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重新写的版本,原来那个我觉得不太行看了一圈影评和b站的解说,大部分的批评都集中在电影的cg上,不过我觉得这不应该只是这部电影在有空前豪华的卡司的情况下如此低分的唯一原因,因为这部电影除了给路人看,还有猫剧粉,对我而言就不仅仅只是cg拉垮了,我认为这次的人物塑造和歌曲舞美都不合格。
⚠️会很长,全是我的个人“分析”说在前面,电影猫猫造型对我而言就单看其实还行,但是和剧版一比嘛……平心而论,这次其实毛发效果做得很不错,但是普雷大众的是猫们的造型。
原作的造型除了紧身衣以外还有茂密的鬃毛和毛绒护手、绑腿,脸妆当中对眼部、嘴部、鼻子和胡须有强调刻画,让演员看上去就像是毛茸茸的猫咪的样子,而不会让人联想到人类或者猴子,并且每一只猫的脸妆和花色都有不同(dark twins除外),让每一只猫都能被比较容易的认出。
这是98版demeter但是电影为了力求真实淡化甚至改变了毛发的颜色,导致大部分配角猫都难以辨认,并且鬃毛被缩短,头顶和两颊几乎没有长的毛发,以至于看上去像秃头,导致只有戴帽子的猫和老格斯勉强能看。
猫的重要特征胡须在“力求真实”下被强行淡化,只有特写才能勉强看出来胡须的踪迹,至于猫鼻子,压根没有,仿佛导演巴不得演员把整张脸露出来好证明这部电影众星云集。
每一只猫的毛发都紧紧地贴在身体上,远看仿佛有花纹的裸体,加上尾巴过于细长灵活,这些到处乱窜的演员与其说是猫还不如说是猴子,这也导致了很多原本能够接受舞台版的观众对此产生恐怖谷效应,确实,你很难分辨这些生物到底是什么玩意
这是19电影的demeter,几乎认不出来,不是吗?
以及cg给舞美带来了巨大的折扣,导致所有动作和舞蹈都没有力度,轻飘飘的,一点张力也没有,很多动作显得很假,比如Prologue中一只猫在半空中跳过一辆汽车,像是吊威亚吊过去的,以及macavity的群舞部分,明明没什么毛病的舞蹈被cg整得矫揉做作,很难不骂人其次是歌曲,恕我直言,唱的是真的难听,好几个人和没气了一样,嗓音毫无表现力,(特指三人组,也就老大能听听,tugger音色和风格欣赏不来,misto是什么勾八你真的会唱歌?
)甚至还会跑调,听这玩意简直就是对耳朵的折磨,部分唱段连盗录的现场版都比不上,不知道评论里有些人哪来的底气说比原版来的好感觉整体歌曲都是有向OLC靠近的,甘比猫、小偷猫、犯罪猫用的都是旧编曲,每一首的编曲都比81年的版本华丽很多,还有点偏电音,而且小偷猫和火车猫甚至还算能听,但是要知道会对比原作的猫粉选择的标杆都是98版,98是什么质量不用提了吧……我原来很期待的泰勒的macavity也不好听,感觉她驾驭不了爵士……最离谱的应该是老甘比猫、巴斯特佛琼斯和魔术猫这三首,把这些玩意和耳膜接触一定很痛苦吧,第一首主要是老大没气,以及合声的小老鼠唱跑调,第二首就是对耳朵有害的恐怖噪音,第三首则是misto的拉垮表演,唱的难听不说还把整首歌节奏搞得一塌糊涂,不过老大和小维表现还不错,他俩算某种救星了memory光听还行,虽然唱的有点太憋屈了,情感表现还是赶不上peggy的原版,但是它还能听啊!!!
不过官方还算要脸没把所有原声放到cd里去,不然真的整个cd都是毁耳物编舞,我只能说看得出来多数地方还是用心了的,至少不敷衍,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某些桥段照搬16年宽街复排(mating dance前半段和the white cat lift)the jellicle ball这么重要的群舞部分摄像机到处乱晃仿佛晕车,虽然我能理解小维是女主角她是舞会核心但是为什么要以她为圆心快速扫视周围的一圈?
整个群舞给整摄像机的一点气势没有,乱得一塌糊涂比原版还看不出这是在干嘛,原来tugger领舞的部分变成dark twins抽风,倒是很有复排part2内味,我希望导演没有忘记这里算猫剧的高光片段吧?
拉出来鞭尸,布景也给人一种小气的感觉,色调阴沉,真的能辨认谁是谁吗?
火车叔的改动是和魔术猫反着来的,原作火车猫这个角色的舞蹈要求并不算高,但是电影却成了难度很高的踢踏舞者,但我觉得这个还算能接受,毕竟火车猫片段是我觉得全片最正常的地方,演员唱功也在线,就是听着年轻了,只能说火车叔实力圈粉
算是唯一的好感猫了以及最让我无法忍受的misto片段魔改,原版的最好的舞者在电影成为了站桩大师,除了曲目结尾几乎没挪过窝,conjuring turn就更想都别想了,怎么着魔术猫片段都算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吧?
而且你要照搬复排编舞我完全支持,复排misto编舞唯一的缺点就是转圈太少了,除此之外和原版不相上下甚至还解决了原版前摇过长的问题,效果也很好,为什么不用?
为了挑一个漂亮小伙演misto连舞蹈和唱功都不要了?
tugger戏份全给老大小维分没了,这对他的角色塑造也算是一个致命打击随后是欧美经典贵圈真乱,虽然猫剧本身没有真的锁死的cp配对(98版对于阿隆佐和卡珊德拉的感情线还是独有的),但是电影硬是给我整出了一些离谱东西😅什么格斯和老杜、贝拉和麦凯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奇葩cp,贝拉和老杜都比这合理😅唯一还算正常的是小维和misto,这里为小维在大多数版本的原配plato默哀,终究还是被抢了位置……而且说实在话塑造有点僵硬,虽然我能接受但是并不喜欢最后是人物塑造,我只能说真的全员ooc……这还真没法用版本差异来洗,我看了那么多版本的猫剧角色性格都没有什么出入,怎么到电影这就全乱套了?
