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鸟儿会唱歌

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函馆夜空更深蓝(港),你的鸟儿能歌唱,And Your Bird Can Sing

主演:柄本佑,染谷将太,石桥静河,足立智充,山本亚依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你的鸟儿会唱歌》剧照

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2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3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4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5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6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3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4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5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6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7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8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19你的鸟儿会唱歌 剧照 NO.20

《你的鸟儿会唱歌》长篇影评

 1 ) 函馆夜空更深蓝

尽管有北海道函馆艺术馆的赞助,但这明显不是一部北海道旅游宣传片,也不是靓人美景的浪漫爱情片。

影片前后两次出现过函馆著名的夜景,镜头却立即转向夜幕下在生活边缘徘徊的青年男女。

一个是懒散的书店员工,另一个是失业的大男孩,他们共同租住在狭小的公寓。

影片对经济危机下青年人的失业现象,他们在职场上漫不经心的处事态度,甚至是他们与父母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都有着毫不掩饰的刻画。

然而,影片并没有因这两个穷困失意的青年而沉溺在颓废的情绪里,导演将镜头瞄准了他们的感情生活。

尽管有向法国新浪潮经典作品《祖与占》借鉴的味道,但是这个两男一女的三人行故事散发出难以言传的生活流气息,像是摄影机无意中偷拍下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片段。

自然主义的刻画,散漫琐碎和反复出现的生活场景,逐渐累积出三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友情与爱情在三位演员的眼神表情与身体动作里自由流淌,不断渗透出微妙的情绪转变。

导演不追求情节戏剧化,而是将三人关系的转变融入到生活场景之中:便利店、台球馆、夜店KTV,透过对白和表情动作、灯光色彩,以及最夺目的一场夜店DJ打碟、三人起舞的段落,用电子音乐突显出角色之间相互试探而不敢引爆的情感。

这部影片跟前年的《东京夜空最深蓝》有不少类似之处,不仅仅是共用了同一位女演员的关系,更主要在于两部影片都正面描绘了当下日本年轻人洒脱的生活态度,以及纵情挥霍青春的心理状态,“穷得只有爱”大概就是影片里三位角色所要表现的核心主题。

 2 ) 《函館夜空最深藍》 - 7月最觸動

今天下午天氣很熱,要坐的士去電影院看這部戲,它的日文片名是「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你的鳥兒會唱歌。

英文名則立即讓人連結到披頭四60年代的同名歌曲。

這是一首在講述「交換伴侶」的歌,雖然歌詞看起來好像很單純,但其實bird在英文的意思就是「女性伴侶」,歌詞中的「and your birds can swing」更是直指那個bird正在經歷「情感的流動」。

電影剛好在講這樣一個故事。

第一人稱的男主角「僕」(日文中的自我謙稱),自在逍遙,什麼也不在乎。

無論是工作漫不經心、跟老闆說「不然你就炒了我吧」,還是與同事的女主角佐知子拍拖的過程中,放任她覬覦自己的室友。

他的室友靜雄做事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又負責打掃家務,總是關心和照顧身邊人的小細節,這與男主角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第一次邂逅後,就令佐知子戀上,她完全不顧「僕」怎麼看,大方的親近靜雄,而靜雄似乎對女主角漫不經心,但又不拒絕她的邀約。

這些,僕看在眼裡,明白,但卻一直視若無睹,任由佐知子「我們也是朋友嗎」的靈魂拷問,在三人中營造一場亦幻亦真、若即若離的夢。

「大家都不說謊」的信條,在三人中形成默契。

他們真的可以貫徹始終嗎?

電影的中段,在被佐知子私下問及為何跟對方住在一起時,似乎沒有任何欲望的僕,只說為了省錢。

靜雄卻不諱言,因為很快樂,說「僕」是個很樂觀的人,「他幾乎什麼也不思考」——這讓觀眾恍然大悟,僕看似對生活不抱有期待、漫不經心,卻抱有為人們帶來「舒服感受」的良好初衷。

那麼,即使把喜歡的人相讓,也無關緊要嗎?

直到電影的最後段,隨著僕的突然轉變,以及與開篇的互文,塑造一個優美、殘酷、溫柔並立的,看似開放的封閉結局,並再次將問題拋給觀眾。

電影裡有非常多的細節,刻畫日本一代的青年臉譜,他們如何用「躺平」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他們也要進入社會,但卻同時剝離和對抗社會,用更直覺的方式。

職場倫理、家庭關係、情慾流動,以及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這些疑問,在北海道動人的景色中隨冰雪消融了。

節奏雖然偏慢,但卻讓人回味。

昨天看了香港最近加場的修復版《感官世界》,我認為感官世界的觀影,實在太獵奇太震撼,但也伴隨了一些不適。

大量的三級鏡頭,卻是以一種過度極端的方式呈現,不可否認導演隱藏了許多控訴,但我想許多老電影,在今天去觀賞,還是要儲備許多議題認識,才能更好地體會跟理解這些畫面的意圖。

而新一代的作品,對現實的銜接,容易讓人們在觀影當下得到解析。

 3 ) 夏天,过期待清。( When she no longer needs you )

【只是个人的情绪抒发、解读,不代表原作、电影版的设定,请勿误解。

】【120秒】发源自琦玉的某家便利店,12点前总会把货架上的熟食清理掉。

但是清理的时间却是不确定的,全按店员把控。

无论离过期是12秒、120秒、还是1200秒,好像都会按着负责清理的那个店员的心情,在12点前全部塞进一个箱子里面,丢到便利店外的小巷子里。

120秒,数起来好像很长,但实际上换算成时间也就2分钟。

2分钟可以做什么呢?

吃一个饭团?

嚼一碗关东煮?

等得到一个人吗?

都好奢侈啊。

【“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终日在街道上游荡,随心所欲地睡,随心所欲地想去哪就去哪,就算有工作,就算被雇佣,但就好像突然接到了谁的电话,对自己问到“你在哪里?

”,就好像突然遇到了电视台的整蛊节目,在接到电话的同时手上又接到了一个麦克风,无所谓地恍然,无所谓地惶然。

胡子长长了,稍微还会剃一下,头发长长了,就用帽子压住它,冰箱偶尔会让它就那样维持开启的状态,好像让自己凉快些而浪费电,是生活中唯一一件可以“肆意妄为”的东西,尽管“随心所欲”,但好像就真的无法“肆意妄为”。

在醉酒的凌晨,与同伴摇摇晃晃,但终归还是回了家,躺在床上。

心想“糟了”。

好像又忘了什么事情。

好像不会忘记的只有苟延残喘,呼吸余下的生活,但终究还是因为忘记了什么,而想起了她的样子。

【6000颗星星】据说天空中肉眼可见的星星有6000颗。

而人类好像永远都无法查清楚,这6000颗究竟各自代表着什么,就好像人类永远看不见自己的未来一样。

所以人们才喜欢把星星戴在耳朵上,把星星穿在身上,就好像时刻独处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一样,只是看不到未来,停滞在原地。

虽然脸上总带着随和的笑容,但也知道不能永远当个孩子,好像接受自己还不成熟的这个事实,实际上就如大众的眼光里一般——并不是长大的标志一样。

好像总会期待自己会变得不平凡,所以才永远觉得自己不成熟,但又找不到去探索群星的合理方式,只能套上稍显肥大的T恤,沉溺在不知是暂时还是永远无望的生活里面。

【静雄】总会有一种人被人们当成小孩子。

比起世间的标准来说,在同性别的人类中稍微有些矮,即使不用故意瞪圆,脸上的眼睛还是大得印象深刻,小时候会被大姐姐说着好可爱而被捏起脸颊,成了大人也能理所应当般地当一个可以被人赡养的无业游民。

都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而他好像永远都是佛面,就算跟她走在了一起,除了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除了“原谅”,也别无他法。

他或许才是“主角”吧。

彻底地颓,彻底理想化,没有理想的工作就索性不做,每个月找兄弟借钱,连“装”都不会“装”一下,也似乎没有丝毫负罪心,就把这些事情当做日常一样说了出来,好像当真所有人都会觉得无所谓一样。

但好像我也没有比他强多少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每次想到这点的时候,总有种无可奈何。

毕竟我们也只是74亿颗星星之中的两颗,相近分别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么一想好像也就随便了。

想那么多还不如睡觉,夏天总是好像睡不够的样子。

【BPM和罐装啤酒】人们喜欢合着BPM扭动身躯,无所谓是BPM120还是BPM85,只要能让自己摆脱寂寞,只要能把烦恼都诸抛脑后。

人们喜欢争些寒意而喝啤酒,无所谓是300ml还是500ml,不——果然还是500ml的比较好。

500ml的啤酒,足够一个人边喝边走完一条街,口袋里的钱买不起耳机的时候,还能听着记忆里的音乐摇摇晃晃。

在无人的时候呕吐,在有人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呕吐,但如果脸不红,离开那堆呕吐物,好像又不至于被新遇见的人和自己的意识当成醉鬼。

