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尽管男主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漫画家,会和女友进行深入的交谈,似乎欣赏她的表达赞美她的文章。
他依然以一种“软压力”的方式在说服自己的伴侣帮助自己完成为人父母的心愿,即使这不是对方此刻的心愿。
当然,女主不是受害者或者值得同情的弱小女孩,她是一个受过教育、拥有选择能力的都市女性。
但同时她依然对自己的困境毫无办法。
以至于当意外怀孕来临,她也面临着时刻动荡不安的心。
这部电影很珍贵的地方在于:它真的在以女性作为感受中心去讨论女性遇见的问题。
最后,当孩子又意外离开时,她悲喜交集的表情里也有松了一口气的安然。
梁永安教授在解读《小妇人》时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生命的打开,内部世界的多元化,一个人有更多的价值和更广阔的选择性。
经历了城市化、中产化,经历了丰富的社会变迁,个体积累了大量的差异性。
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女性对这个世界更有一种蓬勃的要求,反叛精神更为强烈。
”女性在各种社会文明化之中,在发展、失序和建立新的脉络的过程里,开始迸发更丰富的诉求。
片中的朱莉处在女性成熟度最好的30岁年纪,但为什么身处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接受如此良好的现代教育,她仍在这个年纪处于呈现出自毁式的迷茫呢?
而朱莉的状态甚至是世界女性共同面临的问题:她在生育和婚姻问题上的被动、她对身份建设的自卑、她在面对自我社会价值上的迷乱。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去年有一部90后女导演的电影《爱情神话》,就以非常轻巧的方式在探讨女性的欲望和诉求。
一个幽默的桥段是,前妻一脸认真地说出“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在调侃和嬉笑里,释放了性别平权的巨大信号。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这部电影中的三位女性都全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作为中心,颠覆了老白(片中男主)的种种预期。
是近年来中国作品中,呈现女性自主性、自由度最宽适的作品。
这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女性行为上存在一种共性:从男性的眼光、逻辑、要求和期待中,跑了出来。
《致命女人》剧照。
但跑出来之后呢?
离开传统社会,农业社会的那些规则体系之后,我们新的人、新的女性,在前往新的环境下继续往前生活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命题出现,也是朱莉正在面临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需要什么样的生命追求,去构建比较幸福的“个体生活”。
但跑,是前提。
不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是《爱情神话》,或者《致命女人》到国内不断出现的《爱很美味》《我们的婚姻》等,都无一不在呈现着越来越强烈的女性主体性,先让“自我”离开此前的束缚,是全球女性进行中的动作。
03第一人称单数“三八妇女节”时,日本女性主义先驱森崎和江女士说过的话又被大家纷纷转发:我们要退回扣在女性头上的种种称呼,回到无名。
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名字,母亲、妻子、主妇、妇人、姑娘、处女……但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人称单数”,也是这部电影接近尾声的章节标题。
前任患了癌症离开,朱莉也又结束了一段恋情,她一如我们初见她时一样,好像又回到了一个人的自由迷雾之中。
但终究还是不一样了,走到过“一切的尽头”,陪伴过昔日的恋人永别。
她坐在海边,看着朝阳一点点升起来,阳光洒在她的脸庞,生活如此,都会心碎。
她携带着这些过往,继续着三十岁以后的人生。
作家史铁生曾经写过一段对人生精妙的总结:人间这出戏剧是只杀不死的九头鸟,一代代角色隐退,又一代代角色登台,仍然七情六欲,仍然悲欢离合,仍然是探索而至神秘、欲知而终于知不知。
所以坐在海边听闻噩耗的朱莉,虽然流泪但并无更多感伤。
因为你知道她会坐起来,还有后面的故事发生。
我说电影很温润,是因为如朱莉般的女孩可能都经历过几段感情、人生里开始过不同的序章,有过不确定的放弃和继续着不确定的以后。
在探索、寻觅、兜兜转转的过程里,开始接近那个藏匿的“自己”。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到了这里,电影超脱了关于性别的束缚。
它开始讨论的是任何对成长有渴求的人:我们面临的不过是为这个“自我”重建坐标系。
它像陪伴着女主和无数潜藏在这样人生档口的年轻人一起,剥去一层恐惧和焦灼的外衣,让温柔和耐力展露出来。
好像不必在面对海量涌入的信息而不知所措,大多数的社会比量开始失效。
女性的成长往往是从向内寻找开始的,她不再去渴求新一段的关系,新一份的职业,而开始选择在自己的遭遇中不断前行。
所以在片中后记,看到她举起相机从容地引导着生涩的女演员。
她能够为其他的女性提供信任的力量了,这时候电影所触达的连接如此敏锐,不只是在奥斯陆而是和世界上各处的女性一起犹疑、绝望、在平庸和想象中反复横跳。
我常用平庸生活将自己包裹,但每时每刻,作为自己人生的观众,我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但只能是我,对自己下这样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我拒绝成为被审判者。
这个片名,妙就妙在它既是一种反馈也是一种自言。
但除了“第一人称”的我,谁也没有资格告诉我。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题图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我反而觉得,这个电影塑造的最好的角色就是ex。
她刚开始爱上他,不是因为觉得他能帮助自己(或者是因为她自己父亲形象的缺失)。
他比她还要早知道,这段关系会无疾而终。
你跟这种人交往过你就知道,不是仅仅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已经经历过足够多的感情和人生。
他到这个年纪,不再是个egomaniac和浪荡子,他知道自己要什么。
因为他已经明白自己承诺的这段关系就是自己要的,所以他专一。
很多年轻女性都会去和比自己大的人交往,这是一种真实的经历,但年纪在203040的人对人生的期待是不同的,年纪大的一方有自己的过去要处理,年纪轻的一方有自己的未来要面对。
女主就是一个普通人啊,她一定要去做到一些很进步的事情,才能被认证为“真正的女人,真正的女性成长”吗?
