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茄子的强烈推荐下,我终于看了电影The Fall(坠入)。
忍不住先吐槽一下这部电影的资源真心难找,06年的片子也不算早啊,可六维上帖子不多有种的就俩,结果还死活下不下来,用迅雷也是慢的要死,我眼睛还被养刁了非想看个清晰点的,于是放弃了好心的俪辞辛苦传来的普清版(俪辞你表pia我)。
终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google到一个可以用的迅雷会员号,下了个1.7G的版本。
看完后很难说自己是什么感觉,但我还是想留个印迹,也给茄子一个反馈。
希望我这次能够写短一点,也写快一些。
O(∩_∩)O事先在搜资源的时候稍稍有点点剧透,但是觉得对看电影的影响不大,毕竟不是悬疑类的片子,知道大致情节也就猜得到最后结果,而且这种类型的影片本也不会以情节取胜的吧。
说不出看完电影的感觉也可能因为我比较分裂。
我甚至能够想出两种不同看法的极端评价:若讨厌这片子,估计会说它情节简单老套、服饰夸张可笑、故事难经推敲、结局不知所云;而若喜欢这片子,大概会说情节想象瑰丽、服饰鲜艳华丽、故事天马行空、结局隐喻美好,再加上Lee Pace的美貌与小女孩Catinca Untaru可爱的笑,以及他们之间单纯又感人的友情。
很难说我是站在哪一方的,(茄子我对不起你。
)但是真要我选个立场,我还是会推荐大家去看。
因为我相信,我们愿意接受那份美好。
(以下有轻微剧透。
)Roy Walker从一开始主动对小女孩Alexandria讲故事就没安好心,他自始至终就一个目的——吸引Alexandria帮他拿到药。
插一句,我很喜欢他第一个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那个为了平等将最后一头盔清水撒在沙漠上的故事,我虽然不赞同,但却很喜欢。
他的故事瑰丽又神奇,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有着共同的敌人与热血。
失去兄弟的黑人奴隶,令人联想奴隶制度;失去妻子的印度人,就像最最少女情怀的言情故事;擅长制造炸药的大胡子,正是力量强大引主上猜疑的典型;甚至还有Charles Darwin,看到出境的演员我忍不住笑,这和我脑内的大胡子Darwin差的太远了;哦哦,还有Roy他自己,这个蓝衣侠盗,简直就是游侠传奇里的经典主角!
(我怎么预感我又要写长了……囧rz……于是控制自己的话痨倾向)其实Roy讲的故事很简单,不过是给五岁小女孩讲的童话,不需要那么严谨科学,管他什么斟酌推敲,要的就是光怪陆离,要得就是随心随意!
于是Roy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曾经的工作、曾经的同事、医院的护士、心灵的创伤,信手拈来化入讲述。
有时他会忘记,Alexandria追着问:那炸药呢?
于是Roy随口就让大胡子一枪打灭火捻子,弥补全不留痕。
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隐秘的走向其实是Roy挣扎的内心。
他有惊人的想象力、完美的掌控力,还有忍不住想让小女孩看清世界的残忍和内心最最深处的温柔情怀。
他将故事截断在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地方,迫使、欺骗Alexandria帮他拿到自杀的吗啡,这时的他还想给她留一个美丽的神话。
然而,当他两次自杀失败后,他终于崩溃了。
善良又单纯的Alexandria,她趁夜再次帮Roy偷药,不幸,终于发生了。
我不得不大赞一下这之后一段的场景转换——真实与虚幻结合,恐惧与坚守并存,绚丽与黑暗相傍,酷刑与医治共生。
好像整个影片的所有情节与主旨都凝在了这短短几十秒钟。
然后,Alexandria睁开了眼睛。
我不太能理解Roy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把故事里的人一个一个的杀掉,也许他终于愿意承认自己其实是个懦夫,他所讲的一切都只是个谎言,看似美丽,实则剧毒无比。
他说这是他自己的故事,他是想告诉Alexandria他不值得敬佩与喜爱吧?
可是发生了这么多事情,故事怎么可能只有他掌控?
