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部电影实属意外,原因是我是坂本龙一的脑残粉一枚.然当我看到演员里面有瑛太跟满岛光,这对我认为是官配存在之后,我就在第二天5点来钟起来看这片子。
关键词:猫,糕点,发髻,鸡蛋,刀。
我没记错的话,一共有两只猫,而猫的境遇各不相同,似乎两只猫也都有两次出场机会,这是想说明阶级问题所带来的什么嘛?
糕点,也是出现两次,一个是求女在切腹前官家给的点心什么嘛,最后他随着遗体交到了美穗的身边,美穗吃了那糕点,跟第一次他父亲给他两个馒头,两个男主都表示要分一半给她。
是为了煽情与渲染什么。
发髻,这似乎跟主题有关,就是一句话,武士的面子终究是空壳。
但是似乎还有两个人为了它而切腹,似乎日本很多影片在说面子的问题,什么警察的面子啊,什么谁的面子。
鸡蛋,这一幕我很佩服瑛太,但似乎他用舔的说明了很多,以及小孩碰掉鸡蛋之后的行情,至于为什么卖鸡蛋,我觉得不止导演,编剧,演员的把握也很到位。
刀,他父亲挚爱的那把刀,虽然剧情没多说,但是应该是为了生计当了,他为了家庭跟妻儿放弃了太多,不论面子还是什么,我有点同情,即便他走上了条不归路。
他是那么的可悲,用竹刀切腹……相信大家看过就知道,这是一部出色的剧情片,服装也很不错。
音乐我不觉得很出挑,但是融合的不错。
最后是讽刺的一句台词,那个摔坏掉的赤甲,“赤甲是我等的荣耀。
”如在下要能疯了那就好了,在下只是活着,苟延残喘,只待残春。
第一次写影评,不到之处请见谅,剧情片之后,只给那些静下心来的你我去思考。
泷口康彦的原作在1958年发布,跟我猜想的时间差不多。
其实问题不是这部片子导演如何如何,关键的点在原作如何看待武士道。
1958年的泷口先生怀着他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偏见批判武士道“面子”的伪善。
可问题是,这个故事当中,吃人的怪兽到底是不是武士道?
不引述剧情了。
被洗脑后常说“从今天看来”的我们不比剧中不符合历史的武士好一点点。
闲来无事翻了下片子,发现了三爷的这部《一命》,回忆了半天觉得好像曾经有印象三爷要拍这个,后来就忘了。
看了下时间,11年,挺新的。
核是武士道精神,一切因此而衍生。
竹刀,点到为止的气度,不伤和气。
带血的竹刀,透着悲伤与坚毅,鲜血滋润了枯槁,竹生,竹长。
求女用竹刀切腹,旁人嘲笑,这哪里是一个武士。
他的确不是武士,一个穷酸教书秀才。
就像他的名字,求女。
他用竹刀一下下的刺入自己的身体,渴求着死亡。
他的死亡,可以换来妻子和孩子生命的延续,他愿意。
求女切腹的桥段是这部电影中三爷唯一的血腥。
而即便如此,三爷也没有让你看到任何血肉横飞的视觉膨胀。
你只能听到竹刀插入身体时笨拙的声响,一下,两下,三下,四下。
拜托,请您帮我介错,我的孩子还在等着。
武士道,三爷给了他自己的定义,为自己重要的东西奉献一切。
求女爱书,为了妻儿,他可以全部卖掉。
身上的佩剑,是武士的尊严,为了妻儿,他可以全部抛掉。
假言切腹,武士的不耻,为了妻儿,他愿意。
对于井伊家的武士而言,他们也没错,他们能怎么样,没上过战场的武士,被圈养在府中。
将武士的尊严寄托于家族赤甲的荣耀,他们没错。
人总要有寄托。
哪怕那份寄托只是一具空洞的盔甲,一击即碎。
半四郎,他说,如果他能疯了就好了,他只是活着。
这句话似曾相识,的确,有的时候正常的活着比疯了更痛苦。
这才是生活,才是真实。
几个片段:求女抱着生病的妻子,躺在草席上,轻轻地说着,暂且这样吧。
井伊家武士的顶髻,被胡乱挥刀的同僚踩得稀烂。
整理求女尸体的美穗发现了藏在求女衣服里的糕点,一口一口的吞掉。
东西要一起吃才会更香。
写在最后打五星是因为导演是三爷,他就算拍了一坨屎我也会给五星。
片子中间我曾出现过想要快进的冲动,缓慢的叙述让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三爷的手作。
