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给我们撕扯开战争,人性,现实之间的种种。
当纳粹轻描淡写地叩响扳机把犹太人的脑浆、额头上打出窟窿的时候。
当小孩子被打断脊椎骨死掉的时候。
当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时候。
当轮椅上的老头被活活丢下阳台摔死的时候。
每一点每一个场景都那么触目惊心。
一个出色优秀的钢琴家,后来,仅仅因为他是强受迫害的犹太人,成为了一名为了生存变得面目全非的亡命者。
战争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现实也是复杂的。
史标曼,一个手无寸铁的艺术家,生存在这么一个乱世里,可他具有绝佳的运气和顽强的生存渴望,跌跌撞撞地,最后重新坐在了辉煌的音乐厅内,演奏起波兰民族的肖邦舞曲。
在他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
结尾,在华沙深夜的废墟里,一个衣着褴褛的亡命之徒,在德国纳粹的陪伴下弹奏肖邦的叙事曲。
其实,他只是一个专注于艺术的钢琴家。
网上很多人都带着意识形态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部影片,总把本片的主题,局限在钢琴家为纳粹军官弹奏的那短短几分钟,还对这个情节进行一大堆装B的评论,什么“控诉纳粹”了,什么“虚伪的人道主义”了,什么“人性光辉”了……自以为是、故作深奥的说法比比皆是。
实际上,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所讲述的,不过是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
这是一部客观、冷静、不带意识形态的电影。
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而这,就是“乱世”,每到这种时刻,什么样的人种都会有。
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
对于华沙起义的真相,大多数人是不太了解的。
战争一开始波兰人默许了纳粹对他们犹太同胞的屠杀。
战争末期,苏联人即将解放波兰,而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沉不住气了,决心要抢在苏联人前面夺回华沙的控制权,并且试图对抗苏军的渗透。
于是乎就上演了那处惨烈的闹剧,让上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去和精锐德军争夺华沙控制权。
那边斯大林就气急了,放了狠话,说不插手华沙起义,让他们自己去尝苦头吧。
而流亡政府期望的英美空投人员物资也成了空谈。
总之华沙起义不单单是纳粹的凶狠,更包含着英美、苏联、波兰前流亡政府之间的丑恶政治企图,华沙变成了废墟,起义者领导者本身没有为失败付出致命代价,为他们丑恶企图埋单的是大约20万华沙市民。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
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 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
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师的音乐。
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
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
结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
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
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结局并不都是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
然而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
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
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
真希望有天堂在。
网上很多人都带着意识形态和有色眼镜去看待这部影片,总把本片的主题,局限在钢琴家为纳粹军官弹奏的那短短几分钟,还对这个情节进行一大堆装B的评论,什么“控诉纳粹”了,什么“虚伪的人道主义”了,什么“人性光辉”了……自以为是、故作深奥的说法比比皆是。
实际上,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所讲述的,不过是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
这是一部客观、冷静、不带意识形态的电影。
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而这,就是“乱世”,每到这种时刻,什么样的人种都会有。
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第一次救援他的,是一个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
你以为光靠几个纳粹、而没有“某些”人的“鼎力协助”,屠杀行为那么容易就建立得起来吗?
第二次救援他的,是几个波兰人。
在那些波兰人中,有像那对夫妇一样的热心人士,但也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
波兰作为二战中第一个被刮分的欧洲国家,此前它的好战程度不亚于纳粹德国,以致自食其果。
波兰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纳粹侵略时趁火打劫,而被苏德联合入侵沦陷后,波兰又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
现在一谈到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人们总是极力地把所有罪责统统推到纳粹身上,可实际上,二战时期,波兰、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可是很讨好地配合着纳粹的屠杀行为。
其中波兰人也搞了个叶德瓦布奈惨案。
第三次救援他的,是一个纳粹军官,他的名字叫韦恩。
很多人看了本片后总会惊讶:这件事可能发生吗?