这才是极端的女权思想吧,我感觉这个电影想表达的观点是:女性也可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可以错,可以对,但女性就是也可以选择随便换职业方向,也可以出轨,可以因为心里的结不生小孩。
我觉得她和她前任的爱情就是很美的,“你知道我再也不会和另外一个人这样对话,这样笑了”。
她和ex的相处方式,以及互相吸引的原因很纯粹啊,反倒是外界的婚姻、小孩、不同的朋友生圈和不同的对未来的期待,是她们感情走向腻味的根源。
女主的角色绝对不是讨喜的,没有人会喜欢出轨的角色,但这不是为了反讽什么吧。
我是很喜欢她塑造的ex的角色形象,因为这是女人看到的男人陷入爱情的这一面,这是一般男导演不会愿意去关注的。
也算是一种女性凝视,因为他真的很好。
如果一个电影展现一个完美的女人,你不会觉得这个角色被神话,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又会烧饭又漂亮身材又好又是特工的女人啊?
女主做的事情,换成男人来做,根本不会有人揪着他出轨和不愿生小孩不放,因为是女人,做出这种决定居然成了反叛。
实际上,不都是人之常情吗?
哈哈,我看过最好的女权片就是,《女性瘾者》,但居然也是男导演拍的。
倾向于去理解人物,而不是去批判人物做的选择吧…
横跨15年的三部作品——2006年的《重奏》、2011年《奥斯陆八月未央》和2021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自己也没想到会创作出“奥斯陆三部曲”。
尽管不是严格意义的三部曲,却意外地在主题探讨和人物角色,甚至是对这座北欧城市的描绘,都有着连贯统一的脉络,毫无疑问已成为了导演鲜明的作者标签。
在《奥斯陆,八月未央》后,提尔开始尝试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先是前往美国拍摄家庭题材《猛于炮火》,再是转向超惊悚类型片《西尔玛》,不过还是回到他深情眷恋的奥斯陆,奉上三部曲的最终章《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从《重奏》描写两位野心勃勃作家之间的牢固友情,到《奥斯陆,八月未央》里戒除毒瘾、重投社会的瘾君子,再到这部新作里一位不遵从社会现实的年轻女性,提尔向观众展示出奥斯陆现代男女的复杂心理图景。
▲提尔挑战爱情浪漫类型如果说处女作《重奏》在友情与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话,那么导演这回纯粹采用爱情浪漫类型的剧本来书写一个年轻女性的成长故事。
看惯好莱坞爱情电影或者国产片的观众一定会对女主角的所作所为大感吃惊,她任性地改换专业,从医学转到心理学再到摄影;在感情路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抛弃摄影师男友在聚会上结识比她大10多岁的漫画家,两人相处不久又移情别恋爱上有妇之夫,只因她不想跟漫画家生小孩……时间是贯穿“奥斯陆三部曲”的核心主题:时间不断流逝,而人物却想让时间停止或者时光倒流,于是我们看到《重奏》里不断向女友倒数的男主角,细致放大男主角一天一夜心路历程的《奥斯陆,八月未央》,以及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女主角魔术般地停止了时间,然后迫不及待奔向自己所爱的人。
▲片中令人难忘的出轨一幕而在这部作品里,“时间”和“身份”两者更为紧密相扣,令女主角不断出现生存危机感。
故事描写女主角在换专业、恋爱、出轨,再到另一段恋情的情节里,不知不觉烙下了时间的印记。
尽管没采用《重奏》过去/现在反复跳跃的方式,但是暗中让观众感受到随着年龄逼近 30 岁(和家人庆祝生日),她的身份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她对所有事物都抱着新鲜好奇的心态,却从不规划自己的事业前途和感情发展。
当然,这是一种自我嘲讽的说法,糟糕与否完全取决于从什么立场出发,如果是传统守旧、思维强势的观众自然认为她很糟糕,朝三暮四、不负责任、放浪形骸的形容词随之从脑海中蹦出……事实上,北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思想的宽容度,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足以令女性有更多样的职业选择和非单一的家庭观念。
她很可能就是一个现代北欧女性的生动典范:不生小孩,不做丈夫的附属品,大胆发表女性主义的观点文章,敢于反抗父权主导意识,蔑视社会强加在年轻人身上的规范。
导演表面上倡导女性要有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暗中却将矛头指向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存困境。
▲陷入危机的男女主角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一直受到无形的社会压力:必须事业有成、找到另一半结婚、生小孩养育后代等等,却往往忘记问自己这是否我们想要的生活。
正如剧中男主角所说,有的人糊里糊涂就生小孩了,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否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没有别的选择?
