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绝对是刷新国产科幻新高度的一部作品。
十年前,观众捧其是国产科幻独苗,给予宽容和鼓励。
而如今,《流浪地球2》的制作水平和视觉效果,已经是一流水平!
初看外表,大部分观众表示,终于亮堂起来了,不是那种乌漆麻黑的5毛特效,不是粗糙质感。
但《流浪地球2》绝不止是特效升级这么简单。
片中各种科幻建筑、细节,背后都有真正的物理学家、航天专家支撑。
第一批提前观影的,也是这些专业人士,成片效果超出预期。
刘慈欣看过之后,也连连表态:比第一部有很大的进步!
硬核众所周知,“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在于人类克服万难,造发动机推动地球寻找新家园。
克服的第一波困难,就是人类内斗。
片中第一场太空天梯+无人机大战,太空天梯的设计感、质感和运作方式,都绝对是在其他电影里前所未有的展现,其视觉效果震撼全场毫不为过,让我直呼过瘾。
“通过摩擦生热燃烧冰盾,节省返回成本”这种硬核细节,也让我惊奇阿西莫夫小说里的东西居然有一天全成真了。
硬核。
一流视效加上硬科幻打底,这才是国产科幻。
至于电影后半段的驱逐月球计划,在月球上建造发动机,核弹连环引爆,胆大至极,堪称奇观。
在国外的科幻里,从未安排如此情节。
何况刘慈欣的原著本就是极其震撼的点子,放眼科幻片,推着地球太空流浪的奇景,怕也是独此一家。
哪怕只去大银幕看这壮阔的剧情画面,也绝对值回票价。
故事但《流浪地球2》不止有科幻迷爱看的这些景象,还有揪心的故事。
刘德华演的图恒宇故事线,直攻情感亲情。
末日灾难降临,所有人类临死所牵挂之事,莫不过于妈妈和家乡的菜。
想回家,想见妈妈,想再吃一口。。。
诸如此类的台词散布全场。
而中国文化对家的理解,这是守护和责任。
别人要放弃的项目,只有中国执行到底。
别人完不成的任务,只有中国一定可以完成。
一万五千年前的人类股骨断裂,只有等死——除非有同类的照料。
人类本就是互帮互助,依靠团结才能生存的物种。
电影里没有个人英雄,刘培强不是超人,只能在月球等死。
图恒宇面对危机,关键时刻也没有主角光环,甚至还险些拖后腿。
各色人种各个国家的英雄,出场机会一点也不比主角少。
大爱和小情,责任与牵挂,成全和牺牲,人物情感线索穿插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里,才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指向。
中国文化的胸怀天下,格局视野,情感表达,以及世界级的制作水平,才成就如此作品。
遗憾当然,缺点和瑕疵还是有的,毕竟这是原著改编作品,某些地方需要和小说形成互文。
有一些危机和背景,还需要更多的介绍才能和观众达成共识。
导演在叙事节奏和经验上,显然有些吃力,调度剪辑不懂取舍,节奏冗长松散,都不足让故事持续高能。
另外还有一点很可惜的地方,某些原著里的情节、内涵、深度,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在电影里不方便提到。
但瑕不掩瑜,中国科幻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
还能进步,还能更好。
4年前第一部,导演说距离好莱坞的特效,还差20年的水平。
而这一部,已经让我这个看遍大片的博主吃惊,如此壮观,如此质感,甚至许多国外电影没见过的场景,犹如片中连环核爆炸一样,一波一波的向我袭来。
如今成品能有此效果,我已经满意。
好评夸赞不说了,豆瓣满街都是。
这一部非常震撼,中国式科幻美学巅峰。
说说那些打差评的,无非两种:1、“大家都睡着了,垃圾电影”。
首先我也睡着了15分钟,旁边一堆人在打鼾,不过我很理解,毕竟昨天是大年三十,我相信全国人民昨天都睡很晚,今天初一要早起,应该都犯困。
电影前半小时主要是感情戏和铺垫,时间分配对于173分钟很合理。
所以没什么脑子真的建议不要去凑热闹,还打鼾影响别人真的很恼火。
2、“集体无意识主义;利维坦主义;大国价值输出,没有剧情只有特效垃圾垃圾恶心 恶心 恶心”本文重点骂这类人哈。
美国队长把国旗穿身上,文化输出,你们高潮了!
阿凡达水之道那种我用屁股都能写的剧本(阿凡达2特效无敌,我非常喜欢),你们高潮了!
你们真的是狗吗??!
很认可大刘在三体中对人类的思考,人类永远会在和平时期选择爱与自由,认为生存是应该的!