很多情节都给的很直白,我觉得挺好的,有些东西就直白的仍到你面前,你才能看得更清楚。
就像武士道精神,直接,简单。
记得看到半四郎拔出竹刀准备血战井伊家众武士的时候,我兴奋极了。
我想三爷你还是三爷呀,这种竹刀喇肉的血肉横飞才是你的最爱么。
我甚至能想象到竹刀划破喉咙时候那粗糙宽厚的刀口,简直完美。
后来,我发现是我意淫了。
现实中的竹刀很难杀人的,更何况用刀的人也没有杀人的意思。
不过如果是杀手爱阿一时代的三爷,这竹刀必须是神器么。
最最后,吐个槽。
电影最后出现了好多井伊家的家纹,挺好看的。
不过那只我在垫子上的懒散白猫才是精髓。
眯缝着一双困眼迷茫的看着一群在咿咿呀呀挥挥砍砍的武士,她心理一定在想,你们这些无知的人类啊。
影片翻拍自小林正树1962年的名作《切腹》,一名落魄的青年武士靠教私塾为生,为了能够凑足给妻儿治病的3两钱,到大名的家中假切腹,以期可以拿到一些银钱。
没想到这位大名真的让他实现切腹的诺言,他不得不将谎言继续下去,用自己的竹片刀切腹。
受尽痛苦之后他最后被大名结束了生命。
他的死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妻儿在同一天死去。
他的岳父—也是一名落魄的武士,平时靠糊纸伞为生,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猛醒,他拿了自己的竹片刀去大名府报仇,结局当然也不免一死。
但是他自杀式的行为和武艺使得不少高级武士羞愧不已,其中几个被他切掉发髻的武士都切腹自杀。
然而无论他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大名的地位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个人认为,本片最高潮的一幕不在最后武士用竹片刀于大名府中的武士打斗,而在于妻子美惠从丈夫--年轻的武士千千岩求女的尸体上翻出从大名府中带出的不舍得吃的点心,含泪吃下并死在丈夫尸体旁的那一幕。
那种感动可以称之为震撼,一种无声、无奈、无助的震撼。
生活带给贱民的只有无法摆脱的痛苦,而且毫无转变的可能性。
片中很少有背景音乐,安静的让人感到生活的压抑、毫无希望;即使有也非常恰到好处的渲染人物内心的悲苦。
画面精致、细腻,颜色偏暗,对于人物的迷茫、无助、痛苦、仇恨等情感表现得非常到位。
本片对于武士制度和切腹进行了嘲讽,并重新思考某些毫无人性的做法。
本片是今年来我看过的即不色情、又不变态的日本电影,但是他表现的主题却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
我没有看过1962年版的《切腹》,据说比本片还要优秀,可是本片已经是我认为非常优秀的日本电影了。
我很喜欢日本武士电影,里面有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缺少的一种精气神。
《一命》略有区别,它不是通常武士片那样弘扬武士的忠勇以及扶强抗暴的侠义精神,而是对武士精神及至所有公共道德的反思。
故事中到底是谁错了?
千千岩求女为救妻女假言切腹妄图骗取同情后,遭众武士逼着假戏真作,并用最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众武士维护了武士的声誉,但千千岩因为一句谎话断送性命算不算公平?
如果说有错的话,错在哪儿?
三个充当介错的武士起初是有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嫌疑的话,片尾三人的切腹又让这个命题并不成立。
千千岩固然有错,但他为救妻女走投无路又怪谁?
一句起因尚可谅解的谎言活生生逼死一条人命,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女婿,最终导致一家三口同赴黄泉路,代价是不是过于惨重了?
