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烟雨红颜》。
《停车暂借问》这名字应该更合适这电影。
《烟雨红颜》咋一听还以为是江南水乡的凄婉爱情。
打开一看?
竟然是东北荒原的欲说还休。
坦白说,要不是张信哲VS周迅的组合,我未必会对它感兴趣。
赵宁静啊赵宁静,你为什么那么安静?
林爽然哪林爽然,你哪里有个爽然的样子?!
两个爱情太极推手的高手,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后悲哀一生。
其实,当我看到周迅在阳台上喝可乐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爱情并不是它最终的主题,那是一段回忆、更是一段成长。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骂骂这两个家伙的爱情态度,anyway,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maybe更美丽?
I don't know.可看上去真的很美丽。
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欲说还休…… …… 会怎样?
烟雨红颜 老电影 画质一般还没字幕 冲着周公子看的 最后却被爽然和宁静的爱情感动 两个人明明相爱 却一直在错过 最后一别却是永远 命运 真的是来不及挣扎的东西 雪地中爽然拿走雪人上的围巾那一幕 还有最后宁静在雪天的阳台上远眺 有心跳的地方 就是故乡 周公子成名后第一部上映的电影 停车暂借问
旗袍
远眺
lp说要去看烟雨红颜,本不太想去。
以前很喜欢张信哲的歌,不过他和孟庭苇一样都是看过真人就感觉大打折扣的歌者。
看过张信哲的舞台形象,一直以为他根本就应该躲在音乐的背后,不应该抛头露面。
各种普通话在电影中出现,张信哲的国语根本就跟整个故事的东北背景不搭调,一开始就感觉不适应,加上整个片子都没有字幕,只有原音,听着忒辛苦。
很多情节上听不清楚对白,只能根据前因后果猜猜。
故事很简单,虽然很多对白没有听清楚。
但是觉得很闷,简单的爱情故事很多,好看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数好看的爱情都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人物承载的逼人代入角色的魅力,可是烟雨红颜中的周迅和张信哲都没有这种魅力,苍白。
浪费时间,看这么一出电影。
不过据说这个电影是一部曾经非常出名的小说改编的,有空看看那篇小说吧,因为片子越是不好看,说明原著的小说的魔力大到让眷恋它的人无法控制。
相信导演太着迷于这个故事了,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完全陷入自己的世界,无论拍成怎样,他都满足了自己对一个梦的追逐,就是苦了我们这些观影人。
情节简单,相爱而不能在一起,有一些可惜,有一丝委婉。
不停地寻找这部片子,只为高中时期的追星情结,总想看看情歌王子的表演功力,总想看看在《人间四月天》里婉约的女子如何表现。
以现在他们的表现来看当初的那部戏,自然是青涩,而表现出的认真却是毋庸置疑的。
周迅那个小女子在电影结尾,站在阳台上,望着纷飞的雪,这样说到: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一段宝黛式的悲剧爱情。
两小无猜的表兄妹在时光中渐渐靠近,却因为种种世间的不如意而终于失之交臂,再相逢时,伊已嫁作他人妇。
恍如隔世。
依稀旧梦又渐渐在眼前变得清晰。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穿着制服的少年骑着单车,载着女孩,单车哗哗啦啦轻唱,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印下青春的车辙。
一转身就是春天,少男少女漫步在山顶的桃园,粉的白的花开了满眼,幻化出两张涉世未深的脸。
点点滴滴的爱情,遥遥摆摆的成长,长成心中一朵小小的、伶仃的花,只有自己知道,无依无靠。
表哥是订了亲的表哥。
他们所做的挣扎,一切一切努力的手段,在旁人眼里,不过是无谓的叹息,定格成一个苍凉的回眸。
她不远千里跑去找他,见到的却是那位美丽的未婚妻。
两人成双,三人即痛苦。
而他,只是埋头,一笔一笔,在纸上划下数也数不过来的她的名字。
爱情,是在枝头颤袅的花。
稚嫩的,经不住冰雪。
不够成熟,无法宽恕。
单单渴望拥有,以为这一刻就是天长地久。
不明白的是:一点微光,无法照亮整个深巷。
在送她回家的火车上,他们相互拥抱,却不知道这就是两人最后的拥抱。
再见面时,她已成为医生的未婚妻。