善良又单纯的Alexandria,她再次改变了结局。
于是终于光明了。
电影的最后是医院的人们一起看电影。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发明,黑白且无声。
Roy抱着那只像奶牛一样的可爱的小狗坐在轮椅上,终于迈过了心中的那道坎。
最后的最后是他在电影中的一次次坠落,可是他再也不会失败了。
看起来胡编乱造不可思议,可我觉得,这样一部绮丽的影片的结尾,不过是暗示Roy再也不会做一个懦夫了吧。
他终能一次次坠下,又一次次安然无恙的成功,不再沉浸于瘫痪与失恋的疼痛。
所以其实这部电影的很多缺点都可以得到解释。
但它有些地方的确可以做得更好,而非通篇的不知所云。
比如情节的走向过于简单,Roy改变结局的方式太过突然,两人哭泣的点显得生硬,电影的结尾含混不清。
还有电影的主旨,生命么?
向上么?
的确老套又烂俗。
可何必给自己如此大的包袱,我们只要记住一些美好,就足够了。
所谓武侠,不过是成年人的童话。
所谓童话,不过是成年人内心的挣扎。
在结尾处,我还是想要赞一下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非常非常华丽。
我想如果能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观看,一定感受更为深切。
所以我蛮建议俪辞再看一下高清版,应该会有不同的体验。
还有Lee Pace的美貌,又是帅哥一枚,不过茄子说他平日看来并非这部电影里这般美的?
还有The Hobbit剧组放出了他饰演的精灵王的剧照,多了更多英气坚毅与一些沧桑,少了些许干净清秀,不过觉得开花这个精灵王子虽与Lee Pace不太像,年轻的神韵却蛮恰当。
O(∩_∩)OPS:我看到Morphin时忍不住有道了一下,原来是吗啡。
于是作为NC粉的我立刻联想到缺缺的The Third Star,非常非常喜欢影片结尾的最后旁白,忍不住再次转一遍:让我举起吗啡,向所有人干杯,如果我生日那天,你们刚好想起来,请记得,我爱你们,你们使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PPS:赶在凌晨写了这篇乱七八糟的影评,为的是在看别人的评价前先记录自己的感受,总觉得若看了他人的评价,自己就会有意无意的向其靠拢。
一不小心还是写多了,本来打算短短几百字最多一小时搞定,结果又超两千了……比以前还算砍了半,不过以后还是得注意,嗯。
这真是我近年来看的最好的电影。
电影的摄影技术非常高超,拍出了很多美轮美奂的镜头。
看到后半部我一直哭一直哭。
我其实是哭点比较高的人,能把我弄哭的影视作品不多,可看这个电影到后半段简直泪崩。
这个电影是一个瘫痪的特技演员,给一个手骨折的小女孩儿讲故事。
现实是很平凡的,故事里却有很多精彩的画面。
电影的厉害之处就是完全还原了故事里的世界。
讲故事的过程中的所有画面,都是实景拍摄,沙漠、海洋、城堡,全实景,非常壮美。
这是在歌颂孩子们的想象力,当他们听故事的世界,他们的脑子看到的真的是非常美丽的景象。
你和他们讲故事的时候,只说一个词,沙漠,他们的脑子里就能看到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沙漠。
多么神奇。
采用讲故事叙事手法的电影,最近频繁看到,除了这一部,还有《南海十三郎》、《海绵宝宝之海绵出水》。
这几部电影都是双线叙事,真实世界的人在讲故事,故事里的人在经历故事。
穿插着叙事。
两个世界还会互相影响。
电影开始时,故事里的情节会觉得有点干,有点扯,夸张、无理,就是大人给小孩信口开河乱编故事的感觉。
但是随着电影的推进,渐渐的,就发现讲故事的男主和听故事的孩子,已经把自己的人生代入到故事里,男主因为瘫痪万念俱灰,一心求死,想把故事里的人全部编死,而听故事的纯真小女孩充满了生之希望,她一直哭着恳求男主不要把所有人物编死,还把自己编进故事里,去拯救故事里绝望的角色们。
看到这里真是心都碎了。
孩子们对故事的认真和执着是让大人们感慨的。
曾经大人们也是那样沉迷故事的孩子,听故事一定要听完,不知道结局绝不善罢甘休。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变得麻木,变得不爱投入感情,曾经那个爱听故事爱幻想的自己去哪里了呢?
