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我很怀疑那些目前的影评要不就是没看过原著,没好好看过原著,没好好看电影,要不就是看得是翻译得乱七八糟的中文字幕)起了一个响当当的标题,实在是因为奇异的发现豆瓣上所有关于这部新拍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评都让我看着很不舒服。
题外话:高中的时候看的原著《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皮儿的那本,端正的印着书名,只因爸爸说“这本书写得好”。
正题:(长话短说,不过还是可能会罗嗦)1.我觉得这个改编很成功,情节设计恰到好处,画面很棒,音乐很好很流淌。
最喜欢的男女猪脚。
可别觉得男猪脚就该是一个帅哥,他在书中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样的猥琐(褒义,褒义……)。
女猪脚则是恰到好处的端庄美。
2.这里面的爱情可不是人们经常所幻想的“爱情”。
我甚至觉得别拿它太当爱情比较好,免得过于沉迷于风花雪月,或者想起自己的事情黯然神伤。
它并不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或者模式化的爱情。
引用电影中一句台词叫做“love is an illusion”3.Fermina Urbino(即女猪脚)的感情转变:旅行归来后,Fermina Urbino第一次看到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Florentino Ariza时,可以说她眼前的illusion已经轰然倒塌。
原书中有一段她心里想法的刻画,转化成结果就是她第一想法便是断然拒绝眼前这个人。
电影里表现的不错,Fermina颤抖着嘴唇,眼神的变化都颇有含义。
4.Fermina与其老公的婚姻:老头子上树掉下来,摔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only god knows how much i love you."眼角还渗出了一大滴泪珠。
按照通常意义定义的“爱情”。
他“爱”Fermina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两个彼此差异巨大的人生活了一辈子以后,他们的婚姻得以善终。
老头子所说的“love”,意义无穷。
电影中这个场景,无煽情,甚至在我看来还有小点点诙谐的讽刺。
两人夫妻生活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是老头子给Fermina一盘东西问她好吃不好吃的时候,她答:好吃。
老头子表情带着娱乐、讽刺和自嘲的说:“是茄子”。
Fermina不吃茄子的。
也就难怪他那句“在婚姻中更重要的是持久”。
而Fermina看见他外遇对象时的表现,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被击败的,在不解中被击败的感情而不是醋意。
5.Florentino Ariza一生的爱情:他可以勾引到无数个女人,也可以为Fermina保留处子之身。
他很痛苦,他用无数的女人来弥补这种痛苦,他的目标又很明确,他只爱Fermina,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6.在船上。
老得变了形的两人尽享黄昏恋,甚至用身体表达感受。
书中云,他们早对身体上的感觉迟钝起来,ML只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进了一层。
而此时的Florentino Ariza之于Fermina,并不是那个年轻的时候和她轰轰烈烈而幼稚无比恋爱的那个Florentino Ariza。
他关心她,走进了她,在年老丧偶之时陪伴了他。
她慢慢的,生出一个陪伴和依靠。
这不是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不像海报上那么香艳,甚至还有些残酷。
时光,爱情,婚姻,霍乱……那些看似悠远的异域风情之下,藏着某种剖析和解构。
以上只是我基于书对电影的全部理解。
http://t.geowhy.org/archives/318
分两段看完了这片子。
片头一开始的天雷勾地火,以及男女主角的强烈反应是我不能理解的一部分。
可能是由于文化时代背景,通过书信的往来,以及书信开头郑重得给予对方允许和承诺使得整场感情既正式官方又渗透着一些难以名状的可笑和悲哀。
如今的现实,似乎也并没有多少改变。
所有爱情的开始似乎都差不多,然而同步的热烈最是困难。
你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热火朝天;你开始燃起了,他却快要熄灭进入尾声。
恒定的爱情只存在于爱情本身。
她并没有多么高贵与众不同,只是蒙上了性色彩的感情迸发,发展的过程中甚至更能表现出自私的取舍。
他说,我们开始吧。