甘比猫那种有点天真但是又像个老妈子的性格成了无脑肥婆,巴斯特佛明明是富有教养的贵族吃货到这里变成了到处翻垃圾桶制造笑料的蠢货,tugger也没有电影里那种无赖,他对老戒律和misto的尊重在电影荡然无存,misto在原剧不过是个话少没信心但是有很多朋友的小机灵鬼,年纪轻轻对魔法的运用就可以震撼dark twins,电影就变成了羞涩缩卵三脚猫魔术师?
也就演员自带的可爱可以救救他了。
卡珊德拉也不是电影讨人厌的排外暴躁母猫,也没翻过misto白眼(她甚至是misto的助手),邦巴明明是热情性感的友好大母猫硬是给整成macavity的帮凶,小偷猫也被抹黑了,原本存在感很高的几个角色删的删改的改根本没戏份,只有老大看上去还凑合,可能他才是版本亲儿子?
魅力猫没什么好说的,和原剧也完全不是一个人其实整部电影对原猫剧的理解也有偏差,原剧的优雅风格和电影参杂了离谱黄色笑话以及吃蟑螂等cult片等的风格格格不入,这不是猫剧本该有的东西。
只能说整部电影都给我一种油腻廉价的感觉,从人物到编舞再到灯光画面,特效师赶工做出的离谱cg,除了毛发也没有什么能夸的了。
剧情这种东西虽然为了电影强行从原剧的几乎没有改成勉强算有,但是我宁可它就是原来因为剧情单薄而饱受诟病的原猫剧,而不是给我现在这种的诡异关系大乱炖。
或者说,这部剧本就不该成为真人电影。
快到2020年底才看到这部片子,其实我个人感觉我觉得还可以的,但我觉的这部电影坚持的点真的有点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做成3d动画的,要坚持人形还要往兽人的方向靠,这样撕裂感极其严重,像人也像猫造成了我极大的困惑感,还有像猫一样的挠一挠大腿内侧这种动作真的是极其诡异,外加蟑螂我真的是绝了,边看蟑螂跳舞边吃蟑螂这种奇奇怪怪感觉真的是绝了,幸好我没在电影院看要不然当场我能冲到天花板上去全身汗毛都立起来了。
除了种视觉上的点我真的不能接受以外,歌舞我觉得真的绝了,歌舞也大幅度改变了,现代舞蹈和经典舞蹈,群舞和独舞,桥段也跌宕的巧妙有非常合适的幽默,即便是我这个小白我也觉得很美,女主的猫可以说真的是下了大功夫了,形体可不是加急了3,4个月就可以出来的,能出来也要了命了,我推荐么?
不推荐真的不推荐,可以的话希望你们没看过这部电影,而是直接去看舞台版,撕裂感不严重而且非常的调皮可爱。
写在最后估计也没个人看,总体来说扮相是合适角色的但不是好的也不是可以被接受的,大牌云集演技真的也是没得说,可能真的是导演或者是服化的问题吧猫的尾巴和耳朵我可真的是太爱了呀,尤其是女主的耳朵怎么可以这么撩人的,还有尾巴的炸毛和游动 我真的我滴妈呀
音乐剧《猫》是剧作者韦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
作为音乐剧经典,《猫》从1981年-2000年,共上映7485场,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杰里科猫的聚会,在这样的聚会中选出一只猫升天也就是重生。
舞台就是大型“猫片”,最终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获得重生,也在故事中留下经典音乐《memory》。
从音乐剧的角度讲,首先《猫》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很明确的故事发展线,出场所有的猫都有自己的特点也给了时间充分展现,有很多记忆点。
其次舞台以及布景灯光等,舞台背景复杂甚至是杂乱也并不华丽,荒芜的垃圾场,各种废弃物组成,跟猫的警觉以及优雅相得益彰又有强烈对比。
灯光蓝色跟红色较多,营造幽暗、神秘的氛围。
除了开场前半段,后面比较多单束灯光,当然也是根据不同的猫的特点来调整,比如小偷猫出现,单束灯光,场景比较暗,符合“小偷”特点,不敢张扬。
在下半段魔术猫出场运用了一些道具来呈现魔法效果,最后魅力猫升天的场景有很多烟雾,制造一种神秘又庄严的感觉。
场景不够华丽但是角色塑造非常的精细,猫的服装、肤色、花纹、毛的纹理等,通过这些都可以体现出他们的性别、年龄、甚至个性,形形色色的猫使整个场面更有看点也更有细节,体现了设计者的绝妙之处,粗略跟细致的搭配,就像一幅画里的背景跟主体。
最后一点是音乐、舞蹈元素,唱诗班新式表现神圣与尊敬、华丽优雅与凝重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芭蕾舞元素,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动感热情的爵士乐爵士舞、摇滚乐、现代舞以及感情细腻的女声,最后充满寓意的信息传递用男高音来表现。
这一系列的元素搭配使整个剧层次比较丰满也有很多抓人的点,引人入胜。
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好奇关注整个舞台,第一次受到感染是踢踏舞的表现,很有百老汇以及大上海的感觉。
然后开始关注细节每个层次,再到经典《memory》女声,充满感情有很强的代入感。
个人比较喜欢的音乐是摇滚猫在介绍魔术猫出场时的摇滚乐跟现代舞,摇滚猫一开始装扮以及个性就很鲜明,是没办法忽视的存在。
介绍犯罪猫麦卡维蒂时的爵士乐跟舞蹈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个性是神秘又张扬的。
当然最具有感染力的还是三次出现的《memory》,最后一次剧情靠近尾声部分的表现出了她的过去、经历以及向往,让人听出了心酸以及坚持,从一开始的出现想要回归不被接受,到后面都看向她以及合唱部分,带着颤抖的一句“touch me”,最后小白猫把手伸出去代表接纳,所有的和声响起,故事圆满,在大家的支持下成功获得重生。
如果说我喜欢的摇滚乐是感官上的高潮,那《memory》一定是情感上的高潮。
猫的世界是神秘的,“每个猫咪有三个名字”,需要去了解他们;“低头,脱帽,在叫他的名字前”,猫咪需要被尊重。
“猫非常像我们”,所以这也是在说我们自己。
剧中各式各样的猫咪就像我们自己,警惕、纯真、多面又包容。
《猫》是剧作者韦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单纯又美好,受到儿童喜欢。
传递的价值是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变成”不同的人,保持一颗纯真、不放弃、向往美好的心,就能得到重生。
这是个电影,从电影角度说,某些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就是不知道这些演员都在干什么;这又是个音乐剧电影,从音乐剧角度说,某些方面又不合格,因为把音乐剧的优点全都丢失了。
第一只猫很快就出现了,跟第一次看到预告片的反应一样,妈妈咪呀!
