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化了一天时间下了米尔克。
西恩潘这个好莱坞的坏小子,减肥之后的样貌惊人,按照片子里他自己说的“又老又丑”,但是这部片子就是看了就不能刹车,就必须看完。
看完了,我哭了。
在半夜12点,泪流满面。
情节并不陌生,但是在电影中就是如此的有画面冲击力。
警察冲进同性恋酒吧,逮捕同性恋者。
这些报纸上茶余饭后的社会新闻,我们也不陌生。
但是真正用画面来展现,是那么有震撼力。
对于gay吧,我并不陌生,杭州的君度,北京的目的地,都相当的熟悉。
谁能曾想,就在30年前,不,也许就是不久前,警察冲进酒吧,逮捕同性恋者,剥夺他们玩乐的自由呢?
在柏林电影节上有部新加坡影片,诉说的是20年前,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国的一条小河边,警察假扮同性恋者诱捕同性恋的事情。
当国家机器被开动于掠夺人的基本情感需要的时候,这一切变得那么可怕,寒心。
今天的人们在网上,在聊天室里交友,不再有当年的恐惧感,但是,情感的释放是不是就不再如同以往压抑了呢?
看了电影,我在想,米尔克在第三次竞选监察员失败后,原本答应伴侣放弃政治生活,不再参与竞选的,可是他却骑虎难下,只有继续。
伴侣离开了他,新的BF严重缺乏安全感,上吊自杀。
对于他来说,监察员并不意味着荣华富贵,他甚至不屑提出给监察员加薪的议案,相反,政治让他失去了一个个伴侣,从最开始,就收到一份份恐吓信。
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在坚持?
虽然影片中他给出了答案,为了他的信仰,为了少数族群不再被歧视。
但是,也不得不说,是时代和才能,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
他是为了维护心中的自由的信仰,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各人的信仰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根植人们血脉的。
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个信仰中,秦始皇和洪秀全都采取手段毁灭过儒教,佛教曾经面临了四次法难。
但是它们都延续了下来,因为信仰是被人选择性地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所谓投缘。
能成为普遍信仰的宗教,其力量远远胜过国家机器。
信仰是什么?
信仰让Anita这样的卫道士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让Briggs之类的参议员,自以为是,用牺牲小众来成全所谓大众的利益。
暗杀米尔克的Don,也是个信仰很虔诚的教徒,他绝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消防英雄,爱护家庭。
正因为如此,他们与米尔克的信仰之战,显得如此具有普世的意义。
很多人说,中国的同性恋过得比美国的艰难。
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来说,同性恋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对于一个同性恋,家人最大的期待就是赶紧结婚,用结婚这个形式来掩盖同性恋的事实,所谓的矫正显得特别简单。
而且,同性恋和异性恋结婚,即使有婚外同性性行为,都不构成法律追究和赔偿的理由。
中国的同性恋,其实比美国要轻松得太多。
但是,中国的同性恋绝对比美国的同性恋压抑。
因为他们没有信仰。
更没有心中的目标。
影片中,米尔克的朋友提出米尔克竞选失败的原因:你总说反对,反对,那你得说出,你支持什么?
我看到的中国同志,绝大多数都只有批判。
对,你批判了,那么,你支持什么?
你要什么?相比三十年前的6号议案,同性恋教师被剥夺工作的权利而言,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性向限制条款,中国的态度,是漠视,是视而不见。
也许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实在太多,关注不到人最基本的性生活的需要吧。
本来在中国比较普遍的宗教信仰中,佛教,就是教育人们禁欲,道教也教育人们清心寡欲。
异性恋尚且如此,何况是同性恋?
刚开始会觉得米尔克是一部政治片,但是到了影片结束,让我在痛哭失声的情况下,滋生了很多思考。
多数人群如何与少数人群协调?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远远比热爱重要。
我们每个人看似多数群体,都完全可能在某个情况下,某个条件下,成为少数族群。
信不信?