于是,开始了。
他说,忘了吧,这只是一场幻觉。
于是,你根本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就这样被结束了。
如果这是一场交易,Florentino Ariza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除了热烈。
然而热烈在不需要的人面前,毫无价值,反而是负担是压力,像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是阻碍稳定生活的鬼魂。
当马尔克斯说出“饿的时候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时,Florentino Ariza正是按照这句墓志铭所设定出来的角色。
身体饿了,于是本能地觅食,通过622个女性的躯体不间断地缓解饥饿,短暂地治愈灵魂的孤独。
而对Fermina Daza的爱也并未停止过,也不吝于表达。
这一人生使命的达成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迂回战术。
622个女性像维系身体机能的营养液,供养着Florentino Ariza的物质存在,从而以达到追寻精神存在的目的。
这看似宏大的场景之中,没有值得被歌颂的,也没需要被谴责的。
每一个人遵循的只是本能,我们终究只是自然的产物。
哈维尔·巴登把Florentino在爱人面前的拘谨之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走路的姿势,看着Fermina时的眼神,这样的姿态延续了一生,哪怕到最后他终于圆满了,依然能够感受到年轻的感情。
推荐理由: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魔幻之爱片 名:《霍乱时期的爱情》 导 演:迈克•内威尔原 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主 演: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佐乔尔诺、本杰明•布拉特出品时间:2007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很有意思,我的朋友凡看过这片子都异口同声来跟我讲它的坏话,尤以男主角的样貌为指摘要点,据说丑得没法看。
当然我明白,一流小说的影像化十有八九是要以失败告终——你看李安多有心机,不碰《倾城之恋》不碰《金锁记》,倒是把篇默默无闻的晚期作品《色•戒》悉心打磨成了器——全盛时期的张爱玲是碰不得的。
但一转念我又想,《霍乱时期的爱情》好歹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给打的底,再差又差得到哪儿去?
要知道那可是在我十五岁那年,只凭《百年孤独》的头一句话就把我震在了椅子上的马尔克斯呀。
太好奇了,其程度真不亚于我对榴莲的好奇,所以自然地,这电影是免不了要捏着鼻子找来看一看。
第三十三分钟,男主角中年时期的扮演者出场。
刚照面就吃一惊,忍不住敲了暂停键,定格在他的特写——天,这不是贾维尔•巴登吗?
原来是他。
《老无所依》中蘑菇头造型的冷血杀手,今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宽鼻子、长人中、大下巴的丑男人,贾维尔•巴登,难怪我那帮眼巴巴等着帅哥现身的朋友要大跌眼镜了。
一度我曾试图安慰其中的一位,“你就当他是西班牙的刘青云好了”,她在那头凄厉地叫了一声,“刘青云也比他好看很多”。
没辙。
故事的内容一句话即可概括——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爱了五十三年才如愿跟她同床共枕,并且他的爱,在其有生之年还将继续下去。
纯情得像是个火星故事。
而我们这些浅薄的冷酷的不可救药的外貌主义者,当然希望本片男主角又帅又深情,最好像韩剧。
但老实讲,一个男人如果帅,哪儿用得着这么深情?
更何况,君不见现实里一干完全不帅的男人变起心来也是一样快的么?
电影里的南美很漂亮,想象中的燠热、闷湿、鲜艳和浓烈都出来了,那正是马尔克斯笔下巫气弥漫的拉丁美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尖薄的五官,随时随地像一只受了惊的鸟。
前四十分钟里,她与男主角之间也真算是不靠谱之恋的典型——两人一见钟情之后便开始书信往来,乃至发展到私订终身的地步,那个晚上她又无知又热烈,却还有那么一点点矜持,她答应他的求婚,说,“好的,我会嫁给你,只要你答应不逼我吃茄子”。
呵,真是初恋呢,竟然相信自己会与第一个爱上的人结婚,那么草率,但是那么真诚。
之后,果不其然地,女子毁弃婚约,在人人自危的霍乱时期,嫁给了一个医生。
而男主角也不再守身如玉,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艳遇之旅,以肉身之欢娱抗衡内心之隐痛。
