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不了班上的熊孩子“想浇灭他们的火焰”第四次把海绵里的水挤到熊孩子头上的老师托克伦选择了选择了辞职。
这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老头,辞职后第一份工作选择了送快递,意气风发、似乎一下子年轻了很多,尤其是他遇到一群退休老年人的那一段,他们问他为什么还在工作?
得不到回答又纷纷猜测他一定是在参加比赛,托克伦一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神态在对话机里和工作人员联络,被另一头的人骂蠢,接着就因为躲一辆车摔断了腿。
可还是困不住他,腿好了之后又在超市找到了回收瓶子的工作。
真是一位热情洋溢、充满了率真与童趣的老人,迅速地和同事、顾客打成一片。
虽然极具幽默感,但这并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处处都有一种老年之后的心酸与无力感,托克伦在睡着的时候还做着春梦,醒来的世界却是无聊琐碎的。
他的太太说,他急着找工作是因为不愿意在家陪她了,他害怕陪她的时候要哄她开心。
在一起四十年,心中有爱也免不了渴望新鲜。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还像托克伦这样充满了幻想与乐趣,还能想到“婚外情”,他始终像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想加入这个世界,不想被世界所抛弃。
妻子收到了她的一个学生的表白,那个人大概比她小二十岁?
她没有拒绝,而是答应了可以偶尔一起出去喝喝咖啡。
那个年纪的女人,连丈夫都看不到自己的好了,满脸皱纹,能下垂的都下垂了,遇到一个欣赏自己的人,当然是很欢喜。
那不是爱,他们都知道。
托克伦安排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活动——乘坐热气球,一系列的事情让热气球只带着他俩飞起来了,他们都以为自己会死,托克伦发现了妻子偶尔会背着他抽烟,问她问什么,妻子回答,因为我想在你之前死去,我不想一个人去你坟前探望。
多么悲伤。
当我垂垂老矣时我会做些什么?
我只希望自己不要害怕,像年轻时刚踏入社会那样惊慌,我还希望身边有个人陪伴,当热气球慢慢升起时,我们可以牵着手看看大地。
四肢莫名其妙的痒,痒到自己能把自己抓烂,去医院开了过敏药回来吃,吃的终日昏昏沉沉,一路从古城睡到特别行政区,一会儿还准备睡往世界第一大民主政体,Sigh,又是一轮奔波的岁月……还在家的时候看了一部台湾人叫做《布拉格练习曲》的捷克电影(Vratné lahve直译酒瓶回收),看到里边的老头儿面对自己年华不在的事实所做的尴尬且不安分的挣扎以及无奈的性幻想,便有几分对年华流逝的感叹,人们都说女人怕老,其实相对于接受现实的上了年纪的女人来讲,人老心不老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男人,倒是颇容易让人觉得可笑之中的几分可怜……不过,电影里的老头儿能随时能扔出一句“我不在这里工作了,因为在这里我不再感觉倒快乐”,这是让我相当崇拜加之羡慕的一件事情……P.S: 老头打工的那个超市的经理就是在《Euro Trip》里被赏了一枚硬币就炒了老板鱿鱼的伙计,貌似此人在捷克共和国还是个名角
(芷宁写于2008年5月26日)这部捷克导演扬·斯维拉克07年的力作,充满了捷克式的幽默和调侃,还有那么点对年老迟暮的怅然和落寞,通过逗趣而细腻的表述方式以及演员松弛自如的表演,观众们看到了退休老教师卡罗先生那一系列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举止,继而对一位年逾古稀、“人老心不老”男人的内心世界做了一番探究。