这没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
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只是他想这么做,与彼此之间是什么“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没有关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尔曼弹钢琴,也只是因为他喜欢音乐而已,实际上根据斯普尔曼本人的回忆,韦恩对他的帮助并不止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但导演波兰斯基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韦恩的这次救助,既没有塑造成“醒悟”,没有描述成“壮举”,而只是述而不评而已。
可惜,很多人总是很装B地去看待这个情节。
人性与一个人是哪国人、哪个党派的人没有太多关系。
二战期间,除了辛德勒和韦恩,还有一个德国人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约翰·拉贝。
他是一个真正的纳粹党员,每当日本鬼子来到难民营前耀武扬威时,拉贝就拿出那面纳粹德国的国旗和对方交涉,日本鬼子们见了后就会避退三舍,从而避免更多的中国难民遭受残害。
近30万个中国难民就因为这面纳粹旗帜艰难地生存下来。
拉贝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尽管,他是纳粹。
然而,拉贝最终同样很不幸,他并没有因为他的善良而获得相应的回报,最后几年,他穷困潦倒,没有一个自由民主的西方人愿意搭理他。
他所拥有的财产,只是南京人民寄给他的几千美元——南京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他。
拉贝、韦恩、辛德勒等人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人的好坏,与他加入什么党派无关,与他处在什么环境、受到什么教育有关。
即使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养一群纳粹,也只需要五天(详见《浪潮》及其真实的历史原型)。
PS:二战结束后,斯普尔曼曾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书本出售,但很快就被禁掉了,原因是书中揭露了不少犹太人和波兰人参与了大屠杀,波兰和苏联政府认为这不“和谐”,不利于社会主义团结,于是就把书给“和谐”了。
由波兰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拍摄的电影《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而改编。
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和第2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波兰斯基的作品堪称经典。
《苔丝》《唐人街》在中国拥有广大观众。
用了三年时光精雕细刻的《钢琴师》是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表现犹太人集中营的电影。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风暴,受尽磨难,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顽强地活了下来。
这个年届七旬的老人,垂暮之际,回首往昔,直面60多年前那场人类浩劫和自己记忆中的巨大伤痛,波兰斯基推出力作《钢琴家》。
非常值得一看的优秀影片。
若干年以前,当斯皮尔伯格将《辛德勒名单》的剧本交给波兰斯基的时候,他拒绝执导这部影片,因为这段历史对于他来说过于沉重,往事不堪回首。
若干年以后,他亲自选定了《钢琴师》的小说并将它搬上了银幕,因为他找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可以使他,使我们所有人走出灾难,却不仅仅是幸存的力量。
在电影的时空中,我们认识了这位波兰最出色的钢琴师。
他别无选择的将成为纳粹暴行的最直接受害者,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
他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战争,战死的犹太人和德国士兵一样的英勇,另一个英勇生命的泯灭不会为他们的死亡赋予意义,他们在为什么而死呢?
面对这个炼狱般的世界他最深刻的感受是恐惧和不解。
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类可以像掸掉身上的灰尘一样夺走另一个人类的生命,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也会变成一粒灰尘。
在这栋被轰炸的残缺不全的楼房废墟中,他遭遇了这位德国军官。
他冷峻的五官和结冰的眼神足可以使他成为纳粹最完美的形象代言人,他蓬乱的头发与粘连胡子足可以使他成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有贬损最有力的证明;他一身整洁的军装靠在楼梯的栏杆上,他衣衫褴褛跛着脚正在试图撬开一罐酸黄瓜。
过于强烈的对比给与了他足够的从容和安全感,他没有掏出枪,而是聊天般的开始问话。
他知道了他是犹太人,是一位钢琴师,于是他让他弹了首曲子——楼房中有一架幸存的钢琴,而他来这就是为了弹琴的。