OMG!
额滴个神啊!
(此处有一问题:同样都是人扮演的猫,为什么音乐剧版都说可爱,电影版却让人活见鬼?
)为了不浪费这1小时50分钟,我开始琢磨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看本片。
后来终于想出来,必须要接受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生物灵长类猫科动物!
他们有着人的身材和五官,猫的毛发和耳朵,时而跟人一样大,时而跟猫一样大(谢谢摄影师),时而用两只脚,时而用四只脚,会唱歌,会跳舞,还会吊威亚飞来飞去……当我正在开始学着欣赏这类生物的时候,突然发现,oh NO!
还有灵长类老鼠!
灵长类蟑螂!
他们个头很小,但是也会唱歌!
好在他们没有出现很长时间,而这段之后先前让我严重头晕的手摇镜头也几乎没有了,因为猫们不再上蹿下跳,开始认认真真跳舞了。
画面舒服多了之后,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猛地发现,特么唱的是德语!
啊!
那Memory应该怎么唱?
Erinnerung吗?
(Sorry,我之前没有听过德语版。
)兴致勃勃往电影院冲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这是德语配音版,而且现在的音乐电影是要连唱歌都翻译过来的,这意味着明星阵容--Jennifer Hudson, Jason Derulo, Taylor Swift, Judi Dench, Ian McKellen都变成山寨版了,唯一剩下的就是Jason Derulo的舞蹈。
Anyway,还有Erinnerung可以听听什么样子,好奇ing。
等啊等,中间内心把我学过的所有外语的“为什么”念了无数遍“why?””warum?””por que?””pourquoi?””왜?””どうして?
”因为真的不知道这些灵长类猫科动物要闹哪样,这Ganze真的是很Schwachsinn!
Memory9.7Elaine Paige / 1998看得出来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可是这水平,1亿预算是不是都花在Taylor Swift和猫毛身上了?
不能多花点时间再好好研究一下screenplay么?
这些演员既然身手已经这么矫捷了,不能再多点个性化的动作表情么?
不能再加强下镜头语言对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刻画么?
如果像魅力猫出现的两次主要场景那样加强下整部电影的戏剧效果,我就不会一看到群舞就开始用各种语言问为什么了。
Tom Hooper上次执导的《悲惨世界》大量的特写镜头搞得我快疯了,这次倒是没有那么多占满全屏的大脑袋和安妮•海瑟薇史上最凄惨的表情,但是他镜头下的Victoria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一个卖萌样,这就是纯洁的意思么?
(真是浪费了一个好舞蹈演员。
)From stage to screen,韦伯、制片、导演、观众,大家想要的东西到底哪里没有一致?
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剧电影,三者关系很难搞清楚么?
电影画面很好看,暖暖的光也很舒服,猫猫们也都很漂亮,但是就像爱搞爆炸的迈克尔·贝的电影一样,光靠特效能满足观众么?
韦伯怎么想我不是很介意,我只想问Tom Hooper,”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拍?
“
霉霉演Bombalurina,Demete却没了!
《Macavity》被改编得如此空洞像霉霉演唱会上的一支舞曲!
《Macavity》是一首集中展现百老汇爵士魅力的纯真爵士歌舞,果然,霉霉贡献了史上最糟糕的《Macavity》!
我的《Macavity》5555555!
Grizabella一会儿左鼻孔上挂一道清鼻涕,一会儿右鼻孔上挂一道大浓鼻涕的简直让人崩溃!
小白猫Victoria那么多泛滥成灾的镜头,穿插在所有角色切换镜头里。
导演你是没有了小白猫你就没办法让电影画面进行下去了是吧?
最后加的老猫Deuteronomy对Victoria说的那段话:“你会成为一只杰利克猫。
”简直莫名其妙、多此一举的败笔。
事实证明,四大音乐剧,只有《猫》是不适合电影版的!
或者说,所有百老汇的音乐剧,只有《cats》不适合拍成电影!
因为本身它从儿童诗歌改编过来,韦伯就没有好好的给每只猫的角色和故事的前因后果剖析清楚,弄成剧本,真的还要好好扩展打磨的,直接用音乐剧形式照搬荧幕,真的就是大型翻车!
它只适合舞台上的表演。
由音乐剧改编的电影《CATS》成了年度最扑街的好莱坞电影(也许有人会在年前面加个N字),无论是票房还是评分。
当我买票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整个影厅有十几二十位观众,包括一些情侣和亲子家庭,绝大多数都在电影放映进行到一半之前离开了,只有我,还有另外两个坐在前排的人留下来看完了整场,并且其中有一个人只是在玩手机。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对猫/动物拟人化到底能做到那一步?