在光影的世界里,探讨老男人内心世界的影片不算太多,而揭示老男人性幻想和力不从心现状的影片则更少。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史密斯》,一位同看的搞电视的朋友说那个太普通,个人觉得还好,它将老史密斯丧妻后的心态以及发现妻子秘密时的情绪转换呈现得很有分寸和层次感。
这部《酒瓶回收》在风格上没那么严肃,还不时地呈现出自我解嘲的味道,但其所揭示或暗含的东西,却让人费思量——日益衰老的身体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机械化的生活和人工作业逐渐消失对老年人所造成的无所适从感,“过气”的老年生活模式和当下随意恶搞风气之间的落差……所有这些都是即现实又难以轻松调和的,从而令人们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滋生出一丝不确定的情绪。
影片多侧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卡罗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65岁的他无法理解学校里的种种新风气,校车上,学生们坦然就坐,根本不懂得让座给身边的师长,理由是卡罗已经不带他的课了。
课堂里,学生可以对捷克伟大诗人的作品和身世肆意嘲讽,作为教捷克文学的老师,卡罗十分愤懑,被学生们称为“海绵绞干机”的他在第四次往捣蛋学生身上淋水后,在校长的盛怒下,辞职了——那个捣蛋学生的父亲是学校的赞助者之一。
接着,影片快速白描了卡罗辞职后的低落情绪,通过他百无聊赖做家务的镜头、以及执意不加入“老年散步团”的举动,表明了他的心态,他不想就此浑浑噩噩的终结自己的余生。
终于一份快递员的工作让他生龙活虎了起来,自行车骑得飞快,堪比年轻人,不幸的是,雪天路滑,卡罗付出了摔伤的代价。
卡罗是拒绝烦闷、试图改变的“标兵”,伤好后,他成了超市酒瓶回收处的员工,和张大民一样话多,来送酒瓶的人,就算再寡言,他都能和人家聊上几句,并且告之超市今天什么菜半价,让酒瓶回收处显得很温情。
此外,他还忙着做媒,给和自己轮班的“话唠”(取其反义,其实这老头一贯沉默是金)与一位欣赏沉默男的寡妇牵线,还于无奈间将在超市工作的小伙子介绍给曾和自己暧昧的女教师,并把前同事年轻的罗伯特安排给老公出轨的女儿海伦娜……而他对出轨女婿的理解宽容态度,似乎也暗示着他内心的波动,据女婿给他佩戴的心脏状况检测仪显示,即便在夜里,他对老婆埃莉的反应都是平静的,而一见到妙龄惹火女郎,哪怕是工作时段,他都会心跳加速……不论恢复练少年时的广播体操,还是在蹒跚的“老年散步团”面前故意对着速递员对讲机大声说话,不论窥视下午超市门口的西晒对女性裙装的透视,还是臆想火车车厢内的制服诱惑,不论猜测穿露脐装女孩的生活,还是对妻子狂吹自己帮超市抓住小偷的英勇,导演扬·斯维拉克的父亲兹涅·斯维拉克都将这位不甘寂寞、不服老的老男人演绎呈现得生动自然且不令人讨厌,反而于言语之间、举手投足间折射出缕缕志士迟暮的无奈,也更彰显出该片现实而人性化的气质内核。
同时,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助也令人感伤,如常来退还酒瓶的孤寡老太,已明显有点神智恍惚,她主动认卡罗为弟弟,行动不便时,卡罗帮她购买食品送到家中,而她得等到发养老金时,才能还卡罗钱。
当酒瓶回收机取代了热心肠的卡罗时,老太太在窗口前无助的徘徊,嘴里叫喊着“卡罗先生”……此情景令人不由得心生酸楚,越来越自动化的世界真的比传统的人工作业好吗?