这一段颇具荒诞感的情圣生涯看得我不禁叹之又叹,男人真是厉害,可以把性和爱界别得那么清楚。
但后来,当我看到他渐渐老去,走路时微微弓着背,耸着肩膀,那个样子就好像背负着什么不可推卸的东西一样,我还是忍不住感动了,因为我想,那不可推卸的东西是爱情吧。
在片中,已为人妻的女主角曾说,“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影子”,说得真好。
五雷轰顶的爱情,真可以令灵魂出窍,凡遭此劫者,都只是徒具人形的影子。
不过好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十分温暖,其时他和她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各自拥有着一具垂垂老去的躯体。
在寂静的内河航船上,淡薄的夕照里,他们缠绵床榻,享受着迟来了五十年的,抱憾的温柔。
船头特意挂起黑黄旗帜谎报霍乱,没有什么可以打扰他们,连时间和死亡也不可以。
然而,且让我来说一句煞风景的题外话。
假如,我是说假如,男主角没能继承他叔父的内河航运公司,假如他终生平凡终生困顿,那么他不会有机会做到猎艳六百二十三名的情圣,也不见得能比女主角的丈夫活得更长久,更谈不上与他的爱人终成眷属。
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得承认,在肉丸子永远比玫瑰花更受青睐的现实世界,百无一用是深情。
2008-4-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爱情是一种优雅,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爱就是全部,起于爱情,终于爱情。
”这样一句台词,相信每个心中有真爱的人都会记忆深刻。
这不是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不像海报上那么香艳,甚至更多的是残酷。
时光,爱情,婚姻,霍乱……那些看似悠远的异域风情之下,是一个人用生命的过程去实现一次爱的苦痛,也只有苦行者才知道“修成正果”需要多少无援的坚持。
他可以勾引到无数个女人,也可以为她保留处子之身。
这是痛苦的,他用无数的女人来弥补这种痛苦,他的目标又很明确,他只爱她,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他的爱太过纯粹和浓烈,找不到释放的出口,却只能将自己灌醉。
他是一个传奇,是为了爱情而生的人,为自己的她守候了一生。
从情窦初开到耄耋之年,他们之间错失的那些时光丝毫不能冲淡他执着的爱情。
每一次与她邂逅或是擦肩而过,他的脸上都写满幸福,哪怕是失落的眼泪,都带着爱的宽容。
无论他流连于谁的怀抱,他爱着的,都是她。
电影的最后,当已年过七旬的他和她在邮轮上金色的阳光中拥吻时,时间仿佛都是静止的。
一生漫长的等待与求索,仿佛都凝固在那一刻。
我相信那就是生命的永恒。
他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一天,在船上,老得变了形的两人尽享黄昏恋,甚至用身体表达感受。
虽然他们早对身体上的感觉迟钝起来,但这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进了一层。
我想小说电影的结局之所以让他们灵肉最终得以亲近,是为了安慰浮生中那些用生命去爱的人,因为他们可能早早的绝望,可能死在默默爱着的路上,他们的生命没能像这个电影里一样,爱是一瞬也即成为永远,在和她相拥的时候,53年的心灵折磨突然变得轻若鸿毛。
浮生中谁会这么幸运呢?
而此时的她之于他,会慢慢的,生出一个陪伴和依靠。
最终,他和她相守在这艘船上。
从此,这艘船将永远不会靠岸。
注:本篇为转发。
爱情是优雅的馈赠,绝非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全力以赴忘乎所以旁若无人的爱情,绝对是不错的故事题材。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部好片。
事实上,一切不合常规的感受,松开的发辫,撕裂的记忆,肌肤褶皱里的手指,都是绝佳的故事。
我发现,和火对于烟丝,香水对于肌肤,梦对于失望的眼睛,舌尖对于干涩的唇一样,爱是我唯一的兴趣。
看电影时,我在笔记本上写:如果爱不了你,你们其中的一个,我就爱你们的全部。
电影唤起有趣的回忆、让我联想起身边的人,使我怀疑大多数表面稳定的婚姻——那只是无奈吧。
没有爱情,世界老得快。
她的父亲说,it's illusion,那是幻象。
而她还不以为幻。
一年之后,她再见他,她说,it's illusion, love is an illusion。
而他说,那不是幻象,那是几何,那是代数。
故事就是这样似真似幻。
之后,在她的生活中,他变成了影子、鬼魂,he is not a person, he is a shadow...he is a ghost.别人的影子与她有何干系?
可若要是自己的影子,心里的影子,那可有些糟,谁能割掉影子呢?
如果是魂,那就更可怕,不成了孽缘了?