到底是谁规定在不同年龄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些问题远比片中的爱情故事更值得思考,这也是本片优胜于一部普通的爱情电影之处。
提尔笔下的角色要么奔向不可知的未来,要么加速逃离他们无法实现的目标期望。
这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有不少共同特点,他们都出身于富裕阶级,接受良好教育,却仍感觉到一种如影随形的挫败感。
他们必须要成功,并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才能觉得自己很特别,这种可能无法实现的精英意识使他们处于焦虑之中。
▲雷娜特·赖因夫斯凭出色演技荣获戛纳影后而作为本片的女主角,雷娜特·赖因夫斯凭浑然天成的演技将一个缺乏人生目标的年轻女性塑造得栩栩如生。
纵使在角色身上有着各种矛盾冲突的性格问题,但是她甜美的容貌、灵动的身姿表情和驾驭对白的流畅能力,使这个“糟糕”的角色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反映出80和90后的真实心态。
10年前她在《奥斯陆,八月未央》里出演只有一句台词的小角色,幸好有导演的慧眼识珠,终于在10年后被挖掘出演技潜质,并一举拿下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作为文学和音乐爱好者,导演提尔仍然在这部新片里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一些手法。
分成 12 个章节外加引言和尾声的叙事,以及画外音旁白等等都增添了文学意味。
而音乐的选择更是体现出他一贯的高品味,从《重奏》的朋克和独立摇滚乐,到《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氛围电子乐,到这部更多姿多彩的类型,爵士乐、复古舞曲、巴西爵士等等,营造出优美浪漫的氛围。
这三部作品中都有至少一幕聚会派对的情节让提尔尽情发挥,而在本片女主角擅自闯入陌生人派对、意外出轨的情节相当出色,运用慢镜头摄影和配乐营造出时间停滞的错觉。
同样地,他对奥斯陆这座城市的一腔深情也再次出现在镜头画面里,尽管这次没有刻意拍摄街头风景或者穿插年代久远的档案影像资料,但在为数不多的户外场景里,捕捉到奥斯陆从白天到傍晚、圣诞节风雪点缀下的城市风光。
这些与派对里的喧闹感形成微妙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奥斯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静谧,也由此隐隐衬托出人物的寂寞孤独感。
一看海报和名字就决定看了,甚至没有看片花。
这是一部挪威的小众电影,拿了戛纳电影奖。
女主角自带甜妹属性,对着人微笑的样子,让人难以抗拒啊,而且演的真的很好…故事刚开始叙事就很梦幻很浪漫,朱莉一直都是随心的生活,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爱情,很简单的联动的画面就把她的性格刻画出来了。
男主角表白那里我很有感觉,一切的开始都是美好的。
只是很多东西一开始就看到了底,我们却都还是想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是年轻的冲劲。
她还在探索,就被困住了。
不过困住她的是她自己,她不知道。
最终她做了疯狂的事情,和一个陌生舞会的男生完成了精神冒险。
这里拍的蛮诗意的,时间静止。
世界只有彼此,那样难舍难分。
也让她清楚的明白,当下的自己想要什么。
她开始了一段不好也不差的新的亲密关系,两个人坦诚着对彼此肉体兴趣的吸引。
还是很美好,只是还差点什么东西?
她在徘徊,她在纠结,最终她失去了她的孩子。
(一直不愿意和前男友生孩子的她。
在和新男友在一起时意外怀孕,竟产生了生下来的想法。
只是这时候,丁克的男友拒绝了。
)浪漫回归现实,她最终离开了现男友,送走了重病的前男友,成为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摄影师。
结局是丁克前任带着孩子和新家庭在朱莉的面前。
她微微一笑。
蛮有意思的,一个探索生命的女性角色。
飘忽迷离,随心所欲,最终明白了前任男友话里对于生命的感悟。
就像芸芸众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困于生活,或困于家庭,或困于社会。
只是朱莉有勇敢拒绝的勇气,即使跌倒,她还是会往前一直探索,终有一天她会确定自己的想法,又或许不会,谁知道呢🤷♀️据说别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男主角说,你是一个脑子不清醒的女孩。
哈哈大概是点题?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的法语名字,朱莉的十二篇章。
更诗意。
1、影展期間,歐洲電影訪問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電影中三個人物,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 verste menneske,2021)片名是針對誰而言?