影片后部分,卡罗为妻子张罗了一场结婚40周年的惊喜——乘热气球旅行,而这次手忙脚乱、险象环生的旅行又充溢着逗趣诙谐、忙碌多变的味道,当热气球终于降落时,经历了重重险情的老夫妻激动地拥在一起。
如果以为这个平庸的画面是影片的结尾的话,那就错了,通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可以调节平庸生活的气氛,让亲人更加依赖彼此,但是人性深处的某些东西是难以改变的,真正的片尾是不安份的卡罗当上了列车乘务员,而列车软卧车厢正是他屡次臆想的场所,不可否认,他仍爱着他的妻子,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下一秒和妙龄女郎热情搭话。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9511427_d.html)
这个电影是关于一个六十五岁的捷克教师的,是个“老头片儿”。
哎拜托你不要看见“老头片儿”就翻过去,这个叫“韦伯特”的老头子长得挺帅,胡子白白,有一点肖恩·康纳利的影子,一点点。
他在中学教捷克文学,以“海绵拧干机”之外号从学校辞职了,因为这份工作不能给他带来乐趣了。
是的,他就是这么说的。
在下咱比他年轻那么多,我可不敢因为没乐趣了就扔掉饭碗在地上砸个脆响。
韦伯特老头儿回家后没打算陪老伴儿看肥皂剧,这让他老伴儿埃利特失望。
天哪,他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
不要想象成咱写字楼里斜跨大包、睡眼惺忪、连制服都不全的“土快递”,布拉格的快递员都骑着山地车,蓝黑拼色高弹紧身全套车手装,背上背着艳黄色的塑胶背囊,黑色头盔竖着两只小牛角,真是太骚包了。
韦伯特(六十五岁!!!
)认为自己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对布拉格了如指掌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这份工作真让人骄傲,相比他那帮老朋友——抱着狗散步、一步挪不了一尺、穿旧呢子大衣的老朋友们,韦伯特牛气得跟个奥运选手似的。
当然,他没干几天,就穿上石膏靴了。
韦伯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他又找了份工作——在超市的酒瓶回收处收瓶子,到处是瓶子箱,只有一个对外的小窗,但是乐子更大,每天有形形色色的女人来打招呼,韦伯特的善良和风趣特招人,还有穿低腰裤的神秘美眉——腰上有深深的指甲痕,有时七道,有时八道,韦伯特为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一直想到夜里,胳膊大腿春梦连连。
唉,在下咱比他年轻那么多,可好久没有春梦了。
看到韦伯特那些花里胡哨的春梦,不由赞叹一声:“有春梦就是好啊!
”老太太埃利当然不会这么想,她对着电话里的“狐狸精”喊:“我丈夫有重病,心脏衰弱,前列腺增生,你要是有良心(就别勾引他了)!
”哈哈,看到这里,我差点笑死。
其实,韦伯特不只身体衰老,他还有点小糊涂,电水壶直接放在煤气灶上,把星期三当成星期四……说实话,他要是跟那个数学老师来真的,我还替他捏把汗呢。
从这个片,我开始搜集捷克电影,关注这位叫扬·斯拉维特(Jan Sverák) 的导演,从网上搜索他的所有作品。
天哪,原来他在26岁的时候就弄了一部叫《青青校树》的片子,这片的VCD我保留十年,苦苦寻找DVD并无果中。
扬导演擅长把琐碎破烂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尴尬难言的,给咱们简简单单、活活泼泼、漂漂亮亮地拍出来,话说那个回收酒瓶的窗子,有时就象个画框。
很多细节让观众笑出声,笑完了也不会忘记身无分文等养老金的“表姐”,还有捷克教师的工资那么低,找对象最好隐瞒身份。
导演的爸爸叫Zdenek Sverák,导演的爸爸怎么出来了?
是这样,导演的爸爸是此片编剧并主演俏胡子,导演来导演,这是一个父子档,该父子这样合作过《青青校树》、《柯利亚》、《光纤电人》之类的捷克名片,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捷克味”,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都拿过了。
不过,有“捷克味”在,奥斯卡味、好莱坞味显得没什么味啦。
一个好片叫“酒瓶回收”(就是上周显摆的《布拉格练习曲》)一个城市叫“布拉格”,一个国家叫“捷克”,咱对捷克的了解太少了,主演Zdenek Sverák,咱始终不知道该念“茲涅”还是“德内克”。
一部关于老年人的电影,老人的落寞惆怅与无奈,有破罐子破摔的,有奋斗向上的,有安静祥和的,都在现实生活中拼命地挣扎着。
在老头子眼中,老太太是个无趣枯燥的老人,在女婿的眼中,女儿太过正经与理智,而在老太太学生的眼中,她是一个端正严厉的老师,而他就是被她的严厉所吸引,而在副校长罗伯特的眼中,老头子的女儿是如此的迷人,让她神魂颠倒。
捷克真是个浪漫的城市,处处有发现美得眼睛,所以才有如此美得风景,如此可爱的故事。
在某一个地方某一时刻也许你也会被某人当做美景一般欣赏,继而心动,继而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这是在捷克,在中国了?