相对无言,原本终于下定了决心,到了临了,什么话也说不出口。
大雨的巷口,她把围巾系在他颈上。
从此无法回头。
都以为今生不再相见,万万没想到,许多时候,见面也不过是一次回头,残酷的是,彼此都已在时光的河流中,逐渐沉溺,成长为面目不清的模糊的路人。
机场的邂逅,是在镜子里望见,昔年梳着长辫子的女孩已经盘起头发嫁为他人妇。
四目相对,中间隔了数年时光,彼此都不复年少的轻狂。
密密匝匝的中式立领旗袍,层层包裹住久已冰封的心,原先如同邻家男孩般亲切的少年亦被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所取代。
她想过不顾一切的追上去,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相思这么多年的等待这么多年的期盼原本以为往事不过如烟只可用作怀念再次相见却把奢望变成现实。
但是,曾经刻骨铭心的那个人,早已经不复当年可以无拘无束带着女孩上山赏花观雪的少年。
传统的东方男人,典型的隐忍与退让。
面对她的来访,唯一的回应是选择再度离开。
把所有被人离弃的尴尬和落寞推给最后留下的那个人。
等到她闻讯赶来,眼前只剩一屋凌乱,满室寂寥。
窗帘在深秋的晚风中翻飞。
默默转过头,空洞的眼神,没有一句话。
人处在最深的痛苦,不会呐喊,也不会流泪。
所有的悲伤要积淀在从此以后的岁月里,用剩下的日子,一点一点的尝。
从远方,他在寄给她的信中写到:……你喜欢的那个守仁已经死了,现在的我只是躯壳。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如今看来,我们的这一段情,只是悲伤。
她走上阳台,外面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飘起了雪花……“守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
……十年前,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以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异乡。
……我没有骗你……我活着这些年,都是为着你的。
……而如今,我才真正明白。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男人永远也无法明白,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在她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天长地久的拥抱,哪怕从此死掉,也可以在爱人的眼光中得到永生。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上周六在书店看到碟子了,拿着逛遍了书店最终还是决定不买了。
记得曾经疯狂在网上搜过,呵呵,为的只是一个纪念,在学校露天的电影院里,抱着一个女孩子看过的电影。
她是阿哲的忠实FANS,而我,喜欢这个男人的某些情歌。
很多人也许不赞成他演的好。
也有道理。
那就让我们说刘导选对了演员吧,阿哲的稚嫩和个性恰恰是爽然应该具备的,他就象一个孩子,爱的那么天真单纯,乃至生意,他也不愿意转弯,直接的表达着自己的所有情感。
这也许与阿哲身上白羊座的气质有关系。
周迅自不必多说,出道N早的她已经不能用演技好坏来评论了。
也许,演员,或者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投入吧,变成应该变成的角色。
当时,女孩子跟我说,阿哲演的真好。
呵呵,是啊。
雪地里,一个女孩子抗着一大枝梅花,欢天喜地的跑着笑着,她还只是个孩子啊。
幸福的坐在男生的车后面,吹来飘雪落在脸上一定都是暖的。
很久以后看到的书《停车暂借问》是片子的原著,《烟雨红颜》确实很俗气的名字,然而故事却让它脱俗了,这是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记得书里有个片段,电影里似乎没有演到,爽然过生日的时候,拿着红皮的鸡蛋一大早瞧开了宁静的窗户。
呵呵,幸福有趣的画面,孩子们总是会做些意想不到的事,然后自得其乐,让外人只有眼睛羡慕的份儿。
我喜欢小说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人生总是走走停停,一站一站,碰到很多人,谁也不知道谁是那个守着你的人,充满未知和奇遇。
唉,愁。
故事的结尾,我至今都没想通,就算爱一个人,疼她,不愿意她跟着自己吃苦,不能努力吗?
而还是把她推回给那个她不爱的人。
既然她愿意跟你一起吃苦,又何苦自怨自艾的说自己不能给她幸福呢?