所以,确保同性恋的权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世事无绝对,人是最强大的,也是最脆弱的,将心比心,把心放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米尔克》拥有格斯·范·桑特电影的标准元素:同性恋、死亡、青春……但也有更多的非格斯·范·桑特典型风格的元素,比如:政治、史实、传记……格斯·范·桑特此前也不是没拍过以现实人物为题材的电影,比如表现柯本最后时光的《最后的日子》,但那更多还是他个人迷离风格的体现。
而在本片中,他的个人风格烙印几乎淡去,那些标志性的悠长镜头也难觅踪迹。
格斯·范·桑特热衷表现同性恋不假,但是除了《巴黎我爱你》中的那个小短片外,他几乎很少展现同性爱情浪漫的一面。
而本片开头却奉献了我在电影中所见过的最飞速的一见钟情——仅仅是在地铁站里匆匆擦身而过,观众甚至连人影都还没看清,米尔克就已经认定了要与他共度40岁生日的人——Scott。
影片最梦幻的部分全部集中在开篇,Milk与Scott的第一次亲昵,两人离开纽约开车奔赴旧金山,以及两人初到旧金山开了自己的小店后,旁若无人地在路边一坐一蹲的接吻……这些段落依稀还能感觉到格斯·范·桑特的风格,斑驳晃动的画面,诗意的镜头,还有欢快的音乐,流露出他惯有的抒情气质。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爱情片。
电影大约开始10分钟后,就几乎再难寻觅这样有点梦幻的段落。
相反,整个电影充满了70年代纪实的气息,纪录片画面与仿旧的电影画面相互穿插融合,近乎难以区分。
难得的是,尽管影片中不时有游行、抗争的场面,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陈词、辩论,但是整体感觉却并不愤怒。
电影就是将那些活生生的现实摆在观众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
那些在我看来简直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观点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借以GOD的名义,如此“正气昂扬”的宣讲,甚至赢得台下热烈支持的掌声,不能不令人深思。
即便今天看来,这样的场面依然极具现实意义,30年过去,从6号提案到8号提案,同性恋者的抗争由工作转变为婚姻,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回到原点的原地踏步?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几处抒情段落。
Milk看完歌剧《托斯卡》的清晨,给Scott打电话,两人简单的对话充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深情,Scott那句“我想让你知道,我为你骄傲”,令Milk激动难抑,那心酸又幸福的微笑以及泛红的双眼即便是黎明前的昏暗也无法遮掩。
将近结尾,米尔克被枪杀的场景,画面变为慢镜,中枪的米尔克转身面向窗外,那里悬挂的正是预示了他悲剧命运的歌剧《托斯卡》的巨幅海报,而后镜头叠画,再次中弹的米尔克扑到在地。
整个画面也有着歌剧般的肃穆与震撼,格斯·范·桑特又一次充分展现了他美而伤的经典气质。
然后电影再次循环往复到影片开始不久Milk与Scott在床上的对话场景。
有意思的是,这前后两段同样的场面,如果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导演用的并不是同一条拍摄胶片,二者对话虽相同,但演员动作、神态都有些许差异,而且后面这条的镜头明显更为靠近两人的脸部。
言犹在耳,似曾相识,一语成谶的“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50岁”,却是在无奈地放大那份悲凉。
格斯·范·桑特的电影里永远不会缺少美少年,尽管只是担当配角,尽管掩盖在70年代老土的装扮中,影片里还是星罗棋布的埋伏着许多乍看上去也许没觉得很美的美少年XD不过这次不谈美少年,只说说两位主角。
西恩·潘其实已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家伙的表演永远不会令人失望,而且常常超出预期。
已往我是很喜欢他皱紧眉头,苦大仇深的男人样,不过这部电影里他完全改变了。
脸上时常挂着那种柔情蜜意的笑容(对西恩·潘用这样的形容词在过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啊),连那些阡陌纵横的皱纹都变得柔软起来,即便他在台上慷慨陈词时,举手投足之间也微微有点“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男人,他的可爱与刚硬,他的聪明与狡猾,他的孤独与抗争,他的疲惫与坚持,一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长相根本不漂亮的男人却能深深吸引你的眼球,打动你的心,这就是超凡魅力的奇妙之处啊。
还有不能不提的James Franco。
我绝对是很久以前就注意了这位大帅哥,只可惜总觉得他不是出现在不好不坏的电影里,就是扮演着不温不火的角色,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里他依旧很“温”,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每当他出现在画面里,就会感觉这部充满了不公与抗争的电影变得柔和起来,对,他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存在,不乍眼又难以忽视,若隐若现地让人感受到一缕温情。
最后想说的可能更像是题外话。
《米尔克》不是一部典型的格斯·范·桑特风格的作品,但却又是一部格斯·范·桑特作品经典。
历经一番番的远离与回归,借助多年独立制作的累积,格斯·范·桑特在再次转向主流电影后,又迈上一层新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主流电影就是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的老好人,就如同我也从不认为独立制作就是个性鲜明、言之有物的新新人类。
其实,在我看过的那些表现同性恋题材的“不佳”电影中,独立制作恐怕是占了多数。
它们的通病概括起来大约是不安心于老老实实讲故事,急切地想表达自己所谓的“新意思”,过分纠结于同性恋者的愤怒、压抑、怪诞,从而放弃了与大多数人情感交流共融的可能,最终沦为一种自说自话,甚至是无病呻吟。
反之,这也可以解释我何以会欣赏《费城故事》的平和与自尊,《断背山》的含蓄与包容,以及本片的抗争而不愤怒,因为这些电影带来的感动和感触可能触及任何人的灵魂,因而也就具有了根植于人性、存活于人心的更深远的生命力。
实话实说,片子不错,但没想象中那么好,要是把同志换成宅男或者待业青年,我保证看得飙泪拍巴掌叫好,而同志这个群体离我的生活太远,满大街也抓不着一个,倒是听个朋友说过,他爸是当警察的,前些年胜利公园里有个厕所,很有点名堂,他爸在里面逮到过不少人,连踢带打的,也顾不上冲天的臭气,战果辉煌,现在已经做到局长了,朋友说他也是才知道,闹半天王小波的《东宫西宫》不是胡编的啊,八成他爹以前看他年纪小不知好歹,怕一好奇也跑到那厕所溜达玩,被某个痴汉晃着下体拉下水,现在看儿子老大不小,又是娶了媳妇的人,茅坑诱惑也不好使了,就把当年那点事儿讲了出来。
我说这个是想讲大部分根红苗正的四有青年,连皮包都没割过,对同志这回事的了解基本只能来自文艺作品,像我这种八零后的,王小波和方刚是最早那拨,都瞪大了眼珠子看,心想我操还有这事吗?