思来想去,最后我认为错在于众武士对武士声誉的错误认识上了。
自古以来,公共道德是众人合力捍卫的一种标准,时间长了大家就都忘记了这种标准的由来。
所谓公共道德,是先由个人认同,然后推广至大家认同,而成为默认的行为处事标准,而非先有标准再去约束个人。
道德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认同它,它就对你有约束力,如果你不认同它,它就是一个屁,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它对任何其它人来说都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但众武士却本末倒置,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强行约束他人,从而造成人间残剧。
津云半四郎用竹剑和生命为代价想证明只是执行道德的人如果自己达不到武士标准的话,就无权处决别人的性命,他推倒了武士偶像就以为为女婿讨回了公道,却不知在那三名武士相继切腥后,武士偶像自然也顺理成章重新站了起来。
这肯定是津云半四郎所料想不到的,因为错的不是道德本身是否合理,而是道德在什么范围内才适用。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我是这样想的。
总觉得亚洲电影都有很重的责任感和悲情意识,导致电影总是惨淡收场,也许莫不如让津云半四郎真刀真枪杀个血流成河来得痛快,评价估计也会更高些。
半夜困得本来想睡了,无意中点了一部日本武士电影看,那知道精彩到爆炸,看看这些剧组对影片的较真态度,在看看这些演员的演技,疲劳一扫而过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看。
真的不得不说,人家这才是对待电影的态度,这种演技已经超越出了对演员这个职业的喜爱和尊重了。
日本这个国家大和这个民族,不管曾经对中国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态度确实值得全世界的人致敬,能看到这么经典的电影对一个影迷来说是一生的福气。
就个人理解,《切腹》和《一命》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是碰巧讲了同一个故事,却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手法与侧重来凸显各自的命题。
《切腹》就像大提琴,用粗狂的白描方式构造精神层面的虚伪的武士道,毫不躲避地直白呈现,大概只有那个时代的导演和演员的技法才能如此直观准确地让人理解那层藏匿在直抒的笔墨下的情感,彻底地打破那虚伪的铠甲,不需要细节也可以共情,是非常雄性视角的故事,让我联想起的画面是高畑勋辉夜姬夜奔的粗犷。
《一命》则不然,像涓涓细流一般的小提琴演奏,所有情感都是工笔画的细节呈现,不论是猫还是糕点还是鸡蛋,都是用来烘托悲剧的铺垫。
这个故事即便不放在江户时代,从结构上讲就是一个让现实毁灭幸福的悲剧,越美好的生命毁灭之后就越动人。
很多狗血剧也是这个套路,好在演技和叙事有加成。
所以很多人去比较两个作品对比武以及最后切腹情节的处理我觉得是不合理的,我想导演可能更想与之对比的是吃下蘸血的糕点,是回光时最幸福的一幕。
这种仿佛女性视角下的故事是无法跟前者比张力的。
拍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前者侧重极致地毁灭来打破武士的虚伪面具,后者用极尽对活着的渴望来渲染生命的美好。
无需比较二者皆值得推荐。
“武士的面子徒有其表,一具空壳”家老所看见的、所维系的是单纯的武士身份极其存在所产生的各种精神要求,即他所做的只是针对武士身份而言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然而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没落武士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传统的哥当道的精神要求,而是现实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在现代条件下是多元的,评价也是多方面的,涂尔干所强调的职业群体(法团)形成具体微观个人化的伦理,在这里有所体现。
1.新版家老发现千千岩求女被迫用竹刀剖腹时还试图阻拦,在无法忍受惨状后冲入庭院夺刀亲自介错,还给了千千岩求女家属几枚小判金,在听完津云半四郎讲完故事后为井伊家辩护时呼吸急促面露愧色,删去了旧版结尾处交代家臣掩盖真相的情节。
2.旧版津云半四郎把故事讲完后,明确将矛头指向了悲剧的根源:“这烂东西(武士刀)对我太重要,我太看重它,我真愚昧……幕府对大名无道……那些不愁吃穿的人怎能理解他们的苦衷?
