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杰克是谁?
难以置信,这是二零零一年的作品,意味着是十年前的CG技术。
跟最近的作品比起来,它们几乎在视觉上没什么区别,甚至优于很多作品。
这可以说明对于当时来说,最终幻想系列确实是最顶端的技术。
头发、皮肤、瞳孔、人物的行动,十分之贴近自然。
故事框架和《日本锁国》十分相似,或者是后者跟它十分相似。
大约此类作品都是这个模式,未来的高科技,自然不复存在,入侵者,回归的理念。
不过这类影片本身就不在于讲故事吧,探索的是电脑动画的技术表现。
片尾突然声音一转,听见了熟悉的前奏,然后就听见了hyde的声音…难道《spirit dreams inside》这歌一开始是为这片子准备的?
当初听的时候可完全没想到…
我不是ff迷,只是单纯的喜欢这部片子,两次看片子都是电视上播的,除了对CG效果的着迷外,片子本身营造出的淡淡忧滤与孤独感打动了我.....
初识此片,是在高中。
静静地夜里,听电台主持人娓娓道来。
于是便爱上了科幻,爱上了这《最终幻想》。
听电影,需要无限的想象力,想象着诡异的外星幽灵,想象着温暖的地球Gaya,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绝望、希望、恢弘的气势……终于找到了此片,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不同于一般的科幻片,生物是有灵魂的,地球同样也有它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温暖的,支撑着整个星球的生命。
也许这是要告诫我们,保护地球,要像保护我们自己。
已经有好些个年头很少看日本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小日本着实不上路子所导致的个人情感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儿时乃至少年时代的很多成长经历和记忆都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典日本漫画。
从《七龙珠》到《圣斗士》、《机器猫》再有后来的《城市猎人》以及《灌篮高手》等等,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着极其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引起大量的同龄人产生共鸣的,甚至可以说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经典漫画故事,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那个日本漫画刚刚开始兴起,刚刚开始被引进的年代,也缔造了许多漫画的后来者难以企及的神话。
在属于漫画的神话时代的光环,渐渐淡去,岁月的年轮走入21世纪后,日本作为漫画的天堂,世界范围内漫画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伴随着开放的逐渐深入,许多之前未被引进的优秀漫画也逐渐崭露头角,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生产出的一部部史诗般的精品,在漫画王国日本那都是神迹一般的存在,一些新崛起的漫画故事、电子游戏也是层出不穷。
其中就包括了眼前这个1987年由日本任天堂公司,发布在带给我无数美好回忆的几乎是最原始的游戏机FC上的一款经典游戏。
至今已然超过20年,第14代产品已经发布,依然保持长盛不衰,而这款经典游戏也是日本电子游戏史上,最为畅销,影响最大的游戏之一。
而作为游戏的衍生产品——改编电影,也逐步成为几大游戏开发商越来越重视的领域。
很多人熟悉的《生化危机》已经被好莱坞拍了5部,《寂静岭》也出了续集。
而本片则采取改编电影依然是动画片模式,没有真人演出的本片,则通过异常逼真的CG特效,无数精美的画面组合,达到几可乱真的画面效果。
本片的故事背景实乃近年较为流行的末世题材,在这个前提之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张白纸,编导即可以开始随意的发挥,反战与环保以及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灵魂的拷问成为影片的主题。
为了这个伟大的主题,美丽的女主来到了被外星生物侵略已然几乎遍地荒芜,杀机处处的禁区,收集她所需要的灵魂样本,以便合成扭转一切的大招,男主则在此时适时的出现,充当英雄救美的角色。
而那近乎没完没了的外星幽灵,以及好战的军阀成为两位主角达成目标的最大障碍。
真是不得不愤恨在如此的危机关头,总是有顽固不化的始终保持强力手腕的军方好战分子,总在危机关头扯后腿,将事情一再的推向无可挽回的地步。
总在危机关头让男女主角面临腹背受敌的绝境。
哎…………这种不把主角超度成真神就决不罢休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宁可把自己陷于险地,甚至不惜身死也要度他人得道的慷慨精神绝对是值得敬佩的。