然后是关锦鹏的北京故事,从文字到画面,两个大老爷们又抱又亲挺来劲的,到了李安那部出来已经不太当回事了,跟男女那事没什么两样,就是爱呗。
不过说归说,现实里还是很少见,反正我是没认识谁真承认自己是同志的,当然咱档次也不够,不认识那个层次的人,大学时倒是怀疑过一次,班里有两个男的,都戴个眼镜,长得精瘦,衣服穿在身上轻飘飘的,像两个老道。
本来好大个教室,别人都乐意往女生身边坐,坐不到的准垂头丧气,就那俩人,成天坐在一起,疯啊闹啊,快乐得跟罗马假日似的,要是天热,又恰逢其中一个趴桌睡觉,另一个就拿本大书在旁边为其扇风,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快不行了。
大家都传说曾见过一个坐在另一个腿上喂东西吃,讲的人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听的人眼冒金光暗攥掌心,那架势跟在公车上见到小偷差不多。
到毕业所有人各分东西,我到底也没弄准他俩到底是不是,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他俩彼此之间的称呼,一个叫另一个小变态,另一个叫这一个小损样,光瞧这自嘲精神就知道俩人挺配的。
哦,对了,还有一个,谈不上认识,也谈不上不认识,我老婆有个闺蜜,闺蜜也有个闺蜜,是个男的,精瘦,会跳舞,据说大学上的北影,但凡同学聚会,必在人齐后悄然摸出手机来,以迅雷之势突然对着听筒扯嗓子大喊,三宝吗?
最近忙啥呢?
或者,韩红的经纪人吗?
我这里信号不好你慢点说。
总之就是这么一号人物,后来跟一男的在国外成婚,据说家有洋房汽车,田亩千顷,婚后生活和谐美满,唯一的委屈来自婆婆,吵架后跟闺蜜诉苦:我一大男的,跟我来劲,骂不死她。
话又扯远了,再次声明,我对同志这回事一点都不了解,比如我到现在还弄不清楚这回事的具体流程,比如说fire in the hole的那个hole究竟指哪里,顺序是采用轮换制还是代议制,怎样才能使双方同时到达灵肉合一等等。
人对始终无法了解的事物往往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鄙夷,另一种是敬畏,我绝对属于后者。
估计等我说到这部电影您等得黄花菜都凉了,那么我不妨再说点题外话,就是关于西恩潘的,关于他,别人说得已经够多了,叫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那部不着调的《热带惊雷》,里面没他,但有个黑人,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黑人说,为什么演傻子的西恩潘得不到影帝,而同样演傻子的霍夫曼和汉克斯却得到了,原因何在呢?
因为后两者演的傻子都不是真傻,一个会算题,一个是天才,而西恩潘演的傻子呢,我操的呦,那是真正的傻子,纯粹一无所长傻透了腔的大傻子,没人会叫真正的大傻子得影帝。
这么说来,演得太像太深入倒也不是好事,于是这次西恩潘学了乖,演得不仅很像一位同志,而且很像位会搞政治的同志,同志里他是最会搞政治的,政客里面他又是当时唯一的同志,左右逢源,想不获奖都难,果然奥斯卡的评委开恩,终获影帝殊荣,所以我们说,不想搞政治的同志不是好西恩潘。
说到电影,既然重点不是在猎奇上,既没有枯柴烈火般的打真军也没风光绚丽的大自然,我们就只能将目光放到故事和演员本身,演员已经说了,没挑的,但这故事,怎么说呢,有人总结得不错,关于同志界的马丁路德金,这话听着是好听,但再听就不太对味,就像主持界的刘翔和手机中的战斗机,怎么听着有点山寨版的意思,有这时间咱还是支持下正宗的好不好?
