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好在一五一十上面看到篇文章讲述在英国大学生中很多人向往和崇拜左翼思潮,他们对于俄共时期的苏联评价很高,认为那种极权条件下的国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优势。
本片里面的那个小托洛斯基同学的革命从自己父亲的工厂发展到自己所上的那所公立学校。
他把他自己完全想象成托洛斯基再世,片中也提到了这个想法其实是佛教的理念,从侧面说明这家伙所谓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不纯正。
其实这家伙真应该感谢他所在的国家和那个国家所实行的制度。
假如这家伙怀着这种思想并将其实行,但是他却是个C或者北XX国的人,估计早就被扔进古拉格,或者因此得个炸药奖了。
但是在西方世界,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体现言论自由的一个小小例证而已。
学生敢于反抗老师,反抗制度,而不会因此而恐惧或者受到暴政的惩罚,这是他们社会的进步。
我们在倒退。
配合着革命歌曲等待大家抗议到来,然后大家走出教室的时候又换成了动感十足的流行乐曲,很有深意啊。
反抗暴政应该成为人的天性,而不应该让奴隶成为我们的名字。
因为米国的社会结构相对合理,所以不回出现革命的苗头,大家机会平等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要革命呢?
李光耀当年在新加坡就是用的这种策略,沿用英国法律制度保障社会机会平等,然后一心发展经济,真正建立民众的中产阶级,这样所谓的左派革命就成了个笑话。
最后他找到了他的列宁。
呵呵,假如有续集这厮是不是会这样评价列宁“目前列宁主义的大厦整个建筑在谎言和伪证之上,包含着自身腐败的有毒因素”,“列宁是俄国工人运动中一切落后现象的职业得利者”。
会不会死在克格勃的冰镐之下?
很不错的一部影片,肯定不是主流,但是看了不回后悔。
你是我的斯大林吗?
--很经典的一句话啊。
这个电影代表了当前西方社会青年人和老顽童中涌动的思潮。
资本家剥削工人,在政府体系中人民又没有发言权。
多数人都是自得其乐,主动地把自己的权益交与强权和资本,反而把想要变革的人当成笑柄。
如何改变现状?
这个电影实际上是一本革命傻瓜读本。
笑料是形式,本质是告诉想玩儿革命的人如何做,让你轻松愉快地在后花园子里学会如何做原子弹。
资本家的代表就是里安他爸,政府的代表就是学校。
革命手册:1、照照镜子,你得具备革命者的气质,跟前人学习很重要,虽然一开始可能学不象。
但是,要有执著得近乎疯狂的性格。
2、你得能很快找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其核心所在。
3、革命不是那么容易的,光有少数的精英支持成功不了,必须要有民众的支持。
4、说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行。
面对经验丰富的政客,要学会目标明确地表达意愿。
向群众宣传需要另一套话语,书呆子干不了,但是别人能干。
没有针对性地和有效的宣传和交流,基本上就是白费劲。
5、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必然能够赢得民心。
即使得了民心,民众往往也不知道怎么去支持,需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怎么做。
7、火力要集中,要懂得利用宣传工具,懂得制造吸引眼球的事件。
8、用过于人身攻击的语言和下流的废话只可能让自己失去信誉。
9、要虚心接受老革命的教诲。
10、革命是多情的,别忽视女人的重要性。
最后,一次革命的成功不行,革命需要蔓延。
结尾其实就是毛大人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演得很不错。
傻小子一点不傻,但是可以感觉到,看完这个电影,多数人处于傻乐的状态。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先把下巴合上。
在当代,成为一场revolution成功的Leader需要什么基本条件?
《THE TROTSKY》给出了三点建议——一、内心强大且博闻强识。
影片末尾leon的老爸送了一本鲜红的《毛主席语录》给他作为和解礼物,我哑然一笑,一时不知导演的用意是讽刺还是欣赏。
开场就展示了自称为前俄罗斯革命领导者托洛茨基转世的高中生leon满满的书柜和细致的人生步奏:从革命开始,娶个年长妇女,被流放(无论是哪里),赶紧找到列宁 ,开办报刊,回到首都推翻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被下级背叛,再次流亡,被谋杀。
和他相仿的年纪,我们只想着怎样挤进理想的大学或者限于自我的窠臼里以45度角仰望天空。
我们可以不用像他一样执着于解放全人类,但最起码,我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怎样去做些改变 ,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过得更好,小如节水栽树,大如维护正义保持良心。
其实,影片也提出了这个问题:Boredom or Apathy? 无聊还是无所谓?