大家总在讨论若是公主与王子在一起了,以后的生活不见得会美满,呵呵,管那么多以后干嘛了,谁都不都保证跟谁在一起会一辈子幸福,既然现在你喜欢,你觉得她美,那就去好好抓住这一时刻因为我们不能保证以后怎样,但至少还能把握现在!
http://axinlove.com/2009/04/empties/《Vratné lahve[酒瓶回收]》退而不休老头的情欲世界by @xinl.ve 090414中国官员有退休综合症,《Vratné lahve[酒瓶回收]》导演Jan Sverák的父亲,Zdenek Sverák[茲涅·斯維拉克],饰演的退休教师Josef[乔瑟夫]也有类似退休后的困扰。
不同的是发作时,患者症状不同。
前者是剧烈的失落感,没有人鞍前马后俯首听命,没有门庭若市熙来攘往,后者是人老心不老,每天洋溢着荷尔蒙,觊觎着小小的艳遇。
从权力的巅峰跌下来的症状,注定是反差越大而症状越严重。
退休老官员出门遛弯,称呼后面不会再有让人敬畏的职务,人情冷暖的世界会让老头马上又躲回家中。
外面工作的子女听着老人的教训,嗯嗯啊啊过后肯定是当作阵风抚耳,父亲的威严仿佛一夜间失去。
家中早就看腻了的黄脸老太婆娘,被逼着真正开始朝夕相处。
这样60岁的日子,真没有什么趣味,让我选择,我也选择退而不休的乔瑟夫生活,尽管是俗世的快乐。
老而不死是为贼,虚无的道德和真正的快乐哪个重要?
还好捷克没有“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可爱的老头乔瑟夫可以上演夸张的幻想喜剧。
在乔瑟夫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两个父亲的叠影—-片中的老人和真实生活导演的父亲。
他春梦里的幻想,快递员时的好强以及欺瞒妻子的谎言,让人好气又好笑,分明是一个喜剧电影人物。
同时,他又被赋予了很多赢得好感的品质,乐观、通情达理,还有帮助他人时的狡黠,慢慢改善着身边人的日常生活状况。
身体没有真正出轨保证了老头的纯洁性,又可爱而富有生活激情,这个时候老头是导演的父亲,茲涅·斯維拉克。
富含感情的人物,逗乐滑稽的情节并不是本片的全部。
简洁利落的剪辑和饶有趣味台词,可以让人马上明白导演的意图所在,再加上一丁点的故弄玄虚,便不得不赞叹同是本片编剧的茲涅·斯維拉克的巧思。
之所以称赞剪辑,是因为电影几乎没有多余的镜头。
每一幕场景都在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或做铺垫,没有模糊晦涩难以名状影响观众理解情节,干净有力的电影语言下直奔着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呼啸而去,宛如一阵飓风,席卷观众于其中。
例如,镜头中被打开记录周四私会的纸条,观众马上意识到乔瑟夫要行动,时间应该就是“今天”。
后续剧情要从超市工作的场景进入偷情的房间,剧情转折完成得十分舒畅。
至于台词,在家第一天干点家务就不得清净,吸尘、安装房门都被念叨得不行,面对妻子的乔瑟夫要以永远不衰老的借口,来逃避与妻子的相处。
所以出去送快递,所以去超市人工回收酒瓶,总之要走出家门发挥余热。
当他记错时间跑去偷情而被妻子抓住不在工作岗位上时,老头乞怜地说出“我都这把年纪了,你不要乱想,我毕竟是个老人了”。
对比之前无数次不服老,有且仅有的这一次变得软趴趴,承认衰老来临竟然是因为要继续欺骗,不自觉嘴角的微笑。
茲涅·斯維拉克的故弄玄虚有点象《镜花缘》里的诗词,与主题关系并不大,但为了表现作者的才华,故意卖弄地写于其中。
划记号的女孩,一直是一个悬疑,当解开时发觉与情色无关,大失所望时暗暗便恨极了编剧这个设定。
这是聪明人的骄傲,小小调戏下观众,茲涅·斯維拉克感受着观众的“恨意”乐不停,一如恶作剧的乔瑟夫。
OK5060,热气球上的标记,要说是导演编剧的无心之举,那斯維拉克父子连白眼都不会扔给你一个。
而我想起九孔扮演费玉清的台本:(老头50、60)OK的啦!
