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预警]看了几篇Eggers的采访,这篇算是非常集中的讨论了他创作《灯塔》的整个背景架构和细节设计,谈到了神话宗教传说的基础,各种reference,还有两个男主以及美人鱼角色的设定,非常喜欢看这种research-based导演讲自己的创作过程,所以自己动手翻译了一下,感觉可以延伸出去很多有趣的内容。
原文标题:《女巫》导演Robert Eggers泄漏《灯塔》的秘密[The Witch director Robert Eggers spills his beans about The Lighthouse]原文发表于 VOX, 15/10/2019 https://www.vox.com/culture/2019/10/15/20914097/robert-eggers-lighthouse-interview-witch-欢迎转载,烦请署名-Alissa Wilkinson:这部电影很难归类,但对我来说它像是一个寓言,或许是一个关于被诅咒的灵魂试图寻求救赎的寓言故事。
你在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
Robert Eggers:关于寓言或神话的想法当然是在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首要会想到的。
我的创作是从氛围开始的。
我的哥哥有个想法——关于一个由鬼魂照看着的灯塔——这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构建出一个完整世界的景象和感觉。
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基于真实故事的基本框架,关于两个灯塔管理员,都叫托马斯,他们被困在灯塔,其中一个人死了。
Alissa Wilkinson:这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Robert Eggers:这样的故事确实发生过,在19世纪早期的威尔士。
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和最后结局听起来就像是个民间故事,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谁知道呢。
除了他们都叫托马斯且都到了这个灯塔,关于这两人的故事其实很少,但是他们都叫托马斯的想法启发了我。
我就想“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人格(Identity)的电影,它可以发展到一些奇怪而模糊的方向。
”然后我们开始研究所有关于那个时代的灯塔和航海人群的资料。
这些人都吃什么?
他们穿什么?
他们住在哪里?
他们怎样生活?
通过读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等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学习当时的那些人是怎么说话的。
[赫尔曼·梅尔维尔,代表作《白鲸记(Moby Dick)》;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代表作《金银岛(Treasure Island)》——译者注]当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一个故事建立起来了。
然后我们会想,“好的,那么有什么传说、民间故事或神话是能够与之吻合的?
”然后我们意识到,“诶,普罗米修斯和普罗透斯从来没有在希腊神话中一起搭伴儿出现过,不过这似乎就是我们这个故事里要发生的内容,”普罗米修斯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他之前没有的特征。
不过你知道吗,古典作家们总是会这样做的。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被惩将他绑在一块巨石上由老鹰不断地啄食他的内脏,这与影片中Robert的角色最后触摸灯塔的光芒并被海鸥啄食的情节相吻合;普罗透斯(Proteus),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影片中Dafoe的角色多次变幻为海神形象——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我最近看了很多电影,比如《唐顿庄园》和《寄生虫》,展现出了房屋对于其居住者的不同层次的意义——比如说代表着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的位置,代表着他们拥有的权力,甚至他们的精神状态。
在设计灯塔和构思故事中的角色所身处的不同位置时,你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吗?
灯塔这一层次似乎别有意义。
Robert Eggers:灯塔就是这么建造的!
我哥哥和我总是喜欢把图像、艺术和建筑不断展开放大。
所以…突然间,你看到了一个…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一篇关于光和种子的论文,你开始思考,“哦,是的,就像是个阳/哈哈/具,光从里面射出来……-不管怎样,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这就让你踏上了通往这部电影的道路。
[米尔恰·伊利亚德,罗马尼亚宗教史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哲学家,这里Eggers提到的这篇论文叫做《Spirit, Light, and Seed》,发表于History of Religions Vol. 11, No. 1 (Aug., 1971), pp. 1-30 全文可免费在线阅读——译者注]Alissa Wilkinson:那句台词,“让那些地板像鲸鱼的阴/哈哈/茎一样闪闪发光!”让我想起了《白鲸记》,尽管那本书里有很多关于鲸鱼的构造等方面的错误。
你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对于史实准确性有多关注?
Robert Eggers:我的作品就是这么构建的。
有些部分我们会延伸,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是基于研究的。
基于物理世界、物质世界的创造,我会试着让它尽可能的精确。
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就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或更坏,而是这种方法对我来说有效。
我所有的合作者都在这个基调上,我们知道我们在追求什么。
没有人会说,“尖翻领会更好吗?关于这个角色还有什么要说的?” 而实际上我们只会说“该死的尖翻领,做它。
”有这么多的选项可以选择,而通过研究做出选择是很好的。
Alissa Wilkinson:你参考了很多图片和照片吗?Robert Eggers:是的,和《女巫》(其故事背景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相比,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
有大量的照片,所以在重建影片的物质世界时,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照片证据。
另外,在故事节奏和神话主题上——我对艺术史很感兴趣,我喜欢象征主义艺术。
当然,罗伯特·帕丁森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角色本身不会意识到象征主义运动正在这个故事所处时代的同时发生着,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不起眼的灯塔里。
但是[象征主义艺术家]Jean Delville、Sasha Schneider和Arnold Bocklin等人的作品启发了电影中的美人鱼形象,也影响了我们如何处理电影中最终的形象设计。
Alissa Wilkinson:你的研究是如何推动美人鱼的设计的?Robert Eggers:嗯,关于美人鱼的设计最值得注意的部分实际并不是来自任何象征主义绘画。
但在早期的美人鱼绘画中——你可能能从星巴克杯子上认出来——美人鱼有一条裂开的尾巴。
所以这就很清楚能看到她是如何与凡人相处的。
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美人鱼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而鲨鱼的生/哈哈/殖/哈哈/器在此处的研究中很有帮助。
Alissa Wilkinson:片中的美人鱼挺吓人的。
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迪士尼的小美人鱼Ariel。
Robert Eggers:是的没错,当然啦。
她就是个反Ariel。
她和大海是电影中的两个女性角色。
可以说,她们是最强大的。
Alissa Wilkinson:好的,这点很有趣——当这两个男型角色在谈论灯塔里的光,就好像它是一个女性角色。
他们争夺她。
威廉·达福扮演的角色会说:“除了我,没有人能碰她。
”这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就像《女巫》一样,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能量差异是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Robert Eggers:威廉的人物,在他的思维模式中,只能将灯塔的光视为“她”,但我认为灯塔的透镜实际上是双性别的。
就像是个宇宙蛋,对吧?[宇宙蛋,cosmic egg,指的是在许多神话中,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尚非孵化的蛋——译者注]Alissa Wilkinson:有时候,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我会写一些剧透式的电影分析,我们称之为“结局分析”,这样人们就知道当他们点击这篇文章时会看到什么。
但这部电影,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
当我的编辑问我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部抗拒一切解释的电影。
”Robert Eggers:昨晚在一个放映会上,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把罗伯特(的角色)在电影结尾看到的东西拍下来?”我回答:“如果也让你看到了,那你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Alissa Wilkinson:就像“午夜凶铃”之类的。
Robert Eggers:是的没错。
Alissa Wilkinson:《灯塔》跟解迷烧脑类的电影截然相反,后者的目标是“找出个答案”。
Robert Eggers:我认为是这样的。
这很有趣,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对《女巫》不够满意。
但现在,突然每个人都在说“《女巫》有个如此令人满意的结局,而现在这部不是很令人满意。
”“好的,行吧。
但是,虽然我和我哥哥对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角色的过往有了回答,但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把问题留给观众。
罗伯特总是让我告诉他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
我会说,“看,这些东西都有用。
你得自己做决定,否则你就演不了。
”如果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这种模糊性会让你作为观众浸入其中。
我们放置了巨大的、愚蠢的、过于醒目的路标来让人理解——“杀死海鸟会倒大霉。
”希区柯克对此会说:“你拍得太清楚了。
”我们也明白。
这是故意这么做的。
但有其他的阐述方式也同样重要。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观众觉得,“等等?