无聊,说明还有救,还能够被唤醒;而无所谓,则危险多了,那说明你麻木了,不care了,管你社会如何黑暗不公,人性如何超越底线,自由如何被侵害践踏,动车真相如何被掩盖漠视,只要还没危害到我的利益,一切我都能忍受,一如现如今网络上多如牛毛的水军和五毛党。
影片中第一次组织学生罢课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周围大多数的同学都是Apathy,走出教室只是出于兴奋随大流,到了操场上就三五成群的散开了,谈情的谈情,说爱的说爱,只剩leon一人在一边大跌眼镜。
经历过灰心丧气,leon在前辈弗兰克的指点帮助下再次大胆行动,他绑架了校长!
以此求得和学校董事会的管理层平等对话,要求建立一个student union,仅此而已。
忘不了校委会委员长不解的劝告“you are children,you do what we tell you to do 。
grow up!
”,心头一震,我们一直以来不都是如此吗。
勇敢的人那么少。
可是影片却借一记者之口,反驳了这位老太太——争取权利是成年人的事,leon此时做的不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该做的吗?
立马让我想起,以前柴静说过:权利是争取来的。
你不去争取,就没有权利可言。
二、发展几个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当Tony说出 should school suck?
时,这个一开始看上去无甚特别的朋友(除却他是guy一枚),一跃成为leon团队的重要一员。
可以说,Tony的一番演讲是动员起同学们参与进来的关键,而群众基础也是最后revolution胜利的关键。
胖胖的Skip,一开始是同学和老师欺负的对象,也在leon的调教下逐渐成长,有了反抗的勇气。
三、生在一个宽容小康的家庭。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勉强,片中leon的家庭算不上和和美美,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经常挑他的刺。
但父母对leon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过分的管束,相反一直提供着他折腾的经济基础。
这也是影片意图讽刺的地方吧。
影片另一条暗线,是leon和亚利桑的感情发展。
初遇时的讨厌与不理睬,在Trotsky侃侃而谈Karl Marx,特里伊格尔顿,辩证法,元叙事之后,变成刮目相看。
而后是顺理成章的醉后一响贪欢,接着分分合合,终于在酒吧里听完那首动人曲子后,幡然醒悟,I think I'm in love.不得不说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可以算做是贯穿此影片的灵魂了,堪称完美。
开场leon被警察抓走的慢镜头配上震撼的摇滚乐,揶揄意味不言而喻,由此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所以我不认为导演是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拍这部电影的,而是一种调侃,然而其中不乏思考。
比如,怎样处理改革和我们亲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当这些亲人的切身利益与改革密切相关时。
怎样把握改革的度?
什么地方才叫适可而止?