……毕竟我们所称为武士道的东西只是个门面罢了”,并试图唤起在场武士的良知,想为女婿讨个说法,想从这冰冷的机器上找回一点人性。
在他发现众人皆冥顽不灵后才扔出三个家臣的发髻,嘲讽了他们失去发髻后不敢自尽而是称病躲在家中的行为,揭穿了武士道的遮羞布,然后拔刀开战。
新版通!
通!
没!
有!
3.新版三个家臣最后主动切腹谢罪,而旧版这三个人送返千千岩求女尸体时大肆嘲笑竹刀切腹的不堪模样。
4.旧版千千岩阵内是切腹谢罪死,新版是病死。
一通操作下来,阶级矛盾严重淡化,批判性几近于无。
问题是三泽还要整个大嚼螺肉和趴地上吸鸡蛋的对比,这种反差产生的情绪力量不导向关键矛盾准备如何消解呢?
恶心人呗。
叙事上旧版首尾是家老旁白声所念的《井伊家觉书》,尤其配合片尾家老指示逼三家臣剖腹、封口等,跟真实的故事对比突出,讽刺、荒诞感十足。
且津云半四郎的回忆视角和井伊家庭院视角反复切换(回忆线的时间发生跳跃时必先切回庭院视角),让观众始终身处庭院,视角始终是回忆向的,不会沉浸于过去。
新版几乎完全没有了切换,津云的叙述连贯起来,尤其是新版刚进入庭院,井伊家就发现三个家臣都异常欠勤,明白是津云捣鬼,一度剑拔弩张,但硬是被津云劝得坐下来先听故事(然后一口气讲老长)……一方面不合情理,另一方面完全没有旧版紧张气氛逐渐升级的节奏感。
另外,新版删掉了经典的风中对决,混战选择用竹剑复仇,关键最后改掉了原作的津云剖腹,皆是败笔……缺点太多,以至于选角错误都无足轻重了:市川海老藏一直紧绷着,本音不够浓厚被迫鼓着嗓子说词儿,一直皱着眉,没有仲代达矢那种静若磐石,动如怒涛的张弛感。
阿部宽、浅野忠信来肯定都比他强……回头一想其实也是有优点的,《水浒》好就好在投降,《一命》好就好在它够烂!
看完《一命》再看《剖腹》你才懂什么叫做水银泻地、力透纸背嘛!
建议看过旧版的必看,看完必给旧版升星!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心目中,都会有属于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
这就正如一部大片,有的人喜欢看特效,有的人喜欢某导演,有的人喜欢某演员,有的人喜欢剧情,有的人喜欢拍摄手法等等。
我们无法为一部电影的好坏进行评选,只能为自己心目中这部电影打分 我没有看过之前的《切腹》,所以也无法比较这部所谓的翻拍比之前那部孰优孰劣。
但是就这部电影而言,让我始终由一而终的一个信念就是-人性。
导演通过影片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在人性面前,所有的东西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影片开头很简单,就是通过半四郎的举动引出整个剧情,通过叙事的手法将整个剧情呈现给观众。
其实让我觉得很有印象的一点是在影片早期和后期,半四郎有句类似了无生气的“哦”字对白。
那种语气一出,刹那间让你有总毛骨悚然的感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让你感觉到是一种已经在冥界边缘的感觉,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是已经抛身出去的信念。
导演始终用温情大于杀戮的镜头在向我们叙述着一个故事和一个信念,在人性面前,我们什么都可以放下。
武士的尊严、男人的自尊、父亲的威严、丈夫的气魄等等。
影片没有什么打斗镜头,相反在刻画人物内心性格和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面反而让影片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武士,因为主公没落而落魄度日,与后期影片出现的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却鼓吹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武士荣耀的家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后期半四郎用竹刀就将他们震吓住之后,面对一个人的半四郎,反而带着精良刀具的所谓武士家臣却无一敢主动攻击。