所以你们这些翻墙看过几天FB,过上了好日子看了点弗洛伊德就认为,我们的集体在最后十几分钟,需要决策谁去引爆核弹的时候,应该用举手和投票???
Love&Freedom 适用于当下的文明,但可能真的不适合人类成为宇宙级文明。
如果阿凡达2都可以有8.0分,那这部流浪2至少得有8.8分。
多的0.8分全打在剧情和科幻命题创新。
本影评含剧透,请小心观看。
一共3条线,吴京,李雪健的线剧情优秀,平铺直叙,容易代入感情。
重点想说说刘德华(图恒宇)的线。
这个部分涉及到数字永生,人伦道德,影片描述的也比较繁琐,现在就我的理解,重新理一下时间线。
图恒宇年轻的时候工作的研究所(550所?
)是研究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当时可能只是一条探索未来的道路。
然后图恒宇陪一家人去游乐园的路上出了车祸,妻子死亡,女儿奄奄一息,最后不得已将女儿的意识上传到硬盘(类似?
)中,经过图恒宇的研究,意识自我迭代400多次以后,形成了自我意识(相当于数字永生了),但是由于550a的计算力较差,意识只能模拟2分钟。
研究了一段时间,研究员们的意识都做了备份。
后来国外的科学家(影片开头的那个)专注于数字永生,可能没有成功,但是联合政府立法禁止研究(怕人都上传了),于是数字派开始了恐怖袭击(但是为什么moss要帮助他们造成开头的太空站危机,这里没有想清楚)。
而550所因此而关闭,图恒宇进入太空站冬眠。
因为恐怖袭击,太空站缺电,图恒宇苏醒。
后来由于太阳风暴,带上月球的550c被毁坏。
为了按时完成试验,图恒宇提出利用550a进行操控,但是条件是参与未来550系列的研究。
后来,他不顾领导阻拦,将女儿的硬盘意识上传到了最新的550w中,2分钟后(moss学习了女儿的意识,超载了月球发动机),发生了月球危机,图恒宇也入狱获刑。
为了使得moss得以控制全地球发动机逃离月球碎片,需要全球互联网,所长去监狱将图恒宇提出来一起去重启北京水下服务器。
为了让图恒宇同意,他们做了一些交易,可能是让图恒宇的硬件备份进入计算机,得以陪伴数字女儿。
后来在现实图恒宇死亡前给数字女儿的密钥,数字图恒宇成功启动了北京服务器。
数字图恒宇在接入全球互联网之后,全片开始闪过一些画面,感觉他好像通晓了古今一样,可以预测未来(量子计算机模拟未来,出自刘慈欣小说《镜子》)。
所以这些领导收到的危机时间信息,包括全球核武器数量,是不是都是moss这个看似是幕后黑手的人工智能发的。
至于为啥moss要搞这些危机,我觉得他是在根除一些隐患。
其实月球危机的结果,是人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典范,而且消耗了全球的核武,为未来100代人消除了这一隐患,可以说是好的。
从这个出发点考虑,包括流浪地球1的木星危机,从本质上断绝了逃跑计划,也不是坏的。
那么,流浪地球系列,加了moss这条线,会不会帮助地球派逃脱小说中悲惨的结局呢?
纯属个人见解,请大家轻喷。
可能因为《流浪地球》卖的太好,让流浪地球这个ip获得了太多的关注,导致郭帆野心膨胀,在《流浪地球2》里,他装进去太多东西了。
刘德华、李雪健、吴京三条线,每条线郭帆都想深度挖掘,结果就是一场危机接一场危机,电影做的跟流水账一样,不停的“发生危机——解决危机——发生危机——解决危机”,而且每一次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爆炸、碰撞、死亡,这种表达危机的方式让我想起了“变形金刚系列”。
“危机感”这个东西对于这类电影很重要,但是不停的用“危机感”轰炸观众,就好比是,你去餐厅吃饭,刚吃完龙虾,又给你上一盘清蒸王八,吃完王八,油炸河豚又来了,你刚完动筷子,服务员催你,赶快吃,后面还有人参炖乌鸡。
对我来说,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典型的节奏感不好,好像是把三部电影,通过剪辑愣拼在了一起,这种超长的电影,节奏感很重要,节奏过慢,或者节奏过快都容易让观众疲劳。
还有就是关于吴京的故事线,我真的不太喜欢,首先吴京的台词就总是很“战狼”,行为也都是个人英雄主义,一遇到事,吴京就选择“单干”,我怀疑跟吴京有关的情节,都是吴京自己写的,就为了让他不停的过“孤胆英雄”的瘾。
我总是很期待吴京可以演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每次他都把自己的角色演成了“冷锋”,虽然吴京怼过崇拜好莱坞的人,但在我看来,他才是最“好莱坞”的,因为他每次的演出都像是在致敬史泰龙的《第一滴血》。
相对的,我更喜欢刘德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线里,起码能看到人物内心的挣扎,虽然一些桥段得设计很老套,比如车祸,但相对来说,这条线还能让我更多的产生共情。
李雪健老师的故事承担了电影里大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李老师的表演是最好的,但是这个情节和台词的设计也是说教味最重的,反正就是在危机面前,外国人都是拖后腿的冷血大傻x,中国人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世界。
这么设计也没问题,但不停的repeat这个故事架构,让我觉得拯救地球之前,还不如把外国人都干掉。
总的来说,我更喜欢流浪地球第一部,这部电影我觉得郭帆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刘德华和吴京两个“大腕儿”的加入,让郭帆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最终把电影做的乱了方寸。
我估计流浪地球还会有第三部,希望可以延续第二部的好特效和第一部讲故事的方式。
《流浪地球2》主要有挖坑的地方有这么几点1.moss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自我意识觉醒的?