Empties.DVDSCR.XViD-ARTHOUSE
影片中难得说谁是坏人,即使超市里偷东西的男人,也似乎是阴影中微微的冷色,来衬托韦伯克的得意忘形:夸耀自己的见义勇为时把电热水壶放在了煤气炉上。
韦伯克是个富有爱心的人,虽然看上去过于坚持原则而稍稍落伍于时代。
老人家关心着周围的人和事,认为自己还有气力和耐心做点有用功。
他关心唠唠叨叨看上去不正常的老少校,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食物并安排医生上门检查,他也关心女儿的生活,替她找到新的激情,对于出轨的女婿也恨不上来,可以有着正常的交流,甚至听到婴儿的啼哭也会伸出拉杆轻轻地摇晃童车……唯独对于家里的老太,好像怎么也不正常。
猜想是老太虽然优雅,但过于严格,从他们的女儿的行为可以想象她保持着不可逾越生活戒律。
只是女儿年轻,有着青春的动力去冲破。
老人家就没有那么幸运。
不然老头老太何必分房分床睡觉,老头还一直有那么多姿多彩的美梦。
每次美梦中断,面对递过来的安眠药,韦伯克心中该是多么叹息。
好不容易攒着一次勇气爬上老太的床,结果是一席谈话,让激昂起来音符改变了声调。
韦伯克还有一次鼓足了勇气,结果阴差阳错差点出漏子,幸亏脑袋转得快。
然后便宜了旁边的小伙子。
压力破碎机,微秃的脑门,是不是可以认为在向赫拉巴尔致意?
老头老太对对方做的事情心知肚明。
但是踩废可乐瓶一段,韦伯克显然已经处理了这段危机,不然就不会那么镇定。
老太嘛,面对那个“德语学生”,真的看不出他的意思?