喝完之后,酒精的作用下,还是能摇摇晃晃,耳边还是有节拍的杂响,直到终于把灯球认成月亮,才发现匆匆结束的不是这条街的路程,而是时间。

【佐知子】好像谁都满足不了佐知子。

佐知子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不会像那些故作纯情的人一样扭扭捏捏,但也总习惯在关系中时常试探。

她会让你等120秒,但或许这120秒之后还有下一个120秒,或许还有无数个120秒,毕竟她不一定需要一个人为她解bra,反着脱下来又或是不穿也不是什么难做到的事。

就好像一个人吃午饭。

据说午饭是三餐之中最必要吃的一餐,但好像为了减肥抑或是发泄,偶尔不吃一顿也无所谓。

晚饭没人约,一个人吃也还好。

不是害怕寂寞,而只是对寂寞漠然接受。

但是稍微还是会有些渴望的吧。

无论表情是微笑也好,还是无所谓也罢。

底下隐藏的感情波涛汹涌,但又因为怕麻烦的个性而不轻易展露。

于是就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也习惯了在人群间游走,偶尔入了正在拍摄的摄像机的画框,也能假模假样地向镜头露出笑容,化成某个电视节目里全身打满马赛克的路人的样子。

【三人】某位未曾红极一时的女歌手,曾经跟另外两位曾红极一时的女歌手们,合唱过一首歌,里面唱到“三个人可以给你勇气,可以安慰你的失落。

”,也经常从一些古话中听过“三人”这个词,“对影成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

但现实中的三人行,好像总不会那么顺利。

两个人就已经不能永远黏在一起了,更别说是三个人的行程了。

总有一天,有两个人会越走越近,建立起独属于两个人星球的电波,是一扎不是一罐,是后摇不是Hip-pop,是平角不是三角,是春天不是夏天,好像只错过了120秒,冥王星就已经被九大行星除名,而那朦朦胧胧的时间也就随着下一个120秒的开始,突然消失,仿佛没存在过。

那的确好像是这样子的,毕竟那首歌唱完,那位未曾红极一时的女歌手终究还是未曾红极一时,而歌词的后半段紧接着,就是只有“一个真心的朋友”。

【空气】拟人系作品日渐增多的现今,好像还是没有什么空气的拟人形象,始终还是不能看得到的空气,好像一直没给人什么深刻的印象。

但比起40年前,好像稍微又有些新的印象了吧,毕竟已经不是40年前了,空气好像也已经没有那么通透,带着口罩出门不会被人当成可疑人士,而只是渐渐地变成常态。

偶尔也会开始在深夜带上口罩,路过无喧嚣飞尘的马路,想着,空气会有一天变成实体吗?

那样我们还能活着吗?

但是只要是活着就好像一定会有损耗,空气也是如此,总有一天空气会变成雾,变成冰,变成水,变成尘埃,但话说回来,除了能让我们活着,空气还有什么用?

没有人想画空气的拟人形象也是因为这样子吧,无法习惯被爱的人们,其中会有谁爱上空气呢?

或许只有那些想活下去的人们吧。

【夏天】在晚上7点的下班人群里,突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小学同学,一边听见他说的废话,一边带着似乎已经凝固了的微笑看着他的眼睛,装作对他口中的保险信息非常感兴趣,时而点点头,时而用语气词回应两句,而耳朵里真正在想着的,是远处的动物叫声。

在夏天里,好像一直都听不见鸟的鸣叫,光听见那些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儿窸窸窣窣,似乎是它们盖过了鸟的鸣叫。

既然只能活一个夏天,那叫得再大声又有什么用?

那样就能活下去了吗?

夏天可能是一年之中最短的季节了吧。

虽然全球变暖,好像每个季节也变成了地区分别限量贩售的物品,上海都跟成都有两小时的时差了,更别说海南和北京的冬天差了多少。

但即使如此,在大多数地方,夏天也只能有短短的两个月。

所以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话,那有什么用呢?

【幻影】 在生物钟从晚8朝12渐渐变成朝9晚10的日子里,总喜欢在起床的时候,赶路的时候,入睡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天亮还是天黑,都放起那首自己最喜欢的歌。

从“the seven wonders”到“You can't hear me”,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像夏天那个时候一样,放肆地扭动身躯。

这时才发现当时为何会遇到那些事,然后又用未曾染上阴霾的身躯,开始逃避,做一个被自己朋友杀死的职业杀手。

然后又开始思考起,既然看不见空气,那那些想活下去的人们,爱着的是什么呢?

是空气本身的幻影吗?

【青春】夏天结束了。

空气也渐渐变得没那么透明,原本那清亮的葱葱郁郁好像都消失了,变得浑浊,像是衣柜里唯一的那件,因为忘记挂防尘罩,而布满了灰的大衣,又因为秋日的寒风来时匆匆,没有给洗完晾晒的时间,不得不拿出来穿上。

往来的行人也戴上了口罩,与其说是不想呼吸路上的烟尘,或许更是不只想让陌生人看到自己的脸吧。

小王子也疲倦了,他找不到那个该去的星球,回到了令人生厌的B612星球,忘记了有谁在等他。

于是夏天最后还是结束了,虽然在7月的开始,还以为这个夏天会漫无止境地继续下去。

【又一个2分钟】2分钟开始变得短了起来,只是从3位数变成了1位数,只是5个字变成了3个字,但读出来总觉得好像轻松了一些。

在忙碌的一天过后,在睡前不是放2分钟的歌,而是数120只羊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一些自己忘记的事情。

没换睡衣急急忙忙冲到了楼下,突然就看到了郊区的夜空,跟市中心月租5k的小单间楼下看到的一样,一片灰蓝。

这时,远方传来了一首英文歌,像是电信营业厅里1k块钱的廉价手机开的嘈杂外放中,她对你唱着:“ And your bird can swing, But you can't hear me. You can't hear me. ”然后就突然懂了。

哦,原来不是“ You don't get me ”,而是“ You can't hear me ”吗?

然后又突然想到,不对,那是“your bird can sing”,而不是“swing”。

于是就回到了记忆中,她难过的表情,究竟是因为时间不对,还是因为以为“你终于懂了”呢?

只不过夏天已经结束了。

然后远方又传来了下一首英文歌:“ Your day breaks, your mind aches, You find that all her words of kindness linger on. ”这回夏天真的结束了。

下一个夏天,什么时候才能来呢?

 4 ) 佐藤泰志与「函馆四部曲」

日本自杀的作家有很多,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多少人会提到佐藤泰志。

大多数的人,认识他都是从电影开始。

自杀的17年后《佐藤泰志作品集》出版了,函馆市民电影院「CINEMA IRIS」的负责人菅原和博读完之后,对文字中函馆生活产生了某种共鸣,于是便有了将他的作品电影化的念头。

随后10年里,《海炭市叙景》《只在那里发光》《跨越栅栏》直至本作《你的鸟儿会唱歌》都被搬上大荧幕。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化的顺序基本上和佐藤泰志的书出版顺序相反,1982年「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出版,得到了芥川龙之介奖提名,1985年「オーバー・フェンス」,即「跨越栅栏」再次芥川龙之介奖提名,1989年「そこのみにて光輝く」出版,三岛由纪夫奖提名,而「海炭市叙景」则约等于遗作。

这四部电影在情绪上给我带来的感觉都很强烈,但是质感是慢慢变轻的,从《海炭市叙景》那种绝望到死的感觉,《只在那里发光》的游离和消解语言的沉重,再到《跨越栅栏》慢慢有救赎,最后《你的鸟儿会唱歌》里那种青春的忧伤。

在并不知道原作的情况下,这种感觉是令人舒畅的。

但是知道了电影在时间顺序上的倒置之后,仿佛又受到了重击,你基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慢慢的变绝望直至死去。

我在网上看到11年高雄电影节对《海炭市续景》的介绍,说什么成为3·11东日本大地震后市民疗伤,重建信心的精神支柱,真的吐血,只要是看过电影,任何正常人都能感受到电影透露出来那种接近死的绝望,也没有人会想过用绝望去疗伤吧。

看过《海炭市续景》之后我便想起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也不知道胡波是否看过此片,气质非常相符。

佐藤泰志在1976年开始便受自主神经紊乱困扰,1981年曾经想放弃写作从东京回了函馆,在函馆高等职业训练学校建筑科入学,学习工匠。

这件事也被写入了《跨越栅栏》作品中,小田切让饰演的男主便是回到了函馆在职业学校学习木匠,包括他在内的学习班上的所有人,我想多多少少都有作者自身扭曲的映射。

虽然有电影作者论,但纯文学作品的改编,我还是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原作者身上。