2.李雪健扮演周喆直到底对于moss知道多少?
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话,在观影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当时我认为可能是解开问题的关键。
就是当几次危机发生的时候,无论是基地即将遭受攻击,还是空间站坠落,包括引爆核弹、发动机点火的时候,屏幕上都会出现一个倒计时,提醒我们下一次危机到来的准确时间。
就观影来说,这种模式相当于直接给观众泄底了,告诉观众基地被袭击,包括核弹引爆,根服务器接通是确定会发生的事件。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是不是除了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是不是屏幕中的人也有人能看到这个倒计时。
其中周喆直在电影里命令时间一到必须点火这个剧情,我看到很多观众有了争论,就是周老为什么这么笃定发动机一定能够点火成功,真的是对于中国科技人的信任吗?
但是结合上面那个问题来看,这个点并不是正确的。
周老从1987年就收到了有人通过原子方式送来的预言,而后面无论是天梯被毁还是月球危机,以及第一部的木星危机,都用一种类似天启的方式进行了预言并且平安度过了。
除此之外是不是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周老收到了更多的预言,只是他无法将这种预言公之于众,试想一下,当有一天你看到了每件大事的倒计时挂在了自己的眼睛上,有人用《三体》中智子的方式在向自己倒计时,那么这个堪称上帝的人又是谁?
另一方面来说,周老毫无疑问的是剧中最早认识到ai觉醒的人之一,在一个单独的镜头里,周老直接看向了摄像头,从镜头语言来说,他是知道了moss有自我意识的人。
但是他似乎并没有将这个秘密说出去。
综合来说,这个电影中的“上帝”应该符合这么几点,1.她能操控微观粒子,因为观测到了微观层面的预言。
2.她来自未来,因为最早的预言出现在1987年,远早于流浪地球计划和量子计算机的产生。
3.她无法改变宏观层面的历史。
如果按照这一条思路,量子力学估计又要出来背锅了。
看完两天了,那种难以言表的震撼和激动还是没有消散。
虽然球2从情节上已经独立于原著,但又完全保留了大刘科幻的美学内核——我把它称之为崇高美学。
这种崇高感实现的前提,首先当然得益于原著的核心设定:太阳即将氦闪,地球将被烈焰吞没。
这种宇宙尺度下的灾难设定,让我们在一种近乎无限的摧毁性力量下,看到了人类的渺小。
面对这样的无限力量,人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最直接的反应是像动物一样恐惧,争夺资源,四散逃离;或者如同原始人类一样,拜服在这神明一般的力量之下。
然而在流浪地球中,人类最终决定要和这种力量正面刚:不仅要在氦闪之前逃离太阳,还要开着地球一起逃,去另一个星系寻找我们的新家园。
有人说流浪地球是科幻史中最浪漫的设定。
在此之前没有人能在这样宏大的尺度上去描绘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而我们之所以眷恋故土,是因为在这地球上,有我们付出生命也要守护的爱人和朋友。
在球2里,刘培强承认他报名领航员的原因是为了让老婆孩子活下去;图恒宇无论外界如何翻天覆地,都只心心念念想给女儿完整的一生;张鹏在引爆核弹前的最后一刻,仍然挂念着如何让徒弟活下去……这些刻画完成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东方和西方、个体与集体之争并不重要,流浪地球的价值观一定是普世的: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爱和守护,是人类文明繁衍至今的内核,也是流浪地球这个图腾的内核。
于是,当一万台地球发动机同时启动的时候,一种比灭顶之灾更强的力量显现出来——那就是人类作为主体性的力量,也就是自由意志的力量——它暗示着人类可以不受物理法则的支配,可以从渺小走向伟大,从有限走向无限。
而这种美,就是崇高。
这是一次集体记忆的书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的科幻故事。
现实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都深切的生活在“百年计划”之中。