不爱了吧,有一种遗憾,无法弥补,有一些伤害,不能恢复。
爽然的离开,只能证明他不再爱宁静了。
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爽然没有念完的一段红楼里的词句,也许,恰描述了整个故事,还没有看完,先放一放,放一放……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看这部电影了。
应该是高中时在电影频道。
中午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胡思乱想。
思绪纷乱得叫人窒息。
室友在小声地放着不知谁的rap。
下雨,门关着,有些昏暗的压抑。
雨已经断断续续的下了小半个月了,让人有些烦躁了。
前天扬宇他们来,昨天他们走了。
来去匆匆,可是我居然还是很平静,还在心底抱怨着为了接待他们又浪费了一整天的复习时间。
这样心烦意乱的中午,突然想起一部叫《烟雨红颜》的老电影。
太平常不过了。
对有些神经质的我来说。
张信哲的气质是忧郁的。
还记得在剧中他的角色叫爽然,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那个干净的宁静的男孩,有些瘦弱的无力的样子。
至于周迅的角色已经忘了名字了。
也懒得去找了。
烟雨红颜。
这是个很美丽的标题。
从标题里就透着淡淡的幽怨。
只是有些奇怪,这样的标题居然是放在东北那苦寒的地方,心底想着的是江南水乡才有的迷蒙。
忘了剧情了,只记得爽然骑单车载着周迅,周迅开怀大笑。
这样老套的场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似乎。
还有整部电影弥漫着的忧伤的基调。
有时间找来再看看吧。
期末考会结束的。
为了说得清楚些,文中有剧透,请见谅。
《停车暂借问》是张信哲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推荐过的书,作者是香港作家钟晓阳。
当时主持人让他推荐一本书给年轻朋友,阿哲就推荐了这本。
这书是他青春年少时喜欢看的,并且这书跟他很有缘份--因为后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名字叫“烟雨红颜”。
阿哲演了爽然这个角色。
先是看了电影,其实电影的名字也叫“停车暂借问”。
本来不想再看书了,觉得就是一本言情小说,没啥可看的,而且,这书是张老师推荐给年轻朋友的(年轻,在这里应该是指20岁左右吧);可是看了电影之后,发现电影里的某些情节没法解释,于是还是找了书来看。
看后发觉,书写得很好,怪不得张老师会推荐这本书。
好吧,先从电影说起。
如果打分的话(满分是10分),在没读原著之前会给5分;读了原著之后,再降0.5分。
不得不说的是:演员选得是不错的--周迅给人的印象就是会追求浪漫,骨子里有点反叛的那种女生,演宁静没问题;选阿哲演爽然,导演大概是看中了他的那股“仙气”,原著中说爽然是有点“仙”的。
认真想了想,在众多男性演艺界人士中,除了哲哥,还真没有人配得上这个“仙”字。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哲哥的个子稍微矮了些,要是再高5-6厘米,就更加跟小说中人物吻合了。
电影是以东北为背景的,人物对话中就出现了一些东北腔。
但是,对于一群南方演员来说,东北话说出来感觉很突兀,有木有?
其实也没啥东北话了,就是“咋的啦”三个字会时不时出现一下。
这仨字从周迅嘴里说出来,好有喜感阿!
其实,可以把“咋的啦”换成“怎地”,也是东北人常说的话,但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电影中有个桥段感觉特别不满意。
15年后,爽然和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的那幕,真是不符合爽然的个性啊!
啊!
啊!
啊!
酱婶儿的:在一个戏院门口,爽然被检票的堵在门外,起了争执,被推到外面,跌倒了。
爽然爬起来,对着一辆停在戏院门口的车子,借用车窗玻璃当镜子,察看自己脸上的伤,还理理乱了的头发。
而宁静恰巧就坐在那辆车里,看到了他并泪目(没有当场相认,因为旁边坐着她的丈夫)。
这个对着车窗玻璃理头发的镜头,那么市侩的行为,完全是洋场小开才会有的动作,再怎么,爽然也不会有那种动作啊。
前面已经说了,爽然是有股“仙气”的人,虽然过了15年,经历了沧海桑田,但是也不可能那么没节操地对着人家汽车玻璃理头发阿?!
接下来就是宁静常常去那个剧院,希望能再次遇到爽然,最终“偶遇”,并开始见面。
宁静要离婚和爽然在一起;但爽然觉得不能拖累宁静,不同意在一起。
但是两个人还是会见面。
问题是电影的最后:爽然毫无征兆的溜走,去了美国,最终宁静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等来了爽然的信。
信上说,不会再回来了,让她保持现世安稳。
这个结局我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回不去了”,但是爽然的不辞而别一点都没有铺垫,完全没有必要的交代,完全看不出这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
爽然太不仗义,这也不符合小说中他的性格。
总之,就是感觉改编的不是太符合情理。
只能给电影打4.5分,这完全是看在演员选得很对这一点给的分。
本来不想去看原著小说的,前面说过:现在已经不太看言情小说了;但是,电影莫名其妙,只能去小说里找答案了。
插播一段题外话:其实我觉得读书的趣味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的。
比如:大一时,第一次读到《挪威的森林》,特别喜欢,反复看了好几遍。
并且小说里的男主渡边君喜欢《麦田的守望者》和《了不起的盖兹比》,于是也去找了来读。
那会,The Great Gatsby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我竟然买了本英文的回来,以那时的英文水平,当然基本上没有看懂。
随着年纪不断变大,对挪威的森林的喜爱程度大不如从前。
有些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写到这里,发现原来上面那段说的并不是题外话。
因为,在没有读《停车暂借问》之前,想当然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然而,读过之后却发觉:它并不是只给青春的。
作者钟晓阳,跟张爱玲一样,都是趁早出了名;却没有张爱玲的尖酸,字里行间多了几分温暖。
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0岁左右,是个有古韵的才女。
书中那些关于离愁的描写,看似平淡不经,其实却很凄美,有古诗词的意境。
实际上,这部书主要就是写的女主的分离史,从十几岁写到几十岁……读过整部书之后,就能够理解张老师为什么喜欢这部书和作者了—钟晓阳的心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整本书共有三部。
第一部叫做《妾住长城外》,第二部《停车暂借问》,第三部《却遗枕函泪》。
全书的女主角是赵宁静,两个男主角—第一部的千重和后两部的林爽然(哈,好象很多言情小说的男主角都姓林,叫什么然啊之类的)。
第一部是个异国恋的故事。
抗战期间,宁静和日本人千重恋爱了,后来日本战败,两个人从此隔绝两地,再也没有见过。
这段其实真是好惨。
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千重在一起,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留在祖国,就无法和千重在一起,千重终究是没办法留在中国的。
想想这个,本书就不再只是言情小说了,这里面蕴含着大情怀。
然,写这部的时候,作者还不到20岁,能有这么大的布局,确实有才!