要是没这个疯子最后的一再开火,两位主角绝不能在最后关头完成逆转,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也。
在一切的灭世危机也好,外星生物的侵略也好,人类生还着之间的内斗也好,在各种危机和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各种创意视觉的环保之下,爱情成为了最终的主题,也成为了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当最终胜利的阳光洒向大地之时,当代表着胜利与生机的信号到来之时,爱已然凝固在这美好的一瞬。
好像很早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可今天重看却发现记不起半点剧情。
感觉影片说的就是论一个傻逼如果当权的话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画面算是很不错了。
只是到结尾都没有搞清楚,他们到哪里去知道要找到8份灵魂凑成灵魂波,又如何去找到的不同。
只能说假定他们的科技水平已经牛逼到对灵魂方面的研究 已经非常透彻的地步。
另外最后的结局感觉略坑。
从一个一直都搞不清楚状况的人,突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女主也突然就知道男主准备怎么做,竟然还都知道这样可以解决这些外星幽灵,实在是有够蛋疼的。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吐槽的,既然那些外星幽灵不怕物理攻击又是肉眼无法捕捉的,而且通过剧情可以知道这些幽灵还具有非常强的攻击意识,感觉把人类当做猎物似的。
那么当初他们刚遇到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去反抗的才能造成影片里的世界观设定?
碰到这样的敌人估计一开始就会被灭完吧?
只能说这样的影片都是不值得推敲的了,就纯粹的欣赏绚丽的画面以及坑爹的剧情来打发时间吧。
前提是,你要用东方人的角度看。
星球碎片夹带不甘的亡魂到达地球,就好比是东方文化中的冤魂厉鬼。
厉鬼是无法用物理攻击消灭的,因为本身不具备实体。
而将军提议的宙斯炮属于能量攻击手段,能量攻击由于是能量波,和冤魂的介质类似,所以可以暂时摧毁,但吸收了能量的鬼魂只会越来越强大。
片中对亡魂只能用历经磨难依然生存的生命,也就是影片中博士苦苦追寻的八个魂魄来超度。
最后也是用男主的灵魂作为介质,放大第八魂的力量,用超度的方式化解了冤魂的戾气,使其化作漫天星辰散去。
我看了一些影评,集中观点认为当时的票房惨败一个是因为在西方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另一个是由于北美上映档期等等因素,导致票房惨败。
一些正向评价认为这部电影在当时看来,CG效果还是非常震撼的,并且叙事及精神内核是东方化的。
首先对于大部分影评的观点我基本都是认可的,在2001年的时候,你可以想象这部电影CG效果无疑确实是非常棒的,耗时4年时间,投资金额如此大,动用如此之多的计算机,你能够从电影特效中看到AKI头发上的每一根发丝,质量上确实的肉眼可见的能看出飘逸的发丝、分毫毕现,衣服上的褶皱、人物脸上的表情、金色暖光的效果等等,在当时的技术来说,都是非常精良的。
我个人在这部影片里非常喜欢各种类型的武器及飞船等的效果,由于是电脑效果,所以在武器等造型上可以天马行空,所以可以看到各式各样非常炫酷的装备,为此我还特意截了几张电影图片。
现在再来说说东方内核,影片中盖亚(Gaia)是地球之魂,孕育所有地球上有灵魂的事物,虽说gaia名词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众神之母,名词释义的源头在西方,但是这种生命体的诞生、如何孕育星球生命的特质、加上最后润物细无声的能量消耗转化结局,包括影片中你会发现,那些幽灵的形体有一些龙形图征,这些因素其实都非常有东方特色。
东方文化多元兼并,大道三千,和而不同,我显然是认为并不是个人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事物都不能忽略多方便因素制约影响。
我个人感觉可能一些基本定位或者故事核心等等的一些问题在当时来说还是有待考究,当然并不止这一个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市场条件、大家对CG技术的认知等等因素。
但是总之,在技术层面来说,我个人还是非常肯定这部movie的,至少在2001年,是很棒的技术了。
2004年第一次看,印象深刻,如今十年过去,重温之后意外的发现此片中更多的环节非常合胃口。
当年最为喜欢的是古老的盖亚假说得到了视觉化展示,因此对此片难以忘怀。
的确如果以星球整体作为生命体来考虑宇宙与文明,这种奇特的角度总能带来很多令人震撼的想法,比如是否需要一个行星首先具有或者进化出某种属性,然后才会在其上进化出生命?