这是本片的出现留给电影业界和观众的提问。
影片太努力的想要表现“猫”了,不仅仅是CG制作的猫毛和不断翘起的尾巴而已,而是从神态到动作对猫的全面模仿。
当一只猫在我们的面前舔盘子,挠自己的胯下时,我们会觉得很可爱,但是当影片中james corden用猫的姿势从盘子里舔东西的时候,你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演艺明星,还是一只猫在做这样的事。
CG越写真,就越是有种可怕的真实带来的不适感。
而这可能还只是一小步,影片中最惊世骇俗的场景出现在蟑螂和老鼠出场的那一场戏,你如果想要前往观看,可能要提前做点心理准备。
CATS与其他多数类似命运的影片不同的地方,是实际上它并不是一部烂片。
如果没有CG特效带来的不适感,它至少是一部合格线以上,对于音乐剧的fans来说可以满足的大银幕改编作品。
无论是歌舞,还是剧情节奏,都算得上不错,更不用提ian mckellen和judi dench的精彩表演,前者扮演的theatre cat在舞台上的那场戏活灵活现,后者尽管唱功不够专业,但是当她在结尾轻声浅吟起那首The Addressing of Cats的时候,她就是old deuteronomy,尽管换了个性别。
即使是CG,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CATS的音乐剧版,因为是由人穿上戏服来表演猫,所以观众很清楚只是人在扮演猫,并不会有不适的观感,但是也因此,其实并不能做到极致的来表现原剧所想传达出的猫的性感与曼妙的身姿。
而CG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被影片提升至女主角戏份的小白猫跳的芭蕾,如果这时你已经能够习惯CG的恐怖谷效应,那么还是很能感受到那种性感曼妙的身姿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railway cat的那场戏,场景从剧院内延展到泰晤士河上的铁路桥,再到卧铺车厢,再回到剧院,全程一气呵成,这是舞台剧很难表现出的时空转换。
或许,CG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魔术猫把老鼠召唤到自己的帽子里的那场戏,当魔术师摘下帽子,三只人脸扮演的小老鼠站在他的头上载歌载舞,其中一只因为没站稳翻滚了下来,拽着魔术师的衣服跳来跳去,这样的场面,也只有CG能够实现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CATS这部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摄,有的影评人认为应该拍成一部动画片,的确,这部电影最难被观众接受的地方,是这样一个非常不真实的设定,却再极尽所能的追求写实。
我觉得可能有一些改进的地方,能够让观众稍微接受一些。
1、舞姿保留,但是舔盘子、挠自己等这些动作,还是需要去除或者改编得更加为人所能接受(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得工作)2、吃蟑螂得片段删掉,仅仅歌词里唱出来就好,蟑螂和老鼠不要用人来扮演,全部做成CG的动物。
3、既然本来就是幻想题材,那么根本没必要按现实比例来处理动物之间的大小关系,老鼠完全可以卡通一点,比如用小朋友大小的身材来跟大人演的猫做点对比就行了 (不过这会导致魔术猫那场戏要换别的表现方式)只是一些random thoughts。
总体来讲,当然很多人都会把这部戏嘲笑(即使他们可能并没有看)得体无完肤。
我码这段文字只是觉得,CATS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是它远远算不上一无是处。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电影业者,还是普通观众,我们从里面得到了什么启示。
就像CATS这部音乐剧作品一样,在不喜欢它的观众看来,无非就是一群猫的自我介绍,也没多少情节可言。
但是只有当你想起那些在深夜,空无一人的人行道上望着一盏盏熄灭的路灯无处可去的日子,想起那些或美丽 或悲伤的回忆,想起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渴望,以及思考什么才是幸福的意义,你才真正看过了猫
我看完《猫》之后我才意识到,《猫》将是我2019年计划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最后一部,也就是说,我把这部年度大烂片《猫》,作为我2019年电影清单的收尾,这样,真的好吗于是,为了我努力的2019年最后片单不要是《猫》,我决定这两天不得不再选一部电影进电影院看。
首先声明我没看过《猫》的音乐剧,但我是知道这音乐剧的成就和影响力。
从1981年伦敦首演开始,《猫》这部音乐剧就成为了寿命长,历史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当初得知《猫》被拍成电影的新闻出来,我并不惊讶,毕竟这么成功的一个IP,总会有人想要用电影的方式来呈现,但《猫》的预告片出来,EMMMM,总感觉哪里怪怪的,人脸猫的设定,让不少人产生了违和和不舒适感。
对于我来说还好,毕竟更奇怪的造型也见到过,而且《猫》片中大咖云集,还有如此多传唱经典的歌曲,环球斥巨资投拍这部电影,再差,也还是一部大片吧。
但经过时间的发酵,烂番茄首开评分仅有5%你能想象吗!
就算现在趋于稳定也仅有18%烂番茄指数。
于是我对这部《猫》的大片制作的期待,变得更期待了,但是是那种好奇害死猫的猎奇期待,想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是有多烂。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都是要牺牲的,包括为了给大家验货烂片,我在影院备受煎熬,我去看《猫》的时候,仅仅只有我一个人买票,电影院嫌弃到连空调都不给我开,电影开始的时候,有一名工作人员好奇进来一起观影,但他煎熬了大概20分钟,最终忍不住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然后,我就自己一人看完了这部我认为是这几年我看过的极为诡异的“喵出我人生”,很多人形容这是美国版的《逐梦演艺圈》,我觉得...真的不过分。
这片子一定受到了喵神的诅咒。
原先我看预告片觉得人脸猫的设定还好,但其实这只是因为观看媒介是在电脑或手机端来小屏幕看,所以隐藏了缺陷,但是...如果你在电影院看一个大特色的人脸猫,而且还有手有脚,还能唱歌说话,这种诡异就不止一点点了!
