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看电影,只有有时间都会去看,电影和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的影片给人身历其境的感觉,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侧面。
同时又能放松心情。
本片不是很活跃,相对沉闷。
影片整体节奏较慢且通篇没有背景音乐,表现出严肃的氛围。
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侧面进行的深入的刻画。
最大的感受是观影中心态很平静,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冷静的想一些问题。
本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主线围绕(金钱,生命,法律),刻画了主人公一个“普通”的法官,现实中的许多无奈,女儿出事的无奈,因为自己的狗和执法人员动口角的无奈,等等。
整个电影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应该和没有音乐有关。
表现了很现实的问题。
结局还算完美,但是有些强加上去的意味!
观后可以让观众有一些回味与思考!
从普通群众心理来讲,田法官在电影前半部分的行为是让人有些反感的。
电影反复强调,田法官是一个“老法官”了,也因为如此,长年累月的经验让他对律法的行使更加规范化,甚至在群众眼中是刻板、僵硬的,是不讲人性情理的,所以也有了老张嘴里的那句“他们都觉得是你活该”。
刑场叫停这一场可以说是电影最重要的画面,让人惊异,仔细品味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我想他不会不知道这一声叫停份量有多重,责任有多大。
支撑他的是什么?
我想有一部分,就是群众眼中的刻板、僵硬。
因为新的刑法在十月一日执行,因为他是十月一日早上給死刑犯看的判决书,所以他认为这是他程序中的失职。
其实我到最后,也没有明白,田法官最后这一决定,是出于规范化多些,还是人性化多些。
电影在拍摄牢狱画面时,两次给到了相同的镜头。
牢狱廊中,墙面左边写的是人性化,右边是规范化,中间是严格执法。
法官是什么?
我想,法官是天秤,左右就如牢狱廊中的黑底白字那样,不该过度偏向。
法官要维护的,更不是单单只眼下那一条人命,而是整个法律体系。
程序之内,有法可依;程序之外,在体系未完善前,也只能无奈。
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员,所以我不对新旧刑法作出评论。
透析,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式之一,是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手段。
一项医疗手段用在人的身上,可以检查出病患,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倘若扩大来说,放在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来说,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也能从中看到令人动容的一面。
老田,是一名刚正不阿的法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透析的功能,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我们所需要的公平、规则和温暖。
从业数十年,老田一直兢兢业业,经手的案件数不胜数,可是在每一起案件中,老田都依法办事,公平公正。
对于法律和社会来说,老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却触动了他们心里的不快。
正因为如此,老田“得罪”了不少人。
自己的女儿在一起车祸中丧生,如花般的年纪就此凋谢。
唯一的“座驾”——一辆破自行车,在办理事情的时候,也被人偷走了。
夫妻关系一直降到冰点,甚至要离婚。
生活里一地鸡毛,这或许是老田工作多年换来的吧。
从他沉重的背影中可以看出,在工作岗位上既要维护正义,在家里还是顶梁柱。
一个微小的焦点,透析出太多的无奈,也有对美好的坚持。
更大的麻烦还在等着老田。
为了替父亲“伸冤”,老张特意找到老田吃个饭,把这件事给好好“办一下”。
案件清晰,量刑适当,没什么好谈的,老田一口回绝了。
极大的热情却碰上了极度的严肃,于是老张在宠物管理上为自己找回了点面子。
不禁发问,维护法律的严苛和尊严,到底为了什么?