什么?
”希望我们成功了。
Alissa Wilkinson:这意味着你的电影结束后,人们会想要再看一遍。
Robert Eggers:嗯,这挺好的,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卖出那么多张黑白电影的票。
Alissa Wilkinson:你是觉得挺好的 (You might be okay.):)Robert Eggers:我们看呗 (We’ll see.):)
Alissa Wilkinson:我感兴趣的是,《女巫》和《灯塔》都与美国早期背景下的异教信仰有关的,或者说是关于异教的东西。
Robert Eggers:是的。
Alissa Wilkinson:这使你很感兴趣吗?
Robert Eggers: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宗教,或是神秘学——这些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
所以,是的。
我开发并创作了三篇与新英格兰无关的作品,都没有开拍。
而这部开拍了。
但是,是的,这两部电影都是我有意去探索我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
很明显,当我去其他国家旅行时,我很惊讶,美国社会尽管是一个大熔炉,但在文化上仍是盎格鲁-新教式的。
问题是,清教徒带来了很多迷信和异教的民间传说,尽管他们自己不会看到这些。
且当然,大海如此强大,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和迷信。
所有信仰体系中,从迷信到权威宗教,都在试图理解着所有这些混沌。
所以水手们有很多迷信。
Alissa Wilkinson:我曾经上过一堂关于《白鲸记》的课,我们讨论了书中的很多宗教内容——新教的加尔文教派(Calvinism),当然还有拜火教(Zoroastrianism),还有……Robert Eggers:是的。
就像我说的,如果你不了解神秘学到一定程度,那你就很难解读很多19世纪的文学作品。
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就会是很难理解的。
你需要知道天主教的象征主义,然后你需要知道这种象征主义的反面,因为所有的人都喜欢它。
但是——尽管我很喜欢[H.P.] Lovecraft——像是,威廉·达福[的角色]是个大衮教的信徒,而帕丁森[的角色]找到了他/妈/的如尼文法典,我从没在《灯塔》这部作品中想过这些。
不。
不。
问号。
问号。
[大衮教,“大衮”又译为“达贡”,原文为 Dagon, 最初是来源于中东美索不达米亚与迦南文明中的“半人半鱼”的神的形象,而在H.P. Lovecraft创建的克苏鲁神话体系中,Dagon成为了旧日古神的经典代表之一,出现于Lovecraft的作品《Dagon》和《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等作品中,由于《Dagon》这篇作品是Lovecraft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早于著名代表作《克苏鲁的呼唤》——即克苏鲁神话的得名来源——近7年,《Dagon》也被部分人认为是克苏鲁神话真正的奠基之作——译者注][另,Eggers在此处,以及其他很多篇采访中都提到,尽管他也很喜欢Lovecraft,欣赏Lovecraft对于“恐惧”的内在意义的挖掘,但对于他的作品也并非狂热喜爱,所以这部《灯塔》尽管被很多人拿来与克苏鲁神话相联系,但实际上,Eggers本人在创作中并没有这么想过…——译者注]
“让海王杀死你吧,温斯洛!
听!
听!
特里同!
听!
怒吼吧,让我们的父亲、海王从深处升起,暴怒着骂着脏话,黑色的波浪里充满着盐沫,用刺鼻的黏液堵上这张年轻的嘴,把你噎死,塞满你的器官。
直到你因舱底水和盐水而发胀发胀,无法尖叫。
直到海王留着长长的触须尾巴、胡子冒着热气,在贝壳海浪中加冕,举起他带鳍的手臂。
他那珊瑚色的三叉戟尖叫着,像在暴风雨中的女妖,刺破你的食道,捅死你!