而且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又有一些猫的举止和动作,就特别恐怖了,这简直就是恐怖谷效应的极致!
好吧!
就算你接受了可怕的人脸喵设定后,影片之后发展的剧情和举动,就更加在挑战你的忍耐极限!
一开始人脸猫不穿衣服还不觉得,但当有猫穿衣服出场后,一切都变得十分R级,这就像当初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他们不穿衣服并没有觉得不妥,但当他们偷吃禁果后有了羞耻感,因此之后穿上了树叶或衣服。
所以这电影有些猫穿着衣服,有些又不穿衣服,那么当我们看着穿上衣服的猫,请问要我们去如何联想没穿衣服的猫?!
是不是就是赤裸着为我们表演呀!
就连《疯狂动物城》和《料理鼠王》这样的动画片,都知道要统一视觉引导,要么像《疯狂动物城》那样都穿上衣服,要么像《料理鼠王》的老鼠们都不用穿衣服。
可是,《猫》是真人表演,同一个画面一些猫穿了衣服,一些猫赤裸着身子,你让观众不往奔向下流的方向想,恐怕很难做到吧!
那些穿衣服的猫,穿也就算了,但你仔细看,有些猫只批了一件毛衣外套,但除了外套以外,他就什么都没穿了,没穿裤子没穿内裤没穿上衣只批了一件外套,对不起我看到这的时候心里只想到了“耍流氓”三个字。
音乐剧的猫虽然也有穿衣服(披着猫服装)和没穿衣服的,但音乐剧和电影的属性有本质的区别,音乐剧和观众保持了距离,而且观众会潜意识切换成观看真人表演的模式,而且音乐剧的真人扮演的猫,是为了艺术表达的舞台妆扮不会产生恐怖谷效应,而这部电影则是创造了一种人脸猫的仿真奇怪生物,让人不敢恭维。
而且这还不够!
影片上演不到20分钟时,这群猫遇到了一只由蕾蓓尔.威尔森饰演的猫,光着身子模仿猫的动作,你们知道吗,猫有一种慵懒动作,就是喜欢抓自己的胯下,于是我在大荧幕上,看到了蕾蓓尔.威尔森在舒服的抓着自己胯下,而且是各种不同机位的镜头!
WTFOMG!
我在想还好你没有模仿猫有时候还会舔着胯下晒着慵懒的太阳,那个画面估计直接变成R21了!
但就光凭这些画面,还敢说自己是PG级别的,真的是太小看观众的想象力了。
之后还有小孩扮演的老鼠,中学生模样的扮演蟑螂,先不聊这些恐怖谷效应升级的指数了,接下来雷蓓尔饰演的猫还有其他猫,开始吃起了那些长着人脸模样的蟑螂!
我的天呀这都是什么呀!
如果你真的要深究这部《猫》CGI技术的强大,其实也并没有,有些画面和镜头,人脸五官的偏移感觉是电影直接用了廉价换脸app做的,猫和周围环境的比例忽大忽小,镜头景深的错误运用,都让影片往更廉价和诡谲的方向迈进。
虽然我知道这片花了环球不少钱,而且据说环球把2019年的赌注大部分都压在《猫》身上了,如果这电影票房惨败,可能环球会很长时间都翻不了身,所以我真的很好奇当初那些主创是怎么想的,能让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一错再错,我真的只能用你们受到猫神的诅咒来解释了。
在看片时我不时笑出声,并不是因为片子幽默而是真的好尴尬,尤其是看到朱迪.丹奇和伊恩.麦克莱恩这样的老艺术家扮演猫时,一种滑稽可笑之感扑面而来特别是放到他们特写时,感觉他们脸上写满了无辜和委屈。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朱迪丹奇躺在自己的猫窝劈腿时,我真的下意识不敢去看那画面,真的太尴尬了!
真是难为了我的M夫人,这简直就是为表演献身呀!
这部不喵不人的片子,几乎毫无剧情可言杂乱无章,音乐表演塞得满满恕我实在欣赏,电影不是这样搞的,除了那首家喻户晓的《memory》唯一唯一能挽回这部作品一点点的存在性,但演唱时珍妮弗哈德森的鼻涕都流到嘴里了这样真的好吗,而且她唱两次,鼻涕都止不住,我想请问导演是多想表现演员的真实感……所以,确定这部《猫》不是一部邪典B级cult片吗,如果影片这样定位,我猜能和《热带惊雷》分个高下!
而且这样的定位,说不准还能吸引很多好奇的小伙伴进影院猎奇。
哎总之,这电影的毁灭性缺陷,真的要有个负责人出来,向另一边伟大的的音乐剧《猫》的主创道个歉和解释下,为何会有一部投资如此大,如此热门的IP,如此多大牌演员的参与制作下,还能导致如此史诗级别的大翻车,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虽然我这几天在忙着做2019年电影大盘点,但这两天一想到《猫》这部电影,就不由尴尬的笑出声,这么有趣的观影体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就做出来分享给小伙伴们吧。
在这个大门不能出的假期,我期待已久的Cats终于出资源了。
这个令人压抑的鼠年春节,这部《猫》简直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我觉得老鼠看了这部《猫》都能笑一整年,对猫的恐惧都要被治好了。
根据Box Offic Mojo的数据,这部电影拍摄成本九千五百万美元,全球票房只有六千五百万。
迪士尼上一年赔了钱的《胡桃夹子》成本一亿两千万美元,全球票房也有一亿七千多万。
环球这次会血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以下影评涉及剧透——其实真的没什么好透】1.乱七八糟的叙事韦伯的原版音乐剧本身情节就很简单,因为它是根据一本面向儿童的诗集改编的。
音乐剧的开场,舞台上扮演猫的演员直接和观众对话,展开Jellicle Ball的背景,接下来各种性格的猫轮番登场,介绍自己或者被别人介绍,直到最后魅力猫的Memory把情绪推向高潮。
剧情本身的戏剧冲突并不强,Macavity这个反派引出的危机也被魔术猫轻易化解。
简单的剧情要搬上大屏幕需要做改动是可以理解的。
在电影版里,导演增加了小白猫Victoria的戏份,让观众通过她这个“外来者”视角来了解Jellicle Cats的世界。
开场情节推进很快,和剧版很相似,介绍了Jellicle Ball,然后各种猫轮番登场——这些猫和剧版的差异,很多人都吐槽过了,不再详细做对比。
但是电影进行到一半,Judi Dench扮演的长老猫登场,又介绍了一遍Jellicle Ball,场景转换到一个室内的舞厅,这才宣告了Jellicle Ball的正式开始,让人不由得要问——之前那几段都是在干啥?