他的叙述中所有那些女人的故事集中到一起,狂乱而不真实,却是许多女人存在的本相。
这样真真幻幻,极致的悲喜中其实有喜剧热闹狂欢的色彩,存在的真实、情感的样态串联不悖。
结尾说不好算是真实推演,还是终于达到了纯粹的理想幻境——死亡之前的无际完满。
霍乱时期的爱情 她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他, 不能再向前一步, 她躲在树后,逃开他寻找的眼: 这是她的爱情吗?
这个瘦小忧郁的男子, 那些爱的字和他有什么关系?
她转身离去。
她看到了他,却没看见爱情, 在那最美的年华转过身。
月的薄雾笼罩园中的玉兰, 她的美如同花瓣的锋刃, 斩断了梦,她关上阳台的纱窗。
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平稳到了老年,熬过了 日常的充盈和卫生间吸烟的时间。
他在无数的女人中, 在不同的城镇、河流, 继续书写给一个人的情书。
当他们再次相逢, 他看到一生里的她, 她看到了走向他们初会前 他和她的爱,遗忘了多年。
要用一生才能让爱显现。
他们驾船启航,挂起黄色的旗子, 霍乱的标志。
漫长的河流, 幽深的森林,流向死亡的最后岁月, 他们漂流而去。
2007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这番的惊艳足以让荧幕中的紫霞剑刃脱手;就是之于屏幕之外的我们,也是如此动人入耳,以至传颂不衰。
情之一字,是为何物?
叫世间的痴男怨女牵肠挂肚、辗转难眠,生死相许而铭刻入心。
爱恋能有多深,爱情能被守候多久?
费洛伦蒂纳的那句告白,为这个问题交出的答案,在他人生迟暮的彼时说出,来得比孙悟空的“一万年”更触人心:“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和所有的著名爱情故事一样,这段刻骨的爱情同样从那刻一见钟情的相会开始铺张开来。
从确认爱上了费尔米纳那刻起,这个在荧幕上的脸容一直没有给人摆脱癫狂的感觉的男人,一直为了这个女人,这段爱情疯狂。
或许这是由于他的家族所遗传的癫狂;或许为了弥补他父亲的那个没有爱过的一生最大遗憾;或许他那作诗的爱好,那诗人的情怀是更好的解释——无论如何,他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塑造这段略显畸形的爱情。
荧屏中的费洛伦蒂纳或许不是英挺帅气,但在这对年轻人相遇的那刻,他不失青春的躁动与柔情;他可以写出满纸诗情的情信,在阳台下的庭院里拉奏小提琴,然后用那双饱含情欲的双眼注视他的女神。
一个青春少年的爱情痴态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在于他在面对费尔米纳的火热,而是他在家中的辗转悱恻。
这大概已经足以打动一个同样正直青春的少女。
所以少女开始在课堂中偷写回信,在弥撒时偷偷收起压在某处的信纸,在私底下差着侍女把信送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上——他们的感情似在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中俱增。
直至最后,这个少女在阳台上对着费洛伦蒂纳许诺,她会嫁给他。
如果这一切就这么如流水般顺势而往,这就不是一部被放上荧屏的爱情故事,更不是出自马尔克斯这个“文坛斗牛士”的大家之手。
故事有着转折,费尔米纳父亲的反对,举家的迁移,只是一个引子。
在被两人相隔的书信互通所粉饰的时光,暗自酝酿着故事的转折风暴。
在费尔米纳重新返回那座城市之后,这对分离多久的年轻人在街上相遇,然而此时的费尔米纳似乎已然不是那段让他沉醉的情信时光中的女孩,她只对他留下一句话,足以击碎他怀抱良久的美——“以前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她如此莫可名状地否定了她以前的种种情愫,然后开始躲避他,甚至给他标上“无法摆脱的影子”的标签。
这其中的整个巨变,似乎一丝都没有交代费尔米纳为什么会突然舍弃了她在表亲家的日子中还依旧期盼的爱情——这不可能只是因为和费洛伦蒂纳的一个偶然的照面,在眼神定格在一副不再熟悉的面容之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或者说,决定。
如果费尔米纳的那句话不足以打碎费洛伦蒂纳的爱情愿景,那么乌尔比诺的出现开始把他后续的希望也揉碎。
这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最少是个完美的丈夫——有着英俊的外表,崇高的地位,良好的情操,还有当时所有婆家都看中的殷实的家底。