电影里的讲故事的男主和听故事的小姑娘,他们是相互救赎的,而听故事的小姑娘对讲故事的瘫痪杂技演员的救赎是全片的核心。
为了人们对故事的热爱和执着,那么多特技演员拼着性命演出的电影才有了意义啊。
为了对人们对故事的热爱和执着,特技演员纵身一跃,编剧呕心沥血撰写剧本,演员磨练演技演活人物,就算有牺牲、有痛苦,最终都是值得的。
从门缝里带着一小块镜子 反射回来的阳光,让你 想起那些愤怒的人拉走了你的马 你的父亲浑身是血 进入你迟迟不肯醒来的梦中 他躲在一个男人终于感到麻木的 双膝里面,是什么让亚历山大 倒掉了最后的水。
就像 他感觉到你永远 抓不住他的大脚趾那样 “I fell!
”你只能找到 一个父亲有缝隙的门牙 就像抓紧时间在坚固的冰上 舔舐那么有限的几滴 秘密装在你不可能够着的高处 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悲哀 如果有一天你看见几个人准备 一起杀死故事里的某个人 那时他们在无人的荒岛上 骑着大象穿越海洋 那时或许你已经找到了那只 美洲蝶。
当母亲“wake up、wake up!!! ” 疯狂地捏死去儿子的脚,打他的脸 你或许会感到太吃惊 你在何处,他们又去了哪里?
—— “googly, googly,googly, be gone……” 用装在瓶子里的假牙一只只把 蝴蝶运走,而这里 猴子最后也死在了路上 它闹不懂人的悲哀为何会这样 “Don't let him die, please, let him live.Get up.Roy,get up and fighting. Why are you killing everybody?
” 但使你哭泣的不是这个,“He just want to go to his daughter.” 所以他们必须死,最后必须要 这个吗?
因为死尽管让人紧张 却是抚慰着最后一个微笑的主人 “我恨自己,我恨这里,我恨一切 恨自己爱和没有爱过一样!
” 他把自己和着悲哀一起沉了下去 随着耳朵涌满许多水的回声 他再也听不到你的叫喊 也可以说你一直在哭泣 就那么一句句磕磕巴巴哽咽的请求 我再也不需要你们的一盏油灯 哦,如果……如果从一开始 就在你们的故事里面落下 我只想到那么有限的一次 走进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房间 那也就是最后看到的两组黑白 孩子们带着空白似的笑容 在两块枕木上面,在生与死之间 只因为他们刚刚长出的翅膀 现在正好是彩色的
很有内涵的电影,首先说从整个情节来看男主角并不是意外落马,而是因为发现女友负心企图自杀来着。
这部电影是私人出资拍摄完成的,预算有限,全部投入到电影本身中去了,故而营销不够好,票房令人心寒。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戏服设计是日本道具大师石冈瑛子,她设计过《德库拉》(aka 《惊情四百年》基努李维斯),《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响颇深的影片的服装。
个人认为最精彩的设计却是片中小女孩亚历山大的设计,放不下的肩膀裹着白色的石膏绷带,犹如一只小小的翅膀,而亚历山大在影片中的位置正是拯救男主人公灵魂的天使,高调华丽的设计有点设计基础的人都能搞,这种细节中的点睛之笔才能体现出大师的匠心独运。
说道小女孩亚历山大就不得不说这个角色塑造之成功,罗马尼亚小女孩凯婷卡·安塔鲁在整部影片中表现之自然,在细节之处表现之真实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女孩是影后附体。
在她玩捏脚指游戏的时候这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受到罗伊的盘问的时候表现出的慌乱和前言不搭后语即使成年演员也未必能演到如此真实。
最后,指出影片中的一处画蛇添足之笔——罗伊给亚历山大讲的第一个故事。
这故事与整个影片无论从情节上还是从风格上都多多少少的脱节,完全是多此一举。
一只美洲蝴蝶,从达尔文的手中展翅,它也有自己的生命轨迹。
何况人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一念可生,一念达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贵的,神奇的,来之不易的生命。
女孩用天真来面对残酷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残酷。
亚历山大放弃了救命的一壶水。
达尔文悲伤的放下猴子的尸体,放弃抵抗。
老人的嘴里吐出只只鸟儿。
黑人被射成刺猬微笑。
印度人隔断了自己的生命之绳。
侠客在水潭中放弃抵抗。
THE FALL。。。
生命如此不堪,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死亡,一万种方法死亡。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活着?