这次才发现,原来此片中主题正是是科研工作者的最期盼的需求:We need to be free to find these pieces. 影片中设置了一个人类社会严重需求某种技术,而这时基础研究尚需进行的巨大矛盾,从而表现出社会主题对科学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严重曲解。
当然,作为一个卡通片,2001年的3D技术硬伤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人物表情的木讷。
另外,女主角作为一个出色科学家,搭配的男主角却是一个肌肉男军人,挺意外的。
上映的那年,还在读高中,怀揣着对最终幻想8的热爱,第一时间看上了电影。
其实那个时候,这个系列很冷门。
现在好像也蛮冷门的,没出圈的那种。
味同嚼蜡地熬完了电影,这是什么鬼东西?
VCD感人的画质下,发飘的人物动作,莫名其妙的剧情。
枪刃发动时的打击感呢?
我的召唤兽呢?
我的莉诺雅呢?
怎么看,都像在看一部美国大片。
那年伤的心直到《再临之子》,才被TIFA抚平。
果然忠犬系的大和抚子型的女主才是王道。
嗯,TIFA是女主,还是爱丽丝是女主?
好巧不巧的前几天,偶然看到这个片子。
其实当时有好几部片子能选,还是莫名其妙地点开了这部,又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也对这片子当年的票房失败,导致最终幻想之父惨遭滑铁卢,有了更深的感慨。
这部片子的第一受众肯定是圈内人,冲着最终幻想四个字去的人。
但所有最终幻想的元素,这部片子一个没有,所以口碑的崩塌显而易见。
这个从再临之子的口碑就能看出端倪。
过了多年,我已不再执着于最终幻想四个字,只当成一部普通的CG电影来看。
这部片子的人物设计,剧情流程都是标准的美国大片的结构,但片子的核心却是日本哲学,还十分深奥的那种。
抛开这部电影,当一部主流的片子,揉杂太多的哲学思想,很难有一个好的票房成绩。
替史克威尔开疆扩土之作,背负了太多,也往里面塞了太多。
一部片子的核心决定了它的受众,这个片子探讨哲学,算是文艺片,可文艺片的受众多少不论,怎么可能会看这部游戏改编电影呢?
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爽就完了。
所以再来一次,还得再败一次。
我很喜欢这电影的概念设定记录如下,供讨论:1、魅影( Phantom)最初被认为是通过一颗名为狮子座流星的陨石来到地球的外星入侵者,实际上他们是【剧透预警】未命名星球或可称作魅影星的外星智慧生物的灵魂。
他们又大致可分为四种:①战士型
这些幽灵身高约三米,是最常见的类型。
它们的手臂上长有生物有机体般的触手状武器。
②飞龙型
③坦克型( Meta-Phantom )
有资料称,最初,这些巨型魅影的真身是作为生物工程坦克制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野蛮,成为幻影星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与普通的魅影一样,Meta-Phantom 的身体上有触手状的附肢,背部有炮塔状的附肢。
使用非火炮武器很难杀死它们。
④原型魅影( Proto-Phantom) 它幽灵是魅影星球盖亚的残骸,因此所有被消灭的魅影最终都会回到原型幽灵那里重生。
2、魅影星球
这颗行星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拥有自己的“灵魂”并支持各种生命形式。
其中一个主要物种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毁了行星的环境,并最终摧毁了行星本身。
行星的碎片被抛向太空,变成一颗陨石,坠落在地球上并引发了魅影入侵,摧毁了地球上的生物。
3、盖亚(Gaia)原本是现实中的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和生物学家琳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的盖亚假说中的核心概念, 地球本身被视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体。