導演回答:「第一,故事主要是兩個人;其次,這三個人在電影中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謂的「糟糕」或者「差勁」,要注意,並不是偷拐搶騙燒殺擄掠,而是一種自我的認知,進一步說,是一種知恥,也是一種覺醒,不過是覺醒的初步。
2、關於尤莉亞[A]尤莉亞是片名所言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們看三十歲的女主角尤莉亞,沒有完成學業(為自己無力投入的學科找遍藉口:解剖像木工,心理系女孩飲食無節制,會自拍就以為自己是攝影師,稱是作家但只發表在FB),沒有和睦的家庭,沒有像樣的職業,沒有房與車,沒有深邃的想法(連自己有兩本書都不知道,尤其那篇女性主義的文章簡直是謬論,還只在性活動的主動權力上鬥爭),總是想找到可以依賴的男人,沒有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遇到挫折就會逃跑,他十分任性。
他是晚熟的孩子,而這麼說還是過度恭維了,實際上內在不過還是個仍接受哺乳而長不大的孩子(三十了還讓長輩給自己辦生日會),他的母親、祖母、曾祖母、高曾祖母、天曾祖母、烈曾祖母、太曾祖母……在三十歲的時候早已生子持家,經歷喪子喪夫等命運波折,可是尤莉亞還像個孩子一樣爭取父愛,期待男人的肩膀,還不想長大和獨立——這是當代社會中新世代人們的寫照。
[B]可是愛他的漫畫家阿克塞爾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難道因為愛情使人盲目,所以眼裡才出西施嗎?
阿克塞爾這麼樣高度理性的人的眼中,他所看見的尤莉亞顯然與我們不同,他看得出尤莉亞社會經驗欠缺、生命經驗不足,還需要很多的耐心等待與生活磨練才可能成熟,他看出尤莉亞還在生命覺醒的最初步,所以在兩人身體非常親密的接觸後,劇情延伸到了兩人的心靈上,展開了一段非常貼心的床上談話(十分尊重女性,不然一夜情又何需多談)。
阿克塞爾因為愛尤莉亞,就像愛他自己所創作的漫畫人物那樣,他明白尤莉亞是一隻仍帶有野貓本性且未馴服的家貓,就像他不喜歡電影公司柔化(媚俗)他的漫畫主角一樣,不喜歡淺薄的泛道德論的言論批評他的藝術作品一樣,他也不喜歡尤莉亞妄自菲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在他的開放心胸與肯定言談中,以及極大的耐性裡頭,讓尤莉亞沉澱了下來,真的進入人生的深思中而找到了自己——自我從來不必外求。
這裡要注意的是阿克塞爾好幾次與尤莉亞的談話,包括:第一次床上談話,拜訪尤莉亞父親時為尤莉亞仗言,分手時的懇談,病重中的對答。
[c]電影用了非常戲劇性的結尾來呈現尤莉亞尋獲的獨立性:導演與編劇讓尤莉亞流產,單身,有一份需要耐心投入的正職;就像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中導演與編劇讓女主角離婚,並獲頒最佳導演獎一樣,以此來肯定女性的獨立性。
3、我想,許多人被阿克塞爾的韌性所打動。
阿克塞爾是藝術家,有著高度的社會成就,享譽盛名。
可是當死亡來襲——胰腺癌確診,他還打著空氣鼓,像是渴望強烈的心跳那樣,但他的世界還是崩潰了。
成就有兩種,一是外在事業的成就,二是內在生命的成就,雖然尤莉亞鼓勵阿克塞爾,說他的漫畫創作不得了,可是阿克塞爾充滿絕望的說他沒有未來了,所以只能細數過去。
也正因為尤莉亞的探望,因為其中的愛與關懷,他也從打擊中站起,重新肯定了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不想活在別人的記憶裡,不想活在作品或藝術史裡,他想和尤莉亞一起生活在他倆的小公寓裡——他沒有在病中厭世,這一點的對生命之留戀,表現出他肯定了自我人生正向且美好的經驗。
4、艾文德其實不是故事的主體,但可以說是男性版的尤莉亞,他反映出這樣的一群人:胸無大志,平凡度日,踏實生活。
5、請留意尤莉亞與艾文德的分手,尤莉亞此前的分手都非常的粗暴而不負責任,正是因為與阿克塞爾的愛情歷程讓他覺醒,尤莉亞懂得了承擔責任,懂得了比感覺、感受更深刻的感情,所以才會與艾文德有一番慎重的分手懇談。
這種覺醒是從愛中覺醒,如果女孩子沒有遇到漫畫家,可能一輩子都是渾渾噩噩,也因為遇到漫畫家給女主角適當的愛,所以女主角可以溫柔的和這個咖啡店男孩分手,而且電影最後還告訴我們,女孩子分手後保有情分,可是並不眷戀,他不會再去勾搭那個有妻有子的艾文德了。