虽是画面是好莱坞式的视觉奇观,内核是典型的中国宏观叙事。
如果换做老美的思路,大概率会探讨自我、自由、生命等哲学命题,而中国人的传统,讲的是轮回传承、血浓于水,万众拾柴、牺牲小我。
至于这两种方向哪一个更好,只涉及选择,无分对错,目前的创作趋势是两者愈来愈渐近、渐合。
必须要理解和感谢的是,中国科幻之路不易,电影创作者不易。
但理解归理解,就论《流浪地球2》,它不是在用故事写人,是在用人写故事,所有的人物生来就带着任务,顶多只有诉求。
but,以上仅是采用西方视角/剧作视角来凝视的结果。
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50岁以上的,出列”的时候还是会痛哭流涕。
中国向来不乏有为了集体荣福而奉献小我之士,奉献是刻在我们集体无意识里的本能,我们民族立身之脊柱。
最后,其实全片最具科幻味道的线是一条支线,是马兆和图恒宇那组人物关系,作者用他俩直接体现了科技对人的异化,但我个人对“科技能产生和人完全一样的自由意志,机器能替代人的血肉”这个东西深表恐慌和迟疑。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看第一部的时候,我也很震撼,满脑子都是“这是中国人能拍出来的吗?
”但看这部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这是地球人能拍出来的吗?
”一点不夸张,单论特效水平,它超过我看过的每一部美国大片。
甚至看起来一点都不特效,就像在未来架设了一个摄像机,完全实景拍出来的。
那种硬扎扎的金属感、机械感,让我觉得自己伸手就能摸到一样。
尤其是开篇不久的太空电梯,让我觉得未来去太空、去月球就应该是这样的。
二三十年前,美国科幻大片就是靠着这种硬邦邦的“实景特效”称霸世界的,像《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终结者2》之类,剧情也不见得有什么出色,但特效实在太顶,就让人趋之若鹜。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的科幻电影已经完全称得上世界先进水平了。
如果像第一部那样,用超前的特效讲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观众大概也能买账。
但郭帆导演的团队显然不满足于此,这么牛的特效当然要配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故事。
作为第一部的前传,它的主线是地球在开始流浪之前从开始立项就面对的无数困难。
以及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危机。
除了引爆月球、推动地球这两项超高难度的工程技术难题之外,故事中原创了一个“数字生命”派,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除了刘培强的前传之外,还有一条刘德华饰演的计算机工程师图恒宇拯救女儿的副线,最后两条线融合对接,推动流浪地球计划顺利成真。
我特别喜欢电影中的宏大叙事,“五十岁以上的,出列”“不带返回舱”那段,有一种亘古未有的巨大浪漫。
也喜欢里面的一些小温情,图恒宇和女儿的几次对话,那种深沉的爱让我感同身受。
跟电影本身的优秀相比,我还是太词穷了,感谢郭帆导演和所有创作者,让我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么好看的作品[泪]
看完《流浪地球2》,第一感受是:给的实在太多了。
上次这么实诚的,还是大刘写《三体》。
仅仅4年,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又一次进步。
从1到2的跃升如何实现?
来看这期深度幕后。
铥铥科幻电波与《流浪地球2》制片人、编剧龚格尔进行了一次映前对话,其中不仅有熊熊燃烧的赤诚,还展示了《流浪地球2》的创作手法、态度与职责。
本土科幻电影里,这种专业程度史无前例。
科幻不是一层皮,它可以是核。
铸造这个「核」需要什么东西?
龚格尔老师的回答再次展示了「科幻」二字的含义和重量。
「是部科幻片」不是最低,恰恰是最高的要求。
大众眼中瞠目结舌的数字、硬核的细节,往往只是科幻电影的常规操作。
只有每个环节上的人都深刻理解「科幻」这一类型需要什么、意味着什么,中国科幻产业的巨轮才会滚滚向前。
在各大音频平台搜索【铥铥科幻电波】收听!