这四部作品由四位不同的导演执导,我们以电影的顺序来说,熊切和嘉,吴美保,山下敦弘,以及三宅唱,电影一定带不同程度的改编,以及带有导演独有的不同性格,但值得一说的是,四部中我最喜欢的两部可能就是《海炭市续景》以及此作《你的鸟儿会唱歌》。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我感觉熊切和嘉可能是最契合原著风格的作品,当然这也可能和电影的筹划和制作相关,之后再谈。

三宅唱是把作者的故事搬到了现代,有一种流动的青春印记,但也可以感受到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或是《寻羊冒险记》里那种感觉。

巧的是,这两位导演都是北海道出身,而我一直对日本的“出身文化”抱有一定的兴趣,日本相比中国来说很小,地域之间也更为接近,但是他们似乎对出身地带来的那种印记非常重视,几乎所有日本人都会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加上出身。

虽然我的直觉不一定准确,但是四部中的这两部所关切的命题,与北方给我这位来自异域的人的感受所相同。

当然吴美保和山下敦弘的影像也各有特色。

更巧的是,前三部的导演,即熊切和嘉,吴美保和山下敦弘都毕业自大阪艺术大学映像学科。

而文字的作者佐藤泰志和促成这系列电影的菅原和博则都毕业自函馆西高,并且是同期生。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对菅原和博的采访,再讲讲菅原和博和「函馆三部曲」的故事,现在是「函馆四部曲」。

他在08年有把《海炭市叙景》电影化的想法后,通过在函馆举办读书会,音乐会筹集到了一千多万日元。

电影也真正做成了一部函馆人的电影,电影里的许多角色都是函馆市民素人出演。

所以《你的鸟儿会唱歌》另外叫做《函馆夜空更深蓝》也并没有问题。

函馆系列电影甚至为函馆带来了观光效益,而佐藤的作品也成为了函馆文化馆常展作品。

菅原和博这个老头也是非常迷人,他原本是一个著名咖啡店的老板,开「CINEMA IRIS」的契机是市内经济不景气电影院接连倒闭,他反倒是逆市而行,后来又从一个电影院老板成了电影制作人,《海炭市续景》被评为当年旬报第九,《只在那里发光》甚至被评为旬报第一,并代表日本追逐奥斯卡。

「函馆三部曲」的成功也催生了第四部即《你的鸟儿会唱歌》,同时他也在考虑为其他艺术家制作电影。

回到作家和电影,川本三郎评价佐藤泰志「反叛时代的热烈气氛催生了佐藤泰志明快的文体,让人深刻体会在社会阶级受压迫的生命情境」,福间健二评价「佐藤泰志一生用文学抚慰受伤和落败的底层人民,这些不安恐惧的故事,无奈地体现了当前世界的荒谬无理」,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无法评价,但是作为电影四部曲而言,我认为电影中倒也没什么「阶级压迫」和「荒谬无理」,以我对四部电影的了解「用受伤和落败落败的故事,来审视私人的生命情境」可能更为准确。

前面的「函馆三部曲」讲述的都是或多或少孤独的绝望的,行尸走肉的,甚至变态的生活故事,但按电影的制作顺序,在最后的跨越栅栏中还是有了希望。

我想这也是三宅唱的作品少了一点阴暗面,得以那么单纯的,青春的原因。

佐藤泰志的文学并没有在国内出版,在台湾有一些译本,有机会是定要拿来读一读的。

海炭市叙景 (2010)8.02010 / 日本 / 剧情 / 熊切和嘉 / 谷村美月 竹原皮斯托

只在那里发光 (2014)7.32014 / 日本 / 剧情 / 吴美保 / 绫野刚 池胁千鹤

跨越栅栏 (2016)6.82016 / 日本 / 剧情 爱情 / 山下敦弘 / 小田切让 苍井优

 5 ) 《我们的青春在夏天起风了》

在多巴胺强烈分泌的时期,青春总是避不开爱情这个元素,热烈的少年少女们对爱情总有一种执着、憧憬,青春爱情片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片。

受不同客观环境的影响,青春片也在依循当时时代对年轻人的烙印而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

三宅唱却将这个烙印的痕迹弱化让人们忘掉青春中那些创伤,他着重的是年轻人们的心绪、企图还原青春二字本身携带的美好。

如他所说:“”我觉得自己似乎能变成一个空气一般的男子。

”原作中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我希望这部电影也能成为一部让人感觉清新舒适的作品。

”毫无疑问,三宅唱的《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场极为美妙的青春物语,让观看这部电影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影片中的那股夏风。

一.“观察者”的设置 青春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完成观众幻想和承载观众怀念的功能符号,所以大多数的青春主人公不是光芒万丈的吸引者,就是蜷于人群之外的隐匿者,这是青春类型片中最类型的两种主角设置。

但其实,青春中的我们更多是一个观察者、以此在跌跌撞撞的成长旅程中寻找到自己尚在生长的心灵的“棱角”能通过的“棱面”。

导演三宅唱细腻的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并展现出来,《你的鸟儿会唱歌》中的三位主人公正是三位观察者。

导演在拍摄三人的画面时,总是把镜头对准其中观察者作为客体一方的细微表情、语气和动作,使得三人一直处于故事状态的同一空间。

柄本佑、染谷将太与石桥静河,两男一女之间一直在彼此观察,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一直保持三人之间紧密的空间密度。

这种方式在电影拍摄中绝非寻常。

三角关系一向是青春爱情片的一剂用来展开戏剧张力的猛药,但三宅唱却将“三角”这个形式表现得非常恣意,这也得益于他角色设置的观察者形象,使得三人之间的状态像一场夏夜晚风徐徐掠过,漂浮、温柔、轻盈又带着一丝独属于夏天的闷热气浪的温度。

影片里,导演始终设定三个人中的某一位是“观察者”。

从电影画面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用心观察着,此时另外二人就会在这位观察者面前进行“表演”;整部影片一直在这样“二对一”的交替变换中不断推进。

每当被观察的一方意识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时,就会开始“表演”,这种紧张感令人感到兴趣盎然(影片中,石桥静河的表现张力很大,面对两位男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她始终能够坦然面对,表现不俗,甚至让人感觉十分性感)。

为了营造这种观察下的三角关系的轻松状态,三宅唱在拍摄、对准三人合体时,镜头总是呈现出律动感,这是一种视线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艺术性。

便利店、台球桌、酒吧、乒乓球桌,几场戏中三人身体的舞蹈和眼睛的视点都是在不断摇曳的,这种摇动但不晃动的拍摄方法带着三人的互相试探和对情感的轻佻,伴随着电子音乐的迷幻、情绪更是暧昧不已,独属于这个充盈延宕的情感空间。

二.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故事、人物关系被处理得简单后,《你的鸟儿会唱歌》的叙事节奏很轻松;三宅唱对镜头画面中光晕和色彩的掌控是他展现作为个体时的三人和三人在一起时关系状态的另一方法。

电影中多次出现光晕笼罩人物致使人物面部模糊的景深镜头,三宅唱的这种去掉语言的描述,仅用镜头去虚化人物画面的方法营造出了一种漂浮、眩晕感,展现了人物迷惘、不自知的状态。

另外,影片的基本色调有两种,一种是屋内的蓝白色、一种是屋外的黄橘色,这两种颜色形成了一个色彩界限,三人单独出现时,电影色彩往往是单调的、 清晰明了的冷色调或者暖色调,但只要有其中两个人在一起或三人合体时,画面色彩总是复杂的、含混不清的。

这些地点的设置往往在一个多层空间的交际处或光的可映射处,便利店外的路灯下、房间的窗户旁、晦暗不明的酒吧里、夜晚与黎明的交替时的晨曦中,这种用光感模糊色彩界限、或者可以说人物界限的拍摄使得影片中的“三角”关系呈现出一种氤氲的、诱惑的暧昧感,像夏天空气中无法挥散去的气浪,这种暧昧感变成了影片的一种魔法、人们愿意去享受其中的魔力。

接近结尾的时候,这种暧昧感开始消散、三人在一起时,光、色彩都恢复成了普通的、自然的、单一的,而这个转变的节点正是佐知子的心意确定是静雄时,这也正体现了三宅唱电影技巧的娴熟与高超。

三.复调的时间和忽略的时间 《你的鸟儿会唱歌》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青春愉悦感还来源于三宅唱对时间的处理。

据悉,三宅拍完了小说中所有的镜头,但最后的成片却大刀阔斧地删掉了一半左右的镜头,其中还有原著中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事件过程,例如原著中对静雄厌母、杀母有着详细的描述,但在影片里却只展现了静雄收拾母亲遗物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度甚至没有三人对其母亲的谈论时间长;导演将另外二人、甚至我们观众对其母亲死亡的疑惑以一种轻飘飘的方式忽略、掩盖,留给我们的只有静雄对于童年记忆、感知丧失的状态。