我們在愛中被所愛之人肯定,不論是父母、師長或情人,進而我們發現我們被肯定之處,而學會自我肯定,如此醒覺而成長,達成獨立。
一旦舉世非之,或遭遇不幸和挫折,我們也能夠坦然面對,能夠接受和消化,不致自我放棄而能挺立於世,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有一天凌晨两点,我从噩梦中醒来,看着漆黑的房间,整个人融化在巨大的惶恐之中,甚至能感觉到周围伴随着的死 亡气息,那是另一个我自己。
总是被我刻意忽略的自己,被我装满悲伤情绪的自己,在黑暗中潜伏,并试图寻找机会反击的自己。
那一刻,我看到他了,他张牙舞爪,他歇斯底里,他奋起反抗。
我无处可逃。
我是在这样的瞬间突然理解:原来难以言说的悲伤,在恐惧面前不值一提。
我是我自己的对手,我无法反击。
天色是在七点左右亮起来的,我盯着窗外,洞察着天空由深蓝渐渐泛青,而后亮起来的全过程。
我就这样一直待到下午,仍是百无聊赖。
我知道我必须走出房间了,否则我能感觉到一定会有些什么东西,在心头瞬间爆炸。
常青画廊时常是我的庇护所。
当下正在展出的是法国艺术家乔瓦尼-欧祖拉的《风之痕》。
在入口处,乔瓦尼-欧祖拉写道:海上的风有时狂暴,有时温柔,只有海边的碎石知道。
这是最好一个人来看的展览,直观世界,感受孤独恒常如新。
整个展览的元素,诸如落花、大海、星空、日出和日落,全都是我喜欢的。
离开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乔瓦尼-欧祖拉要建议「一个人观看」,我不知道。
偶然,我在隐藏于某个角落的采访里,找到了答案。
乔瓦尼-欧祖拉表示:我以某种方式体验过盛大的美丽,然后我离开了,但美丽的事物仍然很美丽,也很强大。
因为美丽是永恒的,并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即便是伴随着死亡的气息。
死 亡是一种恐惧,它不允许你成为真正的你。
因为你有恐惧,所以你无法到达真正属于你的地方,你不能到达那里的原因是因为生命和欲望,但不要害怕,因为也只有这种能量才能推动你成为真正的你。
正因为如此,人才是美丽的一部分,所以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是真实并自由的,所以我认为观看必须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在一个很好的空间里,你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因此在画廊里又重新散起步,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整个世界就只有我自己,时有海浪声传来,为我一个人歌唱。
我感觉到一种盛大的喜悦,在死一般的痛苦之后,我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遇到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30岁的尤利娅仍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愿意让自己停下来,她举棋不定,她在不断地抛弃,也在不断地寻找人生中新的可能性,包括职业、爱情、生活等,然后有那么一刻,她突然觉得世界崩溃了……整部电影被划分成了十二个段落,试图借此去理清楚尤利娅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1)其他人:关于爱情与家庭,家庭与孩子的关系。
2)出轨:关于爱情中的孤独,出神的瞬间。
3-m et oo时代的口 交:关于女性独立,女性表达。
4-我们自己的家庭:关于原生家庭,关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5-坏时机:关于生活处于平稳状态时,诱惑的出现;6-芬马克高地:关于诱惑本身;7-新篇章:关于走出稳定生活,开启新的可能性;8-尤利娅的自恋闹剧:关于新的可能性中的危险信号;9-鲍勃猫摧毁圣诞节:关于女权主义与男性作者是否在物化女性的争执;10-第一人称单数:关于某一刻想起过去;11-乐观:关于放弃以及其代价;12-一切都到尽头:关于世界在我内心的反馈。
所有的情节和事件全都是围绕着尤利娅展开,她的选择,她的犹疑,她选择后的代价,以及在代价中学会的成长,而这个过程中关于女性、关于个体、关于世界的思考,进一步扩充了故事本身的容量,也是因为这份扩充,我在电影中体验到了诸多极为愉悦的「电影时刻」。