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道理,总是有那么一群不学无术的人,靠着响亮的名号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影片其实有几个地方是给我很深刻印象: 一、求女去请求切腹的时候,家老赏给他的糕点那一段,导演用了接近一分钟的剧情去刻画这个画面,这对于120分钟的电影而言,这块糕点的出镜率还远远高于那些路人甲、家臣乙等群众演员,开始的时候真的不理解一个将要切腹的人,为何看到一块糕点会表现出欣喜的形态和导演为何要在这块糕点上落墨如此之重,然后后面的剧情则很好的给出了答案,关于糕点的出现,就是剧情的前中后串联的其中一个切入点。
尤其是那一句“我觉得两个人一起吃比较香”,让我们体会到,身为武士的半四郎身上并没有单单存在武士的优越性,更包含了他对儿女深深的爱意,而正是这种爱,让求女也是善良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当有甲州屋掌柜要娶女主角的时候,半四郎不答应反而半夜跑去问求女是否愿意娶自己女儿的原因,一个善良有爱的人,才能给他的女儿带来幸福。
而到了影片后期,看着女主角将求女用死获得赏赐的糕点哽咽着吞进去的场景无比悲哀与凄凉,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其实也许导演是想借糕点带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吃进去的,可都是满满的爱啊,尽管那个糕点有丈夫的血与泪,但是归根到底,这个糕点,其实就等于说明了一件事,为了她和孩子,丈夫可以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所以那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丈夫对自己满满的爱。
二、求女的刀具;众所周知,武士刀对于武士而言,就是生命。
一个没有了刀的武士与死人无异。
虽然片中没有着重在这一块,但是细心的观众肯定会留意到,影片初期半四郎曾经去拜访过求女的父亲,当时半四郎看到求女父亲在擦拭刀具,曾说了句,“哦。。。
和在下的完全不能比啊”以此来表达对求女父亲获得主公赏赐的“兼定”刀的羡慕。
这把“兼定”除了是把名器,更是身份的象征,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但是从后面求女第一次拒绝典当老板要求典当佩刀的要求可以看出,求女身上的刀具应该就是其父传下来的,而其中一个镜头是求女左手紧紧的握了下他的佩刀,由此可以看出,那个除了是武器,更是家族的荣誉。
因为早期其实我们知道求女不像传统武士,更像是一个读书人,所以肯定刀具给他的意义没有传统武士那样至高无上的,但是他一个读书人却以武士自居,最大的理由就是那是属于家族的荣耀。
但是当女主角病重的时候,求女却义无反顾的将刀具典当掉。
由此可以证明,在生命和人性面前,无论是武士尊严还是男人的自尊抑或是家族的荣耀,一切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三、猫。
猫在剧情里面有两只,一只是求女落脚的破庙里的流浪猫,也隐射了求女所处的生活是落魄的,就跟流浪猫没区别,下雨的时候漏水,唯一的高位摆满了书籍,而人只睡在地板上,由此可见求女渴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改变生活但是又无能为力的窘境。
而流浪猫的死亡,似乎也预示着灾难对于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困苦,女主角看到猫如同感触到自己,所以伤感无比。
而第二只猫出现在半四郎打斗中和最后家老让下属把事件处理好的场景中,无论外面打斗如何激烈,那只猫始终雍容华贵般卧在毯上,这就好比这大名或者掌权者一样,无论下面如何惨烈和水深火热,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丝毫影响,同时也映射出社会也如此,出身好,哪怕你没本事都能和那些家臣一样过着安逸的生活,而出身不好,哪怕你身怀绝技,都只能穷困潦倒度日。