膀胱不再膨胀,现在只不过是一个血淋淋的薄膜,对鸟身女巫和死去水手的灵魂来说,什么也不是。
不够啄,不够抓和塞牙缝的,只能被可怕海王,和无尽海水接纳和吞没,被人们遗忘,被时间一遗忘,被上帝和恶魔遗忘,甚至被海洋遗忘。
因为温斯洛的所有东西,任一部分,甚至是灵魂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再是温斯洛的了,而是归属于海洋。
”“啊,人的脑海中有多少千奇百怪的想法都融化在炽热的求知欲中,眼睛被神圣的耻辱和恐惧所烧灼,最终被抛下地狱。
而其他那些,什么都看不见,却能看到,神圣的恩宠的人最终被送入了天堂。
在那里没有欲望与辛劳,但却像环绕大地的圣母一样,古老、多变、且永恒,他们的真相。
”“如若三倍恐惧的苍白死亡能够使海洋侵蚀我们的床,那上帝听到波涛滚滚,会不会屈尊拯救哀求的灵魂。
”
A24培育了一大批作者型导演,在好莱坞大厂制作体制外,获得有主导权的制作资助,真功德无量。
特别是在恐怖惊悚类型领域,其发行作品的创作力和质量一直独领风骚。
Robert Eggers 是其中一位干将。
最近看了三部Eggers作品,印象非常深刻。
最惊艳的还是2015年的处女作《女巫》,由楚楚可人的少女Anya Taylor-joy担纲。
在一流的影像质感上,用简单而深邃的故事,探讨了清教伦理下的恐惧与救赎。
本片的文本,形式与立意这三位一体完美地自洽,哲学隐喻又极高明得圆融于故事中,还呈现了极具个人气质的美学风格。
作为处女座,简直可打满分。
这是美国的心理惊悚代表作,是美国的《X圣治》(虽然两片非常不同)。
在处女作一炮打响后,Eggers是很能拿到好资源的。
19年的《灯塔》集结了帕丁森和威廉达福,以高难度黑白摄影,密集莎翁式台词,封闭空间叙事,希腊异教传说的诡异,打入了戛纳和奥斯卡竞赛圈。
而我的观感是,反而没有处女座好,因为太刻意了。
当想做的异教邪典,克苏鲁意像和哲学思考只能像一块翻糖字母牌插在蛋糕上做装饰,而不是有机得融入蛋糕里(故事和人物),那么这种虚浮的符号化表达只能看出创作者的偷懒或无能。
而24年的哥特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是翻拍自一部德语老片。
这部片子就无论在影像风格和主题表达上都无甚新意了,即便在投资和卡斯上都已经来到B级片顶级规模。
独立的作者型导演,无法驾驭顶级制作的情况并不少见。
真正过了这关的,大概只有维伦纽瓦和诺兰。
静静地做恐怖片界的塔可夫斯基也蛮好的呀,离开大制作吧,我想对Eggers说。
很牛x… 导演真的牛 太高级,疯狂又纯粹。
欲望 权利,虽然不太喜欢某些表达,比如伤害了海鸟,到最后会被海鸟吃掉。
比如不要太有好奇心,神秘的东西看到了最后就死了… 我会喜欢人们永远勇敢并心怀好奇。
自慰那段蒙太奇真的张力十足,绝佳。
另外 人鱼的yin唇真的诱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都想把手伸进去!!
黑白和1:1太适合这个电影了 A24审美太好啦!!
发现最近这些年的新锐恐怖片导演都蛮厉害的,而且都是两部长片,阿里艾斯特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和《我们》,罗伯特艾格斯的《女巫》和《灯塔》,有影迷总说不喜欢其中哪个 但我还都挺喜欢的,都很有风格,无疑这三位导演都很优秀 要是让我来拍恐怖片的话,应该什么都拍不出来叭… 所以好像没有资格说他们不好,啊 也是真心觉得都很好!!
(深层的恐惧与罗生门的寓意) 《灯塔》出自《女巫》同一个导演之手,但是我不得不说该片的门槛可以说非常的高,《灯塔》在艺术层面上可以与《闪灵》相同并且在内核层面上与《闪灵》非常相似,但是两部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灯塔》的故事非常简单,老水手带着小水手独守孤岛之上的灯塔,他们一步步从孤独、恐惧、绝望的深渊中慢慢变到疯癫,想想这一点是不是和《闪灵》非常相似?
电影中小水手来到这里被一切的规矩约束着,同时也对那神秘的灯塔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听着老船长口中的故事,但是自己想一探究竟,最后在不停的幻觉与酒精的感染下变到疯狂,被老船长发疯追杀着,最后反杀但也疯癫致死。
刚开始在海上望向远处的灯塔,那时候整个孤岛和灯塔就像是一个男人和勃起的器官,这也暗示的孤独与性忍耐,小水手对美人鱼的幻想也处于性压抑与释放,在幻觉与梦境中出现的怪物也是对应着灯塔与老水手的未知与恐惧,我觉得电影中海鸥的存在应该就是暗示着死亡,所以“不要招惹海鸥,它是水手亡灵的化身”。
其实电影中的直线故事非常简单,就是讲两个男人如何在孤独之下变得疯癫的故事,并且最后杀人凶器用的斧子我怀疑导演刻意用来与《闪灵》作出对心理恐惧的联动吧。
观影时我因为老水手与小水手的一段对话瞬间让我掉进罗生门的漩涡之中,老水手的口中是小水手砸坏的小船和追杀老船长,我瞬间醒了过来,原来这部电影的故事可以这样去推,因为整部电影我们都是跟随小船长的主观视角进入故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小船长承受不住孤独与恐惧最后疯癫的故事,这样也能解释老船长口中的以前的搭档也是因为在这种压迫之下疯了。
并且老船长在岛上的时间很长,他很清楚周围的一切,他也能忍受这一切的压迫感,电影中可以用这两种故事进行解读,所以相信哪一个也主要看你自己,另外我觉得电影除了故事还有另一种观影体验,下面我来讲讲。
(视觉呈现大于故事内核) 《灯塔》这部电影的故事说实话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在形式上电影做的还是比较到位,首先黑白画面与画幅比例就可以完全把那种压抑与孤独呈现出来,另外两位演员的表演以特写为多,固定镜头也相当的多更能从艺术层面上把角色压抑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最后聊聊整体表现,《灯塔》的门槛非常的高,可以说故事与表现都比较难懂,我目前的观影量也只能了解到电影这些部分,只能说电影的形式还是比较足,整体呈现出来的效果我不喜欢,如果要给电影打分的话,我只给6.5。
金羊观影团 Vol.33 《灯塔》,标题摘自波德莱尔《不可补救者》。
金羊观影团 《灯塔》20人参与,均分8.3罗伯特·艾格斯导演的新作《灯塔》踩稳10年代的末尾登临网路,这是其继《女巫》四年之后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背景设置于上世纪初的加拿大海岛。
