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触动我的,竟然是 Florence 的恋人 Mr. Bayfield。
Florence 的乐观、善良和坚持自我,在梅姨出神入化的演绎之下虽然成为了整个电影起承转合的关键,让人在这 110 分钟的电影里笑泪相替,但仍然无法掩盖主核心的略显“老套”。
唯独一点,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由 Hugh Grant扮演)之间对爱情的理解和维系,独特的相处模式,给了我 2016 年最后的一点感动。
继承了父亲遗产的 Florence 富得流油,但这是有代价的。
Florence 必须要按父亲的意愿来行事,这包括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然而丈夫却在新婚当晚将梅毒传染给她。
#当时梅毒仍然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在 Florence 与 Mr. Bayfield 相遇的第一天起,寻常情侣之间的性成为了他们不可跨越的一道槛。
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平衡,Florence 默许了 Mr. Bayfield 在外面拥有自己的情妇,Mr. Bayfield 将除了性爱之外的其他给予了 Florence,包括自己的演艺事业。
“三观正”的人或许会质疑 Florence 的软弱、Mr. Bayfield 的自私,认为“真爱”可以战胜一切,包括对性欲的追求。
我呸说这话的人,若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也不失为一条好(女)汉,我敬佩你的大义凛然和完美人生,希望你真的拥有自己所宣称的如此纯洁的爱情和人生。
大部分的时候人生并不能尽如人意,能把爱情经营得长久,靠的是两人的善良和对对方的信任。
是的,是善良和信任。
善良到可以体贴对方的实际需要,信任到可以坚信这不是对方伤害自己的借口。
#渣男/女请不要用这个贴来做出轨的正名#两个人相遇相知,总未能 100% 地相配,挡在 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之间的是梅毒,有些人遇到的则是年龄相差太大、有些则是“性别相同,怎么谈恋爱”、又或者是长距离恋爱、父母不同意等等。
在遇到这样的困境时,我希望你们都可以仔细想想,怎么样的决定才是自己想要的。
想一下影响自己做这样或那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再想一下现在正在考虑的因素是为别人而考虑的,还是为自己所考虑的。
人生在世,能开心的时刻不多,遇到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人也不多,而遇到一个让自己开心,而自己又能够让对方开心的机率就更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这样的一段感情。
所以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也请尽力用着善意和信任去解决,迎难而上。
也有人反驳说,这样的恋情能有结果吗?
定义一下什么是结果?
领证结婚?
生子?
如果是一心奔着结婚去的,不如直接相亲来得简单省事?
结婚不是我们的必然命运,只是人生的一个选择,合适的时间出现合适的人罢了。
恋爱(我更倾向于用 Fall in Love 来表达)不能以长期(所谓的“开花结果”)为目标,见步行步才是正确的恋爱观,不然就失去了恋爱的意义。
今天刚好有个大龄女青年跑来问我说,要不要和年龄相差将近 10 年的小朋友在一起,怕人言可畏。
我只回了一句:鲜肉都让你吃了,人言可畏算个毛。
自然是半开玩笑地回答,但我真心希望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少一些对外在因素的忌惮,多一些对自己幸福的大胆追求。
幸福有千万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才是最真实的,切勿让世俗眼光局限了爱的形式。
第一次听一个女人认真地跑调,是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卡梅隆•迪亚兹在朋友们的聚会上,起先她很羞涩,然而当她鼓足勇气努力地歌唱的时候,却妥妥地跑调了。
生活中一个无常的小片段。
那偏离的调子荒腔走板,喜感出来以后你又会被她的真诚所感染。