主播 | 局长、邓韵嘉宾 | 《流浪地球》制片人、编剧龚格尔本文整理自本期铥铥科幻电波亮点包括但不限于1、要给观众提供高信息密度的电影,20万字世界观不够用2、刘慈欣式实诚:最惊艳的太空电梯「属于常规操作」,难点是用非CG手段还原年轻的吴京、刘德华和李雪健3、向联合国提交申请,联合国场景均为实拍4、摄影技术升级,画面毫发毕现,倒逼现场所有道具不能瓢、不能弯、不能不对称......5、球1后被观众调研「希望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吓尿,被建议「不要拍2」,但还是硬着头皮做了6、饱和式科学顾问:科学家24小时在线担任知心大哥/大姐,半夜被迫回答「两个科学家在电梯里应该聊什么」等高难度问题......一、初心「要是看完还觉得这是部科幻片,从15年到现在就没白忙」Q:您说《流浪地球2》「是一部真正的科幻片」,「科幻」体现在哪儿?
龚格尔:其实我没说「真正的」,咱就是科幻片,但你脑补的挺好,如果能够被咱科幻迷自己人认为是科幻片,我是特别荣幸的。
先跟各位听众说一下,电影分好多不同的群体,商业片是大划分,底下还有很多亚层,比如幻想类电影是一个小亚层,下面还有魔幻、奇幻、科幻,所以科幻迷真是自己人当中的自己人,您要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就已经属于支持了,要是看完《流浪地球2》还觉得这是一部科幻片,我就觉得从15年忙到现在没白忙。
科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影片发展的脉络需要富有逻辑,沿着合理的因果关系发展。
为啥呢?
因为它是来自于科学的幻想。
而科学要求有一个可以成立的假设,只要没被推翻就行。
电影也是一样。
科幻电影应该基于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幻想,但这个幻想过程本身也要遵循科学规律,而不是说我为了设定编一个,你爱认不认。
古代有神话,是因为当时没有科学这套整体的思维体系,(古人)基于朴素的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编了一个故事,帮助人认识世界。
科幻是在有了科学这套理论之后,人们无法完全用神话故事说服自己,(借用了)科学这套迄今为止最能服众的逻辑。
也许未来还有比科学更棒的东西,但起码现在为止,我觉得它(科学)是满足人类想象力,又能说服自己的最合理的载体。
我说《流浪地球2》是科幻的,其实就是说:我们幻想的挺多,但都是合理的推演。
二、升级「毫发毕现。
东西但凡有点瓢、有点弯、有点不对称,观众就会觉得山寨了」Q:《流浪地球2》非常硬核,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故事跟技术的靠近,一个是制作上的硬核,尤其是视觉效果肉眼可见的提升。
第二部制作上到底有哪些全面升级?
龚格尔:2019年上映完之后,我们做了一次映后调研,请大家对影片进行评价,说出后续期待,结果有个选项显示,80%的观众对《流浪地球2》的需求都是要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
Q:相当于观众把整个对中国影视行业科幻类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流浪地球》之上。
龚格尔:是,所以这个选项把我们吓尿了。
当时我们得到的建议是:不要再拍《流浪地球2》,因为成功几率太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这个要求也太模糊、太重了。
要是为了挣钱,我们真的不应该拍这个。
但是我们想,这个事总得有人做。
人家《星战》为什么能一集一集拍?
除了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不断给土壤增加养分,剩下的就交给观众了。
我们就是负责铺路,把土壤弄肥沃点。
过去三年大家都挺不容易的,这个项目又要满足这么高的期待值,可想而知拍摄这部片子的经历确实非常丰富,难度非常高。
这是(关于技术进步)大的情况。
小的情况是,我们在前期筹备、制作理念、拍摄期间和后期视效制作上,都引入了很多新技术。
这些细致的点最终结合为大家肉眼可见的每一帧。
观众可能第一眼看上去觉得是升级了,但也说不出是哪。
如果6个月之后(影片上线流媒体后)您再截张图,跟《流浪地球1》比一下,就会发现:嚯!
这差别也太大了。
Q:可不可以讲两个具体的例子?
龚格尔:首先,我们全程使用阿莱65毫米胶片的全画幅摄影机去拍摄,光这一个玩意就把我们折腾坏了。
大家看到诺兰老师经常拿个IMAX摄像机绑着飞机就扎海里了,人家是真有钱。
我们没这么多钱,用这个画幅就意味着:毫发毕现。
拍出来的素材就是6k精度,意味着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观众基本上都能看清楚了。
反向考验就是,拍摄现场所有东西都要升级。
科幻里有很多工业场景对吧?