用这首钢琴曲,上帝拯救了他的生命和他的灵魂。
他活了下来,靠德国军官给与的食物和衣服。
而他,得到了全人类最真诚的谅解和谢意。
与其说这部影片是在描写二战,不如说它是在描写人性的灾难。
二战是或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已经不再重要,纳粹是或不是人性阴暗面最漆黑的代表更加无足轻重,因为面对灾难,我们别无选择,就像其他所有经历灾难的人类一样无辜和无助。
而最终拯救了我们的也绝不是所谓的正义的胜利。
正义是一个过于抽象和理性的概念,抽象和理性到可以被赋予任何行为——纳粹何尝不认为自己是正义在人间最光明的化身。
灾难是人类欲望最极端的爆发,战争与和平就像火山的活动与休眠一样交替上演。
我们的灵魂被困在肉体的欲望之中,只要它找不到可以释放自己的出口,灾难就永远不会消失。
那个出口是音乐,那个出口是一切崇高的人类艺术。
只有在这种释放中,我们才能使生命从平庸走向神圣,得到净化,获得安宁。
【真实背景】威尔姆·欧森菲德(Wilm Hosenfeld,1895年5月2日-1952年8月13日),生于德国罗恩多夫的许恩菲德,原是一位老师,后为德国国防军上尉军官,纳粹党员。
他在华沙废墟中救了濒临死亡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及作曲家瓦拉迪斯劳·什皮尔曼。
欧森菲德与几位同侪军官对德国占领下的波兰人民包括犹太人的处境深表同情,并不齿他的国人在当地的所作所为,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对其随时随地提供救助。
1945年1月17日,欧森菲德被苏联红军俘虏。
但仅因为他加入部队而被认定为战犯,并被判入劳改营服刑25年。
1950年代初期,什皮尔曼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实姓名,并尝试向波兰共产党当局提出营救,但波共当局回复说:“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
但是我们的苏联同志不愿释放他。
”尽管许多人证实欧森菲德的战时行为,苏联人仍拒绝相信他未涉及战争罪行。
欧森菲德最终于1952年因恶劣的战俘待遇而死于苏联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的劳改营。
据他的信件及日记记载,在二战期间,经欧森菲德救助的人数达50人。
一部根据什皮尔曼的回忆录所拍摄的电影《钢琴家》(Pianist,2002)描述了这段故事,片中欧森菲德一角由汤马士·克雷舒曼主演。
什皮尔曼的儿子安德烈兹·什皮尔曼长期以来一直请求以色列官方大屠杀纪念馆雅德瓦什姆给予欧森菲德国际义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的非犹太籍人士)的荣誉。
纪念馆于2009年2月16日追封欧森菲德为国际义人。
【钢琴家原著】以下节选自原著..我是那么聚精会神地翻东西,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这时我身后突然响起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你到底在这儿干什么?
”一个个子高高,风度儒雅的德国军官正倚着碗橱站着,双臂抱在胸前。
..................过了一会儿,我结结巴巴地说:“要怎么处治,你随便吧。
我不打算离开这儿。
”“我不想处治你!”军官耸了耸肩。
“你靠什么维持生活?
”“我是钢琴师。
”他更仔细地观察我,显然不太相信我的话。
然后他扭头看了看从厨房通往其它房间的那个门,好像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跟我来,好吗?
”我们走进隔壁的房间,那里显然是餐厅,然后再往里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架钢琴,放在墙边。
军官指了指钢琴。
”弹一段!“难道他不知道钢琴一响会把附近的党卫军都引来吗?
我用疑虑的目光看着他,站在原地没有动。
他显然感觉到我很害怕,因为他很有把握地说:”没关系,你弹吧。
如果有人来,你就藏进食柜,我就说刚才是我在试弹钢琴。
“我的手指头接触到琴键的时候微微抖动。
这么说,这一回我得换个方法,用弹钢琴来换活命。
我已有两年半没弹钢琴了,我的手指头发僵,上面还有一厚层脏泥,手指甲从上次大楼着火时起就没有剪过。
还有,由于这个房间已没有了窗玻璃,钢琴的活动部件受潮膨胀,按键时很费力。
我弹奏了肖邦的升C小调梦幻曲。
未经调试的琴弦发出平缓的丁丁东东的声音,琴声流过空荡荡的套房和楼梯,飘到大街对面的别墅废墟,又反射回来,变成了柔和而忧郁的回音。
我弹完曲子之后,屋里的静寂变得更加抑郁,更加恐怖。
一只猫在外面街上喵喵地叫。
我听见楼外下面有叫声,那是德国人粗鲁的喊声。
那个德国军官默默地看着我。
过了一会儿,他叹了一口气说:”你无论如何不能待在这里。
我带你出城,去一个村庄。
你在那里会更安全。
“我摇了摇头。
”我不能离开这儿。
“我肯定地说。
现在他好像才明白我什么藏在这里。
他紧张地抖了一下。
”你是犹太人?
“他问”是“他刚才一直站着,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现在他把两只手放下来,坐到钢琴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好像这一发现让他思绪万千。
”是,唔,“他说,”那样的话,我看你确实不能离开这里。
“他好像又在沉思,过了一会儿,他转向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你藏在哪儿?