是的,女孩宁可暴露走调,也要努力表达,这得是多爱这男的呀。
卡梅隆•迪亚兹只跑了一小段,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跑调天后》是整段歌剧,要跑得“像”(表演五音不全地唱比正常地唱难多了),要跑得既“婉转”又幽默,就像讲笑话的人得一本正经地讲,包袱不断,又要搔到痒处才能把人逗笑。
这难度和把控力太见功力了。
梅姨年轻时美得那样超凡脱俗,老了依旧很有味道,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
《廊桥遗梦》、《穿普拉达的女王》、《时时刻刻》、《铁娘子》、《小妇人》太多了,很多经典角色都值得品读。
好的演员会一直突破自己,不断尝试,甚至有点“丑”或者“滑稽”的角色都在所不惜。
梅姨让我想到巩俐,都是厚重的,融入角色不留痕迹的忘我演员。
电影豆瓣6.9,我给梅姨打五星。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 The Glory9.4Florence Foster Jenkins Cosme McMoon Thomas Burns / 2008
虽然剧情都能猜到吧,但是还是很受感动,表演超级棒,跑调的那一段笑出猪叫😂😂😂但是也只能给3.5星,按说作为一个年少就有极高钢琴天赋的音乐家不可能听不出来音准问题和节奏问题,她却从始至终一副懵懂无知毫无察觉的表现,让我觉得逻辑有巨大的问题。
As soon as I found that she was bal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I can tell where the plot was going immediately. It still moved me so much by her enthusiasm on music and the support from her husband and other friend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ress was excellent and incredible. But there is something illogical: It is hard to imagine a professional musician like her didnot even realize that she is out of tune.
妈妈是个敏感自卑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好,永远羡慕别人。
看中了衣服,总是询问我们的意见。
其实我们的审美差异这么大,长辈喜欢的,年轻人不喜欢;年轻人喜欢的,长辈不喜欢。
衣服买回来,穿在身上走到我们面前,问我们一句:“怎么样?
”我想,我说不好看,她每次穿衣服都会想起我的评价,然后一边穿着一边嫌弃自己。
而如果我说好看呢,她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心可以多多少少收获一些肯定和鼓励。
两相权衡之下,我总是盛赞好看,挑一个点加以细说,让她真心相信我。
我们总喜欢向身边最信任的人询问意见,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是在打听真相吗?
还是寻求一种支持?
以跑调天后这么热爱音乐的个性,靠着对音乐的热爱来抗击病魔,真的想听她最爱,最依赖的另一半告诉她真相吗?
观众嘲笑又如何,我只想知道最重要的你永远支持我,永远会和我在一条船上。
试想一想,女朋友问男朋友“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样的千古难题时,真的是想知道男生的实际想法吗?
不过是想知道在男生心里的重要性罢了。
问“最近我是不是胖了”的时候,也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只是想知道——不管多胖,你能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问“我好看还是那个女生好看”的时候,只是想知道,你是真心地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女生。
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最在意的你,是什么想法。
只要是你说的话,我都愿意全心全意地相信。
(额,其实愿意听的仅限于为了哄人而撒谎的话。
真正撒谎的时候,第六感是不会放过你的。
)所以台下的观众笑又如何呢?