预告片甫一亮相网络,便凭借其极具风格化的高对比黑白色彩、克苏鲁神话式的诡秘氛围,被誉为「年度最受期待惊悚片」。
一隅孤岛、一群海鸟、一座灯塔、两粒守塔的人。
冷酷的影像拉开帷幕,观影者极易在海浪、汽笛声中沉浸,喧吵的世界里,在1:1画幅构建的局促黑白空间之中,搭建起了一场幽邃诡异的心理风暴。
摄影捕捉面部、洞悉脑髓、穿透精神——伴随虚虚实实的诅咒与妄言进一步加深诡谲色彩。
在清与浊的交锋里,人心受困于噩梦,噩梦也被困于人心。
一众影迷沉迷于其视听的极致风格化,对虚实交错的矛盾与消解、克苏鲁神话与文学性的气质情有独钟;同时,风格的极致化也同样引起了若干影迷的不满,作出“过犹不及”、“陈腐”、“囿于传统”、“不如前作”的判断。
当然,这部具有探讨和观赏价值的影片,在金羊内部也依然备受瞩目。
本期观影团将会呈现对于《灯塔》一片的优劣双角度探讨。
金羊观影团Vol.33 共20人参与,均分8.3
灯塔 (2019)7.32019 / 加拿大 美国 巴西 / 恐怖 奇幻 / 罗伯特·艾格斯 / 罗伯特·帕丁森 威廉·达福- 神学与性爱,文学与光影:现代音场里一种古典式的极端美学@DoubleFeature 10/10《灯塔》首先是古希腊式的,从头到尾两位伟大的男演员向我们展示了嫉妒的神的愤怒以及渴望靠近太阳的神话传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人的关系既像西西弗斯和普罗米修斯,又像波塞冬与特里顿。
其次,《灯塔》一定是现代的,扑面而来爱伦·坡与梅尔维尔的气息,惊悚之余又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船一直没有来。
海鸥无疑是出自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射死了信天翁后,水手们全部厄运难逃。
除开数不尽的文学意象,艾格斯最精妙之处在于他的电影继承了所有伟大作品的“朦胧性”(ambiguity)后,能完全独立地生长,形成别具一格的自我风格,并成为——经典。
观看《灯塔》的过程同样充满惊喜,震撼人心的蒙太奇与定格画面,随着人物矛盾激化,逐渐模糊混淆的记忆与时间,于是我们发现再也没有可靠的叙述者,只有神与自然的法则亘古不变。
@chaos 9/10古典画幅与现代配乐的完美呈现!
长短特写镜头交替,凌厉的剪辑,构图光影非常讲究,几个不同时段的机位都有很强的解读空间。
灯塔作为一个至高永恒的母体,楼梯螺旋放置于宇宙中心,是所有梦和幻灭的集合。
以天为单位的叙事处理,将父子主仆的不断博弈,男人的梦魇和扭曲表达得非常震撼。
人鱼雕像,精液,张合的阴唇,海鸥,欲望被抽象化为许多支线穿插在许多意象之中。
结局更是将本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年度鸡皮疙瘩。
@意识流螺丝刀 9/10包裹着闪灵的外壳,内里是古典希腊悲剧对宿命的反抗,帕丁森饰演的是一个极为经典的悲剧形象,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无谓的对命运反抗中被消磨殆尽,空留一具躯壳被海鸥的灵魂蚕食,海雾、巨浪与汽笛的长鸣借由黑白的影像及逼仄的方形景框构成了一股推动人物走向灭亡的克苏鲁式的动力贯穿始终,具体外化的海怪意象在关键时刻通过潜意识现身,模糊化了现实与超现实的界限,将背后主宰一切的恐惧表现得若隐若现,而自慰场景的蒙太奇作为两种形式的联结奉献了全片最有力量的反抗,也是最彻底的悲凉。
@伏眠 9/10高对比的黑白影像,极端锋利的剪辑让视野中随时可能出现短促的风暴,与其对比伯格曼,不如说是充斥着波德莱尔式的诡谲氛围,漏光与眩晕、层叠的螺旋楼梯、枷锁与杀戮、荒淫和死亡,视听以其戾气与跋扈步步逼近,男人在臆想中濒临精神式毁灭,最终一如初始的「大海是唯一的归宿」,除了海水深渊般的可怖外,影像仍然散发着呛人的霉味或是性欲的腥膻。
「在噩梦的惊涛骇浪里,像泅水者一样挣扎。
」最后,氛围音的控制仍需节制。
@ParkerLI 9/10返璞归真,一次纯粹的光与影的游戏。
35mm,黑白(灰),画幅1:1,虽然从履历上还算是新人,但明显老手画风。
同时,奇幻故事十分有趣,明显是一次影视艺术探索。
A24大功一件。
表演双雄争锋,好看!
而口音上更是独树一帜 记忆深刻。
@思路乐 9/10汽笛声在全片里幻化为两种存在,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音效,以及来自海洋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文明希望。
到了后半段,随着酒精与风暴的共同摧残,汽笛声逐渐远去,其掩盖的性欲、支配欲和占有欲也完全暴露出来。
《闪灵》式的封闭异化过程,《群鸟》式的第三方不稳定力量;灯塔是巨大化的雄性欲望象征,而美人鱼那诡秘的阴唇则是这种欲望最直接的指向所在;万钧之势般的海浪,通向神秘的螺旋阶梯,有如天罚般的暴雨,共同组成了这个异化的世界;在暴戾和淫欲里,时间被剥离,空间被凝滞,只剩下了这般无比猎奇的寓言体系。
在最后,最高处的悬念终究被揭开,在其纯净而未知的光芒之下却只能照出自己那污秽不堪的阴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一切,都被海鸥所啃食殆尽。
中段帕丁森lu guan的那段蒙太奇,毫无疑问会是一个闪耀的“年度影像时刻”。
@幻 9/10绝不是故弄玄虚,艾格斯很清楚自己要拍些什么,他用着2019的视听拍着1919的电影,纯粹的,大胆的,疯狂的。
震耳欲聋的音效下,灯塔是欲望之源,它既有着男根般的雄起,也有着女性私处的隐秘,它是水手归家的信号,也是守塔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无数的二元对立出现在了它的身上,也暗示了两个thomas的如父如子,也是二位一体。
当罗伯特帕丁森的角色一步步的失去理智,对着美人鱼的人偶,美人鱼的实体,直到最后的灯塔本身手淫,宣泄自身压抑着的,日益高涨的,已如同海水般臭味泛滥的性欲时,影像也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了。
直到最后,他终于得到了满足。
然后,被欲望反噬。
@空白岸 9/10父权压抑和阳具崇拜“指引”下的一次漫长的而又触不可及的性高潮,挟带“闪灵”式的精神分析。
艾格斯高超的影像把控能力已无需多言。
值得一提的是,台词释义不再是以神秘主义的累赘的形态出现,而是在被臆想统治的视听狂潮下赫然显露出它不合时宜的黑色幽默般的狰狞笑脸,它大胆地袒露关键信息,将解读的权力交由观众,这才是真正有种的剧作!