当然我说这个并不是说米尔克有模仿复制的意思,但关于一个不被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获得公正对待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先说近的,今年的《换婴疑云》就算一个,远的就更多了,《深海长眠》算吧,《X战警》算吧,《铁案悬谜》也算吧,《十二怒汉》是更是了,电视剧我都不敢提,《西部风云》,《死木》,《约翰亚当斯》……这个是同性恋的,那个是安乐死的,黑人的,死刑的,印第安人的,贫瘠西部的,居然还有变种人的,所说的话题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美国人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才完善了自己的民主与法制,原本一艘破烂不堪的巨轮,是如何由一次次修补而变成豪华游轮的,其实这些影片完全可以作为系列片汇总在一个大标题的下方,那就是《完美国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叫《美利坚是如何炼成的》。
不知道是多年西学东渐养成的习惯,还是文艺青年们固有的敏锐嗅觉,但凡这类影片的评论之中,往往有大量的话题是这样开始的,“我们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这样的人”,“要是这事搬到了中国该怎样”,诸如此类的比比皆是,这固然在一方面体现出很多人对现有某些状况的忧虑和率先的觉醒,但物以稀为贵,东西一多,却也呈现出废话练习和老生常谈的疲态,这使我禁不住要像小沈阳一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妈是位文艺老年,看起电视目光如炬,训起我来才思敏捷,她和我爸最爱看央视的一档节目,叫《我们》,这节目总弄些事业有成还特能说的人上去,比如俞敏洪,我妈拿他当榜样说事,还有最近的范增,挺矍铄个老头,我妈打电话来说,看看人家,真乃神人也。
被催得没办法就跟着看了几期,老头不错,博闻强识,整部《离骚》竟然能一字不差背下来,人精啥样他啥样。
不过看来看去我发现个问题,比如拎出副画来,范增说这画好,怎么个好法,你看那意境,一看就是好。
这就把我给闹糊涂了,他口口声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无双,这话我没意见,可能说得明白点不,比如线条用墨布局谋篇的讲究上去,别归根结底就整到意境修为上去,那玩意再深也是没法学的,说来说去就成了炫耀,你看我这修为多深,跟千年老妖似的,这东西是没捷径可走的,想赶上我?
回家修炼去吧。
我说这个是想说,咱东方的好多事情,跟西方完全就是两码事,都说文化决定论,都说江南为枳,江北为橘,同样一个东西,从西弄到东来,还真就成了两个样,任凭你天经地义还是普世价值,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西方人爱较真,啥都跟铸台阶似的,这个理论,那个原理,条条框框先定好了,一级一级从下至上有条不紊,中国人爱跳高,你能跳多高跳多高,但没有台阶,原地起跳,全看你个人的修为,所以西方的高楼十八世纪就已经造挺高了,中国跳了几千年终于在清末撞上了房梁,这情况是历史环境决定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的。
就拿同性恋这个事来说吧,搁咱中国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你别大张旗鼓地弄,喊声震天地搞,火再旺也等回自己家烧,那么没人管你这事,爱咋玩咋玩,顶多背后开你几句玩笑,调侃两句,时间长了没准还把你当另类供起来掏心窝子,爹妈时间一长也认了,只要别领家来眼不见心不烦,绝对不会像西方那样打着宗教的旗号来声讨你,跟十字军似的动不动拿《圣经》来说事,驱逐你,歧视你,有事没事用千斤顶扁你。
咱祖宗的经典里就没留过这方面的,都说咱中国是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几千年下来啥样的没见过,信活佛的还是不吃猪肉的,连孟获那样的都包容进来了,绝对不差你这一盘菜。
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马丁路德金,为什么出不了米尔克,其实有的是,可能一个月就出一个,不过最终都在人民内部自生自灭了。
咱们自古讲究的方式跟西方不一样,咱们从来就讲究意境,讲究修为,讲究不把事情讲破,讲究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
很多事情,比如那个意识形态,比如黑猫白猫啥的,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就是没人说破,大家也就搁在心里该咋做咋做,只要过得好,其它那些就都成了无关紧要的浮云。
同性恋也是一样,别管你在哪个圈子里,演戏的还是公关的,男的还是女的,没人吃饱了撑的耽误你发展,你爱同居爱结婚爱领养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怎么乐呵怎么来,这时候谁要是偏跳出来站大院门口偏要争个是非曲直,偏要弄个合法执照,别说人民,就连好多同志们自己都不乐意,要学米尔克是吧,舒坦日子过够了是吧,没事找事呢是吧,你不说没人管你,这一说成众矢之的了,悠哉生活没了,不想出柜也得出柜了,你叫爹妈怎么在人前抬得起头?
你叫城管怎么闲得下来?
你叫同事们怎么跟你打成一片?
最主要的,要是同性恋地位提高了,有法可依了,我们农民工兄弟怎么办,下岗职工怎么办,待业青年怎么办,你有一个梦想,我也一个梦想,都有一个梦想,醒着的人咋整。
先这么着吧,赵老师说了,凑合着过吧,还能离咋地?