我有愿意坚持一生的热爱,又有你在我的背后,这是莫大的幸福,足矣。
音乐传记片《跑调天后》还原了美国三四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弗洛伦斯·福斯特·珍金丝(梅丽尔·斯特里普饰)的传奇故事,她热爱音乐,热心公益,乐善好施。
沉醉于自己美妙的歌声中,沉溺于追捧者的爱戴里。
坐拥庞大的遗产,身伴爱侣对她悉心照顾打点前后,生活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美妙与幸福。
而事实却是弗洛伦斯这个造梦者,一开始编制这个美妙的时候已经自带缺陷,可贵的是那些先天的和后天的缺陷终究都没能戳破她的梦境。
奇特的她,让人惊叹大家都知道流行歌手举办演唱会也好,歌唱家举办高雅音乐会也好,无论大型的四面台,或是小型的迷你场地,主办方和歌手都会希望售票情况越多越好。
但是弗洛伦斯举办的大小音乐会都限制了门票的发售,可见她的目的一定并非盈利。
另外,就算限量发售门票,也可以视为一种饥饿营销,越快抢购的人就能占得先机到时进场当观众欣赏表演。
想要现场听到弗洛伦斯演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丈夫兼经理人圣克莱尔先生(休·格兰特饰)为观众设置门槛,每一位购票入场的人士都必须经过他亲自严格心细的筛选。
首先不能是热爱音乐,纯粹追求听觉上享受的人,其次是否听过弗洛伦斯的歌声,如果是新观众基本上会拒之门外。
天真的她,被人讥笑弗洛伦斯在朋友的支持和一小撮观众的追捧下,一直以为自己的歌声美妙至极,可以与当时的几位女高音歌唱家齐名。
她甚至不满足自己的小型音乐会,要与乐坛新星争光辉,不顾后果地势要在卡内基音乐大厅举办三千人的公开音乐会。
丈夫因为她的这个任性的追求,煞费不少苦心去维系那个脆弱的真相。
那就像纸团保不住的熊火,弗洛伦斯太热爱自己的音乐事业了,她听见收音机里面的点歌,于是乎将自己的歌声灌录到黑胶唱片里面。
她要将这样美妙的音乐带给那些正在接受战争(正值1944年)苦难的人们,她将唱片送到电台播放。
年轻人争着要弗洛伦斯的唱片,只为在大众留声机之下,以这样荒唐刺耳的歌声取乐。
不仅如此,弗洛伦斯擅自赠送1000张门票给开往前线打仗的战士们,因为她认为音乐可以治愈战士受伤的身心。
音乐会当晚,士兵们第一次现场感受这样的走音,他们发出了夸张的嘘声并宣泄着恶意的嘲笑。
热忱的她,将人征服弗洛伦斯一向出手阔绰,乐于助人,在音乐圈收获不少大师级别的友谊。
年轻的钢琴演奏师一开始为了得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信心满满地参加了伴奏遴选。
因为得到这份演奏工作,钢琴师很高兴,但当他知道以以弗洛伦斯这样糟糕的唱功也要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时,他表示拒绝演奏,钢琴师认为为这样一名走调的所谓歌唱家演奏会坏了他自己的名声。
直至每日为弗洛伦斯演奏,看着她卖力地练习与沉湎于音乐中的自我满足,她对于音乐的追求热情消除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潜移默化之下钢琴师竟也被她打动了,希望为她作最好的伴奏,认为那是一件值得实践的壮举。
到了音乐会当晚,弗洛伦斯看见士兵们哄堂大笑的场景,她怯场了,不是因为她意识到了真相,而是她认为那很怪异,她感到不解。
这个时候,于第一次笑场的两位观众却为她站了起来,呵责那些没有礼貌的士兵,并带动全场鼓励弗洛伦斯表演下去。
音乐会一首又一首地进行下去,士兵们停止了骚动与不满,也许连他们也诧异自己会在这样另类的歌声里面找到了美好的东西,可以静静地欣赏下去。
音乐会完满地结束了,弗洛伦斯的音乐梦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她靠着那样无知无畏的热忱打动和征服了众人。
也许这是音乐史上的一件怪事,如果你不介意那走调的非主流,这又何尝不是音乐史上的一件盛世呢。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37日期:2016年11月7日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很惊讶梅姨的精湛演技在大家的评价下竟然只有不到7的评分。
认真的看了一些评价,结合本人几次认真看完希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不是所有关于权贵富人的谎言都是皇帝的新衣。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作为中心人物的佛罗伦斯女士的几个细节:1.在安排午餐座位的时候,表现出老太太的细心和对午餐习俗的尊重。
而随后到来的托斯卡尼尼的到来,选取的几个镜头就很有意思。
大师带来了讨好老太太的礼物(黑胶唱片),在开口要钱的尴尬语调以及他走之后侧面表现了他回报老太太的方法是赠予其一份录音。
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对于老太太的夸赞,而我们的佛罗伦斯女士也丝毫没有浮夸的虚荣。
2.钢琴伴奏麦克穆恩首度登场,老太太第一次讲起了她的过去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
其中被圣.桑的天鹅打动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3.第一次学歌的时候对音乐的全情投入和听到夸张之后开心的表现。
4.老太太入夜前与丈夫的深情对话,老太太的软弱第一次展现。
同样的请关注老太太的表情,特别是听到丈夫念诗时候的幸福感。
———————————————至此前半段的部分细节已经整理完了,有人说前半段体现了佛罗伦斯女士的虚荣和大家各自心怀鬼胎的为她营造一个虚幻的国王新衣式的梦。
但是在笔者看来,前半段对老太太性格的描写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本电影的女主—佛罗伦斯女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乐观,好施,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打从心底里喜欢音乐(或者说古典音乐),也有虚荣的部分(每次都要看报纸对自己的赞誉)。
随着故事的推进老太太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认真观影的大家一定也注意到了后半段老太太情绪的起伏和影片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
虽然随着故事的推动,这个华丽的美好的梦总会幻灭。
那个活在梦中像天使一样的老太太总会消失,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这个善意的谎言有多美妙。
随着人渐渐成长,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越来越不能用绝对来定义人和事。
就像影片所表现的这个梦,参与在这个梦中的人,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配合吗?