他这种弱化叙事、情节,减少场景,而着重表现三位主人公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那种气氛、幸福感以及舒适的氛围的方法,捕捉到了每个场景中丰富而充实的时间,以及演员们的存在感。

但也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突然性,前面的一切突然结束,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时间重新开始。

或许,这也是结尾佐知子的回答被打断的原因——情绪充盈、而忽略、强调或者保留时间,这也使得影片始终聚焦于“青春”的主题。

三宅唱对时间的复调还承载于地点和物品,僕和佐知子共有两次单独行走在同一地点——第一次是僕送佐知子回家,佐知子阴差阳错穿走了静雄的衣服,二人走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说着这件事,僕表现出理所当然的不在意模样。

此时二人在告别,一个警示灯在他们身边不断闪烁并且鸣叫。

第二次则是结尾时,佐知子告知僕自己已经跟静雄确定关系了,二人还是走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虽不见闪烁的警示灯但能在环境音里听到。

虽然两次事情的时间分别发生在早上和晚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警示灯这个物品、十字路口的人行道这个地点却在观众这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蒙太奇。

这个复调时间的用法还运用在影片中的两次打乒乓球上,僕与佐知子背离的结局早在第一次警示灯时就昭然若揭,如此、复调就带有一种宿命感,使得情感更浓郁、厚重。

影片的首尾两次默数的呼应设置令人十分印象深刻,在首时数字寂寂等待了一百二十秒,在尾时消失的一百多秒数字化为了年轻人改变自身的一腔勇气。

这也回应了披头士《And your Bird can sing》中的词:“你没有拥有我、你见不到我、我就在你身旁、你听不到我说话”,但没关系,“我”在唱歌。

小鸟即使在心里沉寂再久,它也不会忘记啼转的本能;我(僕)即使平时在这段关系中表现得多么无所谓,也能重拾爱的能力。

导演三宅唱在《你的鸟儿会唱歌》这部青春类型片中,满怀热情地描写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幸福以及爱一个人时的那种喜悦。

而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作为观众的我从他的电影形式中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幸福,让人在如同夏风那般的缠绵中不愿抽离。

三宅唱不输出任何致人焦虑、紧迫的观点,而是让青春的情感在这美妙的当下随夏风无限延宕。

 6 ) 你的鸟儿为什么唱歌?

看正片前,有缘先读到了佐藤泰志的同名原作。

篇幅不足两百页,但文字稠密,短对话的起伏交互非常有韵味。

一个夏天发生的故事,已能完整地捕捉到青春的恣意和困窘,二男一女的经典局面有着暗流涌动的神秘感,同时也亲密无间、无比轻盈。

从题材而言,这部作品是绝佳的影像化材料,但受限于篇幅短、情节散漫,事先就可预见电影必须做一定程度的更改。

从最终的成品看,三宅唱导演的确在原作的基础上做了相当改编,但大刀阔斧程度远超想象。

不光背景的时间和空间做了彻底更换,情节侧重和走向也都与原作有较大的不同。

在访谈中,三宅唱提到改编受限于客观条件,但尽力抓住原作的心脏。

个人看来,一部分改编非常优秀,一部分则有所保留。

原作的舞台设定在七十年代末的东京。

开篇即是作为男主的「僕」与静雄在爵士咖啡店前短暂交谈,咖啡店正进行悼念Charles Mingus逝世(1979年)的彻夜唱片音乐会。

如同「挪威的森林」里所描述的六七十代年轻人的生活,「僕」和静雄的日常消遣是去爵士咖啡店听音乐,去酒吧喝酒,酒酣耳热在夜晚空荡的街道上踢球,或是去电影院看便宜的通宵电影。

从生活环境看,「僕」与静雄合租的公寓位于东京郊区农田环绕的地方,交通不便,晚上飞虫不断,足以看出生活的困窘程度。

静雄无业,领取失业保险并常向兄长要钱,同时喜欢赌马,生活开支基本依靠「僕」一人支撑。

「僕」与佐知子在同一间书店打工,「僕」常消极怠工,而佐知子与店长关系暧昧不清(甚至有援交的嫌疑)。

三人交好之后,常常在熟识的店主开的酒吧里流连。

贫穷的年轻人生活与当今情况相似,除此之外全篇都有非常明显的专属于昭和的青春印记。

在三宅唱导演的改编里,由于制作预算有限,舞台从那个充满怀旧情调的时代移到了当代,城市也由东京改为佐藤泰志的故乡函馆。

佐藤泰志的函馆三部曲为影迷所熟知,函馆这座北方小城镇也因为三部曲的作品基调而给人以灰暗破败的印象。

在本片里,函馆继承了三部曲中的缓慢深沉,但同时重点突出了海滨、电车和西式老建筑等函馆独有的城市风景,展现出城市的美丽优雅。

这刚好契合了原作里怀旧的昭和气息,三个人城市漫步的场景仿佛旧照片,而夜店和桌球室的场景既与当代同步,又不脱节于七十年代的青年娱乐形式。

原作的时代里爵士乐和摇滚乐盛行,在电影里则采用了音乐人Hi’Spec的嘻哈音乐,这也十分准确地反映了当前的流行文化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三宅唱曾执导包括Hi’Spec在内的一系列嘻哈音乐人的音乐纪录片The Cockpit,对于音乐画面的把握十分出色。

电影中有一长段Hi’Spec的现场演出和主角们随音乐跳舞的场景,可谓神来之笔,是全片最令人迷醉的段落。

主角们生活困顿的情形放在小城镇背景里显得不那么刺眼,但仍然能从「僕」碎裂的手机屏、静雄的求职场景里看见端倪,「僕」接受佐知子的金钱支援更是直接来自原作的场景。

改变时间地点也让电影有了不得不妥协的地方。

最大的限制在于对夏天的表现,原作中对于东京夏天的酷暑难耐有相当的描写,包括多次提及房间的闷热,静雄和佐知子避暑去了海滨浴场,东京地区迟迟不来的降雨甚至间接决定了静雄的命运,成了推动小说结局的一个因素。

这多少与佐藤泰志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曾长时间住在没有冷气的公寓里,夏天被迫一边阅读工作一边把脚浸在水盆里降温。

而在函馆这样的北方海滨小城的天然条件下,对炎热的表现难有说服力。

电影特意加入了几处「僕」嚼冰块、冰箱门半开的场景,但在多处海滨场景和大量深蓝色夜景的衬托下,反而给人清凉的整体感受,难以完整复原小说里潮热而躁动的青春夏日气氛。

在处理「僕」、静雄、佐知子的三者关系上,原作很巧妙地避开了直白的冲突,塑造出了一种含混暧昧的近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三人的两两结缘,无论是「僕」与静雄(冷冻库打工结识)、「僕」与佐知子(书店外偶遇)、或是静雄与佐知子(和酒吧老板一起去海边),都是充满偶然性的事件,每个人都随波逐流听从本能,而这因偶然而生的感情也无比真挚,是唯有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才会有的亲密无间的体验。

虽然小说以「僕」为第一人称,但几乎没有触及「僕」对与佐知子恋人关系的任何心理活动,无论恋情的开始和结束,都以一种飘忽不定甚至麻木的态度,仅听之任之。

相反,「僕」对三人的关系有着明确的眷恋,前后两次提到“通过佐知子感知到新的静雄”,“通过静雄感知到新的佐知子”。

这种浓密而难以定义的感情始终笼罩在三人的共同体之上,如同青春的乌托邦,直到不可抗拒的外力强行终结了这个夏天,一如所有青春故事的结局。

在电影里,不同于小说通过对白和心理描写来塑造感情氛围,三人共同的场景里对白很少,仅通过夜店、桌球室、电车、公寓几个场景中演员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加上巧妙的镜头语言,简明地呈现出了小说中的意境。

影片借鉴了同表现二男一女的新浪潮电影的经典段落,夜店中三人并排听音乐跳舞的场景明显是对「不法之徒」的致敬,雨夜中一把伞下奔跑的三人呼应了「祖与占」。

除此之外,影片的镜头运用更创造出了一种如同凝视的视觉效果,当对话双方切换时,画面往往仍停留在沉默的第三人面孔上,不仅强调属于三人的空间,更通过沉默的第三者来捕捉感情的微妙变化。

正由这样对三张面孔的凝视,让人切入这三者的灵魂,深切地感知到青春的沉醉。

在表现“通过佐知子感知到新的静雄”这一点上,电影做了聪明的改编,让佐知子穿上了静雄的黑色T恤,身材相近的两人从外形上便开始重合,与「僕」并肩时,的确给人不分你我的错觉。

并也以此为契机,更顺理成章地引入这两人的情愫的开始。

影片与小说决定性的分歧有两处。

一处是「僕」得知佐知子与静雄开始交往后的反应,另一处是静雄的命运。

前者在电影里作为戏剧冲突的一个高潮,被赋予相当的重要性,甚至成为了影片的开放式结局;而后者则被大量删减,几乎完全消失。

这两者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却是完全相反的。

在原作中,佐知子告诉「僕」她与静雄开始交往的经过其实十分平淡,两人刚从海边归来,静雄得知母亲入院的消息,离开公寓去打电话,佐知子借机对「僕」说起明天静雄就要搬离这里了,他们在海边决定了以后一起生活。