@孤独的自由 8/10越来越感觉A24出来的这一批年轻导演为未来的恐怖片指明了方向,如果说恐怖片还在追求恐怖的话,对于电影作者来说未免太过时了,作者风格化才是未来。
看完这部作品,虽说私心还是更喜欢前作,但对于艾格斯来说应该是很成功的,它延续了女巫的古典气质,在视听方面更加的私人化,风格化日益成熟,甚至在模仿默片的表现形式上也是浑然天成。
不对本片中出现的人鱼、海鸥、性的隐喻作过多解释,理解点在于灯塔里封存的是人的原始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盒一般,对未知的趋之若鹜。
@松野空松 8/10灯塔或许是雌雄共体的,它就像是一根巨大的阳具,作为雄性象征的灯塔,站在阳具的顶端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另一方面灯塔发光的灯具就像是阴道,雄性们争先恐后去交配,帕丁森最后一脸兴奋高潮,而且两个角色本身的关系也够homo了。
@果樹 8/10灯塔是指引,也是统治;是向往,也是心魔;是守卫,也是心魔。
全片十分风格化,独特的美学配上复古台词,加之各类隐喻,文学性十足。
最想嘉奖的仍是两个主演,在具有递进层次的冲突中到达疯魔。
配合着对西方宗教与神话的理解来看更有意味,能通过高耸入云的灯塔与守灯人的幻像,反向思考神与魔的互文。
@德卡的羊 8/10这种古典且带有表现倾向的风格自然不必多说了,音效上其实并不“复古”,丰富的音场对于空间的搭建作用或许比起视觉层面的风格化来的更为有效。
罗伯特·艾格斯也是从一开始就在意图用这种手段生成气氛,内容继续延续民间传说为基础,将人物置入空间来引发内部冲突,但发展到后面几乎已经丢掉空间了,便不再迷人,只剩下了看与说,用视觉符号支撑表意,用言语构建动力,以及欲望横流。
@身不在场 8/10关于“posture”的电影,胶片间的每一处缝隙都被海水,香烟,酒精,Siren与血液填满。
@卡佛啪啪卡夫卡 7/10罗伯特·艾格斯这次是对神话语汇的“反弹琵琶”。
当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先知先觉者)被冠以源自弟弟厄庇墨透斯(Epimetheus-后知后觉者-epi/eph/ep词根-Ephraim)的名字(却将暴怒的海神命名为Wake),陷入的是彻底的迷失,甚至他的抗争都被降格不足为训——竟被“塞壬化身的灯塔”所蛊惑——这里又是反用其义或融合:诱惑与指引;塞壬之歌(有人解释为言语构建权力)与灯塔本身隐含的阳具崇拜和权力之魅的糅合:这种融合将文本引向更为混沌的状态。
当然这种永远无法逃脱的困兽之斗也是艾格斯所着力刻画的,梦魇——过往罪恶的反戈一击,生命永恒的缺失和注定的堕落。
倒未必比《女巫》更好,但确实未来可期。
- 未达极致?
过犹不及?
——陈腐与做作之间,是一种小聪明式的洋洋得意@法式曌影 7/10我更加坚信:如果不能把色彩做到极致,那黑白才应该是电影的本色。
完全就是《女巫》的另一种变体:个体在封闭空间中在人为与超自然的推导与蛊惑下的极端异化。
而也正于此,也更能横向对比出与《女巫》的不足之处。
光影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导演对空间的调度就相形见拙了。
灯塔作为主要意向并没有被完全发挥,还是太保守。
音效与意识流的剪辑产生的极强侵略性是可怖的,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导演可能不知道,质感≠氛围。
过于薄弱的文本无法匹配想要埋下的潜台词与背后的神话故事,如果能扩大一下世界观及完善各个方面,或许会是部恐怖史诗。
@纯肉锅贴 6/10整部影片似乎带有一定的宇宙主义主题式克苏鲁元素,诚然,本片借用了部分克苏鲁怪兽的早期形象以及“混沌”空间的使用,而我看到的是17min处一幕: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力感与恐惧令帕丁森回头,镜头跟随着摇动,一个阳具符码跃入眼帘。
而全片很多部分都是围绕着灯塔的任何细节作出夸张到变形的描绘,而这个符码本身的意义在我看来似乎还是在紧扣着一种主奴关系的纽带——权力,因此与《火山边缘之恋》对于理性-疯癫的嬗变的克苏鲁式恐惧相比,本片是略带陈腐的,《火》之恐惧在于一种庞大的壮美之下自身所处的情境溢出了所有能力范围之外并支配其运动与一切感知的去人类中心性,这种服从是更加绝望与令人恐惧的,或许《灯》依旧在于人物的关系、和对于放弃理性的恐惧,也依旧是人类中心的,而结尾处的镜头又是以什么样的视点存在的,一种小聪明得逞的得意。
@不ྀ死ྀ者 10/10@无色无味的气体 8/10@铎mao猫 8/10@Tous Les Jours 8/10历期评分TOP5:1.《星际探索》8.52.《爱尔兰人》8.43. 《灯塔》8.34.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5.《燃烧女子的肖像》7.8
曾几何时你是否想过每日重复的生活枯燥无趣,三点一线的工作平淡无奇,若有一天身陷灯塔时空,只身游荡在此处,只有一条规则,不能重复昨天,你该如何自处昨天还希望远大的你发现生活的小确幸(木雕的美人鱼),发现人生目标(登上灯塔顶端),在友情的怀抱中痛饮美酒(念着祝酒词),在温暖的小角落做着美梦(回向下盖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同一个地方却出现了不同,谁把汤姆的赞美诗换成了肮脏的俚语,谁把指引方向的灯塔换做照出真相火炬,谁给每日的工作增加了重量,大雨浇灌着上坡的独轮车,生活用具被潮湿俯身,即便是捕鱼箱里也别塞进了一颗人头这是四维空间,你忘了吗,你曾在这灯塔上工作一生,如今两鬓斑白,像是年迈的船长摔倒在甲板上,我是曾经的你,帮你扶起时被你的苍老惊醒,回到你年轻的时候,敲打那里的水龙头,挥舞着海鸥的尸体,挖出我们一起珍藏的美酒幻想我们一起载歌载舞,给年轻的接班人讲述传说