有。
我们的佛罗伦斯女士有虚荣的部分吗?
绝对有。
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梦成为一个好梦,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好梦。
这个梦里不仅仅有为了个人利益而配合的原因。
就如影片中登场的对古典音乐毫无了解的那个女人,最后在大剧院为老太太呐喊给予她掌声。
从1919年开始陪她至今的丈夫,在最后时刻看着老太太离去的表情。
他们所表现出的敬佩和爱,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部分。
最后,不能因为一部剧的主人公有钱,所置身的事件有人因个人利益而奉承,我们就不假思索的认为这是一个讽刺富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皇帝新装的故事。
笔者认为正是富人的影响力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经历才让他们的故事越发有趣,越发能更明显的体现人性的部分。
所以请别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部有关富人与谎言的电影,这会让你的观影体验低到极点。
ps:这是笔者第一次写长评,有词不达意或者排版上的问题请多多包涵。
非常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记得曾经有句很流行的话:“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女主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幸运儿。
尽管唱歌跑调,但在周围人善意的谎言中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歌者;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有个爱她并支持她的丈夫;尽管被真相击倒,但最终又领悟到了“歌唱”的真谛……我喜欢这个女主,她热心公益、纯真善良。
即便已经70岁了,依然像个不曾长大的小公主,被亲人朋友温柔的爱着,在大家合力营造的童话故事里随性徜徉,学习声乐、开俱乐部、公开表演,她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总是有人在赞美她、鼓励她、支持她。
如果可以这样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失为一个完美的结局。
然而,一个严肃的音乐评论家,打破了大家苦心经营的幻境。
面对残酷的真相,公主显得手足无措、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比起批评和质疑更大的伤害是发现身处的世界竟然和认知中的世界不一样,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描述的一样,一切都是“真人秀”。
还好女主天生乐观,虽然几近崩溃,但最终领悟“他们也许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不曾歌唱”……相信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像女主这样被“温柔以待”,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纽约的音乐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接受过她的帮助,自然会“技巧的”恭维她;有专业人士背书又名声在外,那些不太能欣赏她的音乐的人,也会附庸风雅的赞赏她;有钱、有音乐、有人爱,这样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阳光,这样的人格魅力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喜欢她,爱她。
所以,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有起点的话,我相信是“有钱”。
没有穷过的人,不知道人性的险恶。
想想为什么《窈窕淑女》里赫本扮演的卖花女,说话声音难听带有“下层”腔调,被中产阶级语言学教授刻薄对待;想想为什么超模吕燕成名前,不少人说她长相丑,后来脸还是这张脸,但评价却从丑变成了“高级脸”;想想你有没有朋友/领导家的孩子明明很熊,你却要违心的说:他很聪明、很有创造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熬一锅鸡汤,撒大把鸡精——虽然没有丰厚的遗产可以继承,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有钱人,因为“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爱玛》台词),而富有的老姑娘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所以,赚钱吧!