对于工业设计和工业品,大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感知,就是它应该是笔直的,规模化的,整齐划一的。
实际拍摄中,假如休眠舱弯一点,不那么直,我光遮一遮就糊弄过去了,但是这6k一上来,IMAX一上来,光打就得亮,屋里东西但凡有点瓢、有点弯、有点不对称,观众就会觉得山寨了。
而且这玩意后期也救不了,因为量太大了。
再来一个例子,我们整个剧组的常驻人员,第一部有7、800人,这一部达到了1900多人,管理难度太高了。
而且我们是在2022年期间拍的,有疫情防控的任务,再加上几百、上千的外籍群演,人最多的时候每天全剧组好几千人。
第一部还会克制一下场景里的人数,这一部就咣咣咣加人,海外的人多,海外的景也多,还有联合国的场景。
一个影片的规模不能用人数来判断,但是它确实是其中一个变量。
各位可以想想,要让几千人在一个小时之内都吃上热乎饭得有多可怕,跟打仗一样。
三、规模「20万字世界观根本不够用」Q:你们在《流浪地球1》之前就认认真真做了世界观设计,这些大量的基础工作直到今天都有很多粉丝在逐帧咀嚼。
《流浪地球2》的世界观又做了哪些拓展和修改?
龚格尔:拍1的时候,虽然有三部曲的构想,但是我们都没想过还能继续拍。
拍2的时候就发现,当时设计的一些世界观得「吃书」了,是会有一点点变动。
另外就是,1的世界观更多是给予我们一个抓手,让人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可2的世界观就完全不是这个作用了,它变成了整个制作的核心诉求,你要很真实地去展现它了。
《流浪地球2》不是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72小时营救故事,它是一个有点史诗感的故事,讲述的是刘培强、图恒宇、周喆直这三个主要角色和他们身边亲人朋友的一生。
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有人问:这个时间点他们在干嘛?
这个时间点世界发生了什么?
这不是说大家闲着没事随便问问,而是美术设计说,现在是2044年,(场景)后面大概有400个张贴物,写啥?
这时候就需要世界观了。
所以前面设计的20万字世界观根本不够用,将将填满。
拍摄过程中所有科学顾问24小时在线,干嘛?
接热线,化身知音大哥大姐。
这次的科学顾问分为理论物理组,天文组,地球科学组,还有人工智能、基础材料、力学、航空航天、军事、科技等组别。
看起来很爽,干的时候可就不是了。
比如人家明天有一个报告会,我们凌晨两、三点打电话:老师请教一下,我们电梯背景里有两个很高阶的科学家,他们正在聊天,应该聊啥?
人家说你大晚上的问我这,实在编不出来。
Q:饱和式科学顾问。
而且你们很会「用」科学顾问,因为现实中的科幻学家不仅关心电影的技术细节,还关心科学家是不是这么想的,是不是这么穿的,是不是这么做表情。
本土科幻电影里,这种专业程度到现在为止是史无前例的。
龚格尔:像图恒宇、马兆他们在所里的级别是什么,科室互相之间什么关系,都设计了。
最后20万字的世界观达到了一个什么量级,就是没能完全汇总在一起。
比如背墙上写的这公式现在就需要,老师只能现编,最后全都碎片化,已经整理不出来了。
力学所的韩老师曾经给我们专门编了一套题,是刘培强他们关于太空电梯的考试题,从数学到力学各方各面都有,说等影片一上映就让学生开始答。
Q:中国科幻的版图可以有多大,《流浪地球》给我们开了一条路。
从大刘的一个短篇出发,可以看到里面的想象空间有多大,票房有多大,可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让多少人就业,培养多少人才,可以多大程度上推动一个空白的产业走向成熟。
谢谢你们,真的没想到你们真的还要再往前走。
龚格尔:郭帆导演的想法特别坚定,他就是想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大刘,确实是竭尽全力了。
举个例子,郭帆导演在编剧的时候说,我们要给观众提供高信息密度的电影。
什么意思呢?
他观察到好莱坞现在的电影,包括超级英雄电影里的场景,几乎没有重复的。
按说传统电影的制作逻辑是,这个是主场景,做得繁杂一点,那个是过场,做得简单一点,然后尽量在主场景里多拍些戏。
但是好莱坞现在套路变了,从开头到结尾,场景不重复,它就没有主场景,因为观众对信息的吸收能力太强了。
咱们开玩笑说现在的年轻人两倍速看片子,还有时间发弹幕。
所以《流浪地球》也得追上去,不追的话会落伍。
四、手法/主题「必须向观众介绍,团结来之不易」Q:《流浪地球1》出现了许多「很大刘」的原创,比如把点木星称为「划火柴」,把生活中最日常的东西与最不可思议的东西直接划等号,用朴素的比喻制造震撼,就是刘慈欣的写作手法,也是《流浪地球》的创作手法。
《流浪地球2》是如何贴近刘慈欣气质的?
