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
The Shrouds,Les Linceuls (法)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文森特·卡塞尔,黛安·克鲁格,盖·皮尔斯,何家蓓,伊丽莎白·桑德斯,詹妮弗·戴尔,埃里克·温塔尔,容海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维斯拉夫·克里斯塔,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男主卡什是一名有创意的商人、悲伤的鳏夫,他建造了一个设备,能够在一块埋葬的裹尸布内与死者联系。当卡什这项革新性的事业即将闯入国际主流视线时,包括他妻子坟墓在内的几块墓地被蓄意破坏、几近摧毁。卡什努力想要揭露袭击真相,而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婚姻、对已故妻子记忆的忠诚度,同时把他推向新的开始。详细 >
@CannesDebussy
充满现代性
当镜头再次逼迫我们审视身体,或者说某种精神化的外显形式,这种被主观化的语言仿佛很自由地开始借由他者之口重新诉说着关于生命和爱的故事。哪怕是物理/医学意义上的突起开始阻碍交流的诞生,哪怕非人的伪装继续沉浸于自我陶醉的悲伤中,爱的语言始终没有变质,不管途经了多少复杂的媒介和转述。
不会真以为柯南伯格会对悼念亡妻的故事有任何讲述的欲望吧。以侦探电影的语气展开,串联起证据与观点,直到尸骨不断显形,从不可腐朽的物质到高清的虚拟图像,从病变残缺的身体幻象到相同血缘的实体分身,抵达真相的过程逐渐变得滑稽诡异。抽丝剥茧的对话可以被轻易打断,替换作新的版本,每一个人物都伫立在以自己为圆心的世界,完成叙事的接力。没有什么可以被信任,眼见的、可触的、坚实的情感纽带或被本能支配的欲望。生与死的界限逐渐模糊,很虚无的电影。
柯南伯格可以考虑退休了,拍的什么玩意,设定看似高概念实则空洞无趣,叙事又臭又长,画面质感廉价的不如美剧,影片还有不少刻板的东方印象。
Necrophiliac metaphor for grief and mourning is cool, but what's with the conspiracy theories? Cronenberg's another fetish? Speaking of, he does have a thing on spy stories...
不同的fiction类型(阴谋论、双胞胎分身、梦境、未来科技)被以一种最简洁的方式摆放在一起,有种回到storytelling本身的趣味。少数的动人的地方在于Becca残缺的身体被剥离了痛苦存在于fiction中,当问她are you still alive,下一个镜头她就出现在门口,容光焕发
心死鸡没死桥段把我气笑了,整体而言算是带有浓郁自嘲和自恋性质的近未来软科幻老白男中老年危机片,对迷恋、偏执、错乱、无力、恐惧的描绘都很私人,也只有柯南伯格这种早已功成名就的导演有资格这么拍了…最大的亮点是男主家日式装修挺好看
【7分】一主一次两条线,主将死亡、衰落与身体,依旧保持着绝妙的柯南伯格风味的设想,次却引入了阴谋论,这有点让我无所适从,悬疑的元素或许在叙事上填补一层,但我总感觉游离在外。尤其是在这里,文森特卡索出乎我意料地像柯南伯格本人,我在红毯看过他俩又看电影中的角色,一瞬间觉得太私人了,这让我恍惚。但依旧想捍卫一点,从始至终柯南伯格讲述的都是“柯南伯格式”的东西,这点从未变过,无论是80s/90s更受好评的《变蝇人》还是10s后更受争议的《大都会》,身体恐怖始终是柯南伯格叙事的核心。他的所谓的变化并不在他本身,而在于大众对于身体恐怖的误解,body horror从来不等于gore。
想起来小时候听到的一个不知道应该叫做哲学小故事还是无聊小段子的东西:有一个人想圈出一块面积最大的地盘,于是Ta绕着自己画了一个圈,然后说“我在圆圈外面”。“裹尸布”大概就相当于这样一个圆圈,它用高科技摄像机来实时观测内部的尸体,但制造它的人又何尝不是被其反向紧密包裹着,以至于生活宛如尸体腐烂一般逐渐瓦解。至于整部电影是充满哲思还是无聊透顶,或许只能取决于观众对柯南伯格的熟悉程度了。