生活就像最后缺乏动力的热气球,几乎要掉入湖水中。
在手忙脚乱和共同携手中,韦伯克和老太重新点燃了喷火装置,气球绝处逢生又一次升上了天空。
实际上他们一直爱着对方,只是在渐渐变老中有些交流不那么畅快。
重新点点火就可以了。
最后热气球掉在草地,鼓动激荡的形状应该是导演刻意所为吧。
看着热气球我就想笑。
http://axinlove.com/2009/04/arthouse/《Empties.DVDSCR.XViD-ARTHOUSE》ARTHOUSE,Divx,RIP,发布组by @xinl.ve 090413说点和本片关系不大的话。
既然这里是Divx评论,自然或多或少的应该介绍点关于Oday、Divx、Ripper有关的事情,譬如前几天热火的FBI和《X-Men Origins Wolverine[X战警:金刚狼]的WorkPrint版本的纠葛。
前一段时间,实在太忙,暂无暇追逐热点。
其实关于这些Oday的介绍,随便搜搜就有,DVDrip、Scr、STV、TS或Cam等Divx版本的概念,也是烂大街了。
这些倒真没有必要去做复制粘贴的工作。
讲讲各个发布组的八卦秘闻,也只能传下道听途说的消息,如Diamond发布组与其宝石系列的马甲—-Ruby、Sapphire,一直就是好莱坞主流电影的Oday发布源。
而关于本片的发布组,ARTHOUSE,就发布的电影本身而言,还是值得提一提。
艺术电影的坚持者,NFO里的它自己组名介绍:ARTHOUSE is defined: An art film (also called an “art cinema”, “artmovie”, or in the US, an “independent film” or “art house film”) is a typically serious,noncommercial, independently made film that isaimed at a niche audience, rather than a massaudience. Thats what we are, thats what wegonna do. The movies we’re gonna release arenot STV, but FESTIVAL movies, movies that rockthe world and push the cinema art to the future. We dont care how well they gonna gettraded, cause that is for merchants. ART is NOT MONEY - OPEN your EYES!OPEN your EARS and OPEN your HEARTS! 很理想很崇高的坚持,有这样的发布组存在,看电影又多了一些选择。
并不是要标榜自己是所谓的小资、装13或者拥有早已过气头衔—-小布尔乔亚情调,不过是因为这个组别发布的电影,都很有意思,值得观看(后续期待观看影片见文末)。
艺术电影也好,小众电影也好,都与任何的xxxBility无关,更多可供选择的电影类型,总比自己陷入“大片”迷思里要好。
你所未见,是因为:商业和市场并不是艺术电影导演拍摄影片的重要考量指标。
这些电影不过是困于院线和发布渠道,并不是一定要把电影界于少数人观看。
没有一个导演愿意自己的作品只拍个1000个人看,吴念真不是两部电影就不拍了么,原因就是因为看得人太少,(他)“拍给鬼看啊!
”。
而未曾被大众发现,也不过明珠暂蒙尘,正等你发掘(这就不得不提RIP的好处,电影拷贝或者其它记录都只在电影档案馆及艺术节上播放,不可能再走正常院线,Rip推开你观察电影的窗户)。
同时,甚多被认为是艺术电影的作品,基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蓝》、《白》、《红》,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大众热点不高而拥趸不少。
Divx看多后,慢慢对与ARTHOUSE一样的发布组有了些许了解。
D3Si组发布很多印度电影,片头有准映文件、片尾不完整,影像尺寸有问题,还有水印,“Dev.D.2009.DVDRiP.XviD-D3Si”是为典型(电影本身的好坏另说,只谈版本问题)。
CoWRY应该是台湾的发布组,相当数量的台湾、日本电影都由其出品。
当然不仅限于这两个地区,还有其它亚洲的电影。
PMCG[Portable Movie Conversion Group]自然就是大陆国语片的主要发布源,与之对应的即是Bien,粤语片的主力。
ARTHOUSE出品的《Import Export》,是上一部观看的电影,如NFO所言,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ARTHOUSE出品了。
等待国内院线上映?