龚格尔:我们做到没做到不知道,这个得看观众。
我们只是尝试着从刘慈欣老师的忠实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流浪地球》的世界,但是我们理解的信息池并不是只来自于《流浪地球》,而是刘慈欣老师的所有作品。
虽然我们不会直接用其他作品的设定,但会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尝试着在影片当中直接表现刘老师作品中使用过的一些技巧,比如说极其庞大的事件对某一个个体的极其具体的影响,用宇宙级的变化来直接影响个人命运。
Q:《流浪地球2》与原著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拍前传?
龚格尔:《流浪地球》小说的中、后段其实已经离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很遥远了,连家庭关系都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在电影当中是绝对无法体现的。
电影是大众艺术,如果一个非影迷看到(电影里的)家庭关系都跟现在不一样,ta就会不理解你在说什么。
所以我们得基于大众能理解的世界讲故事,这就决定了你要非常谨慎才能把时间点往后推一点。
我又发现大家对刘培强这样的角色,对《流浪地球》这个世界本身很感兴趣,就觉得可以往前传走,把故事再夯实一点,做完1、2、3部曲,就可以完成对于这个世界的整体描绘。
我们知道做前传很困难,做史诗类而不是做72小时营救类很困难,我们也知道做续集很困难,但是郭帆导演说,咱们要是不做的话,谁来做?
总得有人做。
另外一个原因是基于剧情,《流浪地球1》开头有这么一句话: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空前团结。
这个片子在2019年上映之后,我们身处的世界变化了。
我们担心观众无法接受一个空前团结的世界,因为它跟现实差得太远,必须想办法向观众介绍,团结来之不易。
李雪健老师说「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就是在说团结来之不易。
团结也是《流浪地球》这个故事能成立的根基,如果没有团结,地球根本走不了,也不需要什么重聚变发动机。
五、奇观「太空电梯属于常规操作」Q: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流浪地球2》的视觉奇观吧。
龚格尔:首先,它从整体制作上已经比《流浪地球1》有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不管是幻想中的新的武器装备,包括全球各国战斗机共同协作,全球核武器的集结,这都是从来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的。
实拍联合政府,联合国的会场,我们在纽约联合国大门口实拍,是正经向联合国做了申请,还拍摄了在联合国门口抗议示威,甚至燃烧警车等镜头,好像也是没有人干过的。
还有一个奇观是太空电梯。
科幻迷对太空电梯的样子肯定不陌生,但是我们对太空电梯的设计满足了大家对细节的一些想象,比如它的上升加速过程,中途引力消失后面的状态,包括上升、下降过程中对人的影响,当然太空电梯被摧毁本身也很壮观。
这些都还属于常规操作。
我觉得最有突破的,其实是人工智能介入之后对几位演员的年轻化处理,戏内戏外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20多岁的吴京和刘德华,40多岁的李雪健,他们的面貌和形象不是CG,而是用以前没有用过的手段处理的,是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实现的影视级的应用。
Q:科幻片的意义不光是在戏里讲一个幻想故事,《流浪地球2》还表达了对科技的态度,让科技为人所用,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用AI技术还原李雪健老师的声音,这个点也很温暖。
龚格尔:我们曾经开玩笑说《流浪地球2》的正名是《MOSS传》,因为这次其实是讲述了MOSS诞生的过程,它不是一台先进的电脑,而是一个由人类诉求所打造的高性能机器,在遇见了人本身的恐惧之后,两者结合所诞生的一个不可控的先进人工只能。
有意思的是,电影里人工智能MOSS是一个有点坏的角色,现实工作中却离不开。
Q: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AI的最有意思的讨论:技术到底是坏的还是好的。
六、未来「哪怕我们不在这个项目上了,还有人喜欢,那就特别好」Q:2是往前拍,3要干什么?
你们对“流浪地球”这个IP最大的野心和期待是什么?
龚格尔:第3部现在还是薛定谔的猫,求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才会有3。
要说野心还真不没有,就是希望能够继续拍。
其实(拍这部电影)它会极大地消耗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再坚持几年,人本身的精力也会下降,可能就没法再继续做这类项目了。
如果说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假如真的有机会拍3,当1、2、3加在一起的时候,哪怕我们已经不在这个项目上了,退休了,还有人说这个世界我喜欢,还想要自己去编故事什么的,那就特别好。
Q:这也是《星战》的状态和任何一个优秀大IP的状态,拓展规模非常大,不见得都是同一个导演、同一组人在做,但精气神可以被延展出去。
最后一个问题,第二部为什么选择「陪伴」作为主题?