如此深奥的问题,可能没有人一下子讲明白,就连老田也不能说个大概,但是,他心里明白,法律严惩是为了让人悔悟和反思,不是让人失去希望。
邱武偷车,价值高达数万元,按照旧法规是要枪毙的。
可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货币价值早已不是当初的价值了,如此量刑是否有点过重呢。
如果按照新法律,邱武的量刑就会轻不少。
一方面,老田在纠结中;另一方面,邱武为了活下去,也在积极努力,签署捐献器官的协议,把肾捐给一位商人,这样家人会获得一笔钱。
维持原判,是老田的职责所在;适用新法律,是老田维护法律的人文关怀。
一向铁面无私的老田,突然在刑场叫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只有老田明白,承担责任之外,还应该让犯人看到希望,法律不只是惩罚,还应该有启示。
一起案件,一位法官,一个犯人,在社会生活中微小且平凡,但是因为微小才形成焦点,如透析一般折射出冰冷现实和理性抉择。
我们如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源自背后微小人物的透析,引起人们关注,深剖内里,不断去改进。
导演没有刻意描写病情的危重,而是转换视角,为我们呈现更加广阔的思考角度。
由小及大,探寻事情背后的真正意义,这或许就是透析的主要功能了吧。
邱武偷车案件被重新改判,按照新法律,量刑会轻一些。
老田和妻子的关系恢复如初,走出了痛失女儿的阴影,打算再生一个。
我们不害怕面对,但是害怕面对真相。
当知道真相后,依然勇敢面对,动作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透析的不仅仅是真相,也是我们内心的勇气和向往。
透析什么?
第一层是治疗肾病,但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李总的肾病好了没有。
第二层是透析理性。
院长愤愤嘶吼一句,你业务都做到哪里去了,英文字幕里赫赫然“professionality”,但在此之前没人能否认:倪大红上是片子里最有professionality的。
这货是什么,现代社会里,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必然慢慢要抹去人情,最大化理性。
守死法律,不得变通。
一变通,法官就是在依照非法律的观念行事,而从来没有人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力。
法律当然是这样的怪物,别说人情了,人命也不能改变它。
但最后,倪大红叫停了枪,实际他不需要这么做,枪毙秦武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他还是叫停了,为什么。
他也是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死得有点悬,害怕了。
理性有时不像人的属性,太冷漠。
太少人真正嗜血,人们都是为了杀戮之外的事情杀戮。
但他还是以理性为名,讲求完美的程序正当。
若秦武最终死,一部分人终究要怪上法律。
那些死在上一法律与下一法律之间的人到底是为何而死?
为什么瞬间之隔,时针不过走过了普普通通的一秒钟,当当当十月一号了,同样的行为却得到了那么不同的结果?
导演或也在引着人们想这个问题,法律究竟救了多少人,又害了多少人。
为什么有人要去背负法律变更时期不明不白的死亡。
为什么?
是或为现代的祭祀,小记一番。
极简主义的美学构图,冷静的镜头语言展现现实的残酷与人物的内心挣扎全片色调的光影对比太牛逼了,生与死、救赎与遗忘的冲突。
触及伦理困境,揭示司法、医疗体系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然而,中国这片土地难以长出艺术的花,好片子热度太低了,题材敏感,写实风格和沉重主题对大众市场而言过于冷峻。
我一直都很想看的片,因为倪大红十年前凭此片在金马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因为题材、剧情等一系列你懂的原因无法上映,今天偶然发现网上已经可以在线看了,看下来是我非常喜欢的片,不急不赶的节奏,写实并很难触碰的剧情,老戏骨倪大红和梅婷的精湛演技。
听说是删除了很多片段才能播出,但我觉得也不影响本片的故事主心骨和流畅性。
如果要用一句话点评此片,我觉得应该是: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只能活得这样的难。
电影的主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97年10月1日刑法修订正式实施前后,在此前因盗窃两辆车依照旧刑法判处死刑的主人公在新修订开始实施的清晨接到了判决书,而依据新的修订他罪不致死,所以刑场上,行刑的枪已经抵住他的头之后,执行却被叫停了。
叫停的主检查官是个一丝不苟遵循法律的男人,他的一丝不苟在别人眼里算做不近人情,所以女儿的死被别人说做报应,而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遭遇别人报复性的对待,在来自权、钱、亲情等各个方向的重压下,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挽救一条生命。