不仅如此,Tom Hooper让Victoria作为主视角人物演了几乎一整部电影,到结尾魅力猫升天之后,Judi Dench突然打破第四面墙,对着观众讲起了猫的特点,谆谆教诲cats are not dogs。
刹那间我还以为自己在看儿童节目,主持人在结尾问“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了些什么呀”。
堂堂奥斯卡最佳导演,连首尾呼应都做不到,是最后几页剧本被家里的狗啃了吗?
更让人崩溃的是Jellicle Cats的涵义。
Jellicle是原作诗人T. S. Eliot自创的词,原本是小朋友模仿大人说dear little cats而产生的可爱口误,在剧版里所有这些性格各异的猫都是Jellicle Cats。
但在电影里,因为Victoria这个“外来者”的存在,Jellicle Cats的定义就需要边界了,因为她登场的时候明显不知道什么是Jellicle Cats,她自己也(还)不是其中一员。
直到结尾Judi Dench对着观众唱完那首歌,才转向Victoria说你们都是Jellicle Cats - dear little cats。
我不禁又要问那Munkustrap前面跟Victoria说了半天是说啥呢?
2.令人迷惑的设定这部电影的视觉比例被很多人吐槽——猫有时候和人一样大,有时候又特别小。
仿佛导演没有和美术团队商量好猫的尺寸设定,有的道具特别大,有的又太小。
加上人的形体结构和猫本来就不一样,猫的躯干比例比人大很多,所以真猫通常是毛绒绒的一团,而人型猫大都是细长的一条,视觉上就会偏小。
很多人吐槽人型猫诡异,但这个设计我相信导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音乐剧《猫》的一大亮点就是舞蹈,想要呈现演员模拟猫的优雅动作,就必须保留人的形体。
如果像《狮子王》那样完全动物化,舞蹈效果就要打折扣了,毕竟真动物跳舞也挺诡异的。
可问题是既然要保留猫的“人性”,就应该相应地削弱“猫性”,让观众像看音乐剧一样内心有“这是人扮猫”的认知。
但电影在某些地方又刻意强化了“猫”的生理特征,比如让人质疑影片分级的吃蟑螂、挠胯下这些画面。
一方面这些猫看起来太像人,一方面又在做着只有猫才做的事,当然会让人大脑混乱。
Dame Judi Dench突然翘起一条小短腿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再说猫的衣服,Rebel Wilson演的Jennyanydots唱到一半脱了一层猫皮底下还有一层毛,简直堪称电影美术设计界的马里亚纳海沟,不知道什么样的脑回路才能想出这种情节。
而且她里面那层毛上钉满了星星,中间有一段星星不见了,后面被绑架到船上之后又出现了,这猫还是Project Runway选手吼。
其他猫有的一丝不挂,有的穿着衣服,有的穿了一半衣服光着屁股(最诡异的就是Bustopher Jones从头到脚一整身正装唯独没穿裤子),有的一开始穿了衣服后面又脱光了,不知道这个设定里猫的衣服到底什么作用,反正最后Macavity一丝不挂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偷窥Idris Elba的胴体。
而大部分画面里猫都在两条腿行走的时候,Jennifer Hudson扮演的魅力猫突然四脚着地爬着走,让人满头问号。
可以看出Tom Hooper非常努力想要让她重现《悲惨世界》芳汀I Dreamed A Dream和Dreamgirls里Effie的And I Am Telling You的震撼场面,但是到Memory想起的时候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耐心已经被消磨殆尽,Hudson卖力的表演只剩下流进嘴里的鼻涕成为有一个笑料。
还有就是这个电影的世界观。
场景设计中出现了很多和猫相关的双关语招牌(比如Catsino),街道的墙上还贴着Macavity的通缉令,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属于猫的城市。
但开头又出现了汽车和丢弃猫的人,布景和道具(家具、首饰、餐具等)又明显是人类尺寸。
再次让人怀疑导演和美术团队完全没沟通。
顺便再八卦一下,霉霉演的Bombalurina向空中喷洒猫薄荷这个情节,是她爸爸去剧组探班的时候提出来的。
《猫》这部电影的导演Tom Hooper,此前没有听说过猫薄荷是什么。
如果你要拍一部成本九千五百万的、讲猫的电影,了解猫这种动物应该是最基本的功课吧?
3.敷衍了事的后期特效如果说叙事是导演的能力问题,设定是审美问题,那这部片子灾难般的特效只能说明了执行上的不走心。
Tom Hooper在电影的首映式上说,自己前一天才刚刚完成片子的后期特效。
电影在北美上映当天,史上头一遭,片方通知影院要更新拷贝,修复一些没做好的特效。
九千五百万美元。
我看的这版韩国盗版资源应该是没来得及更新的版本,演员的手一会儿有毛一会儿没毛,Judi Dench的结婚戒指闪闪发光。
九千五百万啊。
尽管大部分演员都光着脚,但还有几个舞蹈演员的脚(后爪?