希望。
侠客从水中睁开眼睛的一霎那,演员的灵魂终于射出万丈光芒。
女孩化作天使,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可是谁又会知道她将来的人生中会如何面对最黑暗的那一刻呢?
她的天使在哪里?
我热爱生活,珍视眼前的一切一切。
可是,谁也保证不了将来。
只是希望,我的灵魂足够强大。
第一部分 捋一遍电影 影片开头的黑白部分,是Roy跌伤后,片场的慌乱和抢救。
此时,Roy替身的对象,即男明星,正坐在小舟上和Roy的女友谈情说爱。
而Roy在担架上被抬走,从水中吊起的死马暗示这次“坠入”的严重性。
Roy在担架上被抬走
吊起的死马因为摘橘子而摔伤胳膊的Alexandria 喜欢偷偷朝神父丢橘子,她把这个秘密写在纸条上,想传给伊芙琳护士,却让风吹进了Roy的病房。
在取回纸条的过程中,她迷上了Roy讲的故事。
此后,Alexandria 天天跑过来听Roy的故事,也靠着这个故事,Roy说服小女孩帮其偷病房里的吗啡。
但是由于小女孩把吗啡尾字母的E误认为是3,所以只给Roy带来了三颗药丸,剂量远不足以致死。
为了实现自杀的念头,Roy怂恿小女孩从他病友的柜子里偷吗啡。
Roy的病友……应该是个神神叨叨的人,身体健康却整天怀疑自己得病,脾气也很暴躁(影片中一言不合就抬手打自己的儿子)。
还曾冲到Roy和Alexandria 面前大吼大叫,嫌他们讲故事的声音打扰到自己,应该就在这时,Roy趁着和该病友打架的机会偷走了他柜子的钥匙。
所幸医生给此人开的药都是糖果,只起着安慰剂的作用,所以Roy自杀失败。
他咆哮愤怒,一心求死。
女孩吓坏了,为了让自己的朋友开心,她再度溜进配药室偷药,却失足落下。
之后是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
当中有被马车轧过、被鱼叉扎过的腿(与单腿特技演员描述的自身经历一致),有Roy特技表演失败,摔下马的画面,有女孩的家被暴徒焚毁的场景……是the fall 把瘫痪忧郁的特技演员和流离失所的罗马尼亚女孩联结在了一起。
The fall在戏里、戏中戏里都是贯穿的线索:Roy在片场的跌落,小女孩在橘子园的跌落,小女孩偷药的跌落。
印度人的新娘一跃而下,猴子中枪后坠落看台,达尔文迎着弹雨坠水而亡,印度人割断绳索同归于尽,还有那条心形的吊坠,在蓝侠的大手一挥后,从瞭望塔上坠落。
Roy坠马 心形的吊坠最开始出现在片头的特写里,Roy的女友在一边和男明星谈笑风生,一边把玩。
吊坠的再度出现,是她投入男明星怀抱后,在住着Roy的医院大门前攥在手中哭泣。
她应该是爱着Roy的,只是爱情在她心中的分量不及名利。
最后,Roy(蓝侠)把吊坠扔掉,也是寓意他从破碎的心当中解放出来。
第二部分 关于复仇 从复仇主体的角度而言,复仇的题材大抵归为两类,个人的和群体的。
个人当中又可细分为血亲复仇、爱情复仇(如对负心人、对情敌的)、为捍卫个人尊严和名誉的复仇…… 群体复仇则有“阶级斗争”,比如地主与农民,奴隶与奴隶主等;亦或是两个价值观迥异的派别之间的龃龉。
片中蓝侠为孪生兄弟复仇属于个人范围的血亲复仇,在心上人向Odious投怀送抱后又融合了爱情复仇;黑人奥加塔班中既包含了血亲复仇(哥哥被奴役致死)也包含了群体复仇(奴隶与奴隶主);印度人痛失爱妻的血亲复仇;炸药专家路易奇为了个人荣誉而战的复仇。
这里我想把达尔文和神秘人的复仇放最后说。
因为它的很微妙,两人一个来自于英国,一个来自于丛林。
前者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后者代表着神秘的原始部落。