先不从雄性的角度讲 电影本身让人生理不适 明明是汹涌的海 美丽的灯塔和人鱼 还有悲剧性力量的克苏鲁 海神 结合出来的故事没有悲壮的那种酣畅感 有东西欲绝于胸 像一只半夜在后院嚎叫着逐渐死去的黑猫 让人恐惧不安 又不至于怪诞到拜倒在神性之下 和男主的遭遇一样吧 你根本不知道谁才是真的疯了 没有公正的叙述者 只有一种静谧中逐渐吞噬理智的氛围 san值逐渐失控 这种电影像一个梦境 理智和情感都被赋予 你的大脑(导演)根本不讲道理 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情发展失控 最终毁于一旦 回到老拉康的视角 又是天生游牧民族一样的男性 一辈子都在找一种寄托/归属/认可 无法琢磨的大海上一座明亮的灯塔 阴道/子宫 人鱼是它的messenger 人类对大海最雌性的性幻想 在男人中口口相传要警惕她迷惑心智一去不返 而反射出的其实是对于心智落脚点的渴望 征服的本质是寻求认可 在男主身上已经体现的非常深刻 生活里所有的被否认/被迫游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position 让他们心里对于一种完美的解脱的渴望越来越大 这种渴望引来了好奇 而好奇为什么会带来毁灭 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 不虔诚的 自私的探索 带着目的的 偏执的 狭隘的好奇 出于恶而不自知的好奇 必将受到惩罚 如果普罗米修斯和男主是同样的情境 那被鸟啄食内脏再愈合就很合理了 真理不来自于外部 或者说到达真理的唯一途径在我们的身体里 我们日复一日开膛破肚地搜寻真理 又被只能在现实中存在的身体拖回现实 修补一阵后回到现实为了身体去上班 上学 晚上回家又进行下一轮肢解 我们都在这个循环里 没人能超脱 因为我们都是自私的恶 无人幸免
以下所言发誓都是真话:我见过Thomas这样的人,是我还在台湾读书时我的大学老师们。
自卑,异己霸凌,享受在学校这种封闭环境内的权势滔天,在必要时候经常彰显权力,容不得一丝反对,表面上注重形象维持面子,口中谈论着民主自由,公平修养,说着电影有多元的表意方式。
却背后马上就给你一个班级最低区间分,甚至沟通和联合其他老师一起。
因为他们容不得你不遵从他们教导的拍片方式,容不得你对他们的质疑,所有的质疑声都让他们原本空洞的言辞显得更空洞,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
但你越质疑,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越正确。
这是不是有点像(灯塔)里的那个守塔人Thomas,同样的腿伤讲出不同的故事,在温斯利质疑海鸥厄运是迷信时就出手伤人,因为他自卑,因为他跟本没当过水手,因为他在找别的工作时都受到打击和嘲笑,守塔人是唯一可以让他沉浸在自己王国里的职位。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放着妻子孩子不生活,而选择一个人来看守灯塔过着潮湿而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定是他在妻子现实世界的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很压抑,所以才十一年不见他们来到这座灯塔,因为灯塔不会嘲笑,灯塔不会打击,灯塔不会质疑。
本片故事并非精神病的幻想,幻想这个词只不过是Thomas为了打击winsly而故意的说辞而已,目的是打击winsly的精神,让他混乱,不敢质疑,从而臣服在Thomas的权力下当一个听令的奴隶。
这也是Thomas守塔人不想让winsly离开这座岛的原因,他渴望这种权力,因为只有当其他人一起在时,他才会是灯塔王。
所以他开出很高的薪酬招来了罗伯特·帕丁森,即使他其实一分钱也没有,这点从他最后日记里记载应该无薪解雇就可以看出。
而从这个岛因为高薪而不停的有人来,但最后都离开,就可以猜测出Thomas一定有问题,亦或者是Thomas也曾经被这样奴役过。
至于 自尊 这个主题,从高潮段落winsly的反击Thomas并让他学狗叫就可以知道。
这种当狗奴役的反击方式出现在高潮,导演一定是有意为之。
这样梳理下来,故事就可以概括成:一个低自尊者为了满足对权力的向往,而刻意留下一个年轻人并对他进行精神摧残以满足自己不容质疑的自尊心的故事。
而所有那些引发观众混乱的Thomas说辞,都是他在撒谎。
他编造当过水手的谎言,是为了让别人崇拜而满足自己的自尊。
他不让winsly上灯塔,也是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当权者需要一个权力的明显象征。
至于章鱼触手和海妖,只是渲染岛上没有女人,所以男人们性欲很大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已。
只是作为灯塔背景和氛围的铺垫,也是winsly从反抗走向成服的转变过程。
我理解他是因为我那几个大学教授也这样,而且我相信有很多人也都是这样。
但因为掌握着学生的分数(台湾影视系是没有期末考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具体打分原因的),可以轻易断送学生前程,就可以滥用这种权力去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学生磨炼的不敢再质疑,这种现象没人能管吗,这种尊卑的体系真的合理吗?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大约200多年前,命途多舛又穷困潦倒的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纽约刚刚写就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他或许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人生还剩下最后十年,但应该预想不到自己笔下的那些长着鳃、满身触手的旧神们会扩散到全世界,影响到那么多个文艺创作者。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新作《灯塔》,看上去似乎又是一则《克苏鲁神话》的延续。