这辈子倒真没有什么希望。
—-ARTHOUSE出品目录:You.The.Living.DVDSCR.XViD-ARTHOUSEImport.Export.DVDSCR.XViD-ARTHOUSEWaiter.2006.DVDSCR.XViD-ARTHOUSEIn.Memory.Of.Myself.DVDSCR.XViD-ARTHOUSELa.Zona.2007.DVDSCR.XViD-ARTHOUSEAleksandra.DVDRip.XViD-ARTHOUSEFlame.And.Citron.DVDSCR.XViD-ARTHOUSECass.LIMITED.DVDSCR.XviD-ARTHOUSEFour.Nights.With.Anna.DVDSCR.XViD-ARTHOUSEWinged.Creatures.2008.DVDRip.XViD-ARTHOUSEEmpties.DVDSCR.XViD-ARTHOUSE
当八零九零成为无人不晓的时代性标志犹如一股无法阻挡的热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充满朝气个性的年轻一代受到了万众的瞩目和关怀,他们毋庸置疑是未来花儿般的希望和有力的资本,但值得思考的是当所有人都将期望寄托于年轻人的时候,老年人的存在价值和心理需求等问题却被人逐渐无情的忽视或冷漠以对,我们常说“老小,老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应该更加懂得珍惜,老年人想要的无非只是一份温暖的关心和简单快乐的晚年生活。
而此类题材一旦拍成电影,加上优秀的导演、专业的演员和扎实的剧本,那么经典作品的横空出世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电影《布拉格练习曲》就是一部将老年生活搬上银幕的优秀作品,由捷克知名导演扬·斯维拉克执导,而这也是继《青青校树》、《光纤电人》和《给我一个爸》之后父子俩的再度携手合作,德内克·斯维拉克负责的依旧是编剧和主演的工作,他们间的默契配合可以说是品质一流的绝对保证。
这部电影并非只是一部描绘普通生活琐事的小品,在看似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其实潜藏着父子俩对于社会现象和老年生活的关注,而这片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并没有通过严肃沉重的感人故事刻意的激发出观众的反思意识,而是在贴近生活趣味十足的情境下,给予人一种主动而自觉的感慨。
影片讲述了一位满怀青春时常做着春梦的可爱老头,因小小的惩罚了学校资助者的儿子而选择了离职,百无聊赖的他开始尝试其他的一些工作,先是快递员,不过很快就在年轻人的嘲讽和突如其来的事故中草草收场,后来有幸在超市找了份回收空瓶的工作,做的有滋有味的同时,女儿、同事和妻子,包括自己却又集体陷入了情感危机,不过在老头的塔桥牵线,自身的克制和吃醋下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布拉格犹如童话般的美妙景致,幽默风趣的对白,搞笑玩味的桥段,讲究柔美的摄影,不甘寂寞油嘴滑舌的老头瞬间成了万人迷,虽然看似有些小讨厌,不过更像是小孩的淘气和可爱。
通过对老头生活的刻画,不仅对老年生活投注了一份用心,同时也展现了父子俩在不同年龄阶层对于情感的理解。
情欲的喷发和遏制,可以说纵跨整个年龄阶段,这点在老头、年轻同事、女婿和前计算机同事身上都有所体现,年轻同事春心荡漾,女婿无力抵抗性感的诱惑选择离婚,前计算机女婿因此改变了女儿保守刻板的爱情观,老头更是每晚都做着诱人的春梦,对于这种自然冲动的生理需求,从最后各自不同的结果可以看出情欲的放和抑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以及父子俩对于这种强烈欲望的理解和戏谑。
而通过超市的老年同事则表现出了情感在生活中处于的主导地位,为了仰慕者的要求,从不修边幅在洁净整齐,墨守成规的老年同事为爱尝试了改变,最后在老头的牵引下迎来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独自一人住在公寓行动不便仅靠养老金过活的孤独老婆婆也很值得关注,而老头的热心肠也为老婆婆的寂寞生活注入了一丝温暖的力量。