这之后的夜晚三人一起大醉一场,而搬走这件事因为静雄去看望母亲而延迟,也因为静雄的最后的悲剧而不了了之。

「僕」对于恋情的结束早有预感,即使在得知当时有所不甘,后来也按照一贯随波逐流的态度,很快找到了与佐知子新的相处方式,甚至能揶揄佐知子不能再随意留宿的尴尬情况。

相比之下,电影末尾「僕」数到一百二十祈求佐知子回心转意的段落,虽能与恋情的开始形成对照,并形成结束的动机,但显然是违背「僕」的个性特点的,也破坏了三人之间感情的平衡,落入了一般言情桥段的俗套。

与电影的忽视相反,小说中静雄的悲剧结局是真正的戏剧性冲突所在,也标志着这段夏日回忆的最终结束。

如同函馆三部曲共通的含有暴力因素的世界观,小说中威胁这三人青春乌托邦的暴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书店的同僚和店长的外来压迫,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静雄自身的不确定性。

在小说的开始阶段,三人初次会面时,作者就借佐知子之口用芥川龙之介的短篇「蜘蛛丝」来比喻静雄。

堕入地狱的罪人健陀多曾放走过一只蜘蛛,释迦牟尼因此动了恻隐之心,垂下一根蜘蛛丝解救健陀多,而健陀多最终仍因为私欲作祟而落回地狱深渊。

健陀多在此指代静雄,释迦牟尼垂下的蜘蛛丝则可看作是「僕」与佐知子对静雄的关怀,因弱小无力而显得残忍。

这个铺垫给小说带来一种神秘的紧张感,如同感受到厄运的暗中窥伺,并随着三人关系的发展逐渐加强。

小说的结尾里,静雄不堪母亲精神失常的压力而杀害了母亲,在逃跑的过程中联系了「僕」,随即遭到逮捕,全文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来戛然而止。

电影中省略了这个结局,或许意图降低剧情发展的突兀感,但夏日终结的冲击力明显弱化了,也让本作缺少了函馆三部曲所共通的命运阴暗面,显得过分单纯。

电影最值得称赞的无疑是柄本佑、石桥静河、染谷将太三人的表演。

可能有先入为主的成分,不过个人在阅读小说的全过程里,三位主演的形象始终萦绕脑海,与角色密不可分。

最终的电影虽有许多改动,但无论角色的个人气质、举手投足的细微动作、或是三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三位演员都可谓是还原到了极致。

即使柄本佑与角色年龄略有出入,年轻演员当中也再想象不到比他更适合的主角人选。

可以不夸张地说,选角已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半。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标题。

标题来自披头士的名曲「And Your Bird Can Sing」,但音乐本身与作品关系并不大,仅表现一点情怀和趣味(这一点与「挪威的森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中曾回忆静雄刚搬来与「僕」同住时,全部身家只有床铺和几张披头士的唱片,因为「僕」没有唱机,两人只好在公寓里凭空干杯,静雄说没有唱机那么我来为你唱,于是唱起了And Your Bird Can Sing。

这是唯一点题的有趣段落,但很不幸地在电影中也遭到删除。

虽然电影安排了佐知子和静雄的KTV段落作为替代,但听不到染谷将太唱披头士,个人还是感到有些遗憾的呀。

 7 ) 120 seconds

第二次参加的留学生修学旅行,函馆住处附近的一家叫IRIS的只有一块小幕布的影院,刚好迎来20周年。

企划的这部片子先于全国上映,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幸运。

穿过中间是有轨电车的老马路,跟一个小公园,傍晚电亮的霓虹灯说不出的柔和舒心。

走进一个像是仓库的后门,右手边就是售票处,前后场次几乎没有间隔,说出想看哪一场就会拿到一张老式的印章票。

一个没什么太大波折的三角恋故事。

每天只是喝酒桌球的三个人,若即若离的氛围加上荧幕内外同步的潮湿天气,也别有一番体验。

原本还连着买了下一场,无奈有事,售票员也很体贴地给退了票。

我也想等来我的120秒,现在练习大口嚼冰还来得及吗。

希望一切都好,想再来。

2018.09.05 Hakodate

 8 ) 金羊观影团||彻夜的愉悦,微妙的三角,年轻的悸动

Vol.8,你的鸟儿会唱歌,And Your Bird Can Sing。

夏天的夜晚,一个女孩儿与一对室友,三人相悦并辗转在函馆的街道、酒吧与台球馆。

他与同事始终不和、她和老板有个谜团、他的妈妈又不知去了哪里,但他们似乎仍可以在自己的影子下尽情独舞,享受着夏天的火热。

本期共十七人评分 十五则短评 均分7.5或许是目前离散程度最高的一次

poster by @德卡的羊 本次串联内容长评部分来自于@秋刀木鱼长评 奇迹只有在盛夏里 总需要很多勇气才能遇到另一个人;又需要更多勇气才能同他以人意相存问。

待离别之际,早用光了所有勇气,纵有再多希冀并着遗憾,也说不出半句挽留。

人间故事大多如此。

可这一个很特别,或许是因为它被压缩在夏天最闷热的那些时日里。

柄本已经道出了释然与祝福,挥手与佐知子在黄昏作别,却又踱步默数,十五秒后狂奔穿过街道:“我骗你的,刚才全都是骗你的,我爱你,别离开。

”是怎样的人才能拥有这般的真挚与潇洒?

@西卡里奥 7 又见被抽空环境与线性逻辑的纯情绪表达,所有人物与情节的清淡片段样设置都在为全片连续绵延的情绪做基石和托底,同时舍弃了一切可供更深解读的符号文本,转而更专注地在一个个空无一人的夜晚黎明的大街上以人物运动构合着灯光与天光的色彩为每一次狂欢对应出一种情绪表达影像出口。

是的,我想到了一点王家卫。

@夕颜 7 导演捕捉细节的能力十分惊人,对日常生活随性轻盈的描绘,游离在表面故事之下迷惘焦虑的人物状态表达尤为出色,各种不同的心绪也在某一刻达到奇妙的和谐。

但对于我来说似乎过于日常和平淡了。

@思路乐 7 全片精炼起来就一个词:“懒散”。

朴素的街道夜景,杂乱的餐桌茶几,以及那些漫无目的的对话与互动,都是在为这三人的相处布下慵懒散漫的背景道具。

三人在一起喝酒、聊天、打桌球、打乒乓,这些时刻都伴随着笑声,但却掩盖不住其躯壳下灵魂的不断疏远。

只有石桥静河在夜店的蓝光下顺着节拍舞蹈时,三人的灵魂与我的灵魂才算真正交集,也只是一刹那罢了。

@幽幻 7 三人行的设定缺乏实质情感表达,在男女主身上看不到爱情,只是随性书写着青春的自由和散漫,不过结尾处理的是真好,满载着错过的忧伤。

可惜这样的情感是片段的,支线的穿插实在是不忍直视。

当然,这样的青春谁不爱呢?

@老滚 8没有戏剧性,没有情节安排,一切的发展一切的情绪都是真实的,是生活化的,但同时又那么迷人,迪斯科里面的舞蹈又那么迷醉,让人欲罢不能。

但总体来说,我对这一类片的观感始终还是那么的“模糊”。

是一个根本对世界毫不在意的男孩,高兴了就跳,生气了就揍人,吵完架下一秒就忘记。

就像一只蹲在路边,对路人的招呼爱答不理的橘猫。

佐知子评价他说:“我很多时候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的室友静雄道:“很可能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想。

”他和佐知子一起在书店打工,一顿三明治和几条短信,两具年轻的胴体就挤上了双层床,缠绵仿佛只是为了不辜负闷热夏日里的暧昧夕照。

他们和静雄一起,在夜店的幽蓝光晕中摇曳,摇曳尽对生活的一切忧虑,坚信夏天会永无终结,颈后总铺满汗渍,今天总可以用明天的钱买醉。

The Beatles在《And Your Bird Can Sing》中唱:“You say you’ve seen seven wonders and your bird is green.”对他们而言,这是个奇迹的夏天。

他们相约不让关系变得麻烦。

与人相处时怎样算是麻烦?