这就让人不禁联想起法国大革命后期的变味革命,怎样阻止热血的革命变成无谓的屠杀,民主之路不走向歧途。
如此种种。
当leon和伙伴们带着《动物庄园》里的角色头套行进在绑架校长的路上时,响起了节奏分明的rap——“they don't teach us ABC , all we got is life on the streets"。
电影中处处有亮点,弗兰克家里共产主义色彩的摆设(特别是惊鸿一瞥的《牧马人》海报);片中不无揶揄搞笑的弱势群体大迈步(囊括了爆炸头黑人,蓝色中山装中国学生,实枪核弹的越南武装分子),配上动感铿锵的摇滚乐,让我觉得这导演酷到爆;还有亚利桑德拉家里的蒙娜丽莎挂帘,出现两次的leon那个充满哥特风格的诡异梦魇;再加上,睿智宽厚的leon爸,体贴搞笑的老妈和那个忠心耿耿的傻妹妹,可以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丰满。
记得最后弗兰克挺leon时,说的一句话,what kind of people you think it takes to change the world?是那些做出改变的人。
近日心烦,就找来《The Trotsky》(中译《少年托洛茨基》,又名《一个美国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其实是加拿大高中生)看,因为看朱进佳说得比较轻松,好像可以当作一个轻喜剧的调味品。
先前还和一个朋友争辩,我当时没看过却坚持认为这是反-共的垃圾片,并引用烧肉的话说这是“一个美国商业变态拍的关于一个变态的电影”。
后看了朱兄的影评,心情舒缓了些,但仍觉得剧情很傻B。
在一个极度无聊的时刻我终于看了这电影,我才明白它不是一般傻B的轻喜剧,而是让我笑得差点断气的疯癫爆笑片。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的恶意,这是首要的。
它设定得特别荒诞,但又试图为那个被认为是托洛茨基转世的高中生争取群众支持和起码面子,尽管套路俗得不能再俗。
我始终在想加拿大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片子,源于加拿大的托派运动比较有影响力,我特别想起著名的加拿大托派理论家艾伦-伍德那句无奈的话:也许是我们太过温和,以至于不再被当做可怕的敌人。
还有译著丰厚的中国托派知识分子兆立同志,他勤奋耕耘的后半生也在加拿大度过(他是四卷本《第四国际文献》中文译者)。
托派或者说所谓的激进左翼,在加拿大似乎也就是知识分子学生运动或节日舞会一样的多元社运模式,除了让人费解的学术争论外,还能让人严肃起来吗?
革命要突破一切看似不变的秩序,总带有疯癫的性质,不解这风趣的人会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宏大变革,难免因心理不适而墨守成规。
革命的疯癫会挑战公众既定的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在这个变态片子里我们看到类似的情节。
最搞笑的是那个变态少年戴着猪头套带领几个牛马头套同学“攻占”校长室和绑架校长(中间还带一段很嗨的法语动感歌曲),这模仿了奥威尔《动物庄园》里的革命,令我想起1968年巴黎的叛逆青年“攻占”大学。
另一段比较搞笑的是变态少年策划的假面舞会,各种反叛团体包括墨西哥萨帕塔游击队的服装都出来了,奇装异服,还有人扮演动物庄园里的角色……这个剧本的编写者肯定是得了萨帕塔游击队领导人的真传,领悟“符号革命”对关注政治的那些视听神经的震撼效力,以此来赚取票房收入。
对于片尾变态他爹送其子毛语录,对于片中变态建议将抗议学生引渡到乌戈-查韦斯治下的委内瑞拉,如果有人当真据理分析澄清,那就没看到影片不过是要博大众一乐。
(片中其他左翼符号:“肯·洛奇”,英国左翼导演;“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左翼文艺理论家;墙上的格瓦拉画报和列宁画报;等等)其实这个片子不论是其内在的娱乐性,抗争所依赖的手段,还是这个片子要达到的商业效果,都彻底地依靠在商品社会的主流舆论上——你看,没有主流舆论的旁观,搞笑程度就没那么强(一群彻彻底底的傻B),没有领袖精英配合主流舆论的报道,这个变态的抗争也难以进行,最后说到底,没有这片子里如此多吸引(西方)主流舆论关注的符号元素、没有主流舆论的倾情参与,这片子也没那么多票房收入。
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这个搞笑至极的变态片子在中国却反倒有一些严肃热情的解读。
这些解读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影片中大量特定的政治符号和背景(很多人并不知道托派思潮在欧美知识文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些方面已被主流文化收编),但我对产生这些解读的中国社会根源还是愿意严肃看待的。
在中国,舆论如果涉及(不管任何一种)社会抗争,还是被看做进步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已经泛滥乏味,在我看来这不是因为舆论真的有什么抽象的良心,而是这其中折射了渐近绝境的民众的某种反抗欲望。
真正的革命固然具有疯癫和狂欢的特点,而且应该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疯癫和狂欢。
至少不亚于法国学者白吉尔描述的1925年上海:当群众激进化浪潮掀起时,工人8工游xing,大学生在街头临时搭台即兴表演政治剧,民众自由演讲,整座城市陷入浓厚的斗争民主氛围中,——革命的自由意志会为自己找到最动人的信号、动力和体态,那也将会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盛大颠覆。
那怎能不疯狂呢?