所谓电影时刻:一些以生活为基础,并明显高于生活,而形成的美好瞬间,我称之为「电影时刻」,这种想法的产生得来于《爱乐之城 La La Land》结尾的重逢。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有诸多电影时刻。
在「出轨」章节中,阿克塞尔是一名漫画家,著作等身,在记者会上备受关注,而尤利娅作为他的女友,与其说是感觉到被冷落,不如说是在那样的场合里,她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挣扎,她好像从来没有为某一件事而死心塌地,所以她因为「嫉妒」阿克塞尔,而感到孤独。
这样的时刻,陪伴是没有意义的。
她选择了出离,在一个陌生的酒会上,遇到了埃文德。
埃文德曾发誓不再出轨,在面对尤利娅时,他虽然被强烈地吸引,但却一再克制。
尤利娅同样如此。
人性微妙之处就在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理性在克制,而感性的欲望在喷薄。
两个人故意互相试探「出轨」的边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试探,但就是没有到达最后一步,然后在天亮之后分开。
这样的段落极为动人,它展现的是爱情中的「出神时刻」,是暂时脱离了关系的束缚之后,我突然成为了我,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在欲望的促使下,如何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挣扎的瞬间,它尊重了人成为自己,也展现了人的不堪。
这样的段落结束,像做了一场梦,本应醒来一切如初,但埃文德又一次出现了,在一个稀松平常的午后。
尤利娅像是被彻底打开了,被植入了一种「逃离」然后接近欲望的观念,而后她再去审视男友阿克塞尔,尤其他张口闭口只有艺术时,就只觉得平淡无聊。
于是,梦一样的电影时刻又一次开始了。
在阿克塞尔像往常一样,早起冲咖啡,开启全新的一天时,尤利娅打开灯,那一瞬间时间静止了,她冲出家门,然后一切都静止了,她去找埃文德。
在处于静止的世界里,只有尤利娅,只有埃文德是唯一的动态。
她们亲吻、拥抱,然后循环,不说一句话,静默之中又仿佛早已完成了所有的沟通,但没有做爱。
尤利娅回到家,向阿克塞尔提出了分手。
阿克塞尔如此成熟,询问:「你确定你现在是清醒的吗」?
在得到肯定答案之后,才试图挽回,因为他知道「她以后一定会后悔」。
可是,对于尤利娅而言,即便是以后会后悔,但体验「后悔」的过程比起后悔,显得更加重要。
我是在这一刻理解了,先前朋友所讲的:人和人之间保持同样的「常识」很重要。
对于阿克塞尔来说,我知道你以后会后悔,我也知道你是在处于清醒状态下提的分手,那么我即便是如此痛苦,但我还是尊重你的选择,因为你是独立的个体,你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种常识,这种个体的成熟,才使得尤利娅在诱惑面前所采取的拒绝措施,显得具有意义,我们是互相尊重的。
人是要互相尊重、成全的,情感也是。
尤利娅终于走向了更新的未来,她的人生确实又往前翻了一页。
同阿克塞尔的成熟不同,埃文德更加年轻、充满活力,他和她一样,没想过要拥有自己的孩子,他仍然对性感的女性抱有幻想,也时不时在「蘑菇」的麻 醉下狂 嗨,他是不稳定的,急剧变化的,同尤利娅是同步的。
尤利娅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当她意识到埃文德仍然关注着性感的前任时,也只是想要确认一点:我是不是你理智选择的,而她却占据着性感的位置?
在得到「我完全无法对你理智」的回答之后,她就正式认同了这段感情,即便是后来发现他嗑 药,也陪他一起。
尤利娅自始至终都是活在当下的,她无暇顾及,也不愿意过多思考未来会怎样,她要强烈的感觉到活着的感觉,所以她也是不稳定的,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她随时可能会离开,也随时可能为她所中意的理由决定留下来。
这种决定,这种性格,在当下的道德语境,必然是荒唐而注定备受抨击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在每一个瞬息始终为自我而活,始终在寻找新的可能性,始终在自我对抗之中感受世界,保持底线,又有什么问题呢?