经过千方百计的阻扰,老头还是没能保住热衷的回收空瓶的工作,最终只能无奈的被低成本空瓶回收机所无情的取代,而老婆婆在空瓶里塞的一张向老头询问特价商品的字条更是让人无比心酸和唏嘘。
这一情节的设计,反映出父子俩对于社会快速先进发展后,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逐渐全方位垄断和统治下,为我们的生活带了什么的思考,虽说因此提供了便利、快捷和高效,但同时也抹杀掉了给予别人生活的一份快乐和温情,少了一份浓厚的人情味。
另外本片着重体现的还有婚姻逐渐步入平淡和寻常,失去激情后所面临的危机,老头的妻子在意识到老头日渐的冷漠和敷衍后,同样试着改变自己并祈求上帝的帮助,甚至搬出了“天鹅论”,最后老头还是抑制住了自己,而在得知冒出个追求妻子的竞争对手后,打翻醋坛子的老头终于意识到了妻子在自个心中的地位。
很多时候爱情往往只不过是黑夜里一束灿烂的烟花,令人怦然心动却也无比短暂,情欲就像一瓶治标不治本的春药,得到的仅是一时的满足,而能持续温暖人心的还得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深厚亲情,这才是生活最好的回馈。
看到最后热气球上的夫妻俩,听到那句关于香烟的温情对白,我深感幸福的滋味,甜蜜而知足。
1.公务员瓦赛对着镜头用德语说“我爱你”,下一个镜头转向妻子艾莉,当观众心领神会以为艾莉在这段不幸福的婚姻中也要面临其他选择了,导演又告诉我们他们只是在上德语课。
结果后来真相大白:瓦赛就是暗恋着艾莉,学习德语只是他的借口。
百转千回。
2.海伦娜拒绝罗伯特上床的要求,恼羞成怒的罗伯特发了一通牢骚后离开,走到楼下车边的时候,只见海伦娜远远从楼上丢下来一串钥匙。
一言不置,而情绪的大起大落都在其中。
3.冰冷的酒瓶回收机器对温暖人情的抹杀,很动人。
4.男主退休后两次和公园里散步的白发老年团偶遇,第一次拒绝加入,第二次已经送起了快递,被误以为是单车选手。
那股小幽默给得真好。
5.最后热气球的创意实在意想不到!
6.以中老年男人为主角写戏,必须来参考一下这部。
强到爆
老头老了可是闲不住,还有欲望,还对生活充满兴趣,老太是知性的老师,老了,可还是有人追求,就这样一个反类型的爱情电影却在最后一场亡命、短暂的旅行中得到了化解,整个电影温馨有趣,观看过程舒畅无比,推荐推荐(ps:布拉格真的漂亮极了)
有问题却没有答案,红气球是用浪漫做成的挡箭牌、润滑剂,使得更为严酷的诘问与痛苦不得要领地偷偷滑走。
有趣但又不过,平淡却也不闷,结尾的热气球之旅浪漫到让人想笑但也稳稳地多有了一层暖意。3+
七分。有趣,但是表述不完整,什么都有,却什么都没表达清楚。 我已不再感到快乐,只因我被剥夺了与人交流的乐趣。所以我远离聒噪的学生,来到那扇窗,你给我空瓶,我给你超市最新折扣消息和一份好心情。空瓶回收机不能让大家快乐。 男性渴望与世界交流,年轻女性的肉体,女性则囿于厨房与丈夫的爱。伴侣需要坚守之处或许在于保持个人空间的秘密。
热气球升起直到降落的整个过程,体会那些小细节,我就眼泪汪汪的。这对结婚40年的老夫老妻,像新婚小夫妻一样,老头爱制服诱惑,总是梦见各色美女和其XOXO;老太优雅、严厉的气质仍能迷倒男士。这两人吃醋、斗嘴得那么真实生动!能促成老兵和那位美妇成佳偶,老头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真让我们望尘莫及!
所有细节都迷人
不厚不薄的惆怅
50岁再重看
哈哈哈老头儿更有力量
很一般很一般。老头一点都不可爱。
又是父子兵,但比起十年前的‘给我一个爸’反倒是退步了,主要是结构松散,老年人的爱欲也不算很讨喜,故事主线还挺模糊,三星半·!
文艺于我如瘟疫。
如果没有最后乘氢气球失控的点睛之笔,整部片太过平淡。欣赏男主不快乐了就不干的态度
虽然中间稍显沉闷,但结尾的高潮很给力!各种小幽默也让人会心一笑!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子。推荐!不过我怎么听捷克语怎么像日语……
一定不要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
一个开心就好的老人,想走就走,想干就干,还有一颗色心.三星半吧
热气球那段很精彩。前面色老头这部分有点一般。。。
嬉笑打闹,如同儿戏。只有结尾的热气球鸟瞰大自然,算是唯一的亮点。
我对那场充满诗意的出轨宣言 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