少女!
题外话:我以前真不能理解喜欢杨超越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就理解了,她也许唱跳都不行,但她有她的魅力,也许就某一个闪光点就让你无可救药的成为她的粉丝,哪怕她唱歌走调、跳舞划水,依然值得你兴高采烈的为她欢呼喝彩。
怎么办?
突然也有点点喜欢杨超越了呢。
很少能這樣看了同一題材的兩部電影。
美版比較偏真人真事,也感覺出嘗試要往喜劇路線靠攏。
但始終不能覺得它是喜劇,所謂「有喜劇天賦的富豪」,只是人們嘲笑她歌藝的亮麗藉口。
法版改編幅度比較大,也更深刻。
闊綽的Florence很寂寞。
歌唱是她生活的意義,也用財力建構了音樂社交圈。
法版裡,全部的人都嘲笑她;美版裡,一些耳朵不好的闊太太似乎對她有真摯的友誼。
寂寞的Florence渴望愛。
法版裡,丈夫對她早已沒火花,反搭上受她贊助的朋友,對她更多是憐憫。
美版裡丈夫給她很多愛,似乎真的關心她,但一直覺得他是為了遺產。
法版瑪格麗特很少有丈夫陪伴,寵著她音樂喜好的反而是大管家,服侍她也保護她,讓她快樂。
但美版的Florence孤身一人的氣氛更強烈。
這位天生缺乏音感,又鍾情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女士,在她首場盛大公開演出後一個月病逝。
梅莉史翠普歌喉本來就好,美版裡都是硬要唱壞,但不能辜負她的才藝,迴光返照中她仍堅信自己的歌聲很美好。
法版的凱瑟琳佛洛則是不會唱歌,她演的走調感覺更真誠。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ophia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74188/为什么美国走音歌者Florence Foster Jenkins能名声大噪, 她的丈夫为她买通人脉,搭建了她是女歌唱家的舞台。
纽约时报的记者不配合演出“皇帝的新装”,写出真相来抨击这种自欺欺人的荒诞行为。
但是另一些人咂出鸡汤“you do not have to be good to be great.“这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或者“People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no one can ever say I didn’t sing.”这样我执着于存在在我想存在的地方的执着。
好像深入得还不够。
纽约时报的记者义愤填膺,他以他认定的正义去所谓揭穿,在他的立场他的行为和结果是正当的。
但是每个人都会找寻有关what we live for our life(英语有没有错…)的意义。
当走音选手一直热诚得在最好的舞台上歌唱,记者眼中的欺骗却是Florence Foster Jenkins活着的意义,你们也可以把意义当作每个人都会认定的假象,而大家会忽视的一点是舞台自有展示性功能,台上演者与台下观众自会去找平时难以找寻的有关being的真相。
这真相各有说辞,自在人心中。
也许这也是舞台的意义---形式的意义。
一个半小时被“跑调高音”时不时折磨下,还是挺恼人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对于有钱人来说什么才是真实的。
是他周边人给他营造的虚幻的假象?
还是他翻开报纸那一刻看到尖酸评论?
亦或是观众们哪怕不是用女主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他的喜爱?
对于stClair来说,他到底爱的是女主的钱还是人呢?
前半段我甚至一度以为男主是女主花钱雇来的群演(半夜打车回家到真正喜欢的女人的住处),但是他表现得那么完美,小心翼翼的维护了一套完美的世界给了女主。
也许从世俗的角度上来讲,女主角的歌声实在是很刺耳,整个过程当中听了很多遍也确实是并不那么优美。
所以我很难想象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提到的Florence居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歌手——而且看起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有钱人的世界果然很厉害,想开独唱会就开独唱会,还可以雇群演;想灌唱片就灌唱片,还能让电台播一整个周末。
他自己的鉴赏能力?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要考虑的问题。
也许是她真的热爱音乐,我无从分辨。
只是这样虚假的世界维护起来成本太过高昂,无论女主对艺术是怎样的追求,在最后都败给了现实,可惜。
患病梅毒50年,也许就是音乐(和金钱)的力量,支撑她走到最后。
吐槽完,不得不说,英国大叔哪怕一脸褶子,也真的很绅士。
梅姨说排练时先练顺了正常版,再琢磨Jenkins的跑调版。Simon Helberg, 好一个性格演员!居然忘了你其实叫Howard。另外,休叔是本色出演吗?在电影院又笑又哭的下午,很美好。感谢!