柄本走在路上无缘无故拥吻佐知子,自然地打扰她的身体,没人觉得麻烦;佐知子叮嘱柄本不要冲动打架,自然地打扰他的生活方式,似乎也称不上麻烦。

但直到佐知子和静雄结伴夜归,柄本装睡掩饰醋意,这才是麻烦。

他开始正视这段关系,而不再仅仅是夏日玩闹。

他希望从佐知子那儿得到独一无二的认可,当希望落空时,他也只有选择掩饰,对自己的感情不知所措。

他需要的远比夏日热情更多,他要求这热情在且仅在自己和佐知子之间回回绕绕密密叠叠。

@果树 6 在我没有太被打动的情况下(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全片过于平均,这种平均体现在全片几乎没有短板上,也体现在全片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上。

日本真的很会拍这种展现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情绪与氛围,而这一部是这一类影片中,做得较好的一部。

@微笑的赫鲁晓夫 5 与其说是“自由”的,不如说是一群人偶在编剧创造的非现实情景下“散漫”地前进。

为什么不被开除(枕边风?

),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做爱,为什么三人行,跳切跳过了一切真实,只保留了舞蹈的人偶,在先决的道路上滑稽地扭动。

现实不是非逻辑的,只是人无法理解神秘背后的真理,自由不是非现实的,台词机器打上光动起来也无法成为人类,更不用说拥有自由。

一边想让我们进入人物心理,一边利用跳切压缩等待和奔跑的时间,未免有点急功近利了吧。

@乍暖 5 片名欺诈。

日剧版《夜以继日》+《冰淇淋与雨声》,做作。

只喜欢便利店一场戏,暧昧传递后在雨中释放,到了夜店土嗨就太外放了。

本质不是爱情故事,一切情感都是无聊的产物。

男主最后的挣扎倒是出人意料,而留白就没意思了。

他第一个背叛了三角关系, 紧接其后的是佐知子,她试图于两个男孩之间作出抉择,这时夏天也渐渐淡却了。

只有乘火车离开的静雄,他没有再做些什么,只是说:“我试图回想我们三个的小房间的味道,竟然忘了。

”但也只有他让一切如其所是地留在了原地,夏天便永远是夏天,正如他们当时所渴望的那样。

听说在原著小说中,静雄杀了自己的母亲,在逃亡时又联络了柄本。

这样的结局似乎用力过度,谁人忍心这个夏天在夏天过后就面目全非呢。

我是说,如果每一朵花都在最浓烈的那一刻凭空消失,就好了。

如果不能,那就再勇敢一万倍,切勿把那句话留在告别后的年年岁岁里自言自语。

@卡佛啪啪卡夫卡 8 摄影机的舞蹈,对话戏时的细微迟滞感,跟随人物时的略带醉意的摇晃,精准地捕捉到三人关系背后的情绪流动。

而情感的场域又是如此简洁轻盈没有一丝赘余,但每一次插科打诨却又像涟漪一样引发丰富的牵连和回响。

当代普通青年的精神速写,石桥静河在里面闪闪发光。

@许半仙 8 如果说石井裕也的《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是有所保留的、浓郁的话,那么本片中函馆的蓝即是涣散的和完全铺开的。

漂浮在压抑状态之外的蓝,在空荡失调的夜色里慢慢融化。

配乐的律动独立于文本之外,奇异的节奏牵引着视角的渐变,快于心跳,慢于步履。

对于“我”的身份和人格没有赘述,以“介入”的行为穿插情节,每一个画面的语境都是对复杂关系的反叛,只需撷取纯粹的情绪瞬间即可。

三宅唱让我相信,镜头本身就是有“对话”性的,更能接近到电影里的被设置的某些意识。

@Kriky 8 恋情,友情,享乐,工作,细碎生活琐事传递最真挚朴实的感受。

与戏剧性背离赋予影像充分自由,新一代的生活状态被巧妙记录。

当静雄站在日光洒下的窗边时,所有一切,彻夜的愉悦,微妙的三角,年轻的悸动,仿佛旋转的音符流连于婆娑叶影中。

@德卡的羊 9 充分阐释了状态与情绪的必要性,并完美的展示出来。

绝对的现代而非社会,终极的自由而非混乱。

微妙的关系构建,角色间是无爱意的,一切用状态承载。

无可消解的虚幻,精准的描摹。

我被彻底击穿,太美妙了。

@海鸥马步 9 低度酒精,高度醉迷。

内在的与外部的荒芜自我就这样吧~@粉粿爵士 9 啊好喜欢这样的三人行小品!肆意的运镜与越轴是自由的气息,冰块声,咀嚼声,呼吸声等则是欲望的外化。

燥热的夏日就流淌于年轻人的暧昧与疏离之间。

抛开俗世的枷锁生活在自建的乌托邦里,迷人的轻盈感氤氲于影像。

但母亲的闯入击溃了空间,世俗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涌入,幽暗之感渐渐逝去,在蒙太奇中年轻人彼此告别。

于是神撒下了光,万物死去,万物复苏。

@秋刀鱼木 10 啊太棒啦多么想在汗流浃背的盛夏和这样的两个男孩同居啊!

生活在深蓝色里细细密密展开,脑袋空空的男孩最是动人,会蹲在路边逗猫,会数到十三狂奔回来说我爱你。

评分:@鸡蛋堡好吃不贵 6;@沁生 8本周备选:No.2

企鹅公路 (2018)7.62018 / 日本 / 动画 奇幻 冒险 / 石田祐康 / 北香那 苍井优 以对x凝视的建立和解构为基础,进一步模糊了x身份作为符号的边界,把人物从符号中解放出来,也避免了潜在的与表象矛盾的x中心叙事(反例如细田守),这样的剧作带来的是一种不自觉的幽默,轻快的悲伤,也让我能够放过一些失真的情景,去享受语焉不详带来的浪漫。

不过说到底,还是“冬天,中央公园湖面结冰的时候,湖上的鸭子要到哪里去呢”和“别让我消失”的故事,无奈我对这种东西从来没有抵抗力。

——@微笑的赫鲁晓夫 No.3

柔情史 (2018)6.6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杨明明 / 耐安 张献民 历期评分top3:No.1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7.6No.2 《你的鸟儿会唱歌》 7.5No.3 《太空生活》7.4see ya

 9 ) 跟着你的鸟儿唱

好友Haku在豆瓣上标注看过这部电影,他写:“比世面上大把青春物语好过10倍。

”我顺手也标注了想看。

你的鸟儿会唱歌。

名字有点俏皮,后来才知道是Beatles一首歌的名字。

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男生僕和静雄是室友,以前在冰淇淋工厂打工时认识的。

僕现在在书店上班,懒懒散散,女生佐知子也在这里打工,他们就这么碰到一起,在一次十分简洁的、直觉式的互相确认之后。

自然地,静雄走到他们中间来。

佐知子张开双臂撑在他俩的肩上,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些醉醺醺的时光。

清醒后,她可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她跟着这个心意走,步子轻盈起来。

是这么一个轻轻的故事,一小块切片,却是浓度极高的一块切片,塞满精准的细节。

巧合的是,因为Haku而知道的这部电影仿佛就是一部Haku式的电影,以至于我看得有点恍惚,八九年前在北京的日子不断叠过来,虚虚实实。

一零年的冬天吧,大学好友大熊在豆瓣上看到声演坊发了一个帖子,具体什么内容我不记得了,估计写得很正式。

我俩坐地铁去的,到那,原来是帮忙整理唱片。

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纸箱和唱片。

这就是第一次见到Haku和另一个朋友然的情景,他们当时在声演坊负责带国内外的歌手和乐队演出。

下午,终于整理好了,Haku说,你们俩自己挑张CD带走吧。

大熊挑了一张李志的。

我们就走了。

之后断断续续,有时去听演出时碰到他们。

后来会约着吃饭,喝酒,又认识了一些他们的朋友。

就这么成了朋友,到现在。

想他们时,总觉得像是想念自己在另一个星球遇到的生灵,他们永远在那,还是那样的颜色,那样的表情。

他们被保鲜了。

想得多了,就会梦到。

都是温温吞吞的流水,一些不去想便会以为忘记了的小小的事情。

一二年的草莓音乐节,Haku说,跟我一块儿去摆摊吧。

音乐节在通州,八通线往东,离我学校很近。

出门前,Haku说,顺便帮我买包烟,还有打火机。

这是我第一次买烟吧。

在宿舍楼里买的吗,或者在报亭。

上地铁汇合,他穿着豹纹花衬衫,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

我直接就喊,豹哥,来,烟。

豹哥背着一个骷髅状的大皮包,鼓鼓的。

是另一个朋友月残做的。

当时月残快要回柳州了,不再回来的那种。

到了那,我们找了块草地,有点秃,把布铺开,我看他从包裹里一样一样地把一些小玩意掏出来。

我不知道他有这么多可以卖的东西。

但我记不起来都有些什么,可能有袜子,衬衫,什么的。

他很仔细地把每样东西捋整齐,摆好。

骷髅背包就压在布的一角,镇宅之宝似的。

整个下午,我们在那坐坐,站站。

有人过来,蹲下来拨弄一下,走了,或者问问价。

也有人问骷髅背包怎么卖,Haku说,这个不卖。

那时我觉得,它就是月残。

音乐从各个方向时大时小地传过来,是谁在演出了呀,不知道。

天慢慢黑了,我们就开始收摊了。

差不多轮到新裤子了。

正好。

我们站得有点远,看不清台上谁是谁。

我在想像,他们07年那时听的那场新裤子,是怎样的。

他们说,很多人在现场都听哭了。

慢版的《BYE BYE DISCO》。

他们唱了几首,就撤了,我们也就撤了。

巴士将撤下的人运往地铁站,天已经黑透了。

从地铁下来,我们进了一家711,买了关东煮和啤酒,坐在店外面的楼梯上吃。

这就是那一天的流水。

七年过去,它依然可以流过来,从我的眼前流过。

它仿佛还可以流进《你的鸟儿会唱歌》里,跟僕,静雄,佐知子的日常缠绕在一起。

我知道它不会再有了。

它在我二十出头的年岁里,在那颗星球里。

但他们依然在这样的流水里,旧的新的故事在那里长着。

这部电影,是一些人有过的那股流水。

如果你想它了,可以跟着你的鸟儿,唱唱。

 10 ) 函馆的蓝:作为情绪的张力

本文首发于票价有点贵 还记得吗?