然而真正的革命并不是那样哗众取宠——尤其是迎合主流舆论——而取得大众的,它只能靠深藏在这个世界喧嚣表层下的潜流,只能靠长期看似少数派、但唯一的独立自主的阶级利益取向,只能靠血汗、苦难和集体生与死中拼搏的阶级斗争,而不是茶余饭后笑笑肚皮、再让舆论不断放大笑果的小丑表演。
而这艰路险途靠的恰恰是:“需要无畏的决裂,需要最大限度地蔑视主流舆论,到最受压迫的底层去!
”(列夫·托洛茨基,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号召)附注1:片中不断出现主人公的那个梦,设计得很诡异,似乎意思是:革命有一个被麻木不仁地遗弃的早年。
这里可能包含了剧本设计者对革命的某种奇怪偏见。
其实,很多革命者的确是因为某种受害、残缺而倾心革命,这无可厚非。
革命是追求社会的解放,也是为了自身价值在社会实现中的完整实现和满足升华。
但也有很多革命者的早年并不算糟糕,是因为想要追求更好的理想实现投入革命。
列夫·托洛茨基恰好属于后者不属于前者。
附注2:在假面舞会门口校长与变态高中生争辩的最后,校长转身离开时,镜头给了个特写,画像上的列宁头颅正好与校长头颅线条重合(其实我一开始就注意到导演有意安排一个有点像列宁的人做校长)。
这里影射的是革命早期(1903年俄社民党二大后)托洛茨基曾借喻法国革命雅各宾派指责列宁是独裁者(罗伯斯庇尔)。
当然和整个片子的各种影射暗喻一样,这个影射是完全前后不一致、毫无逻辑可言的。
尽管电影说教味很重,尽管非常异想天开,那孩子真的准备改变世界。
如果说改变世界离不开特殊人物,那么Leon绝对就属于这类人。
尽管这部片子只是描写了一个孤立的事件,既没说主人公之前的革命史,也没有上演日后封侯拜相的革命成果。
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是这部片子非常明确的主旨。
即使声音微弱,即使会受伤害,但他们都无法阻止我们发出声音。
尽管看起来非常幼稚,尽管没几个人相信他会成功,但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不需要这些安慰剂。
他们屡败屡战,也许成功,也许失败,终要让世界改变。
当然影片忽略了对于“革命”更深层的探讨,包括对于“改变是否就是好事?
”这样的行为准则的探讨,因为革命者大都是怀着好心办坏事。
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喜剧电影,影片已经难得的做到了“言之有物”。
同时影片对于时代风气中的泛娱乐化倾向也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一个没有革命的时代,娱乐充斥了孩子们的头脑。
而影片通过leon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反衬出了其他学生的apathy冷漠——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对理想的冷漠。
当你认为自己不平凡的时候,你就会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你叫什么名字?
有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恰好和你重名?
你有没有想过轮回转世,你就是那个伟大的来生?
不要笑我痴人说梦话,因为真的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做到了。
电影的名字叫《少年托洛茨基》。
一开始我以为是讲那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斗士的童年时期。
事实却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少年。
他除了名字与这位伟人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做梦。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940年8月20日)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列宁最亲密的战友,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
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
密密麻麻的小纸条,详细的记录着托洛茨基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这个名为托洛茨基的少年固执的复制着前人的经历,并深信不疑。
他是一个疯子。
“革命的理念是可笑的,他们永远被当成一个疯子看待。
”但是最后他真的成功了啊!
对啊,我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不就应该是豪情万丈,有思想有力量的吗?
无知无畏的年轻人捍卫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环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啊!
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
为什么大多数人从不去想!
为什么发出振奋人心的话语的托洛茨基被人当成疯子,又为什么沉寂了那么久的少年们掩盖着内心的渴望!
电影里有几句台词值得我们这些作为学生的好好想想。
“ 学校就应该这么糟糕吗?
”“说真的,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学校变得更好的事。
”“把行动放在信仰前面。
”我为自己在最初的嘲讽感到歉疚 ,也为逝去的光阴中无所作为而悔恨。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享受、歪曲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含义,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做有意义的事,无悔时光。
当我相信自己不再平凡的时候,我会充满动力去做不平凡的事!
相信吗?