但在我眼里,他们的复仇目标是一致的。
是的,蛮荒与文明,人类历史进程的两端前所未有的统一,以“捍卫自然”的名义。
是自然主义者向征服自然主义者的讨伐。
可以说,每个人身上所背负的复仇使命,单独拎出来都可以挥挥洒洒地再拍一部电影。
它太沉重,太悲情,太义无反顾了。
或者用Roy的话说,太epic了。
虽然在这个复仇者联盟大战邪恶总督的故事里,处处尽是Roy与小女孩生活的投射,但它所牵涉的主题毕竟过于宏大,有造成故事内外两条线失衡的危险。
“我深爱的女子是杀害我哥哥仇人的未婚妻”——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古希腊的悲剧,它很端庄,很肃穆,带着一种宿命论的无奈。
或者说悲剧的力量正源自它不在于偶然,而在于必然。
但是这种题材带来的凝重,被影片的调性消解了。
消解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戏剧式的表演调性。
电影和戏剧有许多区别,不再赘述,这里只提一点。
即由于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和观众存在一定距离,不可避免地在台词、神情、动作、妆造上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
用现在的话说,叫“戏精”。
而电影就不同了,摄像机无限地推进,局部细节一再地放大,我们可以从演员颤动的睫毛里深窥他的内心。
因此,不同于戏剧强调“放”,电影表演则是看重“收”,否则在占据整个银屏的特写中,过于刻意的情绪外露难免显得矫揉造作。
《坠入》很特别,特别在它的反逻辑。
它用戏剧式的方法表演电影。
这种违和感却令我拍案叫绝,因为它太恰到好处了,它的一本正经让它看起来荒诞不经。
它调侃却不讽刺,用一种温和的戏谑消解了epic的复仇故事自带的悲剧色彩。
所以在蓝侠打算开枪杀了仇人的未婚妻时,他们戏剧式的对白和肢体语言让人出戏,给悲情蒙上了淡淡的喜剧色彩。
我觉得这才是导演想要的,他没有宏观叙事的野心,也无意发出命运的诘问。
他只想讲好一对忘年交的故事,他关心的是生活里的人,而不是历史里的人。
第二,是小女孩对Roy故事的频繁介入。
电影中对这个复仇故事的视觉化基本出自小女孩的视角,这个视角是童真的、有趣的,所以一次次,它令我们会心一笑。
比如,亚历山大帝从使者手中接过信,展开的信纸和小女孩在开头给伊芙琳护士的纸片如出一辙。
菱形的镂空、稚嫩的铅笔字迹等都暗示着这是女孩的视角。
使者传来的信五个复仇者也是女孩周围的人:蓝侠一开始是女孩父亲(Roy视角)后来是Roy本人(女孩视角);黑奴是每天早上运冰块到医院的黑人青年;印度人是送给小女孩大象手办的朋友(影片最后出现在女孩家的果园);路易奇是来探望Roy的单腿特技演员;达尔文是医院的护工(小女孩从偷药摔落中苏醒时,他在手术室门外张望了一下);神秘人由果园采摘工和用假牙逗小女孩的老人综合而成;邪恶的总督是现实世界中抢走Roy女友的男演员;总督的未婚妻是照顾女孩的伊芙琳护士。
印度人是女孩果园的朋友甚至是她从大人们那里听到的只言片语,也渗透进了Roy的故事里。
所以丧失法力的神秘人在士兵的毒打下,吐出的不是口口鲜血,而是一只只美丽的飞鸟。
(对应Roy说老人的假牙是他力量的来源、他把小鸟装进肚子里) 导演塔西姆•辛用一个“复仇” 的外壳,讲了一个释然的故事。