总体不错,叙事比较简单,人物设置上有些理想化,倒也无伤大雅,但是我感觉还是欠缺一些火候,整体不够精炼升华不足,开门见山的就展示了Florence的病情放在后段或许更好。梅姨的表演细腻柔缓,无懈可击,她能带动作为观众的情绪,就像最后一场戏那样令人动容,潸然泪下。
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里,到死的那一刻如梦方醒,开心吗?
这是一部没看懂的电影,给分的理由是演员们的演技。皇帝的新衣一样的故事。好像社会对一个失智老年少女的保护。温馨吗?是的,当STARK太太向士兵们叫嚣时,似乎溢出了温情。莫名其妙吗?是的,当大家对跑调的歌者仍抱以欢呼时,我是一点也不明白。有钱,有梦想,就可以为所欲为且为人称。我总结的。
还是太轻佻-08/14/16 at AMC Loews 34th Street 14
这不就是皇帝的新装,关键是女主自己也知道自己唱的难听,自己还沉浸其中了,选择始终活在谎言中,也就是他有钱,不然在现在早就被做成选秀基金供人娱乐了,另外越来越觉得斯特里普的表演痕迹严重了,演什么都像自己,休格兰特的声音真的好听
这真是一部神奇的片子。你以为女主周围充满了欺骗,结果发现人们是真的宠爱她。这个身家富有,可怜更可爱的老太太,就这样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本以为男一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结果到最后都是那个深爱她的人。出演生活大爆炸的犹太人分分钟让我出戏,但是喜剧效果表达得最好。老太太最后知道了真相,但她说,人们说我不会唱,但不能说我没唱过。
不行了不行了,歌剧控受不了这个。。。。。。。。。太能闹了😂😂🥳🥳🥳
厉害了,拍得各种不落俗套,你以为的会出现的狗血一个都没有,你以为尴尬的场面人家就是那么坦然hold得住
不看画面我以为是尖叫鸡的传记片。
剧情实在有点苍白,人物也太单薄,很多感情都没有刻画清楚。
有一种善意令人折服,有一种执着令人感动,有一种少女心令人想要呵护…
昨天去影院看了Florence Foster Jenkins。我和大家一样,基本从头至尾流泪,前面是笑的太厉害,后面是深为感动。这是真人真事,梅丽尔实在演的太好,尤其是跑调的唱功不容易。休格兰特终于演了一部令人起敬的电影。美工绝。詹金斯临终前说:也许有人认为我不会唱,但谁也不能说我没有唱。观众泪奔。
有钱任性。被Hugh Grant温柔的叫一声bunny~我觉得他那是真爱啊
纯当喜剧片看看啦
梅姨和休的演技小品,我其实不太懂我为什么选了这个片子看,既不深刻也不感人还不发人深省令人思考人生。只想看看这俩又演了啥,而且,俩人演技纯熟,电影看着反倒让人很投入,所以,人还是活在细节里,远处的意义,就还远远的放着吧。
东航上海-昆明机上看的。顺便温习了la la land
People may say I couldn't sing, but no one can say I didn't sing.
都是给梅姨的。“感人的烂片”。
"You don't have to be good to be great."真是传奇人生 有钱真好啊可以活在梦里 Hugh Grant怎么这么老了梅姨比他大十二岁看上去也还蛮年轻的哇 TBBT的Howard演的很出彩了 尤其电梯里憋笑的那段分分钟表情包 最后一场演出那里之前笑趴在地的夫人声嘶力竭教育士兵以及带领全场Bravo的时候太太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