”“阁楼。
”“带我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他问我有没有吃的东西。
“没有,”我说。
要知道,刚才我在厨房找东西吃,没想到让你给打搅了。
“没关系,”他赶紧说,好像想起了刚才的突然袭击,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会给你带点吃的来。
”这时我才大着胆子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已经憋不住了。
“你是德国人吗?
”他的脸红了,很激动,几乎是喊着回答了我,好像我的问题对他是个侮辱。
“对,我是!我为这个感到耻辱,看看过几年所发生的一切。
”突然间,他握了握我的手,然后就走了。
..................十二月十二日,那个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我。
他给我带来一大包面包,比上次拿来的还要多,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他告诉我,他 要跟着队伍离开华沙了,嘱咐我一定不能失去信心,因为苏联红军随时都会发起进攻。
“攻打华沙?
”“对。
”“可是,打起巷站来我怎么逃命呢?
‘我焦急地问。
”如果说,你和我五年多来在这个地狱里都活过来了,“他说,”这显然是上帝的意志,他让我们活着。
唔,我们无论如何得相信这一点。
“我们两人说了再见,他就要走了,在这最后一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我一直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表示我的感激之情,而他却绝对不肯收下我的宝贝手表。
”听着!“我拉着他的手,急切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告诉你我的名字-你从来没有问过,可是我想让你记住它。
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你什么时候能回家现在还很难说。
如果我能幸存,我肯定还会为波兰广播电台工作。
我战前就在那里工作。
如果你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我能用任何方式帮助你,请记住我的名字:什皮尔曼,波兰广播电台的。
“他像平时那样笑了,即表现出不以为然,又表现出腼腆和尴尬,可是我觉得自已让他感到了快慰,因为我虽身处逆境,还是尽可能表达了想帮助他的天真愿望。
又一次得说“终于”了——终于看完了《钢琴家》。
最近看了两部关于钢琴演奏者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和《钢琴家》,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更多的表现了1900对于音乐的近似膜拜的追求,那么《钢琴家》则是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义践踏了艺术。
所谓“践踏”并非是说电影本身对艺术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是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作为人,作为需要生存下去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抛弃艺术。
电影的开场,以黑白镜头真实的再现了二战前夕华沙纷繁的民众生活,而后随着背景音乐,我们终于看到了Wlady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以一种爱抚恋人的轻柔抚摩着琴键。
那双手,看起来年轻而光洁,虽然说实话,那真的不是双很漂亮的手。
然后镜头移向Wlady的脸——年轻瘦削,细长的眼睛里流露着艺术家的纯洁,薄薄的嘴角无声的诉说着艺术的柔弱和易碎。
音乐如流水般细细淌过,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淫浸于这样轻灵的钢琴的音符跳动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如定音鼓般沉闷压抑,Wlady没有惊恐,继续轻抚着他的爱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
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们以为Wlady会继续不为所动时,沉迷于钢琴演奏中的Wlady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
我们几乎可以看到Wlady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在着这样的破坏声中颤抖了一下。
电影在开场时似乎就预言了这样一个结局——当人类面临艺术与生命的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浪漫而选择实际——没有生命,从此便再不会有艺术。
艺术在战火面前显得羸弱而无助得如同寒风里最后一朵战栗着开放的玫瑰,虽然美丽依旧,但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丽又能坚持多久呢?
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比喻,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能够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
而在战争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们追寻爱情的本性——钢琴家以轻佻和嘲讽的表情轻笑着说,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无畏。
可是到影片结束时,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无畏么?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他最终没有选择玉碎,而是选择了瓦全。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是当我们的脖子已经被战争紧紧的勒住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建业水都无法喝到的时候,我们还能选择什么?
或者说,我们其实已经没得选择了。
To be or not to be?