这样的两个男人,加上因不理解丈夫而变得寡言的妻子,穷苦的犯人的亲属,想要犯人肾脏做手术的医生律师民企老板,各种犯人和执法人员,共同构成了纠缠的中国式人际关系。
当影片慢慢把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铺陈开来的时候,作为不得不在这个网络中挣扎的观众都会有思有想吧。
片中的笑点是ZF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抓狗的城管大人什么模样自不必多说了,警察在面对法院人员和城管人员冲突时避开锋芒跑去泡茶,法院领导在面对一条生命的时候冲口说出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
这一切,好象过了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改变。。。
比较惊讶的是这片子竟然已经通过了审查拿到了放映权。。。
尽管有十几段更加直白的戏被删掉了,但还是多少算做前进了,革命的道路上些许牺牲在所难免,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真实。
PS.推个看片时想到的记录片《最后的晚餐》,说的是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值得一看。
看完很压抑,透过换肾这件事来分析这个已经逐渐畸形的社会,当正义的人得不到保护,他就会无视规则、法律。
倪大红(法官)的同事为了他的父亲,想让大红违反制度,可是大红拒绝了他,他就派手下把大红媳妇的狗给抢走了(狗狗应该是大红的女儿养的,他女儿应该是被害了,剧中只是交代去世了)大红应该是头一次知法犯法,他把狗狗抢回来了,我想,他当时应该是失望了,当他的自行车在派出所门口被偷,他在一车贩子手上又把车买回去了,他当时都没有犯法,可是在面对妻子唯一的寄托时,他犯法了。
当然,结局是好的,犯人没有被枪毙,也没有被换肾,正义成功了。
对人物的刻画很克制,对一件事,不参与过程的时候可能很坦然,带着目的去参与过程的时候,良心会挣扎。
死刑犯被判死刑,这是法院的裁决。
梅婷饰演的女秘书很想救老板,但当她拿着代理律师函和器官捐赠书一起去找犯人的时候,却觉得自己不人道。
为了要一个人的肾而盼着他去死。
如果倪大红饰演的审判长同意换肾,死刑犯减刑,商人得救,看似也能两全其美。
他在后来选择了救犯人,也为自己挽救一条生命而喜悦,他似乎有了改变。
电影展示的是一段剪影,故事的前后给人物性格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
国家的法规、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选择,都在相互影响,有的人叫做命运,只能说都是机缘,和你自己、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时代相关,都含着因果。
影片英文名judge,我们通过法律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法律在不断被修改,那么在修改前被处以严苛惩罚的人呢。
影片里有警察在执行死刑前说,“这哥们儿真倒霉,可能是最后一个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人。
”那么之前被执行的人呢,不倒霉吗。
死刑犯在枪决前都要吃顿好的,片里的犯人不吃也不喝,他说“有什么用呢(反正都要死了)”。
没错,行刑前吃顿好的,似乎是出于参与此过程的人们的一种补偿心理。
现代文明都是系统性操作,这系统在时代里颠簸,在人性里动荡。
它所能保证的可能是让大多数人不想的太多,让大多数人可以按部就班的活着。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白描,近乎平视的镜头,拒绝音乐的介入,就像导演本人说的,他找了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摄影师,希望展现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真实。
从故事到场景,这部电影留下了多得几乎快让人看不明白的细节留白,每一段剧情似乎都有背后的故事,都有不一样的诠释。
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电影,就觉得虽然深刻,但缺少震撼;虽然白描,却蒙着一层虚伪的白纱。
据说,影片中的三条主线故事都真有其事,但它们交错到一起的时候,却显得如此不真实。
看完电影,我忍不住会想,在当今中国,真的会有一个法官需要亲自去找民警挂失,而那位民警又头也不抬、公事公办地扔给他一张挂失单吗?
如果给一个家徒四壁的老妇10万元买她犯死刑的儿子的肾,她和家人真的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吗?
如果真有一位身价不菲的企业家看上了一个死刑犯的肾脏,那死刑犯还能像影片里那样在最后关头逃脱死刑的枪口吗?