在那一部仍未被色彩充盈的影像,我们所亲眼目睹的那些身影,在一边挑弄着暧昧一边埋进彼此的缄默。

这是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祖与占》(Jules et Jim 1962),而这看似平常的三人展开的叙述似乎早就欺骗了我们,从凯瑟琳的介入开始,都呈一种拘泥的感觉。

无论是祖的成全,还是占的依赖,都让这段复杂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也许是在短暂的平衡后的撕扯使彼此都感到厌倦,落幕则选择了一个寂静时刻来结束,直到汽车坠入河流,我们意外地感到了平静,正如这段爱情,来的悄无声息,去的轻盈自如。

即便他们共享着一个她,依旧活得轻松、愉快。

Jules et Jim 类似的情景,以微妙的手法置入三宅唱监督的作品《你的鸟儿会唱歌》(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2018)中,「我」与佐知子站在路口的道别,被褪去深蓝后的阳光映照的脸庞格外清晰,甚至有点不真实,尽管视点只在各怀心事的人面前停留片刻,却能见到“我”欲言又止的凝重表情出现,很快又消失,镜头立即摇向她那美得耀眼的轮廓,不语地对视着。

周围的景观从未如此朦胧,眼神从未如此温暖,被朝阳笼罩的函馆从未变得如此安静。

“被凝视的” 客体,游走在时间里的漂浮状态 大概是出自直觉,电影伊始所聚焦着几个游走的客体,深夜的街道,在话语声,环境中偶尔传出的杂糅了各式声响持续碰撞着,有那么些瞬间,混乱的思绪被接踵走过的客体拉回“立体”的画面里来,也生成着某种不受控制的漂浮感:吞咽完嘴里的酒精后昏沉地挪移在深夜的函馆街道,随意的踱步,如同抹去被热气诱发出的汗液。

并不时在凌晨时分倾泻的深蓝开始他们的运动,压扁的易拉罐被踢到看不到的地方,笑着推诿着——在此时的此地,行走成为最基本的人物行为被重复着,被融入无意义的日常,周而复始的占据着未名状的青春模样,成功拓宽至视域范围的一切所及之处,被慵懒代替的消沉,使得一些被遮蔽的城市空间,得以腾出可以流着汗,扭动肢体的位置。

我们由此得以进入更为澄明的视听情境。

游走则转变为,去社会化语境后的一种由城市剖面朝向图景的转向(写实的时间给予我们的无力感)。

甚至不用强忍或者装作情感的内敛,不必伪装着虚假的表情。

用身体,用感官,去讲述他们的日常。

运动变得更加特殊,从开篇就可视为触发感觉的“开关”(影像带给我们的表层的愉悦感),从街道到公寓,从我到静雄到佐知子。

所有出现在镜头前的人都将无声地被卷入这个浸没在深蓝的函馆里。

而函馆的蓝也逐渐显现——由液体蒸发成气体,融入进呼吸到的每一寸空气,洗涤着触碰到的肌肤。

无论是深邃的蓝还是浅淡的蓝,被冲刷、更替,直至交叠:如欢愉过后,各自擦拭汗水,贴紧身体一同依偎在微弱光线投射进来的狭窄房间,结束对激情与亲密的双重体验后,拾起头发丝的手总是那么的温柔。

作为自由的身姿,也将被步行所消解、微醺所支配,也是否可以将“身姿”归置为被重新建构的日常行为,对力的召回,它需要被重新焕活,像光被夜空浸染得模糊,随便抓起的一片光都包裹着蓝与红,转而对现实的反抗(我喜爱在昏庸的日常以无意义的行走穿透整个感知)。

淹没在湛蓝舞池里的真的只有他们三个人吗?

身体沦为直观感受的“器具”。

静止的凝视(无形的张力),这次人物不打算回避,视线也在此刻失效,真正的情动时刻:当光影不再阻遏其抛洒的强度,我们察觉到真实的时间感,即使无法用指尖触摸,借由律动的音乐直击内心渐渐流逝的感觉,是种说不出的共情,跟随佐知子扭动的姿态,一起感受存在于“紧迫”中的摇晃,是种谈不上美妙的制衡。

脱离轴线,画面起伏化作呼吸的韵律,穿插在缺失“主体”的视觉范围内,画面无法容纳着完全弥散的肢体。

开始出现抽离在绝对主观的镜头的视角(即另外的他者,享受在同一个在场),眼前的一切也显得亦真亦幻,是选择保持静默的距离(虚幻),还是直面摄影机,进行亲昵的互动(真实)呢?

诚然,笔者也对电影的某些场景感到疑虑,但也不妨我们获取一份纯粹的沉浸感。

无遮蔽的观看 三宅唱并没有把自己的影像或者风格随意归置为城市/景观影像的范畴,或者刻意去强调自己的作者性,或许正因三宅唱的这种对 “无风格”日常的捕捉,使得地景与城市二者出现了不确定性的抽离:城市的本质也逐渐消解为“切碎”的地景-位点,人物也得以回归到“无遮蔽的介入”,步行去便利店,走进夜店,在深夜的雨中漫步,在困乏的午后里交谈,这未必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参与城市里的所有,却又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以这些时间碎片为前提,我们怎么就无法尽情地(享受日常那般)在被拍摄到的地景生活:游走、玩乐、居住、恋爱——也正如天色微亮时的远距离遥望,三人被同一个视点联结起来,游离在幻觉与真实的“中间状态”的你和我拽住隐藏的思绪,将其“粘贴”在永不消散的蓝天之上。

摄影机,复原情绪的张力 函馆是自由的,随意的,且慵懒的,却被迫认定为错误的涣散,被剪辑造成的断片,难道就不能轻盈地让情绪流淌或滞留在每个闪过的固定场景里吗?

这里没有任何龟裂的痕迹去蔓延出崩坏的“缺口”。

而摄影机——失去某种意识,唯有以不确定的漂浮去进入这种属于当代的迷茫与不自知的“情境”,像尝试深潜,深呼吸,放空冗杂的大脑,你就会学会日复一日的醒来与睡着、日复一日的呼吸与行走。

影像中最迷人的一点,就在于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而这种运动正是情绪被复原的征兆:由几个相似中存在着微妙的差异组成——捕捉姿态、摄取神情、以及固定镜头里“空缺”的景观:我们只能在夜里漫步的间歇瞥见几眼函馆的切面。

运动的轨迹更多的受视线形成无形的界限,在一头窥见焦急等待时间流逝的“我”,却在另一头捕捉到自由穿行在街头的三人。

相互在同一频率的节奏下往复运动着——生成了差异或一些末端的细节。

譬如,开篇从佐知子与「我」在晚上的书店前第一次相遇时,佐知子轻轻抓了「我」一下要他等待,以及在书店里展开相隔于手机这个媒介的交流,构成颇有意义的对比:摄影机的运动看似遵循着【跟随---浮动---停留】的规律,先于感知找到人物位置,短暂停留后远去,又在下一个呼吸前横移着视点跟随人物,这种令人难以形容的时间感,在三宅唱的“无风格”影像里,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像浪潮般的涌流将我们浸没,只是推向的那个角落也沾满了反哺给我们的感觉,受错觉影响缺失逻辑的原理:它是感觉的狂热崇拜者,是被过度消费所边缘化的对象,带着夹缝里流窜出的半点期待,使得摄影机传达给镜头的同时让其兼得“伪在场”与“环顾”的视觉性,转身成为日常的观察者和讲述者,进而某种暧昧与沉重的鼻息,嘟哝着自问自答的语气。

对视 而面孔,则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哪怕在大量的手持摄影里重复的面孔也不是完全的一致,比如“我”与佐知子或者静雄交流时,可以发现观看的视线无法长久的停留,也就是说对于凝视的回避甚至是抗拒。

三宅唱在考虑人物的视觉呈现时采取了最纯粹的切换,拒绝让人窒息的人物特写,无意识的摄影机被赋予了一种愉悦的视觉调度,保持中近距离的人脸特写则伴随被拆解-扰乱的游荡方向,一正一反地来回徘徊在互动的面孔,却刻意把视线从说话者身上移开,去捕捉客体的表情与反应,抛弃密集的情感反馈。

它告诉我们:静止的拍摄即是“复原”。

我们则跟随它去观看,去聆听,去感受。

视线,我们相信视线。

回到这个三人初次相遇的便利店,视线仿佛消融在雨夜中,如果可以温柔些,就是一种带有情绪的目光。

看着镜头缓慢地朝着他们推去,用未把握住的“质感”,看着视点看着面孔与客体的进入和离开。

稍微缓解了裹挟着焦虑与不安的低迷状态了吗?