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一点都不是个问题。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经常出现——犹太钢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经性的痉挛着——仿佛钢琴的琴键就永远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样,此时往往会有悠扬轻远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缓缓的扬起,又缓缓的飘落。
对于很多人称赞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战中德国军官和犹太钢琴家的友谊,以及德国军官对音乐和对艺术的崇敬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绝对的误导,影片的主旨显然并非立足于此。
对于这一点,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战争的定局已然呈现,而此时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国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却必定能够理解生命的珍贵。
整个影片对人性的震慑以及对那些不幸生活在战争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钟爱的肖邦一样,哀怨、悲伤,却永远不会失去生命的活性,音乐如水般潺潺着,生命和艺术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我们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逝者已去,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自己,好好的、勇敢的活下去,为了我们心中那依稀闪烁的光明。
刷影评发现居然不少人连剧情都没看明白就想当然评论。
历史片还不看剧情,真搞不懂你们看它是图啥…影片的时间在主角的视角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以及出现的角色。
1.华沙沦陷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但迟迟未做出实质性的行动,孤立无援的波军敌不过德军,华沙沦陷。
德军占领华沙期间颁布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不公正法令。
1940年10月31日,德军强迫华沙的犹太人迁入一片专门规划的犹太人隔离区。
[犹]瓦列迪克·斯皮尔曼:主角[波]裘瑞克:主角电台工作的同事(可能是上司)[波]多萝塔:裘瑞克的妹妹,与主角互有好感[犹]亨瑞克·斯皮尔曼:主角的兄弟。
一家人里性格相对刚烈的成员,在犹太区时被警察抓捕(因为没管住嘴)[犹]哈琳娜:主角的姐姐or妹妹。
[犹]主角的另一个姐妹[犹]主角的爸爸、妈妈2.犹太人隔离区德国人强迫全波兰的犹太人陆续迁入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物价飞涨,有人饿死病死也有人发国难财。
1942年8月,隔离区的一部分居民被运往集中营屠杀,一部分走出围墙为德国人工作、一部分继续生活在隔离区。
这一段时间,墙外的犹太人想办法为隔离区的居民偷运了很多武器。
[犹]依兹查克:隔离区警察。
曾经是主角一家的朋友,邀请亨利克和主角做犹奸失败,此人骨子不坏,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救了亨利克和主角[犹]朱哈达:(主角的朋友?
)在隔离区暗地印制地下反纳粹报纸,主角通过他认识梅耶克。
[犹]梅耶克:帮朱哈达散发地下报纸的人,帮忙主角父亲弄到工作许可证。
也是后来在工地向隔离区运送武器的主脑。
[犹][德]各种没有提到名字的角色:工地遇到的的各种角色,好在非常好区分3.犹太人暴动墙外为德国人工作的犹太人向隔离区的居民偷运武器,隔离区的居民发起抵抗战斗,被镇压。
波兰的非犹太居民对于这次战斗隔岸观火。
这段时间主角逃离纳粹控制,躲在隔离区旁边的一幢公寓,目睹了抵抗战斗。
[波]嘉琳娜·果朵瓦丝卡:主角的singer朋友。
后被秘密警察逮捕[波]安德兹·博克基:主角的actor朋友。
后被秘密警察逮捕[波]马里克·吉勃克辛斯基:主角躲在公寓期间的联络人、送货人。
留了麦克·德兹奇威兹的地址作为紧急情况下的Plan B。
逃亡之前来通知主角,结果在离开公寓时被德国人逮捕,服毒自杀。
4.华沙起义主角搬至纳粹警察局对面躲藏。
这段时间苏联人发起对德军的进攻,正当苏军驻扎华沙城外隔岸观火之际,1944年8月1日,波兰的非犹太人组织暴动。
德国人出动坦克镇压了这次暴动。
[波]多萝塔:曾经与主角互有好感,此时已结婚。
[波]麦克·德兹奇威兹:多萝塔丈夫。
马里克·吉勃克辛斯基的紧急联络人[波]安提克·札勒斯:主角在第二个住所躲藏时期的送货人。
战前是主角电台的技术人员。
似乎借主角之名在华沙敛财。
最后据多萝塔说可能被射杀了5.苏军总攻主角在德军烧毁住所前逃出,在各种废墟中辗转躲藏。
苏联人对德军发起总攻,夺回华沙,一部分防守华沙的德军被俘。
[德]德国军官:这一阶段的送货人。
自知战争胜负已定,内心已经厌战。
[犹]小提琴家:认识主角6.战后主角继续弹钢琴的事业,德国军官在战俘营死去。
有力气问炮火 没力气问救命恩人的名字 终于有一次不那么讨厌8点20 不过声音很娘炮啊
犹太人的反击是怎么回事?这么无脑的吗?当街对射暴露目标然后原地等待最后被德国人用炮轰死?这电影是在黑犹太人还是犹太人真的就这么蠢?不是应该借着黑夜的掩护埋伏在道路两侧,全歼德国小分队,抢夺枪支,流窜作案,逐渐壮大,然后攻占集中营,发放武器,通过巷战最终将德国人赶出波兰?整部电影看的无聊的一批,犹太人被屠杀连绵羊都不如,绵羊还会跑会叫呢,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tedious,but Adrien Brody has a face of the world's most melancholy
人性在战争和灾难面前是多么无力。
如果说它想反映纳粹的残酷,那一点都不算残酷;如果它想反映主角的坚韧性命,那只能说他是运气好;反而我倒挺同情那个最后就他一命的德国人的。。。我想用ridiculous来形容,可以么?