是因为我不够了解柯南伯格吗,为啥没人说啊,真的好像林奇,宛宛类林奇,但是因为又做的太日常了,不够像林奇那么端着,所以反而产生了一种冷笑话般的幽默感,就女主角和男主角聊天结果说阴谋论会让自己兴奋,然后就干了个爽那段,真的很好笑啊,还有男主角也总是呈现出一种傻傻的一脸懵的表情。短评有人说的对啊,确实是一股大导想要赶上时代的那种味儿。其实它就是一个阴谋论大月饼,老年人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20年代下的阴谋狂想大月饼。
老人多努力啊,热点热门话题时代洪流都极其敏感,前卫大胆的命题这一切都未曾改变。但这注定是一部拍给未来的电影,若干多少年后或许它是一个超前的寓言。而当下看来却是很多的对女性的审视和展览,女性残破的肢体和器官挡住男性,男性戏里戏外都安全。但得说卡索真性感啊。
感受到導演各方面的「焦慮」,科技/Ai/情愛/身體/生命/物質… 導演一以貫之對於BODY和醫療的迷戀,來到2024年,屍體也可以藉由科技物(攝影機裹屍布)“媒介化”成為活人家屬螢幕上的影像… 相比“上載新生”(Ai克隆人意識 復活逝者),男主角專注於“實體”(屍體),至於所謂的“陰謀論”與敘事反轉,也許並非本片焦點,大段正反打的長對話,角色們聊到最後,似真亦假… 若說這一切都是躺在裹屍布裡的男主做的夢,似乎也行得通… 沒有徹底的“死”,是否也意味著,沒有真正的“生”? (只能通過澎湃激情確認自己還有感覺… 亡妻也會在睡夢中迴返,留下謎團…)(25🐴奇幻影展,Taitan廳)
科技,身体,政治阴谋,爱。
3.5
+迈入新世纪后Cronenberg最佳:极端焦虑卷进未知的真空地带,使得“哀”从行径麻木到苍老。背地里,忘却干瘪般死亡。
AI时代的柯南伯格依然践行着对 身体恐怖 的发散性思维创作,亡者未亡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对科技决定身后事的强烈担忧是本片开展叙事的源动力,整体完成度尚可但更多的是停滞般的愚缓,少了几分犀利的反思。
@NYFF62 与柯南伯格最近的一次 尽管不是最好的柯南伯格电影 也不像未来罪行一般有着那么多的iconic柯南伯格元素 但仍然是一块不乏有趣的柯南伯格碎片(并且是最话唠的一块) Almost purposefully chaotic. Conspiracy is the new grief. 在哀悼中越陷越深 缺失的美丽肉体一步步滑向死亡 而纯粹由words构建出的阴谋论也越来越离奇 直到结尾我们也没能走出这份grief. 尝试直接讨论了现代科技(那瞩目的特斯拉)摈弃了之前作品里生物科技的设定与现实的距离 一切shrouds的设定都是完全可行的 这也给了数字影像一种怪异的现代质感 甚至开发出了全新的digital body horror 更像是柯南伯格将过往美学带入现代的一次尝试
TikTok化身全息裹尸布代工服务跨国政府大数据收集/监控网络阴谋论激发特殊性癖,火山保护团体呼吸二氧化硫人体造酸咳出食道以此鸣志,失明感官补偿语速加快和双指键盘隐藏游戏,死后骨质增生亦或数字虚拟,AI马甲人工操控模糊现实梦境恋残哀悼……对于当代博物学理念的发挥,其实跟柯南伯格的小说《吃了》相似,但多了一层尝试以此消解亡妻痛苦的抽离情绪,反倒加重了结尾悲伤
通过全方位的“观看”来延宕哀悼,从而实现对亡妻的全面占有。尤其当哀悼通往的不是复活的企盼,而是以死亡的状态加以掌握,这欲望更显得病态和暴力(黑泽清的《生存执照》从另一侧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这一困境)。男主角借助科技的力量(3D成像、网络接入、虚拟形象)来实现这种野心,也终被科技反噬(服务器宕机、信息被窃取、遗体成为医学样本)——这是“占有注定徒劳”的故事在当代背景下的重写。但如同所有类似的失败者,他拒绝承认这一点,而将失控归咎于外部势力干扰,也将阴谋论视作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 面对当代生活诸多难以掌控、令人沮丧的真相,阴谋论仍不失为一首哄骗失意者酣然入睡的甜美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