正當香港社會出現了家暴條例和淫審修定的時候,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了,就在這個時代中,70年代的美國有點像現在的香港。
有人默默地發起抗爭,對宗教霸權展開了關注,對同志也有了關心。
去年的12月13日,香港終於有了第一屆的同志驕傲日,比起西方國家我們足足慢了的是三十年。
最近在看新一季度的The Amazing Race,當中有一對同志父子。
父親出櫃了25年,兩仔爺出現在電視上,可以反映到美國社會的多元共融。
我想起了早幾季也有一對女同志是神職人員,相比在香港同志要現身的確有點難度。
家庭無疑是個最大的問題,同學和社會的目光都避不開。
同志身份仍然在衣櫃,同志組織希望會員出櫃,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審視和認同。
無論如何也好,向不向人出櫃也是個人的事,最重要是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了認同。
同性戀不是病,也不會破壞家庭結構,最近的家暴條例指出了婚姻和家庭的構成,有點兒忽略了家庭的多元性,除了是同志家庭外,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家庭,囚犯家庭也得不到一點的注視。
有人指出這樣會為同性婚姻開路,其實香港比西方國家遲了發展這三十年,暫時同性婚姻也只是一個希望,短時間內也沒可能達到。
看看周邊的台灣地區,別人有保障同性同居者的法例,為何香港辦不到?70年代的美國社會和現在的社會雖然也有福音派的基督徙,也對同志作出了抨擊,但美國社會仍然有保障同志的法例,某些州份也有同性婚姻。
Harvey Milk帶領同志的事蹟老實講很值得香港的一班同運人士的借鏡,同時也喚醒了大眾對小眾的關注,同志也有人權而不會輕易給人剝削,要知道Gay is EVERYWHERE,不可看少同志的力量。
Harvey的故事帶給了人的希望,也帶出了只要有夢想,要犧牲,經過磨練就會達成。
儘管結局是多麼的可悲,在1976年Anita Bryant提出Anti-gay movement,到之後要提出辭退在學校任職的同志教師和教工,同性戀者攣童和造成人獸交。
有點像香港的蘇穎智牧師提出的會造成性奴和養鴨一族。
可以看出這群人的智慧到底去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當中令人擔憂,正如香港女同盟會的Connie Chan陳文慧小姐在看完Milk之後所講MILK談的不是一個人, 不止是一個人, 那套電影在說著的, 是一場movement。
香港需要的也許是一場這樣的革命,我們活著也就是需要勇氣。
給生命希望,讓生命活得精彩。
Harvey Milk,謝謝你給我們看到這份勇氣。
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显得厚重些,情节也较经得起推敲。
我并没有真的接触过同性恋,所以说不好万一哪天相遇,自己会做出何种反应,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会相对自然的看待。
性取向是个大问题,尤其当这个问题还和人为的伦理观念相统一时,你和大多数人不同,就意味着‘你出了问题,你有病’。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那么,每一种人呢?
要有历史,就得被他人知道,被他人知道就得‘出柜’,于是Milk出柜了,并且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出柜’大军。
事实是,你‘出柜’了,你就是个同性恋,你就与他人不同。
所以,出不‘出柜’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还是个大问题。
个人觉得,‘革命尚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Milk看了很久了,但一直都没有review,原因在于,其实我挺喜欢这个电影,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一时间又不知从何说起。
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其实在5部最佳电影提名片里面,它算是没有什么特色的。
在叙事上,不像《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个奇幻的“年龄逆行”的套子(虽然我觉得这个套子很失败),也不像《贫民窟百万富翁》那样,用“百万富翁”中那些五花八门的题目,来串连起一个印度底层少年的生活经历,叙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生活悲喜剧。
Milk算是一部用非常简单的叙事技巧展开的传记片,甚至,电影一开始,就给了热爱悬念的观众当头一棒,在片名出来之前,基本上就把整个电影浓缩进去了:用2分钟了解当年同性恋与社会的种种冲突,用1分钟认识Harvey Milk本人,听他预录自己的遗言,看他政治活动的片断,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主角的结局,他死了。
(好像麦太讲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佢係gay嘅,佢搞政治,最后,佢死咗……)然后,我们跟着这个男人走下地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不,后半生。
他剧中的生命,从39岁开始。
而这一生基本上都是顺序展开的,依次叙述生涯中几次大的政治事件,开店,成为同性恋社区中心,参政,参选失败,参选成功,成功反击6号提案,被杀。
其中加入两段爱情, 穿插遗言的片断。
非常朴实的技巧。
论画面,这里完全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种精致得有点梦幻的画面,也没有贫民窟百万富翁那种很富有动感的流畅风格的画面,Milk的画面非常纪录片风格,运用了不少历史真实的镜头,电影的画面也保留了那种70年代的感觉。
拿它跟Frost/Nixon比较,倒是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但是Frost/Nixon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艺术片而不是政治片,很多细节可以拿出来细细分析、玩赏。