龚格尔:我觉得咱们科幻迷经常会跳回到全人类的视角,虽然大家都是平凡的人,从事平凡的工作,但因为我们看过科幻小说,所以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视角是关于全人类的,我们可以关心所有个体的集合,从而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陪伴。
《流浪地球》的主创常常给人一种感觉:他们就像大刘书中的人物,面对无解的巨大困难,用最朴素的办法往前走,朴素里透着中二,中二里透着实在。
龚格尔说,《三体》中摘了那么多点子,基本上就属于科幻小说中的爽文了,一般作者拿一个点子先写100万字,刘老师5万字之内搁10个点子。
《流浪地球2》也是这样做的。
它不仅承担了中国科幻电影掘进的重任,还承担了作为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
过去,很多人觉得科幻是一种狂想,跟现实无关,但在全人类经历过一场巨大危机后,《流浪地球2》这部科幻电影选择直面问题,回答为什么团结很重要。
这选择本身就令人动容。
团结看似寻常,实则触达了科幻内核中的内核。
科幻中人类作为整体存在,科幻中的很多问题是人类问题。
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推向全球,因为他用中国人的视角回答了全世界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危机,人类如何走在一起。
这使得《流浪地球2》不仅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也具有了史诗般的价值。
铥铥科幻电波【刘慈欣/三体】特辑
我对小破球2只是失望,没觉得烂,影评本身就是主观的,而且作为消费者而言,既然消费了,就有评价的自由,也欢迎那些喜欢的豆友提不同的意见,不过一进来就人身攻击的,就别怪我说话阴阳怪气恶心人了。
《流浪地球2》相比于第一部而言,除了资金更多了,从而在特效方面肉眼可见的好,但故事打磨的真的太多槽点了,三线叙事很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很明显郭帆没达到,每条线都没讲完整,而且为了塞进影片里,感觉好多该讲的细节都一笔带过了,太可惜了。
刘德华那条故事线是我特别不能理解的一条,妻女的去世就算有moss的干预,但开车就好好开车,有必要转过头吗?
和妻女的距离都近到啥程度了?
而且后面他表现出来的是,我妻女死了,所以我很可怜,你必须要答应我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
拜托啊,在这部每个人都为了全人类的未来奋斗的时候,偏偏你在带入私人情感进去,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和我认知完全不合。
这条线明明可以写的更好,却为了服务另一条线,导致我看的时候,一看到这个角色就烦。
李雪健那条也是如此,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副,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看的我很无语;高潮部分在那里一个劲说“我们的人一定行”,但就是不说出来为什么一定行,虽然有说法是未来人给了提示,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只有他在那里掷地有声的说发动,但这份气势却很难让我感同身受。
而且这条线除了李雪健老师的表现不错外,其余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演的拉胯,尤其是女学生。
吴京线有高光时刻,但还是太长了,大部分都是白开水的铺垫,完全可以剪掉一部分,让另外两条线更加的饱满。
全片唯一的我觉得很出彩的角色只有宁理演的马主任了,理智,冷静,同时也流露出了些许的人情味。
遗属上画∞的那一瞬间,是全片唯一一次让我鼻头发酸的片段了。
明明在硬件上都做到了国影的巅峰了,但剧本的打磨还是有些粗糙了,3个小时里有不错的地方,但都集中在前半段太空电梯那里;后面就是一个劲的在那煽情,然后就是在那里高喊口号,看的我毫无波动。
而且在我的当时的理解里,月球发动机爆炸前的剧情刚刚好就是图把丫丫的数字生命上传到了550w,就那么恰巧过了几分钟发动机就爆炸了,就算是moss搞出来的,但我当时在影院里想的的就是图的这个操作导致后面要用核武炸月球,讽刺的又是人类把最精密的密码全拿来放到武器上面了,短时间搞不定,所以方案二就是要牺牲200多名宇航员,这是我所接受不了,编的太过刻意了,所以我对这个角色是注定不会有好感的;不过万事没有绝对,说不准第三部的中心在他那呢?
另外还有让我很讨厌的是后期配音这件事,现场收音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吗?
最离谱的就是李雪健那条线,除了李雪健老师情有可原外,其余每个演员一张口都是后期配音,配音也就算了,口型都不对齐,配的也毫无感情,太影响感观了。
于情,我其实想给4星的,毕竟当年流浪地球1上映的时候,我去影院刷了3次,后面电脑上也看了几次,太有感情了;但于理,这部续集除了特效,在我看来其他都不如第一部,挺失望了,我看的这场,好几个人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都在那里看手机了。
还是希望第3部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吧!
某些神经病可不要来笑死人了,张口水军闭口水军,还说我2星改3星,妄想症这么严重就赶紧去精神病院吧,别来祸害别人了,还搞拉黑那一套是吧,精神胜利法给你玩的明明白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