所以他们结婚,生子,一同变老……这一切原本是费洛伦蒂纳想要做的事情,都叫这个叫做乌尔比诺的男人取代了他的位置。
更痛苦的是,这个他深爱的女人,沐浴在那个男人的光芒与爱意之中看似是如此幸福,她的婚姻是如此美满……这让他连寻找一个用来讥笑她对于男人的选择的错误的机会都没有,让他无法找寻那份看到情人的不幸的婚姻所带来的畸形的安慰的可能。
他能做的只能是注视着这个男人的光芒,还有沐浴其中的那个他爱的女人的幸福容颜。
他们的婚姻,就如乌尔比诺的婚姻理念,“婚姻最重要的不在于快乐,而在于稳定”,平稳而看不到一丝缝隙。
这让费洛伦蒂纳在心中只是留落这么一个打算,等到这个比他完美的男人的死去,将会带给他与费尔米纳的新的机会。
这是个消极的抗争,在发现无法与他只能承认比自己优秀那么多的男人做正面的争斗之后,无法舍弃这份感情的心,只能化作这份畸形的等待——让上天为他消除这个阻碍他的爱情的男人。
但是他的等待,他对这份爱情的守候却并不如他的誓言般神圣——为了费尔米纳保持他的处子之身。
在他的一次外行的海航之中,被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妇女夺走了他原本为之守护的东西。
很突如其来,而且很轻易,只在于一阵的喘息过后。
对于费尔米纳这份无法得到相应的爱情等待,回馈给他的只能是不断深蚀内心的空虚。
和他那副羸弱的面容相匹配的是同样的这颗并不坚韧的心,这让他为这份空虚而手足无措,痛苦绝望。
痛楚总会让人倾向于堕落,尤其在他尝到了那份肉欲的甜意之后,他无疑沉溺于此。
在费洛伦蒂纳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寻到那份堕落的人们的一个共同因由——对于心灵的苦楚如此无力消弭,只能用肉体的快感来盖过这份痛感。
所以他们堕落,坠入那份由肉欲的满足带来的低层的肉体满足之中,沉溺于这份看似可以替代精神满足的快乐。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哪个时刻?
当他对着他唯一的好友报出他所有过的女人的数目,那个三位数的数字让他朋友瞠目,在旁观者看来,却也理所当然。
这个内心早被他一直无法抛开的那份初恋所扭曲的男人,附上那份诗人的癫痫,这份其中的空虚是如此深邃——在他选择用肉体来填充这份空洞时,可想而知这个数目是多么庞然。
然而在这段消匿于肉欲的岁月里,这份爱情的期盼一直不见一丝消弭——在那阵片头,同时也是片末重现的钟声的响起(这种前后的呼应,记忆的回溯过后到达的故事现今,犹如一种如梦般初醒的惊觉),一阵寻思,那个男人死了!
那份冲上面额的激动与喜悦,扭曲着他已被苍老所扭曲的容颜,让他这样拖着这具年老的身躯匆匆出门。
他总算得到他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三天的回应,这个他认为可以开启他揣怀至今的爱情之门的机会。
这要归咎于他这癫痫的心理,还是那份赤诚的爱情之心?
“起于爱情,而终于爱情。
”他最终对着他的爱人静躺在她的身侧,他说,这一刻将会永恒——正如最后的这一幕大河的黄昏远景,安宁而平静,美感恒久。
费洛伦蒂纳,用他的几近一生,在回答一个问题:爱情,能被守候多久?
显然,不需要夸张的“一万年”,但是是刻骨的一辈子。
马尔克斯在一次访谈中说:“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
而我所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那一对情侣最后得到了幸福。
在我看来,快乐是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使之风行起来。
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而最后一句话是书中阿里萨的父亲说的。
对比马尔克斯的身世我发现,他其实把自己的人生一拆为二,分别装进了《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本巨著。
阿里萨曾与六百多个女人发生过远离爱情内核的肉体关系,把爱一直做到了老。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持久留存爱下去的能力,他要把真爱留给费尔明娜……我觉得任何一种或疯狂或平淡或热烈或偏执的人生都难言幸福二字,那么幸福是否真的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呢?