而Milk中当然也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不过更多是用来煽情的(好吧,煽情在这里不能算贬义),比如说,Milk被枪杀的前一天晚上看了歌剧《托斯卡》,心有所感,半夜打电话给Scott,俩人互诉衷情,而转眼之间,Milk在办公室被枪杀,透过玻璃,叠印出对面的《托斯卡》海报,然后闪回到与Scott初遇那个晚上,关于50岁的那个戏言,仿佛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
(说到玻璃,很有意思的倒是Milk和Frost/Nixon都很喜欢利用玻璃,Milk有不少镜头是透过玻璃拍过去的,而Frost/Nixon中,无论是Frost还是Nixon,俩人都常常透过玻璃观察对方。
)从演员的角度比较这两部电影也很有意思,迈克以“活见鬼”来评论两片主角, 这位声称曾经客串演出过Milk 结尾那场当年悼念被枪杀的市长与议员的烛光游行的现场目击者说道:“辛潘的演繹令我這種現場目擊者驚出一身冷汗,因為太接近「活見鬼」,氣質表情以至舉手投足都幾可亂真。
電視新聞片段,昏花的淚眼乾脆真假不分,不知道吉斯雲遜開倉剪輯了歷史紀錄,還是潘先生發功做了乩童。
”而评论Frank Langella 则谓:“這與朗基拿的寫意取向南轅北轍,見他一出鏡我也禁不住嘀咕活見鬼,怪導演找來完全不像的人扮家喻戶曉的尼克遜,加上對手由頭到腳不離不棄東尼貝爾而缺乏大衞科士特韻味,很難不打定輸數。
但越看越敬佩,覺得老戲骨神乎其技,超越軀體的限制直搗人物靈魂,演活了殃國禍民的奸狡大話精。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两片的不同取向,那些拿Frost/Nixon当政治片看的,其实看走眼了。
倒是Milk,还原一段 同性恋争取权利的历史,还原Harvey Milk作为政治运动家的生涯。
从这个意义上说,Milk 才更像一部政治片。
同是涉及到同性爱情,Milk中的爱情跟当年大名鼎鼎的断背山真是大相径庭, 果然李安很东方,Jack与Ennis,放羊再放羊之后,依然是欲语还休,哪里比得上Milk与Scott,地铁站中一轮挑逗之后,马上肉帛相见,水乳交融,乃至付上一生的情感纠葛。
再看另一位“Mrs Milk”,连人家名字都还没叫上,就口口声声“我爱你”,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看得我这个东方保守派瞠目结舌,慨叹这个世界真危险……(还是“贵圈真乱”?
)小跑题一下,是不是非传统浪漫爱情故事中的主角都那么急色,像The Reader里面,35岁女电车售票员与15岁少年的爱欲交缠同样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仅仅是上门道谢,也会有即刻演变成干柴烈火的危险啊……相反地,我们可怜的Wall·E想拉个小手都那么困难……哎呀,跑得太远了,赶快回来,不仅感情发展速度不能同日而语,连“斗争”策略都那么地截然相反,我过去说过,李安最东方之处,是他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个故事的方式——“两个男子,也可以和一男一女一样,爱得感天动地,天长地久”,把同性恋融入到异性恋的“正常”感情生活里。
但是Harvey Milk不一样,面对歧视性的法案,其他人的策略是从人权的角度去反对,而Milk却不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法案分明针对的、伤害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于是他号召同性恋者出柜,公开与对手辩论,甚至耍小手腕,让助手发动游行,然后自己在暴乱边缘出面调停。
东西方的差异,或许在于此,不知哪种方式更好,不过后者显然更爽,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孩子一样的Cleve Jones,在游行队伍里面上窜下跳,喊着口号Civil right or Civil War,Gay right Now,让我这种潜在破坏分子很是激动了一回。
而反6号提案成功之后,Milk接到的那个电话,又很让人意外与感动。
Harvey Milk其实远非完人,强求别人出柜其实让我有点不舒服,而小耍政治手腕,与Dan White的讨价还价,也有点政客味道,但是,他给了很多人一个希望,也许很多人就像那个坐轮椅的小男孩那样,因而改变了一生,所以在他死后,才那么多人走上街头,点起蜡烛。
他的演讲,他的遗言,其实都不过讲述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平等,勇气,希望,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才显得那么珍贵。
PS:奥斯卡猜想:最佳电影大概是没戏了,这个题材有点争议,而且对手也确实很强。
除了“本杰明巴顿”,谁拿我都没意见……最佳男主:Sean Penn跟Frank Langella谁拿我都没意见,但是,不要是Mickey Rourke吧……虽然Wrestler我没看。
小绿魔James Franco 演Scott Smith我硬是没认出来,完全两个人的样子,他的Scott Smith演得很好,很喜欢他跟Milk在一起的段落:发脾气的,温馨的,隐忍的,都很细腻。
为什么没有提名男配呢……反倒是那个神经兮兮的Dan White被提名了。
好吧,我同意不管谁提名都是陪跑的……其实这个戏很多配角都演得很好,应该提个集体表演奖……PPS: 忘记说了,配乐用了好多《托斯卡》选段,Scott Smith在Milk再度参选的时候忍无可忍,收拾包袱离开,配的是《星光灿烂》,好有感觉。
后来去找OST,竟然发现配乐的是Danny Elfman,不过Ost听起来倒是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一些段落确实很Danny Elfman就是了。
PPPS:啊,终于拿了最佳原创剧本。
最大惊喜是Sean Penn拿了最佳男主角,Great!
一直没看过西恩潘的电影,直到这部,真的让我完全被感动,不但是MILK本人的人格魅力感动。
在那么坚难的时势。
一直不放弃地去坚持。
影片很多地方都让我深深体会到如旧时服装也是对人束缚至身,裙由长变短又经历了多少人和年的抗争???