这个流浪于各个国家 就是要死命守住 不知道是什么的 民族。那些犹太银行家们自以为的他们用钱依附各个国家是为了让自己民族过好嘛?这些不管是国家利益还是民族利益抑或个人私利 我们华夏人民没必要去谴责可怜谁,而是守住我们自己的和平。犹太人舆论导向,做的够多了,天天卖惨!天下你们最惨!波兰人德国人什么人都说英文呵呵了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不是钢琴家就该躲过死亡,而其他人就理应去死,这故事真没什么值得可以歌颂的。两个半小时中,我多少次觉得这一味苟且偷生的人,死了也罢了,而最该在纳粹中死去的人是安妮·弗兰克。德国军官很值得赞颂
钢琴师耗费了大量资源活下来,单从那个情境看苟活真没啥意思,但后来他的钢琴声抚慰了人心,还写了本书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可能还算有点意义吧。(可怕的是,片子里很多情境还让我想起了疫情,以及xj大火中丧生的那些人。
所以这就是门路广的好处?然而我不相信这故事是真的
不该得奥斯卡
犹太人卖惨,德国人挽尊,最后黑一把大毛子,这题材都看腻了
不能因为这是真事改编的就说电影好得不行了
钢琴曲里囊括了全部的剧情,全部的情感都倾注于钢琴曲。当钢琴家在电台直播间和朋友隔着玻璃相视一笑,整个世界都风吹花开了。音乐有魔力,操纵它的那双魔手既是钢琴家更是波兰斯基,这被克制的深情竟是如此动人,我依稀听到了当年戛纳大厅经久不息的掌声。
其实战争题材并不是很容易拍的,既不能让人无感,也不能让人觉得故意。《钢琴家》却近乎完美,原来人间真有动人的故事。唯一的遗憾是钢琴的戏份少了些,换言之,“钢琴家”并不能概括电影的全部。
overrated
@2024siff.无论是犹太人波兰人还是德国人都有不同的人物光谱,犹太人有沉默温和的也有勇于反抗的,波兰人也会坚决排犹,德国人也有恻隐之心,就像Szpilman沉默地弹琴或仅仅只是活下去都是应对和抗争的方式。从开头的破损建筑到整个城市成为触目惊心的废墟再到圣像的倒塌,几次跳楼是目前看过的最实最真的坠楼戏,那些犹太人好像在落向地狱。德国军官的手下留情,就像帮Szpilman办工作证的朋友说的:你今天多走运,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幸存者就像不死鸟。猜测即使他不会弹琴,对方还是会放了他,所以那位军官让他感谢上帝。莎士比亚的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刘别谦也用过,对有尊严的死的怀疑,桂河大桥里也是如此;下水道中的苏军同样就在河的对岸,但他们不来
看完了我蒙了,是不是我太傻了我怎么看不出这是一部超高分电影呢。还是喜欢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只是让我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绝望,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不足够我打高分,没什么可回味的,也不想再看第二遍。
个人情感到后面越来越薄,只剩下求生的意志,一路的家人也好,提供帮助的朋友与陌生人也好,战乱时刻的分别如此轻易决绝。没有对错只有个人选择,反抗,帮助必定会搭送自己性命的人,一个人四处躲藏逃生。没太看懂第一对接济他的夫妇是什么样的朋友,但是那位夫人所说的有尊严地死去仅这一件事就已足够
流水账。 只是觉得战争如此残酷
严格意义,它只是呈现,没有什么故事性。但是牛逼的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不得不让人唏嘘。看完这部影片,你再问起我的梦想,我会告诉你,我唯一的梦想就是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