我理解,所以在和阿克塞尔分手时,她就意识到她害怕孤独,她需要她的陪伴,而离开他的自己只能像是在冰上踉跄的小鹿斑比,但这也是她必须离开的原因。
这正是她离开他的原因,她就是要到冰雪中去,她要人生拥有不同的可能性。
为自己而活的人,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的人,往往是在一瞬间长大的。
尤利娅尤为如此。
再次见到阿克塞尔是在一段采访中,他作为男性创作者,同主张女性主义的主持人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两人甚至在直播中互相辩驳。
阿克塞尔还是没变,他总想在对谈,哪怕是争执之中,获得主动权。
但,生命没有留给他多少时间去继续这么做了。
而此时的尤利娅,意识到自己有了埃文德的孩子。
同阿克塞尔见面是在医院。
他变得脆弱、苍白,但是却也仍在试图反抗。
他听老唱片,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存在的音乐。
他一遍又一遍重复看喜欢的老电影,他觉得自己回不去了。
他说,我认识的世界已经消失了。
我所成长的时代,文化是通过具体的物件来传承的,我一辈子都在收集这些东西,书籍、漫画,然后它们再也无法给我,在二十岁时所拥有的强烈感受,那种「我仍在继续」,「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如此」的状态不见了。
我开始崇拜过去的事物,但现在的我没有未来,没有别的东西了,我只能往回看。
他看到了死 亡。
尤利娅是在这一瞬间,看清了自己的。
「你有你创作的那些漫画,我很希望能有你所拥有的东西,你能画画,并且不用怀疑这是不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我真的希望我也能这样」。
如同乔瓦尼-欧祖拉所讲,在死亡面前,在恐惧面前,才有可能充分做自己。
阿克塞尔不需要再隐藏了,他开始变得坦诚,而在坦诚面前,尤利娅也无需有丝毫掩饰。
自我与他人中间的界限在此刻被打破了。
阿克塞尔开始坦诚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流露出久违的脆弱,才会在尤利娅面前承认:「我从没让你看到你是一个多么好的人」。
我是在这一刻读懂了尤利娅当初如此决绝离开的原因,以及她作为一个女性在自我和关系之间的挣扎。
阿克塞尔如此成熟,他因为成熟与尤利娅相识,也因为这种成熟错过了尤利娅。
相遇时,他试探:你比我年轻得多,你还有时间寻找自己,而我已经四十多岁,人生进入新的阶段,你不需要我等你,你需要完全的自由。
尤利娅懂了,男人的矜持,他要你自己做决定,所以她留下来了。
分开时,他不再刻意表现的成熟,但也做不到放下成熟,才会说:「我敢肯定我自己记得一些你自己都忘记了的事,等我走了,所有和你有关的一切,我都会带走」。
他如此「狡猾」,无力抗衡命运,但他怎么能接受被她忘记,所以他用这样的方式,让她记得他:「你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感情,你不用回答我,因为你的人生还很长,但我想让你知道,你是我今生的挚爱,你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
自由和自我怎么平衡,自我与他人怎么处理,尤利娅始终处于类似选择的漩涡。
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在自己不能把控的时候,她选择逃避,通过寻找新的可能性,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
年轻的时候,这固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
当一件事不能再通过逃避躲开,当一个人不能再通过离开放下,当一段往事刺一样扎进心上,人就会拼命想要抓住些什么,开始思考「留下」的意义,在挣扎之中寻找可能性,而不是等待新的可能性。
尤利娅是因为阿克塞尔的离开,才窥见到了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她之所以成为她的原因,也是她为之痛苦的根本,是命运在她手心刻下的掌纹。
想起电影开场,阿克塞尔对尤利娅说,「你还有时间寻找自己」,但他却沉默没说完,所对应的应该是,「你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命运的言辞,无声,但需要你用时间和经历为佐证。
我也是在这一刻强烈地感知到「我正在融化于这部电影」之中,我此刻的困惑,我往前无路,往后深渊的状态,同尤利娅又有什么区别。
你我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可是,我又因此感觉到一种被看到的喜悦,是那种在被恐惧支配的黑夜里,得到温暖怀抱的幸福感,是只属于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像在黑夜中看到黑夜,在光芒中看到另一束光。
我就是只能只愿活在此刻的人,我抵抗着生活在我身上所残留的痕迹,我也因此读懂了艺术作品中未说出口的留白。
我不能既要活得快乐,无忧的快乐,又想要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洞察。
我不能太贪心,我只能做出选择,我已经做出了选择。
我直面了死 亡,又重新在身体里复活。
我从思绪中抽离,从电影中起身,重新回到了我自己。
我拉开窗帘,然后发现窗外下雪了。
盛大的美丽铺天盖地。
整个世界被雪覆盖,我要走到这雪中。
2022-02-13海宁于酒仙桥
#个人年度最佳🎬#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
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
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
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
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
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My (not unbiased) two cents on why it is titled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Julie is a selfish being, so selfish that she is ready to hurt others any moment they are in the way of her searching for freedom or disprove of her belief in what’s important in life or expose the hypocrisy of her pursuits; so selfish that she is not ready to get herself hurt, even if that means she is not saying goodbye to the person she once loved. When it comes to protecting herself, she can be as cruel as it gets, even to people who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and regret not making her see how wonderful she is in spite of what she did to them. She is the worst because she is helplessly drawn to authoritative figures though at the same time she hates the way they control / dominate her, making her feel unworthy. She is the worst because she cannot justify the things she did and why she did what she did. She is living on a hunch, a slave to her visceral feelings and constantly doubts her choices because of that. And to top it off, she never really understands herself (and hence she is constantly searching) while hoping others could somehow understand her.I especially like the one where Aksel and Julie were lying together in the hospital bed, and Aksel said “I’m sure I remember things about you that you’ve forgotten … and when I’m gone, all that things about you will go with me.” We always complain about how people suck and bring misery into our lives, but people are all we got. We live vicariously through people around us; and we only truly stop existing when they are gone. I don’t like the ending, but I like that she turns to photography because she finally starts to look at or try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 than herself.