《Rescue Me》的主角说过,现在的电视都被gay们占领了,以前觉得是玩笑。
30年河东,30年河西,时间到了09年初,当我大致浏览了08年的部分电影后,我只想说,我要漂白,我真的真的很想漂白。
在这个全民出柜的年代里,坚持straight的道路才是难能可贵的事,不过,狼性难移,腐是本能,我也很无奈……兹已证明《Milk》:和异性恋导演总在窥测这个异色世界不同,Gus Von Sant用理所当然的平常心叙述的个人传奇更惹人怜爱,无需当作政治片来看。
《情色自拍》:超人小哥、Fuckback Mountain、荷兰双转盘不是搞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科学可以无视国籍、无视立场、无视距离、无视爱情,但不能无视知己,爱丁顿同学更是直接被BBC逼良为gay。
《RocknRolla》: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是双插。
《故园风雨后》:伊夫林沃变成了E.M. Forster。
除以上尚有《午夜巴塞罗那》的养眼couple、《九降风》的苦情小受,《热带惊雷》的美型预告片,等等等。
重大嫌疑《Doubt》:gay不一定有恋童癖,恋童癖也不都是gay。
《The Oxford Murders》:先碰到一个老变态已经够不幸了,接着又碰到一个小变态,最不幸的是这两个变态还甩了你搞到了一起。
《赤壁(上下)》:不赘述《梅兰芳》:男人跟男人呷醋,男人跟女人呷醋,女人跟女人呷醋,今年的几部国产大制作都可以套用著名句式改一下名,如:人人都爱梅兰芳,人人都爱诸葛亮,人人都爱叶问……《Righteous Kill》:从《盗火线》到本片于我的意义如同从《大决斗》到《无名英雄》《In Bruges》:我其实挺不忍心把它排在这里,毕竟推荐给别人时用的理由是难得英国拍男人戏一点都不gay。
轻微倾向《暗堡里的三恶人》:看到黑武士出场我以为要出现经典台词,没想到黑武士和猩猩有不得不说的过去,最后猴子离开了公主和另一只猴子在沙滩欢乐的追逐。
《剑蝶》:一直想落实梁山伯是基佬这个观点……纯属YY《Frost/Nixon》:意大利鞋、剑桥幸存下来的,刨除掉单主角奋斗史(《The Wrestler》、《七磅》),一个萝卜一个坑(《本杰明·巴顿》、《革命之路》),N个萝卜配N个坑(《女人不坏》、《桃花运》),甚至一个茶壶N个茶杯(《金瓶梅》),一个茶杯N个茶壶(《爱情呼叫转移2》),或者不知所云的傻X片(《硬汉》),有着一个以上的同性主角且有大量对手戏,剧情正常台词正常演员正常的,所剩寥寥。
我决定郑重提名《Pride and Glory》为年度straight电影。
中午和晚上连着吃了两顿火锅,在搭地铁回家的路上顿时感觉火气冲天,火冒三丈。
和平西桥站下车,mp3里的摇滚摇得我头昏脑胀,头痛欲裂,刚要手动换个清淡的,shuffle到milk的ost,喜出望外,嘴角的笑意还没消,没成想一侧头看见墙上的sean penn,4月号时尚先生。
我当时就愣在原地,傻呵呵的看着一本正经的sean先生,以及他深深浅浅的抬头纹和法令纹。
这绝对不只是一个巧合,是吧。
几年之前,我并不能理解同性之爱,虽不强烈鄙视但也视同性恋者为异类,心理变态者。
后来渐渐觉得,爱这玩意其实特别玄妙,它来得毫无理由毫无征兆,更多时候,你只能无能为力的说:我就是爱上了。
因此,身高,年龄,阶层,社会地位都不能构成爱与不爱的判定原则,性别,也是这样。
电影里milk和scott邂逅,镜头里一直是milk的侧脸,他暧昧的笑着,说着些撒娇打趣的话,眼角的皱纹和嘴角的笑容一起弯成了弧线,弧线里填满了甜蜜的诱惑,这种诱惑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以至于我们的大帅哥也没能抵挡住那笑弯了的皱纹,把不跟40岁以上的男人谈恋爱这句座右铭抛到了脑后,欢天喜地的和milk一起开始闯荡人生。
我以为,这之后,无论有多艰难,他俩也能一直一直在一起,即使scott不作为milk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也能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事与愿违,两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要让我编一个milkII,我一定不遗余力的让他俩再续前缘,但估计这又成了一个人鬼情未了了。
81届奥斯卡sean捧得了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儿,那天晚上他脸色红润的过了头,就像喝了半斤老白干,他拿着小金人说:i do know how hard i make it to appreciate me offenly。
台下该剧的同性恋编剧Lance Black激动地在擦脸上的泪。
这一切,都来的太不容易了。
我是说,不只是创作剧本,拍摄电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电影背后那个真实上演的争取同性恋权益的过程,太不容易了。
我一直天真的以为美国的争取同性恋权益之路畅通无阻,却原来也需付出血与泪的代价,无数的血与泪的代价。
不管怎样,这一刻,天堂里的milk看到,应该会会心微笑吧。
09.4.8
就人物传记来说,《米尔克》在主题选取、剧情节奏和主演的选择上,无疑是成功的。
今年的奥斯卡将“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颁给了它和它的主演西恩.潘也算是名至实归。