电影是根据第二部和第三部改编的。
读书过后,解释了在电影中看到的疑问。
第一个是:除了哲哥自带的仙气之外,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林爽然的小气;反倒是宁静后来的丈夫,熊医生更多的表现出了温良敦厚。
小说里交待的是:林和熊从小就关系不好,熊在正面交战中打不过林,便在暗地里整林,但林被整了还不愿意跟人告状。
这说明,从小时候开始,大气的就是林,熊才是小气的那个。
后来,二人都追求宁静,熊是各种家长里短、小恩小惠,同时在赵家继续背后说林坏话;而林和宁静是风轻云淡、不食人间烟火的谈恋爱。
这就搞明白了,原著里林确实是“仙”的,导演没选错人,只是剧情并未给予充分展示,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接下来就是一直横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爽然的未婚妻这件事。
电影中是说爽然在10几岁就和一个女孩订了婚。
电影里那个女孩看起来也是很隐忍的样子。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爽然自知自己做得不厚道,总是仿佛欠了两个女孩的情。
小说却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候,爽然就不乐意,订婚当天就投到一口枯井里表示抗议,后来因此还被父亲很揍了一顿;那个跟他订婚的女孩也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曾经在抗战期间搭上一个军官,被甩后又回来粘着爽然。
这样的情节安排,爽然就不是个花花公子、吃锅看碗的负心汉了,而是却有隐衷,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之一了。
所有这些,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过。
接下来就是15年后,宁静和爽然在香港偶遇。
他们偶遇的地点不是在剧院,而是在药店,熊医生的药店。
爽然去药店买药,遇到为了避雨、而躲进很久不去的自家药店的宁静(宁静跟熊医生打早就是身心两分了,可能觉得那药店是熊的,跟自己并无关系,要不是突然遇雨,是不会躲进那家药店的)。
这个重逢场面感觉就自然多了。
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爽然身体不好,断定自己会早死,没办法一直陪着宁静后半生,从而为他后来悄然离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偶遇之后,宁静很开心,常常到爽然处;爽然应该是既开心又忧虑吧。
重新遇到爽然之后,宁静决定要离婚并嫁给爽然;爽然考虑到自己身体不济,而宁静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要宁静离婚。
但是,在一起的相处,还是甜蜜的,心里还有彼此。
最后,为了宁静能继续稳定的生活,爽然决定悄悄离开。
小说中描写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的情景。
二人一起去菜场买菜,恰巧遇到宁静认识的人,爽然几乎是默认了两人的关系。
这让宁静内心窃喜,觉得自己终于说服了爽然。
回到爽然的住处,二人又很家常的做饭、吃饭、聊天。
爽然告诉宁静明天要去美国出差一段时间,宁静还帮他收拾了行李。
宁静让爽然早睡,并在他洗澡的时候给他弄了暖炉,放在被窝里。
再后来,宁静坐在床头跟躺在被窝里的爽然又聊了会天,起身告辞。
爽然抓住宁静的手不放,请她今晚留下来。
于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终于在这个夜晚在一起了。
嗯哼,其实小说里对爽然的不辞而别做了合理的交待,而电影中却丝毫没有表现。
尤其是419这个桥段,非常非常重要啊,怎么可以抹掉呢?