)明显是鞋的形状。
九。
千。
五。
百。
万。
更不要说景深的问题导致令人出戏的抠图效果,粗糙的毛发特效导致演员原本流畅的舞蹈动作像卡帧,头部毛发比较少的猫动快一点脑袋就要变形,还有过于抢戏的猫尾巴。
九千五百万,补个零头够DC拍一部Shazam了。
这部电影灾难到什么地步呢?
James Corden在首映式走完红毯就跑路了,都没等到放映开始。
放映前Tom Hooper上台介绍卡司,叫到James Corden半天没出来,底下观众还以为他去准备什么搞笑惊喜了,结果Rebel Wilson出来说他已经走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韦伯讲话的时候又特意强调,这部电影是Tom Hooper的作品,暗暗撇清自己的关系。
Tom Hooper当年可是力压大卫·芬奇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竟然拿九千五百万美元拍了这么个玩意儿,让人怀疑他根本就是讨厌猫这种动物。
总之,大家,鼠年快乐。
电影版的《猫》的差劲大家想必都了解的差不多了吧,我这次主要是站在一个原著粉的角度上来评价一下这部电影,《猫》是部伟大的舞台剧,《猫》在创作时剧作者韦伯根据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韦伯充分注意到儿童的特点,因此,《猫》的剧情不但深受着舞台剧爱好者们的青睐,也深受着儿童们的喜爱。
然而电影版的《猫》不但造型画面拍的像B级恐怖片,更脱离了原作者的初衷,不合时宜的色情笑话(说摇滚猫被阉过,性能力不行),后面大人们扮演的猫们还直接吃了儿童扮演的蟑螂。
这,估计当时和家长一起来观赏的孩子们,真的会留下一个难忘的 Memory!
其次并不是说主角肥花的唱功不行,但是肥花扮演的优雅猫真的和我心总那个为了自由保守风霜的优雅猫的落差有点大啊,而且肥花的memory强行炫技,忽略了人物的性格,活脱脱的把高傲的优雅猫活生生的唱成了惨遭周扒皮迫害后在共产党的再教育下成为了一个光荣的三八护旗手的白毛女了。
其次让泰勒斯威夫唱新主题曲。
emmmmmmmm,让我回忆一下当年的卡司阵容佩姬,布莱曼。
go to sleep taylor!
还是那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导演你拍的这么烂!
是要向全体舞台剧爱好者群体谢罪的。
今年下半年......不废话了,直接开花..
《猫》,一粒由环球影业流下的时代眼泪,猫片里的猫王,cult片里的cult神。
谁都没想到好莱坞赶在21世纪10年代的末尾还能炮制出这种惊天动地的可怕片。
为了写这篇观后感,我特意去采访楼下的猫。
我问猫,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猫说,我没眼看。
我问猫,你为什么没眼看,明明你有眼。
猫说,这跟有没有眼无关,我不懂欣赏当代猫片,你赶紧饶了我吧。
猫对此不愿意发表任何评论,所以还是由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故事一开始,女主猫被遗弃到一片街区,这片街区的猫都热衷于唱歌跳舞,定期举办美国好声音,夺得冠军的猫将会得到升仙的机会,具体方式是乘坐热气球上天。
一头黑人猫为了夺下冠军成功升仙,决定抛开好莱坞的政治正确,忍辱负重担任本片的幕后黑手。
他的作恶手法是等选手猫才艺表演完毕后,再将选手猫逐头抓到泰晤士河的游船上,使得能够参加比赛的只剩下他自己以便夺得冠军。
最后黑人猫并未得逞,一头落魄的黑女人猫夺得冠军,在众猫环绕之下徐徐上升,迎来结局。
至于女主猫?
你还以为她要夺冠对吧?
其实她是一个连藤丸立香都不如的移动摄像头,只负责露出吃惊的表情。
由于黑人猫的作恶手法异常简单,电影也很简单地以选手猫才艺表演——女主猫吃惊——黑人猫掳走选手猫——下一头选猫才艺表演的情节循环了一百分钟。
我相信只要导演脸皮够厚,这电影还能够无限循环下去,直到黑人猫的游船装满形形色色的人头猫。
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做汤姆•霍珀。
2010年,他拍了一部电影叫做《国王的演讲》,该片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奖项,前前后后我看了这部片四次,每次都能尝到一种引人入胜的味道。
2012年,他又拍了一部《悲惨世界》,电影由休杰克曼主演,得到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时隔多年,他给世界各地影迷带来的却是《猫》。
这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猫妖狂舞,场景诡异,造型猎奇,足以令人误会这是外国人特意拍摄的西游记外传。
你从任何一个地方点开这部电影,都会觉得猫妖们正庆祝唐僧落入手中,纷纷食指大动,摩拳擦掌,准备饱餐一顿。
谁知道这些年来汤姆•霍珀经历过什么磨难,才会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地坠入魔道。
《猫》的预算是9500万美元,最终全球票房是7368万美元。
按照电影票房的正常算法,这部电影至少要达到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才能够勉强回本,结论是这波环球影业亏得连内裤都没了。
更加诡异的是这部电影被MPAA分级为PG级。
PG级是MPAA中仅高于G级的评级,意思是普通级,建议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MPAA对此片评为PG级所给出的理由是包含一些粗鲁和暗示性的幽默。
具体分类的解释很长,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到IMDB的页面上找。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以下这段内容。
这是关于“令人恐惧及紧张场景”的具体解释,1235人里有872人认为这类因素的影响非常严重。
这段文字描述令我无比好奇为什么《猫》仍然能够获得PG级的评价。
这可是一部有人头猫吃人头蟑螂这种诡异场景的电影啊,凭什么拿PG级?