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不是命运和史诗。
乃至偶尔出现的壮怀激烈、大义凛然都看起来光怪陆离,天马行空。
这可能是他招致诟病的所在,却也是让我双眼迷离如痴如狂的所在。
不可否认,影片后半段Roy心境的转变依旧缺乏有力的推动和令人信服的铺垫,但是在Alexandria圆嘟嘟的脸颊和缺门牙的笑容里,我又不得不相信她就是最充分的理由、最治愈的力量——最艰难的原谅不是对那些背叛我们的人和生活,而是与自己的和解。
跌落之下,尽是梦幻异界。
被影片截图吸引看这部影片,瑰丽的画面令人赞叹,印度裔导演塔西姆·辛以卓绝的构图和色彩,处处展现超现实的浪漫。
“这世界真是神奇有一天你爱死他们隔一天你又想将他们千刀万剐”
受伤又遭遇情感变故的特技演员,开始了他以想象造就的奇境冒险,现实中的不满化为斗争,而挫败的失意又让他放弃了求生
幸而有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用她的善良和爱感化他,让残酷的现实土壤,也开出童话的花朵。
看过后也不禁感慨替身演员的不易
大概孤独人的心里才会这么斑斓
我第一次接触到Lee Pace的颜就是那张他摘下面具的gif,当时可谓惊为天人,这张gif也长期占据了我贴吧的动图签名档,那时,佩佩还不是今天的大王。
Tarsem Singh身上的印度血统,本身疯癫的性格以及MV导演的经历都让他成为一位个人风格鲜明的导演,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搭配,全实景拍摄,环游世界顺便拍个电影的土豪气都从这部The fall里溢了出来。
在色彩运用和近乎偏执的对称上,倒和维斯安德森有几分相像。
那个时候的Lee Pace啊无法用“美” “帅” 这些个俗烂的词去形容,192的身高,却有一张巴掌小脸,纤长浓密的睫毛秒杀一众睫毛膏代言的女星,粗犷的浓眉中和了他的美,和小女孩在病床前哭着讲完最后的故事简直让我不能更心动。
为了让小女孩更好的入戏,在拍摄医院戏份的7周半内,Lee全程扮演一个双腿残疾靠轮椅活动的残疾人,甚至骗过了工作人员,只有亲近的三个幕后以及导演知道真相。
在杀青的那天,Lee告诉所有人I can walk,就当着小女孩的面站了起来。
站起来这么大个,小女孩当场就吓傻了。。。
在拍摄Roy发现安慰剂是糖的那场戏时,Lee奔溃的演技吓到了小女孩,小女孩不肯拍下去,所以Lee一个人演独角戏来回了17遍。
剧组为拍每个地区的实景,亲赴每个地方,包括所有演员,Lee就是在那个时候来的中国。
当时还没微博,不然说不定可以跟大舅一样成为一个段子手。。。。
因为霍比特,因为大王,Lee成为了新一代舔屏男神,但其实早在这部the fall里,没有金色的长发,没有骚包的outfits,没有滤镜和柔光,他就已经把我秒得渣都不剩了,连晒伤妆都性感得想去吻他,口水已流一地。
无数次脑补他用他的voice porn在我耳边给我讲睡前故事,哦我的老天爷啊!
耳朵已怀孕。。。。。
出生于印度的塔西姆·辛(Tarsem Singh)在2000年的时候推出了个人的第一部长片《入侵脑细胞》“The Cell”,推出之后饱受争议毁誉参半。
一方面强烈的风格化影象吸引着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内容的敏感又挑战着人们的神经。
直到去年一部奇妙的《坠入》“The Fall”才又将塔西姆·辛拉回到人们的视线里,比较奇怪的是看介绍这部电影被标志的年份是2006年,为何到2008才上映呢?