叔本华说,不是。
我认同这个答案。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刚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暗自质疑,这不是爱情。
即使我又去翻阅了遍豆瓣知乎上被吹的天花乱坠的五星推荐书评,可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观点,这不是爱情。
作者是马尔克斯,在此之前还写过《百年孤独》,因为欣赏他别样的沉静和洞察力,所以昨天今天的时间读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又看完了同名电影。
看到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一刻,我觉得想必是讲一个在大灾大难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可是读到结尾也没觉得这场爱情和霍乱有多大关系。
难道就因为乌尔比诺医生是因医治霍乱技术高超而遇到费尔明娜,还是因为弗洛伦蒂诺的相思病疑似霍乱,亦或者就因为结尾处船上挂的霍乱旗,这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就能被囊括进书名了吗。
始终保持质疑。
再说一致好评的“爱情”两字,在我看来不过是三个麻瓜的自我催眠和欺骗罢了,不可被称之为爱情。
没错《霍乱》无愧于爱情百科全书的名号。
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些都能在书里找到。
可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这只是三个独立的人和各自所谓“爱情”下的百年孤独。
男二,乌尔比诺医生,虽然有缺点可我最喜欢的角色。
看得出作者几乎把一个男性应有的全部美德都集中在了医生身上:出身名门,血统高贵,长相英俊,并且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有爱心,一个天之骄子。
然后虽然他完美但和达萨之间没有爱情。
我以为,一开始医生所说的一见钟情只不过是因为达萨的高傲、严肃和力量,激发了医生的虚荣心和征服欲。
这点其实和男一弗洛伦蒂诺的感情大同小异,只不过医生胜在了门当户对。
后来两人的夫妻生活也不过是互相尊重却从来没有过激情,所以我可怜他在临死前对达萨说的那句:“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他到去世,也没有认清自己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多年下来习惯的陪伴。
我只能感叹他是可悲和孤独的,毕竟爱情这个东西本身就很难找到。
费尔明娜·达萨,女主角光环下的她必然是美丽、优雅、高傲的。
但我认为她自始自终就没有爱过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她只爱她自己。
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让她接受阿里萨,青年时的从众和现实让她接受乌尔比诺,老年时的背叛和孤独让她再次接受阿里萨。
她的决定武断而直接,因为她只考虑她自己。
少女时期的费尔明娜是果敢反叛的,她被阿里萨热情洋溢的文字和诗人气质打动,背着父亲与他通信,活在她用想象构建的“爱情乐园”里。
显然她爱着的只是她用幻想出来的完美男人阿里萨,当这个“有着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的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很清楚的知道他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该破灭了。
男主,弗罗伦蒂诺·阿里萨,出身不好,其貌不扬,工作没多大出息。
全凭一副天生忧郁的气质被无数女人,自认为爱而生,饱读各类情诗,写情书洋洋洒洒犹如泉涌。
也就是靠着这些赢得了费尔明娜的好感。
失恋之后跌入了人生最低谷,终日萎靡不振。
在去异地谋差的船上被一个陌生女人强暴之后,变成了情场浪子。
然后他在假名“等候”费尔明娜重获自由之身的这五十多年里,到处寻花问柳,捕香猎艳。
得意的用满25个日记本记录了622条较长恋情的记录。
里面有寡妇,有有夫之妇,有别人的情人,有妓女,有精神病人,有他公司的下属,他家的女仆,甚至还有未成年少女。
如果他能做到为达萨放弃整片森林,那我自然同意称之为爱情。
可当下的我只觉得他下流无耻、没有半点责任心的人渣败类,这份虚无的感情不配叫作爱情。
就像陈奕迅《红玫瑰》里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弗罗伦蒂诺·阿里萨美名其曰的“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不过是他被拒绝之后必须得到的执着和自我原谅的解脱说辞罢了。
总结来说,这三个人不过是感情里最常见的三种悲剧。
一为把习惯陪伴和爱情相混淆,二为把自我幻想和爱情相混淆,三为把执着和爱情相混淆。
所以对于书名上提及的“爱情”,我个人表示提出质疑并且打上引号。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如此抨击这本书的同时还是推荐阅读的。
书里总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的,至少是让我认清爱情这个玩意是多么的难得。
反正之后的日子还长,70多岁的达萨和阿里萨才兜兜转转到了船上谈起爱情,相比之下我们都还年轻。
有的是时间去遇见、相处、理解、相爱、陪伴。
愿我的读者最后都能遇到真正的爱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lice可人儿的日常,同步更新。
电影改编自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
因为很喜欢这篇小说,所以理应阻止我去看电影。
然而我终于还是看了。
阿瑞萨的青春期被一小件一小件事情,一小段一小段变动频繁的组合镜头串起来,中间是一出又一出的仪式或聚集盛会。
叙述着往事,仿佛一把手术刀,动作快速而清晰,丝毫不慌乱。
但这把手术刀不是剖析用的,而是把一小块一小块肉割下来给你看,并且说,多么鲜活。
这么想着,我的胃突然就疼了起来。
难道昨天炖牛腩吃坏肚子了吗?