本片中则将盖亚理解为“地球之灵”,而且每个有生命的星球可能都有自己的盖亚。
片中的地球盖亚
片中的魅影星盖亚4、 生物以太(Bio Etherium)希德博士发现的一门科学,其理论认为所有生物都会散发出类似于“灵魂”或“精神”的生物能量。
生物以太产生的科技和创新,包括“卵包”(Ovo-pack)、屏障城市中的屏障能量。
5、波理论该理论是源自生物以太学派的科学理论,其目的是结束魅影的威胁。
该理论认为,生物波场可以抵消魅影波场。
要创建此频率,必须收集并组合一系列单独的频率。
6、卵包(Ovo-pack)
一种便携式能量电池,用于为各种机器充电和供电。
卵形包有多种尺寸,可满足不同需求。
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快速生长,然后收集其简单但强大的生物以太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可用形式。
片子早出生了十年,再加上如此晦涩的背景和剧情铺设以及商业片的定位,很不适合欧美市场,但是我认为不能否认其深度,其实导演想表达的还是很多的,男主最后的几句台词到出了很多东西。初中看过好几遍,再看一次还是很感动,与好莱坞喜好的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的制作还是喜欢悲剧,一段跨越灵魂深处的爱情,一段拯救人类的救赎,加上片子最后的配乐,如果导演能再随性一点,拍的更深刻,或许就彻底完美了,但是近二十年前一个亿美元的投资,也许已经身不由己了
最难忘怀的不是故事,而是女主的头发。
一分给女主!!太美了!!一分给特效!!这种十几年前居然就有这种特效!!!
单就动画电影而论,就算不能成为经典,至少也是一部佳作,它的失败在于空挂了FF的招牌却最终自己被招牌的重量压死。
CG电影的意义在于:剧情完全没印象,头发倒是印象深刻。
影片是《最终幻想》的首部动画电影,讲述了2065年的地球被一种名为幽灵的外星生物侵占,人类只能躲在一个有屏障保护的堡垒里,而天才女科学家阿琪·罗斯试图寻找一种能够消灭幽灵的方法,拯救地球的故事。影片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1、当年CG技术不完善,制作成本高,显示效果差;2、影片虽冠以“最终幻想”之名,但剧情与最终幻想系列中的任一游戏都没有关联。
六年级在西南模门口买的第一张VCD
除了特效基本一无是处,不过电影在当时的确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危机感
声势浩大,花了不少钱,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科技进步的真快啊。意义性比较浓
确实对FinalFantasy情有独钟.
画面很强,即使过了10年多仍旧强大,剧情当年看的VCD,完全不知所云,觉得太次了,如今蓝光认真看完,基本都看懂了,仍然觉得差强人意。史克威尔当年拍这部片差点破产,靠FF10和FF7外传才活过来,坐拥FF和DQ两大王牌游戏大厂,如今变成了手游大厂,跳了7年FFV13也变成了FF15,另人唏嘘不已啊。
对灵魂的解读实在非常有趣。将灵魂的基数无限化,如此一来必定走向八卦图那样的相生相克。所以拯救女主,拯救地球的也是以这种生生不息为蓝图的“灵魂拼图”。就好像时间简史开篇时,说宇宙或许就是很多叠起来的乌龟一样,它认为灵魂是大小不一的具象,最终回归盖亚,盖亚再将新的灵魂释放。当然若是冲着激战场面去看,这部电影倒显得乏味了。
曾经最好的技术和最烂的剧情的结合片
猪脑一样的剧情。唯一闪光的是彩虹乐队的主题曲
只能看技术……
所有角色配音从始至终一个感情,显得内心毫无波澜。
技术的Square没话说,其实剧情也没那么差嘛,至于赔这么惨么……然则我怎么看女主角都觉得像男人,而且还像江口洋介……事实证明搞游戏就好好搞游戏,跑去搞电影,结果被电影搞了吧= =
其实剧情并不强,我看过好几遍,都不能理解。女主角很像赖思予。没有如果。
不要被名字欺骗,其实跟最终幻想没什么关系。。。
里程碑式的CG电影,票房上的惨败令人惋惜。高中时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