我们终究会改变这个世界。
一当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头个十年,所谓的激进革命,早已在世界大多数角落受到主流知识分子的反思或者否定,即使是拉美非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国家,大多数执政者和主流精英,也难有对大规模群体性的革命的向往和追求,这现状用术语来说,共产主义革命陷入了低潮_而且现存的任何一种马列传统的共产主义的社会主张,在可预测的未来,均不会再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般的雄伟力量。
但出乎意料的是,欧美电影《少年托洛茨基》,以下简称为《少年》却是在展示一位青年马列“信徒”(信徒需打引号)的“革命”故事。
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都不再信马列那一套东西的时候, 欧美的洋佬,跑过来凑什么热闹?
《少年》电影主人公,因为凑巧名字与历史上的革命家托洛茨基相若。
于是从小便以托洛茨基自居,自认为自己将来也要像历史上的托一样,大干一番。
因为如此,他在墙上贴托的年表(方便自己随时思考自己如何和托洛茨基一致),鼓动资本家父亲手下工人罢工要求组织公会。
去追求一位比他大九岁的女博士(历史上的托第一任妻子比托大九岁)。
后被老父一气之下赶到公立学校上学,他在公立学校组织学生罢课,与独裁校长对抗,组织学生会,最后发展到为激发学生反抗当局,将一盘散沙的学生组织起来的目的,他将校长绑架,最后成功让学生自发前往学校,高喊口含要求学生会的建立。
不过主人公也因此到警察局蹲了几天,被勒令不准在安大略地区学校上学。
但革命者吗?
流血杀头都不怕,做个牢算什么?
他继续激昂的去寻找列宁,(托计划的下一步)从而进行这个改变这个世界的斗争。
二武侠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童话般的世界(善恶有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现实般的生活(弱肉强食,恶人得势,好人倒霉)。
,因为现实中我们无力去反抗现存不合理的秩序,于是看下武侠小说意淫一番,自己代入到武功高强,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的帅哥少侠,和阴险的敌人,热辣的美人展开“荡气回肠”的故事,以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当感到世界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人习惯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强大的多的自我,这个自我无畏无惧,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相抗争,而且最终总是能有个善恶有报的结局。
这个电影可以看做是如此心理的一个反应(不过也不能说是全部)。
一个喜剧的电影,借用惯常的“死尸还魂”般的架构,让平庸的中学生在幻想中成为自己理念中的伟大骑士“托洛茨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_内心懦弱,性格不稳定的人,易于幻想自己,并且常常幻想自己成为一个”性格强硬“的人物。
青春期本身就是个情绪多变的年纪,还不像成年人有世故虚伪;或伪装的自我成熟;亦或被社会同化,高声训斥青年人理想无用。
青年人本身就充满了变革的激情。
不错从电影来说,”娱乐“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再烂的电影,也不可能纯粹的为卖票而制作。
我把电影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爆笑,而到第二遍-则从中看出一些蕴含在”琐碎与平常的“某种值得一提的东西。
而且尤其适应我们中国这种有着非常特殊国情的国家。
”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人间应该有爱情“(鲁迅)列昂(主人公)显然属于鲁迅笔下,觉醒的人之子,人间应该有爱情他这爱情,就是她的理念。
列昂在这正常社会,是个疯子,他嘴巴里的社会公正,公民权利和自由理念,与后现代主义的混沌放纵,无信仰的生存状态截然相反并且严酷对立-彼此均视对方为悖论。
列昂是个90后青年,却操着马列那一套理论和话语,他又是最纯粹和无私念的马列信徒(纯粹的几乎单纯)他组织父亲手下工人罢工,让他们反对自己父亲。
父亲都生气的认为”这对你有什么好处?"他组织了一场较为浩大的学生罢课,想逼迫校长同意学生成立学生会,但是当学生走出教室时,他们想的自然不会是“牺牲,奉献,革命,为他”一类的话语_他们只是把这当成难得的出去玩的机会,所谈论的,也自然是“主持人,时尚节目之类的时髦话题,当然还免不了趁机谈恋爱接吻的,像搞派对一般高兴(可以联想到60年代红卫兵串联运动,学生嘴巴上倒是革命,卫红。
不过很多学生不也是趁全国铁路不要钱的时候,到处游山玩水,再抄抄别人家,赚笔钱,毛泽东几次检阅红卫兵,检阅活动一结束,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金条,金块)。
“革命始终都是小撮人的野心,少数人的牺牲和大多数人狂热的产物”(某学者语)。
列昂迷茫了,”同学们,这是怎么了?