最诡异的是,从前期的具体人设绘制、演员定妆到后期CGI特效制作,期间如此长一段时间,难道整个环球影业都没有一个审美正常的人提出过异议吗?
还是说环球影业认为《猫》压根就没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只不过是这一届观众不配看这部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的彻底失败,网友们的讨论异常激烈。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有些人头猫穿着衣服,有些人头猫又不穿衣服,为什么不穿衣服的人头猫用拉链脱下自己的皮毛后能够在里面露出一套衣服和完整的皮毛。
为什么街上的人头猫体型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又很小。
为什么人头猫有时候四脚爬行,有时候又站着跳舞。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袋里只有疯狂冒出的问号。
如果《猫》的歌舞编排非常优秀,我绝对能够将以上的问号通通排出脑海,但问题是这些歌舞不具有任何吸引力。
最终这些问号汇聚成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任何人都没必要花一百多分钟去看这部电影。
除非你怀着猎奇的心态,想要满足被新时代cult片王者敲打心灵的欲望,否则请相信我,不要看《猫》。
给Victoria加的剧情的概念很不错很努力,但后半部过于仓促的转折性剧情破坏了原作的诗性。尤其是从Macavity起,需要半小时解释的转折被塞到五分钟里也太草率了?歌舞满分,好听好看,演员辛苦!Victoria,Mistofelees和Munkustrap满分,好喜欢这三位演员啊,最后一首The Addressing of Cats三位可爱死了...Skimbleshanks真是无论怎么重排都是人气最高的最好看的猫猫呀!Jason Derulo惊喜,感觉很投入很认真,只是Rum Tum Tugger跟他的风格有点不搭,如果唱得再好点就好了。
在已知是部烂片的情况下走进了影院。并不觉得烂反而还跟着唱了起来?从小到大看起来的音乐剧拍了电影相似度85%并不值得被全网diss。都在说人形猫creepy可是原版broadway就大家都能接受。不喜欢的是rebel wilson有点毁了原版,taylor swift唱不出原版的结尾,整个电影的结尾有点尴尬,新编的两三首歌不太搭调,把整个plot穿起来加些台词以外也就是在老老实实的remake了一部。不明白哪就烂到你们没眼看了。可能没看过音乐剧的一直接看到特效的耳朵尾巴接受无能也就算了。对我来说是对整个童年回忆的致敬。本来要打4星可是对人云亦云没有自己主见的评论没有忍耐度。
从railway cats 开始 talor swift cats 后半段高潮迭起 前半段 有一点乱 不耽误是个好音乐剧
恐怖谷效应的猫人、鼠人、蟑螂人在开始那部分来得太密集了,的确很难适应,但从名唱段memory开始,随着音乐变得平稳和谐,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但话又说话来,memory唱得什么玩意!#汤姆霍伯补完计划#
作为恐怖片,非常好
演员/歌手出众,听觉上还是享受的。视觉不佳,即便一些大场景制作得很精美。女主角是最令人不满意的,虽然仪态和嗓音都不错,但神情和猫设都好让人膈应。Taylor Swift惊喜喔嗓音辨识度好高。
这片不是歌舞片,是cult片,开头五分钟我就阵亡了,全程脑补那只在地上爬行的奇行种大树懒。。。导演是不是被恨猫党下了降头,白瞎了里面的音乐。虽然但是,魔术师猫猫非常的可爱,加一星
虽然很诡异,但把它看成音乐剧就还是很合理的,以及女主真的好美呀
没看过原版,感觉还可以啊,就是有时候比例有些怪
Memory
新年第一天全家一起看的片子,不觉得像评论说的那么差。没看过歌舞剧,影片很喜欢,演员们把猫的体态都表现得非常好。本身就是歌舞剧,所以不追求情节,视听上还是非常享受的。
音乐剧胜在氛围,相比之下电影虽然努力添了剧情加了音乐,反而难以满足大众口味了
对于那些有furry fetish的人来说,这还真是毛片了。
毕竟是成功把悲惨世界搬上大银幕让我从此深入坑的导演,心疼他的努力和尝试《猫》音乐剧相比之下本来也没有剧情可言,电影还是比较尊重原剧的虽然无法超越但也算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之前有个评论很中肯“《猫》是有了狗以来对猫最大的威胁。”
咱们不说电影咋样,就这个扮相,这是猫么?这明明是猴
音乐剧本来就没什么剧情,到了电影版里,剧情弱加上妖猫诡异的肢体舞蹈,让片子显得有点难熬。不过一旦你接受了妖猫的造型,片子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没想到歌曲都这么难听。
很显然,事到如今还会去看这部电影的大家都是抱着类似的目的了,因为我从来、从来没有在看一场电影时听到这么多的爆笑、哀嚎、呻吟、起哄,和毫无顾忌的吐槽(大量出现在芭蕾舞女主的走姿、Judi Dench 的深情凝视、吃垃圾吃蟑螂等重口桥段,以及 Ian McKellen 学猫叫的部分),以致最后 Jellicle Choice 宣布时,整个影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鼓掌和欢呼。从环球的 opening credits 开始到黑屏,我还以为自己看了一场《房间》,伴随着观众不时向银幕投掷的调羹和橄榄球......所谓 cult の 诞生。
其实对于没有看过音乐剧原版的我来说,这个片还可以,没那么烂。可能问题出在用最新的技术做出的只不过是化装完全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观众看着就别扭了。就是一个越秀节目屌丝逆袭的故事,女主角小白猫完全是一个线索人物,配角都比她出彩!
没有那么难看 只能说放大了看 人演猫确实奇怪罢了