1
与导演的前作——以女性为主角的山林故事《女巫》相比,《灯塔》似乎有非常大的不同。
这次的故事舞台,是汪洋之中的一片孤岛。
在这片孤岛上,罗伯特·帕丁森所饰演的“青年”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老者”——两个男人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本应按合约只在此维护四周灯塔的他们,却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了计划。
但要说被汪洋隔绝的孤岛比新英格兰的山间小屋更有恐怖氛围,不如说浩瀚未知的海洋,本身就是恐惧本身。
片中的恐惧体现,皆是海洋的延伸。
不知正体的塞壬,在老者的口中,是业已死亡的疯癫助手在别处叫嚣过的胡话。
在故事的伊始,青年便早在灯塔的前任管理员的橱柜中翻找出她的雕像。
于是在午夜梦呓中,她便成了这突然降临这孤岛的神秘来客。
独眼的海鸟,拥有翅膀的它,本应如恬噪的同类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不知道为什么,它却总是与青年过不去,常常来阻碍青年的劳苦工作。
即使老者告诫青年不能招惹海鸟,它仍旧如同原罪一般,与青年如影随形。
老者,一个常常絮絮叨叨的老水手,也是青年的恐惧之一。
神秘的祷文和关于海洋的禁则似乎不算什么。
而以位谋方便、老是把扣工资挂在嘴边的行为,又似乎只是令人厌恶。
在青年早就自曝名叫Winslow,但老者还是自顾自地称青年为“Lad(年轻人)”——这种如同“父亲”一般傲慢的态度,似乎才是他最令青年畏惧的现实理由。
被老者称为“She”也被作为本片片名的灯塔,则充当了这片中的最大的欲望投射。
尽管畏惧着老者,但青年仍对平日里只有老者才能上去的灯塔上层心生向往。
于是在青年窥视的视角里,恐惧和欲望连接了起来,让未知的事物暂时得到了一个可以解释的答案——对折射出光芒的透镜赤身裸体的老者,更近乎是对邪神的顶礼膜拜,从镂空铁板间隙掉下来的体液,也化成了这片无光之海中的巨型生物,追求光而产生的黏液。
从灯塔之顶扫过的触手,会让克苏鲁神话的粉丝兴奋,而普通影迷会比较在意,“斧头追人桥段”与《闪灵》的共振。
令两者共通的,或许是影片中段那一场互问——风暴来袭,被困在孤岛上的青年和老者,终于借着醉酒,因为累积已久的矛盾和秘密开始了争执,十八个“What?
”接连从两人嘴中蹦出。
这十八个“What?
”,代表着愤怒,代表着不信任,但在本质的含义里——它还是直接代表了两个对彼此情况丝毫不知的人,对于未知的疑问。
而克苏鲁神话中,洛夫克拉夫特将其唤作——“不可名状(unspeakable)”。
2
在参考赫尔曼·梅尔维尔与萨拉·奥恩·朱厄特的那些关于水手、海洋、灯塔管理员的传记、短篇怪谈后,罗伯特·艾格斯与马克斯·艾格斯联手写的这个故事,显然会更加接近现实本身。
但《灯塔》最让人着迷的点,并不是“引经据典”,还是需要归功至创作者本身的——模棱两可产生的多义性。
片中说到的“圣艾尔摩”,实际上是三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位主教,因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迫害,被破胃绞肠而殉教。
传说他可以躲避雷击,所以成了水手们信奉的圣人。
片中老者的触手,除了如今文艺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克苏鲁”之外,其实也不难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几种神话体系扭杂,如同将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串联在一起,不同神话体系之间的相似,在为这个故事添加现实感之余,也恰好构成了可供观者解读、再创造的多义性。
但在影像之中,帮助观众去解读自己含义的,还是“明”与“暗”的对比。
整部《灯塔》镜头下的环境,多是灰暗的,就连人物本身,都浸染在这如墨一般的偏青黑白画面中。
唯一明亮的镜头,是约30分钟时,两人开始重新粉刷灯塔的塔壁。
即使没有透镜本身的光,灯塔仿佛正是这个黑暗世界里的异物一般,如此“明亮”——这种用影像做出的心理暗示一直持续到片尾。
无论是圣艾尔摩,还是波塞冬、克苏鲁……人心中灰暗的神,在这个故事中都只是灯塔的陪衬。
通过这层表意,似乎无论剧本的原初究竟是要讲底层赎罪者的自证,还是关于逃避者的惩罚……“Winslow”、“Wake”、“Thomas”……似乎都没有必要去深究,因为电影呈现出来的表面故事,只是一个看似“作者已死”、上古时期就残留下来的精怪寓言故事罢了。
在精怪寓言故事的表壳之外,并没有任何过多解释。
这种看似粗粝实则精准的安排布置,或许就是罗伯特·艾格斯的作者性。
比起《女巫》,这种精准的多义性又更加提高了。
当你看到癫狂的最后一幕,如果你在之前就联想到了海神波塞冬,那你无疑还会想到同神话体系的普罗米修斯——这个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神,最终被困在高加索的山上,日复一日地被鹰鸟啄食心脏。
《灯塔》并不会强调,或许圣艾尔摩的受难记才符合最后一幕的原旨。
这种来源自“不确定”的不安,在文本和影像留下来的序列空间中余味悠长,也让人体会到了最原始的——关于“不可名状(unspeakable)”的恐惧。
3