巧的是,在看它之前,刚看了另一部著名同性恋人物的传记式电影,《王尔德的情人》。
王尔德的情人中,那位最让他深爱的,也因此而改变他一帆风顺命运的俊美少年 Bosie 乍一出场便让人觉得眼光闪耀,没有比 裘得.洛 更适合的人去演这样的角色了。
影片是十多年前拍摄的,彼时的 裘得.洛 脸上完全没有现如今的成熟线条,眼神清澈,充满激情,拥有完美五官的脸庞配上清瘦均匀的身型,一派高贵的英伦气息逼人而来。
Bosie 年轻而任性,侯爵父亲的古板冷酷让他对王尔德的爱情更加炙热。
而王尔德对他极尽宽容和近乎疼爱的深情最终将自己引向了牢狱之灾,创作之路霎时转弯。
与王尔德的中年不幸相对比的是,米尔克在他40岁之后的不惑年龄,终于找寻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将米尔克带入这个自由国度的政治舞台,而且它造福了米尔克所代表的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权力和世人的正视。
两个相隔了近一个多世纪的不同国度且活跃在不同阶层舞台的著名人物,皆因正视了的真正的自我而与他们当时所在的社会艰难地抗争,同时也享受着他们所追寻的感情的美好滋养。
结局一个凄凉一个凄惨。
王尔德病逝时年仅46岁。
米尔克在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期被人枪杀,不到50岁。
看到王尔德的一句语录,觉得能刚好地形容这两位满心温柔、胸怀才情而又内心坚强广大的男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
看到那一个个人物还在的那一刻~很感动
西恩潘演的真好
可能是我很不怎么上心的男人主演。
补登
看了一半决定不再妥协.若一开始就没多大兴趣的片儿不该相信之后会有转机.除了james franco够帅以外.
唉,和芬奇一样,个性导演也不个性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迷上James Franco了~~~~
“假如子弹穿过我的头,让它也穿破每一扇阖上的柜门。这无关个人利益、无关名望、无关权力,而是关于我们少数族群,不只同志,还有黑人、亚裔、老人、残疾人…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活着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给人们希望。”——哈维·米尔克
少数人的利益是不是应该天经地义地被牺牲?尤其这少数人违背惯常。Milk也许不算一部伟大的影片,但至少可以在2小时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或自省或思考或冲动或恶心。这更让我们看清: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还要耗费多少牺牲多少?DustinLanceBlack的剧本细节非常好,Milk不是神而是人,作为政客,他冷静狡猾擅长煽动和交易。GVS太懂得运镜,太善于捕捉男性之美。JamesFranco笑起来不再一塌糊涂,相反美丽魅力十足;SeanPenn被汗水浸透粘在额头上的一小撮如此温柔之美。
是或不是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PS:James Franco那头大卷发,大爱啊。。看到了Heath Ledger的影子。。
看来看去,游行戏还是阿黛尔拍的最好玩。
都说要希望不灭,才有未来。先驱的遗产在于它是传得下去的勇气与力量,更是能够照得亮困顿者角落的光。见证过太多惨剧,我们缺少的当然不只是一位Milk,因为就连彼岸的70年代,我们都相距甚远,毕竟有多少人能听得到或愿理解那些公开的愤怒、绝望与骄傲?“选举不在乎输赢而在乎声音被听到”,“Bryant与Biggs之流不失为凝聚所有少数群体的绳线”,奈何破得开这等裂口的Milk再聪敏,也逃不过政坛对人对己对内对外的异化。
一個英雄一般的政治家。是他給了世人以希望。
不反对不支持不鼓励,对我的下一代除外。
在发生任何改变之前,政府至少要给予民众讨论的权利。这是诸多民主政权已经努力要做到的,也是任何民主进程发生的前提
非常的直男視角…整個主創人員裡面真的有gay嗎😅在地鐵遇到一個男人就帶回家睡了,門口撿了一個男人也帶進門睡了…塑造這樣的gay角色這真的不是在詆毀同性戀群體嗎…然後得了一身病再出來抗議讓全社會為你的行為買單嗎…同性戀之間是有真情的但是片子沒拍出來,這樣的形象對gay群體非常不好
热泪盈眶。为了那句人人生而平等,我们流血流泪,每次能让我激情澎湃。希望,不能倚靠它生活,然而没有希望的生活,将不值得生活下去。so,give them hope,you,you,and you.
同志平权史上饱蘸热泪与热血的一页。“人不能光靠希望活着,可没希望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他参政不为名利,只想给弱势群体希望。p.s.理想要实现得经过若干代人不懈努力顽强抗争…中国人特殊?更健忘?更懦弱?更热衷内斗?更明哲保身?“别把世界输给狭隘仇恨绝望”很傻很天真?螳臂当车,跑路要紧?
不喜欢
一堆帅哥
My name is Harvey Milk, and I'm here to recrui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