有了这个桥段,看电影的人会理解爽然的出走:爽然在那个晚上其实已经承认了宁静是他的妻子,他的离开,更多的是为宁静考虑(虽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宁静考虑),那么他就不是不敢面对、只知道逃跑的胆小鬼了。
最后的这一天一夜,既是爽然对宁静的交代,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交代,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过爽然当然也不是个完美的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太不懂得沟通了。
什么事都是自己在纠结,自己拧吧,有事从来不直说,一点都不爽朗。
宁静就不止一次地质问他:难道我就这么不配跟你分担?
记得哲哥说过:不喜欢让人猜来猜去的女生。
他有首歌叫做“男人说法”,其中有两句是“想不清楚出了什么错,你会在我面前哭,拒绝跟我说清楚”,这歌词绝对是他认同的,嘿嘿。
但事实是:不光女人,男人也有喜欢啥也不说,尽让人猜的,比如爽然。
哈哈哈!
好吧,回到小说。
小说的结尾是宁静在爽然的住处收到了他寄给她的信。
他再次从她的生活里消失。
宁静知道这次她是永远地失去了他和她们的未来,甚至连她们的曾经都未必留得住。
而彼时,宁静已经同熊医生离了婚……这个结尾让人想到《麦琪的礼物》,夫妻俩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卖掉了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
虽然,买回来的圣诞礼物对方都没法用了,但是爱却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怎么说还是个happy ending,可是这部书的结局却悲伤无边。
如果是一位40岁以上的作家这么结尾,我会觉得这结尾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写出这个结尾的作家当时仅仅20岁。
这个,没法不赞叹她对人世的洞察,是如此深刻和敏锐。
的确是天才,一个内心住着老灵魂的天才!
一般情况下,如果先看了一部电影,再去找原著小说来看,有可能感觉电影和小说都还不错;但如果不小心先看过了小说,再看由它改编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是会失望的。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前面曾经拿张爱玲和钟晓阳做对比。
张爱玲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对她的感觉是又爱又怕。
她太犀利,眼睛里不揉沙子,对人(尤其是女性)感情的描写入木三分,一点都不讲情面。
有时候,甚至觉得:张爱玲的书应该被列为“禁书”—禁止男人看的书。
一个认真读过张爱玲书的男人,应该是极了解女人心思的。
这样的人在跟女性交往的过程中,他对面的那个女人,心灵应该是全裸的吧?
再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那真是相当的不公平啊!
不过勒,倒是希望女人多读读张爱玲,对了解自己有很多帮助。
虽然她毒舌得紧,但有时候真话就是会让人难堪啊。
我们,都需要直面人生中不堪的种种,然后才能让自己尽量少的遇到这种种不堪。
张爱玲文集最早在大陆出版是5本一套。
其中一本是杂文随笔,以及她和好友苏青的对谈。
许是对谈的内容过于劲爆,再版的时候变成了四本一套。
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买那套5本的,后来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钟晓阳的这本书在2011年才被新星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因此,我青春期时对港台作家的印象中是没有她的。
那时候,我们读到港台作家作品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台港文学选刊》这本杂志。
通过它,我们读到过白先勇、陈映真、吴念真、张爱玲、倪匡、亦舒、白韵琴……哇,至今都能记起的还不少呢。
以上。
实在受不了张信哲的演技
看的版本太差了,根本不知道演了啥,纯粹欣赏了一下两位的颜,哲仔真温柔,公子穿改良旗袍凭窗远眺太美了
错的时间对的人,往事成风,有些东西只适合怀念!
小说超好看哦!电影拍的还不错。
远没有书好看,看书的时候对女主角很期待的,可是周迅完全没演出想要的那种感觉
没看小说千万别看电影,坏了印象。
我都忘了原来以前学校组织看过...
注意到周迅镜台前的香水没?六神的!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周迅的旗袍。
看的这版简直是默片,好多声音都被吞了。小说电影,古旧的意境,幽婉的情愫,为唯美而唯美。迅哥儿还是演现代女性吧,情境太憋屈。
凑合看看
挺沒意思的
给你一束红玫瑰。
曾有喜欢张信哲的岁月~
影影倬倬的江南飞尘与满树烟雨里画出了个周公子小静,镜头里的她像个精灵一般,可虽然尝遍了爱情与缘分里朦朦胧胧的甜,却在自己认定的婚姻里品出了沉沉浮浮的苦,她曾经是谁的知己?往后又会是谁的红颜?
我爱的民国戏,那种画面,那种感觉。难忘坐在轿车里泪流满面的周迅,以及她看到的那个落魄的身影。原来片尾那首《究竟》的作曲是三宝,我说呢。张信哲的声音真经典。
周迅的旗袍秀,其实质感不错,多加一星。
心动的地方就是故乡
迅演技加成,几幕都很经典
小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