我们当然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摇摆模糊才是人生不是吗?
有女性意识的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注定会有更多的烦恼,生育,欲望,都要在几个层面加以拷问啊~~~这个人物挺真实的,尤其是“在自己的生命里变成配角”的感受。激情结束后,她对待前男友们的眼神里有好奇。
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来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
即使是世界上最爛的人,能活得瀟灑到這個程度也已足夠令人羨慕。女主角雖有業障但大體上是自由的。不是太能理解為什麼要設置成兩段感情破裂都是因為generation gap。即使電台訪問堪稱災難,我還是很喜歡漫畫家的長相,甚至希望能和浪漫精神出軌對換演員。最喜歡的是他說自己後悔沒能讓女主角知道她很好。
怎么说呢,一个男人生性不定,迷茫混乱,朝三暮四,喜欢这个又爱上那个,大家叫他詹姆斯迪恩,永远的偶像,性别一换就要自啐一口,取名“全世界最糟糕的人”,真的女人们别太爱自省了
说不上糟糕的人,顶多算烦人……就是有钱有闲有精力的大家的共同烦恼,永远迷茫,永远在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在两性关系里的位置。值得讲述吗?值得。讲得有意思吗?一般。
作精 嫌弃别人冲咖啡到50岁 你自己不也才是个书店卖书的吗??(没有说冲咖啡和卖书不好的意思)还是那个主旨 要作就自己默默的作 不要打扰其他人(看之前还挺感兴趣的 “奥斯陆、30岁、女性、困惑” 结果演来演去困惑就是要不要生孩子 啥玩意儿啊???不想生你就做好避孕啊 靠 片子还齁老长 浪费俩小时 越想越气 改2星!)
太tm糟糕了 太tm真实了 演技和氛围太强 每一个情绪都感觉自己身在其中。
“你会后悔的”“我一定会的”
6.5/10。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自嘲,是无因的反叛,是逐渐丧失爱人能力的千禧一代。“忠贞”好像已经是上个年代的词了,导演用最烂俗的暂停奔跑来呈现出轨,除了致敬小妞电影外还有戏谑。电影是反爱情的,但它没有女性瘾者那么冷。死亡收尾让我有点失望,俨然一个慈父智者形象,但殊不知离开才是解脱,正如洗澡时流掉的孩子。
好可怜的作者,从拍出最好的抑郁症电影之后便黔驴技穷,只能不断依靠反刍那点自恋的情绪才能继续拍着电影。
有選擇就有遺憾,只是這人生。Normal People 成年版本+低配版fleabag。Aksel對Julie說的「我最後悔的就是從沒讓妳知道妳是多麼好的一個人」唉⋯被殤到了。分成十二章節以及旁白使得無法代人,不過光是Julie討論要不要孩子那段,和同年的挪威片《忍者寶寶》皆顯而易見在北歐的女性擁有大聲說出「我不想要孩子」的自由意志。
女主是男性的话会被骂成“渣男”
借用一下热评,很戳中我。北欧青年看似普世的焦虑,其实更像是一种衣食无忧保护伞下的选择障碍。是选择从医还是摄影,是选择丁克还是生儿育女。因为每一条路都完全开放,所以反而迷茫。 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身边好多人的影子,可能是我们社会真的进步了,迷茫的年纪,在矛盾中不断自洽,最终把自己从滚滚红尘中抽离出,投入一直等候我们的宿命之中。非常推荐90后的男女们认真观赏。
我也想知道她为啥三十岁了还觉得自己是小鹿斑比(真糟糕。
文艺青年很难割掉脐带做大人,追求自由,逃避责任,依赖他人关系,一旦期待落空,不免陷入自我怀疑,幻想和现实经常混为一谈,消费品味高于创造水平,面对现实,心性不定,难以转化成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嘴上说着做自我,打心眼里在乎他人认同目光,矛盾中成长,不安里死去,苦苦追寻,自洽无果。
哈哈哈哈这是吃了几斤迷幻蘑菇才能拍出这种片段//挺真实的,不过选择太多应该是典型中产病了,在中产国里击败中产病大概也只有把人写死这一种方式了
真係揀錯戲睇,呢啲小清新愛情電影,即使你話佢拍得幾好幾有深度,男女主角做得幾有feel,反映咗什麼什麼意識形態都好,我睇完之後只係覺得第一:我自己好老。第二,套戲好老土。第三,我睇得好尷尬,完—插敘,平衡敍事。
相比全世界无数在为饭钱房租和助学贷款发愁的同龄人 北欧青年看似普世的焦虑其实更像是一种衣食无忧保护伞下的选择障碍 是选择从医还是摄影 是选择丁克还是生儿育女 因为每一条路都完全开放 所以反而迷茫
讨厌的文艺片,男男女女之间的矫情在死亡面前变得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