,你们难道没有信仰吗?
”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
60年代席卷欧美的学生运动,学生的口号是反对权威,追求个性化的生活。
—但从中诞生的,却是”乱交,偷盗,酗酒赌博,黑社会”等负面事物_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和多元化社会所衍生的多元思潮诞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滚滚浪潮_它既是对传统的反抗,也是对传统的破坏,多元化即逐渐瓦解着权威,但同时也孕育着群体的颓废和消沉,因为旧的权威已经不再,新的权威却不再有力,对于有时间,又物质,却缺乏经验的青年人来说,这是致命的诱惑。
普通学生中(智识阶级而非知识阶级)“迷茫和消沉常见,即你无法去相信信仰,也不愿去相信信仰。
而需要的仅仅是刺激——足以让人度过无聊的一天,而证明自己是活着的刺激。
列昂的高昂革命——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嘴巴上舔两口盐,刺激一下之后,便寡然无味。
三电影中展示的,除列昂之外,是一个消沉和堕落的世界。
(从列昂的角度)列昂曾经所崇拜的加拿大60,70年代的革命者(姑且叫老先生)已经放弃了革命的念头,安心的在学校当教授,闲暇时开开派对,和几个女学生谈谈天。
十足的欧美中产阶级生活。
列昂所喜欢的女主角(德莱拉)生活安逸,学历高(博士)但没什么伟大的理想抱负。
就是和要好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在酒吧晚会听闺蜜讲上次和那个十几岁男孩做爱很爽,表示羡慕煞了——真是好刺激云云。
他的同学,也大多沉浸在自己各类享受中,无暇区参与列昂的伟大行动(也估计不可能去想什么责任)当列昂绑架校长成功,要求他们集会时,他们一脸不屑,想这SB纯粹没事找事。
普遍的道德没落,使主人公理想主义的奋斗荒诞可笑,不过平凡孕育着伟大,荒诞也衬托着崇高,主人公就是崇高的,如果大家都是伟人,你又谈何不凡?
如果大家都是龌蹉,你才显出不俗。
正因为群体性道德没落,列昂的奋斗产生了笑点(荒诞不经)(电影角度),二是又有了一种对欧美现代物质生活的否定,倒颇有东方文化所推崇的“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文化角度)列昂是幼稚,浪漫,天真,可笑的。
同时也是伟大,崇高,不凡,值得称颂的。
革命或许诞生不了伟大的社会效果,但一定会诞生伟大的心灵。
四电影中一句台词,我把它做了此文的标题”你是觉得无聊还是无所谓,无聊证明你觉得这个有意义,但是目前没有合适方法达到,无所谓证明你已经完全放弃了一切,对于已经生活失望。
(大意)我虽然没去过加拿大在内的欧美任何一个国家。
但这是正常有理性的人都无法否认的—欧美国家不管是硬件: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众权利制度。
还是软件的:民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权利意识,对人性的尊重和保护,均远在中国之上(当然这和道德没落不矛盾,亦指相对而言)。
但是加拿大人仍然在喊出”无聊还是无所谓“主人公列昂在尽自己努力,让大家觉得一切有意义。
我们不仅没有硬件的制度,连对自由,公正,权利的追求的意识,都摇摇欲坠。
”一流国民不一定会有一流的政府,但一流的政府一定需要一流的国民。
“(柏杨语)社会矛盾得不到释放,最终会以某种激烈方式爆发,这被我们叫做“革命”。
”访民在外国也有,但或许很难像中国如此大规模和复杂。
相不相信,如果我们一直无聊或者无所谓的话,有一天,我们会像他们一样,并且面对着更多的“忽略和冷漠”。
如何无所谓?
——暴君最喜欢懦弱,愚蠢,自私,胆小的国民。
如何无聊?
——独夫最喜欢冷漠,麻木,阴冷,愚昧的国民。
电影中”这句台词是指当代加拿大学生缺乏国民精神。
不敢去积极主动去参与社会事务,对一切社会福利漠不关心。
但是我相信,华夏的儿女们,恐怕看到这个,很那产生所谓的优越感吧?