还有比起前作《入侵》来,《坠入》好象要温心得多,但影响力却也有限得多,惯常似是而非的疑惑。
《入侵》讲述的是不被官方承认的前瞻性的研究人员(机构)介入到一起精神分裂者连环杀人案件中,要进入到罪犯的内心世界寻找失踪女性。
《坠入》讲的是在一间医院里,一位身心受创的电影特技演员以讲故事为诱饵,让一名小女孩“协助”他完成自杀。
精神分裂者内心的变态世界和自杀者虚构故事里的奇幻风情,都并非是影片整体的基调,但这些明显置入性片段却也是吸引人的高光点。
前者血腥压抑,充斥着暴力与性,还涉及恶魔与圣母的宗教情节;后者面对着仅仅五岁的听众,是一个明亮的童话(至少表面上是),涉及直接的死亡都会是件痛苦的事。
看似天远地差的两者,拨开或神秘或温情的外表,其实有着殊途同归的内核。
主体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能自已的失控者,一个是善良的拯救者。
差异的造成是在于双方具体身份的设置。
在《入侵》中,JL(詹妮弗·洛佩兹)扮演的是个有天赋的心理学家,面对的精神分裂者卡尔被变态的部分掌控,但真实的自我还停留在童年阶段;而《坠入》里的失控者则本身是个成年人,将要救赎他的是个一片纯真的小女孩。
身份的差异也导致电影在表述上的不同。
前者是直接的“入侵脑细胞”,主动进入人的潜意识;后者则由失控者通过故事的外围表达说出受困的潜台词。
救赎者同为女性的设置,则来源于宗教的影响。
在《入侵》里JL直接化身为圣母形象为卡尔重新洗礼,让其免除痛苦归于平静。
在《坠入》里,小女孩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教堂里取来圣饼,也有拯救之意。
放到电影中主题淹没在视觉奇观里,就不那么突出了。
导演塔西姆·辛无疑深受现当代各种流派艺术的影响,而他自己也有一些个人比较偏爱的元素,比如马、城堡、异域风情等。
马以其突出的线条、颜色、造型,成为各种视觉艺术中的常客。
在《入侵》里一开场,一席白色华服的JL牵着一匹纯黑色的马出现在黄色的沙漠中,在后面又有一匹马被瞬间切割的“行为艺术”(在下文中会具体说及)。
而《坠入》的开场中则有一匹马被从河中吊起的奇观,非常奇妙的画面。
城堡,既象征着围困和迷宫(《入侵》中卡尔的内心,《坠入》则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景致),又是一个突显于周围景观的标志物,象征着掌控与权利(在《坠入》里城堡频繁的出现,等着被攀登与征服)。
异域风情多少和导演的印度裔出身有很大的关系。
在《入侵》中比较明显在于配乐。
而《坠入》里,复仇团队由各种种族身份的人组成,其中还特别的有一位印度人;还有醒目的建筑样式和各种造型,一个行刑的场景背景是(相似)“泰姬陵”,因仇恨而无奈要处决爱人与为爱人修建的旷世奇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很多人都说到《入侵》中哥特风格,这么说至少是太简单了,而且所谓的哥特风格现在有些太泛滥了。
在《入侵》里导演实验性的杂糅了各种风格元素,有些甚至采用直接复制的方式。
分割马的创意就直接来自于当代最知名最成功的艺术家、有着世界艺术圈第一红人之称的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一个作品,只是将原作中的牛换成了导演钟爱的马。
达米恩•赫斯特也是当今在世艺术家中身价最高的,除了一系列将动物的尸体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作品外,那颗卖出了1亿美元的白金钻石头骨也常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而当联邦警探进入幻想世界的第一个场景——三个相同的女人张着嘴仰着头望着远方——来自挪威画家Odd Nerdrum的作品“Dawn”。
Odd Nerdrum被喻为“当代的伦勃朗”,“推崇人文主义主题与现实主义技巧,推崇卡拉瓦桥和哥雅等大师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的伟大传统”。
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暗示了灾祸和绝望,也因此倍受争议。
比较有趣的是Odd Nerdrum的一幅人物画“Nora”中的主人公,和《坠入》中的小女孩有几分的相似,不知是否也是导演有意为之的。
另外还有人体玩偶、人体悬挂等就不细说了。
而到了《坠入》,导演的实验就单纯纯粹多了,专注于色彩和造型。
对比《入侵》的黑暗压抑,《坠入》就明亮开阔的多。
大背景大色块,明艳的色彩华丽的造型,配合达尔文、蒙面侠等人物,编写注解心境的成人童话。
相关图片到http://www.mtime.com/my/fndxm1981/blog/1771551/ 图文版查看
片子一开始,黑白的画面搭配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不断切换的慢镜头配合着这个小快板(虽说是快板 其实更像行板 据说贝多芬曾犹疑过,是否把Allegretto标为Andante),这组有点意识流味道的影画非常毒人 当时就有种一口气看完的冲动,没想到后面的画面都极具匠心,精致非凡,寓意颇深,值得推荐!