虽然这些不真实里多少能感受到导演的无奈,但还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出现一些更有力量的作品,而不仅仅是躲在镜头后面的安全地带里做一个旁观者,而后沾沾自喜于浮光掠影地触摸底线的快乐。
一群人,让谁死?一群坏人,又让谁死?这类片子题材很棒,故事也好,可惜拍的不好看。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好看的层面,现实题材也会有很大空间,但这部是同类很多影片的通病,只剩好结构和好的人物关系,其它皆为低分,可惜了。刘杰加油吧,继续关注。另,短评里扯到侯孝贤的是脑残嘛?
这片子不错,但是倪大红在宣读高院二审死刑判决时有一句台词错了,他私自多加了两个字,照理说让法律顾问审核应该都能审核出来,“重大立功”被他说成了“重大犯罪立功”,多加两个字,概念可完全不一样,竟然没审核出这句台词错误,不应该。
这个社会无法通过透析续命,它早已经病入膏肓。/ 理解导演的意图,然而成品实在过于粗糙。 / 为了片名而看的,透析,8.15。
星星又不是送给电影的,就像在匿名投票评选时在纸上给自己讨厌乃至嫉妒的某个人悄悄打上一个叉一样,安全,舒服,窃喜。一群猥琐的人,装什么良品?
一般般,只想评价下以前的配乐真好听。
人生处处是抉择
工整不失巧妙的结构,以93年法改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前半段因为女儿意外死亡,主角老田认为命运不公平,所以放弃了作为最需要讲究公平的法官的职能,在某种程度上报复社会,畸形地让别人也尝尝不公平的滋味才觉得公平。后来老田听同事吐槽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这人真倒霉,于是他悟了,他知道他有能力改变别人的命运,将霉运变成好运,将不公平变成公平,而自己要尊重和接受自己命运的安排,这一刻宿命论也被打破了。整体看下来感觉有点像成熟且温馨版的《密阳》,和解以后的老田骑着车从阴影里骑到阳光下,再到阴影里的时候,观众也不觉得色调太冷,那时的老田心变暖了,有爱的结局。
梅婷那个时候真好看,但是总体还可以吧,反应的问题也还好其实,倪大红太脸谱的感觉
这样的故事可以过审哦。非常大胆的直接讽刺了。
背后的故事
阳光只播撒给死囚和麻痹者。(那个竖着抹眼泪的老太太让我一下子入戏)
十五年后再看法律还是如何
就是很牛逼啊~~~当我看到光电的标志的时候,我也疑惑了!还是批了的啊,我愿意相信这是某种进步?但就电影本身,我觉得很赞~
闷闷的主旋律。对于死亡、城管、公安局、法院等官僚体系的刻画都很真实。
“法律?哼,什么法律?是维护雷阿尔庄园主雷纳托先生使他成为我救命恩人的法律?还是能让我自由,能免我走私罪的法律?还是雷纳托先生把我押向审判台的法律?雷纳托先生任意改变主张,是不是也根据这个法律?我问我自己,在这桩交易中,我是个无权无势的人。这法律能比阁下你自己的良心更值钱吗?也许你说不出对我做出判决的法律能有多大价值!”
呈现上实际并没有很出色,但故事的切入点特别好,以至于即使节奏如此缓慢,夹缝中强烈的撕扯感也始终焦灼着观众。惊讶对于公检法内部人情社会呈现的尺度,现在不可能再有这样的片子了。印象比较深的戏有公法城管共处一室,以及直面刑场的压抑与震撼。
这剧本有点弔(曾几何时M1905还能光腚,啧啧)
非常好,不愧是刘杰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在个人权力以“人情”名义被放大的法治环境之中,法与情的矛盾更有张力也更令人无奈。法官、城管、警察共处一室私利纠葛的一场戏堪称神来之笔。这部之后刘杰本来想拍公检法三部曲,但“审查太累了,我不想再惹他们”,《碧罗雪山》之后转拍《青春派》。
过誉了,几句话就能讲完的故事,放今日说法里都讲不到五分钟。
挺好的,老田这种人并不少见,又难得又无奈,只不过社会终究是个大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