会去扪心自问下我们是否合格?
是无聊?
还是无所谓?
五:不是结局结尾时个较光明的结局,列昂努力终于唤起了同学们的支持,老先生(白头教授,曾经共运领袖)出来为他辩护,并且称赞像他这样的人才会改变这个世界。
他被逐出安大略,但是他依旧坚持自己理念,并且找到某个男子跟列宁同性。
(遇见那男子时,男子刚好跟女朋友吵了一架)于是劝说他和自己一起来改变这个世界,电影最后随着两人勾肩搭背迎着夕阳走下而落下帷幕。
这是我对电影不满意的地方,电影最终还是没能跨进艺术至上这一步,为了追求商业性,娱乐性,或者票房,让这个电影最终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结束。
( 真正的革命固然具有疯癫和狂欢的特点,而且应该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疯癫和狂欢。
至少不亚于法国学者白吉尔描述的1925年上海:当群众激进化浪潮掀起时,工人8工游xing,大学生在街头临时搭台即兴表演政治剧,民众自由演讲,整座城市陷入浓厚的斗争民主氛围中,——革命的自由意志会为自己找到最动人的信号、动力和体态,那也将会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盛大颠覆。
那怎能不疯狂呢?
然而真正的革命并不是那样哗众取宠——尤其是迎合主流舆论——而取得大众的,它只能靠深藏在这个世界喧嚣表层下的潜流,只能靠长期看似少数派、但唯一的独立自主的阶级利益取向,只能靠血汗、苦难和集体生与死中拼搏的阶级斗争,而不是茶余饭后笑笑肚皮、再让舆论不断放大笑果的小丑表演。
而这艰路险途靠的恰恰是: “需要无畏的决裂,需要最大限度地蔑视主流舆论,到最受压迫的底层去!
” (列夫·托洛茨基,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号召) ——摘自网络最好的结局,我认为是在最后打碎主人公的一切幻梦——告诉他现实如何残酷。
这会产生两种结果:如果他放弃,则是一出司空见惯但依旧发人深省的理想主义者被现实击败的悲剧。
如果他面对挫折依旧坚持,电影的内涵和主人公的人格都会得到升华。
部电影终究是资本主义制度对过往理想革命的回溯或者冷嘲,制做者本身不打算去承担太过于崇高的责任(也无法去承担)——这太复杂了,观众恐怕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情感共鸣。
“非如此不可,如此就可”若干年后,可能青春期过去,列昂会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为稻粱谋。
也有可能会在真正成为托洛茨基一般的人物。
“需要无畏的决裂,需要最大限度地蔑视主流舆论,到最受压迫的底层去!
” ——托洛茨基的话在耳边回响。
六:这部电影所能启发,让我思考的是,当后现代主义肆虐,信仰遭到普通怀疑和否定.。
群体道德趋于没落的时侯,对于理想主义精神当持何何种态度,如何去坚守一些东西。
无聊还是无所谓,公民的个人权利遭遇侵蚀时,是抗争还是沉默?
我们社会理应如此吗?
国人尤其是需要认真去思寿。
在大时代中,个人的自我理想是什么?
于社会群体,又该做些什么?
文章到此,可以结束了。
奇葩的爹最后送了本红宝书给奇葩,有人说不可思议,我觉得吧当爹是长出了口气奇葩儿子终于送走可以祸害别人了。
奇葩儿子没头脑的反抗为啥响应人那么多,因为大家都有不满需要表达只是找宣泄口而已,至于奇葩绑架校长闹革命的目的,呵呵,与他们何干。
看律师老头、律师女、奇葩那些来的同学就知道了,其实大家目的都完全不一样啊,借着这事大家出口气闹腾下,飚几句狠话都不用负责的感觉。
就像校长说的,人就喜欢自由自又散漫的生活,但又希望自己需要的各种配套服务包邮到家,这本来就是悖论。
都他娘的散漫罢工了,还想要各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啊。
奇葩就是被法西斯老爹娶的继母给惯的(这个继母做得真不错,慈爱啊。。。
应该是溺爱啊。。。
出了个这么奇葩傻儿子),饿他两顿看看(开头他离家出走,娘一说露宿街头会被人尿一身,奇葩就赶紧拿钱了。
娘一说要做他爱吃的,他就答应回家吃饭了。
都没断奶呢,亲爹狠心点扔去印度看看)奇葩的爹为啥送儿子红宝书呢?