小胖姑娘很可爱,最后的向特技演员致敬看得人很肃然起敬,别的没什么。
scene movie
看得出来导演是有多用心完成了这个电影,选景构图美得如诗如画,拍摄手法极具匠心。Lee pace和Justine这两个作品不多但总能让人惊鸿一瞥的演员,我要把他们的绝代风华铭刻在心。
星期天的慵懒晚上,家里沙发上看这么一部美好的电影,画面奇异艳丽得让人刮目。后半段又很感人,小女孩和Lee Pace一起哭,看得好心酸。太美了,像梦境一般。
7.0/10 分。和我一样想看特效的人,赶快闪人。。。剧情真的很简单,画面真的很美,而且都是实地拍摄,本片适合文艺青年和电影专业的人。。。或者搞摄影的。。。像咱这样就图一个乐的屌丝青年看得好烦。。。
辣鸡 阅后即删 留着就是浪费我的硬盘空间 且听到阿三口音 看到阿三 就有生理性恶心
印象最深的是当中那段有些惊悚的定格动画,整部电影都十分超现实主义……萝莉萌,Lee Pace侧颜秒杀所有女演员……向特技演员致敬。We're a strange pair, aren't we?
我能说出这片子的10个优点,但就1个缺点就够我给它一个差评。
咦,我怎么忘了给这部评分。非常独特有风格的电影!虽然我不怎么感冒奇幻电影,但是美得心碎的画面和男主不打五星怕被豆瓣友邻打!
故事挺无趣的。就是那男的长得“很有故事”,小姑娘小动作多得“很有故事”。我喜欢达尔文和他的猴子。。。为啥最后大家都死了?
小姑娘好萌> < 色彩效果都很喜欢~
无论看几次都沉沦于美術設計,导演对色彩与服饰的品味惊为天人。Lee Pace实在是玉人,过于深情迷人了,相对饱满的视觉效果 剧情被衬得单薄些,不过几处暗示小姑娘的幻想、心理与故事的融合错位,非常的优秀。豆瓣分類在喜劇裏 是認真的嗎?
用极轻松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人自杀的故事 不同的是这里面却有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孩 当不知不觉间女孩已经融入他的生活 给她讲 既悲伤又美丽的故事 我也成为那个女孩了一样 她拯救了他 但是不久以后 故事我肯定一点都想不起来 但一定记得它超美的画面
低质强碱性广告电影。
Roy所讲故事的画面很是华美,但情节有些无聊,最后甚至虐心。
一部洛可可MV,为尚未看过《Baraka》的人而准备。
导演啊 你弄了那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和色彩 为什么还要找个帅的掉渣又含情脉脉的男主角! 都不知道眼睛该往哪里放了!totally eyegasm!
虽然场景都是实景拍摄,但小成本电影的劣势还是十分明显,就是视效不够震撼,感觉像山寨,当然,本片的主旨不在于此。至于故事,我自认为看懂了,许多细节甚至拉回去看了好几遍,但它就是没能很吸引我,问题出在哪呢。
当我抬头摘橘子的时候,我还会想起在那个夏天的午后我在你病床前你给我讲故事的那个时刻。最美的故事,最好的时光。
又扯又矫情,摔断个腿都能脑补这么多热血日漫一样的东西不是中二病是啥。光有画面是成就不了好电影的。为影史上不留名的特技演员们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