显然,似乎把罗伯特·艾格斯当成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影像上的传承者,还不如拿他跟其他新生代导演比较——毕竟,《灯塔》也才只是罗伯特·艾格斯的第二部长片而已。
而放眼今年北美电影的恐怖世界,同样有另外两部导演的第二部惊悚长片新作熠熠生辉。
乔丹·皮尔指导的《我们》,在“反威权”的表面主题上,似乎与《灯塔》的一种解读有些类似。
但该片的定调更类似“商业恐怖片”,好像无法与有着浓郁怀旧文艺风格的《灯塔》做对比。
不过就以导演在主题定调的区别上而言,比起前作《逃出夺命镇》,《我们》的主题显然更为大胆、更具普世价值。
似乎《我们》与《逃出夺命镇》的区别,又比《女巫》与《灯塔》的区别大。
可惜的是,虽然制作规模、主题都比前作更加“大”,但为了照顾商业片观众,《我们》终究还是比其他作品少了些逻辑上的合理性。
而《仲夏夜惊魂》的导演阿里·艾斯特,似乎更具有与罗伯特·艾格斯争夺“新生代恐怖王”这个名头的实力。
用白昼体现恐怖异教习俗,作为前作《遗传厄运》家庭邪教故事的侧面补充,似乎也是一种有新意的“作者性”。
但正如阿里·艾斯特的访谈所述,《仲夏夜惊魂》和《遗传厄运》一样,还是一个更像关注社会性的家庭故事。
当新增了24分钟的导剪版问世后,许多人对于此片“惊悚片”的心理定调还是难以被满足,这被减去的24分钟并不是因为尺度过大,只是因为纯粹的时长过长、商业因素罢了。
其实在北美公映、流媒上画都晚于后两者的《灯塔》,目前在豆瓣和IMDB的高分,似乎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但就个人而言,其实《灯塔》复杂精准、又能让解读出不同版本的人都喜欢上的“多义性”,就成为了这部作品值得一切赞美的理由。
如果罗伯特·艾格斯的下一个项目,还能维持如此的“不可名状(unspeakable)”,只留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谜面,让观众仍然保留着对作品的解读空间……那我相信,他的作品一定能继续打动更多喜欢发掘人类恐惧本源的观众。
原刊登于公众号“电影岛赏”及豆瓣号“二十二岛主”,刊登标题为“这部期待了半年的恐怖片,真的没有令我失望”及“《灯塔》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带我们回到了恐惧的源头”,本文标题为原稿设想标题。
撰文:匣中猫编辑:二十二岛主特别感谢:sTill-Lifemp.weixin.qq.com/s/zADEqPShpCP_fVvAGwTexQ
#4th IFFAM# 戛纳双周→澳门“十面埋伏”单元。呃看完觉得戛纳没去排三小时队还进不去是个正确选择;以及在澳门看的福利就是有中字——中字太重要了,各种文绉绉的大段吵架台词和脏话看英语字幕都不一定跟得上啊。黑白1.19:1画幅,非常戏剧化的权力-控制的戏,就是扎着架子秀演技;剧作的梗不算新鲜,不确定性叙事和幻觉/主观的使用,让故事也有些心理惊悚-烧脑片的意味(当然也有些故弄玄虚和点死为止了)。美术很下功夫,暴风雨和岛上严酷的自然环境拍得相当不错;影像风格相当强烈,有几处非常炫的剪辑和主观幻想的影像。
完全没get到惊悚点,甚至都没看明白这片想表达什么。就是孤独的守塔生活把人逼疯的故事??!闪灵还有俩正常人做衬托,还有点故事铺垫,这片,就俩疯子。除了孤独感受到了,别的一概没感受到。
看到同行去的小伙伴也睡着了我就放心了 = =1·····
太唬人咯,完全不喜欢
使我愈加怀念Jean Grémillon九十多年前拍的大海和灯塔。
无聊的黑白和故弄玄虚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简直戏剧界的porn,演起来肯定倍儿爽。音效的叙事比重非常大,环境里的各种声响没有断绝过,并且随着场景变换而逐渐进入和退出,印象中只有拿斧头砍的那一幕用了很刻意的戏剧感配乐。此外灯塔的隐喻就是一如既往地很mesmerizing,神话、水手传说、怪谈、新怪谈甚至精神分析,有各种解读方向。烟的符号也很有意思,烟斗vs卷烟,两个人点烟的方式,交换烟抽又交换回来。对于男人来说不发疯大概需要烟、酒、女人、权力。有很多老电影里面用朴素手法带来的悬疑惊悚的感觉。最后看见灯的脸部特写镜头仅仅用黑白色过曝就做出了迷幻效果,令人掉san值的程度不亚于midsommar里面跳动的花和annihilation里面的特效。
看起来是被孤独包围、被权利驱使、被欲望吞噬终走向毁灭的故事,但极强的影像风格和意象化表达使得影片具有多种解读方向,特别是色彩和音效,无限放大了电影的压抑感和惊悚效果,两位演员的疯魔表演也恰到好处。
上头
人鱼木雕打手枪,官僚剥削生触手,死鸟潭,浮木尸,笼中头,荒岛灯塔娱乐太少,劈脑开膛滚落楼……以为是又一部《冰肤传说》,结果是更写实向的心理惊悚;虽然风格化做得挺漂亮,但类似边缘地带导致崩溃的两人对手戏,个人还是更喜欢俄罗斯北极冰原科考站的《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
果然,美术出生的,就像上一部《女巫》,custom design做的不错。观影最大感想:这真的很适合搞一个porn parody……可以容纳多种porn子类。
【7】装神弄鬼一惊一乍看不懂一个半小时后,结尾的处理让整个电影变得非常高级和并让整个电影真正充满了奇幻片的色彩意味。用以为编不下去就用发疯和精神错乱来解释本片一切装神弄鬼的谜底,结果是装神弄鬼的基础上讲了一个类似于圣经中的洗脑的专属感的电影。灯塔是神秘且神圣的物证,而两个人一进一退,外来者侵入,居住者守护。最后让整个神神叨叨的一切落脚于神的惩罚,这点很新鲜。结尾15min非常非常棒!
黑白摄影展;恐怖片也可以这么无聊这么不恐怖类型片。
什么东西看不懂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很极致,但很难熬。
恐怖是假,魔鬼是真。这两个演员太魔鬼了!!/ 4th IFFAM @澳門觀光塔
有点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