——被空置的当代青年群体(消沉/绝望),在辩解中深陷失语的“泥潭”,唯有把那每一次的呼吸与欢笑都变得那么用力,接受某些自然的感官时刻,观众在经历着失而复得的情绪体验的同时,那副疲惫的脸庞不再寄托于或泛滥或悸动的色彩,浮现出原来的模样。

在数不清的时间里,我们的身心又再次点燃了已经冷却的灵魂,炙热的身体又撩起各种激情..在沐浴阳光的清晨打破让人疯狂的幻景,向沉没在萎靡里的青春诉说一声“回见”。

《你的鸟儿会唱歌》短评

90/100,啊好喜欢这样的三人行小品!肆意的运镜与越轴是自由的气息,冰块声,咀嚼声,呼吸声等则是欲望的外化。燥热的夏日就流淌于年轻人的暧昧与疏离之间。抛开俗世的枷锁生活在自建的乌托邦里,迷人的轻盈感氤氲于影像。但母亲的闯入击溃了空间,世俗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涌入,幽暗之感渐渐逝去,在蒙太奇中年轻人彼此告别。于是神撒下了光,万物死去,万物复苏。

4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力荐

感觉是《南瓜与蛋黄酱》续集,而且还可以拍很多很多集,内容无非是新新时代的工作、爱情、性、分分合合……悬置判断,铺陈细节。胜在新鲜,输在浅薄。女主最后一脸茫然,堪称新时代的《怎么办》?石桥静河和染谷将太都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柄本就差点意思。

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三宅唱电影展@窗外年华版权,中英双字。导演对于大幅度改动小说还是很坦诚的,简单说就是不想展示那些部分。纯粹一些将其看待类似边缘人的青春,彷徨,生活的划动与点滴留痕,还有美好的友情爱情甚至童话。很喜欢片子呈现的虚虚实实的似是而非,让你去想,任你去猜。但要是很多人就此挤破头,又或高价求购看这样一个片子未免太不讨巧了。

11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还行

#2019北影节# 略显虚伪,散漫微妙外表的背后是精密的算计

14分钟前
  • ╲│┼│╱
  • 较差

佐知子唱歌的时候 静雄看她的眼神 值得4星

18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BJIFF 第一句台词出现的时候已经制造出“生活切片”的效果,优游的情感关系简直是理想中兰波诗歌《传奇》中描绘的青春。三人关系成为一个对抗“大人”世界的堡垒,而相比起“大人”们对自己生活失去把控,所谓“吊儿郎当”的年轻人在情感中更具有能动性-由此三人构建起的是一段全新的、无性别的感情,一个未被定义过的全新的乌托邦//230212百子湾//230623武汉 重看已经变成太过私人的电影,再看一百遍也仍然为便利店戏倾倒!

20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无故、无通知的旷工男都能有个放鸽子都放不走的自来水女友,大概他的鸟儿真会唱歌吧。

23分钟前
  • jiade
  • 较差

可能是我状态不好吧,感觉好长好无聊;摄像机过剩的油性自我意识洒在我的头上。没看出现实或主体性。前面部分角色们被玩弄而非被谦逊地拍摄,后面部分好像有点摆烂。宽屏和偶尔的默片般调色(可以称为染色)。配乐难听;据说有人没注意到夜店之外存在配乐?C+/B-

26分钟前
  • emfrosztovis
  • 较差

片名来自Beatles的And Your Bird Can Sing(你的鸟都能唱歌了,可你还是不能喜欢我),可以说相当《挪威森林》(好像是个经典误译)了。

29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其实搞不懂东亚男人有什么值得喜欢的地方

34分钟前
  • 上个号又弄丢了
  • 较差

厉害,各种意义上的审美领先,不是阿涅斯所言戈达尔的那种“新电影”但的确配得上时代。静雄妈妈走的时候下楼梯的声音甚至有音乐性。跟《祖与占》等传统三人行电影不同的是拍出了含蓄的东方意味,男主与静雄并没有什么直接冲突,最具对抗性的地方反而是片名(出自John对Paul的嘲讽歌名)。

35分钟前
  • 2noWfall
  • 推荐

函馆深蓝夜空三角恋。又闷又慢节奏,充分证明日本电影如何将出色的故事剧情和不俗的影像风格融合成一部平淡如水的片。石桥静河那般酷美飒爽,歌声如鸟儿般婉转动人,酒吧里随性无拘束地翩翩起舞媲美同年《燃烧》的夕阳裸身独舞!染谷将太可爱天然呆,终于看出他和我菊地女神的夫妻相了;柄本佑酷似Steven Yeun,双男主现实中的老婆都是我的爱。继《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后,石桥静河再度和“都市蓝”结下不解之缘。全片节奏把握不佳,剧本设计问题种种,真正的悬疑点在影片走过一大半才姗姗浮现,暧昧感亦不足,使得女主的移情别恋难具说服力。收尾的固定镜头意味深长,如果本片能和《夜》互补就好了。

39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还行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之三人行版。轻快与冗长共存。/2019.11.16影院二刷。被这部电影人物如空气般的状态震惊,又轻又空又浑厚,自由,流动,包裹住了我。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又见被抽空环境与线性逻辑的纯情绪表达,所有人物与情节的清淡片段样设置都在为全片连续绵延的情绪做基石和托底,同时舍弃了一切可供更深解读的符号文本,转而更专注地在一个个空无一人的夜晚黎明的大街上以人物运动构合着灯光与天光的色彩为每一次狂欢对应出一种情绪表达影像出口。是的,我想到了一点王家卫。

44分钟前
  • 西卡里奥
  • 推荐

不愧是滨田英明的2019年邦画top3,画面调度太细腻了。当佐知子走在路上生气地说「不是玩玩而已的」时,我就知道一定会喜欢上这部电影。一种未被定义的状态和难以名状的情绪涌动,这样的解读空间令人深深着迷。像是《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片名取自最果夕日呓语般的诗集,这部电影片名取自 Beatles 的歌 And you bird can sing。歌曲描述了两个没有交流的人—“你的鸟儿会唱歌/你的鸟儿会摇摆/你的鸟儿是绿色的/但是你看不见我”。anthology2的版本里列侬像是磕了药,一直咯吱咯吱地笑场。据说他在后来的采访中对这首歌嗤之以鼻,认为它是废物一样的存在。也许是因为它散漫而无序,但和这部电影一样—在诗意外壳的包裹下,在看似轻盈浪漫的叙事里,是一种巨大无妄的空虚和暗流涌动的迷幻。

48分钟前
  • 宇宙人小早👽
  • 力荐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着

52分钟前
  • 直胖
  • 还行

每场戏都黏黏糊糊的……

5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北影节展映19.04.07】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呢?只能说柄本佑演得真好,染谷将太演得真好,石桥静河演得真好,要是他们仨在一起该多好。【22.01.07】二刷后加了一星。很难在其他日影里找到这种漂浮的、涣散的、悬空的、内敛的、孤寂的、空旷的、粘滞的、暧昧的、微妙的、踟蹰的、模糊的、边缘的、抽离的、飘忽的、洒脱的情绪熔炉了,我原称之为‘带有一丝新浪潮味的后现代泛散步电影’。

5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仍然记得之前看过一篇《燃冬》上映时期的文章,将这部与《燃烧》等三部电影共同纳入讨论之中,没想到最终都看了。函馆白天的安静以及各种小店,晚上随着音符奏响的无尽青春与夜晚的无限可能;它仍然停留于创造一种感觉、氛围,让人感知情欲的流动以及本身属于三人各自的故事。虽然常常觉得空洞,但这份探索却也很独特。

6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三人行的套路剧情非重点,倒是散落期间的迷茫与虚空,弥漫的失落,人际关系网震荡的涟漪,都大有意味,因越来越有韵味的石桥静河出演,与「夜空最大密度蓝」表层上接近。这段从一开始就被归类为“不要复杂化”的情感,无可避免地滑向不受控制的漩涡。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