我想他爹对家庭、生活、社会应该也有很多很多的不满,只是迫于生意需要安于现状,谁没有颗反抗的心啊,但是谁让法西斯老爹还要管一家人吃饭呢(而且还是这么没头脑的儿子和女儿)。
反正祸害的奇葩都要送走远远的了,老爹只求奇葩不给自己的厂子和家庭捣乱,爱怎么革命革命去(爱祸害谁祸害谁去)
不知道为什么分这么高,本来是听到了电影的主题曲Don't talk down(超好听,推荐)然后想起这部电影,就想来豆瓣看看这个我觉得是烂片的片子能得几分,结果竟然得到了7.6这种还不错的甚至还算高的分数。
然而,电影只是讲了一个加拿大少年觉得自己是托洛斯基的转世,心系共产主义事业,引导父亲工厂的工人罢工,学习托洛斯基和自己的资本主义家庭脱离关系,找了一个大自己10岁的姑娘(这里开始也是为了学习托洛斯基,后来发现是真爱),最后全片的高潮就是在学校引起了一场反抗老师的革命(夹杂着对中国红*卫*兵的模仿和嘲讽),而所谓的“革命”也充斥着粗俗和暴力,方式多多少少模仿上世纪70年代的某场运动,个人看了并不是很舒服。
怎么说呢,那么多的10分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你们觉得靠这种革命的方式去推翻,只能说你们naive。
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的现实主义者,但是革命的内涵这部电影远远没有表现出来,仅仅对革命形式的模仿和哗众取丑式的靠低廉的批评政府和权威引起共鸣是很容易的,引起年轻人强烈的支持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建议你们so-called“理想主义者”先多读读书,这个少年做的完全不能和托洛斯基比好吗,先读读《托洛斯基传》,了解一下托洛斯基好吗。
或者你们有多少人甚至完整的读过《资本论》。。。
请不要把简单的反抗权威看做一种时尚,没有意义的反抗权威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造反”。
哦,其实我是人类药丸党,所以没关系啦。
一个在国外看过这部电影的青年的评论:那个电影讲一个变态认为自己是托的再生,于是找寻亚历山大做老婆找列宁, 关于斗争的部分都是些美国高中生电影类型典型垃圾。
电影的隐含意味是: 工人都是被动的, 领导才能让工人们觉醒那个导演除了看到托洛茨基的《我的一生》, 其他什么都没看过, 就只是一个变态而已。
请列为河北大学必看电影
还转世灵童呢,就是一中产cosplay魔怔逼,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在校园里搞revo算啥,晶哥都认识你爹,结局你爹送红宝书更是谔谔//对了乐视免费看
不是说电影不好 当然电影确实也不太好 尤其是男主 实在太恶心了 让我想到高中班上那些散发着体臭 思想天马行空的男生
其实跟托洛茨基没关系,找个自我最要紧。
整体是埋汰共产体制的
这不是喜剧啊,是很燃的政治啊
说到点子上了,无聊还是无所谓,就是现在所有人的态度。虽然很理想,但是自觉还是会像动物庄园的结局,就是因为上述态度,而且这种态度目前来看是不会消失的。jay baruchel很适合这种片子,不要再浪费到魔法师的学徒上了。最后找到列宁很喜感……
仅有消遣的价值
真的很难喜欢这样的电影,剧作流里流气,过份天真
he is doing that but you don't, shame on you!
托洛茨基是谁(😳)
we want union
Go on strike
HAHA
红宝书笑尿
看了一小时,看不下去,不好笑,好无聊。
还是把托洛茨基转世拍的太直接了,戏眼在后现代对革命的消解,也是黑色幽默的来源。但没能真正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去思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问题和革命叙事的嬗变。主要还是拍早了,没能观察到互联网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闷。
不好看。我愣是快进看完的。
我总对具有煽动性人格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倾佩,他们目的单纯,逻辑清晰,做事带有一种使命感,这也算是一种人格魅力吧。
一般吧,有点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