也有点像我们当下富二代、官二代和农二代工二代的差距。
四、铠甲和木刀。
铠甲在剧中代表着权力、荣誉、地位。
也就是代表着大名门不可侵犯的权益,而半四郎后期为什么要用木刀而不用真刀,其实意义更大的在于他是想为死去的女儿、女婿、外孙讨回属于他们的尊严而已,因为其实就算你拿真刀,也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就推到整个大名府,更不可能推到整个日本阶级统治的弊端,所以木刀和铠甲代表着自尊和荣耀。
用木刀让敌人为之胆怯,让铠甲为之受损,其实就是在于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家臣只是因为跟了个好大名而故作清高,其实内心根本没有真武士的坦荡荡,所以就算真刀在手,他们也是惧怕手持木刀的半四郎。
后语:其实导演翻拍这部片子,不一定要原汁原味,因为如此一来,翻拍就变得没有意义。
况且翻拍经典,不容易超越,唯一可以尝试的,当然就是只有原著中所薄弱的环节如何能够在新作中强化而又收到效果而已,从这方面看,《一命》已经做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至于观众是否明了,就要看每个人怎么看待这部电影了。
刀没有好坏、在好人手中就是救人水火的利器,在坏人手中就是杀人的凶器,所以我们在绯村剑心那里也知道,曾经杀人如麻的剑心,哪怕是到了后期,也没有放下刀,唯一不同的是,他后期的信念变成“假若在这染满鲜血的刀以及成为牺牲品的生命背后,有个谁也可以安心生活的新时代,我会——替天行道,仗义杀人”。
《一命》没有鲜血直流的画面,没有刺激无比的格斗场景,更没有提醒武士道尊贵无上的刻画。
有的,只是对人性内心最温柔一面的叙述,有家、有爱比起所谓的尊严,更值得我们拥有,跟爱相比,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反复切腹和舔鸡蛋,这样恶趣味显然是某人加进去的私货;以阶级论固然左倾,但以历史论福岛家似乎并不值得同情,被削藩显系正则咎由自取,片中主角还眼红井伊这样的谱代,没灭你们就不错了好么;最后,翻拍经典总是吃力不讨好的。
我靠,我看哭了好么!第一次看三池崇史的电影啊,简而言之就是全家为了节操而死的故事。。。
先不看老版不做比较,就新版而言3D根本就是噱头,那些本来就极幽暗的画面根本没这必要。如果三池想借此表现瑛太那近五分钟面部扭曲表情会不会有点浪费。情节方面太过拖沓张力不足,这样的温情路线不适合三池。要重点批评的是这次坂本龙一的配乐不出彩,现在这个点我几乎已经忘记曲调了。
就……就没有A太不适合演的角色嘛!!>< 他对角色的定位、把握和解读为什么总是如此准确呢!!T^T 叹服。市川海老藏的声线很好听~信仰不同,个性不同,人的命运也就各不相同。有些人为活着而活着,为期待春天而活着,这种信念也很了不起——季节变换的3D效果不赖~枫叶红得像血一样美。坂本龙一配乐赞!
有了龙头和凤尾,更显得中段回忆十分冗长。加一星给瑛太&满岛光~
刚做父亲时间不久,看到此片中段之时实在受不了了~~太悲伤了T-T~~日本武士电影风格独特,总在静谧之中给人深沉的震撼,画面感一级棒~~三池崇史的电影此前仅看过杀手阿一,与此片差异太大~
即使有光妹还是很无聊,画面又暗。看不进去。
瑛太君 你别再拍那么苦逼的电影了好嘛
《切腹》珠玉在前 翻拍拍法还俗 干指着满岛光的神颜吗
没看出缺点,也没看出优点来,平庸的电影,满岛光穿和服也漂亮~
这...除了竹刀切腹一段很三池,也比原作要更吸引人之外,片子无论节奏还是最后对话的深度较之切腹都不及之。
小林政村那个版本有名。三池这回翻拍看着也不错。除了脏兮兮的道具,其他看着都是很规矩。我一直想,怎么就没人把鲁迅的小说拍出来呢。都是一样的面子压抑和生命解放拷问在里头。这吃人的面子啊,真是邪教中的邪教。
可以再残忍点吗?!!!
我家瑛太死太慘了
三池崇史怎么开始拍武士片了?
想复制,但又没那个深度。
这片简直太TM致郁了!虽然没有看过62年的原版,但讲真翻拍的画面构图色调配乐演员的演技哪一点差强人意了?真的是不好意思,我没你们懂电影,这片我就打五颗星。
三池最幸运之处是生在日本。5颗星。
闷哭
感觉是韩寒郭敬明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