我可是按秘方放了一点醋,放了一些茶叶,加大料,炖了三个小时,炖得非常烂,入味。
做什么事,要入味,不都得花时间花心思。
我看了看DVD机,时间才过去33分钟,阿瑞萨就已经将终身许给佛米娜了。
好在我看过书,电影与书毕竟不同,尽管都是被观看。
话说回来,我也不记得书中的细节,但三个人物外貌模糊,形象却深刻。
模糊的人,在电影画面中突然面目清晰起来,是种奇怪的感觉。
这电影改编得好不好,我已经不是很在意,因为不自觉地,电影中所缺失的,小说文字之外的感受在脑子自动补了进去。
大抵仅凭表面看到的,除非非常了解或者用心体察,我们看到的都是恍惚的影子。
何况相对于小说,外在的层面上,这部电影做得太精致和浪漫了。
这叫做本末倒置,小说描绘的“现实”的粗砺,与感情上的隐忍和百转千回,电影弄反了。
这女人真幸运
很美,很情色,很长情。。。。贾维尔巴登太擅长此类角色了。。。
你知道我看过多少遍么?
没看过原著,单说电影,整个情感过程简直是两条平行线,男主的爱是他一个人的执着,且生动而又典型地演绎了love与sex分离对于男性来讲是多么的简单又简便;女主与丈夫有几十年的爱情婚姻,虽然最后一地鸡毛不妨碍之前的真挚,男主对于她来说是最初的puppy love与最后的梦幻老来伴——终于,结尾处,我唯一感动的点在于不管多大年纪,老年人也有爱的权力,请正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时间跳跃性大到巴登的老妆也未免来得太早,他初夜算不算被人强X啊那段笑死我了。
小家败气,僵硬猥琐,挺难接受的
赋予了纯爱片另一种定义~~
让我最震惊的是女狮子莱昂娜这么一个重要的形象竟然被删了!!原著内容庞杂电影版显然没有做好内容的删减,情节片段化不连贯,什么都想说结果重要的没说清,费尔明娜和医生的形象塑造失败,情绪和气息的传递非常不畅,镜头转接简直不能生硬更多,另外妆是谁给上的,拉出去毙了算了。啊,演员居然都不错
表演太滥。。演员太丑。。。
平淡,莫非是故意的
你能爱一个人多久?
fuck了那么多女人,只为和心中的最爱make love ……
怎有可能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故和争吵,一直觉得幸福。但却该死的连这是否是爱情都不知道。
么得语言了
阿里萨太丑太猥琐啦!
看了电影后更不想去看原著了,一边和600多个女人上过床,一边等女主等了50多年,说为了她一直保持童真,无法接受……看完后唯一觉得不错的地方是男主写的英文情书,可以当作模版背下来了。还有坐船度蜜月真的太浪漫了,当夜色降临,有种世界末日只剩你我的感觉。希望以后可以实现。
一个男人和623个女人ML,却一直记得他的初恋....
不得不说和原剧相差太远,在电影中我主要想看的是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五十年后,如何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绪,面向自己的爱情,然而这部电影简单的讲了一个故事,远没有那种意味深长的感觉!对男女主角在不同时期的描写,心理历程的描写太少
作为电影 实在不怎么样 - 演员的化妆一塌糊涂 ,音乐很好
电影和小说一样无聊
总觉得男女演员的表演都有点做作。哈维尔·巴登怎么会在电影里老得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